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
王安石
张居正
❖ 孙中山先生说:“(科举考试)虽所试科目 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这番话也 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 惟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 封建统治者从科举考试一开始,就没有把它 仅仅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而是有更深远的 目的。在古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 “士”被称为“秀民”,居四民之首,他们 对一家一姓王朝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该 王朝的兴衰存亡。所以,封建王朝举行科举 考试,并通过科举给予士人功名利禄,是其 标榜正统、笼络士人的重要手段。
古代的“最现代”的人才选拔制

❖ 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拔人才的制度曾经 有过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 虽然这几种方法也能产生杰出的人才,但是, 世卿世禄制难免会使纨绔子弟凭借祖宗功劳 登上高位,察举制选拔人才全看个人好恶, 九品中正制依托世家大族,不用说庶人,就 是普通地主也不见得能走进政权中心。人为 的成分太多,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选拔标准, 即使有杰出的人才,也只能看作偶然。
谢觉哉《科举与选举》
❖ “奴隶主统治大群奴隶,必须训练一批 奴隶总管,奴隶总管的资格,便是对奴 隶主恭顺无所不至,对奴隶们却又能大 摆其臭架子。这便是科举主义的真髓!”
❖ 科举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考 试的目的就是做官,做官的目的就是特 权!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 科举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 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 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 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 上。经过这种制度的长期训练,中国人心中已形成 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 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 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 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
❖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 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 于焚书。”
科举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挡路石
❖ 当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方近代科学进入 中国的时候,只有徐光启等几个寥寥 可数的人能够知道这其中的价值,做 了一些传译介绍的工作,大多数的士 人不是视之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 顾,就是视之为“异端邪说”、“坏 人心术”的东西而大加攻击。清朝初 年,汤若望带来西方的历法,中国士 人竟有人说,宁肯中华没有好历法, 也不能用西方的好历法。
❖ 科举制产生以后,在理论上,这是一个向全社 会都开放的选举制度。考试的内容是明确的, 考试的形式是固定的,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标准 下进行智力和文化水平的博弈,由此而考中的 人,自然也应该是最杰出的人才。
❖ 从1300年科举考试的效果看,这个目的基本上算是达到 了。有人统计过,从唐朝到清朝,科举共行725科,产 生进士98749人,举人的数字无法统计,但按比例计算 应该有上百万人,这构成了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文官队伍 的基石。而且这里面,既有如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政 治家;也有王维、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学家;朱熹、 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袁崇焕、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家; 甚至还有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科学家…著名进士还有 禁烟大臣林则徐、介绍西方思想的学者魏源,军机大臣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 等…
❖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尽管社会形态 不同,统治者的标准不同,但有远见卓识的 政治家,都把人才问题看作治国之根本,强 调其与国家盛衰兴亡的直接关系。
❖ 古代社会的发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作 为上层建筑之一的选举制度,反过来予以社 会制度、 王朝兴废以重大影响。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 与“禅让”
第九讲 中国古代的 人才选拔制度
明朝 徐灵胎 散曲
❖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 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 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 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 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 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 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 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பைடு நூலகம்
❖ 唐太宗看着举人赶考,曾得意洋洋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宋朝章如愚说: “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难也,故以科举销 天下英雄气。”满清入关初,反清复明的斗 争全国各地都有,有人就建议说,开科举, 使读书人有了进身之路,造反的人就少了。 果然,一开科举,立即出现了“一队夷齐下 首阳”的景象,局面开始稳定。康熙皇帝的 科举考试,因舞弊案全国沸腾,有人说,人 们如此关注科举,正体现国家根基已稳。
蒲松龄
宋真宗《劝学篇》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宋朝有人说,中了状元,即使“将兵数 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俘太庙, 其荣亦不可及”。
❖ (一)民主选举
❖ 背景: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 只能依靠共同劳动维持生存,生产工具与收 获均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享有同等 权利。无“官”、无“民”。部落及部落联 盟首领由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
延续文化根脉
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惟一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原因 非常多,地域封闭,周边文化比较落后等等,但科举考试 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 汉朝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高居于百 家之上。科举考试以儒家学说为依据,即使异族入主,这 一内容1300年也从未改变,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 《四书》、《五经》等典籍也一代代传承下来,经典里 “仁爱”、“亲民”、“重义轻利”、“知学好礼”等也 成为一代代读书人共同遵守的信条。在科举考试下的读书 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文学艺术的繁荣 发展、学术思想的演变等也与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