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

前言

每一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在利润高的时候,都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而导致产能过剩,之后优胜劣汰,行业获得整体进步,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必然的过程。

但如果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会引发恶劣的经济危机。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尽量避免对于市场的干预,保持自由竞争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达到效用最大化。我们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并降低潜在的破坏和危害,引导市场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的。特别是在我国尚不具备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未能完全发挥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的角色更为重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已陆续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环境中,银行应当如何认识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应对,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银行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决策提供参考,并为此领域有关问

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产能过剩基本概念及主要成因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生产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有很大关联。

对于产能过剩概念的解释,有的观点将产能过剩定义为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也有人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产能过剩是指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即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过剩。还有的学者将产能过剩定义为工业部门的闲置富余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现象,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以“闲置产能”作为定义基础。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积极功能。例如一定程度闲置产能有助于调节和平滑需求波动,发挥类似于合理库存的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剩余,对于保证较高竞争程度提升消费者福利,实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具有促进作用,构成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一个因素。二是以“合理界限”作为定义关键。产能过剩定义实质困难在于,这里所谓合理界限并不存在某种具有普适性的“黄金分割率”标准,而是要在逻辑分析和经验研究基础上,通过适当观察指标加以区分和识别。三是以“工业部门”作为主要对象。暗含两方面排除含义。一是服务业和农业的能力配置及其与产量或需求关系,通常不采用产能过剩等概念表述。二是宏观总量分析场合通常也不采用产能过剩概念。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称作“总产能过剩”而称为“总需求不足”,这两个称谓具有本质不同理论含义。在宏观总量大体均衡前提下,产能过剩部门与产能不足行业可能同时存在,因而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部门性和微观性问题。

另外,产能过剩还有它在行业结构性上的解释。同样的产能,产品的质量不同、档次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异。因此,在行业研究中,要对行业的产能进行结构细分,确定生产能力超额供给的领域和范围。

除此以外,有一种衡量产能过剩的方法是从微观角度入手的,主要是从利润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只要是能合法盈利的产能,就不是过剩产能。在这种视角之下,过剩产能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成本,高于产品市场价格的产能。

二、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之所以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政府和产业结构等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经济发展背景因素

1.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是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要有足够的需求拉动,而我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2003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已连续6年在40%以上,2008年达43.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两倍,而2009年前三季度也高达37.4%。

产能过剩最直接的原因是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5-2009年的连续五年中,我国均保持在23%以上,而消费()增幅处于16%以下,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

图表 1:1999-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亦不断上升,2005年为48.45%,2007年达到了53.37%,2009年达到了67.05%。2005年至2009年5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的年增长率均保持在40%以上,5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5.16%。

图表 2:2005-2009年中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金融危机以来,受“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影响,自2008年12月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月提高的局面;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创近10年的新高。

图表 3: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居民收入增速偏低

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速相对偏低。一个时期以来,居民收入中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用于增加储蓄,以备未来消费之需。因而,即期消费的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增加收人等于增加储蓄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这并不表明居民收人水平提升很快,也不表明即期消费已获得较好的满足而无需再继续增加,从而把全部新增收入都用于储蓄。正好相反,这是居民收入增长异常缓慢的反映,也是为准备未来消费之用而不得不抑制即期消费以增加储蓄所致。居民收人增速偏低,不足以支持即期消费水平的提升,导致内需不足,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产能过剩。

3.外贸依存度过高

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过高,而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需放缓。外贸扩张是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同时投资过度增长情形下发生的。大量商品的出口会提升投资的增长速度。可是,由投资引致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性需求,即便消费需求有所增长,那也是相当缓慢的。所以,出口扩张带动投资扩张,必然加剧投资和消费二者的失调状态。其结果必然会拓展商品和产能过剩的领域,并扩大其规模。

2001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3.3%,2002年为510.2%,2003年为60.4%,2004年为70%,2005年为62.6%。5年间除2001年与上年持平外,之后3年每年都提升约10个百分点,每年的上升幅度相当于上世纪整个90年代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幅度。2005年,在各方面政策的控制下外贸依存度才有所下降。在这几年,投资率也迅速提升,消费率则相应下降。这两种重要经济现象的同时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内在机制相互联动所致,是必然的。因此,若不抑制外贸扩张,要根治产能过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轮产能过剩爆发的直接诱因之一是外需放缓。近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以前,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基本都在10%以下。而2005-2007年3年中,由于外贸顺差的急剧上升,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猛增到24.1%、19.5%和23.7%。由于外需拉动贡献率的上升,一旦全球经济出现明显放缓,外需减弱,不但出口行业的产能过剩会明显暴露,

而且与出口相关的投资也会冷却。这会通过第二轮的投资减速来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4.资金成本低

我国资金成本低,资金流宽裕,财政体系宽松,获得贷款容易,因而容易出现投资一拥而上的局面,造成产能过剩。在资金方面,首先,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是主要的诱因之一。它使得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增强。由于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投资的成本较低,企业能够轻易形成投资能力,从而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大产能具有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投资项目的边际回报水平高于资金成本就可能吸引资金流向这些领域。当前宽松的货币环境客观上使利率水平维持在了低位。其次,近年来存贷利差一直维持在3.3%以上,这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一种变相激励。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的信贷业务仍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依然不减。第三,社会资金过剩。突出表现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超额储备过多,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尤其是在经济的繁荣期,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增强了放贷的意愿。

5.市场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难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供求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在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生产要素非市场化。价格的扭曲、信息的不对称易造成企业投资的冲动。利益的驱动,使投资和重要要素资源的储备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数量不断的扩张,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产能过剩。

(二)政府推动因素

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产能过剩的产生。例如,有关部门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时,缺乏理性的思考,缺少调查和研究的基础,缺乏长远的眼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作用成为一些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容易出现行业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一拥而上的局面。在很多时候,一旦行业发展过热,当政府发现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文件约束时,为时已晚。此时,产能过剩的状况已经造成,不良影响也已经显现。

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政绩考核和税收制度的不合理也是产能过剩的重

要诱因之一。

首先,在政绩考核上,由于GDP增长显而易见,容易凸显政绩,因而,原本应该以综合的考核体系来考察地方政绩的做法被许多地方政府简化和异化为一味的关注GDP增长率。为了片面追求GDP 的高增长,地方政府不惜拼资金、拼土地、拼环境、拼成本、拼规模,进行盲目投资,不顾地区的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上大项目,大上项目,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而且使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出现加大的趋势,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度膨胀。例如,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甲醇项目的投资接近50亿元,一个年产6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接近200亿元。在金融危机余波仍影响实体经济的今天,为了保持经济增速、缓解政绩压力,个别地区甚至不顾实际条件,以极低资源价格引进大型煤化工项目。西部某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用水价格大约比当地的自来水价格低35%,个别项目甚至低65%。

其次,在税制结构上,我国以生产性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是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的强劲动力。只要上投资项目、企业开工投产,不管产能水平高低、赢利与否,都要按生产规模向地方政府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不完全市场分割也由此产生。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经济割据”。一方面阻碍了商品流通,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循环,使部分产能过剩产品在国内难以进入合适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为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使低水平产能得以生存甚至过度扩张。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增产扩能的另一个主要诱因。

(三)产业结构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构成产能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原材料价格低、人力资源成本低。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同时,我国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使用又缺乏有力的约束,使得企业可以忽视环境成本,滥用环境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又造就了行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局面。

1.技术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迫切面临着技术升级的问题。我国企业过去普遍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结果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换来,或者换来的是落后的技术。我国在众多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规模都已冠上世界第一的美誉,

但我们仅可称得上是某某产业大国,而非强国。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如果以人均比例衡量,中国这方面的成绩仅相当于美国的8%,甚至还低于巴西和俄罗斯的水平;后两者分别达到美国水平的14%和18%。而德国的比例为94%,法国为86%,日本为57%。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能力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一些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产业集中在低端产品上,产品缺乏技术优势。以平板玻璃为例,虽然此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且普通浮法平板玻璃严重供大于求,但是,此行业的平板显示、光伏发电等高档品种仍需进口。

2.环境

可以看出,目前所谓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电解铝、维生素C等,基本上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和资源,限制一些行业产品的生产,但我国却在大力发展这样的行业。一些企业不计环境成本,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大规模发展,造成产能过剩。这样的发展方式短视,没有可持续性,时间越长暴露的问题越严重。我国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使用尚缺乏有力的约束。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居民健康的尖锐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面临严重的能源缺口,而环境的恶化将使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

以多晶硅行业为例,国内在建多晶硅生产项目大多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生产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约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电能3000-5000度,耗电量巨大。而且,比能耗更为严重的是污染问题,每提纯1吨多晶硅就会有8吨以上的四氯化硅产生,以及三氯氢硅、氯气等废液废气。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极强腐蚀性、难以保存的有毒液体。如果能有效分离尾气中的四氯化硅、三氯氢硅、氯化氢和氢气,那么不仅可以返回系统循环使用,其中四氯化硅如果能达到99.99%以上的纯度,还是极有价值的光纤级原料副产品(目前光纤生产用四氯化硅全部由国外进口)。但国内近期一窝蜂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除新光硅业等少数几家外,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尾气回收技术。已有的几个多晶硅提纯项目所回收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纯度不高,约为95-99.9%,只能免费送给气相法生产白炭黑的厂家,甚至每吨要倒贴1500元左右。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国某多晶硅制造商在9个月里持续在工厂四周空地倾倒有毒废弃物四氯化硅,造成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个小规模的多晶硅提纯项目

使得周边土地上树木枯死,稻田荒芜。我们现在是把清洁能源出口到了国外,但却把能耗和污染留给了自己。

等到大批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大量产生的四氯化硅难以处理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更坏的可能是,在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同时,付出重大污染代价却无法获得相应收益,整个产业将面临严重损失。

3.规模

除了技术和环境问题以外,我国一些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也是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规模小,难以产生集群效应。同时,小规模的企业重复建设,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加重环境负担。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难以形成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的自我校正。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众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以水泥行业为例,尽管近年来水泥行业的集中度提高较快,但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从国外水泥发展历史来看,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在60万吨以上;除中国水泥之外的国际前五大水泥集团的集中度达到42%。从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经营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水泥产品,龙头水泥企业在区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只有达到60%以上,才能起到稳定区域价格的作用。目前,世界前50家水泥巨头的生产集中度已达到60%以上。2008年我国共有水泥企业5000家左右。其他国家水泥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了80%,而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仅为30%左右。2009年年底水泥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约32万吨,前10家企业集中度仅为21%。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偏低,造成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再比如钢铁行业,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会议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前五强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只有29.1%。排名前五的钢铁巨头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五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钢铁业前五强的集中度仅提高0.5个百分点,前十强的集中度也只提高0.9个百分点,离国务院《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到2011年达到45%”的目标仍然相去甚远。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成为钢材价格回升、行业盈利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此外,玻璃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我国前5位大的玻璃集团总产能仅占全国的30%左右。而国际上前4位跨国玻璃集团就拥有全世界(不包括中国)65%以上的产能。

三、我国产能过剩情况的基本判断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发达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能够最为直接反映产能利用情况。它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产能利用率指标进行工业统计和跟踪分析,用于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走势。威廉·史蒂文森从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对产能利用率的解释是:生产能力分为设计生产能力(指可实现的最大可能产出)和有效生产能力(指在考虑了产品组合、排程的困难、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设计生产能力大于有效生产能力。实际产出与有效生产能力间的比率称之为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而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则是指实际产出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是否真正能得到有效利用。那么,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则是以行业的现有产出占该行业可以达到的最大设计生产能力的比重来衡量。

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根据各国发展经验,它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即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在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如果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

除了产业利用率外,企业存货水平也是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可靠指标。企业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了解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一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之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为1.5个月较为合适,有些行业会要求少一些,有些则会高一些。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继续增加库存,而这一行动将会终止生产活动,导致产能闲置;I/S太低则意味着销售比存货增长更快,企业就会赶紧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增加生产,提高了产能负荷。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供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情况,是一个从供需角度考察

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不错指标。

目前我国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还比较模糊。我国没有产能过剩的直接统计数据,只能依靠间接度量方法统计产能过剩。一些学者根据主要行业所表现的过剩特征,提出了一些效益指标作为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间接的辅助性指标,比如:产品库存、产销率、产品价格、亏损面、资金利税率等。但这些指标都只能间接反映产能利用的情况,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判断时往往是依据经验,缺乏预警体系。而且,影响效益指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产能过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单纯用产能过剩来解释主要指标的变动显然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运用这些指标时,应注意结合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原材料供应等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价格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因为受历史或政策原因的影响,产品价格偏离市场轨道,在市场真正起作用,价格下降是理性的回归,并不就意味着产能利用率偏低。因此,指标变动与产能过剩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以此作为产能过剩研究的判断依据仍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对产能是否过剩的判断往往是对趋势的判断,如果只进行较短时期内的比较,缺乏长期的连续的跟踪分析,对产业未来的走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指标都从总量上来考察产能是否过剩,并不能对各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的特征加以区别。例如,重化工业化阶段的产能过剩和轻工业化阶段的产能过剩,由于两类产业性质的差异而必然存在特征上的巨大差异,出现的产能过剩也必然不同。因此,应在经济运行周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目前一些行业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特征分析。

因此,目前在判别上,我国比较普遍的做法还是通过对未来的需求量数据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存量或增量进行比较,来判定产能是否过剩。但需求量的预测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无论用哪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都会与真实情况发生一定的偏离。因此,用预测值作为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判风险。但就我国现有的条件来说,这种方法仍是最具可行性的。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进行行业监测和管理的同时,会对行业产能与需求现状进行不定期的摸底调查,以预计未来的产能规模与需求的比例。

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最佳生产能力的结果,但是市场无时不在变化,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变幻莫测,竞争主体也无时不在更新自己的理性决策,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的最佳生产能力也难以恒久的称谓最佳。经济时期不同了,经济环境不同了,生产能力也就不同了。产能过剩与否是某些行业或企业把握其生产状态、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技术利用效率综合博弈和平衡的结果。

不同行业的产能过剩由于其产业发展特性会表现出不同特征,产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产能过剩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能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行业产能可能变动的幅度也不一样;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产能利用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产能过剩特征加以具体分析。

第二章当前我国主要面临产能过剩的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就下发文件,先后对淘汰落后产能、规范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规定。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指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件)。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矛盾突出的行业进行了风险公示。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能的过剩、平衡与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问题,不容易给出精确的预测和分析。在这里,我们将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业发展,做出初步的分析,为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产能过剩,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特点提供参考。

一、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分析

(一)钢铁

据统计,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5.6784亿吨,同比增长13.5%。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预计,2009年中国粗钢产能将达到7亿吨左右,比2008年的6.6亿吨再增加0.4亿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累计净出口粗钢286万吨,再次呈净出口局面,但同比减少4479万吨,下降94%。国内粗钢消费创历史新高,弥补了国外需求的下降。2009年全年产钢5.68亿吨,比上年增产0.68亿吨,增长13.5%。

根据“我的钢铁”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4日,全国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达1245.6万吨,同比增长100.8%,环比增长7.6%。主流钢材品种库存显示,螺纹钢高达445万吨,同比增长170%;热轧卷板高达395万吨,

同比增长178%;线材112万吨,同比增长83%;冷轧88.6万吨,同比增长25%;中板121万吨,同比增长16%。螺纹钢与热轧卷板的风险已经非常高,钢材库存的结构性风险正在积聚。如果再加上钢厂库存和终端用户库存的话,整个钢铁行业的库存可能接近8000万吨左右。行业的库存风险也在积聚。由于供给大于需求,钢材价格低迷,全社会钢材、钢坯库存上升,国内市场风险加大。

《2009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及2010年展望》报告称,2009年全行业仍有28%的企业亏损。在产能过大的压力下,钢铁行业增产不增收,库存增加,价格下跌。2009年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下滑至2.2%,同比下降53.4%,26个城市5个钢材品种库存同比增加一倍,这预示着产能过剩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图表 4:2006年3月-2009年12月中国热轧库存量走势(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图表 5: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全球分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速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二)水泥

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近30年来,我国水泥产量以超过年均10%的高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全国共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余家。我国水泥总产量连续20多年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图表 6:1980-2007年各国水泥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达到18.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018条,产能约11亿吨,落后水泥产能约5亿吨,其余为水泥粉磨站和其它类型回转窑。当年产量14亿吨,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50%。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9.3亿吨,落后水泥产量4.2亿吨,其它窑型产量0.5亿吨。2009年1-11月份,全国水泥投资1505.6亿元,同比增长59.8%,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见下图)。2009年1-11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4.93亿吨,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较上月增速略有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产量约16.0亿吨,比2008年约增加2.0亿吨,增速约15%。

图表 7:1999年-2009年11月中国水泥行业投资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据中国水泥协会200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水泥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预计新增水泥产能近2亿吨。全国在建和拟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水泥产能8.3亿吨。2009年全国新建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6条,新增设计水泥熟料产能1.95亿吨。其中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69条,占新增总产能的56.47%。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年设计熟料产能95859万吨。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设计水泥熟料产能占总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的比重为45.27%。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如果三年内不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而国内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水泥需求的极限值仅为18亿吨。2008年全球水泥产量也只有28亿吨。生产能力将严重过剩。2008年我国水泥消费量为13.7亿吨,预计2010年消费量最多不超过16亿吨,即使全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及小型粉磨站,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仍过剩3.3亿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三)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重要的工业产品,除应用于传统建筑、汽车、家具和装饰装修等领域以外,电子信息和光伏发电等新兴领域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总产能达到6.5亿重箱,平板玻璃总产量5.74亿重箱,约占世界玻璃总产量的50%。其中浮法玻璃产量为4.79亿重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80%。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投产生产线13条,新增产能4848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产能约在1.2亿重箱左右。这些项目建成后,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2009年全国累计销售平板玻璃仅31024.61万重箱,产能明显过剩。在出口方面,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大幅下降。2009年1-9月平板玻璃出口量135万吨,出口金额4.1亿美元,同比下降43.8%。2008年平板玻璃行业濒临亏损。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4亿多元。尽管2009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9年底工信部又下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控制平板玻璃的新增产能。

图表 8: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增速图(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图表 9:中国平板玻璃出口量及增速图(单位: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图表 10:中国玻璃行业新增产能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联信

(四)煤化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产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盲目发展煤化工产业,造成环境污染和煤化工产业的过度发展。

在具体的分类上,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两种。传统煤化工行业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和电石四种产品。现代煤化工是指那些替代石油或石油化工的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有机原料。

自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年38号文发布以后,仍有神华陶氏榆林百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电投新能察布查尔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安泽20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以及中电投霍城60亿立

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奠基或者开工。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跃跃欲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超过4000万吨,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闻风而起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这些项目的总投资已超过1万亿元。

由于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主要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传统煤化工的产能增速高与需求,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不断扩大,装置开工率不断下滑。2009年全年焦炭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煤化工投资已超1万亿元。2008年全国焦炭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电石约68%,甲醇53.6%,2009年甲醇受进口剧增的冲击影响,开工率进一步下滑到44%以下,大概在42%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焦炭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在建电石项目31个、新增产能700万吨;甲醇项目25个、新增产能860万吨,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五)电解铝

受近几年国际国内价格迅猛上涨的影响,我国铝工业出现投资再度反弹并过度扩张、电解铝生产能力超常增长的现象。2005年我国电解铝生产能力达1070万吨,电解铝生产总量为781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为75%左右;铝加工能力710万吨,铝加工材产量594万吨,产能利用率83%。从2005年起,新开工项目再次反弹,目前仍在续建电解铝项目11个,建设总产能为112万吨,另有拟建项目10个,建设总产能约140万吨。《有色金属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截至2008年底,电解铝产能已建和在建产能超过1800万吨,而当年消费仅126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电解铝产能已达到2000万吨左右,超过需求700万吨左右。受宏观调控和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中解铝产量1299万吨,同比增长率1%,产能利用率仅为64%左右。

图表 11:上海期交所同LME当月期铝价格

数据来源:Bloomberg

(六)造船业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造船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我国造船业本身也存在着产能膨胀过快,相对需求过剩的问题。

亚洲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造船地区,中日韩三国造船量占世界造船总量的90%以上。全球金融危机使亚洲造船成为受灾最重的地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航运市场急剧下滑,连续近6年的国际造船市场兴旺行情落下帷幕。2009年1-9月,我国造船企业接单情况与去年同比降幅达80%。

此前5年里,世界海运业曾一直前景辉煌,船东开始大量订购船舶,并导致许多集团、地方一哄而上建船厂。在正常情况下,我国船舶业的年有效需求在5000万吨左右,但是现在我国造船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吨,5年内猛增了约7倍,过剩约1600万吨,约占总能力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是一个宏观上的估计,实际的过剩产能可能还要更大。世界造船产能到底需要多少,与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有限的航运市场决定着我们的造船能力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供求关系逆转、新船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订单被撤销和延期接船等问题的影响,我国船舶年有效需求恐怕很难达到5000万吨。法国巴黎船舶经纪公司BRS在其2008年报告中称:船厂和船舶融资银行2008年大肆妄下新船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银行业动态跟踪: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信贷控制仍为主要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2011 年1 月末M1、M2 增速分别回落至13.6、17.2分别较2010 年年末下降7.6 和 2.5 个百分点。这显示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企业活期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的作用下1 月人民币新增贷款 1.04 万亿低于市场预期的1.2 万亿这表明了央 行信贷控制有所成效。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息差提升可期。2011 年新增信贷增速将较为平稳银行业贷款平均余额的良好增长仍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11 年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预期下我们认为银行的净息差将在加息周 期中受益具体的提升幅度将根据通胀的发展以及加息的频率、方式等因素而定。2011 年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预计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的态势。行业监管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价格型调控工具对银行业中性偏利好存款准备金率 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构成利空。预计 3 月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保持平稳后续政策持续大幅收缩的 空间预计有限。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市场普遍预期2011 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将压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 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预期未来年报、季报披露行情或将成为股价较好表现的时间窗口。银行业未来估值修复可期具备了中

长期的投资价值维持行业的“增持”评级。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在全国率先实现刷银行卡“打的” 2011 年05 月27 日13:28 来源:大连电视台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据大连电台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启动打车刷银行卡便民工程,今后凡持有各家银行“银联卡”的市民,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可刷卡付费,不用再付现金了。因而,大连也成为全国首个“刷卡打的”城市。请听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出租汽车公司“蓝灯的士”在全国率先实行计价器收费,此举闻名中外。如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打车市民越来越多,乘车交现金已不适应现代“打的”需求。为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大连“打的”,大连出租汽车公司便与银行联手实行刷卡打车。记者看到,安装在蓝灯的士上的消费终端机与计价器连接,不但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普通“银联卡”,还能识别“芯片银行卡”和“手机信用卡”,也就是说乘客既可刷卡、插卡付费,也可以挥卡“闪付”。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钱景秀告诉记者,这种刷卡方式时间很短,特别是挥卡闪付和挥机闪付它的交易时间从原来的接近 1 分钟的时间能够缩短到0.2 秒。目前,大连市共有1200 辆蓝灯的士,大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正分批对车辆进行银行卡受理改造,今年内使公司的“蓝灯的士”陆续加装消费终端,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许建红表示,公司现与

2019中国不良贷款市场

中国不良贷款市场

前言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中国一直维持较为宽松的信贷环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负债率也日益上升。中国整体债务水平与美国、英国接近(非金融行业负债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目前约为260%),然而整体负债率在过去10年的增长速度却远高于这两个国家——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07年上升超过110个百分点,同期英国和美国的上升幅度仅为20-45个百分点。 考虑到负债水平持续上升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政府采取了包括限制非正规渠道借贷、打压影子银行、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监管、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等一系列措施,以限制负债增长。但是,市场可融资额减少加之贸易战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的结构性放缓加剧,继而对企业现金流和利润造成进一步冲击。 在此环境下,开发商及其他类型企业面临着很大债务偿还压力。破产、债券违约以及不良贷款等情况在这几年屡屡发生。由于不动产相比其他资产类别更易估值及保值,大部分的贷款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越来越多的债券违约及与之相伴的不良贷款发生给了投资者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得房地产的机会。 JAMES MACDONALD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市场研究部主管

图1:商业银行各类贷款余额,2014至Q3/2019 图2 :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2014至Q3/2019 图3:各类银行不良贷款额,2014至Q3/201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 表1:商业银行贷款分类 中国不良贷款市场规模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9年9月全国融资总额达人民币219万亿元,同比上升10%,其中人民币贷款占68.2%(人民币149万亿元)。中国商业银行通常将贷款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五类,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均被认作为不良贷款。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人民币2.37万亿元(201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2万亿元),及关注类贷款余额为人民币3.8万亿元(2018年末关注类贷款余额为人民币3.4万亿元)。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0.83%(外资银行水平)到4.00%(农村商业银行水平)之间。另外,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有12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超过20%,个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40%。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

四、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以邮储银行为例(一) 邮储银行信贷的目前现象 在2007年6月22日,中国的邮储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了进一步发展,银行内部首个小额贷款业务已在河南省的一个小镇开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营业部,这就表明全国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开始试点,无疑对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8年5月20日,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了新的突破,开始实行个人二手房信贷业务的开展,同年6月2日,国内首个信用卡系统问世,因此也有了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以上一系列的案例已经促进了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在2010年末期,邮储银行中所有业务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443 亿元,从中的纯利润高达429亿元,比起2009年,净利润增加将近一倍。针对涉及到的资产总额可以发现,在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中,不良贷款率仅为1.62%,然而全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仅只有0.3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邮储银行最初进行的信贷业务还算比较顺利,这都是邮储银行内部条件优越的结果,比如有着优良的原始资产和相对较低的基数标准。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果断执行,让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扩展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银行内部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邮储银行刚建立不久,当初也没有实行相关贷款业务,因此导致在信贷方面的经验减少,对信贷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方案。 (二) 目前邮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1. 信贷风险控制缺乏实际理念 因为信贷业务的进行才刚不久,所以相关业务过程需要引起邮储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对信贷风险的了解不够透彻,对相关理念的掌握不够深入,使得信贷业务涉及的领域受到了限制,简而言之,邮储银行内部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树立正确、高效的经济理念。同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都没有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邮储银行没有及时开展对员工的信贷知识教育,使得员工对信贷风险只存在片面性认识,没有了解到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所以银行内部缺

中国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2004年度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以后,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关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进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进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差不多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紧从事国不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治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养)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制造更多财宝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专门企业,制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某银行竞争力定义为:某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阻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宝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依照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银行中间业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 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59346089.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主要研究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报告首先介绍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运行数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银行中间业务产业链进行了梳理,进而详细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竞争格局及银行中间业务行业标杆企业,最后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给出针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的独家建议和策略。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给客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建议,使其能以更强的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的整个研究工作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是相关银行中间业务企业、研究单位、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项目任务书

中国银行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 中国某银行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 应用开发 总行项目(重大项目) 项目起止年月 项目牵头部门信贷风险治理部 中国某银行制

按照2002 年第一次信息委会议决议和行长传签意见,达本任务书。 目标 按照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一期完成后将实现下列目标: 1、定期对某银行业务范畴所涉及的全部97 个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全景式扫描分析,对各行业风险等级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判。 2 、定期对全行38 个一级分行和60 个中心都市分行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内部评级和预警分析,并应用风险组合最优化模型,对区域风险结构、风险预警状态、最佳信贷占比、信贷风险限额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包括区域信贷组合、区域信贷授权、差不化内部资金利率以及风险监管重点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 3、定期对全国各省区要紧行业的子系统风险进行内部 评级和预警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导向。 4、定期对某银行业务范畴所涉及的全部信贷品种的风 险水平进行全景式分析,对各信贷品种风险等级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判。 5、对某银行公司信贷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内部 风险评级和预警分析,并对客户风险点、信贷风险限额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包括客户信贷组合、客户信贷授

权以及风险监管重点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指引 6、定期将国家、行业、区域、品种和客户信贷风险评 级与风险预警信息传输给全行各部门、分支行有关人员。 7、定期对全行公司类重点客户信用风险等级进行模型定 制分析。 、项目经理 经资格审查,认定郦锡文同志为项目经理,武剑同志为项目业务副经理,谭浩同志为项目技术副经理。 、开发打算 项目审批的实施打算及进度打算如下: 第一时期研究论证时期:抽调骨干人员,风险部完成 系统需求分析。 第二时期开发时期:完成风险评级预警系统软件开 发。 第三时期培训推广时期:系统推广培训。 第四时期爱护时期:进行系统爱护。 四、费用概算 批准的项目费用总概算为1944.8 万元,其中:进展性费用1481.7 万元;设备购置费371.5 万元、无形资产91.6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精编【行业分析】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部分 (3) I基本分析 (3) II基本评价 (4)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部分 (5) I银监会政策走势分析 (5) 一、加强对股份制银行监管 (5) 二、重拳严控银行贷款流向 (6) 三、股市房地产成风险控制重点 (7) 四、重点彻查固定资产3000万以上的贷款项目 (7) 五、全线监管银行票据业务 (9) 六、政策悄然改变外资银行扩张提速 (10) 七、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几成定局 (12) II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机制的问题分析 (15)

一、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体制保障性要素分析 (15) 二、我国银行业建立持续性监管机制的问题分析 (18) III银行贷款利率走势及对上市银行影响分析 (22) 一、实际货币利率有望上浮 (22) 二、利差水平扩大影响大 (24) IV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分析 (26) 一、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26) 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28) 三、必须大力发展网上银行 (28) 四、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金融创新 (29) 五、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 (30) V银行业热点分析 (32) 一、中国银行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加速的阶段 (32) 二、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五大挑战 (35)

三、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加强 (37) 四、国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加大 (44)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部分 I基本分析 2004年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呈现资产快速扩张势头,资产总额达到4.09万亿元,增长34.3%。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增长最快,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给过热行业降温,银监会最近频出重拳严控银行贷款。银监会提出,严禁企业将银行贷款借给关联企业作为项目资本金,严禁将流动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等各类打捆贷款。 银监会提出信托业要加强风险防范,当前要严防公募、保底、挪用、关联交易等违规风险,密切关注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的风险控制。 银监会决定全面清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建、拟建项目已发放或已承诺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其中重点是对总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流动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管,防范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促进银行票据业务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就银行票据业务

中国银行主要信贷产品

产品说明 中国银行应国内进口商的申请,向国外出口商出具的一种付款承诺。我行承诺在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各项条款时,向出口商履行付款责任。 产品特点 1.改善谈判地位。开立信用证相当于为出口商提供了商业信用以外的有条件付款承诺,增加了进口商的信用,进口商可据此争取到比较合理的货物价位; 2.货物有所保证。变商业信用为银行信用,银行的介入可以使贸易本身更有保证,通过单据和条款,有效控制货权、装期以及货物的质量; 3.减少资金占压。对于使用授信开证的进口商来讲,在开证后付款前可减少自有资金的占用。 适用客户 1.进出口双方希望对彼此的行为进行一定约定以提升贸易的可信度; 2.进口商处于卖方市场,且出口商坚持使用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 3.进出口双方流动资金不充裕,有使用贸易融资的打算。 申请条件 1.依法核准登记,具有年检的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足以证明其经营合法和经营范围的有效证明文件; 2.有进出口经营权。 办理流程 1.进口商提交《开证申请书》,我行经审核后凭保证金或占用授信额度开出信用证; 2.出口商收到信用证通知后,按信用证条款备货装运; 3.出口商提交信用证规定单据,交单行将单据寄往我行要求付款或承付; 4.我行收到单据后,经审核无误向出口商付款或承付; 5.承付到期日对外付款。 信用证保兑

产品说明 信用证保兑是指我行在开证行之外独立地对受益人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产品功能 为出口商承担开证行的信用风险,使之在相符交单的条件下提前获得付款,分为公开保兑和沉默保兑两种方式。 产品特点 1.降低风险加快资金周转。信用证保兑可以使出口商防范开证行银行风险以及开证行所在国家的国家风险和外汇管制风险。 2.双重保证。出口商在获得开证行有条件付款承诺之外,还获得了我行额外的有条件付款承诺,使出口商拥有双重付款保证。 3.回款保障。出口商向我行提交合乎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后,经审核同意,即可获得无追索权的付款或付款承诺。 相关费用 保兑金额的2‰,最低500元,按季收取。可按国家、银行风险程度上浮。 适用客户 1.出口商希望获得除开证行以外的银行来确认偿付; 2.尽管开证行资信状况较好,但出口商希望在提交单据后获得无追索权的资金。 申请条件 一、基本条件 1.依法核准登记,具有经年检的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足以证明其经营合法性和经营范围的有效证明文件; 2.拥有贷款卡; 3.拥有开户许可证,并在我行开立结算账户; 4.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 5.在我行及/或其他金融机构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开证行是总行已核有授信且资信良好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HH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银行HH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逐渐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纷纷进驻,对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任何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而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其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经营产品的支撑。健康的金融市场,稳定的金融环境,良好的融资环境,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而商业银行自其诞生以来,信贷业务一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信贷业务的特性,导致信贷风险始终与信贷产品相生相随。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中国银行HH分行为例,列举其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举措,并以信贷风险事件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其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改善的对策及建议。目前来看,中国银行HH分行在信贷风险的管理方面,已经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流程,形成了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到风险控制的管理流程,但其风险管理效果依然不佳,不良贷款总额依然较高,不良贷款前清后冒,行业分布集中。 与此同时,其各方面管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信贷风险识别方面,存在着信贷风险识别能力不强、风险识别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风险度量方面,存在着风险度量技术落后、信用评级结果检验差等问题;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贷后检查不到位、风险分散工作落后等问题。为此,论文提出了以提升信贷人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度量准确性、加强风险控制活动的执行为主要内容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改进设计。论文的研究工作,对改进中国银行HH分行的整体信贷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及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进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进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中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专门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由此能够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治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以后进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能够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要紧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不占到84.86%,39.74%和41.92%。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进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预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中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要紧缘故,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 1

工商银行信贷工作手册

第一章银行信贷制度审查 审查人员应当根据工商银行现行的各项信贷制度、办法的规定对信贷业务进行审查,保证信贷业务符合客户评级与分类、授权、授信、贷款定价、业务流程等基本制度规定和单项业务办法要求,防范制度风险。 一、授权管理审查 (一)信贷业务授权制度执行情况审查的基本要求 1、各级行必须在权限范围内办理信贷业务,不得超权限办理信贷业务。审查人员在审查时应当对照上级行颁发的本年度《授权书》(或《转授权书》),结合《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信贷业务特别授权文件、单项业务管理办法等信贷制度的规定,确认信贷业务是否符合信贷业务授权、转授权规定。 2、信贷业务违反授权制度规定的处理。 (1)本级行受理的超权限信贷业务,审查人员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信贷业务审批权限,提请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2)下级行超授权办理的信贷业务,审查人员在报备审查中不得同意,并要求下级行纠正。 (二)《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关于信贷审批权限的规定 1、未经有权审批行批准,同一辖区内不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分支机构对同一客户发放信用。 2、未经有权审批行批准,各分支机构不得超越辖区提供异地信用。 3、开办委托贷款需报经总行批准。 4、对同业竞争激烈的优良客户,确需简化手续和程序,以及工商银行现有制度没有规定或需突破工商银行现有政策制度的信贷业务,实行特事特办制度。特事特办有权审批人为总行行长。 (三)信贷业务特别授权和部分单项业务管理办法对信贷业务经营权限的规定 1、下列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限集中在总行和一级分行; (1)公开统一授信和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

(2)对B、C级客户特别授信及授信项下的单笔贷款; (3)不良贷款注资盘活方案。 2、对次级以下(含次级)贷款办理借新还旧的审批权限集中在二级分行及以上; 3、土地开发贷款无论期限长短,有权审批行原则上为总行和一级分行;对符合发放周转贷款条件的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贷款审批授权按总行对各一级分行优良客户短期贷款的授权权限和房地产项目贷款权限中高者掌握;对其它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贷款审批授权按各一级分行房地产项目贷款权限掌握;对政府园区土地开发机构和其他土地开发机构的贷款审批授权一律按各一级分行房地产项目贷款权限掌握。 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对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提供信用的,审批权限在总行。 4、证券公司发债担保业务审批权限集中在总行。 5、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审批权限:A级以上(含)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执行总行授权管理规定;B级贸易型或代理型客户因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核定授信额度的,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集中上收到一级分行以上(含),并经贷审会审议。 6、其它单项业务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7、上级行对特定区域、特定业务品种或单笔信贷业务有特别授权的,从其规定。 (四)当前工行对部分行业信贷业务授权的特别规定 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时期: 1、钢铁、电解铝、水泥项目贷款,不论额度大小,一律上报总行审批; 2、房地产开发和汽车项目贷款一律上报一级分行及以上审批; 3、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和汽车行业客户的增量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一级分行及以上。分行审批的一律报备总行。 二、信用等级评定审查 办理信贷业务必须遵循“先评级、后授信”的原则,评定信用等级是客户分类和客户授信的基础工作,对向工行申请信用的申请人必须评定信用等级。审查客户信用评级的依据是《中国工商银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一)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规定 1、评定对象:按行业和客户性质分为工商、工业、商贸、房地产、建筑安装、外资、事业法人、银行、证券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客户(证券公司除外)、综合等11类客户。 2、等级分类:信用等级评定按照对客户的信用履约评价、偿债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7]5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七年四月三日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指的贷款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四条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此期间内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从2011年“十二五”开始,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而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不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面对改革的迫切形势,银行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不少银行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也逐步加快。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结构改革悄然启动。去年,五大行的架构改革已经启动,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体现了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经营。(例子:有报道称,银行理财、信用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有望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今年年初,交行交银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挂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具体做法是将交银集团在港子公司交银国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挂牌为总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意味着该分中心具备香港持牌法人资格,极大提高了自主性。) 同时在今年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很多银行今年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此外,不少银行还计划今年健全大数据应用。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进展环境 1.1银行理财产品行业定义及内涵 1.1.1银行理财产品定义 1.1.2银行理财产品分类 (1)按标价货币分类 (2)按收益类型分类 1.1.3银行理财产品运作原理 1.1.4银行理财产品运作特征 1.1.5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来源 1.1.6银行理财产品与各类理财产品的比较

1.2银行理财产品行业监管政策 1.2.1行业监管机制 1.2.2行业要紧政策解读 (1)《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治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3)《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 (4)《关于加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自律工作的十条约定》 (5)《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治理方法》 1.2.3行业监管政策小结 1.3银行理财产品行业经济环境 1.3.1宏观经济环境 (1)GDP增长情况 (2)经济走势预测 1.3.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3.3国内货币供应量分析 1.3.4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1.3.5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1.3.6宏观经济环境小结

(1)房地产先行指标持续恶化 (2)宽货币未导向宽信用 1.4银行理财产品行业市场经济环境 1.4.1利率市场 1.4.2汇率市场 (1)美元指数持续走强 (2)欧元汇率低位徘徊 (3)澳元理财依旧强势 1.4.3商品市场 1.4.4股票市场 第二章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进展现状及展望 2.1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及增长因素 2.1.1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及特点 (1)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 (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特点 2.1.2银行理财产品增长驱动因素 (1)供给方因素 (2)需求方因素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剖析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 随着上市银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银行业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了。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这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同时,网上有文字称,2015年内已有近40位银行高管出走,而基层员工也出现“排队”离职现象。有人将银行高管离职和2015年银行惨淡的前三季度成绩单联系起来,似乎更让人体会到银行业严冬的阵阵寒意。 其实,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之后,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之后,银行业冬天的到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早在前两年,银行股票估值一直较低,而且从2014年中国信达、2015年前不久中国华融这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在港发行上市受到追捧之事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悲观预期。 资产质量继续恶化 不良资产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渐蔓延。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更加严重。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

良贷款余额达11864亿元,比年初增加3438.4亿元,增幅达到40.80%,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四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达 1.59%,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4年同比上升了0.39个百分点。 也许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目前,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共有16家(其中部分还在香港与境内同时上市),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银行五家(重庆农商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上市银行结构中,基本上有五家大型银行、八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后两者可以合称为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上市银行占有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因此,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情况。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们表现较好,全国银行业不一定好;但他们情况不好,其他银行就好不到哪里去,可能会更差。 从已披露三季度报的16家境内上市银行和两家香港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和重庆银行)的情况来看,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略有下降并在0.88%外,其他银行的不良率都呈上升趋势。当然上市银行的1.33%的平均不良率仍然优于整体水平的1.59%。从单个银行来说,除了农行超过2%,招行和兴业分别超过1.5%之外,其他银行都在 1.5%以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以及重庆银行的四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仍在1%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