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对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摘要】网络的出现使人类活动的自由度和潜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为文化领域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关键词】网络传播阵地性平台

一、用网络的高速型、及时性,提高先进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在信息的传播速度方面,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突破是以往任何现代化成果都无法比拟的。将不同空间位置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可以使一台电脑上的信息通过网络以光速传递到指定的一台或多台电脑上。于是,在网络社会,人类似乎成了超人,可以以光的速度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获取信息,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得“天涯若比邻”不再成为夸张。这就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满足了快速生活节奏下人们想方设法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需要,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以前,人们进行信息交流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我们以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经常通过促膝谈性的一对一形式,这种方法确实能解决一些个人思想问题,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快速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教育工作者只好采取作报告、印材料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也是有限的。而有了四通八达的网络,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网络的高速性、广泛性的特点,足可以使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得到最快速和最大范围的传播,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弘扬。

二、用网络的开放性、超时空性,扩大先进文化传播的广度与范围

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网上信息人人都可以获得、拥有,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向别人提供信息。通过网络中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使他们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受并传播各种信息。网络极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全社会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就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人们铺就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之路,传统的、封闭的、集权式的生活观念将变成明日黄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来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使其成为中国对内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宣扬国家主流思想意识,对外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面对当前信息传播“西强我弱”状况,除了通过办好我们自己的网站,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等措施,迅速加大中文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流量外,还可以扶持发展多语种的世界级中国网站,以此为基础,报道中国新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世界各国人民都来了解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髓,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三、用网络的多媒体性、平等性,增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与吸引力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它对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而且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符号等多种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形象化,更生动,这必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网络没有国界,没有政府的存在,也不存在这片网络统治那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往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既可以像打电话那样交流,又分辨不清对方的真实面容与身份,这种平等性、自由性正好与当代人们的独立自主、动态开放和自觉创新的思维特征相吻合,提高了当今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政府控制的政治参与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间与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互动,从而有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形成,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四、用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增强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渗透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传播形式更直接,网络用户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既是网上信息的使用者,又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在从网上获取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发布性闻、发表评论,对既有信息进行即时反馈,从而使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网络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不见面,可以不用真名,交流者可以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愿讲出来的想法在网上都讲出来,使人们在接受先进文化传播、思想宣传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方式,变“说教”为自由浏览、自主学习。而且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达,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从而促进人们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由教育。

参考文献:

[1]傅海鹰.构建和谐网络,传播先进文化[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刘键政.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基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廉洁观教育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陈勇,陈蕾.论网络技术文化价值的构成及其作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