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高等师范院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初探

高等师范院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初探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但是,当下许多舞蹈学习者在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过程中却很难把握风格,只是单纯地模仿舞蹈动作,并没有把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表现出来。
文章分析了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手段来实现风格性教学。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我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深厚文化,舞蹈艺术也是这些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因此,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将理论化的舞蹈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民间舞的审美能力,掌握其中的风格所在,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扬光大。
1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概述1.1 什么是舞蹈风格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是在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的独特魅力体现。
风格是舞蹈艺术的精华,也是分辨舞蹈种类的关键所在。
民族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经济水平、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情感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整个舞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中都有所体现,并向欣赏者传达着民族文化的深邃。
能否准确地表达舞蹈风格关系到民族民间舞表演的感染力。
倘若在东北秧歌表演时,没有加入“俏、浪”等表现元素,动作黏糊、冗长、拖沓,则无法表现出东北民间舞的风采,不能凸显其风格所在,既不像南方舞蹈婉约、温柔,又像西北舞蹈粗犷、豪放,变得不伦不类。
①因此,在教学中定要强调舞蹈风格的准确性表达。
1.2 风格的重要地位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已久,直至今日仍能屹立不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风格产生于广大的人民群众间,人们在创造这一舞蹈,给予了其充满生活情感的风格,赋予了它的精髓。
风格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末,融会贯通,在保留了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的特性的同时,还为民族民间舞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只有正确把握了舞蹈的风格所在,才能展现民族特有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底蕴,才会保留住民族民间舞的精髓,民族民间舞蹈才有其独到的艺术感染力。
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中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中地域性因素的影响蒙古民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风格和特点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地域性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对舞蹈的表现形式、舞步动作和舞者的服饰有一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所以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舞蹈的风格。
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族舞蹈,因为这里的环境广阔、开阔,舞蹈也就更注重舞者的空间感和流畅性,舞者会通过广袖、飘带等道具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
而生活在山区的蒙古族,舞蹈则更加注重身体的协调和舞者的灵活性,舞蹈动作可能会更加快速、灵活,体现出山区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二、气候条件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这也会影响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在寒冷的冬季,蒙古族的舞蹈更多地注重身体的燃烧感和热烈。
有一种蒙古舞蹈叫做“火神舞”,舞者会穿上红色的服装,用舞蹈表现火的力量和温暖,热情洋溢。
而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舞者的动作可能更加轻盈、柔和,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和温柔。
三、生活方式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也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题材。
蒙古族的舞蹈中经常出现牧民驾驭马匹、放牧、捕猎等元素,体现了牧民们勇敢、机智和憧憬自由的精神。
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舞蹈的风格和形态。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舞蹈可能更加注重装饰和舞美的表现,舞蹈服装、道具等可能会更加华丽,场景布置也更加精致。
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舞蹈的表演形式可能更加朴实、自然,舞者的动作和表情更加质朴,更能表现出蒙古民族的独特风采和朴素情感。
什么是民间舞蹈

什么是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一种承载着民俗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舞蹈形式。
它是由广大民众根据自身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民间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它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一种人民性的舞蹈艺术。
一、民间舞蹈的特点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和民众参与性的特点。
1. 多样性:民间舞蹈继承自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历史时期,因此形式和风格各异。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韵律、动作和服饰风格,表达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实用性:民间舞蹈是在民众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劳动、祭祀、婚嫁、农耕等各种社会活动,使舞蹈成为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媒介。
3. 民众参与性:民间舞蹈不仅是少数专业舞者的艺术表演,更是广大民众参与其中的乐趣和享受。
不同社会群体都可以参与到民间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中,从而形成一个民众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
二、民间舞蹈的分类根据舞蹈的内容、形式、起源和地域特点,民间舞蹈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 地域性民间舞蹈:根据地域特点分为北方舞、南方舞、西方舞、东方舞等。
每个地区的民俗、民族特色以及气候等因素都影响了该地区的舞蹈形态和舞蹈风格。
2. 民族性民间舞蹈:民族性民间舞蹈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风格和舞蹈传统。
比如中国的大型民族舞剧《千手观音》就是以民族性民间舞蹈为基础创作而成。
3. 社会性民间舞蹈:社会性民间舞蹈是反映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形式。
比如婚嫁舞蹈、劳动舞蹈、庆丰收舞蹈等,都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乐趣。
三、民间舞蹈的意义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而流行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 传承历史文化:民间舞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可以传递和保护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它是人们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传承。
2. 唤起民族情感:民间舞蹈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舞蹈可以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26个民族中包含了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
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仅还愉悦各族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间舞蹈既有共通性,又各具风格,如:傣族舞蹈多显温柔婉转,女子舞蹈恰如流水般婉婉绵长,宫廷舞蹈端庄肃静,男子孔雀舞蹈稳健独特,正是傣族人民历史进程、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的真实体现;佤族舞蹈刚劲有力,无论是木鼓阵阵、还是女子的黑发飘洒,无不彰显出佤族人民与大自然融合的生命力量之美;彝族舞蹈中的踩荞动律、老牛擦背、老将拔刀、蜻蜓点水、蚂蚁上树等形象的舞蹈名词,正是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提炼,表达对生活热爱的真挚情感;哈尼族舞蹈中的芒鼓舞、棕扇舞、白鹇鸟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对生活体验的感悟等。
民族民间舞蹈用人类自身的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抒发情感,传达思想。
它是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结合生活劳作,自行创作并传播的一种最为质朴、最为真实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是人们对生活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等方面,它直接反应了群众的生活和思想,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就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汇演。
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大力挖缺和推广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学习,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担任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缺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了舞蹈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只顾表象,只有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传授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同时,拓宽学生文化底蕴的学习和发展,强化动作语汇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舞蹈潜藏的内涵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 (1)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
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将为继续研究东北秧歌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产生及发展风格形成贡献与地位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was born in the Qing Emperor Kangxi, originated in the field of labor and the ancients Heaven, nearly 300 years of history, now widely popular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has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folk culture and art, by the Northeast the favorite of the people of the region, in the Chinese folk art treasure is much higher than we can imagine. The Northeast Younger dance styles on both unrestrained, free and easy, have a smooth, humor features. Action both the main speaker and pretty stable and waves, and a steady waves, waves stable, rigid combination, and without affectation. The Northeast Younger origin in the northeast,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each of the episodes are reflec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imple, hard-working and open-minded, every detail of the Northeast character fully demonstrated. This article aims by studying the northeast strict artistic style feature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art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detailed analysis of specific Younger works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the Northeast Younger's position on the stage of folk art in China and. In this article, will continue to study the Northeast Younger provide useful help and theoretical basis.Key words: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style and status前言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关于中国民族舞艺术特点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民族舞艺术特点的几点思考
中国民族舞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具有古朴典雅、感性强烈、意境深邃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中国民族舞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舞艺术在表现形式、演出技巧、舞蹈动作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敬祖尊老、如花似柳的婀娜多姿、还有表达对自然景观和景色的怀想等,这些文化内涵都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中,它彰显了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
二、体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审美理念
中国民族舞艺术的审美理念强调动静相生、阴阳统一、平衡、和谐等,这种审美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而舞蹈中的道法自然也是表达这种审美理念的重要手段,在表演中时而象征性地描绘自然风光,时而则以人体语言表现自然物体的形态和特性,使观众在欣赏舞蹈时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三、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中国民族舞融合了各民族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这在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上都有明显的特点。
如傣族舞蹈、藏族舞蹈、彝族舞蹈等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方式,这些不同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的风格、音乐、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种地方特色和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舞的内容形式,也反映出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总之,中国民族舞融合了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和多样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一环,赋予了舞蹈独特的魅力、个性和情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传播友谊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
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篇1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
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
“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
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
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藏族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

探索藏族舞蹈风格特点融入教学中的方法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尚瑞芝[摘要] 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
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
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技巧藏族人民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圣洁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
藏族舞蹈舞姿优美,种类繁多。
而受宗教的影响藏族的舞蹈带有凝重的虔诚气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概况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
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
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
主要有:堆谐(踢踏舞)、果谐、谐(弦子)、卓舞(锅庄)等。
踢踏舞热情豪放,轻快活泼,富有激情,是一种表演性强的歌舞形式;弦子舞优美伸展,含蓄典雅,舞蹈动律松弛柔美;锅庄,沉稳矫健,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劳动气息。
(一)舞蹈动律-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的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踢踏舞在舞蹈动律上运用了膝部的碎颤。
在舞蹈教学中以《库玛拉》踢踏组合为例,主要动作有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退踏步等。
教学中,首先第一阶段要进行“颤膝”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我们背着重物走上坡路时腿上的感觉是怎样的:膝盖弯曲,身体向前送。
藏族当地的民间艺人在表演踢踏舞时可以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
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模仿练习;然后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膝盖松弛、小而快均匀的连续颤动,再做加深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
“风格性”
发表时间:
2018-05-16T16:50:37.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作者: 李小娇
[导读]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舞蹈形式,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应的教学规律,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民间
舞蹈包含的中华文化,并将文化精神发扬传承。
达州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达州 635002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舞蹈形式,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应的教学规律,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舞
蹈包含的中华文化,并将文化精神发扬传承。对于民间舞蹈来讲,需要的不只是局限在传统中,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将风格化贯穿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真实情况。对此,本文就针对风格性这一内容进行讨论。
关键词:舞蹈;风格性教学;民间舞蹈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常常迥然不同,这是基于地域的不同和各自民族的不同。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在不
同民族中的不同导致了对同样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从而显示出不同文化传统与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化、保留原
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展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结合
“歌、舞、乐”三者使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具有独特性,在舞蹈进行中舞者互
相学习、进行即兴创作。民族的独特风格与思想情感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展现,共同提炼的参加者使本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生命力更
加顽强。而中国民间舞蹈对于舞蹈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十分讲究,要求在变化的风格中体现主旨和思想情感。
一、开展“风格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上,不同的舞蹈也明显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民族、文化还有
地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表现形式所决定。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有着其更高层次的内涵,其动作、神态、旋律
均渗透着民族文化传统。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舞蹈也在经历一定的演变与转化,并与现代舞蹈进行相互融合和渗透,一方面延续了以往
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加入了时尚元素。因此对于此类舞蹈教学来说,应结合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充分把握好其存在的本质内涵。
(一)在体态与律动方面,具有鲜明的表现方式
对于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来说,其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在感官认识上就会让人眼前
一亮,并能够充分点燃现场的气氛,凸显出一定的文化、民俗气息等。例如在东北地区,小品和二人转是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跳二人
转舞蹈的时候,经常会有丢扇子等动作,把东北人天生比较热情的风貌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体态与动率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相互渗
透和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也应该针对这方面进行严格训练。
(二)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
在民间舞蹈训练中,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
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通过有意识的动作
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
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不断
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
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教学
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
概念的认同和理解,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
维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
读。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一)树立回归民俗文化的理念
民族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舞蹈背后都对应着孕育其产生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并
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远古人的祭祀歌舞到今天的舞台表演,每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始终有一种文化涵蕴于其中,而表演的本质就是通过对
该民族和地区地域风貌、风俗条件、历史演变等要素的了解,来展现这种舞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所以这种内涵的表达,既是了解和
学习该舞蹈的重要线索,也是舞蹈表演的本质目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却被长期忽视了。多数舞蹈教师眼中只有动作,认为舞蹈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舞蹈动作,而这种单纯机械的模仿,是不能被称之为舞蹈艺术的。所以,我们应当树立回归舞蹈民俗
文化的理念。面对一部新的作品,我们首要要做的不是各种动作技术进行分析,而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舞蹈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体验。比如
东北秧歌中,多数表演者都对该舞蹈
“稳中浪、浪中哏、哏中翘”的艺术特点有所了解了,但这种风格的来源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促成
了东北秧歌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要将其放回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最初的东北秧歌是以唐朝时期靺鞨民族中的
“踏锤”这种舞蹈为
原型的,反映了历史上满族人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展现了满族祖先作为游牧民族而英勇善战的风采。又比如
“鹰”的形象,广泛出
现于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的舞蹈中,但却是
“一鹰三态”;蒙古族赞鹰,所以动作勇猛矫健;藏族敬鹰,所以动作稳重强健;而塔吉克族
是喜鹰,所以动作轻捷而洒脱。赞美、敬佩和喜欢这三种不同的情感,正是三种舞蹈风格的差异之所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舞蹈放回到民俗文化中进行重新审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风格的把握,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民
族民间舞蹈的
“根”之所在。
(二)舞蹈情感的引导和“风格性”的渗透
舞蹈情感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缺少情感舞蹈就失去了灵魂。在舞蹈教学中,利用场景设计、情感引导,逐渐的使学生对民族舞蹈
“
风格性”进行掌握,正确的体会舞蹈动作的精神情感。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欣赏中,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人和自然的和谐情感,体
会一人一牛的深厚情感,理解牧民广袤大地上与牦牛相依相偎的情感,从而体会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其次,通过情感引导
是学生认识藏族的民俗和宗教信仰,体会牧民四季迁徙的牛背生活,将藏族的
“风格性”融入舞蹈,将舞蹈动作的雄健、粗狂及藏族人民的坚
韧、沉稳表达的更加准确。可见,对民族民间舞
“风格性”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学习效果。
(三)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的重要组成,是文化和情感的承载,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体态不仅仅是展示舞者的曲线美、动感美,更多的是展示一
种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中,舞蹈动作很好的把握了牦牛运动的力感和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敬仰之
情,将藏族的民族粗放、豪迈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从舞蹈中能深刻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情感。又如,在伸曲动作教学
中,藏族舞
“风格性”表达的是一种欢愉、粗狂、坚韧的情感,伸曲以下肢为重点突出动作的灵动性。同时,伸曲以柔伸曲、硬伸曲、颤伸曲
为主,表达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色。而在东北秧歌舞中,伸曲则以软、硬伸曲和双伸曲为主,伴有一定的停顿,使舞蹈动作看起来短促而
有弹性,突出了东北舞蹈的俏、浪、潇洒。结合舞蹈的
“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使学习者更能充分、准确的掌握舞蹈动作的幅度、旋律,使
舞蹈学习变的轻松、自然、愉悦。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风格性”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并分析如何开展相关的教学。概括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即首先应向学生传递传
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然后对于舞蹈的动作应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后还需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鸿.论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211-213.
[2]
美哈阿依•喀依尔.素质教育语境下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0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