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遵义播州土司文化看贵州民族文化的发

展变迁

一个对遵义古代播州统治长达 725 年,承袭 29 代,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而久盛不衰的杨氏土司,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是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中央王朝在这一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价值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播州;遵义;民族文化;土司文化

我国的土司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而严格意义上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宋,形成于元朝,完善于明朝,衰落于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特殊政策的土司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发展边疆生产,稳定民族地区秩序,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土司制度下的土司文化有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涵,它包括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精

神形态的土司文化、民俗文化等。因此,对土司文化价值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才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

一、遵义土司文化

遵义古称播州,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在遵义这片土地置播州,播州之名一直延续到 1600 年的平播战争,共延续了 961 年。

公元 876 年,杨端自西北入据播州,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播州土司文化时期。杨氏土司自入据播州以来,大力推行汉文化,大量纳收汉族文人儒士,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留下了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杨粲墓、“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屯、“三街六巷九狮子”播州城等许多独特的文化遗迹。目前发现的播州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土司墓葬、古建筑、古关隘、摩崖、碑刻、文物葬品等。这些独特的土司文化遗存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比较下的播州与中原

文化比较方法是文化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这种在古典人类学基础上产生的方法,在19世纪成为支配着学术界的一种观念与倾向,构成了文化研究中的“比较学派”。19世纪的“比较学派”的理论基于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将社会制度的发展视为与有机体相类似的法则进行,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化也是由简单混乱而走向复杂协调的过程,认为各种民族虽然在地理分布上有所不同,但是文化上与制度上必然是类似的和平行的。文化比较的方法对于当前研究播州考古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因为作为历史上相对封闭落后的播州地域,其文化的生成发展必然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或多或少改变着播州民族文化的样态。此外,播州历史留存的文字资料较少,仅有的多为经过官方加工过的第二手、且带有王朝本位主义的色彩,对播州历史文化的记载的客观性不足。而当下的海龙屯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播州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由于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资料并没有达到可供研究的丰富程度,且出土的文化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其反映的历史信息需要我们通过比较的方式,即与同时期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文物遗存进行跨文化的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理解

海龙屯文物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价值,深化对播州民族文化的认识。

民族之间的相互渗融和影响,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异性。在播州地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中,播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播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特色分明,关系密切。播州地处西南,地形多山险峻,气候湿热多雨。由于大山的阻隔,平地的缺少且分散,丰富的水热使得天然植被繁茂,开发条件和难度较大,在历史上开发程度有限,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为游耕的方式。中原地区,平原为主,四季分明,光照充分,土壤肥厚,水利灌溉便利,生产方式为灌溉型的农耕生产方式。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中原地区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传统汉文化的核心区,这里政治经济文化一度发达,成为传统文化的中心,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开拓辐射。而播州地域属于传统的华夏边缘,以分散落后的游耕生产方式为基础,在相互隔绝的多山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中央集权性质的分散的地域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原文化显示出强劲的开拓力,不断向周边拓展辐射,影响到了播州地区。两种不同的文化开始交流,不同的文化在趋同化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仍保持者各自的魅力和

特色。由于播州地域文化同中原文化基于农业文化上的共同性,也即是说,播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差异程度要小于中原地区与其北方的草原游牧社会,这种相对同质性且力量悬殊的文化互动的结果,使得播州地域文化逐渐失去自身特色,融入更多中原文化的因素,最终融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成为华夏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与播州文化博弈的结果,即播州文化总体上融入中原文化,其中机制正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所分析的那样:许多世纪以来,沿着北方长城边疆,中国不但抵御外来的侵略,也限制自己的人民向外发展。因为汉族过于深入草原环境时,就会与中国分离。相反地,在南方,无论怎样发展,汉族都不会与中国分离,而只能为中国增加新的土地,并逐渐同化吸收当地的居民。这个过程并没有结束,在云南、贵州等省,特殊民族仍然很多,他们的经济与社会表现出趋向汉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但他们仍保持其固有的语言和某些独立的部落。所以,拉铁摩尔认为中国南方是一个开阔并有无限深度的边疆,而北方则是一个想要关闭却未能真正关闭的边疆。

三、播州土司墓体现的文化特点

遵义高坪播州杨氏墓葬群也体现了以上中原风水思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观念。高坪镇坐落在遵

义县北约35公里的川黔公路上,枫香塘河自西北流经这里。东岸峰峦叠嶂,西岸土地平旷,田畴交错,播州杨氏墓葬即分布在田野西边珍珠山北麓的地瓜堡、衙院两道山梁上。播州第28代土司杨烈墓亦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的风水取向。杨烈墓位于遵义县新文公社洪江桥东侧,西距遵义市区约17公里。该墓后靠官坟大山,面向熊家岩,前临官坟河,风水俱佳。

播州土司墓葬中的雕刻壁画艺术亦反映出播州杨氏对中原文化的模仿与吸收。如遵义杨粲墓男女两室平面结构基本相同,均可分为墓门、前室、后室、两室间过道四个部分。除前室外,其余部分,均有雕刻,全墓共有190幅。其中包括人物雕像28尊,仿木建筑物、动物、花草和几何图案雕刻162 幅,其中与河南禹县一号宋墓壁画中共有的“半身童子启门形象”可揭示中原文化对播州地方的影响。其实这种也存在于宋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辽、金墓葬中,其共同含义正如学者推测的那样,开门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这两扇门的时间性意义。同一主题形象在南北不同地域的出现,说明了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频繁性,播州地方民族文化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亦不断深化发展。

遵义杨氏墓葬中的铜鼓等器物从某种程度上揭示播州作为西南地域民族文化的独特意义,可以说,铜

鼓文化是远古时代在包括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依照汉文化的角度,可以将其视为古越民族的代表性器物文化,作为早期出现的铜鼓,主要是作为乐器使用,且兼作炊具。后来,又作为祭祀活动中的礼器使用,象征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威,甚至用作葬具。规模大、制作精的铜鼓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重大。播州地区的铜鼓文化亦颇具代表性。

四、海龙屯体现的播州民族文化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它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见证了播州土司的兴衰。从海龙屯遗址包括其选址、格局、重点遗存、建筑形式、建筑技术、装饰细节等方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宋代建筑形制的对比考察,可发现一些关联。如近期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海龙屯遗址考古挖掘中,出土的瓷器和古钱币可以反映出播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土钱币主要有有开元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永历通宝、康熙通宝等,均出在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南明钱最多,达上百枚。其中的永历通宝有大小两种,大者直径4.5厘米,背有“壹分”字样。遗址出土的瓷器和钱币中的中原文化因素,说明播州土司时期与中原交流互动的频繁性,这种交流

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交流,如明朝官窑青花瓷器的流入播州;有政治的交流,如采用中央王朝的通行钱币,中央王朝钱币在播州地域的流通,说明播州政治上对中原的认同与归顺;更有文化及思想的交流和吸收,如播州本地的瓷器装饰图案中的牡丹、鸳鸯、仙鹤、八仙等,这些代表中原人群文化意向和价值观念的形象,在播州的出现,亦说明在深层次的文化及精神层面,播州地域对中原社会的认同。

在2015年7月4日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打包组成的“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申遗项目申遗成功。海龙屯土司遗址是最具特色的土司文化遗存,杨氏土司对播州的统治以平播战争而结束,平播战争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的三大征战之一,是播州迄今规模最大的战争,海龙屯也因为这场战争而闻名,它见证了杨氏家族统治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对于研究中世纪的政治、军事、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的重要历史资料。海龙屯是杨氏土司的军事大本营,关堡相结合的山城体系,它利用地形,将山体作为防御体系的组成要素,形成攻防结合、寓攻于防,层层设关,关关相卫的防御工程。海龙屯的

军事防御体系是山地军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是贵州最大的露天战争博物馆,是西南土司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堡遗址。被称之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城堡”。播州杨氏家族在借鉴传统汉文化风水思想、选址修建海龙屯城堡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海龙囤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两个交融:一是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一是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完美交融,是山地生态文明的杰作。

五、海龙屯的旅游开发价值

海龙屯群山环峙、孤峰挺立,是贵州境内仅有的合二为一的大型军事防御与离宫别辕为一体的的中国南方土司遗址,共有 9 关,屯东侧山下设三关: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及“天梯”形成前沿防御体系;屯上设三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层层设关,寓攻于防,现存 9 关均较完好,仍可见当年的雄姿。屯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关墙重重叠叠,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这里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现有的断壁残垣,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凄美的历史画卷和凄凉婉转的故事。海龙屯作为土司文化的景区,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特点,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的确是难

得的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让人们来观光旅游,回顾土司制度下的播州历史,有很高的现实教育意义,但是,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一不多得的土司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明确观光的目地是为了传承,进而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遵义。

通过播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跨文化的比较,总体认为播州土司尽管保留自身许多非汉文化的成分,但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决定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其游耕的生产方式与定居农耕的生产方式有诸多共同的地方,在双方力量不对等的交往互动中,播州民族文化逐渐受到中原强势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意识的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影响,使得随着历史的演进,播州地方社会逐渐认同于华夏主流文化。这种认同的趋势在播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这种认同趋势不以播州上层精英分子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说尽管播州土司杨应龙以所谓固若金汤、“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海龙屯据守,雄心壮志地做起天子梦,所谓“养马城中,百万雄狮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但在以强大中原文化为广阔根基的大明一统王朝的军事压力下终归破灭。伴随着播州杨氏土司的覆灭,播州民族文化格局亦发

生了根本的变迁,正如李化龙在《播地善后事宜疏》中所言:“播州,皆夷也,大兵之后,为贼用力者,芟夷蕴崇,已无遗种。”播州非汉人口的减少,再加上之后播州改土归流,汉人的大量融入,所谓“平播改流,为时无几,遂入国朝。乱后儒家来填土满,宦游侨寓”,在此情形下,播州民族文化上的非汉特色逐渐减小,进一步融入汉文化之中。对遵义土司文化的研究,就像一个文化的宝库一样,里面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从而去揭开那些隐藏数百年的历史,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交流下的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以及人民生活,提供历史佐证和历史借鉴,进而去研究土司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启发我们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文化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贵州酒文化

贵州酒文化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素有“酒乡”之美誉。获省优、国优及国际金奖的贵州白酒有几十种。贵州名酒,香型多样,驰名中外,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酒类生产系列,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户青睐。 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贵州酒礼酒俗,宛如烂漫山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种种用酒活动中,可窥见苗岭山区、夜郎故地的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禁忌信仰等风土民情。贵州酒礼酒俗,多侧面、多层次反映出贵州高原古往今来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社会文化与文化心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贵州美酒令人醉,苗岭酒俗更醉人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有着温和的雨水和丰润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各种谷物和水果、药材的生长,到处有清澈的水泉,为贵州酿酒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贵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精湛的酿酒技艺,酿出的白酒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尤以酱香酒最负盛名。 贵州各地都产好酒,黔北地区有茅台、董酒、习酒、鸭溪窖酒、湄窖酒等;贵阳地区有贵阳大曲、黔春酒、筑春酒、朱昌窖、阳关大曲等;安顺地区有平坝窖酒、贵府酒、安酒、黄果树窖酒等;黔南地区有匀酒、泉酒和惠水大曲等;黔西南有贵州醇、南盘江窖酒等;黔东南有青酒、从江大曲等;六枝有九龙液。还有以贵州珍贵药材天麻、杜仲泡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花溪、惠水一带苗族同胞酿制的刺梨糯米酒、黑糯米酒,清香醇厚,富有营养,应是黄酒中的姣姣者。 贵州酒尤以茅台酒为骄傲,“茅台美酒盛名扬,与众不同韵味长,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茅台酒享誉世界和它独特的风韵,茅台酒的酿造是贵州人民的一大创造,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贵州一带即产一种枸酱酒,为人们所称道。茅台酒的酿造不仅与这里的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在原料与工艺上也独树一帜,茅台酒以它超乎寻常的风格誉满五洲,中国政府常以它作国宴酒,宴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在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都曾为茅台酒香冽醇美的风味所倾倒,所以茅台酒又被誉为代表中国的“国酒”。“来中国不可不饮茅台酒,来贵州更不可不饮茅台酒”早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共识,茅台酒是贵州秀丽山川的缩影,是贵州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们把“茅台酒”、“青酒”、“贵州醇”称为贵州酒的代表,那么,这几种酒确实也代表了不同的地理方位,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茅台酒的产地遵义地区同时也是贵州文化之乡,在这里,有平叛入播,经历了七个王朝,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长达近800年历史的杨氏家庭而形成的“播州文化”;有在晚清代表贵州在文坛、政坛等显赫卓着的文豪硕儒郑(郑珍)、莫(莫有芝)、黎(黎庶昌)而形成的“沙滩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黔北时召开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形成的“长征文化”;更有赤水河两岸酒厂密布,四时飘香的美酒河畔而形成的“美酒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显无穷魅力。今天,人们到黔北来,在感受地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相融的文化氛围时,似乎从呷一口国酒的荡气回肠中得到了验证。 青酒的产地在黔东南镇远县,黔东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人民好客,酒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他们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酒文化,在艺术上、在礼仪上、在劳作上都有众多的体现。在黔东南,几乎每个县都有展示其地域文化的民族节日,如“台江姊妹节”、“苗山鼓藏节”、“凯里芦笙节”、“榕江西瓜节”、“从江碰柑节”等,这些节日无不以酒为待,以酒为歌,整个节日始终飘溢着酒的芳香,这些少数民族世代以自己酿造的低度糯米酒(或称“Biang dang”酒),自酿自饮,接物待客,吸引着人们,也赢得了人们,这使我们不由想到“青酒”正是以它那低度、甘甜、浓浓的乡情,广泛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赞誉而香飘四海,“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着名的广告语,它绝不是表面上的人际交往的套词,而应该是或正体现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同胞坦诚、朴实、热情的处世原则与价值观。来这里的国际友人,特别是日本客人,他们在领略了当地的习俗民风时,喝牛角酒、唱酒歌的动人情景,常常使他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贵州醇”的产地在黔西南兴义市,与黔东南不同的是这里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布依族,尤以布依族为多。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靠近河谷平坝,值得一提的是,布依族喜欢喝自酿自烤的米酒和包谷酒,酒同样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他们是好酒的民族,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酒,如他们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等节日,表现的是布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

安顺民族文化

安顺民族文化 工艺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族民间工艺。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此外还有安顺苗族服饰、安顺布依族服饰、安顺木雕艺术、安顺石雕艺术、歪寨藤甲胄等。 安顺曲艺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屯堡山歌: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屯堡人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屯堡山歌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调。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善用比兴夸张手法,类型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 安顺民俗 跳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 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按回族习俗实行斋戒。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放河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遍布安顺市境,原因源于历史上蜀汉时期闻名于世的诸葛武侯南征史事。后主建兴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裦反。“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纵使还复战,七纵七擒”、“获等心服,击牂牁余寇于漏江之南,又去之于磐东、皆克之,南土平定。”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关岭即关索岭的简称,是全国唯一用三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县。至今,关岭布依族人家供奉的神像仍是关羽大帝。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崖天书”,亦有研究者考为“诸葛武侯碑”。屯堡文化 屯堡(bǔ)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叶氏家谱》有详细记载。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现状与作用 (1) (一)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简要概述 (1) 1.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资源 (1) 2.过去五年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1)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对经济的作用 (2) 1.增加贵州的经济收入 (2)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2) (一)宣传力度不够 (2) 1.营销手段落后 (2) 2.经费不够 (2)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 (三)观念缺乏 (3) (四)制度无法突破 (3) 三、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建议 (3) (一)转变思路,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三)转变观念 (4) (四)加大民族保护力度 (4) 结论 (4) 致谢 (6) 参考文献 (5)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贵州居住着18个少数民族,贵州民族人口占贵州总人口的39%,土地面积占据着贵州总面积的55%,各民族的文化交汇形成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给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是一个内陆省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条件严重的限制了贵州的经济发展。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贵州无法像沿海城市那样走外贸形势的经济发展道路,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不完备,这是贵州经济的发展现状,也是制约着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产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也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本文着重研究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制约的条件。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现代化服务业经济发展民族特色优势旅游产业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发布时间:2012-12-16 作者:来源: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是茅台集团投资建成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及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一共八个展区,馆藏大量的群雕、浮雕、匾、屏、书画、实物、图片和文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展示了我国酒类生产的发展沿革、工艺过程和酒的社会功能。 汉馆 从猿猴造酒的传说到人类有意识的加工生产,酒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显得尤其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府对酒的生产、流通、消费一般都采取放任的政策,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酿酒业的繁荣和发展,酒税的征收使酒步入各国的经济领域。一代圣人孔子"病则饮酒食肉"的倡导使酒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汉代,虽然酿酒业一再被统治者限制,随着酒曲技术的进步,酒的品种逐步增多,酿酒业仍然得到较大发展。 由于汉对贵州实行移民屯田政策,促进了贵州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贵州的酿酒业医师用人工制曲的复式发酵新工艺。唐蒙沿赤水河乘舟而上出使茅台,见到两岸人家酒坛无数,可见当时贵州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政宽松,酒的产销可以私营,政府只收其税,酿酒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留下了许多关于酒的典故和佳话。在此期间,中原农作物稻、麦、粟等传入贵州,贵州农业得到发展,收获增多,为酿酒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酿酒技术也只臻成熟,已经酿制出蒸馏酒即烧酒。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酒具和反映贵州民族饮酒风俗的图案,也说明当时贵州酒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唐馆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中原与异域文化、商贸交流空前繁

五年级地方课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

第一单元黔山秀水贵州在祖国的位臵,懂得“黔山秀水”的含义,看看贵州为什么被叫做山的王国,体会贵州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和宜人气候的精彩和可爱之处,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贵州在哪儿 2、山的王国教学目标: 了解贵州在全国的位臵,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1、教学贵州在哪儿 贵州在全国的位臵,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74.6万。现辖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4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和毕节、铜仁2个地区,88个县(市、区),省会是贵阳市。 2、教学山的王国 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山中还有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贵州人民生存的根。 贵州境内的山脉主要有西北部的乌蒙山、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中部的苗岭和中西部老王山五大山脉。 韭菜坪是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3米,它是贵州的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这里是佛教圣地,有日出、云海、佛光、瀑布“四纸”。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海拔1444米,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娄山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海拔2178.8米,在苗族人民心中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是“神”山。 老王山也叫郎山,地处六枝特区,主峰海拔2127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灵动的水 4、神奇的喀斯特地质公园教学目标: 了解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贵州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贵州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贵州的许多喀斯特地质景观不仅是国宝,在地球上也时无价之宝。教学过程: 1、教学灵动的水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贵州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贵州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光是梵净山就有“九十九溪”之说呢。人工湖和天然湖交相辉映,大大小小就有1000多个。地下涌泉数不胜数。瀑布各式各样,有“千瀑之省”的美称。它们相互映衬,使贵州成为美丽的公园之省,吸引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2016年旅游文化活动方案

2016旅游文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