语文:《晋灵公不君》译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译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

第2页共6页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齐读第1段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三)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文中刻画的人物分别代表那一类人? 齐读课文2.3.4段完成表格 (四)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总结 (五)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1、《左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

语文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文言文主题复习译文及答案 《中考指南》P170—P174 ·《后汉书.班超列传》 ①.原文翻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 永平五年(63),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看相的那里去看相,看相的说“:先生,您不过是布衣之士罢了,可是将来必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对显宗说:“他在给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永平十六年,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国,国王广接待他们礼节非常恭敬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忽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随从人员说:“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么?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使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缘故。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何况现在已明摆著呢?!”于是班超找来一个服侍汉使的鄯善人,诳骗他说:“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现在住在哪里?”侍者吓不过,就吐露了全部情况。班超便把侍者关起来,把他的部属三十六人都召集起来一同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班超便用语言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处在极偏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便取消礼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会永远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呢?”部属都说“:现在处在危急存亡的地方,死活都听从司马的吩咐。”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我们便大功告成,事情办好。”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曰:“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庸俗的文官,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便率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营地。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驻地后边,约定说:“你们看到火攻起来了,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弓箭武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驻地的门前两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第五单元 小册P107《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作者内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华。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天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花,松萝覆盖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大册P95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小册P109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抚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大册P98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父亲立庵先生,凭自己的文章和品行成为士人的表率。教授学生几百人,都成了才。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过于自负,批评人时不看对方的身份。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觉地刻苦努力,发奋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便顺从流俗,能悟出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读书,在马上读书,在被窝里读书,有时候在吃饭时读书忘记了拿起勺子筷子,有时候读书听不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候又忘记了自己刚才对客人说过的话,这些都是因为在默诵书中的话。这样,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导入课文:<<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今天带上你们的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去探讨它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则记言记事也写人,这篇文章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那么主要人物是谁?(晋灵公、赵盾)他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不君,古之良大夫也)现在我们一起来分组探讨两个题目.见幻灯片 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 师建议: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 2.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 生回答后小结如下,见幻灯片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 犹不改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侯饮赵盾酒,公嗾夫獒焉 贪婪荒唐残暴不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而患之,将谏.宣子骤谏 宣子未出山而复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敬君敬业敬民 古之良大夫 二.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分解:先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是什么典范或代表?见幻灯片 鉏麑:义仁信

大学语文文言文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Ⅲ卷文言文许将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许将重点词注释 (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 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 臣下 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屈服,使折服 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 2.大臣 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

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练习)射,(许) (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 (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矣。” 将曰: (认为……好)之。 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 ,(许)将曰: 句,是。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见狱空耳。”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于”, (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 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2 (通“纵”,好像)一人。”

数, 辅重臣)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 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墓。哲宗 问(许)将,对曰: 的品德)事。” (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二、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 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 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着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大学语文(04729)古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庄周)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5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5篇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 ④天下无冤狱.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

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人感谢而去.去: ②俟.他日来取俟: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尝: ④略.不动心略: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自诒()伊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 ④反不讨贼(反——)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 )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宾语前置。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厌恶。贼之:杀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鉏麑贼之()、见灵辄饿()、书法不隐() 五、理解课文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1

大学语文古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曹丕《典论·论文》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时间:90分钟 满分:95分) 一、(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 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 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 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坎. 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 .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臣子之恭也.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 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 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 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