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

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本研究对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日显重要。文本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马克思文本的历史背景,坚持客观性、整体性、学术性三原则,综合运用考据学、解释学、语言学和比较学四种方法,以推进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文本研究;科学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其实质就是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因而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进入21 世纪,重视对马克思文本研究成为了国内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共识,并成为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新的视野。

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个主题

文本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的确立主要是由时代主题决定的。就世界整体来看,“二战”前,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面临着民族独立的问,当时的时代主题是革命与解放,相应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主题自然是革命和解放的理论;“二战”后,许多国家、民族相继摆脱殖民体系走向独立,其主要任务就是发展自己,时代的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因而研究的主题也必然从革命的理论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不仅新中国建立前后研究的主题大为不同,而且新中国建立后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主题也各不相同。20世纪50—60年代的研究主题绝对不同于80—90年代的研究主题。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文本研究不是在摆弄纸张碎片,不是在考订文本细节、梳理文本字句,它是立足于具有实际,指向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并非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和事件,而是指重大的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以及在精神领域由于对这些社会矛盾的回应而形成的思想潮流和理论趋向,尤其是指社会变革所主导的实践指向、理论回应实践所主导的精神指向以及由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所诱发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二、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两个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新时期要对马克思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离不开对其历史背景的把握。

其一,马克思文本创作的原初历史环境。工业革命在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工人运动随之兴起。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皆逐渐成型,并影响到社会科学。其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通过回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状况,厘清什么是那个时代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问题,再将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所论述的问题与此相对照,以判断作者是否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时代的脉搏,是否客观地反映出社会发展状况,是否科学地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等等。

其二,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首先,直接发生关系的有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魏特林、威廉·沃尔弗、格律恩、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等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青年黑格尔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德国社会民主党等思潮或党派;其次,间接发生关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黑格尔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先驱,他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是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中,但思想意旨却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克尔凯郭尔。通过比较和分析两者的思想,可以凸现人类哲学和思维探索的多元化,以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合理定位。

三、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三个原则

原则的确立对研究者的文本研究工作有着规范、制约的作用,正确的原则有助于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的开展,错误的原则会使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误入歧途。在文本研究中要实现向马克思思想本真形态的回归,就必须确立以下根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文本的完结代表作者思想的定格,所以文本的意义是既定的,不随着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解读文本,需要研究者达到“忘我的境界”。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也应当如此,需要我们把马克思文本当作一个客观的对象来进行解读。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摆脱个人的主观看法,还要融入到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文本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领会作者的原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基本成为公认的理解。可问题是,马克思一生从来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他所创立的哲学,从未提出或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神圣家族》中,相对“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对“旧

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新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其实,从历史上看,“辩证唯物主义”是狄慈根首先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则是卢卡奇首先提出的。对于现在的研究者而言,不能说这个提法是错误的,但是在对马克思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但是现在通常认为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归为三个基本部分,我国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的划分出自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这三个组成部分的认可来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批判杜林对这三个部分的指责。所以,现在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划分最终来源于一位反马克思主义者—杜林。不可否认,三个基本部分的划分有助于粗浅的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但是在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极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比如,就研究《资本论》而研究《资本论》,没有看到《资本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因此,进行马克思文本研究,须具有整体视野,确立整体性原则,善于通过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推演、组合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思想本真精神的最大复归。

(三)学术性原则

对于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很多研究者并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学术对象,而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诠释时代问题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策略、手段来考虑的。研究者根据现实状况,概括出某种观点,再从既有的政治立场出发,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寻找论据或反对,然后又借助这些论据,强化对自己观点和策略的信念。在这种情形下,研究者不仅不可能以文本本身为本位,而且必然会肢解文本的完整性,过分突出那些与现实观点契合或相违的部分和思想,而忽略文本中的其余部分,这时文本已成为研究者论证自己观点的一种工具,这样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必然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性考量。因此,不可能是在对马克思文本做全面而精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允而客观的见解。强调马克思文本研究回归到学术性层面,而不会人为地回避、舍弃某一部分,或过分突出、张扬某些方面,这样有利于理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然,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学术性原则与一个主题并不矛盾,因为学术性原则仅是要求把马克思文本作为学术对象,通过客观、

完整的解读,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以便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不是把马克思文本当成“百科全书”,以祈求在19世纪的马克思文本中寻找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四个方法

马克思文本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科学工作,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没有科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同样不会回归马克思思想的本真状态。因此,进行马克思文本研究,须运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一)考据法

考据法是指辨别历史文献、历史事实真伪异同的方法。它盛行于我国清代,为当时的文史研究确立了一套新的规范。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史料的甄别,倡导进行注释性和纯客观的研究。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准确性首先就应该建立在文本的真实性、可靠性基础之上。因此,在文本研究中引入考据法,以鉴别文本的真假、确定文本研究的对象,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好准备,这是文本研究必不可少的初始步骤。马克思遗稿的原件主要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院,原苏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保存着最全的手稿复制件,其藏书已经分散各地,而且保存得极不完整。曾经就出现过把不是马克思所写的文章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之中的情况。同时也需要指出,在马克思文本研究中,考据法有其适用的特定空间,超出一定范围,就会使这种研究沦为一种沉溺于故纸堆、热衷于考证的“注经“活动,从而偏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方向,失去其意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对考据法的运用要适时适当,不可任意夸大、拔高。

(二)解释学方法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要求根据文本本身来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同时,也强调理解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对理解的影响。把解释学方法引入马克思文本研究,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文本的意义是既定的,是不依赖于研究者的,研究者只能借助于文本而理解作者思想。其次,进行马克思文本解读,也是一个借助于已有文本,如恩格斯的文本、列宁的文本等,去理解马克思文本的过程,即所谓的“以恩解马”、“以苏解马”等。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地运用解释学方法,有助于避免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因为按照解释学的理念,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条件,如所处的时代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世界观等,对于研究文本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和文本作者的主观条件越接近,就越能在理解上和文本作者达到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志同道合的战友,如果他都误读了马克思,处于 21 世纪的我们如何能保证一定不会误读? 最后,运用解释学方法进行文本研究,要求我们尽可能排除现实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理性地进行研究,

去除盲目的怀疑和自大,也可以说是坚持客观性原则。

(三)语言学方法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马克思原文一般用德语、法语和英语甚至拉丁语进行写作,而且用的是19世纪的语法结构和俚语,这对我国学者研究马克思的手稿十分不利。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作品的翻译,并不能做到在不同语种之间实现词汇含义的一一对应的转换,有时在另外的语种中根本找不到完全匹配的词汇,或者勉强用了一个但二者各自又有多重含义,这些都为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增添了难度。对中国的马克思研究者来说,利用马克思著作的既有中文译本是一个便捷的途径,但为了解读的准确性,研究者有时需要对照马克思的原文,必要时还需对照各主要语种的马克思著作版本。各主要语种的翻译者大都是马克思研究的专家,翻译本身就渗透了他们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因此参照主要语种的马克思著作版本,实际上是借鉴前人的智慧,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干扰。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应加强德语、法语和英语甚至拉丁语的研修,以便获得最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四)比较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马克思文本研究本身是一个甄别和判断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当然离不开不同文本的比较。一方面,文本研究需要对马克思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次和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本进行比较,也需要把马克思的思想同历史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本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马克思文本的研究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国外关于马克思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如,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普朗查斯的结构主义国家观、列菲弗尔的三种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等,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有批判,有赞同,也有扬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产。

五、结束语

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由于时过境迁,要想原汁原味地并完整地复原马克思的思想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为借口随意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我们既不能把马克思本来有的思想遮蔽起来,也不应把马克思本来没有的东西赋予其身上,更不能以各种方式或以各种目的曲解马克思的思想。只有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最大限度回归马克思思想本身。

参考文献:

[1]聂锦芳.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3.22-27

[2]聂锦芳.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途径与思路[J].哲学研究,2009.3-7

[3]李金,王世崇.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0.30-32

[4]姜霁青.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 须澄明的逻辑[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8-21

[5]宋惠芳.马一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方法论自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44-5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刘老师斧正。 本节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回归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回归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基础上学习经典著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古烁今的绩。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的影响。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

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抺杀的思想旗帜。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阐述自己的实践观点时,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则反之。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变更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自觉斗争的成果。 第三,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身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先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第四,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先进分子组成,是民主性的政党。 第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实现的手段不外乎武装斗争和和平过渡,或两者相互配合; 第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要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时期。 4、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1500字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1500 字 "如果入党动机不纯,那便是日后****的根源。"这句话我记得尤为深刻,若是想利用党员身份谋取私利必然会造成党员干部的****问题。在会上,张春兰辅导员也一再强调,有些同学要打消入党只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找工作的念头,有这种不良的思想在入党过程中会碰到各种考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具体问题,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逐步树立起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经受得住权力、金钱、地位的考验,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入党首先应从思想上入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从宏观上来讲,学习理论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服务于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作为年青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身负建设祖国的重任,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并使之中

国化,为我所用!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了解其理论源流及其简单的发展史,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②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这是马克思写于1945年,并于1988年经恩格斯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提纲》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无产阶级为了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而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并日益蜕化变质,根本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算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人类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当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物主义在德国先进分子中占了优势。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仍然存在着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特别是它否定革命实践的作用,因而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必须批判和改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创造崭新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写作日期在前,发表日期在后。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发表)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 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 年鉴》创刊号)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932年全文首次公开发表) 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11,1845.2发表) 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标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诞生) 8.《哲学的贫困》1847.4 9.《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12 10.《共产党宣言》(合著)1848.2 11.《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合著)1848.3 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 1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57年 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6月出版) 1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 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 1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 2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恩格斯整理) 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894(恩格斯整理) 22.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4 2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 24.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50 25.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 26.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1878 2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 2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 2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30.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同盟者的历史》1885 含1848.3合著《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资本论》第一卷扉页题词献给威廉·沃尔弗。 3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 3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6年 33.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后) 34.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6-7 35.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 37.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11年1月5日]) 38.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14日]) 39.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马拥军老师的课,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 统治阶级总是希望封杀对其统治不利的思想于萌芽之中,掩盖历史的真相,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其统治的国家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异端”的出现就一定将其赶尽杀绝,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成为“思想犯罪”的无为的牺牲品,以愚民政策来教导其统治下的人民,此乃统治阶级惯用之手段。 马克思主义不是“万金油”,能医治一切社会的病态,也不是仅仅一个“主义”就能搞定一切的。马克思在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法国的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也并未成功,但实践的经验是需要积累和摸索出来的,他很快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次革命宝贵的经验。 批判不等于简单的批评或判断,而是在对其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事实或理论的方式对其进行辩论,从而发现对方理论的不足之处。马克思看待任何理论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观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高老师斧正。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