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呼肠孤病毒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IPV研究进展(传染性腺胃炎)

IPV研究进展(传染性腺胃炎)

腺肌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协同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腺胃肿大、鸡内金坏死、消化平衡紊乱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一、病原幽门螺杆菌(HP),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具有以下特性:含粘附素,可与上皮细胞牢牢地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可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

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

二、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均易感,雏鸡和青年鸡最易感,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也最严重。

以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殖病为诱因发病。

三、临床症状1、消化不良,细条样便2、精神不振、羽毛松乱3、生长不达标且严重大小不均。

4、无继发下,多不直接引起死亡四、大体变化1、腺、肌胃的比例增大、腺胃肿大2、腺胃乳头扁平至消失,呈水晶状3、鸡内金变性或坏死、严重者溃疡4、肠壁菲薄,肠粘膜不同程度出血根据鸡内金病变确定病情:一度:一条线,鸡内金靠近腺胃端有一条白线。

二度:两条线,鸡内金里侧有两三条白色突起。

三度:是个圆,鸡内金上有不明显黄豆大圆点。

四度:像火山,鸡内金的溃疡灶像火山口一样。

五、防控措施自配药:西咪替丁+阿莫西林+痢特灵+甲硝唑+庆大霉素+维生素U中药:大青叶25g穿心莲30g栀子30g白头翁15g,每250g兑100斤料专用于腺胃炎的前期市面上也有成药。

是由幽门螺杆菌协同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腺胃肿大、鸡内金坏死、消化平衡紊乱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一、病原幽门螺杆菌(HP),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具有以下特性:含粘附素,可与上皮细胞牢牢地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可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

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

二、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均易感,雏鸡和青年鸡最易感,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也最严重。

肉鸭感染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病例的诊治体会

肉鸭感染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病例的诊治体会

肉鸭感染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病例的诊治体会徐兴胜,王思媛,刘婷,吴珮榕,贺晚秋,陈瑾,李继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重庆荣昌402460)文章编号:1004-2342(2019)06-0045-02中图分类号:S 834文献标识码:B呼肠孤病毒(Reovirus )在家禽和其他禽类中非常普遍,容易分离到病毒及检测到血清抗体,但主要关注其对鸡的危害,因为从其他禽类分离的病毒大多是不致病的[1]。

近年来,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严重发病、死亡的病例较多,也有文献报道肉雏鸭感染该病毒导致以脾脏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

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复杂且缺乏交叉免疫保护,极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中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难以筛选到有效抗菌药物。

该细菌主要感染1~8周龄鸭,也可以感染鹅、鸡及野鸟,以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特征。

该细菌感染,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我国养鸭业中最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

本文就15日龄杂交肉鸭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继发或并发感染病例的诊治及体会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及初步诊治2019年8月,重庆市荣昌区某养鸭专业户杂交肉鸭5000余只,用肉鸭全价饲料饲喂,2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二价抗体。

8日龄个别鸭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杂乱无章、伏地、垂头,部分出现腹泻,呈黄绿色;9日龄时出现死亡,主要病变是脾脏萎缩、坏死,部分病死鸭表现为心包中有淡黄色粘稠积液、肝轻微肿大。

用氟苯尼考与抗病毒中药治疗,用药后仍然每天新增发病鸭150只左右,至15日龄时已死亡500余只。

解剖15日龄死亡鸭5只,均表现为脾脏坏死,其中3只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采集肝和脾用于病毒检测,将脑组织划线接种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分离细菌。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理剖检情况,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及呼肠孤病毒感染,建议处理措施包括:(1)实施隔离饲养,将病重鸭直接淘汰;(2)场地及用具彻底清扫,用150mg/L 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3)多维和阿莫西林饮水,3次/d ,连用3d ;(4)每只颈部皮下注射呼肠孤病毒高免卵黄抗体1.5mL (其中含头孢噻呋5mg );(5)病鸭在治疗的第二天再注射头孢噻呋5mg/只。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怎么确诊?.doc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怎么确诊?.doc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怎么确诊?概述:近几十年,我国番鸭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番鸭品种的自身特点及各种新疫病的不断出现。

如水禽呼肠孤病毒病,造成番鸭养殖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症状、确诊方法及类症鉴别: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1、临床症状发病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不愿走动,拥挤成堆,腹泻,拉黄白色或绿色带有黏液的稀粪,肛门周围有大量稀粪粘着,泄殖腔扩张、外翻,部分鸭趾关节或跗关节肿胀,脚软。

病雏番鸭耐过后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鸭。

2、剖检病变1)肝脏肿大呈淡褐红色,质脆,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表面和实质密布大量肉眼可见的大小不等,由针尖大到米粒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甚至连成花斑样病灶,边缘不整齐,无光泽。

2)脾脏肿大呈暗红或黑紫色,质硬,表面和切面实质有多量大小不等的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

3)胰腺苍白或充血、出血,表面有弥漫性或局灶性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细小斑点或坏死灶,形状较规则呈圆形。

4)有的心包积液、心包炎,肝周炎,肾脏充血、肿大,有时见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后半段肠壁变薄,内有泡沫样内容物,有时见肠浆膜上有灰白色坏死点。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怎么确诊?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类症鉴别1.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喘气,而“花肝病”少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和脱水,特征性病变为胰腺炎、肠炎和肝炎,极少见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

2.雏番鸭副伤寒和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引起大批死亡,死前有神经症,肝脏肿大、红色或古铜色,表面有灰白色小坏死点,盲肠内有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抗生素控制有效。

3.雏鸭病毒性肝炎:传播迅速和高致病性传染病,死前有角弓反张等特征性神经症状,肝肿大,有出血斑点,末见有弥漫性坏死灶。

4.鸭霍乱:肝上也有灰白色坏死点,但脾脏和胰腺等无灰白色坏死点,还具有心冠脂肪出血的特征性病变。

家禽某些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家禽某些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近来 ( 9 9 蛋 鸡 在 3 19 ) 4周 龄 时 出 现 高 的 死 亡 率 。 Muai ta( 9 3 在 笼 养 的 2鸡 群 中 tl e l 1 9 ) b 诊 断 出 丹 毒 。在 H本 Na aa ta( 9 8 检 k z wae l 1 9 ) 验 屠 宰 肉 鸡 ,5个 鸡 场 中 5 6 5个 鸡 场 ( 3 3 ) 8 .% 丹 毒 阳 性 。 进 一 步 血 清 学 调 查 , 日本 田 间 鸡 在 的丹 毒 感 染 率 高 ( k h s i t l2 0 ) 鸡 似 Ta a ah , 0 0 。 ea 乎 对 丹 毒 杆 菌 是 很 敏 感 的 。 猪 丹 毒 杆 菌 也 可 感
球 菌 , 静 脉 、 节 腔 等 接 种 6周 龄 棕 色 后 备 母 经 关 鸡 , 发 生 实 验 性 感 染 。 肌 肉 接 种 1日 龄 鸡 , 可 6 % 出 现 生 长 缓 慢 和 关 节 炎 , 4 % 出 现 淀 粉 0 近 0 样 关 节病 ( d n e l1 9 a 。 ma t ,9 9 ) a
大小 不 一 和 不 规 则 的 坏 死 灶 。 细 菌 分 离 出 E.
r u ip t i h s aha o e血 清 型 1 有 时 分 离 出 大 肠 杆 菌 。 和 多 杀 性 巴 氏杆 菌 。 死 亡 率 达 3 % 。 5
蚀 。腱 及 腱 鞘 未 见 病 变 。 用 田 间 发 生 淀 粉 样 关 节 病 病 鸡分 离 的 粪 肠
二个 种 : E.r uip t ie和 E.tu iau 他 h s aha o o s lr m, l 在 19 9 4年 报 告 , 些 E.h s p tie的 血 清 型 某 r ui aha o 对 鸡 有 致 病 性 , E. o s l u 无 致 病 性 。 而 tn ia m lr 17 9 3年 ~ 1 7 9 9年 丹 麦 有 3 9个 蛋 鸡 群 暴 发 本 病 , 离 出 的 E.h s p t i , 8个 不 同 的 血 分 r ui aha 属 o e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8年第9期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

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DRV 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

MDRV 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H 敏感;对有机溶剂不敏感。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7~35日龄,以10~25日龄的雏番鸭最易发生,发病率30%~90%,病死率60%~80%;病程长短不一,通常为14~21d。

发病后5~10d 进入死亡高峰期,高峰期一般持续10~20d。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体、分泌物尤其是排泄物散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本病也能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天气炎热、潮湿时发病率显著升高。

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鸭舍潮湿且温差幅度大等均可诱发本病,加重病情。

同时,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等,造成大量死亡。

3临床症状发病番鸭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食欲减少或废绝,畏冷扎堆,腹泻,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有大量稀粪粘附在肛门周围,泄殖腔扩张、外翻,大部分番鸭表现为软脚,部分患鸭逐渐出现趾关节或跗关节肿大,跛行,耐过病番鸭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

4剖检病变对病死番鸭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脾脏,肝脏肿大、质脆,呈淡褐红色,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表面和实质密布大量坏死点,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脾脏肿大、质硬,呈暗红或黑紫色,表面和切面实质有大量坏死点或坏死灶,呈白色或黄白色;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个别病例可见心包积液、心包炎,肝周炎。

5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可采集濒死番鸭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第 1 0 1年 2期
动 物 科 学

例疑似雏番 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廖 华平
( 建 省 武 平 差 十方 镇 畜 牧 兽 医 站 , 建 武 平 3 4 0 ) 福 福 6 3 1
摘要 介绍 一例疑似雏 番鸭呼肠孤 病毒病 的发病 情况 、 临床 症状 、 剖检 病变 , 经诊 断后提 出防治措施 , 总结诊 治体 会 , 以指 导该病 的防治。 关键 词 雏 番鸭 ; 呼肠孤 病毒 : 治 诊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 8 8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2 0 1 — 1 0 7 5 3 (0 1 1— 3 7 0 的继 发感 染[ 对软 脚严 重 的病例 。 2 1 。 为 提高 治疗效 果 , 要配合 地塞 米松 、 还 安痛定 等进行 对症治 疗 。 ( ) 临 床上 雏番 鸭呼 肠孤 病毒 病 要与 传染 性 浆膜 炎 、 2在 呼肠 孤 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 毒 、 钙 、 缺 禽霍 乱 、 禽伤 寒 、 和番 鸭细 小病 毒病 等 表现 为软脚 症 或“ 白点 ” 变 的疾病 进行 肝 病 鉴 别诊 断 。 临床 症状 常 表现 为软脚 , 其 在临 床 上要 注意 与传 染 性浆 膜炎 、 呼肠 孤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毒 以及 缺钙 等 疾病
1 发 病 情 况
21 0 0年 8月武平 县某 养殖 户所 饲养 l 5日龄 番 鸭 20 0 0
羽发 病 前来求 诊 。 殖 户主诉 : 养 患病 鸭怕 冷 , 常挤 成 一堆 , 有
很 多 出现 软脚 症 状 , 毛 竖起 无光 泽 , 神 萎顿 , 门 周 围 绒 精 肛
有 白 色 或 淡 绿 色稀 粪 。 亡 1 死 5只 , 程 2 3 。 病 - d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作者:张青林郭海祥等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5期张青林郭海祥薛素强孙建涛王政富/ 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2017 年11 月北方某鸭场7 200羽樱桃谷肉鸭群(22 日龄)发生疾病,开始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第5 天,日死亡率超过2%。

鸭群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软脚,拉白/ 绿色稀粪,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确诊为H9 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

一、现场及鸭群基本情况该批肉鸭10 日龄脱温后转入半地面、半网床栏舍内饲养(饲养密度为4 ~ 5 羽/m2),现场察看发现栏舍内地面潮湿泥泞,饮水浑浊(图1)。

22 日龄时开始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第5 天,日死亡率已超过2%。

鸭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软脚;可见多数鸭有打喷嚏现象;栏舍内可见白/ 绿色稀粪。

经问询得知鸭群1 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后,未再免疫其他疫苗。

二、解剖病变现场剖检病死鸭,发现胸腺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出血、坏死;肝脏肿大,个别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胰脏呈褐色,有坏死灶,个别有胰脏边缘出血;肺脏水肿、出血,肾脏肿胀。

三、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根据鸭群的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和免疫背景分析,初步诊断为H9 亚型禽流感感染,暂不排除有腺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

采集病死鸭病变的肝脏、脾脏、胰腺肺等组织,送实验室做研磨处理和核酸提取,做PCR/RT-PCT 鉴定H9 亚型禽流感(AIV-H9)、腺病毒(FADV)和呼肠孤病毒(DRV)。

同时采集鸭群血样品,送实验室分离血清,做AIV-H9 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料核酸鉴定为AIV-H9 阳性(图2)、DRV 阳性(图3)、腺病毒阴性(图4)。

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AIV-H9平均抗体5.63 log2,且整体度良好(表1)。

综合鸭群发病情况、免疫背景、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确诊该起病例为H9 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

番鸭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番鸭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文 献 标 识 码 :A
M olecular Epidem iology of M uscovy Duck Reovirus LIN Feng—qiang ·。,ZH U X iao—li '。,CH EN Shao—ying ’ ,W A NG Shao ’ ,C H EN Shi—long ’ ,C H ENG Xiao—xia ’ ,
Abstract: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S1 and S4 gene according tO the muscovy duck reovirus (M DRV) sequencein Genbank.S1 and S4 gene of M DRV strains isolated in China were cloned and then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showed S4 and S1 gene was 992 bp and 819 bp in length,respectively;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S1 segment shared 92.2 一 96.7 identity in China strains,but 92.2 一 96.7 identity with France strain,89026;and 76 一 78 identity with ARV strain,s1133. The nucleotide suquence of S4 segment shared 95.2 一 99.3 idnentity in China stains,but 92.3 一 94.5 identity with France strain,89026 ,and 21.2 一 21.5 identity with ARV strain ,S1133.Phylogene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M DRV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A RV . The Ten M D RV strains isolated in China ha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but they w ere different from 89026 (isolated in France). The study provide 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with muscovy duck reovirusis. K ey words: m uscovy duck reovirus;S class genom e; molecular epidem i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有 关禽 呼肠 孤 病 毒 的分 子 流行 病 学 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S基 因上 。不 同来 源 的禽 呼肠 孤 病 毒 S3序列 存在 差 异 。这些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不 同
252
广西 畜牧兽 医
2012年 Vo1.28(4)
来源 的毒 株 之间其 同源性 程度 也不 同 ,在异种 宿主 中 ,这些 差异 尤为 明显 。
3 临床 症 状
本 病可 发生 于所 有 年龄 的鸡 ,但鸡 的 日龄 对禽 呼肠 孤 病 的发生情 况有 较 大 的影 响。其 中 ,1日龄 鸡 最为 易感 ,1O周 龄后 鸡 对 本 病 具 有 较 强 的抵 抗 能力。通常情况下 ,自然发病 的病例主要发生于 5 周龄 左 右 ,6周龄 一19周 龄发病 的也见 有报道 。禽 呼 肠 孤 病 毒 的发 病 比例 从 5% 一100% 不 等 ,致 病 情 况 与多方 面 因素有关 。其 中主要 的因素包 括 :毒 株的毒力、病毒的感染途径、鸡 的感染 日龄 、机体的 免 疫状 态等 方 面。研究 表 明 ,足垫 内接种 的发病 时 间为 1天 ~21天 ;肌 肉注射 接种 的发病 时 问 为 11 天 一3O天 ;呼 吸道接 种 9天 一42天 ;皮 下接种 不超 过 5周 。呼肠孤 病毒 常与其它 病毒共 同感染 宿 主 , 如 :传 染性 法 氏囊 病 病毒 ¨¨、网状 内皮 增 生病 毒 、 马立克氏病病毒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这些病毒 均能 引起免 疫 抑制 ,导致病情 的加 剧 。现 已有不 少 混合感 染 的病 例 报 道 ,如 1988年 Engsron¨ 报 道 了一起 以皮 下 和肌 肉 出血 ,胸腺 、法 氏囊及 脾 脏 萎 缩 为特 征 的蓝 翅 病 。该 疾 病 是 鸡传 染 性贫 血 病 毒 和禽 呼肠 孤 病 毒 混 合 感 染 造 成 的 结果 ,单 独 感 染 ARV并 不能 复制 出蓝翅病 。
1 病 原 学
禽呼肠孤病毒粒子无囊膜 ,呈现 20面体对称 , 直 径 约 为 75r im… 。 在 氯 化 铯 中 的 浮 密 度 在 1.36g/mL一1.37g/mL之 间 。禽 呼肠 孤 病 毒 对 热 具 有较 强 的稳 定 性 ,能 耐受 6O℃ 8小 时 一1O小时 , 37℃能耐受 15周 一l6周 ,4 ̄C可保存 3年 以上 。 禽 呼肠 孤病 毒保存 在无 盐缓 冲液 中 ,其结 构蛋 白会 发生 降解 ,反复冻融 也会使其 感染力下 降,其 在 20mM Tf is-HC1,150mM NaCI,pH7.5的缓 冲液 的环 境中保 存最好。禽 呼肠孤病毒对 乙醚不敏感 ,对 2%的来苏儿和 3%的甲醛溶液有抵抗力,但对 2% 一 3%的氢氧化钠溶液和 70%的酒精 比较敏感。
2 流行病学
2.1 宿主 及传播 途径 禽呼肠孤病毒宿主广泛 ,可感染鸡、鸭、鹅 、火
鸡等各种鸟类 ;金丝雀 、鸽子、家兔 、仓 鼠对该病毒 不 易感 。禽呼肠 孤 病毒 主要 通 过水 平 传 播 和 垂直 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传 播 为主要 传播方 式 。有 报道 表 明 ,垂 直传 播 的 比例 并 不高 ,大 多数雏 鸡 的感 染 主要是 由于雏 鸡 吃 了被 污染 的垫料或者饲料造成 (这 与病毒 主要 的排毒 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呼肠孤病毒排毒的主要途径是 通 过消化 道排 毒 ,且 排 毒 时 间较 长 )。实 验 研 究 表 明 ,经消 化道感 染 的鸡 在 4天后 就 可 以从 呼 吸道 、 消化道、生殖道 以及股关节分离 到禽呼肠 孤病毒 , 但 两周后 病毒含 量 明显下 降 ,以后 病毒 局 限在 腿 的 滑膜组 织 以及关 节部 位 。 2.2 血 清流行 病学
禽呼肠 孤病 毒的基 因组 由 lO个双链 的 RNA 片 断 组 成 ,按 大 小 不 同分 别 进 行 分 组 命 名 :即 L (大 )、M(中 )、S(小 ),其 中 L组 和 M 组 分 别 有 3 个 ,命 名 为 Ll、L2、L3、M1、M2、M3;S组 有 4个 ,分
别命 名为 s1、s2、s3、S4。不 同来 源 的禽 呼 肠 孤 病 毒其 Vo1.28(4)
禽 呼肠孤 病毒 研 究进展
钟 泽篪 (广西桂林龙胜各族 自治县动物疫病预 防控制中心 ,桂林龙胜 541700)
25l
中图 分 类 号 :S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号 :1002—5235(2012)o4—0251—05
禽 呼肠孤 病毒 (Avian reovirus,ARV)属 于 呼肠 孤病 毒科 ,呼 肠孤 病毒 属 的成 员 ,是 一种 能 引起 关 节 炎 、心 包炎 、肠炎 、肝炎 、法 氏囊及胸腺 萎缩 、骨骼 异 常、产蛋 下 降和 营养 吸 收障碍 等疾 病 的双链 RNA病 毒 。1957年 Olson等 首次 分 离 到禽 呼肠 孤 病毒 ,此后英 国、美 国、意大利等国相继报道 了此 病 ,20世纪 8O年代 中期我 国也 出现 了此 病 的报 道 。2012年 ,禽 呼肠 孤 病 毒 的感 染 情 况 呈 现加 重 趋势 ,临床症状越来越多样化 ,预防控制禽呼肠孤 病毒 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预防控制禽 呼肠 孤 病毒 ,必须对 禽 呼肠孤病 毒进行 全 面的 了解 和研究 ,本文就禽呼肠孤病毒 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 概 述 。
Pu等 对 中 国产蛋 鸡进行 禽 呼肠 孤 病毒 流行 病 学调查 时发 现 ,未免 禽呼肠 孤病 毒疫 苗 的蛋鸡抗 体 阳性率在 92% 以上。Owoade等 对 尼 日利 亚 八 个养禽 场 的蛋鸡 、肉鸡 、雏 鸡进行 调查 ,禽 呼肠 孤 病毒的感染率也达到了 41%。Bokaie等 则调查 了 2004年 一2O05年德 黑 兰 的 582份 肉鸡 血 清 ,他 们 发 现德 黑 兰 禽 呼肠 孤 病 毒 的 抗 体 阳性 率 高 达 98.3% 。这些研究 结果 表 明 ,禽呼肠 孤病 毒广 泛 分 布于世 界各地 ,且家禽 的感 染率普 遍 比较高 。由于 禽 呼肠 孤病 毒不 同毒 株 之 间具 有 共 同 的群 特 异 性 抗原 ,各毒株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反应 ,故对其血 清型进 行确 切分型 较为 困难 。Wood认 为禽 呼肠 孤 病毒 至少存 在 11个 血清型 。 2.3 分子流 行病学
进行病毒分离时 ,以鸡胚 卵黄囊 接种方式 最 好 ,病毒也能在原代细胞 中繁殖 ,部分毒株可 以在 Vero细胞 中增殖。在特定 的条件 下,禽呼肠孤病 毒也能在老鼠的 L细胞系上增殖。禽呼肠孤病毒 由于缺乏对多种动物红细胞 的凝集特性 ,故能很好 地与 其它 呼肠 孤病毒 进行 区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