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

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
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就业鸿沟”。目前,大学生待业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这是造成“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 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影响就业的因素非常多,就我国目前而言,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 1.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绝对过剩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新增劳动力不断的增多,劳动力的 转移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直接决定参与劳动的人数是供大于求 还是供不应求,决定了一国是否是充分就业。劳动参与率是要求参加劳动的人数与劳动 力总量之比,一国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劳动力迁移影响就 业的区域结构,人们往往从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迁移,尤其表 现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我国人口总量过大,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 界劳动力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人口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 业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城市就业压力。 2.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而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市场化就业 制度,我国目前由于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制度尚不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由政 府的附属部门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制 约机制作用下,他们必然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配置劳动力要素,消除内部隐性失业, 裁减“冗员”,产生很多下岗型失业人员。同时,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作用 下,那些产品滞销、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失去“体制特权”的保护,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破产、拍卖、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或者重新优化组合。 这些企业失业人员也使得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他们的安置也对我国的就业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 3.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如下表 3-1 所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 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但乡镇企业吸 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变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城 镇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4.技术进步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先进设备逐渐取代落后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又会取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08工业工程一班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一形势和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体系有关,但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班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这四个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希望由此分析出影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以下是我班对这段时间的调查总结和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二、调查前期工作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5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随机调查,在经管院中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再在这4个专业中按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发放问卷,采取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张,回收100张,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形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现在就业因素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过查找大量资料、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三)调查流程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1月25日,班级分组,共分四个小组。我们开始查阅文献,到网上查找资料,并分析,最后一致讨论形成问卷。 2.调查阶段: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日,确定抽样范围,各小组分

疫情之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 各位农民工兄弟,父老乡亲们,2020年马上就要过半了,下半 年即将开始,你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吗?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少部分人在安稳的上班,大部分人在骑驴找马,另一部分 仍然在求职的路上,再晃悠晃悠,2020年结束了….你挣到钱了吗?是否有勇气清点一下你个人资产?是否有勇气看一眼银行卡的存款 数字?是否有勇气翻一下你的钱包?余额还有多少?房贷还有多少?小孩的学费准备好了吗?白发苍苍父母的医药费准备好了吗?吃喝 拉撒、柴米油盐、鸡鸭鱼肉、青菜萝卜、水电物业采暖…是你在支 撑全家的生活,还是全家在支撑你的生活?…所有的生活开销,都 是真金白银的往外掏,挣回来多少? 不多问,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今年找工作有多难,相信各位大 家都体验了,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找个工作挣点钱一点都不难,其 实难的不是工作,而是在自身,三百六十行,再不好的工作,也有 人做的很好,再难挣的钱,也有人能挣到。现在是中国五千年历史 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正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路上,这年头饿不死人, 工作机会大把,如果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就是强烈的挣钱欲望,无论 酸甜苦辣都不算事,那不可能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主观意识就是 养尊处优,那可能再容易的钱也很难赚到。总之,决定你是否过得 好的不是社会,而是你自己。 我在上一篇《致广大务工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身定位以 及心态的问题,在此,做一个更加详细深入的阐述,顺便给大家提 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关于“好活” 什么叫“好活”?简言之就是“钱多活少离家近,早八晚五双 休日,五险一金法定假”,你看,多么完美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 作铺天盖地,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员,但是他们 的招聘要求是什么呢?我就不必多说了。 人人都想找“好工作”,这本没有错,但是作为一个基层务工者,有些想法我觉得还是先放一放,想要好的待遇,前提是自身得 有这个资本,跟企业讨价还价,你有多少筹码?因为你所从事的工种,在企业里是有严格限制的,是工作性质决定的,生产一线的员工,就是靠加班加点并且倒班来创造价值的,很多人都是年年换工

网友采纳 2006-10-08 12:24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与学生数量有关系,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增量大,就业难度也相对增大;其二,与生源质量有关系,学校招生时生源质量好的,毕业时优秀率一般比较高,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三,与学校培养质量有关系,品牌比较好,办学质量比较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四,与毕业生所学的学科和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关系,如果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率就高一些;其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对提高,以前要本科生的,现在只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就业就相对困难;另外,现在也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的现象,男生就业率相对高一点。从学生这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摆不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只想从事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和到大城市工作,结果出现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不需要人的地方毕业生抢着去的现象。 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成立专门研究或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机构,学生一入校,即把就业纳入日程,从毕业前的临时指导变成全天候的服务。 首先,把好入口关,尽量提高生源质量。要严格控制调剂指标,增加公开招生的数量,尽力吸引优秀学生。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听力、口语较差,积极参加教育部“英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要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允许学生转专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双学位学生招生量,使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可以多学其他专业和知识;另外,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用人的需求变化大,高校要加强学校与科技、经济和地方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最后,由学校共青团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都作比较详细的纪录,并与今后就业联系起来。同时,要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三、四年级就能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学校努力的同时,希望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自己求职的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就业率是对学校办学的检验,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而且,就业率的高低也对学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影响。但是,就业率并不是衡量高校好坏的惟一标准。

浅析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 从农民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已经成为城市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业主体。虽然近年国家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的调整,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改善, 但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使农民工在就业中遭遇歧视。这不仅在短期内损害农民工的权益, 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有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更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就业歧视合法权益 绪论:当前在我国的就业环境之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其实问题。就业歧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分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的小康,必须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变农民工在就业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1、农民工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农民工和城市 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工进城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农民工进城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品流通中的城乡界限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顺应潮流,趁势而上,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工进城的良性互动。 当农民工走进城市,在建筑工地和城郊安营扎寨时,农民工和城市人的矛盾也日益增多。有某种优越感的城市人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便出现了限制、排斥、歧视、刁难甚至坑害农民工的现象,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目前的城市结构对城市农民工的包容是有限度的,所以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2)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 虽然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有很多的矛盾,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所做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8150233.html,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刘铭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 1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程度较大、最受认可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人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而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裁员,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的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对年份较近的比较有影响力1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10个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 1.大学生就业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它既可以隶属于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隶属于教育这个巨大的系统。构成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应是大学毕业生,从系统的角度看,毕业生自身也能算的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最新报道显示,仅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达756万,数字十分庞大。另外,该系统还包括了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子系统。来自外界的信息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环境因素,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国家或者企业。诸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的优惠就业政策信息,再诸如企业自身扩大招收规模等。在此,将大学生就业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大学生系统、高校系统、企业系统、社会系统。 2.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为了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因素,下面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分别从四个子系统的视角对所看文献进行聚类,形成简单的综述。文献检索过程中,我选择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设定时间为2013—2016(为了跟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ISM模型作对比,期望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文

2020年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为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省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省委农工委联合省人社厅组成调研组,分赴xxxx、xxxx、xxxx3市6个县(市、区)实地调研,深入农村,走访企业,与农民工、企业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广泛交流座谈。同时,安排仁寿等16个劳务输出大县也同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材料汇总、部门会商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农民工回流、就近就地就业、回乡创业和市民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工在xxxx地位举足轻重 xxxx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历来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对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民工转移就业、大众创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8.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省实现劳务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89.8

万人,同比增长0.2%,其中,省内转移1211.6万人,同比增长2.9%;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外派劳务1.6万人,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劳务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长9.8%;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长141.7元。 二、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新特点 (一)农民工数量外出略减、返乡略增。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工资下降等,对我省外出务工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返乡人数增加。春节期间,全省返乡农民工有175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0%,与2015年同期相比,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长3%。春节后,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全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略有下降,回乡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将逐步呈现增长的趋势。截止2016年3月底,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二)农民工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从就业区域看,省内和省外转移就业平分秋色。省内转移占52.9%,同比增长3.3%,主要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省外转移占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藏、x地区。二是从组织方式看,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逐步减弱,增加就业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扩大就业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明显的标志是就业弹性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2,在九十年代前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1,二十世纪末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增长率为0.9%,就业弹性系数为0.1,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原因何在?本文将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及数量分析工具对就业的相关促进因素作一些探讨。通过考察就业形势及相关因素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就业的相关理论 (一)柯布—道格拉斯产出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产出函数Y=AKαLβ表明产出的增长必须有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或劳动力的增加。根据单一要素增加,边际产品递减的规律,产出函数中任意要素的单独增长都不可能使产出持续增长。因此就业的增加不仅与资本投入相关,而且还与劳动者的质量,即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关。 (二)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达尔·尼夫认为:“国内的增长不是由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加强而引起的,而是通过引入创造新市场的全新技术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而实现的。创造这些技术和服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论是在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水平上,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增长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高技能服务对GNP的贡献率正在增长。 (三)罗默内生模型:罗默1990年提出的内生模型是Q=HαLβ∑Xi1-α-β,Xi为耐用资本设备,i为设备编号,H是致力于最终产品的人力资本、L是劳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 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进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依

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她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特别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 [摘要]: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必然会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就业形势 背景和意义:近来高校对招生人数的逐渐放宽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调查情况 最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并且随着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并有逐渐变得严重的迹象。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本次调查通过了

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找到问题所在,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增加其就业成功的筹码。 (二)调查对象 本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主要针对于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人员运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应届毕业班6个班级共28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71份, (四)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30.2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40.59%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的前途无所谓,即现在的专业并不会对就业其多大作用,仅有8.49%的人认为个人专业很有前途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如表1。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是从大三大四开始接触就业有关的知识的,仅有12.55%是在大一就开始学习就业知识的,而从现在就业难的局势下,大学生应该尽早学习就业有关,在大一大二就应做好准备,而数据显示仅有25.83%的人提前接触就业知识信息。数据如表2。 (表2)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2015年公务员考试必考申论热点分析: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2008年末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经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对农民工就业造成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力的市场中介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工主要是从亲朋好友、熟人关系那里获得就业信息,信息来源有限,有些甚至是误导。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是以熟人群体为基础的,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的缺位,加之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就业中介体系,这种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的就业渠道,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随之不断地更换工作,在不同工作间、单位间、行业间、城市间频繁流动。由此带来的是:农民工在单位内的身份是临时工,没有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工龄也不被累计,难以享受连续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习惯于短期行为而不断“跳槽”,心理上没有归属感,使农民工难以建立一个较长的人生预期,形成不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累积,走出不了城市中的底层环境。 二、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和工种受到限制。一些城市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等。有的城市规定用工单位招用外劳力,必须先公开招聘本市的劳动力,招聘不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方可招用外劳力。有的城市将行业工种分为可使用、控制使用、禁止使用外来劳力三类进行管理。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群体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三、农民工就业技能障碍突出。除了外力限制,农民工就业最大的障碍来源于自身的缺乏技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实际上,大多数初次出门的农民工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力气活,初级工也是城市居民多。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除了输出地职业教育跟不上、用工单位不重视工人培训之外,与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各地要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技术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三、落实减轻企业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2008.01 (下)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 吴开胜张翠萍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等大的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应该用多维视角和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和审视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努力寻找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不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1-227-02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影响大学就业的不利因素很多,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大学生本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根本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部门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 例如: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近八成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但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因为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来讲,学生更愿意到沿海地区就业,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这些趋势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学校因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要 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人才培养仍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对路,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这表现在专业的设置口径、设置方向等方面比较僵化、缺少弹性,不适合于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缺少市场应对性,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比较滞后。 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也呈现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实用的趋向。现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大都在综合化程度、结构平衡性、发展灵活性等方面不太适应市场的要求。其严重的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综合能力不强,又缺少可持续发展性,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此外,大学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盲目扩招,即搞一刀切,不管什么专业,不管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一律扩招,有的专业本来就业形势较好,因盲目扩招,致使毕业生因供大于求而就业难。而有些低学历层次的人才就业市场已经很小或基本没有市场,高校仍在坚持招生。二是办学层次定位不准。社会劳动分工的多样化要求人才层次多样化。在多层次的人才需求面前,有的高校既招研究生、本科生,也招专科生,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高大全”,没有明确的学校定位。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影响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如下:第一,集体决策的影响。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第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一般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也相当显著。一般情况下,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三,父母的替代行为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四)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影响他们顺利就业。 第一、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和劣势。 第二、自卑感。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难免的,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择业中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害怕挫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这种求职时的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 第三、焦虑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 作者简介:吴开胜,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 张翠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 教育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