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教案: 古代山水画教案原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美术古代山水画

试讲人:杜晓芹毕业学校:桂林理工大学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2.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3.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挂图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同学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吗?

答:有,看过。

问:那同学们知道唐伯虎是做什么的?

答:画画的。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中,唐伯虎所画的《春树秋霜图》是什么画呢?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山水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古代山水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2页,先浏览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了解古代山水画

1、历史发展过程

古代山水出现于战国以前,经历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在元代达到鼎盛,在经历明代、清代之后发展逐步走向衰落。

2、欣赏的标准和创作要求:

中国画是历史的一面明镜,诗、书、画、印为一体,相互映照,其中“六法”为创作的要求,鉴赏的标准首先。“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其中,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指色彩的应用;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手法和特点:

我们来看下北宋时期范宽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与李成、董源合称“宋三家”。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所以人称之为“宽”,以范宽自名。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

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

我们看到这幅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占据画卷3/2的主峰,在画卷右侧一道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在画卷的左侧是一座较矮小的侧峰,山脚下雾气迷蒙,作者就是通过画卷来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意境。大家看到近处的山石,是不是感觉非常的逼真,赋有立体感,与远处的主峰形成了层次上的对比。这是因为作者在刻画山石的过程中,用以扭曲抖动的笔触以及深黑的墨色来刻画山石的轮廓,还运用浓淡不同,雨点般的细线,逆笔皴擦,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皴擦,皴擦就是利用毛笔斜着或着横着使用毛笔在画面上出现一种断断续续但又藕断丝连的效果,利用笔锋的顿挫,做到笔中有线,分出岩石的块面,使其赋有质感、重量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是一条小路,在画卷的右下角,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这与山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作者也正式利用这样的对比,来抒发一种情感,什么情感呢?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变,而人类只是山间过客。

这幅画在绘画手法上,充分体现了散点透视的特点,散点是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的,有机的组织到一个画面里。简单的来说,画的视点是不固定的,我们不能说这画是仰视还是俯视,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作者采用这种构图,自由性更大,能达到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目的,使整副画显得特别的高远,浑厚。散点透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比如长卷,主轴等,使表现幅度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强。溪山行旅图原画就是一副高达2米多的主轴。

看完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现在再来一起欣赏一下这幅,南宋时期由马远所做的踏歌图,“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作者表现的是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这幅画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谓边角之景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作者构图上善于运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画半山,半树,半石,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画中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作者特意将画卷的中断留白,特意的留白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空旷的感觉,反倒为远山增添了几分云烟迷漫的神秘感。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山水画更多的带来的是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而这幅踏歌图给我们带来的是灵动轻盈的感觉,以清新取胜。

南宋与北宋的山水画相比,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善于运用空白,称之为以白当黑,对景物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使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

讨论:

(1)针对元代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结合我们所学作品欣赏方法,分析画中的绘画风格以及绘画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怀。

(2)讨论方法:前后桌8人一组的方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法院,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课堂纪律和讨论秩序。每组还要选出一位代表向师生阐述本组的观点。讨论时间10-15分钟

(3)教师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整个讨论过程

三、课堂小结:

每幅画都有它自己所表现出的内容,和思想,以及作者所想要抒发的情怀,这些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我们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欣赏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