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精品
从多元互补论和多元系统论谈译者的主体性

2004年第2期(总第78期) 语言与翻译(汉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 ) N o .2,2004General N o .78从多元互补论和多元系统论谈译者的主体性张文娟(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也是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作用理应受到重视。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翻译一元标准的束缚,在中西方的文化多元系统中,译者的地位长期遭到遮蔽。
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用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和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意识之必要性和译者在译入语的文化建构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得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能、也不应该隐身的结论,指出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正是翻译的魅力之所在。
本文最后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9-),女,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标准多元互补;多元系统论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4)02-0061-04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使翻译学跳出了传统翻译理论的视阈,大大拓宽了翻译学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的翻译研究也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向”,“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及其单一标准的局限性,跳出了文本中心主义的纯语言转换的单一视界。
中西方的这两种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突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本身和在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提供了契机。
一、译者在文化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翻译 the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Fu Lei(傅雷), 傅雷) 傅雷 a famous translator, writes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Balzac’s Old Goriot translation ought to be like copying a picture ; the ultimate aim lies in the resemblance in spirit rather than that in form.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a yardstick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measure or asses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version. /The principles guide the translators’ practice, //and the criteria lay emphasis on readers’ or critics’ evalua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most cases, they ar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1.即 翻译的标准 指导翻译实践;2.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即翻译批 评(translation criticism)的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thre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ida 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grammatical analysis semantic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2. transfer from the source text to the source text 3.restructuring the target text 4.testing
第二讲: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 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标准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 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 失厥义,是则为善。” --- 支谦
一、严复的“信、达、雅”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信faithfulness: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 (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 达expressiveness: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 雅elegance:译文须用规范化的语言,并 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 合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 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 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 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 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 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 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 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 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 所以为信也。
原书多论希腊以来学派,凡所标举,皆当时名硕。流风绪 论,泰西二千年之人心民智系焉,讲西学者所不可不知也。兹 于篇末,略载诸公生世事业,粗备学者知人论世之资。 穷理与从政相同,皆贵集思广益。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 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 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是非然否,以俟公 论,不敢固也。如日标高揭己,则失不佞怀铅握椠,辛苦迻译 之本心矣。 是编之译,本以理学西书,翻转不易,固取此书,日与同 学诸子相课。迨书成,吴丈挚甫见而好之,斧落徽〔征〕引, 匡益实多。顾惟探赜叩寂之学,非当务之所亟,不愿问世也。 而稿经新会梁任公、沔阳卢木斋诸君借钞,皆劝早日付梓,木 斋邮示介弟慎之于鄂,亦谓宜公海内,遂灾枣梨,犹非不佞意 也。刻讫寄津覆斠,乃为发例言,并识缘起如是云。
翻译的最低标准

D i o ei e ac . y e ve h r et es e k . ds m t sm r h b h a n Ic ag m he p a e
翻译的最低标准
口张 颖
(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 2 5 1 ) 10 2
摘 要: 翻译界要 确立翻译标准不仅仅在于它对翻译 实践的重要性, 更在于它对翻译批评 活动的指导性。 翻译 学家也一直在为建立起一个普遍适 用的翻译标准而不懈努力。本文认 为, 在多元 互补论的普遍适用性背后, 存在一个翻译 的最低标准 , 这个最低标准就是语用意义的对等
Bets ra efns sp o d db c i n eh d , s cal s u fc ih i r vie yma hnigm t o s ig
官享 受下实 现 了文 本 的语用 意义 。 3 .文 学翻译 : ① Whtrt u srstit n h /o e ewttaf aat o upth me f i t T gt r i t . v h si o g h hh a
2 .广 告翻 译:
Ap eThik fe e t pl n sDi rn . f
( 你是什么 鬼物胆 敢僭 窃丹麦 先王神 武的雄 姿 , 在这 样深夜 时 分 出现 ?凭着 上天 的名 义 , 命令你 说话 !) 陆永 昌,0 0 我 ( 2 0) 朱 生豪先 生翻 译此段 话时 ,没有 用与莎 士 比亚同时代 的汤 显 祖 (5011) 《 丹亭》 15-6 6在 牡 中使 用的语 言, 他采用 白话 文的形式 , 却 也 将原 文中说 话人 的气势 与尊 严表现 得淋漓 尽致 。文学 作品作 为 人 类艺 术的瑰 宝, 自身对语 言 、 其 风格 、 笔、 文 思想 等等方 面的特殊 要 求, 使得译 者不仅 要传达 原作 的故事情节 等基本信 息 , 还要传达 原 作的 艺术审 美信 息, 而这 却是 个相对 无 限且难 以捉摸 的” 变量 ” 。 这 些最 终决定 了文学 翻译 的难度 。但 是如果 一个文 本的语境 是确 定 的话 , 的语用 意义 也是相 对确定 的 , 以在其 它因素 并不恒定 它 所 的情况 下, 将语 用意义 作为 文学翻 译 的最低标 准也 是可行 的。 文 中仅仅列举 了语 用意义 对等在 科技 、 告 、 广 文学文本 中的应 用, 但也不难 发现 这一标 准是 可以在 其他文本 类型 中无限推 广的 , 因为如前 文所提 ,翻译 本身 就是 一项与 语境与 语用有 着密切 联系 的 活动 。 三 、 用意义 对等 作为翻 译最 低标准 的必要 性 语 多元 互补论 的出现 , 使每种 文本 都有 了其 对应 的翻译标准 , 这 个 时候再 过分地 强调所 谓 的最 低 标准是 否会显 得 多余 ?其 实 , 历 史上 所 出现 的翻译 标准 , 都有 其最低 标准之 说 , 比如严复 的” 达 信 雅” 中对” 的强调 , 雷对” 信” 傅 神似” 的强 调 , 钟书对 ” 钱 化境 ” 的强调 等等 。随着 时 间的推移 , 最低标 准之 说逐渐 淡化 , 取而代 之 的是” 最适用 的 ” 标准 。但不 管 怎样 发展 , 使翻 译之所 以成 为翻译 , 并能 有效进 行 的底 线还 是 存在 的。强调 多元互 补理论 的背后 是 以语 用 意义 作为最 低标准 还 是有其现 实意 义 的。 在上面 所举 的例子 中, 译者运 用 多元互补 论 , 根据 不 同的语 境 做 出不 同的翻译策 略选择 , 正是选 择何种 语用 意义 的过程 吗 ? 不 不难看 出 , 即使是运用 普遍 适用 的多元互 补论 , 用意义 仍然是 作 语 为选择 翻译策 略 的主要 决定性 因素 。 四、 结论 自从有翻 译活动 以来 , 理论 界就十分 重视对 翻译标 准的研 究, 2 世 纪后期 翻译语 言学 派的代 表人 物之一 Wo rm wis 0 l a l 曾借 用 f s 他人 的话说 ,翻 译学 的一项主 要任 务就是 要制定 出一种 以经验 为 ” 依 据而 又可用 作评 估翻译 等值 的标尺 。”杨 晓荣 , 0 5 翻译之 所 ( 20) 以成 为翻译 , 其 自身的一个 底线 , 有 这个底 线就 是文 中提 到的最低 翻 译标 准 , 个标准 并不是要 去支配 翻译 活动 , 是将翻 译作 品在 这 而 合格 与不合格 之 间做一个 区分 ,让译 者在充 分享 受翻译 策略 自主 选 择权 的 同时 , 为译 文确 定一个 大致 的方位 。 参 考文献 : 【】 1刘杰 辉 , 赵红 军 , 中国当代翻 译标 准讨论 综述 , 宁行政 学 辽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摘要:"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所以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贸易、营销,还有财务类的理论知识,这些都是的实用性非常强的信息,进而需要的专业术语也非常多。
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而且还理解语言和民族文化;翻译是文化间沟通的桥梁,英语翻译是一种文化间沟通,熟悉使口译员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在英文翻译中具有广泛而严格的专业知识。
必须注意语言、句子和文化背景,重点是忠实于原文,准确理解,灵活处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障碍,表达语言和习俗,理解现实原则,为避免失败而作出的调整,真正的含义尽可能准确。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文本功能引言:商务英语服务于商务交际,以实用性、专业性、目的性为旨归,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我们必须持有严谨、专业且认真的态度,不仅要选择恰当的表达,还需要将相关文化背景纳入考虑之中,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商务英语有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纯音译法、谐音译法、意译法、形译法、音意兼顾译法等,因此,我们大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来择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商务英语的国内外发展情况1.商务英语在国内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初西方西方国家开办的传教学校,但到那时,追求社会福利不能使这些传教学校成为像中国最近的莫里森传教学校一样,由于财政和人力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临时性的,另一方面是与当时的商界巨头积极合作,当然是为了接受培训。
在要求英国商人满足社会对外国商业人才的需求之后,这些巨头的贸易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一些传教学校改变了培养中国传教士的初衷,并增加了一些实用课程。
2. 商务英语在国外的发展十六世纪初,英语与当时更著名的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起,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不懂外语的旅行者所使用的许多文本的对比,例如,7个字典国家(也是第1540年出版的第一个多语言词典),其目的是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港口城市的布商斯堪的纳维亚语进行贸易,其中包括拉丁语、法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原作的因素 , 又要考虑 译作 的 因素 ( 文 、 者 、 文读者 、 译 译 译 译 个” 。因此 , 在探讨翻译标 准 时 , 们总 是挖空 心思要 找 出一 人 文语言文化背景等 )这就导致 了翻译 标准 的多元 性。就 中国 条绝对实用的标准 , , 结果 陷人 了死胡 同。但从 翻译理论 与实 翻译界而言 , 著名 的有 : 语堂 的“ 林 三字 论” ——信 、 、 , 顺 美 鲁 践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 翻译 从来就没有一个统 一的标 准 , 迅、 瞿秋 白的“ 宁信而不 顺” 傅雷 提 出的“ , 神似论 ” 钱 钟书 的 因此 , , 翻译 的标准问题 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 也是 翻译理 “ 化境说 ” , 等 但这些 标准都 没有 脱离 严复 提 出的“ 、 、 论研究 的中心课题 , 信 达 雅” 许多研 究者基 于 翻译理论 标准 的多元性
对于翻译标准 的争论 尤甚 。总 的看 来 , 翻译 标 准具有 一定 的 范畴 。这些翻译标准从 不 同的维 度来衡 量译 文的优劣 , 并导 继承性 , 但呈 现多元化 的趋 势。本 文拟从 翻译标 准 的多元 性 致 了多种 翻译标准 并存 的局面 , 现 了翻译 标准 的多元性发 体 发展 、 成因及其必然性等方 面展 开论 述。
பைடு நூலகம்
勒的三原则:1 () 译文应完全写出原作的思想——信 ; ) ( 译文 2
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 的相 同—— 达 ;3译 文应和原作一样 () 流畅——雅 。
三、翻译标准 多元性 出现的必然性
翻译标 准的多元性 与 翻译 实践活 动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 是
翻译活动发展到一定 阶段 的必然产物 。只有 当翻译实践活 动
雅” 早 他 10年 的 英 国学 者 亚历 山 大 ・ 特 勒 ( l adr 领袖裁决式 的决 断 , 与 0 泰 Ae ne x 致使翻译标准的问题一 直处于争论 中, 这 T fr提出的翻译三原则非 常相似 , ye) l 换言 之 , 严复 参考了泰特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标 准多元性 的形成 。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Zhi Qian支谦 支谦
• He put forward his norms that the translator of Buddhist classics should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without any embroidery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Part two
•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for beginners of translation 1. faithfulness/accuracy 2. smoothness/fluency
• By faithfulness/accuracy, we mean being faithful not only to the original contents,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views, but also to the original style. • By smoothness, we mean not only easy and readable rendering, but also idiomatic expres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hongde(刘重德 刘重德) Liu Chongde(刘重德)
•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fitness (closeness) (刘重德修正了严复“信、达、雅”的翻 译标准,提出了“信、达、切”的观点, 所谓“切”就是:“实事求是,酌情处 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风格”)
Dao An 道安
• He suggested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translat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without any addition and deduction.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简介第⼀部分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the reader.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writer alon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the writer.意⼤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中提出异化的观点。
译者的隐⾝是指在译⽂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所谓“不可见性(invisibility)”。
译⽂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
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归化)。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承认并且容忍差异,并在⽬的语中形成⽂化差异。
抵抗式的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通顺可以看做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异化是建⽴在不连贯性的美学基础之上的;不连贯性最能保留差异,保留陌⽣性。
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第⼀:异化翻译有利于发展多元⽂化,抵制欧美⽂化霸权,保护⽂化⽣态;第⼆:异化翻译可以促成⽬的语中外国⽂学经典的重构,推动⽬的语本⼟⽂学的变⾰;第三:异化翻译有提升译者和译⽂⽂化地位。
归化派认为1)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就是避免⽂化冲突与误解;2)不应把原语的语⾔与⽂化规范强加给⽬的语; 3)归化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和想象⼒提出过⾼的要求。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法,⽽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策略。
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
异化和归化包含了深刻的⽂化,⽂学乃⾄政治的内涵。
异化和归化将语⾔层次的直译与意译讨论升⾄⽂化,诗学和政治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
; 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
; 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
; 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 ;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就单向思维而言,其优点就在于其单向性。
人类思维若不借助于这种单向性,就无法切实地把握这个世界:因为人的认识非得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不可,经由;
这个点,构成认识线,再由线构成认识面。
人类认识一直是囿于线性认识范围内,具有单向定义性、定势性特点,很少超越它;如能达到面的认识能力,就很不简单了(难怪我们经常呼吁要考虑全面,把考虑全面作为一种理想,正意味着我们很难进行全面地思考)。
但即使我们达到了面的认识能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理想的认识方法是立体的、多维的或全方位的认识方法。
简单说来,我们在考察对象时,有动态法和静态法。
;
; 我们可以让考察对象固定,而认识主体环绕它进行任意考察(动态),也可以让认识主体固定,而对象环绕主体接受考察(静态);在某种场合,认识主体可以用意念进入被考察对象的核心向其作由里往外的立体性辐射考察,或相反,考察对象被置于认识主体的立体认识模中心,由认识主体对其进行由外到内的立体透视性考察。
;
; 当我们具体考察一个对象时,我们假定它是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我们可以在它的周围空间的任何一个点来考察它,而由于其背景不同,在任何一点
上的考察结果都会不同于任何别的一点上的考察结果。
所以在考察者心中,这个原点所代表的可以是无穷个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只是一个。
同理,假如我们把认识主体(我)看成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又假设这个原点是可以同时向任何方向进行观察的眼睛的话,那么其观察结果和我们平时只从一个方向看出去(我们的视幅只局限在双眼前方)所得结果将是多么令人惊赫的不同,这宛如是一种全息式观照。
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可以是Al可以是B,可以既是A又是B,还可以同时是c,d,e……等等,这全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观察点。
正是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出--;
3.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
; 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空间),一百个读者会产生’百种印象,因为该译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倒依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及其他功利性目的等等而定。
所以译作的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价值接收者(欣赏者),而价值接收者的判断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实用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折腾了两、三千年,从来就没有结果。
但是没有这种绝对标准不等于说没有任何标准。
恰恰相反,我认为能够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即是有若干个,我把这种情形称作--;
; 4.翻译标准多元化;
; 翻译标准多元化并不是翻译标准全元化(无数个标准),也不是翻译标准虚无化,而是追求无限中的有限性。
如果依立体思维方式来看,翻译标准在理论上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无穷无尽的翻译标准将意味着没有标准。
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提出立体思维方式只意味着我们应尽可能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说我们能完全作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当然也是有限的。
换句话说,我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的有限性实际上已经发地规定了我们在选择认识对象卜的有限性,所以根本不用杞人忧天似地担心有无穷个翻译标准暴风骤雨般落到我们面前,令人一筹莫展。
恰恰相反,认识主体自会根据其需要来容纳相应的标准。
历史已经证明是如此,也还会证明将如此。
翻译标准多元化指的是多而有限,而不是多而无节,它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
有人或许会问:翻译标准多了,会不会是无政府主义,会不会乱套呢?问这种话的人不明白(1)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一个客观现实,并不是我们凭空抛出来强加在译者和读者头上的。
古今中外的译者在翻译时,从来都没有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古今中外的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也从来没有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而翻译业照样在发展壮大,且越来越进步。
如果说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会乱套的话,那早就乱了几千年了,无需我们现在再去打乱它,更无需我们现在突然要强迫给它一个统一的标准;(2)翻译标准并非是某个翻译家随心所欲地规定出来的,而是译者、读者间长期以来的某种默契的结果,翻译家往往是发现了一些标准可以满足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要求,而不是纯粹主观地发明了这些标准,从而强加在读者身上。
怕乱套的人是把自己想象成了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