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强奸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强奸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强奸犯罪的成因分析强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都是无法修复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罪行的发生呢?以下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人因素:(1)心理因素:强奸犯往往具有妄想、精神失常、自卑、焦虑和情感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得他们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2)性别因素:强奸犯主要是男性,这与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有关。
男性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更为积极、强大的角色,而女性则被视为弱者。
这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会影响到男性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导致强奸犯罪的发生。
2.社会因素:(1)性教育缺失:在我国社会,性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禁忌和保守观念,缺乏全面、科学、正确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青少年因为不了解性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出现性犯罪行为。
(2)媒体影响:媒体对性和暴力的渲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年轻人认为,像电影、小说、游戏中的强奸场景是一种影响力强、快感强烈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模仿的心理,产生性犯罪行为。
二、对策分析针对上述的成因,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法律制度:应对强奸等性犯罪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完善法律程序,加强对犯罪案件的惩治力度。
同时,应建立对未成年人、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专门保护制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2.提高性教育水平:应将性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将性教育和人际交往、健康教育结合,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全面、健康地认知性与性行为,增强对性犯罪的预防和抵御能力。
3.加强媒体监管:应严格监管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内容与导向,制止对暴力、色情、低俗等方面的渲染和煽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减少与性犯罪有关内容的传播。
4.心理辅导和治疗:对于已经犯罪的性犯罪者,要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通过心理康复、社会适应和矫正,帮助其回归社会,修复行为,并尽可能地预防再次犯罪。
防性侵安全教育培训报告

一、引言近年来,性侵事件频发,尤其是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和减少性侵事件的发生,我校于近期开展了防性侵安全教育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性侵事件的能力。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详细报告。
二、培训背景1. 性侵事件频发,未成年人受害情况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性侵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受害情况严重,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2.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师生对性侵事件的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容易成为性侵犯罪的受害者。
3. 学校教育存在不足。
部分学校对性侵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导致师生安全防范能力较低。
三、培训目标1. 提高师生对性侵事件的认知,了解性侵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 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性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师生应对性侵事件的能力,确保自身安全。
四、培训内容1. 性侵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师生了解性侵犯罪的特点,如犯罪手段隐蔽、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等。
同时,培训还详细介绍了性侵犯罪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的危害,使师生深刻认识到性侵事件的严重性。
2. 性侵犯罪的防范措施(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培训强调,师生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2)学会拒绝。
培训指导师生如何面对性侵犯罪,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勇敢说“不”。
(3)掌握防范技巧。
培训介绍了如何防范性侵犯罪的方法,如避免单独与陌生人相处、夜间出行注意安全等。
3. 应对性侵事件的能力(1)保持冷静。
在遇到性侵事件时,要保持冷静,尽量记住犯罪嫌疑人的特征。
(2)及时报警。
一旦发生性侵事件,要立即报警,寻求警方帮助。
(3)寻求心理支持。
性侵事件对受害者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帮助自己走出阴影。
五、培训方法1. 讲座法。
第四节 性犯罪心理

M.阿密尔在著作《强奸之类型》中指出:
“就某种意义上说,被害者就是犯罪的原因”, “如果说被害者对后来成为不幸结果的原因不 负完全责任,她至少也是一个补充性的因素”
刘守芬 申柳华,2004
5.社会文化背景
冉小平、雷岩玲,200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关于“ 强奸”表述的历史文 化蕴涵
好女孩不会被强奸 妇女若反抗,男人就不会得逞 妇女若无反抗,就不算强奸 被强奸的女性,一定是穿着暴露或行为不检 女人说不,只是故作矜持 女性面对强奸时,多是惊吓过度,无法冷静应付 强奸受害者多是情绪不稳,歇斯底里
加害人
强奸女人的男人心里不正常 男性因为无法控制性欲,才会强奸女性 正常的男人不会强奸女人
1999 年12 月,在“中国妇女50 年理论 研 讨会”上,王金玲进一步阐明,从性产业的 结构性关系上看,“买卖春”问题的责任在 于性产业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因此在“买卖 春”问题上应该以惩治嫖客为主
林红,2002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日本学者 的有关论著中。日本女性主义研究者从“买 先于卖”,“买卖春”问题主要应从买方的 男性而不是卖方的女性身上着手这一视角出 发,率先提出用“买卖春”一语代替“卖买 春”的习惯用法
第四节 性犯罪心理
一、概述 广义
性犯罪是指一切受法律、道德、风尚、习惯以 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所禁止、谴责和惩罚的性 行为
狭义
性犯罪专指该国刑法所禁止并予以惩罚的性行 为
我国刑法: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 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奸淫幼女罪:是指故意同不满14周岁的妇 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现已并入强奸罪)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扰乱 公共秩序罪,如强制猥亵妇女、侮辱妇女罪, 猥亵儿童罪,侮辱尸体罪,聚众淫乱罪,强 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传播性病罪,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等。
防性侵安全教育幼儿完整(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儿童性侵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性侵事件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幼儿进行防性侵安全教育。
本文将从认识性侵、预防措施、应对方法等方面,为幼儿提供全面、实用的防性侵安全知识。
二、认识性侵1. 什么是性侵?性侵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性侵犯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触摸、亲吻、抚摸、强迫发生性关系等。
性侵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其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2. 性侵的特点(1)隐蔽性:性侵往往在隐蔽的场所发生,如家中、车内、树林等。
(2)欺骗性:犯罪分子会以各种手段欺骗幼儿,使其放松警惕。
(3)重复性:性侵事件往往不止一次发生。
3. 性侵的常见手段(1)利用幼儿的信任:犯罪分子常常以亲戚、朋友、老师等身份接近幼儿。
(2)给予物质诱惑:如糖果、玩具、金钱等。
(3)威胁恐吓:恐吓幼儿,使其不敢声张。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1)家长要教育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
(2)家长要教育幼儿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
(3)家长要教育幼儿遇到性侵行为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2.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1)教会幼儿识别性侵行为,如触摸、亲吻、抚摸等。
(2)教会幼儿如何拒绝性侵行为,如大声呼救、逃跑等。
(3)教会幼儿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如不随意让陌生人触摸。
3.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1)学校要定期开展防性侵安全教育课程。
(2)学校要组织幼儿进行防性侵演练。
(3)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
四、应对方法1. 遇到性侵行为时(1)保持冷静,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的特征。
(2)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3)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2. 事后处理(1)家长要立即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2)家长要陪伴幼儿,给予心理支持。
(3)家长要带幼儿去医院进行检查。
五、结语防性侵安全教育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女性犯罪的形成、特征及其预防

女性犯罪的形成、特征及其预防张少琦(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检察院361005)摘要:女性具有与男性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女性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殊性。
女性犯罪呈现出暴力手段少,触犯偶犯较多、多为共同犯罪等特点。
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与控制,需要社会各界多管齐下,任重道远。
Abstract:The female has with the male in aspect and so on physiological factor,psychological factor differences,therefore the feminine crime,presents various particularity.The feminine crime presents the violent means to be few,offends the casual offense to be many much,for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joint offense.The feminine crime's social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need the community multibarreled uneven,has heavy responsibilities.关键词:女性犯罪性别Key word:Feminine crime sex【中图分类号】D92【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023-01社会女性具有与男性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女性作为犯罪主体,呈现出在犯罪类型、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当中,犯罪女性大致为犯罪份子总数的10%-20%,在发展中国家则是3%-5%。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犯罪人数激增,尽管女性犯罪比例总体上看来大大低于男性犯罪,但女性犯罪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应充分引起社会关注。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Hale Waihona Puke 现在青少年 多数法制意识淡薄 、生活阅历浅 、心理不成熟 、 自 我调 控能力较差 ,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青少年意志力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乐观的心态 ,明确生活 目标 ,掌握化解不 良情绪的方法 , 从而有效 抵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发生 。 1 、加强法制宣传 , 增强法律意识 针对 目前青 少年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 ,通过电视 、网络 、电台
( 2 )设立心理辅导站。青少年进行激情犯罪之前 ,多数是受到了较
已占到青少年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 的 7 0 — 8 0 %,即使在所 有的刑 事案件
中,激情犯罪也高达 1 3 %。
( 二) 青 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特点
现在部分青少 年狂妄 自大 ,凡事以 自我为中心 ,当在学习或生活 中 遇到某些矛盾时 , 有 时不能甚至不愿意控制 自己的激愤 、暴怒 、 恐惧等 情绪 , 从而实施不计后果的行 为, 造成难 以想象的后果 ,当情绪平静后 , 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 时,往往后悔不已。因此这类犯罪具有突发性 、强 烈性和短暂性 的特点。
2 .强烈性 行为人行 为时处于 “ 脑子一片空白”的状态 ,出现意识狭 隘,难 以
和谐 的家庭氛 围,可 以培养青少年乐 观、 自 信的心态。通过家庭关 爱 ,使青少年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 ( 二) 净化 外在 环境
青少年遇事不冷静 ,愿意用暴力方式解决 问题与经常玩 网络暴力游 戏有关 ,因此有关部 门应加大对网络游戏 的管理力度 ,还青少年一个干 净的网络空间。
青少年激情犯罪 的心理分析及预 防
周 爱丽 大庆 油 田技 术 培 训 中 心基 础 部 黑 龙 江 大庆 1 6 3 2 5 5
关于预防性防侵害知识和心得体会7篇

关于预防性防侵害知识和心得体会7篇篇1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性侵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为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掌握预防性防侵害知识,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将有关知识和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预防性防侵害知识概述1. 性侵害的定义及形式:性侵害是指非自愿的、非法的性接触或性行为,包括性骚扰、性暴力等。
其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发生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空间,可能来自陌生人或熟人。
2. 性侵害的危害:性侵害不仅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会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
被侵害者可能出现心理阴影、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学业、工作受影响。
3. 预防性防侵害的措施:(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独自处于危险环境;(2) 穿着得体,避免过于暴露;(3) 谨慎交友,避免与不良人士接触;(4) 学习拒绝技巧,学会拒绝不适当的请求;(5) 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三、心得体会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性侵害的严重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注重自我保护,避免独自处于危险环境,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时刻保持警惕。
2. 提升防侵害技能:我学习了如何识别危险信号,如何防范性侵害,以及如何应对性侵害。
这些技能让我在遇到潜在危险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3. 增强法律意识:我了解到性侵害是违法行为,受害者有权利寻求法律保护。
因此,我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维权途径,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
4. 关注心理健康:性侵害会对受害者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我认识到在防范性侵害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我学会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及时调整心态。
5. 传播防侵害知识:我意识到传播防侵害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向更多人普及防侵害知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总之,学习预防性防侵害知识对我意义重大,不仅让我了解了性侵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还提升了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当代的犯罪各式各样,而性犯罪是其中一种传统而有常见的类型。性犯罪影
响社会的稳定,腐蚀社会的风气,破坏家庭的幸福,残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毒害
未成年人的成长。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性犯罪都是一种而又为常见的社会
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消失。这里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性犯罪的类型,
心理特征,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预测预防,从综合治理性犯罪的各项措施。
一、性犯罪的概念
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驱使下或在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为满足性欲而对
异性或同性故意采取的性侵犯他人性的权利,妨害、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人际关
系的性交或非性交性行为。
性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一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
之发生性行为,或强迫妇女出卖肉体,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二十以散布淫乱思想,
使用淫秽制品、性药品或者其他类似手段和提供物质条件,与妇女发生非暴力胁
迫的性行为;或在上述条件和情况下诱发淫乱思想及进行两性混杂的性交行为;
并且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二、性犯罪的类型
性犯罪主要有以下类型:
1、强奸妇女罪;
2、奸淫幼女罪;
3、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4、强迫妇女卖淫罪;
5、聚众淫乱罪;
6、制作、贩卖、传播淫秽色情物品罪等。
三、性犯罪人的心理学类型及心理特点
1、性犯罪人的分类:
性犯罪心理学中的类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犯罪人的分类方面。1961
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根据性犯罪人的心理状况,将性犯罪人分为4类:
①正常的性犯罪人。这是指既无性变态,也无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
很多相互间有性行为的未成年人、通奸者。(一般情况下,通奸不是犯罪,因为
我国的《刑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没有对通奸作出定罪的规定,故不作讨论。)
未成年人的性心理特点是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
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
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刺激,这种扭曲的心理不断强化,
一旦条件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
向了性犯罪。
②有性变态但无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窥淫癖者对正常的异性间性行
为信心不足,但是不一定有精神错乱症状。
窥淫癖者的心理因素可能是性无知性好奇的畸形发展(青少年),也可能是
性无能或对性能力缺乏自信的一种替代补偿(成人)。年幼时双亲或其他人的性
交行为,青春期性心理萌发时无意撞见他人做爱。
③兼有性变态和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情不自禁的露阴者,他们既有
性变态,同时也有自我控制失调、对异性的敌意等。
一般认为导致露阴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从种族和个性发育的角度来看,露阴癖是原始性行为的释放。
2.与环境密切相关。
3.幼年经历
这种行为与幼年经历关系密切。许多露阴癖患者在幼年时都有与异性或同性
小伙伴互摸外生殖器,裸体或在成人面前炫耀生殖器,看异性成人裸浴或大小便
等经历。成年以后,这些幼年时取乐性的性经历依然存留在潜意识中,以至一旦
遇到性压抑或重大精神创伤,且由于个性缺陷无力化解时,便不自觉地用幼年的
方式来解除和宣泄成年的烦恼。这是露阴癖等性变态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之一。许多露阴癖患者的性心理发育远未达到成熟水平,幼年经历依然影响其成
年后性欲满足方式。 4.性格缺陷 性格情绪常常与性变态心理和行为有
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许多露阴癖患者的性格上都存在某种缺陷,特别是性心理发
育不健全,表现为拘谨,孤僻,怕羞,少言寡语,见到女性就脸红或从不与女性
开玩笑,加之性知识贫乏,常常用儿童式的幼稚性行为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问题。
④无性变态但有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进行性侵犯行为的精神病人。
2、强奸犯罪人的分类:
1979年,A.N.格罗思和J.伯恩鲍姆根据对500多名性犯罪人进行临床观察而
发现强奸犯的人格和行为特征,把强奸犯分为3类:
①震怒型。这类强奸犯把犯罪行为当作表达和发泄个人愤怒情绪的手段,在
强奸过程中使用过度的暴力行为,对被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②权力型。这类强奸犯是为了在性方面征服被害人而犯罪,他们想通过占有
被害人的性而重新获得男性的权威和增加个人安全感;
③虐待型。这类强奸犯的特征与上述的性一攻击型相类似。格罗思等发现,
在所调查的案例中,震怒型占40%,权力型占55%,虐待型占4%。格罗思等据
此认为,强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暴力犯罪,而不完全是一种性犯罪。
四、防范措施与对策
对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对策:
1、加强监护,严防脱管。家长和监护人不能对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要采用
科学的管理、教育、引导方法,尽职尽责,加强督导。
2、加强性知识教育,满足其好奇心,预防未成年人性罪错的发生。国家应
当编写青少年性知识教材,开设青少年心理生理必修科,根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
为和性无知。
3、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国家应当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健康向上
的教育活动;宾馆、旅社、招待所应认真检查住宿人员的身份证件,严防未成年
人群宿、混宿现象的发生;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将“黄、赌、毒”彻底
打下去,保障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对暴力性犯罪的对策:
1、社会各界应通力协作,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作为学校,应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注意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正确引导,给予
其思想方面更多的关注;作为家长,要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注意言传身教;
作为社会,要净化环境,有效控制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网吧、游戏厅这类场所。
2、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一是全社会加强法制宣传,把工作落到实处、
做到细处。对公民进行普遍、持久的法制教育,让广大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
从根本上预防暴力犯罪;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把法律教育作为当前素
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使他们在步
入社会之时就树立起基本的法律观念,自觉用法律来规范和校正自己的行为;三
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预防。对一些累犯、惯犯、有前科人员要重点进行法制教
育,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重视和掌握日
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暴力犯罪的征兆,力争将暴力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一是加
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调动全社会力量,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不
仅要登记注册,还要加强日常跟踪管理;二是依法规范文化市场,限制暴力文化
的传播、依法扫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及时化解民事矛盾,消除犯罪诱
因。
4、加强司法打击力度。要加大对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快速出击,及时破
案,准确地进行法律制裁。“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及时惩处凶犯。一要提高破案
率,不使凶犯逍遥法外,提高公安机关的威信;二要从严惩处,对于暴力犯罪,要
及时、从重给予应有的惩罚。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从而抑制可
能萌发的犯罪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犯罪分子在长期的劳役中得到彻底改造,
防止其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