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研究综述
《世界历史》-综述

二零零九年《世界历史》综述2009年1-6期(总第194-199期),共计123篇文章。
其中总论9篇;国际关系史7篇;中外关系史2篇;美国史12篇;欧洲史18篇;亚非拉史9篇;古代中世界史10篇;史学理论与方法论1篇;研究综述6篇;来稿摘登2篇;读史札记2篇;专访1篇,书评17篇;学术报道21篇;书讯6篇。
以下将对如上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
一、总论新年始尹,世界历史编辑部在《新年献词》中感谢热心而忠心的读者,在建刊三十周年之际,《世界历史》同仁会一如往日,不断努力,使《世界历史》立在中国大地之上,立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
首先总论主要就资本主义发展;。
汝心在《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中认为经济危机即使坏事,也是坏事。
通过分析得出目前资本主义缺乏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反资本主义力量还不够强大。
吴必康在《资本贪婪与金融危机: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和思维方式》中,具体从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以及思维方式分析了资本贪婪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孟庆龙发表的《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则从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调整功能明显减弱、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对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更加深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得出一次次危机对加剧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结论。
在《对东南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中,陈奉林着重对交流圈限制与东南亚经济圈的初步形成、发展、衰落、复兴当代发展几个问题进行描述,最终的出东南亚经济圈的复兴不是轮回发展,而是显示出运行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现代消费注意问题。
在《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后果》中,王晓德从发展中国家面临“美国化”挑战、现在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表现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现代消费主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的结影响再次,世界历史上先进落后,落后先进问题。
二战史研究综述

上海青浦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之九二战史青浦高级中学 2005届徐越卿、钱波、陈亮、朱旗宏、王佳斌、郑向博摘要: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
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还要特别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的另一层面,即是民族主义在西方恶性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二战、中途岛、斯大林格勒、大炮、飞机、军舰、坦克、航空母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世界的独立国家几乎无一幸免,约60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规定了战争的动力和内容,也规定了战争的形式与规模。
当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已遍布全球,资本主义列强已结成覆盖全球的利害关系网时,他们之间的竞争与争夺就必然会影响到全球,而为争夺霸权所引发的战争,也极易最终发展为世界大战。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
对二战的发动者德意志法西斯国家来说,它们都是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
因此,列宁的垄断是世界大战最深厚的根源这一论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是正确的。
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由于这种不平衡,使原来落后的或曾被打败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并追赶上来,从而使按照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并使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日益尖锐。
还要特别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的另一层面,即是民族主义在西方恶性发展的结果。
随着19世纪的逝去,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给人类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世界历史概述

世界历史概述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涵盖了从人类起源至今的长达几万年的时间跨度。
它包含了各个国家、民族、文明的兴衰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1. 人类起源与文明的诞生在远古时期,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具备了与现代人类相似的外貌和智力。
约在数千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掌握了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技术,这些重要的进步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2. 古代文明的崛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和王国,出现了众多的古代文明。
例如,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兴起,建立了伟大的法老王朝;古希腊文明在爱琴海沿岸兴起,演绎了民主政治的传奇;古罗马文明则将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规范传承并发扬光大。
这些文明的兴起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的转折与变革中世纪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掀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
另一方面,中世纪也是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教廷势力日益强大,并在中东发动了数次十字军东征。
4. 近代世界的崛起与冲突近代世界的崛起与冲突主要集中在欧洲。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为欧洲带来了新的财富和知识,也带来了殖民主义的兴起与扩张。
同时,工业革命的到来使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的工业和经济中心,引发了资本主义的崛起。
5. 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格局的变化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最动荡的世纪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战后,冷战的爆发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世界分为两个阵营,东西方势力对峙。
6. 当代世界的发展与挑战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
然而,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挑战。
高三历史世界史知识点概括

高三历史世界史知识点概括历史是一门重要而且广泛的学科,其中世界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历史世界史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以供参考。
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是世界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这些古代文明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重要影响力,还对后世文化与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与宗教改革中世纪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封建社会的兴盛和宗教改革的发生为特点。
封建制度的兴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而宗教改革则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欧洲社会的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近代史与殖民主义近代史是世界史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为特点。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殖民主义则是欧洲国家探索新大陆并建立殖民地的历史进程。
4.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世界史的重要篇章。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冷战则是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意识形态对峙和地缘政治斗争的历史时期。
5. 当代世界与全球化当代世界是指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全球化使得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关系和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而科技的发展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以上概括的了解,可以对高三历史世界史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掌握。
不仅可以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理论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对历史事件与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应注重深入学习与举一反三,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发现历史的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世界简史的主要内容

世界简史的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世界简史的概念与意义2.世界简史的主要内容概述3.世界简史的重要章节与事件4.世界简史的价值与影响正文【1.世界简史的概念与意义】世界简史,顾名思义,是对全球历史进行梳理、概括和研究的一种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关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探讨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历程。
这类著作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视角看待历史,理解世界各地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2.世界简史的主要内容概述】世界简史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史前时期:主要研究人类起源、原始社会以及早期文明的发展状况。
(2)古代文明:重点介绍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
(3)中古时期:主要关注欧亚大陆的帝国兴衰,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以及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等国历史。
(4)近现代史:主要涉及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以及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历史发展。
(5)现代史:重点关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全球历史事件。
【3.世界简史的重要章节与事件】(1)史前时期:人类起源、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等。
(2)古代文明:古埃及的金字塔、法老制度;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印度教等;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春秋战国、儒家道家等思想。
(3)中古时期:罗马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伊斯兰教传播、十字军东征、蒙古帝国等。
(4)近现代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
(5)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中东战争、欧盟成立、苏联解体、全球化等。
【4.世界简史的价值与影响】世界简史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
通过学习世界简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国际形势,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华良 世界史 综述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拿破仑法典》产生的影响西南大学历史高华良撰文摘要:拿破仑法典一直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世界各国立法的依据和蓝本,还因为它的影响波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问题等方面。
所以,“《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这篇文章,从法典对法国、法国占领区、世界及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剖析,进一步解释了法典的作用。
法典在1804年3月21日公布之时,原称"Code Vivil des Fran?ais"《法国民法典》,到1807年9月3日它才正式改名为"Code Napoleon"《拿破仑法典》。
在1818年的法律又将它改回《法国民法典》。
1852年3月27日法政府的命令又复称《拿破仑法典》。
然自1870年9月4日以后,法国政府及法院方面均以《法国民法典》称之。
《拿破仑法典》从颁布之日起,就以它的完善和开天辟地的魅力影响着法国,继而随着法国的扩张不断影响着占领区,再到后来,对世界的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拿破仑暮年被囚于圣赫勒拿孤岛上的时候,说过这么两句话:"我的光荣不是在打过四十次的胜仗,因为滑铁卢(Waterloo)之一败便可使它们完全被人忘记了。
但永久不能被人忘记,而且可以与时间共存的,却是我的《民法典》。
"从拿破仑的感悟中也可以看出法典的影响力之大。
首先,《拿破仑法典》影响的是法国本地,它对当时的法国人民是有很大惠处的;其次,它对当时的法国占领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三,它为当时及以后世界各国的立法提供了依据;最后,它对现今建立法制国家提供了蓝本和指导。
所以,法典的影响具有广度(世界各国),也有深度(至今)。
一、对法国当地的影响。
毋庸置疑,拿破仑及法国的法律家们制定法典的用意就是为拿破仑帝国服务,所以,法国自然成为最先受惠的国家。
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说法,虽然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和一系列称帝准备登上历史舞台,建立统一的拿破仑帝国,但是,用政变的武力形式是不可能守住这个反法联盟嗤之以鼻的帝国的,所以,通过法典来治理国家,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
世界上古史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徐建新、刘健、郭方、胡玉娟、冯鸿志、郭子林、陈志坚第一节绪言:30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从原始社会到公元17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目前研究力量和成果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古代西亚北非史”、“古代希腊罗马史”、“欧洲中世纪史”、“古代南亚史”、“古代东亚史”。
此外,还包括中西交通史和中西古代社会的比较研究等跨地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创立了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这时期的主要研究者有雷海宗、吴于廑、林志纯、童书业、胡鈡达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了许多奠基性的研究。
大体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在“文化大革命”前处于建立队伍、积累学科资料和展开初步研究阶段。
这期间学者们在引进国外的古典著作、史料集和研究成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翻译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还引进并翻译了一些当时苏联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如阿甫基耶夫的《古代东方史》和科瓦略夫的《古罗马史》等。
1959至1960年,翻译了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的世界上古史部分(第1、2卷)。
限于2O世纪5O 一6O年代的历史条件,当时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主要是以苏联史学为研究的典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研究者的历史事实陈述和学术观点中。
“文化大革命” 运动打断了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正常发展进程。
10年的空白和封闭给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由于外文书籍和期刊停止进口,中国研究人员对国外专业领域的学术动向几近一无所知。
有人说70年代后期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认知水平只相当于原苏联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
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发展形势。
1977年,大学分科复课并重新开始招生,从事世界史教学的老师们恢复了编写世界史教材的工作。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 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 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 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 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线索2 世界大国史线索 [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 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二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 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 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 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研究综述 [1]姚志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09,03:1-4. [2]侯建新.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J]. 河北学刊,2009,04:7-12. [3]刘克辉. 史学理论创新与历史学科的发展——史学理论前沿问题春季论坛综述[J]. 史学月刊,2009,09:114-120. [4]石庆波,杨蕾. “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9,03:148-149. [5]姚志学,任俊杰.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94-96. [6]刘新成,刘文明.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J]. 历史研究,2009,05:15-22+190. [7]田肖红.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9,04:154-158. [8]张海鹏. 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J]. 历史研究,2009,05:10-15+190. [9]王晋新. 扬弃、探求与超越——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及成就述评[J]. 史学理论研究,2009,04:37-50+158. [10]鞠维伟,张华. “世界史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02:60-62. [11]山口智哉,蔡春娟,梁建国. 2008日本史学界的五代宋元史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05:25-30. [12]王邵励.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10,01:142-145. [13]柴彬,姬庆红.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第8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代表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0,01:53-58. [14]丁晓玲. 用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视野思考山西——《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札记[J]. 先锋队,2010,17:54-56. [15]邓红英. 历史全球化与全球化历史化——当代美国全球史学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2010,06:85-92. [16]刘耀辉. 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述略[J]. 国外理论动态,2011,02:92-96. [17]俞邃. 倏然十载飞逝 未来十年可期[J]. 当代世界,2011,01:1. [18]于民,王俊芳. 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世界史教学的革新与守成——“世界史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4:69-72. [19]绪形康. 世界历史的结构与再认识——评《五百年来谁著史》和《世界史的结构》兼谈中国道路[J]. 国外理论动态,2011,05:1-9. [20]杨和平,李先波.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西南片区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2:151-155. [21]. 机遇与前景: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座谈会综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83. [22]王若茜,牛勇. 第一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7:68-70. [23]张雪,邢来顺. “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3:150-155. [24]张文涛. “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4:135-141. [25]张晓晗,赵文君. “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36-140. [26]蒋焰.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43-146. [27]王若茜,胡明岚. “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1,06:147-149. [28]鞠维伟. “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01:71-72+35. [29]张文伟. 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中的世界史观地位述评[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1:68-72+120. [30]邢科. 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心—边缘视角中的世界史——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J]. 史学理论研究,2012,02:152-157. [31]鞠维伟,张华. 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首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1:150-152. [32]杜宪兵,管世琳. “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2:142-145. [33]任灵兰. 2011年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J]. 世界历史,2012,03:82-106. [34]沈辰成. “1945年至今世界史的呈现: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的比较”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3:148-151. [35]熊芳芳. 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12,03:143-147. [36]张筠. 对话昆仑之巅 弘扬史诗精神——2012年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 青海社会科学,2012,04:233-236. [37]王延庆. 世界史影视网络资源述评[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48-52. [38]杨俊光.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世界史编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 高校社科动态,2012,04:6-15. [39]沈辰. “1945年至今世界史的呈现: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的比较”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问题,2012,01:138-140+56. [40]吕昭义,钱金飞. 贴近社会现实 跟踪学术前沿——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1:133-136. [41]李江,徐良.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认同——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J]. 学术研究,2006,02:142-143. [42]徐良,李江. 世界历史中的认同:民族文化全球化——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2:148-151. [43]贾雯,姜守明.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讨论综述[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277-278. [44]刘耀春,朱晶进. 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6,03:157-158. [45]潘娜娜.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历史与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 史学理论研究,2006,03:154-156. [46]贾衣肯.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下)[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10:11-16. [47]陈其泰,李鸿生,刘泽生. 金应熙教授史学成就述略[J]. 广东社会科学,2006,06:132-140. [48]. 2006年度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J]. 世界历史,2007,02:4-16. [49]郑玮.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2:140-143. [50]毛锐. 山东省第四届世界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2:157-158. [51]刘春英. 山东省第四届世界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27-128. [52]李秀玲. 中国世界史学者的盛会——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03:79-80. [53]刘锦前,王艳红. 上海世界史学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7,03:157-158. [54]隋唐. “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06:159. [55]李英华. 向老前辈学习宝贵的治学精神与方法——刘家和先生的治学经验与方法述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5:16-20. [56]刘百陆. 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1:109-110. [57]徐心希.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百年学术发展概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6-24. [58]田肖红.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五届学术年会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11:102-103. [59]邢战国. 十年来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述评[J]. 船山学刊,2008,04:182-185. [60]闫欣.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律问题 中日两国法学家、律师北京研讨会综述[J]. 中国律师,2008,01:89-90. [61]赵文亮.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J]. 史学集刊,2008,01:117-127. [62]谢清溪. 2007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综述[J]. 世界历史,2008,01:148-149. [63]吴晓群. 世界历史中的个体、群体与社会——第四届全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世界历史,2008,01:145-147. [64]陆启宏. 世界史研究的新起点:第四届全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综述[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1:108-110. [65]韩毅.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学术观点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2008,02:199-203. [66]周健.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西洋史研究概况[J]. 史学理论研究,1994,03:130-134. [67]马焕明.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综述[J]. 德州师专学报,1994,01:31-36. [68]刘金源,周志亮. 国内史学界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介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1995,04:49-50. [69]郑德弟. 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汇──中法关系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世界历史,1996,0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