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武:探秘鲜为人知的白马藏族

合集下载

白马藏族_舞的保护_开发与利用

白马藏族_舞的保护_开发与利用

26

(三 ) 音乐伴奏体现民族融合的厚重之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㑇舞表演的节奏是靠伴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声音来完成的, 有人说白 其伴奏乐器有: 莽号一对, 鼓一个, 锣一个, 钹1- 2副。 马藏人不是藏族,但在㑇舞的伴奏乐器中我们却能见到藏族 寺庙里常用的莽号,以及在莽号上挂着与羌族一样崇拜和信 仰的 “红” (如图五 ) , 这些乐器演奏的节奏和藏族苯波教的八 字真言的念诵节奏完全一致,即“嗡……麻芝曼依……稍兰 ……德” , 这不是巧合, 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足以证明白马 藏人这个生活在汉、藏、羌民族大融合的灰色地带的少数民 族, 继承和传承了本民族和相关民族的厚重的文化传统。 (图四: 面具 ) (图五: 伴奏的莽号 )
(二 ) 服饰穿戴体现崇尚 “英雄祖先” 的坚实之美 俗话说 “观服而知俗” , 服饰是民族文化活的载体, 白马人 把自己的文化信仰都穿在了身上,他们的服饰也成为了九寨 沟县文化展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子们身着藏式白色麻 布衫, 衣领宽大, 系黑色腰带, 头戴碟形毡帽, 上插白雄鸡毛, 斜戴于头顶 (图三 ) , 就像凯旋归来的将军, 英姿飒爽。九寨沟 县马家乡马香村的杨汝老人告诉我们: 头上插羽毛是我们白马人的标志,鸡是我们祖祖辈辈都 刚开 崇拜的动物, 因为它吉祥。老辈子们说原来打仗的时候, 始我们输了, 后来神仙占卜说我们要靠鸡才能赢, 后来, 我们 在鸡每天晚上叫的时候就出发, 结果我们就连连打胜仗, 所以 鸡帮助了我们, 我们就要把它戴在头上, 表示尊重。我们这里 “男人不能摸头、 女人不能摸腰” , 意思就是把鸡毛戴在头 常说 上, 就不能随便拿下来, 要尊重祖先嘛。 (图三: 白马藏人的服饰, 男女都戴毡帽, 插鸡毛 )
一、 白马藏族㑇舞的历史背景溯源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中国西藏网讯2月23日至28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在民族文化宫举办。

其中展出的作品以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为灵感,通过梳理、提升、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把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技艺全方位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藏族文化。

图为白马藏族男女服饰文化。

图片翻拍自“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白马藏族现主要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一带,甘肃文县约有6500多白马藏人,人数最多,被冠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

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城关镇、丹堡乡、刘家坪乡、梨坪乡、天池乡、中寨乡、堡子坝乡,人口3000余人。

这一区域的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河谷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沟通闭塞,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

图为白马山寨装饰挂毯设计作者:邓亚楠乔鸿雁夏航潘安妮
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对万物的顶礼膜拜,从而孕育了白马藏族古朴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是甘肃特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白马人民俗文化大观园”,它见证着白马藏族走过的悠悠岁月。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25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卢芳芳(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以田野民族志深描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现状,观照政府行为、公益力量、村民态度的话语特点,展示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多方协商、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政府、村民、公益(或学术界)三方主体性互补共存,这是当下藏羌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真实呈现。

关键词:藏羌;白马藏族;文旅融合;非遗保护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2-025-08收稿日期:2020-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科与工程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区域发展影像民族志”(项目编号: 2019MZSCX007)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卢芳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 理研究员、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工作中的思索平武县地处川西,古代氐羌地,今为藏羌区,位于藏彝走廊东北边缘,自古以来,是藏羌等民族迁徙与聚居之地。

本人自2018年5月7日前往平武县民宗局挂职副局长以来,因分管民族文化工作,曾前往白马藏族乡帕西加古寨、亚者造祖村、木作藏族乡,在2018年至2019年度,数次下乡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见图1,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组村尼苏家采访。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4日);就民族文化工作中对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进行了入户调查。

2019年2月春节期间节日期间“跳朝盖”进行参与式观察,也曾3次参加过县内外白马藏族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各级会议,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态度、措施与困惑。

平武白马藏族近代木雕“曹盖”十二相

平武白马藏族近代木雕“曹盖”十二相

作者: 尚云川
作者机构: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十二相 白马藏人 西南少数民族 自然崇拜 宗教信仰 神山 农耕民族 藏语 祖先崇拜山地民族
摘要: <正> 木雕“曹盖”,白马藏语为“面具”之意。

又名“大鬼”、“小鬼”。

“鬼”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意为祖先。

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自然崇拜阶段,视日、月、山、川、火、灶皆为神。

传说后山有神,石墙有龙。

“故各寨后山均为神山。

”树椿、岩洞也是崇拜的对象。

每个家庭神龛上均供奉日、月、牛、马、羊神。

每处山寨有本民族道士,寺庙名曰小楼(仅一间小屋),内无塑像,而是供奉绘有家神的木牌位。

吉庆之日或年、节举行庆典,即跳“曹盖”十二相舞。

“曹盖”十二相如下:(图见封二、三) 一、狮相:通高42厘米、宽23厘米。

(图一)面部彩绘红、蓝线条及斑纹,张口、吐舌、双耳竖立,雄壮勇猛,有压倒一。

平武我的家乡

平武我的家乡

清漪江
▲白马湖
平武没什么花 但有上千亩的珙桐花、青梅花、杜鹃花
▲千亩珙桐花
▲万亩青梅花
▲高山杜鹃花
平武没什么历史 但有座600多年的深山宫殿报恩寺
平 武
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你来了就不想再离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 平武没什么特别的 但对于平武人来说, 它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里特别的存在~
一句话描述平武的方位: 四川西北部,绵阳北部。形 象生动具体的说,平武在九 寨的隔壁,是黄龙的邻居。
平武没啥特别的 但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美誉
▲红外线相机拍到的野生大熊猫

平武也不大 也就5974平方公里,6个香港那么大
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 公里,辖9镇16乡、248个村、 16个社区居委会、1478个村 民小组,有汉、藏、羌、回 等20个民族。
平武没啥神秘的 但有只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现今大部居在四川省 平武、松潘县、境内,人口约 一万八千人(2011年统计)。
平武没啥好炫耀的 但有个世界级的冰瀑
平武没什么水 但有条平武人的母亲河—涪江
▲涪江绕城而过
除了涪江,还有个11公里长的白马湖,还有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清漪江、火 溪河,其他若干条溪流就不说了。
平武没啥好炫耀的但有个世界级的冰瀑平武没什么水但有条平武人的母亲河涪江涪江绕城而过除了涪江还有个11公里长的白马湖还有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清漪江火溪河其他若干条溪流就不说了
我的家乡
—平 武
平武山清水秀,人杰地 灵,生活在这里的平武人都 深爱这这块土地,可是,出 门在外的时候,总会被人们 问,“平武在哪里啊?、 “平武是哪个省 的?、”“平武有啥好耍 的? ”我的家乡,我的骄傲, 人们居然还不认识你!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生态文化空间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生态文化空间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生态文化空间
王欣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建构以及在其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
总和,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反映人类文化的精髓。

白马藏族的生态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民族交流,白马藏族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使得本族文化在离析和重构中获得长足发展。

空间中蕴含的民俗禁忌、信仰心理、民族认同观念等通过象征性仪式、社会组织关系以及空间划分得到传承并强化,使得白马藏族社会及文化得到稳定延续。

【总页数】10页(P59-68)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4
【相关文献】
1.白马藏族入赘婚浅析——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
2.白马藏族入
赘婚浅析——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3.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
村振兴
——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4.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空间构
成及营建策略解析——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为例5.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仪式音乐的文化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堂坍落的一角——白马王朗

天堂坍落的一角——白马王朗
嵌 在 群 山 之 间 的 白 马 湖 边 , 有 一 群 聚 居 于 此 的 神秘 而 古 老 的 民 族—— 白马藏族 。他f门独特的服饰 、你 从未 听过 的语 言 、神 秘的 民族 传说都 为 白 马 藏 族 平 添 了 一 抹 神 秘 色 彩 。 白 马 人 世 世 代 代 居 住 在 这 里 ,以 神 乌 凤 凰为 图腾 ,以山神为 守护神 。住着木 楼 、种 植养麦 、酿制 蜂蜜酒 ,他们有 着美 丽的歌 喉 ,热情 的舞蹈 ,如高 山 冰雪一般 淳朴 的性 格 。他 们善 良勇敢 , 勤劳友 爱 在 这片美 丽的土地 上快乐 地 生 活 着 。广 阔 而 秀 美 的 白马 王 朗 蕴 藏 着 无 数 的 宝 藏 ,宽 广 的 草 场 放 牧 着 遍 野 的 牛 羊 ,肥 沃 的 土 地 上 生 长 着 金 黄的玉 米 、飘 香的瓜果 ,繁茂 的森林 中 为 男 人 们 养 育 了 众 多 的 猎 物 … … 白马 人 用 自己 勤 劳 的 双手 在这 里 建 起 了 一 个 美 丽 的 家 园 。每 当夜 幕 降 临 ,繁星 满天 ,结束 了一 天劳'fleA9白 马人 会 围聚在篙 火堆 旁 ,品尝 着醇 香 的美 酒 ,在姑 娘们悠 扬的 歌声 中跳 起 欢 快 的 舞 蹈 。
世 外桃 源—— 白马王 朗
堂 。这里 有 中国西部保 护最完 整的森 林 景 观 ,还 有 最 完 整 的 生 态 系 统 景 区 内 顶 级 的 令杉 、云 杉 群 落 ,具 有 极 高 的 观 赏 价 值 。景 区 内 除 大 熊 猫 之 外 , 还 生 存 着 金 丝 猴 、云 豹 等 国 家 一 级 保 护 动 物 , 以及 独 叶 草 、芍 药 、杜 鹃 等 众多珍 稀植物 花卉 。白马 王朗 国家 级 自然 风 景 区 以 其 绮 丽 的 自 然 风 光 ,独 特的 人文风 情 ,浓 郁的地 域文化 向世 界 各地 的 游 客展 示 着它 迷 人的 风采 。 王 朗地处 全球生 物多样 性保护 区核心 喜 马 拉 雅 山 横 断 山 区 ,保 持 了 完 整 的 自 然 生 态 系 统 , 以 原 始 性 、 多 样 性 、 稀有性 、代表 性名扬 中外 。景 区主 要 分为 白熊沟和 竹根 岔沟两 个支沟 ,在

白马人民俗文化

白马人民俗文化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

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

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在火溪河,本想做一下关于“白马藏族”的功课,没想惹出来一个大话题: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个?
56个民族的结论从何而来?

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指族源划分不清,地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民族。延宕逾40
年的民族识别,今日已鲜少人知。在“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声中,戛然而止。川北,平武,南坪,以及甘
肃的文县,最新估计约有2万多人口的白马人,平武县境内大约有四千余人。在全国,四千是小分子一个,
目前,中国还尚有70多万待识别的民族人口的大分母呢。

白马人的问题,并非个案。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
以细分。鉴于此,1953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令人始料未
及的是,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便有260多种民族。不成了“400多个民族400
多支花”?

男女老少都戴帽
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话题,1978年,学者费孝通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
藏人,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他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
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据平武县政府官员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
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
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山清水秀,外人难以打扰的地方
其实,民族识别1986年已至落幕,国家民委向中央报告称,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
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
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共乐壶天
有文献说,1951年的川北行政会议,协商决定将四川南坪、平武、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归了藏族,
因为他们一部分会说藏话,与当地藏族人也有来往,加上那时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稀里糊涂地就定了。
后来,白马人的民族意识强了,多次要求重新调查和识别自己的族别。

集市上,身着白马服饰的妇女
其实,对存有争议的未定民族,包括族属未定的“待识别民族”和本族不认可的“已识别待定民族”,就此失去
被确认为单一民族的机会。官方态度是,民族学术可继续研究,但事关稳定,56个民族编制将不再允许突
破。

火溪河沿岸,白马人依山而寨,集居于此。在平武的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几个
乡的几十个寨子里,最大的乡是白马乡,辖有额里,伊瓦岱惹,稿史脑等几个小村,乡首府就在“伊瓦市”。

白马人的房子,纯木屋,挂在山腰
白马人听不懂藏话,藏人也听不懂白马人的话,双方语言上只有“茶”、“酒”等少数单词能对接上。有记载,
贝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陇南、陕南、川西北,找到了难得的真空地带,先后建立了前后仇池国,
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据说,李世民和李白都是贝族的。严格说起来,白马藏族并不是真正的藏族,
而是西北地区氐族分支白马氐的后裔。他们虽然深受藏族传统的影响,但在风俗习惯上和藏族有很大的区
别。

寨子门口
从白马藏族的布局分布看,吐蕃军到此后自称“贝玛”即藏军人,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都跟随称“贝玛”,随着
唐蕃关系融洽,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藏族和汉族的频繁交往,当时藏族口语和汉族汉字写法不
准造成了误差,于是就有今天的“白马”。如今的“达尕”、“窦布”都是白马藏族居住区的地名,“达尕”是文县
区域的白马藏族;“窦布”平武县区域的白马藏族。

白马是藏语的音译,原指士兵。相传这里白马藏族的祖先是当年藏族军队撤离以后留下来的士兵。白马藏
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相传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
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
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
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

好看的服饰,与藏族完全不同
过去白马妇女的头发多梳成数十根小辫,再总成一大辫,然后用黑色羊毛加长,多饰以海螺等物,长及脚
跟,重着可达八斤以上。两耳戴银耳坠,个别老妇耳穿达一公分;男性头发则剃去四周,头顶梳一小辫。
左耳带环。现在白马人多将头发扎成一个辫子,在上面饰以海贝。

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
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在,在风吹或走动中,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
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鸡翎情结。

山清水秀,现在很多人都不住老房子了
白马妇女的对襟裙袍是用各种花布镶嵌而成的,腰间系着一条很宽的花腰带,腰带上拴着用麻绳穿成的古
铜钱币。在这种袍子下面,白马藏族的妇女们还穿着一种压制着密褶的黑长裙,裙边镶着几圈五彩花边,
脚蹬黑马靴;白马藏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领口和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着,腰上缠着同样质地的
腰带,还把腰带垂系下来。经过这一套繁琐的打扮之后,白马人不论男女,出门前都要戴上一顶盘形的羊
毛毡帽,并在帽子上插上一根或者两、三根白色鸡翎。

帽子非常有特色,是盘形荷叶边的白帽,羊毛做的,叫“盘盘帽”,又叫“蝉皮帽”。帽子上面缠有红,蓝,黑
三色的彩带,而且飘扬在帽缘外有五六公分。女性的帽子更为特别,上面缠着珠饰或铜钮,在帽子上还插
有白雄鸡的尾羽,别具风情。没有出嫁的带一支尾羽,出嫁了的带两支尾羽,非常容易辨认。为什么要带
白雄鸡的尾羽呢?是因为雄鸡在白马藏人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雄鸡曾经救过白马藏
人先祖们的性命。
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原始的生
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膜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马人
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

浓浓秋意
罗通坝这个小地方是一个完整的人文世界。村子位于一条溪流边上,建在山坡上,邻近就是闻名遐迩的白
马神山。从村子往上看,是一座森林密布的山。白马人将牦牛放到山顶的草场上,日常在山下耕作。他们
不像汉族那样在庙里祭祀,大自然的山川就是他们的神圣空间。在这样一个地区生活,天、地、人的关系
十分密切。

平武白马藏族的近代和以前山寨,主要分布在山原上,随着社会的稳定,治安的好转,加上对外交通和联
系的需要,逐渐从高山的山原向河谷平坝迁徙,交通不便的老寨,人口已经很少了。老寨,现在已是掩映
在草丛中古代信仰的遗迹了。白马老寨已成历史遗迹的“板屋土墙杉板房”,与先秦史籍记载的氐人“板屋土
墙”相比,是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建筑形式。

古老的山寨
现在白马藏族乡各寨尚存近10座,但大多数都没有住人。住人的房屋主要是木构吊脚楼或土墙木构楼。木
构吊脚楼最多,有旧有新。土墙木构青瓦楼都在老寨,土墙有板筑的,有土坯砖砌的,砖混结构的建筑,
只在白马寨门以下的九环线上的木皮和木座白马乡出现,越近平武越多。

玩耍的小孩
住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圈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藏粮食和杂物。火炉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室
内生活的全部如吃饭、喝酒、休息、睡觉和待客、开会、跳舞、敬神等都在这里。过去,白马人一般不与
外族通婚,特别不与汉族,只能在部落内或本村寨族内通婚。现在白马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度较大,有的
可以自己做主,甚至可以和汉族人谈恋爱通婚,现在白马婚姻的过程和仪式都比汉族简单得多,都是量力
而行。

白马人以农业为主,无藏族式的游牧业。白马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白马人以燕麦、黄豆、洋芋等杂粮
为主。不爱吃酥油及奶制品,更不吃生肉。白马人无论男女着装,从衣料到式样都与藏族不同。白马人善
良耿直,朴实好客。每每有客人走进白马山寨,他们都会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把火塘摆到靠近神柜的地
方,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

打电话的白马妇女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原始藏族苯教,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
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
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

他们不识藏文,语言与松潘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全靠白马人的长辈口传给下一代。但大部分的年轻白马
人说母语的时间都不及汉语多,说不定啥时候,失传都有可能。

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白马藏族乡的寨口,是用白色花岗石做的拱形寨门,寨门两边分别是一男一女两个白马人劳作的浮雕,寨
门顶上的圆圈象征帽子,帽子上面是不锈钢做的象征羽毛。山门造型独特,山门两侧绘着代表白马风情的
图案。从这里走进去,就将进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区。

两山之间,一个独具民族风情的寨门。不规则的山石砌成墙,上面栅栏一般插满了木桩,中间酷似白马人
戴的帽子:白色、盘形、圆顶、荷叶边,帽顶侧面插了四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装饰,尾羽长长的,中间还
衬托着一个古铜色的龇牙咧嘴,竖发瞠目的人面道具,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美丽,神秘,威严。

更多阅读:靓仔族 雅女族 女性情感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夜店生活 男人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