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氮肥叶面肥有哪些,氮肥利用率

氮肥叶面肥有哪些,氮肥利用率1、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包括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液氨、氯化铵等,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性,都容易被土壤的胶体给吸附,氧化后都会变成硝酸盐。
2、硝态氮肥: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铵等,它们的共性就是更易溶于水,对作物吸收钾、镁、钙等没有抑制作用。
3、酰胺态氮肥:酰胺氮肥指的就是常见的尿素肥,它里面含有46.7%的氮肥,是固体氮中含氮量最高的一种肥料。
一、氮肥叶面肥有哪些1、铵态氮肥(1)铵态氮肥主要包括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液氨、氯化铵等,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性,比如容易被土壤的胶体吸附,氧化后都会变成硝酸盐。
(2)这种肥料在碱性的环境中更加容易挥发,如果用量过多,就会产生毒害,所以一定要将其稀释后再进行使用。
2、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主要包括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铵等,它们的共性就是更易溶于水,对作物吸收钾、镁、钙等没有抑制的作用,硝态氮肥主要用在呈碱性的肥料里面。
3、酰胺态氮肥(1)酰胺氮肥主要是指常见的尿素肥,它里面含有46.7%氮肥,是固体氮中含氮量最高的一种肥料。
(2)如果想赶快补充所需的氮肥,促进植株的生长,最常用的就是尿素肥,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氮肥利用率1、氮肥的利用率为25%-40%。
肥料利用率主要是指作物可以吸收肥料养分的比率,它一般是被用来反映肥料的利用程度。
一般肥料利用率越高,技术经济效果就会越大,而且经济效益也会越大。
肥料利用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肥料的种类、性质、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而产生差别。
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比较大,主要有以下3点。
根据土壤各种养分的稀缺情况进行合理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施肥;一定要改进施肥技术,使肥料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3、任何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被作物全部进行吸收利用,因为其中一部分会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变成作物不能吸收的形态。
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肥料的品种、作物的种类、土壤状况、栽培管理措施、环境条件、施肥数量、施肥方法以及施肥时期等。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
1、养分损失
(1)根据大量事实表明,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一般是铵态氮肥的氨挥发,同时也包括尿素转化后氨的挥发,硝态氮肥和尿素的直接淋失,以及水田中反硝化作用所产生的气态氮损失。
(2)如果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一定要防止这方面出现损失,施肥方法不当是养分损失的主要原因。
2、施肥量过大
(1)比较突出的是氮肥施用量过大。
氮肥利用率的定义是作物吸收肥料的氮量占施入肥料氮量的百分数,所以如果加大氮肥的投入,就会降低氮肥利用率。
(2)虽然作物的吸氮量会随施肥量提高而增加,但作物的吸氮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会和施肥量同步增加。
(3)其结果是超过正常需氮量越多,氮肥利用率也就越低。
3、养分配比不当
由于偏施氮肥会使施肥养分比例不平衡,也会影响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所以氮肥利用率不高。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的效率。
作为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氮素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硝酸盐的流失、挥发以及土壤固氮等原因,全球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的氮肥被浪费,在环境和经济上造成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取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基础。
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调整肥料种类和施用量。
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效率。
同时,对于长效肥料和缓释肥料的选择,也能够延长氮肥的供应时间,使作物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氮肥。
其次,优化土壤环境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氮素的吸收。
此外,通过固氮植物的引入,可以增加土壤中可利用氮的含量,提高氮的有效供应量,间接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第三,科学的灌溉管理也对氮肥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冲刷,保持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稳定。
精确测定作物的灌溉需求,避免过量灌溉和不必要的水分浪费,不仅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还可以降低农业排水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适时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比如,在作物生长期间及时进行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可以避免杂草和病虫害对作物的竞争,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作物对氮肥的需求。
此外,在收获后的秸秆处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秸秆还田或者制作有机肥料,也能够有效地回收和利用氮肥。
综上所述,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优化土壤环境、科学灌溉和适时田间管理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环保的农业发展目标。
对于农民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10项技术措施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10项技术措施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3期刚静陈秋杰刚强李娟提高肥料利用率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施肥效益,实现节本增效目的主要途径。
提高肥料利用率有以下10项措施。
1、增施农肥、有机无机相结合农技部门曾做过试验:在同一地块的同一作物设单施化肥区和农肥化肥混施区,所投入的养分N、P、K含量基本相等,但产量结果却不一样,农化结合的处理比单施化肥的处理每公顷增产1.181公斤;N的利用率增加了13.6%,P205的利用系数高2.1。
这项试验说明,增施农肥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营养配餐N、P、K微肥配合施用作物除需要N、P、K三要素外,还需要铜、镁、硫、锌、铁、钼、硼、硅等微量元素。
如果单一施用受最小养分律的限制,影响对其它元素的吸收,只有合理搭配,互补互促才能提高利用率。
据试验:在同等施肥量的前题下,N肥单施,利用率26%;N、P混施,N的利用率达到30%;N、P、K混施,N的利用率也提高了6%。
3、底、口、追肥相结合农技部门连续多年做了玉米不同施肥方法的试验。
前题是同一地块,同一品种,施用相同数量和品种化肥。
结果表明:底、口、追相结合施肥方法比一次性施肥(一炮轰)增产10.6%;比不施口肥增产4.6%。
说明底、口、追相结合施肥方法化肥利用率最高,比“一炮轰”施肥方法能提高化肥利用率5-7%。
4、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1)深施深施可以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
旱田氮肥要深施16cm以下,老沟深川一犁后施用。
底肥深施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生产实践证明:化肥施的深,玉米活杆成熟度高,而且倒伏率降低。
水田底肥应在耙地前施用;玉米追肥提倡用追肥器进行深施肥,人工追肥应刨坑8cm以上,并盖土踩实。
(2)按土种选择化肥品种不同土种的理化性状,保肥保水能力不同。
对化肥的利用率不同。
例如:尿素需要在尿酶的作用下才能将酰胺态氮转化为作物可利用的氮态氮,而尿酶数量与土壤呈正相关。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告诉您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

告诉您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施肥方法、合理调配肥料种类和施用时机以及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进行改善。
以下是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一、优化施肥方法1.合理选择施肥方式: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恰当的施肥方式,如均衡施肥、分期施肥、穴施等,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注意避免肥料的损失,比如选择合适的施肥器具和方法,减少氮肥的插秧漏施、秧田追墒等。
2.错峰施肥:尽量选择在植物活动较弱的时间段进行施肥,避免高温、旱季等条件下施肥,以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淋失。
3.冠水施肥:对于稻田和蔬菜等作物,可以采用冠水施肥的方法,将肥料置于水中,利用水流带动肥料与根系接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二、合理调配肥料种类和施用时机1.了解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不同作物对肥料需求的差异较大,要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时机。
比如,对于磷肥的需求较大的作物,应在栽植前适时施用磷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搭配肥料:肥料的配方应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合理搭配,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将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等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养分的供给更加平衡。
3.适时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及时进行追肥,以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增加产量和品质。
三、增加土壤肥力1.有机肥的应用:增施有机肥,可提供养分和改良土壤性状,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顺利生长。
2.绿肥种植:采用绿肥种植轮作系统,在休耕期间种植一些能够快速生长的绿色植物,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来提供养分和抑制病虫害,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3.合理土壤管理:加强耕作措施,如合理耕深、适时平整土壤、增施有机质等,保持土壤结构稳定和肥力的持久。
四、其他措施1.合理灌溉:合理调控灌溉水量和灌溉时机,避免因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肥料的损失或浪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如何提高氮肥的肥效?氮肥

如何提高氮肥的肥效?氮肥氮素化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为了减少化肥有效成分的损失,提高其经济效益,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一直在进行研究、探索和试验。
一、氮肥深施。
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小时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深施到6厘米以下土层,12小时后挥发损失仅为0.3%。
由此可见,化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效利用率。
氮肥深施的方法有:1、深施底肥。
将施肥器加装在犁架上,施拉机耕地时将肥料随犁铧翻垡深施到土壤耕作层中。
2、播种的同时深施种肥。
将施肥装置与播种装置同装一机,在播种的同时将肥料深施到种子下方或侧下方。
要保证种肥之间有3~5厘米的土壤隔离层,用以防止种、肥混合损伤种子。
3、追肥深施。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化肥追肥器或将追肥器加装在中耕培土机械上,完成开沟、松土、排肥、覆土等多道工序,将氮肥深施到作物根部。
二、与其他成分混施。
1、添加碳酸氢铵添加剂。
将化学助剂碳酸氢铵添加剂按比例添加到碳铵中一起施用,可有效地抑制氮的分解挥发,从而使碳铵的肥效利用率提高3-4倍。
2、掺入固氮剂。
按比例固氮剂掺入到氮肥中深施,固氮量可提高1.5-2.0倍,氮素利用率可提高10%-30%。
3、尿素与硼砂混施。
将尿素和硼砂按(400-500):1的比例混施,可******降低氨的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可有效防止小麦粒不饱、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蕾而不花等现象发生。
4、尿素与草酸混施棉花施底肥,如按“氮肥200、磷肥140、钾肥40、草酸5”的比例施用,氮肥利用率提高17.3%,氮素损失率降低25%。
第1页共1页。
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 棉花科学》 欢迎投稿 , 欢迎订阅。 !
・4 5・
棉花 科 学 v13 ,N . o.4 o5
王士红 ,等 :提 高作 物氮肥 利用 率 的途径
21 0 2年 l 0月
的铵 离子 可被 土壤 胶体 所吸 附 ,减 少氮 肥 的挥 发损 失及反 硝化 作用 ,减 少杂 草和藻 类 等对肥 料 的 消耗 ,使 氮肥
田推广 “ 以水 带 氮” 的氮 肥深施 技术 ,对水 稻节肥 增产 效果 显著 。
“ 以水带 氮 ”深施 技术 ,即在 施肥前 ,稻 田停 止灌 水 ,晾 田数 日,尽 可能 控 制 土壤 处 于 水 不饱 和状 态 ,氮 肥表施 后 立 即复浅水 ,使 肥 随水 下渗 ,深 施人 土 ,在 追施 氮肥 时可把 6 %的肥料 带人 深 5~ m 的土壤 内 ,从 0 7c 而减 少 由于表层 追 肥发生 硝化 和反 硝化作 用产 生的氮 素损 失 ,避免水 层施 肥氮 素 的挥 发 和随水 流 失 ,这样 可 以 提高 氮肥 利用 效率 1 %左 右 。 3
用效 率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1 优 化 氮肥 管理
1 1 合 理选 用 氮肥 .
目前氮 肥 品种较 多 ,不 同 的氮肥 品种性 质差 异很 大 ,因此 ,必 须 根据 土壤 特点 、作 物种类 、肥料 特 性合理
选 择施 用 氮肥 。
1 1 1 根 据 不 同土壤条 件 选择 氮肥 ..
保 氮效 果好 ,同 时还可 以利 用土 壤 内部 水分 溶解肥 料 ,提 高作 物对 氮 素营养 的吸 收能力 。氮肥 深施 能 促进 作
物根 系深扎 ,增 强吸肥 能 力 ,作 物根群 有趋 肥性 能 ,若 把 氮肥施 于较 深 的土层 中 ,根 系会 深扎 ,粗壮 ,根 系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期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罗志先
(河南省鹿邑县农业局土肥站,河南鹿邑477200)
摘要氮肥的有效应用对植株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些途径,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S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2—0306一Ol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在逐渐降低。
进而影响氮肥资源利用、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乃至农
作物产品安全。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学施用氮肥已成为农业
施肥的重要问题。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
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下渗、土壤晶格固定、反硝化过程中
的脱氮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 (1)深施。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 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1]。施用 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 em。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 度宜在6 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 cm以下。 (2)分期施用。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减少渗漏和固定,便 于根据作物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供应氮素,利于提高氮肥 利用率[21。分期施肥,原则上可分为底肥和追肥。底肥中的氮 肥用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30%~60%。除水田不宜用硝态 氮肥作底肥外,多种氮肥均可做底肥。氮肥追施量一般占氮 肥总用量的40%~70%。氮肥一般追施1~3次。追肥时期因 作物而不同,一般在作物出现拔节、分枝、花荚形成、蕾铃形 成、茎叶显著伸长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前期和作物出现 孕穗、花铃期、茎叶快速生长、果实膨大等现象,即作物生育 中、后期追施。若一次性追施,宜在作物需肥高峰前期施用, 即在需肥高峰临界期追施。 (3)配合磷、钾肥施用。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 的大量营养元素,某种元素的丰缺可影响到对其他元素的 吸收利用。三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氮肥配合 磷、钾肥施用,可以以磷促氮、以钾促氮,提高氮肥的利用 率。磷、钾肥一般作底肥,某些作物也可作追肥施用。 (4)配合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腐 殖质和腐殖酸,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胶体形成,增强 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有机肥 一般作底肥施用,也可在苗期追施,而在苗期追施最好与化 学肥料相结合追施。一般采取埋施。 (5)测土配方施用氮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在施用有机肥 和调查土壤养分的基础上,根据测土施肥原理和作物需肥特 点、养分供肥特点,经过相关试验研究,在确定目标产量之 后,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翻。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较好的防 止过多、过少施肥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测土配方施用氮肥而 言,既可以防止施氮不足造成的产量减少,又可防止施氮过 多造成的作物奢侈吸收,进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测土配方 作者简介 罗志先(1965一),男,河南鹿邑人,农艺师,从事土壤肥料技 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0—12—07 施氮要做好代表土样的采集、分析和测定。根据土壤基础养 分和当地作物施肥指标,确定产量目标、施氮量和施用方法。 (6)做好以水调肥。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 壤肥水有不同要求。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 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就土壤水分而言.过 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
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
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
造成氮素渗漏淋失。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
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
设关系密切。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
提高浇水质量。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可减少
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
一
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
确定浇水时间。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
2 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要灵活掌握浇
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 。
(7)加深耕层。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
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
促进土壤养分利用[6-7]。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
应灵活掌握。一般耕深宜保持在20~25 cm。其中砂土地宜
浅,淤土地宜深;20~50 cm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
(8)施用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有机长效型和包膜
型氮肥具有将氮素缓慢释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氮
的挥发、固定、淋溶,对提高氮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但有机
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中,其氮的释放不能与作物生育期需
肥相一致,易形成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的氮素供不应求现
象。施用时,要注意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补施非有机长效
型和非包膜氮肥。还需注意在作物生育后期不要使用有机
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以免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9)施用氮肥添加剂和增效剂。氮肥添加剂是碳酸氢铵
分子的一种稳定剂。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入氮肥
添加剂,使碳酸氢铵分子稳定性增加,减少基本运输、贮存、
施用中的损失,提高氮的利用率。氮肥增效剂是一种反硝化
杀菌剂,与氮肥一起撒施,能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减少氮素
损失。氮肥增效剂品种较多,对作物有选择性,肥料施用效
果欠稳定,有些品种有药残危害,使用时要谨慎选择品种。
(10)将氮肥制成球状施用。将氮肥制成一定的球状施
用,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以有机肥、肥土、腐殖酸为辅料制成
的球状氮肥和氮、磷、钾复合型球状氮肥,具有协调、促进养
(下转第308页)
注:常规施肥处理中均施二铵375 k ̄lm2,尿素375 kg/hm2。
表3南因庄玉米施用涂层缓释一次肥产量结构表
注:常规施肥处理中,均施尿素375 k hm2。
涂层缓释肥料必须底施才能发挥其更好的肥效,如果追施,
将会降低肥料利用率。而普通肥料和免耕机在一起施用。前
期氮肥的肥效怏,农作物容易旺长,而后期肥效不足,容易
脱肥,出现早衰现象。涂层缓释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氮
肥养分被缓慢释放,磷、钾更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农作物全
生育期养分释放比较均匀,前期不旺长、后期不早衰。由此
看来,涂层缓释肥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实践了机械施肥
与肥料深施、肥与根基供养的理念,体现了肥料生产与肥
料应用的统一,发挥了新型肥料与农机、农艺相结合,更大
程度地提高了新型肥料的利用率和增产潜能,作物增产效果
明显。
3-3涂层缓释肥料宜在中上等地力上施用
元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经过3年试验,涂层缓
释肥料最好在中上等地力上施用,不适合在沙土地和低等
地力上施用。沙土地和低等地力由于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
水保肥性差,肥料施用需要多次少施才能满足作物需求。
中上等地力养分平均含量标准:有机质>1.5%,速效氮>70
mg/kg,速效鳞>20 mg,l(g,速效钾>75 mg/kg。
3.4农作物施用涂层缓释肥料前期最好有一次充足的底墒
因为单质肥料经过涂层后比普通肥料溶化速度慢.只
有在肥料施用前期有一次充足的底墒水后,才能更好的进
行溶解,其养分就可以被作物缓慢吸收利用。如果在不能灌
溉的耕地上施用,作物生长前期没有有效的降水,就会影响
肥料养分的释放,降低肥料利用率。
4参考文献
【1]1徐玉鹏,赵忠祥,张大道,等.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
2007,22(B10):190—194.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梁智,何生丽.矿物包裹型缓释肥料肥效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
2002,39(6):360—361.
【4]赵先贵,肖玲.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
(3):95-97.
[5】段路路.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及进展阴.化肥标准化与质量监测。2010
(2):19-23.
[6]黄云英.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与展望fJ].现代农业,2009(8):97—99.
(上接第306页)
分利用的作用,从而提高氮的利用率。球状氮肥一般有工厂
专业生产,个人不能随便掺制。球状氮肥可做底肥和追肥,
宜深施。总之,针对氮肥的损失途径,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
和相应措施,减少氮素损失,皆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景略,徐本生.土壤肥料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2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
308
l979.
[3]3郭小军,王晓燕,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 .内蒙古农业
科技,2007(5):9-10.
【4J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
l J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7—61,67.
[5】苏阳,刘德林.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的研究进展叫.湖南农业科学,
2005(6):38-40.
[6]赵建设.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方法[J1_长江蔬菜,2002(12):19.
[7]薛继澄,吴志行.设施栽培土壤氮肥施用问题的研究 .中国蔬菜,
1994(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