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
9.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抑本/其成败/之迹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
解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7、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未及见(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
8、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
1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D。A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⑧而皆背晋以归梁⑨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⑩抑本其成败之迹
A.把两种行动连在一起,表顺承关系的
B.把两种观念连在一起,表并列关系的
C.把行动的时间连接到行动上,表修饰关系的
D.前后两句有相反意味,表转折关系的
E.只表语气舒缓的
《伶官传序》导学案
导学
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忧劳兴国”
4、结合课文内容和课下注释,列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时间表。从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时间年龄事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B。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908年(23岁)受命继志,受三矢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41岁)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突出“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5、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6、结尾一句有何深刻含义?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6)、背诵文章第三段,重点背诵理解和准确默写以下名句:(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自理也。(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满招损,谦受益。


导读:
一、结合注释一、自学助学材料,了解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
(B)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
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
(C)省略句
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
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
(D)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六国与秦皆诸侯
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1.解析:D。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12.解析:B项两个反问句,第一句否定“得失难易”之说。答案:B
13、将课文中10个“而”子的作用分类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②负而前驱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④得之难而失之易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⑥及凯旋而纳之⑦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0.解析:A项“函”名词作动词;B项“兄”与例句“夜”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兴”是使动用法;D项“困”无活用现象。答案:B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5)、翻译全文,重点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a:小事不小b:玩物丧志c:事在人为d:以古为镜
结构提纲
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作者
背景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二、明确导学目标
三、问题研究示例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完成10~12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B.我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燕王,吾所立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文言基础知识
(1)、理解掌握“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
理:原:赐:恨:
乃:负:抑:本:
迹:系
(2)、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课后小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少牢(shǎo)仇雠(chóu) 伶官(línɡ)
B.俳优(pái)欤(yú)契丹(qì)
C.盛以锦囊(shènɡ) 溺(nì)汾州(fén)
D.度曲(dù)沾襟(jīn) 李存勖(xū)
解析:A项“少”应读“shào”;C项“盛”应读“chénɡ”;D项“勖”应读“xù”。
(B)名词用作动词
①岂非人事哉:事,为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③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用如动词,用匣子装。
(C)形容词用作名词
知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智勇的人
(D)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兴,形容词使动,使……兴盛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用“也”表叛断)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用“……者……也”表判断)
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
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
组:古,绳索,如;“系粱父子以组”。
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前,向前
②仓皇东出:东,向东
③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ú,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