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午流注法

一科学性及合理性

1、西医学观点

在西医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生物钟”,我认为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和中医基础理论上阳气的盛衰可以划作一个等于号。而子午流注学说所阐述的其实也就是关于气的运行盛衰的时间及其规律性变化,所以它可以与子午流注学说划作一个等于号。

2、天文学观点

在天体的运动当中,无论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月亮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所转的角度都是一个360度的圆周,虽然圆周的大小和旋转时间的长短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都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变化规律。再如,1982年叶兆新教授提出的“自燃全息论”,他在“自燃全息论”中提出整个宇宙无论是从宏观系统如天体运动还是从微观系统如质子、中子、夸克的旋转等等而言,其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循环规律,这一点和子午流注学说理论基本一致。那么既然这样,子午流注学说存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在此亦可一目了然。

3、自然科学观点

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和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等诸多自然现象中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动物或植物寿命的长短及快乐与否,那么有一点亦可以充分肯定,即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变化规律,即生与死的过程及来与往的规律。这种观点近似于佛教上所说的生于死的轮回一样。上述这种周期性的循环变化规律在历代文献中亦有相应的记载。以植物而言,如在《大戴礼记》中言:“月有三十日,以朱草喻之,朱草初一日生一叶,初二日生两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五日叶已全盛,从十六日开始衰落,则十六日一叶落,十七日二叶落,至三十日叶落尽”。另外,还有“牵牛花早开晚合”“寒露雁南下,春至雁北飞”等民间谚语,亦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随自然界的时间变迁,而发生自身相应的对自然界的适应性的改变。

4、现代的科学研究状况

人们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针灸学中的经络气血流注的观察,发现其流注规律基本符合子午流注学说提出的理论,由此论证了子午流注学说并空穴来风,而是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如山东中医学院报(1):24:1980年报道:“他们运用经纶穴位电位值测定来测定每条经络气血运行的盛衰时间及其穴位导电量,发现在早晨、中午、黄昏、夜半4个不同的时间段测量的值各不相同。他们用经络穴位电位值测定肺经的导电量,发现其旺盛的时间是凌晨3~5点,如果以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而言的话,刚好在寅时,配十二经为肺经,即此时肺经经气旺盛。而在卯时测得的数刚好与此相反”。通过上述这一点,便可以充分肯定子午流注学说存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在〈灵枢·岁露论〉中亦用这样的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至期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气已去,形独居”(余略)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海水的涨潮和退潮及人体气血运行的盛衰均受月亮引力的影响。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天人相应”“天人一体”化观点提出:海水之有期,人体气血同也,但海水易测,而气血难定,因水之有形而易见,则气血难也,离经之血,虽亦能观之,但其无也,奈何?

子午流注学说便可解此之难,以是定十二经气血盛衰,推六十六穴开合时间,而断气血往来盛衰也。

二确却临床效果

在谈起确切效果之前,先来阐述以下我个人对针灸学的分类观点,我认为针灸学确切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1、时间针灸学即本书所讲的子午流注真法。2、非时间针灸学

即是平是所学的针灸学。如果这两者以疗效来化分高低上下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非时间针灸学的疗效判定标准是以疗程来划分的,一般以7天或10天为一个疗程。而时间针灸学的疗效判定标准是以天数来划定的,是以1天或几天来作为疗程的基数。由此而言,那么其疗效何者为优,何者次之,不多言你便可一目了然。关于时间针灸学的疗效,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计算准确开穴正确补泻适当的话,那么其疗效可以用“奇效”二字形容。

子午流注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

能出於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

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

有问题。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解与解说

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说:“心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心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二)在液为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