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构造及特征研究

矿区地质构造及特征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针对矿区煤矿地质特征、构造及岩浆活动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贵州高原的西北部,总体为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地形切割较深,地势总体上“中部高、南北低”。飞仙关组地势陡峻,沟谷纵横,形成区内最高山脉,近东西向伸展,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成为南北沟溪的分水岭。永宁镇组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地势相对较缓,岩溶地貌不典型。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呈带状缓坡地貌,其间耕地密布,村落聚集,一般标高在1800~1900m之间。区内最高点为西部一把伞梁子,海拔2193.80。最低点位于矿区外北东部农科河,海拔1640m,为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最大相对高差553.80m。

二、区域地质特征

2.1区域地层

在地层区划上,本区位于扬子区黔北川南分区筠连镇雄小区西部边缘地带,该区地层主要特点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二叠系、三叠系分布广泛。该区西侧为昆明昭觉分区威宁小区,其主要特点为:上古生界分布广泛,发育较全,且泥盆系、石炭系属独山型。两个分区大致以紫云-垭都断裂为界,本区则位于两者的交界附近,但地层特征接近于前者。该区域地层系统,

2.2 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隆起遵义断拱的西部边缘地带,该区域构造线呈NE或NEE向,多由一些宽缓背、向斜组成,断层以NE向为主。其南侧为六盘水断陷,其构造线以NW向为主,西测渐转为NE或近S-N向,背、向斜均较紧密,断裂构造以NW向为主。两个三级构造单元之间大致以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为界。本区位于两者交界地带的可乐向斜北段南翼,因处于两个三级构造单位交界附近和受紫云-垭都断裂影响,该区域构造形迹较复杂。见图1。

三、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可乐向斜南西翼南段,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W-SE。倾向基本为NE方向。倾角较陡,25~40º,一般为30º左右。区内褶曲不发育,断层较发育,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区内共发现断层9条,主要发育于南部。断层走向基本以岩层走向一致,以NW向为主。均为正断层。其中,落差大于30m的断层6条(F1、F2、F4、F5、

F6、F201),小于30m的断层有3条(F7、F3、F103-1)分述如下:3.1 F1断层:位于矿区南部边缘,区内延伸长度1100m,两端延伸出区外,

断层走向125°,倾向NE,倾角72°,切割P3x~P3β地层,落差大于80m,为正断层。地表显示P3x与P3β呈正断层接触。该断层地面有5个露头点控制。地表形成50m左右宽的破碎带。因该断层切割煤系中下部与P3β,却断层倾角大(72°),对矿区煤层没有破坏。

3.2 F2断层:位于矿区南西部,区内延伸长度约1000m,往西北延伸出区外,走向110°,倾向NE,倾角62°,切割P3x地层。401孔在297m见到该断层。造成19号煤断失,落差约45m。为正断层。301孔在210m见该断层,落差约20m左右。该断层地面有一个露头点控制,地下有两个钻孔(301、401)控制。该断层对矿区煤层露头有影响,对矿区煤层破坏不大。

3.3 F3断层:位于矿区南西部,北西端交F2断层,南东端交F1断层。地面有一个露头点控制,可见长度约360m。走向140°,倾向SW,倾角45°,切割煤系地层,落差约25m左右,为正断层。该断层对矿区煤层露头有影响,对矿区煤层破坏不大。

3.4 F4断层:在矿区外东南角外缘穿过,地面有两个露头控制点。该断层位于井田边缘,对井田内可采煤层未造成破坏。地面显示P3x与P3β呈断层接触。断层走向48°,倾向NW,倾角68°,落差约大于80m,为正断层。因该断层处于矿区外东南角,却倾角68°,故对矿区煤层没有破坏。

3.5 F5断层:位于矿区南西角,区内延伸长度800m,地面有两个露头点控制。西端延伸出区外,东端交F1断层,为东-西走向,倾向S,倾角450,落差约30m左右。因该断层位于矿区南西角,却倾向S,对矿区煤层没有破坏。

3.6 F6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殷家湾子一带,区内长260m,两端延伸出区外。走向70°,倾角72°左右,落差50m左右,402和402-1孔均揭露该断层,402-1孔在孔深728.62m见到该断层,造成1号煤至9号煤断失;402孔在孔深785.13m见到该断层,造成12号煤至19号煤断失;在殷家湾子以西丫口出露。切割T1yn和T1f,断层往西落差变大,往东逐渐变小。地面有一个露头点控制,地下钻孔两个(402、402-1)控制,该断层已查明。该断层因位于矿区西北角,却倾向NNW,故该断层仅对西北角有影响。

3.7 F201断层:为一隐伏正断层,地面没有出露。在201孔孔深451m见到该断层,造成主要可采煤层均断失;在B201孔孔深438m见到该断层,造成1号煤至12号煤断失。因为201孔和B201均揭露该断层,控制了其走向。断层走向80°左右,落差50m。该断层已查明。该断层对矿区煤层有破坏作用。

3.8 F7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东南角转宝,断层走向为100°,倾向为NE,倾角65度左右,落差25m左右。西端在区内延伸300m左右消失,东端延伸出区外交F4断层,101孔198m揭露,造成9号煤和12煤断失。地面有一个露头

点控制,地下有101号钻孔控制。该断层对矿区东南角煤层有破坏作用。

3.9 F103-1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东南角转宝,落差20m,被第四系表土覆盖。103号85 m见该断层,断失3-9号煤层之间地层。该断层对矿区东南角煤层有破坏作用。

综上所述,区内发现断层9条,落差大于30m的断层6条,落差小于30m 的断层3条,但均分布于矿区边缘,对区内煤层未造成大的破坏作用,故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四、岩浆活动情况分析

矿区内及周边区域,在东吴运动(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期间,有大规模基性岩浆多期、多旋回喷溢,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岩性主要为玄武熔岩、拉斑玄武岩、集块岩及凝灰岩,局部夹砂泥岩或煤线,成为含煤岩系的沉积基底,对晚二叠世宣威期沉积古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宏观控制作用,但对煤层煤质无影响。

4.1、煤岩特征

4.1.1显微煤岩特征

(1)去矿物基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

镜质组:含量为64.06—71.55%,平均68.80%。其中18号煤层最高,12号煤层最低。镜质组为主要有机成分,常见基质镜质体及透镜状,细条带状均质镜质体,部分碎屑镜质体,少量结构镜质体,偶见团块镜质体。

惰质组:含量28.45—35.94%,平均31.20%。其中12号煤最高,18号煤最低。惰质组为次要成分,多见透镜状或不规则半丝质钵,氧化丝质体,部分碎屑惰质体,粗粒体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少量微粒状,分泌体,偶见真菌体,少量黄铁矿。

(2).无机含矿物基组分:平均占总量的13.86—24.10%,平均19.27%。以粘土类为主,少量方解石,黄铁矿及石英。

粘土矿物:多呈浸染状,细分散状产出,部分呈细条带状,斑点状散布于基质镜质体中,透镜状沿层面分布,少量充填于胞腔。

方解石:具有强非均质性,闪突起和多色性,双反射显著,有的可见到双晶及菱形解理纹,多呈细脉状充填于裂隙中,少量充填胞腔。

黄铁矿:星点状零星散布。

石英:多呈细粒状散分于基质体中,部分呈不规则状或细粒状间相聚集,个体彼此相接,亦见呈长条状沿层理方向分布,呈脉状充填于裂隙中,呈粒状出现于方解石中或呈较大的块体出现,有的粒度均匀,分选好,少量呈较大颗粒状及充填胞腔。

粘土类:含量4.08—9.34%,平均7.40%。

硫化物类:含量微—2.70%,平均1.23%。

碳酸盐类:含量0.69—3.45%,平均2.08%。

氧化物类:含量3.75—10.64%,平均8.63%。

五、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

本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直接顶板岩性,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属半坚硬或软弱—半坚硬岩石,煤层顶板类型为不稳定、破碎顶板,底板稳定性一般也较差,其中泥岩,质软、可塑性强,遇水强烈膨胀,不稳定。

矿井开采条件下,将造成地面弯曲下沉、冒落裂隙带等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裂隙带延伸,一方面岩石与空气的接触面加大,加剧风化作风;另一方面,加快煤层周围地下水的交换,增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由于风化与流水侵蚀作用造成岩石力学强度降低,井巷围岩的裂隙加大,岩石完整程度、强度会降低。随着矿上的开采,矿山未来工程地质条件将会变差,特别是采空区附近,一方面可能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对地表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安全造成影响。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山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山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而山东金矿区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也是广大矿业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岩石地质特征、构造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等方面对山东金矿区进行研究。 一、岩石地质特征 山东金矿区主要由中生代大陆岩石构成,其中北部以中生代二迭系花岗岩为主,南部以三叠系为主。在南部的沂蒙山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体和斑岩体广泛分布,是金矿的主要赋存岩体。这些岩石中普遍含有石英、长石、云母和黑云母等金矿化元素,并且在热液流体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二、构造地质特征 山东金矿区主要处于华北地块的东南缘,普遍受到了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影响。区域构造以由北向南的大断裂带和褶皱带为主,整体上为强烈走滑造山带。以沂蒙山为中心的构造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此处的断裂分界比较明显,南部以逆冲断裂为主,北部以走滑断裂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在山东金矿区矿化与断裂发育密切相关。 三、矿床地质特征 山东金矿区有着比较丰富的金矿资源,其中以伴生和独立金矿床为主。伴生金矿床主要包括热液型金矿床和层控型金矿床,

后者多以变质杂岩中石英脉和千枚岩体为赋存岩体;独立金矿床主要包括蚀变带金矿、深部高温低压热液型金矿等。 四、找矿方向 根据山东金矿区的地质特征可以得出一些找矿方向: 1. 善于选址于构造节点区域:构造活跃区域是断裂槽门的必经之路,选址于这些区域寻找金矿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2. 利用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地电、电磁等等,应用这些勘查手段,能够初步追查海量的背景成矿地质信息。 3. 利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金矿:利用各种矿床的矿石、岩石及其它辅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进行找矿方向判断。 4. 根据区域化学成分分异规律判断金矿远景: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中不同元素的富集,反映不同程度的背景成矿作用,从而大概判断出成矿地段的远景。 总之,山东的金矿蕴藏量较为丰富,如能有效利用以上的找矿方向,相信可以取得理想的找矿效果。五、矿区的开发与治理 山东省金矿区的开发与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金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贵金属,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然而,矿业开发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山东金矿区的开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确保金矿资源安全、经济利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小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矿井地质及构造简概

矿井地质及构造

第一部分矿井地质和构造 一、矿井地质 矿井地质工作的内容比较多而复杂,不同于地面地质,要求比较细严,生产上遇到的问题要求很快给予解决。 矿井地质问题有煤层沉积问题,煤层对比、煤层尖灭煤层分叉,煤层后期冲刷,煤层同期沉积夹矸变厚等; 构造问题判别断层性质寻找煤层断失翼,区域构造甚至大地构造特征井田构造,单一条件下主压应力及应力场分析,断层预报,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研究配套分析,煤层陷落柱,煤层地应力分析。 水文地质,包括用地质力学分析研究水文地质。 瓦斯地质等等,下面分别叙述。 (一)矿井地质中心煤层沉积问题以实例说明: 1、红水煤田、煤层对比问题 当时甘肃酒泉钢铁公司刚成立,急需在甘肃省附近找焦煤,甘肃省北祁连山北麓和内蒙古交接处发现焦煤并做详细勘探,当时煤层较多而且厚薄变化很大,虽然四年钻探已完成,但迟迟提不出勘探报告,按原煤炭指令,要我们搞清煤层对比,最终计算出储量。采用野外岩相对比法和室内煤层对比,煤层对比采用煤岩薄光片,孢子花粉分析,岩层重矿物分析、粘土颜色法分析,光谱分析等等,最终完成了任务;

2、煤层分岔及煤层Z字型构造沉积规律研究

辽宁阜新兴隆煤矿,煤层分叉的研究,贵州水城汪家寨煤矿,煤层厚薄变化及煤层对比;徐州闸河煤矿Z字型煤层分岔合并问题的研究; 3、永荣矿务局双河煤矿等10个矿井,煤层后期冲刷问题的研究;(二)构造断层问题寻找煤层断失翼 永荣矿务局贵州老鹰山煤矿随时听矿领导召唤下井,解决煤层掘进当中遇到断层,用地质力学方法确定煤层断失翼解决巷道向何方向掘进。 (三)矿井水害开滦范各庄煤层陷落柱突水灾害、四川龙滩煤矿特大突水事故 1、开滦范各庄矿煤层9号陷落柱突水特大灾害 1984年6月2日开滦范各庄矿煤层9号陷落柱突水一夜淹井,次日相邻煤矿被淹,第二日和第三日林西矿浅部巷道有沟通被淹,威胁唐家庄矿和赵各庄矿,该矿全国开采标高最深的,达到1300m~1400m,造成全国煤炭产量亏损,需从波兰进口煤炭满足需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四川龙滩煤矿特大突水事故 可能在2009年10月4日平洞水平,长4000多米,顺岩层向上掘进,快速掘进到长兴灰岩底部暗河,造成28人死亡,特大岩溶突水事故。4000多米长平洞所有管道,局部变压器铁轨矿车扭成麻花状,有方形饭桌大小的石灰岩块42块,毁坏了所有设备和人员;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位于赣东北大地构造带北缘,该地区地处华南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质背景较为复杂。尖峰坡锡矿床是该区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将就其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分析。 一、成矿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位于大瑶山隆起的东南侧,矿区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1km,矿体呈近南北向伸展的条带状。该区域主要 的构造特征是古隆起构造和新构造,隆起槽沉积,岩相多样,岩浆活动明显。在新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变形构造、节理和断层,构成了矿区内的复杂构造地质条件。 2.地质岩性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主要产状片麻岩、火山岩、砂岩和灰岩等。其中产状片麻岩是矿化最为显著的岩石类型,矿床主要出现在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的交界处,与富含铜和钼的火山岩有密切的关联性。 3.矿床物质来源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的物质来源是岩浆和地壳物质。该区域岩浆活动

比较复杂,形成了多期、多种类型的岩浆侵入,并作用于矿床附近的岩石体,促进了热液流体的形成和富集。同时,矿区内也有较为丰富的地壳物质,如砂岩、火山岩等,也为矿床的物质来源提供了条件。 4.热液成矿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的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热液侵染、石英脉化、次生蚀变和沉淀。其矿物组成以锡石、辉锑矿、黄铁矿、方铅矿和方银矿为主。锡石为矿石主要组成部分,在石英脉中出现较多,同时也与富含铜和钼的火山岩有密切的关联性。 二、控矿因素分析 1.构造控制 尖峰坡锡矿床受到地质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区域内的构造板块比较复杂,形成了络绎不绝的断裂带和节理裂隙等。矿床主要出现在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的交界处,这一特殊地质位置与当地的断层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2.岩石类别 尖峰坡锡矿床的成矿岩石类别以产状片麻岩为主,这种岩石为碱性特殊岩,性质比较单一,能够提供丰富的锡元素和能量。此外,火山岩等其他岩石类别也对矿石的成分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例析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例析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引言 宽坪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西部,行政隶属于嵩县大章乡赵楼村,面积4.65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地质工作宽坪沟金矿区成为中型金矿,本文对其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讨论,以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依据,为今后在其周边找矿提供借鉴。 1、矿区地质概况 1.1地层 矿区位于熊耳山断隆东南翼,五丈山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出露地层为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下段(Chj1)和中段(Chj2),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强烈,褶皱构造简单,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南东。 1.2构造 宽坪沟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大小断裂构造共计11条,其中最长M14位于宽坪沟矿区的中部,总长大约3千米,宽坪沟矿区内长度1600米左右,根据断裂性质和控矿特征,矿区内断裂共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 北西向断裂穿越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断裂,北东方向断裂错断北西向断裂。其他方向断裂的不发育,矿化弱。矿区内主要断裂如下:(1)北西方向断裂 北西方向向断裂是矿区内的主要的控矿断裂,由M14和次级矿脉M13、M16 和M18组成,M14矿脉西起宽坪沟,东至牛头沟,总长度3千米,矿区内长度1615米,倾向北东,倾角400-650之间,受北东向F1和F2错断,分为三段,即:中段M14-Ⅰ、东段M14-Ⅱ和西段M14-Ⅲ,其中M14-Ⅰ与M14-Ⅲ之间的水平断距约200米,M14-Ⅰ与M14-Ⅱ之间的水平断距约70米,现将上述含金构造蚀变带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控制程度分述如下: M14-Ⅰ,西起下西沟,东到后沟,长780余米。构造蚀变带宽度14-60米,局部可达90米,总体走同2990,局部可偏转到2850-3150,倾向北东,倾角400-650,构造蚀变带由石英脉,构造角砾岩及蚀变岩组成。

山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山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近年来,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持续增长,成为我国金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研究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矿业专家和各级政府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山东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浅谈。 一、山东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山东金矿主要分布在本区的构造断层带中,矿体 常常沿断层带展布,走向多南北或东北-西南,倾向多东南或 东北。此外,矿体也常常沿着变质带展布,构造比较复杂。 2.岩性特征:山东地区的金矿多数是赋存于变质岩、岩浆岩和 沉积岩中的脉状或者块状矿体。其中,变质岩中的金矿主要赋存于褶皱、节理、石英脉和剪痕等构造组成的矿化带中;岩浆岩中的金矿主要是网状和脉状矿体;沉积岩中的金矿主要是赋存于千枚岩、黑云母片岩和麻粒玄武岩之间的矿化带。 3.矿物学特征:山东地区的金矿常伴生有多种金属矿物,包括 银矿、铜矿、铅锌矿等。矿石主要以黄金为主,同时也含有银、铜、铅、锌等金属元素。黄金晶粒大小差别明显,有的晶粒大于1mm,矿物学特征上来说,山东的金矿矿床多为浅成低温 热液型和接触变质型矿床。 二、山东金矿的找矿方向研究 1.矿化规律和赋存条件:山东地区的金矿多分别在变质带和岩

浆岩中赋存。因此,在找矿工作中,要重点探测这些岩体,特别是对深埋的变质岩、岩浆岩进行探测。 2.构造条件:山东金矿的分布多受控于区域断层和变形带的分布与演化,因此,在找矿工作中,要着重探测这些断层和变形带。 3.地球物理条件:山东地区的金矿多分布于地形复杂的山区,由于传统地质勘探方法在这些地区的效率较低,地球物理勘探成为发掘新矿区的较有效方法。应用电法、重力法、磁法和地震勘探技术结合石英等探测技术,可以全方位探测地下矿藏的分布情况。 四、结论 山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复杂多样,知识面广,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山东地区的黄金矿化规律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在找矿工作中,要运用多种综合型勘探方法,并且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来加强发掘新矿区的效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找矿效率和发掘黄金矿藏的目的。

老挝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老挝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老挝是东南亚国家之一,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中金矿资源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金矿的开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从老挝金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两个方面,对老挝典型金矿床进行探讨。 一、老挝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1. 地质背景 老挝地质构造复杂,多属于岩浆-变质岩带。老挝主要分布在古老盆山带,其地壳构造以老挝岩浆-变质岩带为主,由岩浆红色花岗岩、变质硬岩、褶皱岩系,以及燕山系泥岩、砂岩等成分构成。 2. 成矿物质 老挝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有脉状矿体和矿床两种。脉状矿体主要由石英、绿泥石、方解石、辉绿岩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在成矿中起到重要的载矿作用。矿床主要由黄铁矿、辉钼矿、方解石、硫化物等矿物组成,其中黄铁矿是金矿的主要矿物之一。 3. 成矿时代 老挝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前寺河期、双支期、泰国期和后寺河期,其中前寺河期的成矿活动最为显著。根据地质勘

探和研究的结果,老挝金矿床主要形成在岩浆-热液环境中,沉积岩和火山岩矿床较少。 4. 成矿地质条件 老挝金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地质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属性、岩浆热液运动、构造变形等方面的因素。在老挝,多数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太古界基性岩带和岩浆-变质岩带的交界地带,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热液活动形成。 二、老挝金矿床的成矿模式 1. 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老挝金矿床的成矿模式主要是岩浆热液成矿模式,也就是在岩浆热液作用下,成矿物质在地下富集,形成矿床。 2. 砂岩型金矿成矿模式 砂岩型金矿的成矿模式是指沉积岩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地球物理作用,使金在砂岩中被富集起来,形成金矿床。 3. 特殊结构型金矿成矿模式 特殊结构型金矿成矿模式是指通过燕山系泥岩、砂岩等层状地层,在断裂、褶皱、侵蚀作用下,形成特殊结构的金矿床。 综上所述,老挝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主要是受到岩浆

矿区地质构造及特征研究

矿区地质构造及特征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针对矿区煤矿地质特征、构造及岩浆活动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贵州高原的西北部,总体为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地形切割较深,地势总体上“中部高、南北低”。飞仙关组地势陡峻,沟谷纵横,形成区内最高山脉,近东西向伸展,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成为南北沟溪的分水岭。永宁镇组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地势相对较缓,岩溶地貌不典型。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呈带状缓坡地貌,其间耕地密布,村落聚集,一般标高在1800~1900m之间。区内最高点为西部一把伞梁子,海拔2193.80。最低点位于矿区外北东部农科河,海拔1640m,为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最大相对高差553.80m。 二、区域地质特征 2.1区域地层 在地层区划上,本区位于扬子区黔北川南分区筠连镇雄小区西部边缘地带,该区地层主要特点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二叠系、三叠系分布广泛。该区西侧为昆明昭觉分区威宁小区,其主要特点为:上古生界分布广泛,发育较全,且泥盆系、石炭系属独山型。两个分区大致以紫云-垭都断裂为界,本区则位于两者的交界附近,但地层特征接近于前者。该区域地层系统, 2.2 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隆起遵义断拱的西部边缘地带,该区域构造线呈NE或NEE向,多由一些宽缓背、向斜组成,断层以NE向为主。其南侧为六盘水断陷,其构造线以NW向为主,西测渐转为NE或近S-N向,背、向斜均较紧密,断裂构造以NW向为主。两个三级构造单元之间大致以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为界。本区位于两者交界地带的可乐向斜北段南翼,因处于两个三级构造单位交界附近和受紫云-垭都断裂影响,该区域构造形迹较复杂。见图1。 三、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可乐向斜南西翼南段,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W-SE。倾向基本为NE方向。倾角较陡,25~40º,一般为30º左右。区内褶曲不发育,断层较发育,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区内共发现断层9条,主要发育于南部。断层走向基本以岩层走向一致,以NW向为主。均为正断层。其中,落差大于30m的断层6条(F1、F2、F4、F5、

神东柳塔煤矿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9034475.html, 神东柳塔煤矿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研究 作者:王磊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 摘要:煤矿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其成果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必须依据的主要技术资料之一。为了适应煤矿企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矿井地质工作,为煤矿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结合神东柳塔煤矿的地质情况,对该矿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在矿区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神东柳塔煤矿地质特征构造分析研究 柳塔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小柳塔村北西,北距鄂尔多斯市约 45km,西距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 47km,南东距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25km。矿区交通位置优越,包(头)~神(木)铁路从矿井西南侧通过,并在矿区邻近设有巴图塔运输中转站。从巴图塔站沿包~神铁路向北 45km 和向南东 80km可分别到达鄂尔多斯市东胜站和陕西省神木站。鄂尔多斯机场位于柳塔煤矿西北 18km,有至北京、上海、西安、深圳、三亚、石家庄等地航班。 一、神东柳塔煤矿地质特征分析 柳塔煤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毛乌素沙漠北缘,总体为西南低东北高地形,东部井田边界为最高点, 海拔标高为1341.3m,西南部边界外乌兰木伦河岸边为最低点,海拔标高为1168.0m,最大海拔高差为 145.2m, 该地呈现侵蚀性山陵的地貌形态[1]。井田内沙漠遍布,由于毛素乌沙漠的影响,地表多 被流动性或半固定波状沙丘覆盖,沙漠中主要地形形态为新月形沙丘、沙、沙丘链。地形呈波浪状起伏,平缓多变。 柳塔煤矿井田周边主要河流有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公捏尔盖沟,乌兰木伦河流经井田西南部,年平均流量 3.37 亿 m3,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 1185m;公涅尔盖沟位于井田的西北部,年平均流量 869.7 万/ m3。井田附近只有一条常年地表径流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公捏尔盖沟,根据大气降水的影响它的水量也呈变化趋势,夏季最大,冬季最少,据1988年7月地质填图时观测其流量为640~15000L/s,该河水自北向南流经陕西省汇入窟野河后注入黄河。目前乌兰木伦河为季节性河流,近 50 年最高洪水位标高为 1163m,近 100 年最高洪水位标高为 1185m。 柳塔煤矿所在区域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全年少雨、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夏季最高气温达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指的是煤层地质构造特征,即煤矿地质矿体中有关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壳中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性形态。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直接影 响着煤层的分布、储量、赋存状态和煤层气的分布。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煤矿的勘探、 开采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抗压性较好 煤层是一种具有收敛性和延展性的岩石,其含水率较高,抗压性较好,不易发生破碎 和破裂。煤层有一定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地质构造力量的破坏。这种地质构造特征使得煤 矿在开采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持其稳定性,避免矿压、顶板塌落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煤层赋存形态多样 煤矿地质构造的特征之一是煤层的赋存形态多样,煤层可以以块状、脉状、层状、褶 皱状等形式存在。地下煤层的赋存形态对于煤矿的采取方式和开采难度具有重要影响。在 煤矿勘探和选矿的过程中,需要对煤层的赋存形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 开采方式和方案。 三、煤层构造变化较大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中,煤层的构造变化较大,地层断裂、褶皱、滑坡等现象频繁出现。这些构造变化对于煤矿的地质勘探和开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煤矿的地质灾 害风险。煤矿勘探、开采和安全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煤层构造变化的特点,采取相应的 技术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 四、地质应力较大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中,地质应力较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地下煤层由于受到地壳运动 和地球重力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往往处于高应力状态。这种高应力状态对于煤矿的安全开 采带来了挑战,需要在开采过程中加强对地质应力的监测和控制,以避免因地质应力过大 导致的矿灾事故的发生。 五、煤层气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大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煤层气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煤层气是煤层中的一种气体资源, 其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煤矿的气体防治和瓦斯抽采工作。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对煤层气的分 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煤层地质构造特征对于煤层气的寻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

海南岛石碌铁、钴、铜多金属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海南岛石碌铁、钴、铜多金属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海南岛石碌地区是海南岛较为重要的矿藏发现点之一,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铁、钴、铜多金属矿上。本文将以该地区的地质特征为主线,分析石碌集区的找矿方向,助力相关从业人员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工作。 一、地质背景 石碌地区位于海南岛西部,属于南岛地台及琼北地台交界带。该地区的基底岩系主要包括晚元古代-早古生代花岗闪长岩、 二叠系基性岩和喀斯特地貌岩石。该区域的多金属矿床主要为铁、钴、铜多金属矿床,以铁矿为主。 二、矿产资源概述 石碌铁、钴、铜多金属矿集区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菱铁矿、蓝铜矿等。其中,磁铁矿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矿石中的铁品位较高,为60-70%。该地区的矿 床点多、品位高、规模较大,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三、矿床成因 石碌地区的矿床成因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和深部流体充注成因。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一系列岩浆侵入岩体和深部火山岩,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热液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热液脉体和岩浆侵入体,为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菱铁矿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四、找矿方向 1. 基础地质调查:在石碌地区进行全面基础地质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床特征,精细勘探有利区。 2.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分析新发现的矿化点的同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方法,较为系统地探究各种矿物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态特征和地质环境,构建找矿模型。 3. 物探勘查方法:地磁、地电、浅层掩埋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以及露天、地下正反演加重重磁勘等综合物探方法较为通用。 4.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地表生物对于地下的矿物所含有 的某些元素会显示出异常反应,进而较大程度地帮助了找矿人员进行勘查和探矿工程。 综上所述,石碌地区的铁、钴、铜多金属矿集区是海南岛重要的矿藏发现点之一。该地区的矿床物质来源丰富,形成条件优越,通过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勘探工作,提高勘探成功率。但矿床的探明和开采还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岛石碌铁、钴、铜多金属矿集区的发展实况和趋势,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析。本文将从矿藏规模、矿石品位、开采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南山煤矿区域地质构造规律及煤层特征分析

南山煤矿区域地质构造规律及煤层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了南山煤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煤层特征,并分析了其中的规律。通过分析采集的地质数据,对南山煤矿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归纳出其相关的特征性、规律性,包括火成岩活动期的断裂构造、火成岩变质期的构造隆升构造、火成岩活动期的变形构造等。此外,分析了煤层特征,主要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垂深、煤层热度等,以及煤层结构、煤层组合等。最终,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将相关地质矿产勘探结果作为本文的结论,给出了关于南山煤矿区域地质构造规律及煤层特征分析的论文研究结论。 关键词:南山煤矿区域,地质构造,煤层特征 正文: 一、研究背景 南山煤矿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是一块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重点开发煤炭资源区域。由于南山煤矿区域地质情况特殊,气温波动大,气温周期性变化,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展科学的研究,了解南山煤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煤层特征,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内容 1. 火成岩活动期的断裂构造 南山煤矿区域的地质构造主要由火成岩活动期的断裂构造、火

成岩变质期的构造隆升构造和火成岩活动期的变形构造构成。火成岩活动期的断裂构造主要是滩涂断裂构造,呈现为主断裂和支断裂,主断裂多斜于北偏西,支断裂东部和西部多斜于西北偏西方向。断裂构造影响了煤层构造,形成了折线层理结构,使煤层破碎。 2. 火成岩变质期的构造隆升构造 火成岩变质期的构造隆升构造为类似V型的弓形结构,主要 分布在南山煤矿区域的西南部。构造隆升不仅影响了煤层的构造,而且还影响了地壳的热结构。 3. 火成岩活动期的变形构造 火成岩活动期的变形构造由巨大的挤压变形构成,形成了V 形和U形弯曲结构,分布在南山煤矿区域的西北部和北部。 4. 煤层特征 煤层特征主要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垂深、煤层热度等,以及煤层结构、煤层组合等。煤层厚度相对较厚,煤层垂深多在50-60米,煤层热度变化较大,煤层结构以折线层理结构为主, 煤层组合以4组为主。 三、研究结论 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南山煤矿区域的火成岩活动期断裂构造、火成岩变质期构造隆升构造和火成岩活动期变形构造都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变形,影响了煤层构造,使煤层破碎。煤层厚度相对较这些构造活动也影响了煤层的展布形式和特征。煤层与火

韦州矿区韦一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韦州矿区韦一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韦州矿区韦一井田地质构造比较复杂,通过对断裂构造特征和产状要素分析,探讨断层发育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从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了断裂构造的成因。研究表明:区内断裂构造以NW向逆断层为主体,NE向正断层次之,两组断层相互交错呈“雁式”排列,共发育断层27条,其中断距大于等于50 m者达11条,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且规模较大。 关键词地质构造;断层;特征;韦州矿区;韦一井田 1 区域地质背景 韦一井田位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境内,井田北至十八里塘,南至韦州镇,东到煤层隐伏露头,西至徐家河湾,面积22.4 km2。北邻永安井田,南邻韦二井田。东南部最高山丘海拔1410.3 m,苦水河在井田北部流出处最低,该处海拔1327 m,相对高差83.3 m。井田位于韦州向斜东翼中部,为一单斜构造。韦州向斜为一复式向斜,为一向南扬起、轴向NNW向的不对称向北倾伏之箕状向斜构造,南端被马庄子逆断层切割,井田内逐渐抬升隆起,向南延伸至韦三井田。向斜轴部宽缓,东翼地层倾角20°~30°之间,局部可达35°,井田内东南部倾角相对较大,局部达30°以上,轴部地层较缓,倾角5°~10°之间。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二叠系太原组(C2-P1t),该区含煤地层厚近千米,含煤50余层,其中对比可靠,层位较稳定的可采煤层9层,分别集中于山西组(P1s)地层及太原组第二段(C2-P1t)。含煤地层基底为奥陶系灰岩,多期次构造运动相叠加,使得在在韦州大向斜的控制下,发育了大量断层,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2 井田总体构造特征 井田大地构造位于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马家滩—甜水堡段,西以青铜峡—固原断裂北段为界,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相邻。该段具有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单斜构造。次一级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较少。西有罗山背斜,东有青龙山残破背斜。东部呈近南北走向的青龙山平凉断裂和西部的韦州安国断裂组成了矿区的构造边界。井田主要构造以断裂为主,发育有NW 方向逆断层和NE方向正断层两组斜交断裂(见图1),两组断层相互交错呈“雁式”排列,共发育断层27条,其中断距大于等于50 m者达13条,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且规模较大。 3 断层性质与产状要素 在井田勘探中,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手段共查明断层22条,其中16条为逆断层,6条正断层;利用钻探手段控制断层5条(F15、F16、F25、3DF17-1、F26),其中4条为逆断层,1条为正断层。井田内共发育断层27条。按断层断距划分:

铜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究

铜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究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某矿区为例,总结铜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赋存规律,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研究矿床地质构造带区域找矿及预测提供帮助。 关键词:铜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 1矿床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质特征 某矿区地层可分为四个岩性段,由下而上分别为:第一岩性段(D 2 s2-1)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薄层状生物屑灰岩夹少量粉砂质、砂质千枚岩、片岩等, 厚432.5m。第二岩性段(D 2 s2-2)灰白色块状白云质大理岩,厚506.2m。第三岩性 段(D 2s2-3)浅灰色薄层状灰岩,厚89.3m。第四岩性段(D 2 s2-4)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 夹含生物屑白云岩,厚>1000m。萨阿尔明组上段第一岩性段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矿区构造线以NWW向为主,构造类型主要为短轴背斜及其轴部的次级断裂。短轴背斜呈NW向贯穿矿区,核部由萨阿尔明组上段第一岩性段大理岩组成,地层产状较缓,倾角为18°左右。两翼由萨阿尔明组上段第一—第四岩性段构成,北冀产状为8°-35°∠40°-80°,南冀产状为185°-230°∠40°-70°,两冀基本对称。断裂主要呈左行雁行式排列,控制铜锑矿(化)体的分布范围及形态,局部存在韧性变形(糜棱化)。F 1 断裂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其NWW走向与矿区褶皱构造线方向一致,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但总体倾向S;沿断裂常形成较宽的糜棱化褐铁矿化蚀变带,最宽可达20-40m,断裂带裂隙中可见孔雀石化石英细脉。 F 2、F 3 断裂也为高角度的逆冲断层,与F 1 断裂近于平行产出,但规模较小,为矿 区的直接控矿断裂;断层面倾向S,倾角70°-80°;沿断裂发育有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绿泥石化、硅化等蚀变。矿区南部发育花岗岩岩基,岩性为华力西中期第二次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亦称芒奇提花岗岩,为造山期异地型地壳重熔花岗岩。岩体侵入萨阿尔明组上段地层中,形成接触带构造,外接触带宽1~5m,发育角岩化、矽卡岩化、硅化,其次为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内接触带断续发育,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况 地理位置与交通 山西交口华润联盛梁家沟煤业位于交口县城东的双池镇梁家沟村西北,苇沟村东北,距双池镇政府5km左右,距交口县城直距46km,井田东部有乡级公路与交口县城相通,209国道经过交口县城,经县城向南可达隰县、蒲县至临汾;往北经桃红坡有公路干线通往中阳、离石;向东北到阳泉曲火车站15km左右,并可以到达太原。交通较为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梁家沟煤矿交通位置图 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处吕梁山中段的东麓,为低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标高为1157.56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边缘,标高为1135m,最大相对高差20.2m。

河流水系 本井田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中南部发育一条冲沟,雨季有洪水流泄,经大麦郊河入汾河。 气象及地震情况 井田属大陆性气候,四季清楚,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夏秋季雨量集中,秋季阴天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年最高气温32.5°C,年最低气温-21.7°C,年平均气温7°C,年均降水量为590.00mm,年蒸发量1482—1814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50--17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0.93m左右。 1.2井田地质特征 地层 井田位于霍西煤田的北部西边缘,井田内大局部被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所覆盖,仅在井田的东北部、东中部、东南部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其它地段零星出露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本井田赋存地层从下至上有: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 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 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 t)、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新生界上第三、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 2+3 )。现根 据区域地层资料及井田揭露的实际资料,将本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别表达如下:〔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 2 f〕 上部主要为深灰色灰岩,致密坚硬,质纯,具贝壳状断口,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风化面因受山西式铁矿浸染,呈褐红色,厚度不详。 〔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 b〕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厚度8.39~32.44m,平均17.00m,主要岩性为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结核状产出,其上为铝土泥岩,灰白色,坚硬,质较纯,具贝壳状断口。上部为灰白色砂岩及黑色泥岩,局部夹一层灰岩及1-2层薄煤线。 〔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 t〕 为主要含煤地层,其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

矿山地质环境及研究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及研究内容 1、矿山地质环境的含义及与环境、地质环境的关系 1.1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与矿山采矿及相关活动所影响到的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把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一种或多种因素(自然、人为)按一定规律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判定矿山地质环境好坏的方法。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应从矿山开采前到开采闭坑后,并贯穿开采活动始终。 1.2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关系 研究范围:相同点:研究的皆为组成人类生活生存、生产活动的部分或全部空间。 不同点:空间大小不同,显然环境研究空间最大,是个大区域概念,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地壳;地质环境研究的主要是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即组成环境的地壳部分,是个小区域概念,当然,研究时将涉及到大气、生物圈;而矿山地质环境仅是个局部概念,研究的空间范围仅限于与矿山采矿及相关活动有关的地质体,包涵于地质环境中。 应用技术理论:地质环境应用的技术理论主要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传统上所讲环境“三废一噪”应用理论显然不同(仅管之间有一定联系),而矿山地质环境应用的技术理论却与地质环境相同(不过加入了矿山地学技术),都属地学理论。 2、矿山地质环境特征与研究内容 2.1矿山地质环境的特性 ①复杂性、多样性; ②特殊性与共同性; ③稳定性与可改变性;

④资源性。 2.2矿山地质环境的构成要素 地形地貌、矿床类型、矿产种类、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区域地应力特点;还应包括开采方式方法(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山开采及相关活动所影响到的地质环境,因此无开采及相关活动因素则无从谈起矿山地质环境,只能作为地质环境来研究,只有开采及相关活动产生了才构成矿山地质环境,开采及相关活动中开采方式方法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的人为因素,而在实际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也常把开采方式方法作为评价因素之一。 2.3评价范围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从空间分布上看,可概括为地表、地下、地上三部分。 2.4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①矿区地形地貌:决定水文地质条件之一,矿碴堆放场; ②矿山地层岩性: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③地质构造:评价围岩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的依据之一; ④水文地质:评价矿坑涌水、矿床疏干的依据; ⑤工程地质:包括②、③评价岩体性质判定围岩稳定性 ⑥环境地质问题。 ⑦采矿方式方法 采矿前,矿山处于自然平衡状态;采矿后,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地质体的各部分将产生变形位移,这就产生了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概括这些问题,并结合四川出现最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别分为: ①地下开采的地质环境问题; ②地面变形地质环境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