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形体的演变

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很长的时间里,汉字的意音文字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无论在形体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我们将在这一节和下一节里分别说明这两方面的变化。在这一节里,先简单说明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然后再对各种主要字体分别作些介绍。

一、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

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方面。字形的变化指一个个字的外形的变化。字体的变化则指文字在字形特点和书写风格上的总的变化,而且通常是指较明显较巨大的变化而言的。这两方面的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分。

1.字体的主要变化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字符”是我们为文字所使用的符号,也就是构成文字的符号所起的专名),本来大都很象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字符的写法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笔画化”。下面所举的是“马”“鱼”二字字体演变的简单情况。

隶书书写起来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由古文字变为隶书,应该看作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从表面上看,楷书对隶书的改变似乎不大。但是楷书的笔画书写起来比隶书更加方便,所以由隶变楷也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2.字形的简化和繁化

字体的变化跟字形的简化往往是相伴的,这从上面所举的“马”“鱼”二字就可以看出来。在第二小节里讲古文字阶段的字体演变和隶书改变古文字字形的方法的时候,还会举到可以说明这一点的例子。

在字体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字形的简化也在不断进行。早在殷墟甲骨文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汉字演变为楷书之后,字形仍在不断简化。本世纪50年代以来,还在政府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前面举过的楷书的“馬”和“魚”,就在50年代简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马”和“鱼”。

另一方面,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也存在着字形繁化的现象。字形繁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纯粹是外形上的繁化,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

前一类繁化有时是为了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而进行的。例如“上”“下”二字在古文字里本来多写作“■”“■”,为了避免相互混淆,并避免与“二”字相混,后来各加一竖而写作“上”“下”。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类繁化似乎只是书写习惯上的一种变化,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目的。例如■变为■(辛),■变为■(角)等。总的来看,纯粹外形上的繁

化只涉及全部汉字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繁化的程度也很轻微,通常只不过增添一两笔而已。

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如第一节里举过的“凤”的象形字加注音符“凡”的例子,又如“韭”字俗写加草头作“韮”等。汉字里有大量加旁字,但是大部分加旁字跟未加偏旁的原字都分化成了两个字。例如“狮”这个词本来用假借字“师”表示(《汉书》《后汉书》都把“狮子”写作“师子”),后来加“犬”旁分化出了“狮”字来专门表示这个词。像上举“凤”“韮”那样,用法跟原字毫无区别的加旁字,为数并不太多。所以大部分加偏旁的现象可以解释为文字的分化或字数的增加,不必看作字形的繁化。不过如果以词为本位,加偏旁的分化字的出现就应该看作字形的繁化了。例如对“狮”这个词来说,由写作“师”变为写作“狮”,的确是字形的繁化。汉字简化有时也是以词为本位的。例如:斗争的“斗”本来写作“鬥”,50年代汉字简化时用音近字“斗”取代了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这是文字合并或字数减少的现象。从词的角度来看,斗争的“斗”这个词由写作“鬥”变为写作“斗”,是字形的简化。

即使是加旁字,如果就组成它们的偏旁来看,字形变化的主要趋向仍然是简化。因为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偏旁跟独立的字一样,写法绝大多数是由繁趋简的。有些偏旁还经历了比一般的字形演变更为剧烈的简化。例如在隶书里,“水”用作左旁时变为三短横或三点,写法比独立成字时简单得多。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就汉字的单个符号来看,并不存在繁化的趋向。”(周有光《字母的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修订版9页)这是有道理的。当然,少数例外还是有的,如前面所说的“上”“下”之类。

二、汉字的各种主要字体

在这一小节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研究汉字字体的主要资料,然后再分头介绍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的各种主要字体。

1.研究汉字字体的主要资料

研究汉字的字体,主要依靠各种古代遗物上的文字资料。下面主要按照遗物的性质,分类加以介绍。汉字字体比较剧烈的变化都发生在南北朝之前,所以我们介绍这些资料的时候也以南北朝之前的为主,南北朝的附带提到一点,隋唐以后的就从略了。

A.甲骨文

指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以及一般兽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写而不刻的字在甲骨上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在已发现的甲骨文里,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河南安阳市西北),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即研究者所说的甲骨卜辞。从清末开始发现以来,在殷墟已经出土了十多万片刻有卜辞的甲骨(绝大多数是碎片)。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最重要的资料。(图一)在殷墟也发现了刻有跟占卜无关的文字的兽骨和骨器,但数量不多。

50年代以来,在山西省、北京市和陕西省的一些地方陆续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其中以周原的发现最为重要。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原遗址西周前期宫室废墟的窖穴里发现了大量卜甲碎片,其中有近三百片刻有卜辞。据研究有一小部分卜辞的时代早到周灭商之前。1979年在同属周原范围的扶风县齐家村一带也发现了一些刻有卜辞的西周时代甲骨。

B.金文

指铸在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古代铜器铭文的搜集和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开始。一千年来陆续发现的有铭文的古铜器为数颇多,属于先秦时代的就有万件以上。

在第一节里已经说过,在商代前期铜器上,铭文极为少见,而且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