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文化产业特色分析和不足

四川文化产业特色分析和不足
特色分析
1.应地制宜,发扬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省份。
同时,四川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特色浓郁。
2.利用中央政策支持,加快发展
作为西部省份,四川充分利用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政策优势,以及成渝经济区的优势。
四川省将中央的政策用足用活,为自己的经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3.形成多门类产业集群框架
四川省文化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为主业,涵盖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动漫产业等多门类产业集群框架,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正在形成。
不足:1.文化产业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川省文化产业人员中,政治类,艺术类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人员所占比重过低。
同时,文化经营管理类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比重过低。
懂文化,会经营,会管理的人过少,严重制约了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缺乏具有示范带动性的文化产业集团
四川省虽然文化产业总多,但是具有“航母级”示范效应的文化龙头企业几乎没有。
投资不够,规模不够,导致了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起到示范效应。
3.区域发展不协调,单级独大,缺乏次级支持
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成都市单级独大,其余各地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只有高峰,没有高原。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传承 巴蜀 文明 , 发展 天府 文化 , 努力 建设 世界 文化名 城 , 是成都市第 十三次党代 会提 出的一项 重要任 务。把成都建设 成为西部文创 中心 , 是成都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 的重 要支撑。近 年来 , 成都市认真 贯彻 落实中央 、 国务院和省委 、 省 政府 各项 决 策部署 , 大力推 动文化创 意产 业转型升 级 , 文化创 意产业发 展 呈现 良好态势 。2 0 1 6 年, 成都市从事 文化创意 产业 活动 的法 人 单位共有 1 5 4 4 4 个, 从业 人员4 6 . 4 万人, 文创产 业实现营业 收入 2 6 1 4 . 2 亿元 , 创造增加值6 3 3 . 6 亿元 ,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5 . 2 %。 发展成果 是产业基础不断增强 , 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目 前, 成 都市共 有 国家级 文化产 业示 范 园区 ( 基 地 )8 家、 省级 文化产业示范 园区 ( 基地 ) 2 l 家、 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区 ( 基 地 )1 5 家 。成都被誉为 “ 全 国动漫游戏第 四城 … ‘ 中国手游第 三城 ” , 在动漫游戏 、 移 动游戏 、 演艺娱乐 等重点行业领 域成绩 突出, 文化 消费亦稳 步提升 ; 深度挖掘 、 整合 、 联动相关 产业资 源, 形成 了 “ 文化 +科技 ”“ 文化 +旅游”等产业发 展新模式 。 二是文化 艺术 精品不断涌现 , 创作生产卓 有成 效。成都市 政 府持 续加 大对文 化艺术 作 品创作生 产 的扶持力 度 , 深入 落 实 “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 , 在舞 台艺术精 品 、 重 大文 艺活 动 、 广播影 视和 出版生产 内容 等 方 面 成果 丰 硕 。 三是重大 文化活动 “ 常办常新 ” , 行 业平 台逐 步建立 。举 办 中国成都 国际非遗 节 , 搭建 非遗文化 保护 、 传承、 创新、 开 发 平台 ; 举 办成都创 意设计周 , 为带 动文化创意及设 计服务产 业 等融合发 展提供平 台 ; 举 办中国 网络视 听大会 , 促进 网络试 听 全产 业链 领 域 内的分享 、 交流、 探讨 ; 推动 文化创 意领 域各 类 服务平台建设 , 例 如版权 、 贸易 、 人才 、 金融等各相关行业 。 四是 加大 文创产 业扶 持力 度 , 有 效推 进重 大文创 产业 项 目、 文化 设施建设 。2 0 1 6 年, 成都市 财政安排专项 资金2 . 3 亿元 , 共支持 文化产业项 目1 0 3 个, 并积极组织 申报 中央文产 资金 , 共 获得支 持项 目1 1 个; 加快建设 各类文化 设施 , 如成都博 物馆建 成开馆 , 城市音 乐厅开工建设 。目前 , 成都市共建成 文化馆 、 图 书馆4 2 个, 各类博 物馆 、 纪念馆 1 4 5 座, 大 中型演艺场 所2 0 余家, 电影院 1 1 6 家, 以及 以方所 、 西西弗为代表 的一大批特色书店 。 五是科学推进文化创意领域 相关 政策研究 、 规划 编制 。出 台《 成 都市 文化 产业发 展 “ 十三五 ”规 划 》《 成都 市人 民政 府关 于支 持音乐 产业 发展 的意见 》《 成都市 文化 创意 产业统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都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文化、商贸中心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通道。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成都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历史背景成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川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唐朝时期就被确定为泛西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都在农业、畜牧等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同时,成都温和的气候也使它成为中国主要的花卉产地之一。
成都市也因此拥有了许多享誉全国的传统行业,如川绸、川剧等。
发展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成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变。
202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9843.6亿元,位列全国前列。
成都的发展不仅在人口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且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比如腾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
成都市还拥有大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这些学府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为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发展阶段成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快速发展阶段;2. 21世纪初,成都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3. 目前,成都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未来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成都经济未来可预期的发展方向将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成都市有望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和经济中心。
在现代制造业方面,成都市将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并在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推动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成都市还将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业、现代物流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成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成都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影响力和竞争力。
成都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路径研究

较少 , 因此优 势并不 突出。成都 市拥有 的历史 、 游 旅 等文化资 源仅仅 是发展 文化 产业的一个必要 条件 , 只
有经过市场检验并被认可 , 能构成 产业化 的充分必 才 要条件 。同 时 , 发 的广度 与深 度 上还存 在很 多不 开 足, 不光 未能突 出该地 区的品牌优 势 , 还造成 了品牌 的流失。拥有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的强大 , 成都
圈 JU N L F H H N D U J PL A T LEE F . O R A E E G U NC A RY OLG P OT C M I P C O C. C
文 化 建 设 源 的综合 利 用方 面都 还处 于 “ 稚 ” 态 , 幼 状 重量级 、 旗
舰 式 的 投 资 项 目匮 乏 。 单 打 独 斗 ” 重 阻 碍 了 行 业 的 “ 严
关键词 : 成都文化产业 ; 现状分析 ; 径思考 路
牧 稿 日期 :0 O 一 7 2 1 — l2 l
※本文为 2 0 年成 都市文化 建设 项 目, 08 编号 0 。 l
作者及单位 : 课题组成 员 : 中共成都 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徐 昌义、 吴继华、 志、 赵 赵永会、 李洁。
的价值 了。文化资源 的浪费还体现 为资源整合 力度
不足 : 为文化产业 主力的传媒业 、 作 演艺业 、 娱乐业 、
旅 游 业 、 息 业 等 均 是 单 打 独 斗 , 于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信 源
的行业分割和跨 业禁入等 旧体 制特征在 文化产业 中 还严重存在 文化产业不论在空间集聚还是 在文化 资
墨
力度还不够 、 配套措施 不够完善
成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设, 不重 视科技 创新 , 最终 都要 走 向衰败 。2 世 纪 的社 会 1
是伴随经济与文化的全球 化进 展、 信息化 和国 际化高度 发
展 的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实质上 是文化经 济。它与传 统经济的 区别 , 在于它是 以知识 和信息 为经济增 值主 体 就 的一 种经济形态 。包括科技 、 信息和人才在 内的文化 因素 , 正在取代 自然 资源 和物 质资 本 , 为决定 经济发 展潜力 和 成 后劲 的最重要 因素。因此 , 文化对 一个 民族 、 一个 国家 、 一 个地 区的发展在 当代越 来越 重要 。国家 与国家之 间 、 区 地
呈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 主要标 志
的高新科技 向现实生产 力的转化 越来越 快 , 文化 因素越来 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 , 使经 济获得 了新 的发展形 态和动 力。资料 显示 , 在知 识经济发展较 快的发达 国家 中, 国内生 产总 值的 5 % 以上是 以知识 为基 础的 。以美 国著 名的 微 0
多问题 。有着 20 3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 如何 依
托其 丰厚 的文 化 底 蕴 , 面 推 进 成 都 文 化 生 产 力 与 文 化 产 全
业的发展 与繁荣? 如何把成都建设成为一座独具文化 品味 和人 文魅 力的城市 , 并进 而达到建 设文 化名市 、 明新 市 、 文 经济 强市 的宏伟 目标 ?是值得研讨 的一大课题 。
牌化、 市场化 、 国际化、 多元化和整体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开掘成都文化资源 , 高成都市 面上整体 文化 品位 - 提 9整体建 设水平, 使成都文化产 业能在 国内外文化产 业的庞 大生产体 系中 占有一席之地 。
成都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书

成都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书1. 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成都的主要行业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潜力,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2. 经济总体概况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GDP已超过1.5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
3. 主要行业分析3.1 旅游业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而闻名,旅游业一直是成都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壮大了这一产业。
根据数据显示,每年前来成都旅游的游客数量大约在500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3.2 IT 行业成都的IT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动力。
政府对IT行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来到成都。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IT企业的重要聚集地。
目前,成都的IT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涵盖了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3.3 制造业成都的制造业起步较早,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
近年来,成都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尤其是成都天府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成都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
4. 行业发展潜力在成都的行业中,旅游业、IT行业和制造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4.1 旅游业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和宣传力度,挖掘更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IT 行业成都的IT行业发展迅猛,政府继续提供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和创业。
成都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企业。
政府可以继续提供优惠政策和完善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壮大IT行业。
4.3 制造业成都的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可以加大对制造业的研发投资,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成都锦里古街案例研究分析报告

交通区位
锦里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城市核心区内,与成都各交通枢纽都距离均在8千米以内。 古街南连武侯祠大街,交通便利,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同时临近南郊公园和锦江,这些重要资源不仅塑造了优 美的环境,也为项目带来了大量人气。
锦里
总体定位
总体原则及规划目标 按照“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规划建设原则,努力寻求历史
文化保护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打造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 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商业文化步行街。
平面布局
街道形态:是一种线性的动态空间,店铺以线性排列为主,通过小广场进行连接,并在重要的位置,中 间穿插景观小品,使整条街更加生动,灵趣。 空间排列:“街——广场——街——广场”。分割出的动静空间交融组织出了“开端——发展——高 潮——过渡”。
所有商户统一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经营; 在购物区和小吃区多以单层建筑为多; 酒吧区多为两层,面积在100-200平米左右; 客栈区域多数静态区,分为两层,一层做特色专卖店、 二层作为客栈,情趣盎然;
大门
1-锦里广 场 2-休闲购 物街、酒 吧 3-小吃街 4-购物住 宿区
锦里小吃
锦里小吃大搜罗:
荞面 三大炮 牛肉焦饼 黄醪糟 糖油果子 甜水面 凉面 卤菜 油炸臭豆腐 张飞牛肉 汤长发麻饼 春卷
锦里演艺
四川演艺
戏曲舞蹈: 水袖 茶艺:长嘴壶 川剧:皮金滚灯
变脸 汉唐乐舞:竹枝词 舞蹈:榕城锦巷
锦里演艺
古戏台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 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客群和租金
管理模式
商家末位淘汰制度 对商家奖优罚劣、实行末位淘汰。量化考核总分为10分,每月结算一次。 凡是超过9.4分的商家均符合要求,而在9.4分以下的最后3位必须面对“惩 罚”。要么自行出街,要么增加房租。而对二前3名,则给予减免房租的奖 励。全市从亊文化产业活劢的产业卑位 Nhomakorabea5391 个
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汶川地震后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度。同时, 成都文化产业在解决就业人员, 创造增加值上也 有了重大进展。据成都市统计局的数据, 文化产业的从业人 员约 1 万人次 : 6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9 2亿元, 占全市生产
总值 的 3 3 。然而 ,5l ” .% “・ 2汶川 大地 震却给 蓬勃发展 的成 都文化 产业带来 了影响 ,使成都 文化产 业的发展 面临新 的 问题 、 困难 , 当然也遇到 了新 的机遇 。那 么 , 地震后 的成都 文 化产业 究竟有哪些 影响 ,成都文 化产业震 后将应该 怎样 发 展, 本文将对此作 一些个人探讨 。
重受损 , 脊、 屋 屋面全部毁坏 , 大部分 古建筑倾斜 , 部分垮 塌。 其中 , 伏龙观屋脊坍 塌成 为危 房 , 上清宫、 天师洞也 受损 。其 次是银厂沟。 汶川地震后 , 银厂沟盖坪 周围的居 民聚居点已 被夷为平地 , 几乎所 有的房屋都已垮塌 : 小龙潭 已被 垮塌的 砂石掩埋 : 沟接 引寺 的建 筑除塔子 以外全部垮 塌 : 银厂 大龙
发展 自 9 年 代末 期提 出和 重视 , 几年 的发展 , 0 经过 已经呈
的构成基本具备了这些层次与类别。 那么, ・ 2汶川地震一 “ 1” 5 究竟对这些类别层次中的哪些行业造成了影响呢?这里我
们必须 首先考察 这次地震 造成影 响的特 点。根据地 质学 家一 的观 点 ,此次地 震的特点是 沿破裂带 由西 南向北东 方向破 裂 , 是地震 的破 坏地 区 : 这 而处于垂 直方 向的成都绝 大多数 地 区 , 未在破坏 区内 , 于 波及 影响 区 , 有都 江堰和 彭 并 属 只 卅 匕 部处于破坏 带边缘。这一观点与现 实的状况 完全 吻合 , 它说 明成都 大部 分地 区及主城 区只是此 次地 震 的波及 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08-6-28 17:41:34成都市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把成都培育成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3——2005年三年时间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2004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其创造的增加值6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6.0%,增幅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
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有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579.30万人)的2.6%。
全市有各类娱乐场所180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100家,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队57个。
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出三个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总收入高达232.54亿元,占全省的83%,发展规模更是在西部地区领先。
一、出版发行业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在蓉企事业单位)有公开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25种。
各类印刷企业1109家,各类发行企业1663家,从事电子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
报业方面,成都市拥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大型综合报。
2002年9月,《成都日报》、《先锋》杂志、《成都商报》、成都时代出版社、《工厂管理》杂志等合作成立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2004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位,该集团主要报刊广告占成都平面媒体广告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报刊期发行超过100万份,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报刊发行网络,1500个发行站点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占据成都地区2/3的读者市场。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其投资兴建的西南第一大印务公司博瑞印务、全国首张多媒体报纸DIGJOY,以及在美国开通了(熊猫世界)中文网站的天骄项目都令人瞩目。
二、文娱演艺业成都市(不含区、县)有演出经营单位29家,从业人员1410人。
2004年,成都全年各类演出1342场,观众人数127.9万人次。
近年来,成都加快了对文艺团体的整合和产业机制改革。
成都市演出公司、成都沙河电影城的资源,组建成都演艺(集团)公司。
公司以演艺为主,兼营艺术培训、艺术经纪等综合类文化产业集团,经营资产达3个多亿。
公司联合成都广电、报业集团成功推出了《金沙》音乐剧,将文艺资源与旅游资源按市场运作方式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数字娱乐业成都市数字娱乐业发展迅速,2004年数字娱乐业(不含网吧)实现销售收入4.23亿元。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将成都确定为“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2003年成立了数字娱乐软件园,是全国第一个数字娱乐软件园,发展状况良好。
张立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初中期以来,一些国有文化单位,以文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采取文经结合、以文补文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求发展。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阶段。
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未来五年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意见》还阐明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5年奋斗目标现在已经过了3年多。
2005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总收入达到48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西部首位。
一、宏观数据分析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观察四川文化产业,着重分析四组数据。
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四川统计局编撰的《四川统计年鉴2005》,就以它为资料来源。
第一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面。
四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824元,2004年为874元,增长6.0%。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人均支出,2003年为202元,2004年为210元,增长3.9%。
需求意味着市场,它是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按产业惯例,市场成长率大于10%就是高增长;那么,单看这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市场并不乐观。
第二组数据:四川文化产业的供给面。
我国于2004年发布了两个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但四川还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据。
我们只能从GDP增长推断一个大概,2005年,四川GDP增长12.6%。
而在2001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如果再看更长时期,1996年~2004年,四川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
从1996年到2005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四川第三产业是以超过10%的速度在高增长。
供给增长大大高于需求增长,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市场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需要到另外地方找原因。
第三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
以上关于文化产业需求的第一组数据是看绝对增长,这第三组数据是观察四川居民的消费构成,看相对增长。
2004年,四川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57%,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6.21%。
《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始于1978年,我们只以10年为界看增长。
在197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8.36%,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 3.95%;198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9.1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4.39%;1998年,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22.01%,占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0.58%。
从长时期看,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增长是很明显的。
这意味着,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提升,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在平稳上升。
第四组数据:四川文化消费与全国的横向比较。
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10.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达到1032.80元。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1.3%,达到247.63元。
将四川与这组数据对比,有两个差距引人注目。
一是四川文化消费的人均绝对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仅看城镇居民,四川低于全国的15.37%。
二是四川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仍看城镇居民,四川高于全国的56.95%。
由前者,可看出四川文化消费的落后;由后者,四川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高出全国平均一半多,又意味着这是一片发展文化产业的沃土。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随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随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在平稳上升。
二是这种上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四川文化产业不能靠市场自然增长,必须人为促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需求,是发展四川文化产业的瓶颈,人为促进既要促进供给面,更要促进需求面,需要考虑如何大力鼓励内需,何况四川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有开发内需的巨大潜力。
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西部居于前列(详下),仅从四川就可看出,从全局着眼,我国文化产业东部实力强大而西部尚待开发,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西部。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2006-1-23 邓立新陈家泽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