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豫剧:“戏曲之乡”起源发展路径

豫剧:“戏曲之乡”起源发展路径

豫剧:“戏曲之乡”起源发展路径摘要:本文从中国戏曲艺术起源进行阐述,对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简单过程,重点对解放前的豫剧和现在的豫剧究竟有什么不变化作了进一步比较,最后就当前豫剧功能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抛砖引玉,相引各位有同行的达人研究。

关键词:河南豫剧;“戏曲”;戏剧形式;戏剧艺术;表演艺术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67-02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一、中国戏曲艺术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

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

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

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

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

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开始演编现代戏。

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

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豫剧虽然崛起于中原,但在其最繁荣的时期曾流布于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其专业剧团数量、从业人数、观众数量、流传地域在全国所有地方戏中排行第一,所以不能再简单地、狭隘地称之为河南豫剧,应该很自豪、很全局地称谓中国豫剧。

早期豫剧称作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那时候的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地域性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为豫剧的母调。

关于豫剧的起源。

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

河南豫剧

河南豫剧


生:生角是指男性 (娃娃生、小生、须 生、老生、小花脸、 大花脸、红脸、文丑、 武丑、男小丑)。

旦角是女性(花旦、彩旦、青
衣、闺门旦、老旦、刀马旦、帅 旦、女小丑)。

“净”即“靓”,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 二花· 黑头。“傅粉墨 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 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 净。”“净”用脸谱,确 是粉白黛绿 。
《江姐》-《绣红旗》
故事梗概:江姐的真名叫江竹筠。1948年
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 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尽管受尽了国 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但是她仍然关 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在狱中的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听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天安门的消息后,低声欢呼起来,她们把珍藏很 久、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拿了出来,决心也要绣一面国旗。尽管她们并不知 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把坚贞的爱,把欢乐的激情,全寄托在针线上,你一针,我一 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 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江姐拿着红旗的一角,深情的对狱友怀中的孩 子说:“不管是狂风暴雨,不管是惊涛骇浪,你们一定要把战斗的旗帜,指向共产主义 啊!”
• 豫剧花木兰简介
• • • • • • • 剧情简介: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 花木兰的父亲名列征兵军帖。木兰虑及 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 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 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 奔赴边关。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 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他们在接近前线时,忽闻战鼓齐鸣, 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 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戎马倥偬,十 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某夜,木兰外出巡营,忽 听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禀告元帅,建 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元帅拟为木 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 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 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 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 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作为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两种戏曲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日益突出。

对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比较两种戏曲形式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的明确界定和深入探讨,将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揭示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两种剧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明它们在中国戏曲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分析两者戏曲类型的形成过程以及相互影响的因素;2. 研究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在地域文化、社会背景和艺术表现上的特点;3. 分析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剖析其表演风格、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特色;4. 探讨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对当地及全国范围内戏曲艺术的影响和贡献,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重要性;5. 研究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2. 正文2.1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两者在文化传统、习俗风貌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山西蒲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豫蒲戏”,在宋代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山西蒲剧”。

而河南豫剧则源于明代汴剧和客家戏,后来在河南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壮大。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豫剧的调研报告

豫剧的调研报告

豫剧的调研报告豫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河南省,主要流行于豫东豫南地区。

豫剧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百戏之母”。

豫剧在宋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豫剧已经成熟并且开始流行于民间。

豫剧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

唱是豫剧最主要的表演形式,主要负责叙事和情感的表达。

念则是指念白,用来解释剧情和情感的演绎。

做则是指肢体动作的表演,用来展示角色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打则是指舞蹈和武打的表演,用来描绘战争和斗争的场面。

豫剧的剧情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武侠、爱情等各个领域。

其中历史剧是豫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传说剧则是指传统故事或神话故事的改编,讲述了世间的奇闻与传说。

武侠剧则是豫剧中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以武功高强的侠客为主角,讲述了江湖恩怨和英雄事迹。

爱情剧则是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们的情感和婚姻观念。

豫剧的演唱风格独特,采用常常使用单音调的演唱方式,称为“尖子调”。

尖子调通过高低音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刚弱悲喜相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豫剧的表演技巧也非常精湛,演员们能够通过精准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剧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豫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观众口味的改变,豫剧在一些地方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为了保护和传承豫剧,许多地方政府和艺术团体都采取了措施,如举办豫剧公益演出、开设豫剧培训班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豫剧进行学习和推广。

总之,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剧情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豫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两种重要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者在剧情、表演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本文将对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两种剧种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都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地方剧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据史料记载,宋代时期,蒲剧已经开始在山西地区流行,而豫剧也在河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者都吸收了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从地域来看,山西和河南都是中国的古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种地域背景为蒲剧和豫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地区,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当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风格。

从历史渊源来看,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史书记载,蒲剧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在宋元明清等历代,蒲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山西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而豫剧也起源于宋代,成熟于元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豫剧不断吸取外来文化,融合了汉族、回族、满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并且在戏曲体裁、表演形式、艺术风格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这些历史渊源为蒲剧和豫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两种剧种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契机。

从剧情和表演形式来看,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在剧情和表演形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剧情上,两者都以史书、传说、神话为题材,以武戏和文戏相结合为特色,注重情感真实、表演生动。

在表演形式上,蒲剧和豫剧都重视歌唱、表演、舞蹈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善于运用唱念做打,以及各种表演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剧情冲突,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既可以欣赏歌唱和表演的艺术魅力,又能领略到剧情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

关于河南豫剧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过亿。

历史上河南人中名流辈出,现如今也依然不乏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

在北京,约有100余万河南乡亲工作在各行各业,继承并发扬着河南人固有的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性情耿直、忠诚国家、崇尚礼遇、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起源发展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传播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摘要: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历史有三百多年,在这期间豫剧逐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

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

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

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流派”。

豫剧的声腔板式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非板;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

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关键字:豫剧;剧目;声腔;现状和发展。

河南豫剧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影响力可谓十分巨大,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充分吸收了周边地区优秀文化的精华,又充分体现了河南的地域性特点,是中原地区广大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关注,豫剧的起源是那么的具有神秘色彩,豫剧的发展又是那么的具有传奇色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块神奇的世界,共同了解这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葩。

一,豫剧简介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21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鼎盛时期,全国包括西藏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专业豫剧团,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被官方正式更名为“豫剧”。

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安徽、青海、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豫剧的起源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

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

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

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从干梆子到土梆子再到河南梆子最后演变为豫剧,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和“外八处”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

据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收徒办班。

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

”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

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

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三,豫剧的发展(一)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据清代《岐路灯》和《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在河南存在。

(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豫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豫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突破了河南本地域的限制,向外扩展迅速,为豫剧的更近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

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涤耻血》、《三拂袖》等剧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

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

《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

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彭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

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河南梆子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河南梆子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

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三)新中国时期新中国的诞生为豫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文艺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河南豫剧抓住这一机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

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电影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多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在12月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

19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许多豫剧大师遭到了错误的批判。

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口号中,豫剧同其他戏曲团一样,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这一阶段难有作为,甚至有所倒退。

文革结束后,一些传统的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

到1983年,文革时期的创造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实验。

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响力上确立了常香玉为首的、常陈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进入1990年代,河南电视台自1994年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

《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甚至国外各地巡回演出,使豫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

四,豫剧的基本声腔板式(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

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

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

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