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稿-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2018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2018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对2018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并按照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具体部署。下面就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以及2018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一个解读,供大家参考。

一、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7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和国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处置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行,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质

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也就是四大经济指标,即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和国际收支。

第一,经济增长好于预期。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提高0.2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7%-6.9%,延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3年-201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

第二,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51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4.98%。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纳入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覆盖了农民工等城镇非户籍人口,能更全面准确反映就业状况。2013年-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

第三,物价形势总体稳定。 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结束了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的下降态势。总体看,居民消费价格延续2013年以来温和上涨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但涨势趋稳。

第四,国际收支保持平稳。201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5万亿元,增长18.7%。2013年以来,我国持续保持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利用外商投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地位,货物贸易保持顺差,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有序,国际收支形势不断改善,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下面,从以下几张图表来看看我国经济走势。

图1 我国GDP季度同比、累积同比增速

由图1的曲线变化可见,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近五年来经济增长逐渐趋稳。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依然比世界经济增速高出1倍以上。2013-201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现已稳居世界第二。

图2 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涨幅

从图2来看,我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过高通胀时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经历过通货紧缩时期。过去五年来,尽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物价保持相对稳定。

图3 居民消费价格与工业生产者价格走势

图3中曲线变化显示,一方面CPI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PPI在经历54个月的通缩之后出现恢复性上涨,在2017年下半年一度涨幅较高,进入2018

年后开始回落,两者之间趋于平稳。这预示着2018年的物价有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的上涨。

图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从图4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特别是2017年达1351万人,创历史新高。

图5 外贸进出口月度同比增速

从图5可见,我国外贸进出口在国际金融危机重挫下增速下滑,之后有短暂的大幅上涨,但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形势在近两年有所好转。我们看到,我国外贸进出口出现了比较快的增长,实现回稳向好。2018年2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44.5%,超出预期,出口继续向好。

图6 对外贸易增长情况

我国进出口总额在2015年、2016年出现负增长,但自2017年以后呈正增长态势。由此可见,2017年对于我国进出口走势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扭转了进出口的疲弱状态,出现恢复性增长。

图7 对外贸易规模

201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此后受种种因素影响总量有所下降,直到2017年又站到了4万亿美元以上的位置。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7.79万亿元(约为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创六年新高,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图8 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

从图8可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再加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701亿美元,比外商直接投资还高出近500亿美元。2017年,在有效遏制非理性对外投资之后,我们的对外投资有所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却达到了创纪录的1363亿美元。从外贸和投资两方面看,这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从产业结构看,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9%、36.3%和58.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2.5和4.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3.9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3年-201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42.6%和52.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这是一个重要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

从需求结构看,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8.8%、32.1%和9.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1、2.2和0.6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虽然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提升,但最终消费支出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2%和43.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年平均贡献率几乎为0。也就是说,过去五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外需的贡献基本为0。

从以下图表来分析上述两个结论。先来看产业结构方面。

图9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9中曲线变化显示,农业占GDP比重日趋下降,到目前已低于10%,工业占比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到目前只占40%左右,而服务业占比稳步上升,自2016年以来已突破50%。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比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是一个大趋势。

图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11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基本保持在7%-8%的增长,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说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由图10、图11可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滑,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

再来从需求结构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消费、投资和出口。

图12 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比重

最终消费自新世纪以来一直呈下降态势,直到过去五年才有了明显上升。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度在40%以上,也是在过去五年开始缓慢回落。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曾达8%。之后,我国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降到2%以内,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外需的贡献基本为0。内外需求基本均衡。

图13 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根据图13所示,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而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净出口的平均贡献率几乎为0。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想长远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主要原因就是外需风险太大,国际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通过出口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图14 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拉动

从图14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2009-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对经济增长呈现负拉动,且此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并不明显,直到2017年净出口的贡献率又上升到9.1%。另外,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其中最终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已逐步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这就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投资、出口以及工业生产都有一些周期性因素,比如项目启动、企业设备更新等,使得经济增长波动较大。而消费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稳定,使得现在的经济增长比以往更加稳定。

具体再看投资。虽然投资增速在过去五年呈下降趋势,但投资结构却在不断优化。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制造业投资增长4.8%,房地产投资增长7%,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技改、生态环保、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分别增长17%、8.6%、16%、19%和17.2%,而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另外,投资在调结构、促转型和补短板等方面日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013-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9.6%持续回落至7.2%,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持续占据主导地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农业、民生、生态环保等短板领域投资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就是说,投资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在调结构、促转型和补短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图15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回落,几乎接近0增长。这时,我们在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但这种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于是自2010年开始投资大规模收缩,甚至出现负增长。

2013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仍处于缓慢回落态势,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以基础设施投资20%左右的增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7%左右的这样一个稳定增速。

图16 民间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加强产权保护,让民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更加放心。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扩大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发展。2018年1-2月,民间投资增速再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17年,我国GDP总量为82.71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684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60%左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376亿元。由此可见,政府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很少。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活民间资本。目前,

从民间投资的回升来看,我们所推行的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进一步平稳发展。

(三)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行

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

新技术方面,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和卫星、深海探测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在新技术方面的一些重大突破,对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新产品方面,需求非常旺盛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都在50%以上。

新产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说明产业结构在向中高端迈进。

新业态方面,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而在2018年1-2月增长了35.6%;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这体现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新模式方面,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迅速成长。

新动能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图1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

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呈中高速增长,2017年12月增长

6.2%,2018年1-2月增长

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变化体现了工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比如钢铁、煤炭、石化等上游产业,也是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去产能的关系,增速放缓,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速依然较快。这背后反映出科技投入的加大。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1.75万亿元,与GDP的占比为2.12%。这基本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水平。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进展。

去产能。2017年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千瓦;2018年将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去杠杆,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去库存。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1.1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减少1.3亿平方米。粮食去库存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降成本。我国在全球率先进行大幅减税降费。2017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下降0.25元。

补短板。农业投资、水利管理业投资均达到16.4%的增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达到23.9%,有力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欠账问题。

(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从企业效益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是201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比2016年多8个行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0%以上。从各方面来看,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从财政收入看,财政收入增长7.4%,超出年度预算要求,扭转了前两年财政收入持续下降的局面。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在深化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出现的,这也反映出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非常坚实。另外,PPI的回升也对财政收入有很大影响。因为我国的税收制度以增值税为主,而增值税的增长往往与PPI走势密切相关。

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居民就业持续向好,收入加快增长,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

从生态环境改善看,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下降程度更大。

从节能减排看,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超额完成3.4%以上的年度目标。

(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2017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8.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0.17。与此同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差别化区域政策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取得积极成效,雄安新区规划设立,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强。

五年来,发展新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区域城乡发展格局正在重塑优化,新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图18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根据图中所示,198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19.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7%。此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迅速上涨,2017年达到58.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速相对缓慢,2017年为42.4%。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更加强调农民进城落户。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19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由上图可见,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日趋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总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比较平稳地实现了经济增速换挡,并且经济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也取得显著进展,但以往靠大规模举债投资和高强度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所造成的宏观杠杆率过高、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金融风险聚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也未得到有效解决。那么,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既要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常规关口,也要跨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有的非常规关口,着力防范化解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过高、地方政府债务过重、金融脱实向虚等蕴藏的重大风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并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