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_巩崇水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_巩崇水

EOF 展开后可表示为
Xij =Vij ×Tjj,
(1)
其中,Xij为295×30 的 距 平 雷 暴 阵;V 为 295×30
空间特征向 量 阵;T 为 30×30 的 时 间 系 数 阵。 其
对应的主 分 量 用 来 表 示 各 典 型 场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趋
势。通过 对 各 测 站 30 年 雷 暴 距 平 的 分 析,得 到 雷
水等灾害性天气。ENSO 事件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的研究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及温度 异 常 表 现 上 , [14-16] 水汽与温度和雷暴的 发 生、发 展 紧 密 相 关,因 此 本 文试验性地 针 对 不 同 ENSO 事 件 强 度 下 雷 暴 发 生 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2 资料选取和方法介绍
14 44
高 原 气 象 32卷
年平 均 雷 暴 日 多 不 足 15 天,发 生 频 数 非 常 低。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甘 肃 东 南 部 和 青 海 交 接 处 以 及 新 疆 天山一线的西线出现 了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为 15~30 天 的 区 域 ,这 可 能 是 当 地 地 形 影 响 产 生 的 。 第二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35°N 以北且 105°E 以东 的 部 分。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为 15~30 天,该 区 雷 暴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交界 处由于内蒙古高原、燕 山 山 脉 等 地 形 的 作 用,该 区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高 于 同 纬 度 其 他 地 区 ,一 般 在30~45 天。 第三区 为 西 南 地 区,35°N 以 南 且 105°E 以 西 的部分。 该区基本为高原和山岳,青藏高原、云贵 高原皆在此区域内,地 形 起 伏 较 大,年 平 均 雷 暴 日 较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由于此区地形和地貌变化 较大,平均雷暴日在纬向上差距相当大。 青藏高原 东 部 、云 贵 地 区 和 四 川 西 部 地 区 雷 暴 日 高 于 周 边 地 区 ,一 般 为 45~60 天 。 第四区 为 东 南 地 区,35°N 以 南 且 105°E 以 东 的部分。该区平均年雷暴日数随纬度减小呈阶梯状 递 增 的 趋 势 。 江 淮 流 域 为 每 年15~30 天 ,广 州 、广 西地区最高达到 每 年 60~75 天,是 中 国 雷 暴 最 高 发 中 心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长 江 以 南 地 区 在 经 线 方 向 上 并 没 有 表 现 为 一 典 型 的 高 值 中 心 ,而 是 表 现 为 多 个 小 高 值 中 心 交 替 出 现 ,这 应 该 与 南 方 的 复 杂 地 形 地 貌 有 关 ,武 夷 山 及 南 岭 等 山 脉 的 地 形 作 用 对 雷 暴 的 发 生 、发 展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 。 从 雷 暴 的 区 域 分 布 来 看 ,中 国 雷 暴 事 件 表 现 为 低 纬 地 区 多 于 高 纬 地 区 ;而 对 于 同 纬 度 地 区 则 受 地 形 影 响 较 为 明 显 ,地 形 复 杂 的 山 区 则 要 多 于 地 形 缓 和的平原地区。 3.2 雷 暴 日 的 年 、日 变 化 图3 给 出 了 1981-2010 年 524 个 测 站 平 均 雷 暴日数逐月平均分布。从图3 中可看出,雷暴在夏 季 最 多 、冬 季 最 少 。 图 4 给 出 了 1981-2010 年 524 个测站平均雷暴频次逐时次平均分布。这里每个时 次的频数是指过去6h雷暴的发生频数。 从图 4 中 可 看 出 ,14:00(北 京 时 ,下 同 )-20:00 是 雷 暴 最 频 发的时段,可以达到其余任一时次的两倍以上。 这 说 明 无 论 从 季 节 表 现 上 ,或 者 是 从 一 天 的 时 间 变 化 上,较高的温度更容 易 产 生 较 强 的 对 流 性 运 动,对 雷 暴 天 气 系 统 的 发 生 、发 展 起 到 推 动 作 用 。 从季节上看,雷 暴 多 出 现 在 夏 季,冬 季 只 在 南 方偶有出现。在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下 午 至 晚 上 。 而 夜 间 由 于 云 顶 辐 射 冷 却 ,使 云 层 内 的

吉林省以雷暴日特征分析

吉林省以雷暴日特征分析

吉林省以雷暴日特征分析作者:于龙王羽飞陈久瑞王亮江晓玲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3期摘要:本文利用吉林省气象局2007—2012年吉林省雷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年均雷暴日数、年雷暴日数、月均雷暴日数、月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吉林省中部和东部山区为雷暴高发区,东北为低雷暴区。

2009年为吉林省近几年雷暴最多的年份,2009年后年雷暴日数呈降低趋势,各地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相近。

吉林省雷暴天气97%集中在4—10月,6、7月最多,占全年的55%,因各年天气状况不同,各年月雷暴日数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吉林省;观测资料;雷暴日;特性分析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61引言雷暴是一种局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它是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产生,当积雨云强烈发展时常伴有大风、龙卷、冰雹、暴雨等恶劣天气。

不仅影响到航空航天飞行、干扰无线电通讯,而且能够摧毁建筑物、损坏通讯线路和电力设施、还能造成森林火灾、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据国家气象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为3000~5000人,财产损失约为50~100亿[1]。

1997—2011年吉林省因雷电灾害死亡人数为11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800万元。

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利用2007-2012年吉林省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出现规律,为吉林防雷提参考。

郭虎[2](2008)等利用1995—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雷电资料以及1995—2002年的LIS/OTD卫星雷电资料,分析了北京雷暴灾害特征,其中提到了雷暴灾害与人口密度以及经济特征的关系。

王羽飞[3]等收集了吉林省1997—2006年共30a的观测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吉林省的雷暴及雷电活动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也为本文的提供了学术依据。

淄博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淄博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淄博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作者:魏光龙夏一楠张建成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城市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设备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雷电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也越来越大。

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计。

本文分析了淄博市2003—2013年共10a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淄博市气象部门科学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防雷工程技术人员合理进行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82-21 资料收集雷电资料使用了淄博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3—2013年10a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

“雷电日数”也叫作雷暴日数,一天内只要观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不论雷暴持续了多长时间,雷暴日虽不能准确显现雷电发生次数,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雷电活动规律。

2 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区位优势独特,南连泰山,北临黄河。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半湿润气候。

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淄博南北狭长,地形多变。

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气候的地域分布不均。

全市南部山区年雷暴日比北部平原多,呈现出南高北地的特性,这与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密切关联,南部山区多丘陵和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多平原地势较低,由于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得南部山区对流旺盛,有利于雷暴天气系统的形成,随之雷暴活动频发。

3 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3.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2003—2013年全市平均雷暴日为20.6d,2004年最多为32d,2009年最少为10d。

在趋势变化上,可以看淄博市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雷暴天气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闪电、雷声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安龙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常年雷暴天气频繁的区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雷暴天气的特征,本文以安龙县1961年至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该地区的雷暴日数,探讨其特征和规律。

一、安龙县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从安龙县1961年至2013年的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来看,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其中,1990年左右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但总体来看仍呈现的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

由于安龙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因此其气象变化趋势常常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

二、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安龙县地处高海拔山区,因此其各个地区的雷暴日数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区雷暴天气越频繁。

从安龙县各个乡镇的雷暴日数来看,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是火花乡,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是榕江乡。

整体来看,安龙县北部和东部地区的雷暴日数较多,而南部地区的雷暴日数相对较少。

由于安龙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季节特点明显。

根据统计数据,该地雷暴日数的季节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

其中,7至9月是其雷暴日数最多的季节,9月是雷暴日数最高的月份,春、秋季节的雷暴日数相对较少,冬季基本上没有雷暴日数。

四、影响安龙县雷暴天气的主要因素安龙县雷暴天气频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气象统计数据和实际观测情况,影响安龙县雷暴天气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因素。

安龙县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变,山与山之间的气流相互交汇,容易形成大规模强雷暴。

2、气候因素。

安龙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空气湿度高,这是雷暴形成的基础条件。

3、天气形势因素。

夏季安龙县多处于低压系统和锋面的交汇区域,容易出现强雷暴天气。

4、静电因素。

山区多云天气较多,云与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易发生静电放电,造成雷暴天气。

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_肖菲

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_肖菲

收稿日期:2020-06-17第一作者:肖菲(198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防灾减灾。

E-mail :77331863@摘要:为揭示雷暴发生规律性特征,更好地开展雷电安全防护工作,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59—2013年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九江市的年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沿江沿湖地区;2)1959—2013年研究地区雷暴日数整体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5d/a 上下;3)该地区年雷暴日数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突变点,在1990年代前期进入了减少的突变状态;4)其年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不显著。

九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在减少,山区雷暴数多于低海拔地区。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线性;周期性;突变性;九江市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7705(2020)03-0035-04XIAO Fei(Jiuji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Jiujiang 332000,China)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gularity of thunderstorms and carry out the lightning safety protection work better,a variety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from 1959to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more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than in the areas along the river and lake.2)From 1959to 2013,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e study area as a whole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trend,with a decline rate of 0.5d/a or so.3)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is region began to show the abrupt transition poi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80s,and entered the reduced abrupt transition state in the early 1990s.4)The periodic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change are not significant.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generally decreasing,and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mountainous area is more than that in low altitudearea.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linear characteristics;periodicity;mutabilitycharacteristics;Jiujiang cityDOI :10.16056/j.2096-7705.2020.03.008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肖菲(九江市气象局,江西九江332000)引言雷暴灾害不仅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1-2],而且被电子工业委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3-4]。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安龙县1961年~2013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雷暴是指出现雷电现象的天气现象,它通常伴随着大量的云层和降水。

雷暴的日数特征分析可以揭示该地区雷暴活动的频率、时段和变化趋势,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1961年至2013年间中国安龙县的雷暴日数为例,进行特征分析。

我们可以计算安龙县整个时期内的年平均雷暴日数。

通过对每年雷暴日数的累加求和后再除以年数,得到该时期内的年平均雷暴日数。

1961年至2013年共有53个年份,若累加求和得到总雷暴日数为5300天,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00天。

我们可以计算安龙县每个月的平均雷暴日数。

对于每个月,我们将该月份各年份的雷暴日数累加求和后再除以年数,得到该月份的平均雷暴日数。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安龙县各月份的雷暴活动水平。

分析结果可能显示7月是雷暴最为频繁的月份,而11月则是雷暴最为稀少的月份。

我们可以计算安龙县不同年份的雷暴日数变化趋势。

通过绘制雷暴日数与年份的折线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年份雷暴日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雷暴活动是否存在长期变化趋势。

分析结果可能显示近年来雷暴日数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地区雷暴活动越来越频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安龙县1961年至2013年的雷暴日数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为预测未来雷暴活动、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雷暴日数特征,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和气候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黄南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黄南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黄南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郭安欣,邢子毅,王 敏青海省黄南州气象台,青海黄南 811300摘要 以2020—2021年黄南雷暴大风天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和天气分型,并用配料法和百分位数法对探空对流参数进行指标筛选和阈值划分,得出:黄南北部雷暴大风次数明显高于南部高海拔地区;雷暴大风只发生在春夏季,主要在白天,集中在午后;雷暴大风天气型可归纳为高压脊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冷涡型;黄南地区雷暴大风发生前春季以动力作用为主,夏季以热力作用为主,水汽条件无明显月季变化。

关键词 雷暴大风;黄南地区;对流参数;箱线图中图分类号:P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241-03雷暴大风是指大气对流活动所导致的地面及近地面的强风事件,通常是电闪雷鸣时出现风力≥17.2 m/s(8级)的瞬时大风,属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有局地性、突发性、致灾性强的特点,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1]。

雷暴大风短时预报准确率低,临近预警提前量小,是黄南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的短板之一。

研究大气环境条件有助于了解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分布特征,提高潜势预报准确率。

在前期预报经验的基础上,梳理2020—2021年黄南17个雷暴大风个例,利用探空资料选取多个用于表征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物理量参数,尝试归纳对黄南雷暴大风具有预报指示意义的物理量指标,为开展此类天气潜势预报提供参考[2]。

1 资料和方法 选用黄南地区2020—2021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利用数学统计与对比分析法、配料法、百分位数法和天气学原理,分析期间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等。

当某时次国家站(尖扎本站、同仁本站、泽库本站、河南本站)出现≥17.2 m/s大风且在其20 km范围内出现雷电活动,记为该站出现一次雷暴大风天气个例。

2 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2.1 空间分布特征黄南地势北低南高,对比分析各测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与其海拔,发现雷暴大风出现次数与测站海拔增加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通过0.10显著性检验。

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特征分析

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特征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4期年份次数/次年份次数/次年份次数/次19811351992712003841982981993862004511983138199411020051091984101199592200672198515719966020077919861621997712008691987881998107200994198893199957201051198912120006920116419907520017920125819911432002126201360表11981—2013年辽宁省出现雷雨大风天气个例次数摘要利用1981—2013年辽宁省56个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雷雨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汽、不稳定度、抬升机制、垂直风切变等对流条件特征。

结果表明,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多发生在渤海湾北部及辽宁北部,东南部为少发区;雷雨大风多出现在春末夏初,其中5—6月为高发期;雷雨大风天气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期间。

关键词雷雨大风;时空分布;物理参量;辽宁省;1981—2013年中图分类号P425;P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04-0166-02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特征分析宋佳1王海伦2张明哲1崔一鸣1王禄禄1辛得1常雅婷3(1辽宁省铁岭市气象局,辽宁铁岭112000;2西丰县气象局;3南京云凯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亚欧大陆东岸,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多变。

夏季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是预报和防灾减灾的重点。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强对流天气预报服务,对于降低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雷雨大风是辽宁省春、夏季常见的强对流灾害之一,常导致农作物倒伏、减产,折断树木,刮倒广告牌,伤害居民及牲畜,造成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 e a iwhl h n u o e i i ig d q , i t emim m n s n Hu . eq a t y o n u la e a e t u d r t r d y a e ma Th u n i fa n a v rg h n e so m a s h s t
t u d rt r h n e so m i witr a d h p a o t o h n eso m i n J l.Th frt n h ls n n e n t e e k m n h f t u d r t r s y i u e is a d t e a t
出 现 日期 与 候 平 均 气 温 有 关 。 关 键 词 : 暴 日; 暴 期 ; 、 雷 日 雷 雷 初 终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P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O 9 2 1 ) 10 7 —3 10 一0 X( 0 0 0 —0 20
Te pr a n pa i ldit i u i n m o la d s ta s r b to o hu d r t r y n Da i g nlng f t n e s o m da s i x n a i
第 1期
21 0 0年 3月
气 象 水 文 海 洋 仪 器
M e e olgia ,H y o o c la arne I t uI nt tor o c l dr l gia nd M i ns r ne s
NO .1
Ma. 0O r2 l
大 兴 ih g o r phi l c to a ltt de n e e t e r ,t e t e g a c o a i n nd a iu .I r c n y a s h m a i m u o t nd r t m da i i xn m f hu e s or ys s n
Yu S ui , a g Xio o g h je Hu n a d n
( z n n z" to oo c lBu e u o io g in , i g d q 6 0 0 Dn i g n i gMee rlgia r a J Heln ja g J a e a i1 5 0 )
Absr c : t a t The c i tc v ra i n oft is a d he a t t nd r t r da a l a t mpr a nd lma i a i to he fr t n t l s hu e s o m ys s we l s e o 1a s a ild s rbu i ft nd r t r a e a a y e y u i s r a i n n Da ng nln r m 80 t p ta it i ton o hu e s o m r n l z d b sng ob e v to s i xi a i g f o 1 9 o 2 0 Th e u t ho t a h it i u i n o n a hu e s o m a s i 0 8. e r s ls s w h tt e d s r b to fa nu lt nd r t r d y n Dax n n i g i o ne t d i ga ln sc n c e
t n r t r a s a e r l t d t he a e a e pe a ur . hu de s o m d y r e a e o t v r ge t m r t e
Ke r s t nd r t r da s t nd r t m rod; is nd l s hu e s or d y y wo d : hu e s o m y ; hu e s or pe i fr t a a tt nd r t m a s
于淑 洁 , 晓 东 黄
( 龙 江 省 大 兴 安岭 地 区 气象 局 , 格 达 奇 1 5 0 ) 黑 加 6 0 0
摘 要 : 利用 大兴 安岭地 区 1 8 - 2 0 9 0 0 8年 的 雷暴 观 测 资料 , 大 兴 安 岭地 区雷暴 天 气 的 时空 对 分 布特 征及初 、 雷 目的变化特 征等进 行 了分析 , 果表 明 : 兴 安 岭地 区年 雷暴 日数 的分布 终 结 大 与测站地 理位 置及 纬度有 关 , 年来年 平均 雷暴 日数 以加格 达 奇 为 最 多, 玛 为最 少 ; 近 呼 年平 均 雷暴 日数 的多少 与雷暴期 的长 短无 关。大 兴安 岭地 区的 雷暴表 现 出 明显 的季 节 性特 征 , 雷 即 暴 多生在 夏季 , 春秋 季次之 , 冬季 没有 雷暴产 生 , 7月份 为 雷暴 出现 的高峰 月 。 雷暴 的初 、 日 终
n ea i ns p w ih l n viy oft nd r t r p ro T he t nd r t m f Da ng nln ho s t o r lto hi t o ge t hu e s o m e i d. hu e s or o xi a i g s w he ob i s e s na c r c e itc ha m o ty pp a s n u m e ,s i g a s he e on p a e v ou s a o l ha a t rs i t t s l a e r i s m r prn t ke t s c d l c ,n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