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卫健委唇裂腭裂诊疗指南2022年版

卫健委唇裂腭裂诊疗指南2022年版

唇裂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出生缺陷,是众多面裂畸形中的一种。

在胚胎发育4~7周时,受遗传或胚胎环境因素影响而使胚突的正常发育及相互联接融合过程受到阻碍所导致。

当一侧中鼻突与上颌突未能融合,导致单侧唇裂;若双侧上颌突与中鼻突未能融合,导致双侧唇裂。

上颌突与中鼻突可完全无融合或部分不融合,分别导致完全性唇裂或不完全性唇裂。

唇裂多伴有牙槽突裂,可单独发生,也可以伴发腭裂或其它面裂畸形。

根据是否伴发其它器官畸形,唇裂也可分为综合征型唇裂和非综合征型唇裂两类,非综合征性唇裂多见。

唇裂会导致鼻唇形态异常,对面部外观造成严重影响。

严重的唇裂,特别是伴发牙槽突裂和腭裂,则会导致咬合异常,可能影响咀嚼、吞咽、语音等生理功能。

唇裂经综合序列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此外,罕见的唇裂类型还包括两侧中鼻突未能融合导致的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融合所导致的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上颌突和下颌突未能融合导致的面横裂(又称大口畸形),上颌突和侧鼻突未能融合导致的面斜裂。

这些罕见唇裂类型,也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治疗。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出生时即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唇部发育缺陷异常,包括常见的单侧唇裂或唇腭裂,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以及罕见的上唇正中裂、下唇正中裂、面横裂和面斜裂等类型。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唇裂的临床表现比较直观,可见上唇连续性中断,一侧或两侧自红唇到鼻底有不同程度的裂开或凹陷缺损。

具体表现因单侧唇裂或双侧唇裂有所不同。

L单侧唇裂:一侧上唇部分或完全裂开,表现为唇部的明显不对称,受累处唇部细微解剖结构破坏,如唇峰明显上提,人中崎消失。

多伴有典型的鼻部畸形,如鼻小柱偏向对侧,鼻翼扁平,鼻底塌陷,两侧鼻孔明显不对称。

完全性唇裂常伴有牙槽突裂开,分成不同大小两部分,小块牙槽突常出现塌陷。

唇裂轻微者,可仅表现为红唇凹陷,或唇白线中断,白唇皮肤出现线性痕迹。

2.双侧唇裂:两侧上唇部分或完全裂开,两侧裂开程度可对称,也可以有很大差异。

上唇畸形手术探讨

上唇畸形手术探讨

[] 2 毛立 民, 福林 , 郭 田素宝 . 科 手术 规 范化 操 作 与配 合 【 . : 外 M] 北京
人 民军 医 出版社 ,0 74 5 2 0 :5 .
【】 津 惠, 鍪 卿 . 伤性 唇 缺 损 的急 诊 整形 治 疗 [ . 代 口腔 医 3王 刘 创 J现 】
患者唇红有明显改善 ,自己感觉满意者达7 %,无反 弹。另外 8
红修复是唇畸形修复术 中极其关键 的部分 ,理想的唇红修复术
可 以起 到 “ 画龙 点 睛 ” 的 作用 ,否 则 会 严 重 影 响整 体 的 修 复效 果” 】 对 不 同的 上唇 畸形 要 采取 不 同 的方 法进 行 矫正 ,这 样才 。针
能 从 根 本 上治 疗 疾 病 。 如 果 上 唇 的 细微 结 构 受 到破 坏 ,只 能不 论 采 用何 种 手 术 方 法 都 很 难 达 到 自然 唇 红 的 美学 形 态 ,尽 可 能 地 减轻 畸形 。
定要 对 位 准确 ,缝 合要 平 整 [ 2 】 诊 一期 修复 唇 创伤 ,应 彻底 。急
清 创 ,清 除创 口内碎 牙 片 、异 物及 失 活 的组 织 碎 片 , 由于 唇部
松 弛 ,并锐 性分 离 。③ 唇红 不对 称 ,一侧 丰满 一侧 扁 平 的患者 采 用 切除 部分 唇红 ( 干湿 交界 处唇 红 ),直接 拉拢 缝合 。在 切 除唇 红 组织 时 ,要把 切 口选 在干 湿唇 交 界处 ,以免 留下疤 痕 。④唇 珠
1%的患 者 不 接受 下 唇 转 瓣 法 ,还 有 8 4 %的 患者 唇 红 畸形 缺 损 严
重 ,以 至效 果不 佳 。
学 杂 志, 0 , 3: 7 2 51 ) 2 . 0 ( 3 []龙 剑 虹 唇 裂术 后唇 红 畸 形 的 修 复 []中 国美 容 医 学 ,0 61 4 J. 2 0,

手术讲解模板: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讲解模板: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术后处理: 3.唇部伤口应暴露,不用敷料覆盖。如有 流涕、血痂或食物附着,可用消毒棉签蘸 取双氧水擦拭,再涂以乙醇或硼酸酒精。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术后处理: 4.术后继续用抗生素直至伤口拆线。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术后处理:
5.双侧唇裂手术后拆线时间应稍晚一些, 一般术后7d拆线。若已作减张缝合,术后 8~9d拆除钢丝。此外,拆线后还应让病 儿继续戴弹性绷带1~2个月,使前突的前 颌继续后退,使唇部瘢痕不致过度增生。, 有感染的线头应及早拆除;伤口张力较大 者,可先间断拆线,次日再拆除所余缝线。 红唇和黏膜的缝线可晚点拆除或任其自行 脱落。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步骤: ’—c’线以及d—e—a线(图10.9.3.75)。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步骤:
②切开:按切口设计分别全层切开(b—c线切至黏膜下层),使手术侧前 唇与鼻小柱分离并向下方旋转,直至下降至正常位置,形成一个类似三角 形的创腔。b—c线切开后,其前唇红唇及口腔黏膜翻转向下留作口腔衬里 (图10.9.3.7-6)。然后,在外侧唇部形成一类似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注意事项:
宽度、厚度与长度,以保证前唇部红唇组 织丰满;⑤前唇下部和外侧部的黏膜需分 别翻转向下作 口腔黏膜(衬里)。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术后处理: 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术后做如下处 理: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禁忌: 1.局部炎症。
手术资料:Millard法双侧唇裂整复术
手术禁忌: 2.全身感染性疾病。

唇裂术后减张时间对瘢痕的影响

唇裂术后减张时间对瘢痕的影响

现, 拆 线 时仅 有 小 的瘢 痕 , 几 年后 复 诊 时 , 瘢痕 已 明 显 变宽 。 根据 已有 资料 和分 析 , 瘢 痕 的变宽很 可能 与 局部 的张力 有很 大 的关 系 。 为此 , 我们设 计 了一个 前 瞻 性 的临床试 验 , 来观 察瘢 痕变 化情况 l _ 1 ] 。 以指导 临 床 唇裂 术后 的减 张时 间 , 减 少唇 裂术后 瘢 痕形成 。
13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6
( 本文编辑 : 王作利)
作者简介 : 张 国建 ( 1 9 6 5 一 ) , 男, 山 西省 定 襄县 人 , 副 主 任 医师 , 主 要 从 事皮 肤 科 工作 。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6 3 1 ( 2 0 1 3 ) 0 7 一O 5 1 O —O 2
Pa k, 2 0 0 4 , 1 4 ( 6 ຫໍສະໝຸດ : 3 7 6 — 3 8 0 .
[ 2 ] 王玲 , 姜辉 , 田亚 平 . 普通人群 1 4种 食 物 不 耐 受情 况 初步分 析E J ] . 军 医进修 学 院学报 , 2 0 0 7 , 2 8 ( 2 ) : 1 2 9 —
唇 裂 术后 减 张 时 间对瘢 痕 的影 响
赵 国虎
( 山西 大 医 院 , 山 西 太原 0 3 0 0 3 2 )
摘 要 目的 : 研 究 唇 裂 手 术 切 口初 步 愈 合 后 张力 对 切 口瘢 痕 的影 响 , 以减 少 唇 裂 术 后 的 瘢 痕 形 成 。方 法 : 采 用 前
1 资 料 与 方 法
检 查减 张松 紧度 , 处 理 出现 的问题 , 保证 减张 效果 。 6

解剖学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疗效观察

解剖学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疗效观察

成形 术修复 , 口鼻前 庭瘘者 ( 4 例 )予以闭合 。
继发腭瘘 2 例未予修复。术后 6 d 伤 口拆线 ,局 部外用瘢痕抑制药物 3  ̄ 6 个月。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般资料 2 0 0 5年 l 2月 至 2 0 1 2 年6 月 单
侧唇裂术后继发 畸形再次手术患者 6 O 例 ,男 3 4 例 ,女 2 6 例 ,年 龄 8 ~ 4 1 岁 ,平 均 2 4 . 5 岁 ; 左 侧3 7 例 ,右侧 2 3 例’ ; 患侧人 中嵴均低平或 凹陷,
上唇动态 凹陷明显 ,伴鼻翼 明显 塌陷 4 7 例 ,红
唇畸形 5 6 例 , 口鼻 前庭 瘘 4 例 ,腭裂修 复术后 继发腭瘘 2 例。分组应用 口轮匝肌垂直瓣修复和 榫卯型瓣修复 ,各 3 0例。 1 . 2 手 术 方 法 术 前 根 据 上 唇 畸 形 设 计 手 术 切 口,在需要严密对位的各处缝合点行亚甲蓝重点 标 记。局麻下切 开皮肤 、口轮 匝肌及唇红 黏膜 ,
不 同程度隆起 。根据评 定标准 ,垂直肌瓣组 1 2 分5 例 ,1 1 分 1 8 例 ,1 O分 8 例 ,9 分1 例 ;明
作 者单 位 :5 3 0 0 2 1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人 民医 院
显改 善 2 6 例 ,改 善 不明显 4例 ; 5 例患 者表示

8 8 0・
意为 3 分, 满意为 2 分, 不满意为 1 分。 满分 1 2 分,
总分 1 O 1 2 分为明显改善 ,6  ̄ 9 分为改善不明显 , 5分 以下效 果欠 佳 。
1 . 4 统计 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8 . 0统 计 软 件 ,计 量资料 以 ( ±s )表 示 ,组 间 比较 采 用 t 检验 ; 计 数 资料 采 用 x: 检 验 。P < O . 0 5为 差异 有 统 计 学

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改进设计

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改进设计

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改进设计目的:对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中鼻底及鼻翼部分进行改进设计。

方法:58例唇裂患者实施Tennison法+鼻翼旋转三角瓣法修复,并以经Tennison 法修复二次整复患者的鼻翼部外形作对比。

结果:用鼻翼旋转三角瓣有效弥补了Tennison法中对鼻部形态重建的不足,使患侧鼻底丰满,内收鼻翼恢复鼻翼脚形态,使其两侧对称一致。

结论:鼻部形态和唇部形态为一整体,改进Tennison法弥补了对鼻畸形修复的不足。

达到了对两者整体修复的目的。

[关键词]唇裂Tennison法改进Tennison法又称下三角瓣法,是常用的一种修复单侧唇裂畸形的手术方法,因该方法定点设计比较明确,恢复自然唇弓形态比较理想,手术中牺牲组织少,能恢复自然状态下口轮匝肌的连续性,而且,手术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因而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使用。

但该方法在修复鼻翼、鼻小柱及鼻底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很多手术后遗留有鼻小柱偏斜、鼻翼脚内收不良、鼻底部存在着凹陷畸形。

我科近两年来设计应用鼻翼旋转三角瓣法,弥补了Tennison法对鼻底畸形修复的不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近年来部分单侧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唇裂患者共58例,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个月至2岁5个月。

1.2研究方法对以往经常规Tennison法进行修复、现来院要求二次整复的患者鼻部畸形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大多数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几种畸形:①患侧鼻底部凹陷畸形,导致该侧唇长显短,此点在Tennison法修复的受术者中表现最为突出、普遍,单侧完全性唇裂更为明显;②鼻小柱不正;③患侧鼻翼外侧角水平较健侧稍低,内收不够,导致双侧鼻孔形态不对称,尤其当患者仰面时表现得更明显。

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Tennison法+鼻翼旋转三角瓣法修复。

以左侧不完全唇裂为例来介绍,为常规Tennison法切口线及标志点,在鼻底的d点处通常要去除部分组织,以使缝合的双侧鼻底等宽;但本方法要求在鼻底d处不去除组织,而靠鼻翼组织瓣旋转插入程度来调整鼻孔宽度,从d点开始,沿鼻翼基部做水平弧形切口,向外延伸至鼻翼外侧脚处,此切口长度可视调整鼻孔大小及三角瓣插入深度而灵活变化,切口应达骨膜上,以便充分游离鼻翼组织,自由的内收鼻翼,改善鼻翼塌陷。

改良Millard术式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23例临床分析

改良Millard术式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23例临床分析
泸 州 医学 院 学 报 I
2 1 年 02
第 3 5卷
第 4期
4 7 2
J u n l fL z o dc lC l g V 1 5 o ra u h u Me ia ol e o e o. No4 2 3 . 0 1 2
论著
改 良 Mi r 式 矫 正 单侧 完 全 性唇 裂 畸 形 l d术 l a 2 3例 临床 分 析
形态更加美观 。
关键词
改 良 Mia lr l d术 : 全性 唇 裂 : 形 完 畸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6 92 1 )— 4 7 0 0 0 2 6 (0 2 4 0 2 — 2
中 图分 类 号 R 8 .. 7 22 1
唇裂 畸形是 口腔颌 面部 一种 最 常见 的先天 性疾 病 ,单 侧完 全性 唇 裂常 常并 发 软组 织缺 损 、组 织移
疗 组 , 中男 为 1 其 4例 , 为 9例 ; 龄 6月 ~ 7月 , 女 年 2 平 均 (.+ _) 。 中左 侧 1 76 03 月 其 7例 , 右侧 6例 。 取 同 选 期 采 用 Miad1 l r 术式矫 正 单侧 完全 性唇 裂 畸形患 者 l 1 2 3例 , 为对 照组 , 中男 为 1 设 其 6例 , 女为 7例 ; 龄 年
12 手 术 方 法 Leabharlann .12. 治 疗 组 .1
位 、 畸形 等 , 中临床 中常见鼻 部 畸形 主 要表 现 为 鼻 其 鼻尖 、 鼻翼 、 中 隔等 形 态及 功 能 的 异 常 , 重影 响 鼻 严 了患者 的美 观及 生 活质 量 。不 同术 式对 术后 鼻 唇等 畸形 的纠正 疗效 也有 很 大 的差 异 l 尤其 是 鼻部 的 畸 l _ ,

Millard II式对单侧唇裂伴鼻畸形改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Millard II式对单侧唇裂伴鼻畸形改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Millard II式对单侧唇裂伴鼻畸形改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对Millard II式进行观察总结以推广用来常规用于矫正单侧唇裂。

方法总结观察我院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实施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160例的效果。

结果发现Millard II式对唇部外形恢复、鼻小柱偏斜,鼻翼塌陷畸形的改善较好。

结论根据唇裂的特点,灵活选用Millard II术式,可用来矫正绝大部分唇裂及其伴有的鼻畸形。

标签:单侧唇裂;鼻畸形;修复术唇裂修复方法目前较常应用的的较多,各有优缺点。

目前对单侧唇裂的修复要求唇畸形及鼻畸形的改善应尽可能同正常人,即应无限接近。

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及下三角瓣(Tennison Randall法)被广泛应用,而且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各有优缺点。

下面就我院今1年来收治的唇裂患者采用Millard II 式的病例作一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男88例,女7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个月;其中左侧91例,右侧69例;其中III度77例,II度65例,I度18例。

1.2 手术方法1.2.3 鼻畸形的修复:充分游离鼻翼内外侧角,按对侧鼻底宽度确定患侧鼻底宽度,对鼻翼塌陷明显的畸形应游离鼻翼软骨,鼻小柱偏斜的畸形应恢复至中位置。

1.2.4 粘膜及皮肤缝合:口内粘膜缝合具有很大的的不确定性,设计时应注意各切口粘膜在自然状态下等长,以双侧长度相差过大产生收缩力,对术后外观也将造成一定影响。

缝合时应尽量平整粘膜,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结构。

皮肤缝合应细针细线,精确对位缝合。

术后第7天拆线,拆线后应用抗瘢痕药物外用1月或用瘢痕康等粘贴切口线1月以上。

2 结果160例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唇畸形及鼻畸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致接近正常。

3 讨论目前对单侧唇裂的修复要求唇畸形及鼻畸形的改善应尽可能同正常人,即应无限接近。

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及下三角瓣(Tennison Randall法)被广泛应用,而且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各有优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颖 郑苍尚 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临床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术后唇鼻畸形的Ⅱ期修复现状。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如何预防及治疗双侧唇裂术后畸形展开的深入研究及取得的相应的进展。结果: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根据畸形部位可分为鼻畸形,唇畸形及颌畸形,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Ⅰ期手术方式本身尚存的缺点、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及人为因素。目前认为唇裂两侧的口轮匝肌解剖复位,红唇部重建完整的肌环是修复成功的关键。本文拟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特点分类,影响因素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结论: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种类较繁杂,为了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在治疗中应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加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开展基础研究,更有效的推动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疗效提升。

【关键词】双侧唇裂;畸形;进展 【中图分类号】R7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57-04 唇裂(cleft lip)可分为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常与腭裂伴发,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唇腭裂患病率大约为1:1000,双侧唇裂约占唇裂发生率的14%[1]。唇裂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及妇女孕期营养、药物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外科手术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手段,经唇裂修复术后,往往会有遗留或继发于手术操作和生长发育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畸形,即唇裂术后畸形(secondary cleft lip deformities)。唇裂术后畸形较原发性唇裂的畸形特点更加复杂,由此而设计的修复方法也较唇裂修复更加灵活多变[2]。双侧唇裂患者由于唇部裂隙较宽,前唇组织发育不良,前颌骨突出以及牙槽嵴裂等,致使I期手术难度较单侧唇裂大,且术后往往会出现继发畸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整复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本文拟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特点分类,影响因素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分类特点 根据畸形部位可分为:鼻畸形,唇畸形及颌畸形[3]。 1.1 鼻畸形: 鼻畸形按照特点可分为:鼻小柱过短;鼻尖低平;鼻翼塌陷;鼻翼基部错位;鼻底凹陷[4]。内地学者郭家妍[5]在Виссарионов ВА分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鼻畸形严重程度分为三个

程度:轻度,仅有鼻尖扁平;中度,鼻尖扁平、鼻翼畸形、鼻小柱无短小偏斜或轻度短小偏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斜、鼻中隔正常或偏曲;重度,鼻尖扁平、鼻翼畸形、鼻翼基底移位或塌陷、鼻小柱短小偏斜、鼻中隔与前鼻棘不相连、偏斜,鼻背弯曲或塌陷畸形,骨组织移位或发育异常。

1.2 唇畸形: 唇畸形具体可表现为以下类型。①术后瘢痕,两侧白唇瘢痕[6]。②红唇口哨畸形,口哨畸形使上唇无唇珠及唇峰和人中嵴及人中凹,往往伴有上前牙牙冠及牙龈外露。翦新春等因此提出根据牙冠及牙龈外露的情况将口哨畸形分IV级: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显露1/2;I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或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伴双侧侧切牙显露近中纵行牙冠1/2-2/3;III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全显露和附丽牙龈显露1/2,或双侧侧切牙牙冠显露2/3以上;IV级:双侧中切牙牙冠及相对应牙龈全显露伴双侧侧切牙近中牙冠纵显露2/3以上[7]。目前该分类法已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在指导选择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此外,国外学者Emeka Nkenke等再自己的研究中依据红唇缺损的比率将口哨畸形分为轻中重三度,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患者照片,测量出双侧口角距离为a,红唇最大缺损宽度为b,上唇唇红高度为c,红唇最大缺损高度为d,水平缺损比率为x=b/a×100,垂直缺损比率为y=d/c×100,最终缺损计分为s=x×y,若s1400则为重度[8]。③唇弓形态不明显:前唇唇红组织的丰满度不足且与侧唇唇红组织在色泽上存有差异;唇弓不连续;唇峰不对称人中切迹消失致唇弓形态不良[6]。④前唇过短;前唇高与侧唇高的不协调,前唇高往往变短[6]。⑤前唇过宽。⑥上唇过紧。

1.3 颌骨畸形:颌骨畸形可有以下表现形式: 1.3.1 牙合畸形:双侧唇裂术后除继发鼻唇畸形外,也常存在上颌后缩、上颌牙弓狭窄、咬合关系紊乱、前牙或整个牙列反颌等牙合畸形,这使鼻唇畸形更加明显[9-10]。

1.3.2 齿槽突裂: 双侧唇裂伴双侧齿槽突裂患儿前颌骨与两侧颌骨骨段的落差(前后向距)普遍较大,常伴有前颌骨扭转,术后会因缝合的张力原因而易出现两侧白唇瘢痕组织明显等症状[6]。

2 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原因及解剖特点 2.1 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原因: 组织的记忆性和疤痕形成,鼻底裂隙边缘及上颌骨上异常附着的口轮匝肌[11]。鼻畸形解剖特点:患侧口轮匝肌鼻束和唇束纤维附着于患侧鼻翼外侧,患侧上颌骨相对后移使鼻肌翼部和横部肌束张力增大,患侧鼻翼向下外侧移位,从而出现了患侧鼻翼塌陷,外展畸形;鼻小柱受到来自健侧的口轮匝肌浅层上下肌束纤维的牵拉,使鼻中隔及患侧鼻翼软骨受力异常,鼻中隔软骨从犁骨沟中脱出,偏向健侧。同时患侧鼻孔基底部的纤维组织中断,鼻小柱部缺如,鼻肌翼部发育不良,破坏了鼻翼软骨环的正常结构,表现为鼻大翼软骨内侧脚短小,内侧脚于中间脚的夹角变小,中间脚与外侧脚的夹角增大,从而引起外侧脚下移,鼻尖低垂,鼻翼扁平[12]。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Sykes等[13]指出,唇裂鼻畸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鼻翼基底缺少骨性支撑,致使下外侧软骨移位;同时,牙槽突裂的存在,使犁状孔处骨量严重不足[5]。

2.2 常见的唇部畸形(瘢痕、口哨畸形、唇形态异常)的原因: 上唇中间部分位置被固定在前突的前颌骨上;不熟练的手术操作或裂隙本身的病理解剖结构;肌肉的连续性中断和继发性纤维化使上唇凹陷畸形表现为固定的上缩的上唇,且唇颊沟较浅[14];前唇组织本身的缺陷以及口轮匝肌的连续性丧失,双侧唇裂患者唇部肌肉不当附着使侧唇段突起[15-18]。

另外,双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往往伴发双侧齿槽突裂,前颌骨与两侧上颌骨分离前突,位于犁骨前方,鼻小柱与前唇附丽于前颌骨的前上方,鼻小柱短小,前唇组织发育不良,前唇组织中没有口轮匝肌纤维[4]。

3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影响因素 3.1 客观原因 3.1.1 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上唇组织生长发育不足,面积差异,厚度差异,解剖标志不清,上颌骨错位明显均会对I期手术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刘春翔[19]等通过对110例双侧唇裂患者做临床统计分析发现:双侧完全性唇裂由于组织缺损多、组织移位严重,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其术后畸形发生率均较高,此为双侧唇裂术后畸形产生的客观原因。该研究同时指出在各种双侧唇裂中不完全性双侧唇裂、一侧完全性唇裂、另一侧不完全性唇裂及双侧隐裂术后畸形相对轻,其中以双侧隐裂术后畸形最轻。

3.1.2 Ⅰ期手术方式本身尚存的缺点: 马莲等[20]对115例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照片观察总结了唇裂一期手术使用原长法及加长法造成唇裂术后畸形的特点,并提出了两种方法应用的观点。

①原长法:真性原长法(直线缝合法):上唇长度下降不足,易发生口哨畸形,红唇平整性较差,但是由于原有解剖结构得以保留,Ⅱ期整复的可能性大;前唇皮肤原长法(叉形瓣储备法):没有利用前唇两唇峰之间的唇红缘,新形成的唇红缘存在瘢痕,不具自然特点。

②加长法:运用两侧矩形瓣在前唇下方相对缝合增加上唇高度,容易出现红唇过紧、白唇过长、无唇红缘自然形态。

因此该研究认为手术方法的使用对于术后效果的影响应该是首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3 术前术后辅助治疗: ①术前正畸:石冰等应用Grayson的方法开展术前正畸治疗发现:双侧唇裂正畸治疗前后畸形特点对比变化较单侧唇裂更明显,且疗效稳定。正畸后喂养效率提高;鼻小柱高度增加、前唇变平,面积增加;前颌骨位置变得居中,凸度减少;正畸治疗对保证患儿初期手术时间、减轻术中缝合张力以及鼻小柱形态重建都有一定意义[6]。在国内学者邓利琴的研究中[21],一般在出生后2周内让患儿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发现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确可以引导上颌骨的生长,从而达到减少裂隙宽度、降低手术难度的目的。在一项针对50例双侧唇裂患者的研究中,随机抽出30例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进行术前正畸治疗,另外20例患者未行术前正畸治疗,发现使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行术前正畸治疗的患儿上唇及牙槽突裂隙较未行术前正畸治疗者明显减小而未经正畸治疗组患儿的牙槽裂隙却随患儿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宽。唇腭裂患儿存在颌面部组织缺损,因此上颌骨的连续性中断,口颌系统的肌肉平衡被打破,患儿进食时将舌体放在上腭裂隙处形成口内负压,以完成吞咽动作,这样很快导致面中部多处组织移位,使裂隙增大[22]。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腭护板封闭了上颌骨的裂隙,使口腔、鼻腔完全分隔开,去除了舌体对上腭部裂隙的压力,减少了组织移位。以上因素都使上颌骨朝有利的方向生长发育,使其在外科手术前达到尽可能正常的生理位置。该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正畸是婴儿双侧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对患儿作早期上颌-鼻软骨矫治器的治疗,可以减少组织移位,引导上颌生长,有效减少上唇及上颌骨牙槽突的裂隙宽度,同时刺激鼻软骨生长,改善鼻外观,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21]。

HyeRan Choo等[23]在传统的双侧唇腭裂患者术前矫治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作出更加简单有效地术前正畸矫治器。该矫治器通过同时使用支撑鼻孔的鼻支架,紧贴并限制上唇的弹性唇带及正中带有正畸扩弓螺钉的腭板来获取空间的稳定性,同时不会限制上颌骨正常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中8例双侧唇裂患儿佩戴改良后的矫治器均能在8周内完成正畸治疗,有效的矫正了前颌骨的前突畸形,并在佩戴矫治器后3-4个月便接受了Ⅰ期唇裂修复术。

②术后鼻模佩戴:Matsuo等[24]认为,婴儿早期鼻软骨可塑性大,对其进行鼻小柱、鼻翼软骨刺激性整形,对软骨塑形有一定帮助。出生3个月后的唇腭裂患儿,由于其鼻翼软骨已变硬,因此可塑性下降。只有在新生儿期,鼻模才对鼻软骨有塑型的作用。而Vincent K.L.Yeow等认为鼻模不仅仅适用于新生儿期,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与鼻翼软骨对错位畸形的记忆及瘢痕挛缩有关。佩戴合适的鼻模可以保持已修复的鼻部外形,不会使鼻底塌陷,成功的克服了由于下侧鼻软骨潜在的错位畸形记忆所引起的鼻畸形复发,防止了在重建的鼻外型稳定之前疤痕挛缩引起的继发畸形。使用鼻模虽然不能将一个较差的手术效果转变成好的效果,但它可以维持已有的效果,防止复发,因此建议术后6个月内佩戴鼻模以维持术后效果[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