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乐府诗《江南》看古代方位词序

合集下载

《江南》描写江南景色的古诗鉴赏

《江南》描写江南景色的古诗鉴赏

《江南》描写江南景色的古诗鉴赏佚名(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江南古诗赏析吧。

【江南】两汉: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江南】赏析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江南》精美课件【最新】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江南》精美课件【最新】
东,表方向,早晨太阳升起的那 一边,跟“西”相对。
我会认

西
西方 西边
西,表方向,太阳落下的那一边, 跟“东”相对。
我会认
běi

北方 北京
北,表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 的那一边,跟“南”相对。
我会写
东方
书写指导:
“东”第二笔的撇折从竖中线起笔, 到横中线处转折,第三笔竖钩沿着竖 中线写。最后两点要写对称。
zuǒ miàn shì běi yòu miàn shì nán
左 面 是 北 ,右 面 是 南 。
通过偏旁归类识记



艹(与植物有关)







西

诗歌品读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哪些景物?
莲蓬
莲叶
鱼儿
第2课时 自由读一读诗歌,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看图说话
这里的莲叶真 绿 。 这里的莲花真 密 。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江南水乡人们 采莲时的美好情景。
初初读读课课文文
听朗读,然后自己试
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课文中将课后的生字圈画
出来。
点击听朗读
江南
江 南/可 采 莲, 莲 叶/何 田 田。 鱼 戏/莲 叶 间。 鱼 戏/莲 叶 东, 鱼 戏/莲 叶 西, 鱼 戏/莲 叶 南, 鱼 戏/莲 叶 北。
课堂练习
一、连一连。




lián
cǎi
jiānɡ
nán
二、连字成词。

西
方是以部瓜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1.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江南水乡)的美 景,诗中提到的植物是( 莲 ),动 物是( 鱼 )。

部编版《江南》精品课件

部编版《江南》精品课件

核心问题:
江南的美景有什么特点?
江南莲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江南 风景美丽,让人感到自由、快乐。
荷叶罗裙一色裁(cái),芙蓉(róng)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 蓬的情景,反映了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 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少炫壮耀不 :努写力出,了本老小大草诗徒的伤快第悲乐。与二自豪句。-“-莲《长叶歌行何》 田田”不太好理解,我们可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
抢路,也不能以突然观止步察。如教果前材面的中人的突然图停住画,后,边的看人没一处看落脚莲,就叶会掉到进水底里。有每什当上么工、特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
jiānɡ nán kě cǎi
江南可采
lián dōnɡ xī běi
莲东西北
jiān(中间) 间 jiàn(间隙)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蓬的情景。


结构:半包围 音序:K 部首:口 组词:可见 可以 造句:我可以去北京吗? 书写指导:“口”字要写得小一些。
dōnɡ

结构:独体 音序:D 部首:一 组词:东方 东家 造句:中国在世界的东方。 书写指导:注意撇折顿笔。
xī “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
只要同学们记住这三步,大家陈述句变反问句就没有问题了。大家一定要记住,熟能生巧。生活中你会用到许多陈述句,学会陈述句 变反问句后你可以多试着去用反问句去表达相同 的意思。

古诗汉乐府《江南》PPT课件教案

古诗汉乐府《江南》PPT课件教案

鱼鱼鱼鱼鱼莲江 戏戏戏戏戏叶南 莲莲莲莲莲何可 叶叶叶叶叶田采 北南西东间田莲 。,,,。,,
《 江 汉

府南 》
感第 悟三 诗部 意分
我看到了(
)的莲叶。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思考
鱼 戏 莲 叶 间
了解汉乐府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 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 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 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 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 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 或拟乐府。
鱼东西北
会写字Βιβλιοθήκη kě可dōng东

西
课第 堂四 总部 结分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江南美
江南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自由、快乐
谢谢大家!
理第 解二 文部 意分
jiāng nán
江南
hàn yuè fŭ
汉乐府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江 南 可 采 莲,
lián yè hé tián tián
莲 叶 何 田 田,
yú xÌ liá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yú xÌ lián yè dōng
鱼 戏 莲 叶 东,
yú xÌ lián yè xī
鱼 戏 莲 叶 西,

汉乐府《江南》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

汉乐府《江南》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

汉乐府《江南》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可:这里为适合、正好的意思。

莲: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称荷,莲子可食用。

何:何等、多么。

田田:形容莲叶相连接、生长茂盛的样子。

戏:嬉戏、玩耍。

汉乐府《江南》配图
古诗译文:
江南到了可以采莲的时节,莲叶碧绿茂盛,片片相连,那鱼儿畅游玩耍在莲叶之间。

鱼儿一会儿徜徉到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到莲叶西面,一会儿漫游到莲叶南面,一会儿又到了莲叶北面。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汉朝江南一带的民谣,它以清新明快的语调,描绘了江南水乡在采莲时节莲叶丰茂、鱼儿嬉戏的美丽图景,反映了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诗中五个“戏”字,把鱼儿的俏皮活泼描绘得活灵活现。

后面四句写鱼戏东南西北,用语、句式看似重复,其实是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把莲叶下鱼儿自由自在的神态描绘得出神入化。

同时折射出采莲姑娘们欢喜快乐的心情。

全诗没有任何修饰,质朴率真,呈现出民歌的原生态本色。

作者简介:
乐府是秦汉时期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其任务是收集各地民间歌谣、音乐,整理改编,演唱演奏。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

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数十首,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江南》汉乐府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江南》汉乐府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江南》汉乐府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江南》汉乐府民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

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

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作品原文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作品注释1、何:多么2、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作品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

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

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

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

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而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紧承上句而来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的。

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

汉乐府民歌:《江南》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江南》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欢乐的⼼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下⾯是分享的汉乐府民歌:《江南》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 江南⼜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欢快的鱼⼉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会⼉在这⼉,⼀会⼉⼜忽然游到了那⼉,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成为⼀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朝会、宴飨时的⾳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乐的诗歌即被后⼈称为乐府诗。

⽥⽥:荷叶茂盛的样⼦。

可:在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赏析】 这是⼀⾸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欢乐的⼼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回旋反复的⾳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望⽆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由⾃在、欢快戏耍的鱼⼉,还有那⽔上划破荷塘的⼩船上采莲的壮男俊⼥的欢声笑语,悦⽿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动的场景!从⽂化学的⾓度,我们⼜会发现这是⼀⾸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怎能不想起北⽅的“⼤姑娘⾛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股夏⽇的清新迎⾯扑来,想着就令⼈觉得清爽。

还不⽌于此,我们感受着诗⼈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的⼼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字是写⼈的,但是我们⼜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如临其境,感受到了⼀股勃勃⽣机的青春与活⼒,领略到了采莲⼈内⼼的欢乐和青年男⼥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江南汉乐府这首诗的解释 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

江南汉乐府这首诗的解释 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

江南汉乐府这首诗的解释江南汉乐府古诗翻译《江南》汉乐府歌辞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儒家六经中原有《乐经》,后惜不传;《诗经》音谐律调,原本亦是歌咏之词。

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礼”的承载,是“德”的体现。

在周王朝所设采诗官制之后,秦亦设有“乐府”,在“少府”辖下,专管教习乐舞演唱之事。

汉初社会甫定,未暇顾及乐事,直至汉武帝定郊祀礼乐时重建乐府,采制民间或文人诗歌,以备祭祀或宴会时配乐演奏。

两汉乐府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称“乐府诗”,是《诗经》之后对诗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等,内容广泛,现实性强,如《汉书·艺文志》所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陌上桑》《战城南》《白头吟》《上邪》等等,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被称为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而我们看到的这首《江南》却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谣,出自汉乐府的《相和歌辞》,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也是五言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江南水乡,处处生长着茂盛的莲花。

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花朵美丽可赏,荷叶包裹物品,莲子药食两用,莲藕清甜可口……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

季夏初秋,正是采莲的好时节,“田田”二字,正写出那荷叶茂盛圆润、层层叠叠的状貌。

有人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莲子成熟的季节,荷花大都近于凋残,而荷叶依然繁茂,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期间,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

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

湖水清澈,花叶摇曳,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可以想见,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二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

而“鱼戏莲叶间”之后,却又反复铺陈,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嬉戏,乍一看来,似乎累赘可笑,可结合场景细想,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一唱数和,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乐府诗《江南》看古代方位词序作者:张煜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2期【摘要】“东西南北”四大方位词的排序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严密的内在逻辑。

方位词的文化意蕴与人类对其的普遍体验决定了“东”、“南”分别在“西”、“北”之前,心理象似性理论亦佐证了这一点。

此外,词序也有可能受古音、中国人发音器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的十字崇拜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东南西北;方位词序;乐府诗;江南;十字崇拜【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一、缘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1]作为一首汉乐府相和歌,《江南》非但不曾湮没在历史的河潮里,反倒以其高度的生命力,将荷塘中欢闹嬉笑、你歌我和的真味与鲜度长久地留存了下来。

诗中后四句,将“东”、“西”、“南”、“北”四大方位铺排,反复咏唱,而丝毫不显呆板,质朴自然且颇有意趣。

然而,若在诵读之后细细究去,便会发现诗中的方位词序与其他不少文学作品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譬如,在《木兰诗》中,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处虽为互文,在方位词序的讨论上却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再如,《礼记·檀弓》中写道:“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又如,《汉书·张陈王周传》中张良关于定都何处有如下高论:“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西,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东西南北”为序的表达,实不鲜见。

诚然,语言表达确实存在随意性,但当口头表达固化为书面表达,乃至经过时间打磨、广泛操用、经验积累、自我调整之后铸化作普遍的“社会习惯”,我们便不得不承认其中确有可捉摸或是难以捉摸的内在逻辑。

欲探讨个中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厘清为何“东”在“西”前、“南”在“北”前、“东”在“南”前;其二,尝试讨论“东西”为何先于“南北”。

二、四大方位的文化意蕴“东南西北”发展至今,从四个相对孤立的方位到一个内部有序的整合体,一切绝非巧合。

方位词序并不是将四个方位信手拈来之后随意排去,而是根据每一个方位的文化意蕴结合人类对其的普遍体验作出的安排。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东”如此:“东,动也,从木”。

官溥说:“从日在木中。

凡东之属皆从东。

”东风来,万物生,故名东。

中国古代乃是农业社会,我国农业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流文化,因此历朝历代在历法、节气等诸多方面多以中原视角为主视角。

中原地处季风气候带,每年开春便有东季风、东南季风从太平洋上吹来,为春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在长时期中,原始人无论对自己或自己借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都没有任何有联系的观念。

后来逐渐才开始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有了极有限的观念。

” [2]古代先民在劳动中积累经验,经过恐怕是相当长时间的规律摸索,发现了“东风”之奥秘。

他们也发现了,万物生长靠太阳。

那时,虽然人们还没有“挣脱神话式的梦幻世界及其狭隘的感知世界之樊笼” [3],但在“夸父逐日”中,先民对光明之憧憬、对扑朔迷离的自然之观想、对征服自然之渴望均得到了很好的映射。

人们渐渐发现,太阳这个“大火球”竟日日从一个相对固定的方位升起,又从另一个相对固定的方位落下。

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规律性总结,不单是人类在从蒙昧枷锁的挣脱中寻获的历史进步,更从时间界定、地理参照、农作度时等方面对人类生活乃至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抹杀的作用。

而这样的作用,或多或少又将人类推上了宣扬弥甚的敬日情结的地步。

《尚书·尧典》中有“寅宾出日”之说,类似地,《吕氏春秋·孟春季》亦有这样的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

” [4]崇“东”思想从纯自然式的膜拜中脱胎出来,浸润在生活中的每一处罅隙。

封禅崇东,“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益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而不臻于泰山(东岳——笔者注)者也” [5];居室崇东,“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 [6];座次崇东,“堂上之位,对堂下者,南向为贵,不对堂下者,唯东向为尊” [7]。

就连养生,古人也奉信东主生,主张东向而眠。

再来看“西”。

《说文解字》释“西”如下:“鸟在巢上也,象形。

日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虽然学界对于“西”字是否为“鸟在巢上”各执一词,但许慎的解释确有可取之处,其不光符合常见鸟类的生物钟,也与当时人类的心理与生存状态相合。

这很好懂:太阳落山,气温下降,加之原始的照明设备难以维持如白昼般光明的夜间生活,于是人们便日落而息(笔者认为此处的“息”指不劳作)。

先民们以太阳升起之方向为东,“东”象征着生长与光明;又以其落下之方向为西,那么要说“西”象征着与“东”相反的寒冷与黑暗,也并不是信口雌黄。

后来,“日薄西山”这一原本是描述自然景象的成语,被引申出了“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的消极含义。

与属木、具青色、主生、代表春天的东相比,西属金、具白色、主杀伐、代表秋天。

所谓“秋后处斩”、“西归”、“西迁”等固定表达的出现也与这层含义脱不了干系。

上文在讨论崇东思想时,曾提到座次问题,《史记会注考证》关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注道:“南向为贵。

”这其实与古代建筑物坐北朝南大有关系。

每年冬至,太阳到达一年之中最北的地方——北回归线,而我国处于北半球,中原地区仍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太阳仍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

建筑物坐北朝南,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

同样地,山坡南面阳光充足,利于草木生长,旺盛的生命力带来了鼎沛的阳气,因而山南谓之阳。

或许正因如此,南帝(又名赤帝)掌管南方,代表着夏天,也反映了先民们对于火与热的崇拜。

“南”又象征着富贵与长寿,现代人常说的“寿比南山”,可以追溯至《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 [8]。

“南面”一词泛指尊位,在汉语中又有“败北”一词,反映了与前者相对应的感情色彩。

北方属水,具黑色。

传说中的幽冥世界叫作幽都,位于北海 [9],“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狗、玄虎、玄狐蓬尾。

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 [10]。

这不免为“北”蒙上了一层黑暗与死亡的阴影。

同时,冬天从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季风席卷中原,带来了冬意与寒冷。

这一点在御寒能力、医疗水平较低的古代是不容小觑的。

三、方位词序的探究显而易见,相较于“西”、“北”,人们对“东”、“南”抱有更为正面的文化情感倾向。

有学者认为:心理象似性强调概念结构影响语言结构,人们使用心理象似性原则,把感知者的主观感受应用到对词的情感含义的识解以及词序上 [11]。

所以,当面临“东”、“西”二者孰前孰后的问题,人们有意无意地便按照心理象似性原则做出了抉择。

“南”、“北”同理。

另一方面,方位词序也是按照一定的时空逻辑的。

太阳东出西落,从时间上看,西面日落必然以东面日出为前提;从空间上看,北面少阳必然以南面见阳为前提。

类似的逻辑在《诗经》中常见的表达“东征西归”里也得以体现。

中国古代的绝大部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由男性主宰,在男权社会,崇阳思想越加蓬勃,与太阳紧密相连、象征阳性的“东”与“南”也就自然而然地就牢牢死死地压在了“西”与“北”之上。

不过,纵然“东”与“南”有着相似的前提地位,但它们之间的次序仍是可以推测敲定的:若无东方日出,则南方实不得见阳。

故而,“东”理当位于“南”前。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都遵循了参照点先于目标的认知规律[12],孰是孰非,诚难定夺。

笔者以为,不必争出个是非,两者都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的适用性,此处暂只讨论“东西南北”之词序的可能原因。

一方面,“先民最早的空间觉醒来自于耕作和祭祀中对太阳的观想,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规律中感知了东与西二元方位的空间观念,之后,二元论的成熟启发了与之对位的南北方位。

” [13]由是可知,“东西”先于“南北”在人类的脑袋里扎根。

乐府立于汉武帝统治时期。

那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被广推的正统思想。

儒家以中庸为至德,重“和”,这种“中庸”思想使两种相对立的因素彼此协调、配合适度,达到统一、和谐之境界。

“东”与“西”、“南”与“北”,这两组对立因素分别放在一起,使一个四字词语不至倾斜,四平八稳、内生和谐。

除此之外,中国人行文讲求对仗,这亦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和谐,“东西”与“南北”这一两两搭配恰也能符合这一文化心理。

笔者以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时间考验发展为一种文化符号乃至文化情结,其个中奥妙定是不单纯的,也许包括了森罗万象,同样也定是不能用寥寥数页阐述清楚的。

笔者在此提出两个大胆的设想:第一,方位词序与古音以及中国人的发音器官特征有关,第二,“东南西北”的顺序与古代中国的十字崇拜有关。

而笔者想在此简单地讨论一下第二点。

十字符号早在人面鱼纹盆、鹿纹盆等半坡彩陶上就能寻到踪迹,而在临潼姜寨出土的五鱼纹盆、北首岭鱼纹彩陶盆、马家窑旋涡纹彩陶盆等之上也可见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十字符号[14]。

“中国原始先民即以十字图形构成陶纹的基本形态,以…十‟字的变体…亚‟字纹作为族徽标志;商代青铜器多有十字形穿孔纹,陵墓常用十字形平面,古金文中有先人礼拜十字或在人的头顶绘制十字的图形,并且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黄帝‟二字都含有…十‟字部,后世城市、建筑的格局也延续着十字框架。

[15]”中国古代建筑群方正的布局、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无一不反映出古人对十字符号的情有独钟以及在表意识及潜意识的推动下对十字精神的不懈探索。

回过头再看《江南》一诗,作为一首多人口头即唱和歌,其后四句尤众人合作完成。

在艺术效果上,身处某一方位之人唱完由身处相对方位之人接过接力棒,颇有你来我往、两相呼应的意趣,使欢歌笑语浸满莲间,赫然撑起了荷塘这片舞台。

而人们在选择以“东—西—南—北”的顺序高歌劳作时,不但从十字符号的与人际关系的帮助里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无形之中也丰富了十字符号与人际关系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东南西北”这一排序在古诗文中频现的奥秘,不光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亦鼓励了不少生活有心人去探究。

笔者阅读整理了部分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跟进与补充,同时也提出了两点个人设想。

之所以提出大胆设想,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般为了求新所以故意为新,而是笔者经过思考与探索的抛砖引玉。

此文旨在讨论,而非定论,希望能对方位词序探索得更加深入、方位文化内涵的越发丰富作出小小的帮助。

注释:[1]《江南》选自: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4]吕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5]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6]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7]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8]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