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以“大力弘扬X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主题,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进居民生态福利为核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九大工程”,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转型发展、生态宜居的“森林古都”。

(二)规划建设原则。

1.建管并重,改善生态。

2.城乡一体,综合协调。

3.因地制宜,彰显文化。

4.注重质量,适地适树。

5.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X —X)、《X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X年)、《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X年)、《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X年)等。

(四)规划定位。

1.森林古都。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目前,水资源、森林资源处于长期历史消耗后的低资源水平,城市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启动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对山水林X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承载力、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展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森林古都城市风貌。

2.山水X。

我市山水风光秀美,拥有林虑山、X等风景名胜区,通过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突出我市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的生态游憩服务功能,使区域内的自然景观更加优美、各类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化、创新型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满足公众对生态旅游品质化的需求,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将我市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山水生态城。

(五)规划期限。

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时间为X—X年,分近期、中期、远期,其中:近期为X—X年,中期为X—X年,远期为X—X 年。

二、总体目标

按照“森林古都、山水X”的规划定位,优化城乡生态景观,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逐步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逐步繁荣特色生态文化,发扬和传承“X精神”,开展生态科普教育与节事活动,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西部山区X绿染、中部城市绿化美化、东部平原农果飘香”的森林X。

到X年,形成基本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1.2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5平方米,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到68.5%,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1.5%,水岸林木覆盖率达到84%,道路绿化率达到80%,郊区森林自然度达到0.55,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6次。

到X年,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逐步彰显,生态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市民群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1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6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1平方米,实现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到68.9%,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2.8%,水岸林木覆盖率达到85%,道路绿化率达到83%,郊区森林自然度达到0.58,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7次。

到X年,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发挥,人居环境质量良好,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较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8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5平方米,实现市

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到69.6%,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33.9%,水岸林木覆盖率达到88%,道路绿化率达到90%,郊区森林自然度达0.60,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9次。

三、总体布局

根据《X省林业厅关于印发X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X规〔X〕139号)、《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X-X年)》、《X市林业局关于印发X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X计〔X〕166号)等文件精神,综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等要素,以及我市当前森林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征、绿化成果以及未来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构筑“一核、一网、三区、百园、千村”的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我市中心城区。主要加强中心城区各类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建设,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增加城市森林绿地面积;依托现有道路、水系,强化环城防护林带建设;加快路网绿化、园区绿化建设,实现森林围城;加强城市周边森林、湿地保护,提升周边生态环境;提高乔灌木覆盖率,优化城市森林景观,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

一网: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河流、库渠等为骨架的生态廊道网络。重点进行廊道绿化提升,在重要地段适当增加宽度,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形成纵横交织、兼具防护效果与景观效果的生态防护网络。

三区:即西部山地森林生态涵养区、中部城市森林景观游憩区、东部平原森林产品供给区。三区大致按照地形地貌、城镇分布进行划分。西部山地森林生态涵养区,是森林植被比较集中区域,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加大X山造林绿化,加强植被恢复,构建我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部城市森林景观游憩区,是城镇人口比较集中区域,加强城镇集中区域绿化,营造城市森林景观,加大城郊林业园区建设,营造城镇宜居森林生态环境。东部平原森林产品供给区,加大农田林网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提供生态屏障,积极发展大枣、桃、梨等特色林果产业,提高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百园:即市域范围内的近百个城镇森林生态园区。城镇森林生态园区是在城镇周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林业生态园为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采摘体验、健康养生等林业新业态,为城镇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的场所。

千村:即市域范围内的近千个森林村镇。主要结合“森林八创”“森林小镇”创建活动和“千村绿化”工程,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形成遍布城乡的绿色福利单元。加大道路、公共场所和庭院绿化,建设各具特色的“核桃村”“苹果村”“桃花街”“牡丹街”,让百姓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实现乡容村貌整洁美观、生态良好。

四、工程体系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生态建设现状,围绕森林生态体系、森林生态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森林支撑体系建设,实施“九大工程”,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九大工程”包括森林进城增绿工程、森林围城建屏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工程、造林绿化行动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富民产业工程、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和森林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一)森林进城增绿工程。

1.建设范围。

森林城区:涉及X区、X区、X区、X区4区。范围为东至X高速,西抵华祥路,南临X高速,北达X高速大道。

森林县城:X市、X县、X县、X县4县(市)建成区。

2.建设目标。

规划近期,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5平方米;

规划中期,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1平方米;

规划远期,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5平方米。

3.建设内容。

按照《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X—X年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X〕93号)要求,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绿化水平,各县(市、区)各项指标如期达标。

规划近期,新建公园绿地42个,提质改造现有公园3个,城区绿地面积达到2993.3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75.55公顷。

规划中期,新建公园绿地20个,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289.8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6.73公顷。

规划远期,新建公园绿地6个,扩建公园1个,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760.2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0.26公顷。

(二)森林围城建屏工程。

1.建设范围。

中心城区及近郊。

2.建设目标。

规划新建城郊道路绿化带181.5公里,两岭地区造林974.3公顷,建成城市休闲绿道83.5公里,建设各类生态园53处。

规划近期,建设城郊道路绿化带97.16公里,两岭地区造林204.6公顷,建设城市休闲绿道37.5公里,新建都市林业生态园12处。

规划中期,建设城郊道路绿化带41.88公里,两岭地区造林292.29公顷,建设城市休闲绿道34公里,新建都市林业生态园19处。

规划远期,建设城郊道路绿化带42.46公里,两岭地区造林477.41公顷,建设城市休闲绿道12公里,新建都市林业生态园22处。

3.建设内容。

依托现有道路、水系,以“双环六廊”为重点,打造60—200米的环城防护林带,结合园区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形象,实现森林围城。

双环六廊防护林带:南水北调工程66.285公里,每侧绿化100米;X高速城区段(北至洹X到X高速交互区)11.9公里、每侧绿化50米;X高速城区段(东至X高速西至西北绕城高速)26.38公里,西北绕城高速(X高速至X高速)27.15公里,每侧绿化50米;国道X城区段(X高速西口至新东北外环)48.1公里,东北外环(安楚路至X高速大道与X交会处)16公里,每侧绿化30米。

两岭绿色屏障:依托两岭绿化和南水北调生态带建设,着力实施造林绿化,打造中心城区西部森林生态屏障。在西北的丘陵岗区,以核桃、侧柏、刺槐等抗逆性树种为主,建设滞尘防尘森林屏障区;在西部的丘陵岗区,以X峡谷国家湿地公园、X、凤凰岗等园区水系建设为主,建设生态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区。

郊野生态园:围绕中心城区及近郊,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生态园等为重点,建设各类郊野生态园。

休闲绿道建设:规划设置2条城市街旁绿道线路、3条城郊亲水型绿道线路。分别为X休闲绿道,长31公里;X大道休闲绿道,长7

公里;X休闲绿道,长27公里;X休闲绿道东段,长6.5公里;X绿道,长12公里。

(三)生态廊道网络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规划近期,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形成绿色景观通道;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4%。

规划中期,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3%,形成绿色景观通道;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5%。

规划远期,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0%,形成绿色景观通道;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8%。

3.建设内容。

规划新增、扩建通道防护林3824.76公顷,绿化水系175.89公里,南水北调生态涵养带66.285公里、958.4公顷(新造220公顷、抚育738.4公顷)。

通道防护林带建设:近期新增、扩建通道防护林1341.83公顷,中期新增、扩建通道防护林697.76公顷,远期新增、扩建通道防护林1785.17公顷。

水系绿化提升:重点建设14条主要河流沿岸林带和三个国家湿地公园。近期完成水系绿化84.35公里,中期完成水系绿化36.01公里,远期完成水系绿化55.53公里。

南水北调生态涵养带:近期完善生态涵养带575.04公顷(新造132公顷、抚育443.04公顷),中期完善生态涵养带383.36公顷(新造88公顷、抚育295.36公顷)。

(四)造林绿化行动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规划近期,完成营造林14486.3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98%,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2.7%。

规划中期,完成营造林21829.1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17%,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5.8%。

规划远期,完成营造林21829.1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82%,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7.9%。

3.建设内容。

山区绿化:在X市、X县西部、X区和X区的山区、浅山丘陵区,按照“增总量、调树种、提质量”的要求,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力度,完成营造林35933.73公顷,推动X山防护林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在X县、X县、X县的平原农区,结合高标准粮田规划,整体提升东部平原林网。以沿农田的沟、河、路、渠以及高标准良田为骨架,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补植、完善,完成营造林2464.19公顷,为平原农区生产提供生态屏障。

平原沙荒治理:在X县沙区,将平原沙荒建设与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工作相结合,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人工造林、治沙造林、经济林园区建设等措施,完成沙荒造林4533.33公顷,控制沙荒和水土流失趋势。

环县防护林建设:在X县,建设环县防护林800公顷,在县城周边形成一条宽30米以上的生态防护屏障。

千村绿化:每年选择一批中心镇和重点村,因地制宜,加强四旁绿化,着力推进乡村公用绿地、环村林和庭院绿化,实施村庄绿化1342公顷,提X绿化水平。

(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规划完成退化林修复4547.55公顷,森林抚育73565.18公顷,新增15333.3公顷省级公益林。

规划近期,完成退化林修复983.18公顷,森林抚育14212.79公顷,新增4599.99公顷省级公益林。

规划中期,完成退化林修复1154.17公顷,森林抚育16684.58公顷,新增4599.99公顷省级公益林。

规划远期,完成退化林修复2410.2公顷,森林抚育42667.81公顷,新增6133.32公顷省级公益林。

3.建设内容。

退化林修复:尽量采取近自然的经营方式,对退化林采用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森林抚育:根据林分发育阶段、森林培育目标和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发育与演替规律综合确定不同林分的抚育方式,选择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枝、割灌除草、浇水、施肥等抚育模式,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公益林管理:对原有国家、省重点公益林实施高规格管护,合理扩大省级公益林面积,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增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栖息地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扩大。

3.建设内容。

万X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加强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保护能力建设,加密并更新损坏的界碑、界桩,完善检查站或哨卡建设,在实验区开展封山育林,优化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培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湿地公园:完成3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规划对湿地公园内的重点水面和植被资源开展严格保护,维护原生群系安全。继续强化保护管理、设立科研监测野外站点、完善宣教设施。同时,新建4处湿地公园。

森林公园:对已建设森林公园开展续建工作,重点保护园内森林资源,加强宣教步道、解说牌、警示牌、指示牌等设施建设。

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就地、迁地、种源保护,完善保护站点设施,提升保护人员技术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扩大栖息地。

(七)森林富民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规划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7294公顷,新发展林下经济17350公顷,新建农家乐、采摘园等172家,到规划期末,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

规划近期,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2556公顷,新发展林下经济4335公顷,新建农家乐、采摘园等47家。

规划中期,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2672公顷,新发展林下经济5639公顷,新建农家乐、采摘园等57家。

规划远期,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2066公顷,新发展林下经济7376公顷,新建农家乐、采摘园等68家。

3.建设内容。

木本油料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为抓手,以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发展以优质核桃、花椒、油用牡丹、毛梾、黄连木等木本油料5064公顷。

特色林果产业:在西部山地丘陵区发展柿树、板栗等特色林果,在东部平原区发展桃、梨、李等水果,在城市近郊发展名优杂果产业集群园区,发展特色林果面积1200公顷。

花卉种苗产业:依托X花木之乡优势,辐射带动X市近郊、X县、X县、X县,规划建成花卉基地50个,新增花卉基地面积为1030公顷。

林下经济产业: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以西部森林景观利用、中部生态休闲采摘观光带、东部林下经济综合开发等三大特色经济带为重点,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模式,规划发展林下经济17350公顷,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产业: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形成以国家、省、市多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以林业生态园、森林人家等为补充,集旅游、观光、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到X年,生态旅游年接待人数达850万人次以上,生态旅游收入达12.5亿元以上。

森林体验和康养产业:依托X市森林、湿地资源,深入挖掘利用自然景观、森林环境、民俗风情、养生文化等,开展森林体验、森林

疗养、亚健康理疗、抗衰老体验等生态产业,规划建设森林体验基地7个、森林养生基地6个。

(八)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8%,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

3.建设内容。

森林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从X森林的历史孕育、当今的改善恢复,以及X森林建设未来三个角度切入X森林生态科普,建设以“古都孕育”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场所3个,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场所4个,以“绿色新韵”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场所8个。

森林解说设施建设:依托X市知名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游憩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解说设施。

森林文化保护传承:分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X森林文化保护传承。以古树名木保护为核心,保护和宣传X市的古树名木和特色自然景观。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弘扬“X精神”为主要内容,传承改造自然、善待自然的理念。

森林文化传播:大力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森林文化节事活动,义务植树7180万株,每年开展5次以上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加大“创

森”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市树市花运用,广泛动员和组织市民参与森林城市建设。

森林艺术创作:建设“三园、六基地”,为X市森林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森林艺术美学创作氛围。“三园”,即大峡谷森林生态文化园、X湿地体验园、X花卉三国文化园;“六基地”,即大峡谷创作基地、X湿地写生基地、红枣林果采风基地、X摄影写生基地、洪X 山水书画基地和茶店摄影采风基地。

(九)森林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

四县(市)、四区。

2.建设目标。

确保不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

3.建设内容。

森林防火能力建设:以重点火险治理区综合治理为依托,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大防火培训和扑火演练,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森林火灾监测、防控能力和群众防火责任意识,实现林火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瞭望覆盖率达到95%,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98%,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开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园建设,全面落实森防目标责任制,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2%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1%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林政管理体系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提升100家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林场;推行集体林业规模化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提高综合执法水平;开展林业法制宣传和培训20次以上,提高森林公安、林政执法队伍素质;开展专项严打行动20次以上,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

林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困难地造林、X区造林、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保护、树种品种选优等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20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色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和人才队伍建设,年培训林农1万人次以上。

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林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林业门户网站群建设、政务专网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安全运维体系建设等,完善优化综合办公系统,加强网络与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推进各系统的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林业精准扶贫: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和农村五化”为载体,实施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三大工程,充分发挥林业生态脱贫和林业产业增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