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理论谈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争理论谈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一、战争理论的源流

中国古代的战争理论起源很早。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战争的本源问题,但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本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作品,《孙子兵法》中的诸多观点今天依然不能忽视。除了《孙子兵法》中的论述,战国时期纵横家托名苏秦提出“文不能治,以战续之”的论断,认为战争是对于“文治”,也就是对于政治的一种补充手段,当“文治”不能奏效之时,战争便出来充当其后的补充以“续之”。

古代西方的战争理论主要侧重于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的概念多少被认为是含糊其辞的,这不仅因为战争本身的内涵相当复杂,而且在于正义一词至少包含了政治、法律、伦理的三层含义。比较初始的理论认为战争起源与人们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中包含贪婪、好斗的攻击本能。这样的本能可能引发非正义的战争。所以也许正因如此西方才会如此强调正义战争的重要性,以此来遏制非正义战争的爆发,强调战争的道德伦理以及法理价值。“西方正义战争理论虽然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时期,但其基本要素和源流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西方正义战争理论有着浓重的斯多葛学理色彩,即以自然理性作为核心理念的哲学传统和众人皆兄弟的普世主义思想精神。因而,这一理论包含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一系列西方文明史上早期思想家关于国家、正义和法的基本理念,而正是这些理念构成了正义战争理论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即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秩序、公益、善意和人类正义永远是高于战争的一种必要性”。这里提到了一个战争的目的问题。诚然千百年来各式各样的战争在世界各地打响,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争夺土地,有的为了捍卫国家;有的为了个人私欲如赢得美人心,有的则是为了民族大义……战争的本源是否存在与战争的目的里呢?这是否是判断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一种标准呢?

到了近代,战争理论有所发展。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里我们看到战争已经同政治发生了联系,我们不禁想到这和春秋时期中国纵横家提出的“文不能治,以战续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都认为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那么这时候战争的目的应该可以比较明晰了,那就是与政治的目的相一致。因为按照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它们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整体,既然存在这样的联系,二者应该由相同的目的支配。那么战争的正义性或者非正义性是否可以转而由政治目的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来判断呢?

后来的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各种战争理论,此起彼伏,相互对抗,形成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辩论”。

首先出现的是一战后提出用道德准则、国际规范和以国际联盟为首的国际组织缔造新型的国际社会的理想主义学派。但随后更大规模的二战爆发,使理想主义者的幻想破灭。之后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第一次辩论。现实主义者认为主权国家对于强权和利益的追逐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现实,并以此抨击理想主义的“国际道德论”、“利益和谐论”以及“主权有限论”。现实主义最终赢得了此次辩论的胜利。

到了60年代,一场围绕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的讨论展开。这次辩论并不涉及国际关系的本体论问题,因此现实主义的根本主张并未动摇,反而通过对于科学方法的吸收,发展了自身的理论内涵。随着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大变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由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参与的辩论。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辩论是更具有包容力的新流派“反思主义”,意在推翻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共同拥有的理性主义假设。

在近些时候出现的一种观点认为:战争对于人类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人对战争存在四个动机:1.替代性攻击;2.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的投射;3.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4.群体归属感的需求。作者将战争归因于人性的天然缺陷:人有自我独立和群体融入的需要,否则人们就可能感到焦虑不安。他还将战争爆发的前兆描述为:人们对于战争的认知从感知层面――即客观认识战争的各方和目前形势,转到虚幻层面――确信己方代表正义、对方代表邪恶,并且相信战争结束后无数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从而十分狂热地投入战争。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曾有过一个论断:“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简单来说就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孤独感与生俱来。这种孤独感会引发人的焦虑和恐惧,于是人便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排解这种孤独感。这样看来,劳伦斯・莱尚的观点表明:战争正是这样一种方法――每个人各自独立,同时聚集在一起为了某个目的共同杀敌,战场上的聚合力是普通生活场景所不能比拟的。

最后一种观点,也是目前中国普遍采用的解释战争的理论,即认为战争是于政治、国家利益紧紧交织联系的工具,是政治的外延――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列宁认为:战争是阶级政治的继续。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个观点采取革命史的观点,用阶级斗争的视角来看待战争,认为只有当阶级、国家消失后,战争才会从根本上消失。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对于战争的争论可谓见解纷纭,很难说哪一种是确切正确的。我更倾向于认为战争的原因是它们中几种因素皆有,毕竟战争不是单一不变的历史现象,它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着形式,或许既有社会、阶级、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大众的原因。

二、关于和平的思索

和平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道路。

关于战争源起的讨论看上去似乎尚无定论,历史也同样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至少多一下角度,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想一点。

正如革命史的观点一样,一切战争的根源都在于国家和政治利益,没有不存在政治性的战争。假如确实是这样,那么和平的希望岂不是十分遥远吗?革命史观认为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今天世界范围内制约战争的力量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此处略加引述。

1、人心向背是制约战争和维护和平的主要因素;

2、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和力量的对比,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和维护和平的基本因素;

3、不希望爆发战争的发达国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4、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各国自主倾向越来越明显。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范围日益缩小;

5、国际经济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呈现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6、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平共处相互并存和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

7、战后新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对西方来说也带来了新的变化;

除去大方向上的革命史观点,新近的西方观点则提出更偏重于个人的建议。毕竟战争的基础是人民,假如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意识、能够识别出战争由感知层面进入虚幻层面,并且积极寻找实现自我的合理方法(而不是在战争中求得自我独立感或群体归属感),那么战争的防范应该就可以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