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丧葬形式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殷墟王陵M260
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 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 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 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 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 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 坟茔
•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 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 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 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 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明祖陵神道
•寝 • 祠堂 • 神道 • 石像生
墓地其他建筑
汉代济宁武氏石祠
•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 • 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
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 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 碑。
•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 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 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 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 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 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 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 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墓志铭
• 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 在地下的。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 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 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 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习俗汉族丧葬习俗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

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

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

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

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

如剃头、修面、剪指甲。

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

寿衣须衣、鞋、袜齐全。

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

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

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

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

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

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讲解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讲解

常见的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 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 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 把棺材埋在地里 。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 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 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 俗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葬俗及方法 介绍(以京、贵、藏为例)
概念解析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事宜。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 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 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 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 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 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
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
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 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 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 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
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 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 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 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 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 “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 居的反映, 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 的遗存。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殡葬文化学——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第二十一章中国历史上的葬式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2、了解中国火葬的渊源;3、掌握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教学重点 : 1、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介绍;2、中国火葬的渊源的概述;教学难点: 1、土葬的起源和社会意义;2、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授课方法:讲授法和研讨法相结合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播放碟片《中国悬棺葬》);教学过程:一、各种葬式1、土葬:土葬是中国古代最标准的葬式,也是世界流行最广的葬式。

华夏之民历来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又历奉偶像崇拜。

“非土不立”,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土居五行之中,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

因此,将死者装入棺中(“千年屋”)、葬入土中(某氏“佳城”)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地方,也是地上生活的自然延伸。

故旧有俗语“入土为安”。

2、悬棺葬: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的葬俗,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我国两湖、赣、皖、浙、闽、台湾、两广、黔、川以及陕西等省的山区都有过悬棺葬的习俗。

3、塔葬:塔,佛塔的简称。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语为“穴卒堵波” (stūpa),晋、(南朝)宋译经时造为“塔”字。

4、衣冠冢: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尸体的墓葬。

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5、二次葬:二次葬,即将死者浅埋,隔一定时候再取出遗骨重新埋葬,有人又称为洗骨葬、捡骨葬。

6、水葬: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流行过的丧葬形式。

它是将死者投于水中,任其漂流,最终为鱼鳖所食。

7、天葬:天葬,又名鸟葬或露葬,是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奉行的葬式,其具体形式各异。

8、火葬二、中国火葬的历史1、中国火葬的渊源。

火葬,也称“火化”,即用火焚化尸体的丧葬形式。

这一丧葬形式具体起源不可考,但原始时代就有火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庄子·逸篇》说:“羌人死,焚而扬其灰。

文化常识-历史考古篇-丧葬习俗

文化常识-历史考古篇-丧葬习俗

文化常识-历史考古篇-丧
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1.停尸仪式: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
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
时刻,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
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
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
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
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
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
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
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
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
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
棺。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
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
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
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
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
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
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
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
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
后时刻,一般都非常郑重。

老北京民间丧葬习俗

老北京民间丧葬习俗

老北京民间丧葬习俗老北京民间丧葬习俗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是社会风俗文化的折射,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中,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

那么,在北京文化中,北京的葬礼是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老北京民间丧葬习俗老北京的民间丧葬和地方一样,一般都是实行土葬,丧葬仪礼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一种反映,是佛、道两教的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综合形式,繁琐复杂,有"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烧伞"、"烧船桥"、"一百天"、"办周年"等许多讲究、说词。

老北京民俗——倒头"倒头",即当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就从原来住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床板(叫太平床或吉祥床)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利。

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将寿衣给他穿好,咽气后,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叫"小殓"。

然后就是报丧,丧家给至亲好友送信,请来"探丧",瞻谒遗容。

接下来就是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开具"殃榜",说明择何是入殓等,亲属人等穿孝、戴孝,置办棺材,搭丧棚、设灵堂、停灵等。

老北京民俗——接三"接三",即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也叫"迎三","送三",说人死三天其亡灵就要到地府阴曹去了,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

接三前要到冥衣铺按一定尺码、款式、质量糊一份车马、箱子;接三之日,要举行奏吹鼓乐,迎亲朋吊唁,焚化纸糊车马等活动。

老北京民俗——送库"送库",是指给亡人祈建的道场圆满时,由丧属捧着给佛的黄表(荐亡文书)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事先彩纸糊的楼库及其他纸活冥器。

临夏汉族丧葬风俗

临夏汉族丧葬风俗

临夏汉族丧葬风俗(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概述1.丧葬仪式的简述2.丧葬仪式的流程三、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特点1.尊重传统2.讲究排场3.寓意深刻四、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传承与变迁1.传统丧葬风俗的传承2.现代丧葬风俗的变迁五、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意义1.文化价值2.社会价值六、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丧葬风俗是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丧葬习俗,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

本文旨在介绍临夏汉族丧葬风俗,以期让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

二、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概述(1)丧葬仪式的简述临夏汉族丧葬风俗,主要包括丧葬仪式和丧事活动两个方面。

丧葬仪式是指从死者去世到下葬的一系列程序,包括入殓、设灵、祭奠、出殡、下葬等环节。

丧事活动则是指在丧葬期间,家属为死者举行的各种悼念活动,如守夜、戴孝、谢孝等。

(2)丧葬仪式的流程1.入殓:死者去世后,家属将其遗体安放于棺木中。

2.设灵:在家中为死者设立灵堂,摆放照片、香炉、鲜花等祭品,以供亲友祭奠。

3.祭奠:亲友们前来祭奠死者,向死者表示敬意和怀念。

4.出殡:将死者遗体从家中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5.下葬或火化:将死者遗体安葬于墓地或进行火化。

三、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特点(1)尊重传统临夏汉族丧葬风俗尊重传统,遵循古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丧葬仪式中,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制,以确保死者得到妥善安葬,家属得到慰藉。

(2)讲究排场临夏汉族丧葬风俗讲究排场,注重形式。

丧葬仪式中,灵堂的布置、祭品的摆放、出殡的队伍等都十分讲究,以展示家族的富裕和地位。

(3)寓意深刻临夏汉族丧葬风俗中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如入殓象征着死者灵魂的安息,设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出殡则意味着死者与世界的告别。

四、临夏汉族丧葬风俗的传承与变迁(1)传统丧葬风俗的传承临夏汉族丧葬风俗得以传承,得益于家族观念的强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 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 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 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千古 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 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 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 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 “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 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 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 地堕下来
二、惠能菩萨
惠能法师(638—713),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传五 祖弘忍大师的衣钵,这一 传说许多人都听过。“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禅诗正是慧能大师的 传世杰作。关于释慧能的 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大多 与禅理相关。
三、仁义师太(1911—1995)
1940
1995 4 7
尸体如果被神鹫吃得一点不剩, 头发和碎骨头由天葬师焚烧干净, 亲属便非常庆幸,认为死者的灵 魂已经有了进入三善趣的通行证。 反之,如果鹰鹫不吞食尸体,或 者不把尸体吃完,亲属便非常难 过,甚至痛哭流涕,觉得他罪孽 深重,灵魂将坠入地狱。
悬棺葬(பைடு நூலகம்葬)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 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 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 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 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 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 越是尊敬。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 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 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 俗。
大 兴 菩 萨
(1894-1985)
陀佛”数声,吉祥卧
笑西归,年九十一。
圆寂七日后,盘坐装
缸,后置于新建圆形
砖塔内。
十、妙智菩萨 释妙智(1888—2003)
僧人逝后身体不腐,其谜何在?
1、和这些能成肉身的和尚身前的饮食习惯有关, 如他们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是不食烟火,吃山上 的野果(黄精),这些野果集天地之灵气和日月 之精华; 2、跟他们的坐禅修禅有关,有的高僧生前有习武 健体,身体里的一些穴位和玄关都被打通,血液 更加循环畅通; 3、他们在圆寂之前大部分都有预兆,开始闭关不 吃任何东西,只喝自己精心配制的中草药,只叫 做洗胃,把身体里的脂肪和毒素排出体外。这些 高僧肉身不腐是他们意志的磨练、精神的升华的 具体的形式。
装金人员对肉身进行技术处理
移龛
看地
备 坐 缸 用 的 檀 香
坐缸用的檀香粉
圆寂后的第5天 (2008年5月25 日晚22:30分圆 寂),佛事回向 都圆满结束了, 将居士及女众师 兄弟们隔离到黄 围幔之外,坐缸 正式开始。
写挽联
5月29日晚22:30分,弥光老和 尚装缸过程全部结束,身体光鲜洁 净,肌肤状况好于生前,神态安详, 呈入定状,全身无任何异味,无任 何遗漏,干净洒脱,所有接触到的 出家男众弟子,都深感希有难逢、 得未曾有。
天葬: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 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 民的古老风俗。天葬都安排在早晨进行。 据说神鸟啄食尸体,如果全部吃净,就 表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能够升天; 如果没吃干净,就意味着死者身前有罪 过,灵魂也就难以升天了。由于这个缘 故,所以天葬都要赶早进行,免得“天 鸟”吃了别的东西,把尸体剩下。
纷繁的葬礼没有谁优谁劣的比较, 只是因地制宜罢了,共同的是对 死者逝去的哀思和缅怀。无论那 个民族的那一种葬礼,其实都是 为我们自己在他日踏上这条必经 之路之前的心理演习罢了。
木龛才打开,就有师弟大喊:“师兄 快来看,师父脸色简直比婴儿还好!全 身冰凉,体貌如生!” “来看这边吧! 手比前段时间更光洁。”
“师父腿才神呢!这些平时打坐被压 在下面的部分,居然能看到皮下的筋脉 和血管!”
23:45 分,坐 缸过程 全部圆 满
中国十大肉身菩萨
一、慈航菩萨
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 的丧葬形式。它是将死者置于水中 任其漂流,最终为鱼类所食。水葬 起源于鱼崇拜。水葬发育比较成熟的
是藏族和受藏族文化影响的门巴族。 水葬的方式各异:或在河流急处设立水 葬场,尸体由近亲背至或用牲畜驮至水 葬场,由司水葬者将其尸体屈肢,胸前 缚石头沉于水中;或刀斧断尸沉水,或 全尸投水。
掌司天葬的过去称“巫师”,现在 称作“天葬师”。天葬的仪式开始 了:天葬师点燃“桑”烟,引来鹰 鹫,接着用长刀去其肌肉,先从背 部开刀,逐渐分解,将肉割碎、将 骨砸碎,混以青稞面抛洒给鹰鹫, 据说这样连一点血腥味也不留在地 上,才意味死者整个身躯升入天堂。
在藏族人的眼里,鹰是神鸟, 是空行母的化身,尸体被鹰鹫吃了 以后,死者灵魂可以升往天界。藏 族人民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灵 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 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 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这种 葬礼方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伟 大奉献精神。
水葬有全尸与分尸之别, 有的把尸体捆成一团,装 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 有的把尸体碎裂,扔到江 里。
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 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 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 色.天葬将尸体喂”神鹰”,而水葬则是喂” 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 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繁复, 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施葬 过程中的监葬人以及一套与天葬相同的丧葬 仪轨。请僧人念经超度,停尸三至五天,打 卦选择出殡日期等一样不少。
六、德清菩萨
释德清(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号 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人。少入江 宁(今江苏南京)报恩寺,十九岁圆戒,师从 无极法师,又从云谷参禅苦修。后云游四 方。得皇太后所赐《大藏经》及布金,建 海印寺,任住持。
七、释海庆(1909—1991)
祖籍河南省泌阳,十八 岁出家,1987年到河 南省社旗县来佛寺常住。 1989年在白马寺受菩 萨戒。1991年圆寂, 住世七十九年,僧腊六 十一。同修寺僧将其装 缸入殓,葬于寺产之地。 1997年秋,遣骨送回 祖地入塔。
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 华。至九华山,得闵公地建大道场。开元十 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其尸坐于函中。
三年后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 骨节,若撼金锁。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 化身,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 “金地藏”,所配殿宇称“肉身殿”。
五、海玉菩萨
释海玉(1497—1623)住九华山山洞一百年 整,未下山,未见人,未带徒弟,直至一百二 十六岁,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一百年历 史写好,放在身边,就圆寂了。侍至明朝未崇 祯三年,派兵部尚书王大人来九华山敬香,到 东南第一山,当晚山头放光,一道白光照到东 南山上的塔墓,东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 两光对照,兵部尚书连夜带人上山,此山无路 无庙宇,只寻得山洞有一老人,已经坐化了。 遗体是乾肉之身,兵部尚书检查遗物都已腐烂, 但肉体还是原样,只是乾了,发现旁有所书血 经和身世自传,方知离坐化时间已经有三年又 九个月。
我国部分丧葬形式介绍
我国各民族古老的葬礼, 有多种类型,大致分为土葬、 火葬、水葬、天葬以及它们 的变异形式“悬葬”、“洞 穴葬”等,还有塔葬、树葬 等形式,下面主要介绍一下 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 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 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 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 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 地联想到水葬。
慈航法师(1893--1954),俗 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 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 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 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 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 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 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 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 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 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 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 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 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 湾弥勒内院。


1946年至湖南南岳,

定居永丰参禅悟道。
隐 莲
1997农历十一月初五 日圆寂,法体安放在一
(1903—1997)
普通的棺材内,未经任
何防腐处理,即存放在
塔内。经三年又五个月
开棺,见面目如生,肉
身完好,肌体有弹性,
四肢灵活,终修成肉身
菩萨

字了维,1931年于 、
南京出家,1958年 至九华山双溪寺, 1985年2月17日零 时5分,口诵“阿弥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 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 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 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 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 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 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 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 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 物馆”。
秃鹫每次飞来一群,大约有三十至七十只左右, 其嘴壳十分坚硬有力,一个尸人连肉带骨,最多 只要四十分钟就吃得精光了。
群鹫对司葬者是毫不畏惧的,它们还时常从 司葬者手上抢食尸、肉、骨块等。其他人有的迴 避,有的则远蹲在一旁观看。遇到大骨头,司葬 人再用斧头敲碎,吃到最后只剩头了,司葬人用 一个口袋把头包放在石上,再包起另一块卵石猛 砸之,头颅就敲碎了,然后用家中带来的糌粑团、 果子、糖等东西调合于头颅碎骨之中,让鹫鹰再 一阵猛强光,一次天葬就这样结束了。
2月25日,开 缸仪式后,人 们发现妙智和 尚肉身依旧完 好,颜面如生, 成为福建省惟 一一尊“肉身 和尚”。
供奉有230余年前的肉身 菩萨而闻名的安徽省安庆源 浦寺,再次显现奇迹:3年前 该寺80岁退休教师陈友阳 (法号释宗胜)圆寂封龛入塔, 2009年3月1日开缸,竟然 发现其真身不坏。
宗 胜 和 尚
示年至农潜义显 俗
寂初九禅心。通 名
, 年 八 十 五 。
冬 , 停 食 日 , 安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