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_第7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Ⅰ.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而且一直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如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简言之,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Ⅱ.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内涵

1. 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

2. 区域有大小、层次或等级之分,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系。

3. 区域可分为同质区域和集聚区域。

同质区域是依据所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经济要素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如农业专业化地区,土地里利用类型区);

集聚区域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

4. 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区域的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的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中扮演某个角色。

5. 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6.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

Ⅲ.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从两条路径进行:

1. 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

相关概念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结构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区域产业结构

所谓产业(industry):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凡是有投入和产出的经济事业都叫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及演进理论

(一)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产业分类)

1.分类

1)克拉克产业分类

1940年,英国学者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2)AIS分类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tznets)在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解释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动条件与结果,并提出了与三次产业划分类似的产业分类,即将经济活动分为:

农业(Agriculture):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与狩猎业;

工业(Industry):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水、运输和通讯业;

服务业(Services):服务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政府与国防、其他服务。

取三大产业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该分类法被称为AIS分类法。

AIS分类法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基本上是采用这一分类法。

3)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我国直到1988年才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

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

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

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

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

警察等。

4)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Index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考虑社会产品与劳务的种类、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相似性、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等因素,这一标准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在每个大项下面又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又分为若干小项,各小项又分解为若干细项。大中小细四级都规定了统一的编码。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与三次产业分类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将上述十大项进行组合就可十分方便地得到三次产业分类。此外,这种分类比较规范,便于进行国际或区际比较。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配第(佩蒂)-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基本内容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首次提出,并由克拉克(C. G. Clark)于1941年经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基本结论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导致社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库兹涅茨法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