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与郭小橹小说中“新女性”形象之探讨

合集下载

论《饥饿的女儿》中的自塑形象

论《饥饿的女儿》中的自塑形象

论《饥饿的女儿》中的自塑形象作者:黄莺李净刘会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毫不掩饰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不羞涩的、充满着许多矛盾的,同时还带有悲观色彩的中国六七十年代充满苦难的新女性形象。

她是幸运的,她有着一颗许多人所不曾拥有的坦诚、上进之心;她也是不幸的,她作为一个私生子,生来就受到了家人及外人的不平等看待。

因而一切的矛盾,悲观,消极就此与她相伴一生。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自塑形象;真实;矛盾;叛逆[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2引言《饥饿的女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坦率诚挚,不隐不瞒的女性形象。

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天灾,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

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这是她的自传体小说,是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

“她舍弃任何写作技巧,是用她自己的灵魂和血肉一个字一个字地锻造出来的。

”[1]正文《饥饿的女儿》虹影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生活,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自我形象。

一、毫不掩饰“饥饿”的自我《饥饿的女儿》塑造了一个毫不掩饰的、真实的、饥饿的自我形象。

“虹影个人化的生存经验、拉康式的精神镜像使得她的创作执拗地进入女性自我的精神深处,优雅而又毫不留情地去打开那些生活的死结”。

[2]她是饥饿的,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她无疑都饥饿到歇斯底里的状态。

在那种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中,她首次选择解决自己在物质上的饥饿,结果她的想法破灭了。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将自己交给了历史老师,以解决自己在精神上的饥饿,但最后因历史老师的自杀告终,精神上的饥饿也并没有成果地得到解脱。

在那样的年代里物质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都充蚀着每个人的身体,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许多的人都无视自己内心的呼喊,宁可做一个思想的矮子,故意掩藏起真心,追求一种虚假的矜持。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虹影小说创作考察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虹影小说创作考察

作者: 林宋瑜[1]
作者机构: [1]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123-13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摘要:一纳博科夫在他的《说吧,记忆》前言中写道:"对俄国记忆的一次英语重述的一次俄语复归的这一英语的再现,首先被证明是一项恶魔般的工作,但是给予我某种安慰的是想到这样一种为蝴蝶所熟知的多次蜕变,以前还从没有任何人尝试过."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让我记忆犹新,一是语言,涉及母语及客语;一是重述与复归,涉及文化与经验;还有,就是"多次蜕变".在我读到这个中文版本的《说吧,记忆》时,我差不多也与虹影的创作相遇了.。

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边缘情结

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边缘情结

作者: 肖晶
作者机构: 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7页
主题词: 虹影小说;女性意识;边缘情结;生命韧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虹影绝对是个异数。

她从城市的窗口来窥视整个世界,从容不迫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

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用华美绚丽的文辞表现了浮世悲欢和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生命体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女性意识和边缘情结。

虹影的小说揭示了女性生命的韧性和心路历程,涵括了一个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反思。

虹影介绍

虹影介绍
年年度书
英 国 情 人 》
《 好 儿 女 花 》
分别获1991 年获英国华 人诗歌一等 奖和1992年9 月获台湾 《联合报》 第14届新诗 奖
诗 集 《 诗 与 逃 命 》 《 琴 声 》
K——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三、最新作品
《米米朵拉》
返回
(1)简介 是想象力和爱的盛宴,虹影用语言搭建起宏 大的空间时间和生死边界上的竞技场,通过十岁 女孩米米朵拉寻找母亲故事,告白了一个母亲最 深远的爱。 十岁的米米朵拉和母亲在浴兰节上看偶戏, 突然发现母亲不见了,而整个城市也正面临洪水 的威胁。在娃娃鱼的指引下,她开始了奇幻的寻 母之旅。她遇到几维鸟、大力士和小矮人,也拜 会了孟婆、印度神希瓦;她要唤醒一座中了魔咒 的沉睡之城,也要挤过时间之门的紧密发条。在 这一艰辛的寻找之旅中,米米朵拉找寻母亲,也 发现自己。 (2)评价 《米米朵拉》:虹影这个故事讲了救赎—— 不能通向哲学,但至少通过亲情、爱情,达至中 国人朴素的宗教感。虽然宗教感中也充满宿命, 但这就是人,出身于脏污现实中的人,挣扎求生, 作孽而又向善,身行丑陋却心向美好。 ——著名作家阿来
返回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二.获奖作品

被英国 《独立报》 INDEPEND ENT评为 2002年 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 书之一 获《亚洲 周刊》2009 年全球中文 十大小说奖
《 获台湾1997 饥 年《联合报》读 饿 书人最佳书奖、 被台湾选为青少 的 年自选教材、被 女 评为美国伊利诺 儿 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8 》
一个影子向著我移动, 我不认识他 我倾听钟声 虹影的诗中 幻想这个人是你 有很多女性对性 他在十步远的楼房窥 的描写,这首诗 探,天异常寒冷 并不算露骨,但 我忘了羞耻 我们能够清楚地 加倍暴露,我让他靠 感受到其中女性 得更近 对性的渴望,抛 宁静的日子里读过的 却传统束缚,直 诗 诗句 面自我。 渗透出来,像舞遮住 评 这个不愿离去的人 ——《镜子》

试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欲望叙事——虹影小说一解

试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欲望叙事——虹影小说一解

作者: 李凤青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111-113页
主题词: 欲望叙事;虹影小说;女性作家;价值体系;生活背景;苏格拉底;“理性”;顺其自然
摘要:欲望是人类的千古难题,也是文学的难题。

如何认识、面对欲望是人类始终在探讨的话题。

孔子用“礼”与“仁”创造了一套伟大的价值体系,对欲望进行了话语转移。

苏格拉底把欲望追求转移到“美德”,康德则是转移到“理性”。

佛教把人的欲望当做“恶”,犹太教、基督教把人的欲望当成“罪”。

如此等等,人类在面对欲望时往往习惯于要么把欲望进行话语转移,要么把它当成一头罪恶的怪兽。

从一定程度上,这反映出人们对滋生欲望的现实的规避和对欲望本身的恐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欲望的认识已悄然发生变化,直面欲望的态度开启了欲望叙述的新旅程,这无疑是文学在当代语境下顺其自然的发展。

生活本身的多元、作者生活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多元造成了欲望叙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虹影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女性立场关注欲望的海外女性作家,她的小说抒写了女性真切的生命体验,凸现了女性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

她笔下的欲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贫困滋生的物欲、压抑助长的情欲。

浅谈虹影《饥饿的女儿》解析

浅谈虹影《饥饿的女儿》解析

密级:JINING UNIVERSITY学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BACHELOR题目“饥饿”的女性——浅析虹影《饥饿的女儿》系别:中文系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学生姓名:张学华学号:2009033030指导教师:邹向东职称:讲师起讫日期:2013年01月——2013年06月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物质饥饿 (2)二、精神饥饿 (3)三、“性”饥饿 (5)四、饥饿的奋起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饥饿”的女性——浅析虹影《饥饿的女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学华指导教师邹向东摘要:中国最具有争议的女作家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小说主要写“六六”的个人成长经历和体验,展现了在困难时期和物质匮乏的时代,以自己家人各种不同的遭遇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大众的困难生活。

作者通过写“饥饿”,表现作者的不满与愤懑,还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叩问。

本文力图通过对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中母亲和六六的经历浅析那个时代的“饥饿”,揭示“饥饿”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女性以及她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压迫和影响。

关键字:物质饥饿精神饥饿“性”饥饿“饥饿”的奋起"Hunger" of women——analyze the paper "Daughter of the River"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Zhang Xue HuaTutor Zou Xiang DongAbstract:China's most controversial authoress paper, "Daughter of the River"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Novels mainly "liuliu " personal growth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has demonstrated in difficult times and times of material deprivation, represented by ourselves family encounter all kinds of life among poor people in the bottom of the difficult life of the masses. Author by writing "hungry", show the author's discontent and resentment, and value of life and ask. This paper tries to through the paper, "Daughter of the River" mother and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hunger" of the era, and reveal the "hunger" for women, and they are in a growth of the whole era oppression and influence.Key words:Physical hunger ;spiritual hunger ;"sex" hunger ;"hunger" rise引言王德威曾说:“在受苦困难的符号话语里,女性早已被物化为近便的象征:女性与饥饿关联,生存本能和身体政治挂钩,性别、物质与革命紧密关联。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 ce s i  ̄S c i e n c e s )
V0 1 . 2 6
论 虹影 自传 体 小 说 的女 性 成 长 主题
— —
以《 饥饿 的女儿》 、 《 好儿女花》 为例
张 妍
( 吉林 大 学 文 学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要: 虹影作品 的创作主题繁 多 , 情感交织 。其 自传体 小说 《 饥饿 的女 儿》 、 《 好儿女 花》 在 叙述个人 经历 的
影, 饥饿几乎 占据她所有 的记忆。“ 我在母亲肚子 里 就 营养 不 良 , 在胎 中就 拒 绝动 弹 。 ” “ 饥 饿 与 我 隔 了母亲的一层肚皮。 ” l 2 虹影虽然熬过了娘胎 的饥
饿, 却 逃 不 出 整 个 童 年 的 饥 荒 。吃 源 于 人 本 的生
这 种敢 于 自我揭 露 式 的 创作 背 后 , 我 们 不仅 看 到 了
面对 我就 更 难 得 说 话 。 ” 】 2 察 觉 到 父 母 对 自 己 的
在 成长 的岁 月 中 , 除了“ 食” 的饥饿贯穿始终, 还 有更 为严峻 的源 于“ 爱” 的饥 饿让 虹 影 无法 摆 脱 。 在 1 8岁 那天 , 她 终 于知 道 自己 的身 世 , 她 每 天 所 共 同生活 的父亲 并 非生 父 , 而 她 自己是 母 亲与 别 人 的 孩子 , 即 她 的身份是 “ 私 生子 ” 。作 为长 者 的母 亲 与 父亲, 选 择在 虹 影 1 8岁生 日这 天 把 这 个 天 大 的秘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1 1 作者简介 : 张妍 ( 1 9 8 5一) , 女, 吉林 省吉林市人 , 吉林 大学文学院 2 0 1 1 级 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桀骜不驯的红狐舞影——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桀骜不驯的红狐舞影——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桀骜不驯的红狐舞影——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钱虹;丁奇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3
【摘要】旅英女作家虹影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作以来,以颠覆男性霸权文化之话语和叙事的鲜明立场与傲然姿态,在海内外名声大噪.与此同时,也在文坛上引起过极大争议.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对虹影的写作缘起及其笔下的性别意识、两性关系与描写等方面,作较为细致的解读与论述.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钱虹;丁奇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个体叙事与自我认同--虹影与杜拉斯小说主题的文化解读
2.另类的女性诗学——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3.河流·情人·城市--虹影与杜拉斯小说意象的文化解读
4.解读虹影的女性主义写作
5.论虹影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以《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上海王》等作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6
张 凯 乙 : 影 与郭 小橹 小说 中“ 虹 新女性 ” 象之探 讨 形
第2 期
期夫 权政 治 、 民主义 与东 方 主义 观念 共 同影响 下 的产物 [ 这类 “ 殖 6 1 。 刻板 印象 ” 然存 在于 当今 全球 化 的世 依 界, 流行 于西 方主 流社 会 中且影 响不 小 。不 过值 得注 意 的是 , 自二 十世 纪九 十年 代 以来 , 越来 越 多 的华人
英 国 白人 男友 感 叹道 “ y w oe b d sy u oo y [ “ 的整个 身 体是 你 的殖 民地 ” m h l o y i o rcln ”1 我 4 ( —— 笔 者译 ) 。这 样的“ 自我殖 民化 ” 以说 并 非新 生事 物 , 可 而是 源 自长期 以来 的弱 国文 化心 态 。 但 与上 述例 子恰 恰相 反 的是 , 影刻 意让 “ 这位 东方 女性 利用 古老 的道 家 文化 完全 征 服 了西方 男 虹 闵” 性 。 在 文 中处 处 强调 东方 文化 的神 秘含 蓄 , 她 反衬 出西 方 文化 的简单 直露 和粗 糙 。 如 闵 向裘 利安 解释母 例 亲 教导 自己学 习 “ 静坐 , 吐气 纳气 : 的基本 修 养 ” 煎家 以及 道 家 学说 中的 “ 阴补 阳” 但 裘利 安 却 完全 无 法 采 ,
作 家作 品被 译 介到 西 方 , 同时 也有 更 多 的海 外华 人作 家 在 欧美 本 土: 并 为西 方读 者 熟 知 , 推 翻这类 写作 为 “ 刻板 印 象 ” 供 了可 能 。 实 上 ,一些 海外 华人 女作 家 的作 品 中确 实 出现 了越来 越 多“ 新 ” 提 事 全 的东 方女性
会 经济 的 统治象 征 着男性 以及 男子气 对 于女性 与 女子气 的统治 。 ” 这也 就 是说 . 民与 被殖 民 的关 系在 圆 殖
性 别文 化 政治 学层 面 已被置 换成 男人 与 女人 的关 系 。从 这 个角 度看 , 民统 治与 性别 政 治之 间具 有 同质 殖
同源性 , 一世 界 与第 三世 界 的殖 民关 系也就 被 西方男 人对 东方 女人 的征 服所 喻示 。 在《 第 这 恋人 版 中英 字 典 》 《 国情人 》 和 英 中都得 到 了鲜 明 的体现 。在 前者 “oo y ( 殖 民地 ” 一篇 中作 者借 女学 生“ ” I , cln ” “ ) 庄 之 : 对 I
张 凯 乙
( 海 金 融 学 院 ,上 海 上 210 ) 0 2 9
摘 要 :在 英 国文 学 界 受 到 好 评 的 当 代 旅英 华 人女 作 家 虹影 和郭 小橹 在 各 自作 品 中都 塑 造 了有 别 于 传 统 东 亚 女 性 的 “ 女 性 ”形 象 。此 类 形 象 的 出现 为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中 国女 性 日益 复 杂 的文 化 地 位 和 文 化 身 份 提 供 了 新 的诠 新 释 , 有 积 极 意 义 。 同时 作 者 对 这类 “ 具 但 新女 性 ” 象 的描 写 仍具 有 片面 性 , 然 看 似标 新 立 异 。 在 本 质 上 与传 统 形 虽 但 区别 有 限 , 回 归 到如 何 在 文 化 传播 中突 破 “ 又 自我 东 方 化 ” 臼 的 问题 。 窠 关 键 词 :新 女 性 ;文 化 身 份 ; 自我 东 方 化 ;权 力 抗 衡
期 至 今 , 些海 外 华 人 女作 家作 品 中 出 现 了越 原 有 的 “ 这 温
驯 ” 变 得 桀骜 不逊 , 至直 接 向西 方男权 话 语提 出挑 战 。这类 颠 覆性 的 女性 形象 对 于解 构 西 方社 会对 于 , 甚
中图 分 类 号 :Io . l 6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2 5 2 2) 2 o 6一o 6 1 2 0( 01 o ~0 5 4
海外 华人 作家 群体 作 为一个 身处东 西 方文 化两 界 的特殊 群体 , 重 文化 身份 对 于他 们 的创 作 不 无影 多 响。 同时 , 在这 一 群体 中有 相 当数 目的女性 作 家 , 们在 写作 中将 特 有 的女性 视 角与 本身 的特 殊 文化 背景 她 相 结合 , 笔 下 的女 主角不 仅扮 演 了“ 使 女性 ” 的角色 . 在很 多 时候更 成 为东 方 文化 的 象征 。 自 9 0年 代 中后
理解 。[ 似乎 是 一种革 命 性 的突破 , 5 1 这 但其 实 如果 究其本 质 . 我们 还是 不难 看 出这种 对 于东 方 “ 神秘 性 ” 的
渲染 甚 至东 方性 文化 “ 优越 性 ” 的强调 , 恰恰 折射 出一 种要 依赖 “ 自我东 方化 ” 抵御 西方 文 明的心 态 。 来 因此从 上述 角度 看 ,新女 性 ” 现 了一 定程 度 的觉醒 , 同时 在其 形象 塑造 的 过程 中却 难 免 “ 瓶 装 “ 表 但 新 旧酒 ” “ 女性 ” 看 似 与传 统 “ :新 虽 旧女 性 ” 同 , 主 动更 勇 于 表述 自我 , 不 更 但实 际 上却 仍 然跳 不 出需要 通过 “ 自我东 方化 ” 获取 西方 认 同的怪 圈 ,新 女性 ” 来 “ 仍然 是 与西方/ 权相 对立 的 “ 男 他者 ” 。从 这 个 角度讲 , 这 两种 形 象并 没有 本质 上 的区别 。 么 ,新 女性 ” 象究 竟是 对传 统 的颠覆 还是 延续 ? 那 “ 形 这是 一个 比较 复杂 的 问题 。 其原 因 , 究 与作 者本 身 的经 验与 观念 造成 的局 限性 相关 , 也有其 他方 面 的 因素 。 于这 一 点将在 但 关 下文展 开 进一 步探 讨 。
们 的缔 造者 一样 是 全球 化 的 、 重 的 , 多 在这 种 “ ” 全 球化 ” 份下 如何 同 时体现 出她们 本身 的“ 新 的“ 身 中国身
份 ” 则 是一 个有 意识 或无 意 识地 困扰 这些 作 家 的问题 。 ,
形象 , 于上 述传 统观 念提 出了挑 战 。 些女 性形 象 一扫原 有 的“ 驯 ” 甚 至将 矛头直 接 指 向西 方男 权话 对 这 温 ,
语 。例如 虹影 《 国情人 》 的女 主 角 “ ” 郭小 橹《 英 中 闵 和 恋人 版 中英 字 典》 的女 留学 生 “ ” 中 庄 。她们 都敢 于对
强势 的西 方男权 话 语表 达 自我 , 同时也 毫不遮 掩地 表达 女 性 的欲望 与要求 。
然而 , 如果 深 入探讨 这 种 “ 步 ” 却 也能 发现 一些 需要 质疑 之 处 。南迪 ( . a d ) 为 ,殖 民 主义是 进 , AN n y认 “
与现存 的西方 性别 陈规 以及 它 们代 表 的生活 相一 致 的 。 生产 出一 种文 化共 识 , 这种 共识 中 , 它 在 政治 与社
2 “ 女 性 ” 困扰 : 重 文化 身 份 与全 球 化 下 的“ 国身份 ” 新 的 多 中
在全 球化 日益深 人 的今 天 ,新 女 性 ” 文学 形象 虽然 没 能 完全 脱 离 固有 观念 的影 响 , 也不 再 拘泥 “ 的 但 于 “ 亚 女人 ” 东 这一 刻板 标 签 , 而被赋 予更 多性 格 , 更趋 于立 体化 和 复杂化 。这 当然是 由多种 因素 决定 的 。 首先 , 这些 形象 的创 造者 海外 华 人女 作家 们就 有着 多重 文 化背景 的支撑 , 有着 更 高更 远 的 国际视 野 , 当 这 然 不 可避 免地 影 响 了她 们 的写作 。 她们 笔下 的 “ [ 1 6 新女 性 ” 虽然 可能 出现 在不 同历史 文 化大 背景 下 . 却仍 但 然 被 赋 予 了这 种 复杂 的潜质 。 因此 , 然 虹 影 笔下 的女 知识 分 子 “ ” 活在 民 国时 期 而郭 小 橹 笔下 的 虽 闵 生 “ ” 二 十一世 纪 的女 留学 生 , 是 她们 的形 象仍 有很 多共 通之 处 。 新女 性 ” 庄 是 但 “ 的文 化身 份 , 本 质上 与她 在
东 方女 性 传统 的“ 刻板 认识 ” 积极 意义 。 有 然而 , 论 这些 新 女性 与 传统 女 性角 色看 似 多 么不 同 。 者 在 对 这些 角 色 的 塑造 中仍 存 在 相 当程 度 无 作
上的“ 自我 东 方化 ” . … 仍有 意 无意 地将 东方 人作 为 与西 方人 相对 立 的“ 者 ” 体现 出 了东 西 二元 对 立 的观 他 , 念 。从 这 个意 义上 说 , 所谓 的 “ 颠覆 ” 非本 质上 的颠 覆 , 并 而是 对传 统 大 同小异 的 沿袭 。东 方 “ 女 性 ” 新 不过 是 对 传统 的另 一种 解读 , 在解 构原 先 “ 板 认识 ” 同时 也建 构 了新 的“ 板认 识 ” 另 一 方面 。 刻 的 刻 。 海外 女 作家 文学 作 品 中“ 女性 ” 象 出现愈 来 愈多 这一 事 实也 值 得 探讨 : 新 形 考虑 到 作 者身 份 的 特殊 性 , 是 否 可被 解 这 读 为 一种 文化 的隐喻 ?这 几点 将在 本 文 中展开 着重 探讨 。 为更好 开 展研 究 ,本 文将 着重 关注 两位 旅英 华 人女 作家 及其 各 自在 英 国文 学 界受 到好 评 的作 品 : 虹
第 2 5卷 第 2 期
21 年 02 3 月
浙 江 万里 学 院 学报
Jun lo hj n niU ies y o ra fZ e a g Wa l nv ri i t
Vo125 No2 . .
M ac 2 2 r h 01
虹影 与郭小橹 小说 中“ 女性” 象之探讨 新 形
收 稿 日期 : 0 1 1 2 2 1 一l — 3 基 金项 目: 0 0年 上 海 高 校 选拔 培养 优 秀 青 年 教师 科 研 专项 基 金 阶段 性 成果 ( 号 : r 0 1 ) 21 编 s l0 1 。 j 作者 简 介 : 凯 乙 (9 6 ) 女 , 江诸 暨 人 , 海 金 融学 院外 语 系 助 教 , 国 伦敦 大 学 学 院 比较 文 学 硕 士 , 究 方 向 : 较 文 张 18 一 , 浙 上 英 研 比 学 , 译 与 跨 文化 交 际 。 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