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作者:曾超群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摘要: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认为,为人与为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将中西美学素材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朱光潜的思想中,美既不是在于心,也不是在于物,而是在于两者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主要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1.朱光潜美学的问题与方法在朱光潜看来,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形态就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美学,而是两者的综合比较的结果。
根据朱光潜的话来说,美就是主客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就是讲“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一来,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就是通过“形象的直觉”作为始点,同时融合“距离”说;又通过强调审美态度,加入“移情”说,使物我之间形成双向互动,这就把美感变成了动态的心理过程。
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这里所说的“形象的直觉”并不是克罗齐所单纯认为的在认识论和理智上的其中之一,朱光潜所说的“直觉”则是将知觉、直觉两个概念于沦为一炉的“想象”。
2)朱光潜的“距离”同时也不是布洛在心理学意义上单纯的“心理距离”。
因为溶入了概念,就必然和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朱光潜对于布洛的“距离”说是有所改造的,他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生这个大背景再来谈美感经验。
这还仅仅结合了他的“人生艺术化”观点,朱光潜是把美感经验更加精致化。
3)在这里,朱光潜所说的“移情”说就也不完全是立普斯的移情说了。
朱光潜融合“情趣”和“意象”,有由我及物同时也有由物及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具有意味深广的含义,不仅如此,朱光潜还将西方美学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当中,而且,这种理论还是扎根于本土的。
这里,朱光潜所讲“美”虽然是一个形容词,但它所形容的对象并不是原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的“表现”和“创造”。
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笔记美是什么?美是事物中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吗?面对审美对象,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美感?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绝大多数人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仍有人看不到美?大家都夸赞拙政园美,我没有去过也没见过相关图片等为什么也认为它美?审美活动只存在于艺术中吗?为什么丑、荒诞、恐怖等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又是怎么成为审美对象的?我们学习美学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提倡美育?美学概论和美学史有什么关系……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
1750年,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确立。
在此之前,西方美学思想早已有之。
第一节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1.主张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美的规律的认为有一个“美本身”存在,因而将“美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2.主张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认为现实中虽然也有美的现象,但艺术是美的最具代表性、最高级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艺术的把握,就足以探究所有的审美现象。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3.主张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2)以审美心理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英国经验派美学休谟同情感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审美活动。
理解:1.美的现象不是物理的事实,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
例: 这朵花是红的。
这朵花是美的。
2.人与对象之间形成审美关系才会出现美。
人与世界建立的多种关系中,审美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
3.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本身是美得以生成的唯一方式。
所以,审美现象是属人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因而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食物美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我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食的追求也日益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美食文化,许多高校开设了食物美学课程。
我有幸参加了这门课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食物美学的内涵食物美学是一门研究食物审美现象、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食物的外观、口感、营养等物质层面,更注重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和审美体验。
食物美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传承美食文化。
二、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食物美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食物的起源、发展、分类、制作、食用等多个方面。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食物的审美标准、审美规律、审美方法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食物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食物的起源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食物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远古时代的采集、狩猎,到农耕时代的稻谷、小麦,再到现代的多样化食材,食物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
2. 食物分类与制作: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食物的分类方法,如按食材、烹饪方法、地域特色等进行分类。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烹饪技巧,如炒、煮、蒸、炖等,为制作美食奠定了基础。
3. 食物审美与评价:食物美学课程强调了食物的审美价值,教会我们如何从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评价食物。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食物的搭配、色彩、形状等审美要素,提高了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4. 食物文化传承与创新:食物美学课程强调食物文化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关注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同时,课程还鼓励我们创新,将传统美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美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程实践,提升生活品质食物美学课程注重实践,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1. 实地考察:课程期间,我们参观了当地特色美食街、餐馆,了解了各种地方美食的制作过程和特色。
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_1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导读:本文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97年12期《学术月刊》刊载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几点思考》,对97年1期《文艺研究》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提出了商榷意见。
无论陆先生对马克思译文的重新校译、诠释,还是朱先生对陆先生美学观点的置疑,放到当下的美学学术环境中都十分珍贵。
这表明,我国美学界一批中老年美学家依然在坚守美学阵地。
众所周知,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1]。
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各种美学体系已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了[2]。
在20年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能否避免这一危机,这已是摆在各美学派别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美学界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实际上,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的危机同样来势迅猛,中青年美学学者在纷纷背弃或解构美学的同时,也开始对美学“合法性”进行质疑。
赵汀阳先生便曾尖刻地指出“通常意义上的那些美学研究,无论多么深入和细致,都无法消除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审美上的困惑’。
简单地说,那些美学理论没有用处。
”“美学只是一种手法”而已[3]。
试问:如果美学学科本身都没有存在价值了,那各美学派别之间的论争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如此,我在对陆、朱二位先生深表钦佩的同时,也对他们之间的讨论,以及围绕实践美学的论争前景深表忧虑。
美学论战,从来易攻难守,极易两败俱伤。
我国美学界数十年论争不断、“增熵”不已、使美学学科日趋衰败的历史教训值得反思。
所以,我想借两位先生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坦诚地谈一下我对美学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性意见,一并请教于两位先生及美学界同行。
美学问答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为什么说美学是人文学科?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研究的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生存实践、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呈现在审美活动中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是不一样的,它的目标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它体现为感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境遇。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而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而往往要求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心理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的发展。
采用社会学方法来探讨美学问题。
什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此外,还可以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等学科的思想资源。
所以,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
为什么说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的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复次,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和享受,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因此,学习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是一门探讨艺术的哲学课程。
它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特点、规律和意义,以及艺术与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人们可以了解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掌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也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艺术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是一门培养人们艺术鉴赏和评论能力的课程。
它主要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以及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文化人。
在学习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通过实践去感受和体验艺术。
比如,在学习绘画时,要多画多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去理解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在学习音乐时,要多听多唱,通过实际演奏和欣赏去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
第二,要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艺术是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学习艺术也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和国界,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比如,在学习中国绘画时,要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要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和成就,通过比较和交流去发现共同点和差异点。
美学数学心得体会数学之美心得体会

美学数学心得体会数学之美心得体会2023美学数学心得体会篇一结束了愉快的暑假,开始了新的学期,本学期我担任07数控1、2班,07机电1班的数学教学。
根据学生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如下计划。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和水平,学生兴趣及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我打算:(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应发扬这种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揭示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我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探索。
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和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①学与思的结合:既要了解各种数学知识与其专业课的关系,又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②听与说的结合:要求学生既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又要善于单独发表自己的见解;③知与做的结合: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数学方法的掌握,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和专业课中的相关问题;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通过本课程理论的学习而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之中,进一步加深对其他数学概念和专业课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问题的过程。
谈美的心得体会8篇

谈美的心得体会8篇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断体会到文字背后的读后感,一份优秀的读后感,使人对书中角色和故事发展有更深的体会,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美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美的心得体会篇1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
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
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
《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
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
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
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
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
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
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刘彦成 张迪妮 张 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摘 要:美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述美学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境界;美学
美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已成为重要而复杂的学科。 作为学科,就应该有它
的学科定位,也就是对应它作为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分野、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做出界定。 美
学说到底就是要研究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读,我个人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审美关系--即审美
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美学这门学科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为“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思考的一个起点。 对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而言,是它们现实、深
层的存在。 它决定了主体与对象彼此从属的相互依存性、相互肯定性。 所以说,审美关系
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 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
而见。 ”我想此话大概是这一关系某一方面的恰当写照吧。
审美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审美关系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有一种深层的,对于表层的主体意识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性质的和谐与沟通。 康德在他的
美学思想中,曾提出“共通感”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意义指不同主体对相同对象
有做出相同审美判断的可能性,继而发展到主体与对象可以发生审美与被审美关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体与对象的深层“共通”,才可能有现象中关系的实现。 纷
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何以可能? 需要我们确认有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关系,使它作为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个理论的基础。
研究美学原理,最重要是要知道怎样去审美。 审美是有审美需求的内在动力。 也
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审美需求是与求知欲、
功利欲相并列的。 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
生存本质的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 马克思曾指出,
审美活动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这个观点并不否认审美需求的深沉性。 在
物质极端贫乏的时候,生存的主题是肉体的维持,这时,物质实践的要求遮盖了审美的需求;
另外,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 为审美需求的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细致、成熟的手段,所以,
在这两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实践常常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但是,马克思还指出,仅仅是
为了肉体生存的物质实践是“异化”存在,作为真正的,非异化的生存是完整的, 这种完
整性自然包括了使主体与对象合一的审美;而且,马克思恰恰还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正
在于人能按各种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也就是按“美
的规律来造型”。 这种说法充分证明审美与人的本性,人的真正生存的深沉关系。
其次,把美学原理引用到生活中,我个人的感悟最深的是:美学之为美学,最主要
的就在于它思考与探索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凡是关于一种和谐、健康、自由、
充实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或至少是美学的重要资源。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
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 “各个人对于人生
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①
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并不是从外部看它究竟做些什么事,而是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态
度。 比如,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并非一定是目不识丁的愚民莽夫,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并非都是成就了惊天伟业的旷世奇才。 即使人们都做着相同的事,但由于了解程度的互异,
精神状态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李泽厚先生云:“宋明理学所宣讲的‘孔颜乐处’
的人生境界,都实际指的是这种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悦志悦神的审美形态。 ”②对美学
理论的研究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令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我将要去追求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就人生境界而言,有的人蝇营狗苟,有的人勇猛精进。 然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超越了小
我,进入了大我的境界,是自我与世界的合一,掌握了生活的真谛,去体会万物的滋养。 这
种境界,回到了生存本身,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它与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合一的。
我们不仅要看到真、善、美本身的光芒,更要看到美本身的光芒,并学会去寻找、捕捉这美
的光芒,以点亮我纷繁的人生之旅。
顾盼往昔,业已接触所谓“艺术与美”数十年,却不曾如此之深刻的去认识美,感
受美。 更不曾如此之深刻的去顿悟人生。 正所谓书本之小,收获甚多。 做人不应苟且于
现实的浑浑噩噩,不应彷徨于现实的浮浮沉沉。 沐浴着美的阳光,去净化心灵,以一种“宠
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去笑看人生。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注释:①引自冯友兰.《冯友兰
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9 页。
②引自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69页。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