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三步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人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首先,“三步走”战略不再把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工业化上,而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并重。其次,“三步走”战略还增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邓小平不再把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还明确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全社会精神文明要求和国家政治制度上的要求。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表述更加准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同时并举,在此基础上,最终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并且,从国内看,邓小平排除其他因素对现代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从国际上看,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国策下进行,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将会在更宽广的国际舞台上进行,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互通有无。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会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这也极大扩展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为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步走”战略符合现代增长理论关于现代化建设长期性、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其中不仅包含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巨大力量,也要经历一个社会各个层次制度的变动与改革。甚至包括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将遵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知实现现代化的困难与艰巨

因此,“三步走”战略,立足于国情和现实,认识到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这一长期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停留在笼统的口号上,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的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使得每一步都能走得稳固有力,并且一步一个台阶,渐次由低级层次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

(三)“三步走”战略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更多重视的是工农业生产中单位产出和总值的增长,忽视了

人民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在“三步走”战略中,不仅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来“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水平”等直接描述改善人民生活的概念。这就避免了以往经济发展的缺陷,以生产发展水平和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目标,更好地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为了实现发展生产力不仅要着眼于增强国力以富国,而且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富民的目的,这是“三步走”战略和以往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由过去重视国力的增长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基础,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达到一个在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国力不断得到增强,国力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人民富裕程度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做了很大调整。中国的发展战略由过去追赶发达国家、增强国家国防力量方面转向全面建设包含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扩展了全民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提升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加深了和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1世纪开启之时,“三步走”战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树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借鉴。

如何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于1992年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长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的精确总结。这无异于一盏指路明灯,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指出了一

条明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腔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的目的。这翼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涵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其次,它为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第二: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相符合。

总之,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在摸索中探寻发展的方法,错误和失败是必然的,遭遇挑战也是必然的。我们要坚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即使在贫富差距愈来愈大,腐败丑闻层出不穷,世界经济衰败的今天,我们也应当坚守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我认为只要能做到公平原则,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就可以避免差距的拉大。起点公平给每一个公民平等的教育、工作等机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钱”与“权”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也可以肃清政府。而过程结果的公平在于“分配”二字。人人得到与其劳动相应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价值肯定,那么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当今世界正面对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在这危机中岿然不动,这不正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路线和方向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的正确性么?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我们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肯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努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学生更应当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深化自己的思想,从而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关注实事,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切体会社会主义思想,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充实自己,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

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

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工业时代的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政治体制、技术发展和价值观所作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态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更谈不到与环境危机紧密相连的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只有实现从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反省和觉醒,是人对自然界明智理性的态度行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谓生态意识,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思维、了解和关心。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时代已经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土地、生物、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日趋枯竭,大气、水体、土壤等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遭受严重污染而日益恶化,从反面刺激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世界各地兴起了“绿色运动”,形成了一种“绿色思想”,因而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态意识。

我国社会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转型,可以说资源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边界,最近一些自然报复人类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思:经济增长的低成本时代还能维持多久?高度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客观地讲近年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编制规划,加快立法,开展试点,加强宣传,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地球是每个人的家园,只有每个人能够自觉地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主动地无私地给每个人的生存提供方便。人类一旦如果虐待甚至破坏了它,它必然反过来要报复人类。因此认识上不去,就难以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务之急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都要接受“生态文明观念”这个概念,给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要灌输“生态文明”这个观念。也就是让“生态文明观念”这个概念走进每个人的头脑中,溶解在每个人的思想中,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一个“生态文明人人建、建好生态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道德是人的社会价值的积极开展,是对人的心灵的终极性慰藉和提升,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约定。道德规范包含着一种“应当如此”的倾向。它的唯一指标是“良心”。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观,不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强调人和社会对自然的关系道德,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启迪人们的道德悟性,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代表着青春、希望、生命和美好。大自然原本是绿色的世界。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人生的绿色观崇尚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文明的、道德的。守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天职,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伦理道德,而随意地、粗心大意地、麻木不仁地伤害和毁灭其他生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可耻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就是承认人是地球的一员,人和其他生命一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这就是抛弃人类中心论,把所有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相同的道德地位的实体,他们都有获得同等关心和照顾的权利。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对地球上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而且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提高生态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存在,承认自然的价值。因此作为人类要不断节制自我膨胀的心理,减少对自然自以为是的随意性,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自然主义的身份凌驾于万物之上。通过自我节制,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维护自然的完善尽道德义务,启迪道德悟性,提高理智素质,区分人类行为的“善”与“恶”,从而进行趋利避害的正确的道义选择。

只有抓住发展循环经济这个本质不放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

试述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是加强法律的实施。要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要坚持公正司法,增强司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全体人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实行依法治国,有利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只有上升为制度和法制,并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有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事业有秩序地进步。

(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因而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正确有效地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有力打击和控制各种破坏和犯罪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回答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1000美元,到那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写入政治报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邓小平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国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__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素材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的宏伟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思考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提出分两步走,达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一思想,确定了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邓小平在“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到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长期战略。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提法,全面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在此基础上,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世纪末,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强调,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根据这一判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使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明确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三步走战略目标

三步走战略目标 管理思路 三 步 走 战 略 目 标 在工厂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我认为,长鹿分厂的治理思想、治理思路、治理政策应该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现在开始,花大约六个月时刻进行最基础的治理制度建设。 第二步: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不合格率、减少白费、开源节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方面,能够开展目前珠江三角洲普遍椎行的“5S”活动,大约要用一年时刻。 第三步:从工厂的长远进展来看,是在前二步取得初步成效之后进行企业文化治理。全体职员专门是治理人员进行思想观念上的革命,这项工作将是一项持久的长期的工作。 第一步,即制度建设,我们差不多开了头、起了步,这些制度是:

序言 组织架构图行为守则 行政治理部分 文件治理制度 饭堂治理制度 宿舍治理制度 保安治理制度 办公室治理制度 办公文具用品治理制度洗手间使用治理制度出入工厂治理制度 工衣治理制度 职员礼仪治理制度 安全文明生产治理制度 人事治理部分 职员绩效考核治理制度工资分配治理制度 职员奖惩治理制度 职员聘请治理制度职员离职治理制度 考勤治理制度 加班治理制度 给假(请假)治理制度任免与调职治理制度 职员培训治理制度 岗位工作职责 行政人事经理工作职责保安队长工作职责 行政人事助理工作职责饭堂带班工作职责保安职员作职责 生产治理部分 打包员职责及作业标准换料员职责及作业标准装胶员职责及作业标准放盖员职责及作业标准加底操作规定 拿瓶员职责及作业标准打底员职责及作业标准 以后按照实际需要再增加内容或完善或补充治理制度。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在第一步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5S”活动,大约需要一年时刻或更长,要紧工作目标是:增强职员质量意识,提升产品质量,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 (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 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 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 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 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 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 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 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 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 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 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 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 要增加3倍。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 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考虑到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不止 10亿,大体要达到12亿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在人口12 亿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多一点。因此,邓小平特别对“小康”水 平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 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力争用20 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1982年9月,党的 十二大又把这一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 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 当我详详细细地看完了《孙子兵法》和里面的白话解释,我详细地记了读书笔记,记下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这本兵书中很核心的几个句子,实际上,这本兵书共分十三卷,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在遇到了具体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对于古代将领带兵打仗,可以参考一下。其中最被人们常用的一句,就是知己知彼,一般人总觉得,应该百战百胜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呀,其实这不是原句。原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就是危险的意思,也就是说,知己知彼,危险系数会小些,绝不是,只要知己知彼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实际上,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那么他也许是死读兵书,不懂得灵活运用,所以造成了四十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活埋的惨痛教训。兵书这东西,怎么说呢,对于指挥官来说,不知道绝对不行,但是生搬硬套,也不行。 怎么办呢,那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作为指挥官,不仅要懂得兵法。激励士兵鼓舞士气的具体做法也得懂,曹操也一样呀,“望梅止渴”不就是这件事吗。曹操也不只是白脸奸臣,实际上,那是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上这么说的,曹操那也是真正的军事家,理论家,政治家,诗人。要不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收买不了关羽,然后呢,接着攻心为上,要不然关云长的“过五关,斩六将”,怎么就那么顺利呢,也没带什么兵将呀,人家既不拦你也不追你,关羽带着刘备的两个夫人千里走单骑,那还不是曹孟德放水的结果吗。还有就是,曹操的五大谋士,那也不是说“有奶便是娘”,给钱就卖命。曹操有他的人格魅力,大家才愿意归顺他。 言归正传,接着说《孙子兵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实用的做法,比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像中国象棋中的口诀一样,当对方的马跳到你们老将的左右上角,你就该“支起羊角士,不怕马来蹬”。那么,既然中国象棋来源于古代战争,基于楚河汉界,两军对垒,旗鼓相当的16对16 打来打去,我也可以把从古代兵书学来的理论总结一下,最后总结出了14个字,三步走战略,从兵法中学到的理论,用于民用,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 那就是遇到实际问题时: 第一步:知己知彼。 第二步:创造获胜条件。 第三步:正合奇胜。 就是这十四个字,三步走战略。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解释一下: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构想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党的提法都是重申毛泽东时期的战略构想,即在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多里,由于赶超心理及急于求成的主导思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个“洋跃进”,带来了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促使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转变,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进而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放邓小平坐沙发谈话的图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深刻认识到:“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说: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 1979 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随后,邓小平作了解释:“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2],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我国能否在20世纪末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有了重新认识。 <放会谈图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大平首相提出:“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大平的这个问题与一个时期以来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思考正好吻合,使邓小平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了一分钟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设想。 邓小平讲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状态”。比如,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至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但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也感到亲切的传统词汇——“小康”。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现代化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在探索中提出了20 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在确立“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邓小平深入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各方面的机遇,逐渐地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战略措施,推动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邓小平认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体制不变、观念不变、政策不变,都是难。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 安陆市委党校冯德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实践了“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成功和经济上的成功。 一、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实践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研究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在不断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出中国革命自身的客观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看不起民主主义革命,不忠实于民主主义革命,或者只知道民主革命,而忘记了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不对的。中国革命包括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二次革命论”否认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等待将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无间断革命论”否认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原则区别以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企图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或者重要省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使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失去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丧失了一部分革命动力。他们各走一个极端,实践结果,右可以断送中

国革命,“左”,也可以断送中国革命。当然,直接在中国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是海市蜃楼,搞错了革命的对象。 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资产阶级极其软弱,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担负不起来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而且也无力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担负不起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故此,辛亥革命后大权旁落,大革命中政权被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攫取。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之间,不允许也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且,资产阶级绝不主张再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成功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不再进行一次夺取政权的革命,不再走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两个革命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革命直接转到社会主义反于大多数人民不利,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联接两个革命的中间站,是一个促使我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剥夺帝国主义在华的掠夺性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得到很大加强。社会主义

三步走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

战略规划内容的三要素

战略规划内容的三要素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战略规划内容的三要素都有哪些: (1)方向和目标 经理在设立方向和目标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抱负。但是他不得不考虑到外部的环境和自己的长处,因而最后确定的目标总是这些东西的折衷,这往往是主观的,一般来说最后确定的方向目标绝不是一个人的愿望。 (2)约束和政策 这就是要找到环境和机会与自己组织资源之间的平衡。要找到一些最好的活动集合,使它们能最好的发挥组织的长处,并最快地达到组织的目标。这些政策和约束所考虑的机会是现在还未出现的机会,所考虑的资源是正在寻找的资源。 (3)计划与指标 这是近期的任务,计划的责任在于进行机会和资源的匹配。但是这里考虑的是现在的情况,或者说是不久的将来的情况。由于是短期,有时可以做出最优的计划,以达到最好的指标。经理或厂长以为他做到了最好的时间平衡,但这还是主观的,实际情况难以完全相符。 企业战略规划是分层次的,正如以上所说战略规划不仅在最高层有,在中层和基层也应有。幸福云告诉大家一个企业一般应有三层战略,即公司级、业务级和执行级。每一级均有三个要素:方向和目标、政策和约束、以及计划和指标。这九个因素构成了战略规划矩阵,也就是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 这个结构中唯一比较独立的元素是①,它的确定基本上不受图内其它元素的影响,但是它仍然受到图外环境的影响,而且和图中④也有些关系。因为当考虑总目标时不能不考虑各种业务目标完成的情况,例如在确定总的财务目标时不能不了解公司财务的现实状况。

其它的元素都是互相关联的,当业务经理确定自己的目标④的时候,他要考虑上级的目标①,也要考虑公司的约束和政策②。尤其当公司的活动的多样性增加的时候,公司总目标所覆盖的范围相对的降低,必然需要下级有自己的目标。一个运行得很好的公司应当要求自己的下属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不应当满意那种“上有政策,下无对策”的下属。同样,这样的公司领导也应当善于合理地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及善于发布诱导性的政策和约束。执行经理的目标⑦不仅受到上级目标④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上级的约束和政策⑤的影响。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战略规划内容的三要素,他是上下左右关联,而左下和右上相关,上下级之间是集成关系。这点在计划和指标列最为明显,这列是由最实在的东西组成,上级的计划实际上也是下级计划的汇总。左右之间是引导关系,约束和政策是由目标引出,计划和指标则是由约束和政策引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