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常规科学 --- 反常和危机--- 科学革命 --常- 规科学 前科学
❖ 库恩以其代表作(1962) 《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饮誉世 界,尽管人们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 一种看法认为它是 “ 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碑 ” “ 半 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 。
❖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 “ 完全不足信的 ” 和 “ 耀 眼的错误 ” 。
科学的体制目标的新变化
❖ 不仅服务于人类利益,而且强调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企 业利益
❖ 克林顿政府把“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 作为其科学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也强调 “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 企业越来越重视以各种方式更加直接地利用知识创新 的知识产品。企业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大学与企 业之间合作研究不断增加。
物质支撑: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
实体性物质保障:如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象征性物质保障:体现组织的存在价值和终极目标,
如波尔把中国传统的“阴阳鱼”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表 征。
2.何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定义: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 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较完整的科学社会建制一般指: 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②有了自己的学会或研究机构, ③有自己的出版物, 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
主要内容:
I.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I.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一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 . .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321 两技科 者术学 的的的 评体体 价制制 依目目 据标标
➢ 科学技术看作是某种特定的社会体制,科学 与技术最重要的差别是体制目标的不同。
科学 对自然过程 揭示因果性,真理性标
➢ 研究的课题,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还广泛 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 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660 英国皇家学会
科技社 团组织 的出现
17、18世纪科学 社团
19世纪科学社团
1700德柏林科学会 1724俄圣彼德堡学会 1743北美科学社团
1831 英国科学促进会 1848 美国科学促进会
科学技术
实体性组织
非实体性组织
科学共同体
技术共同体
成员互动为存在基础
专业管理和协调方便而建
强调: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规范.
任务:在科学范式指导下,根据共同的实践规则和标准,
从事科学研究。
核心: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的群体。
发展: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发展模式:
➢ 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重在技术发明的经济效益 和价值。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技 学术 的的 社社 会会 规规 范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
❖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 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CUDOS)为标准;
尔纳)
2、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历史演变
①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 ▪ 古代科学活动的主体是哲学家中具有科学气质、渴望
了解自然的一部分人,亦被称作自然哲学家。 ▪ 古代技术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和其中间产生出来的工
匠,他们也不是独立的技术专家。 ▪ 自然哲学家和工匠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认知和理解 提供可能性 准为内核
技术
对自然过程 设定目的性,功利性标 控制与改造 创造现实性 准为内核
科学的体制目标
❖ 默顿指出科学的体制目标: 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要求科学家做出独创性 的贡献,不断增加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知识存量。
❖ 科学的终极目的: ①获关于自然的知识 ②这种知识在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③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类
二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概念的提出 贝尔纳在1954年出版的《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描述 了科学的多重形象,提出科学“作为一种建制而有几 十万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19世纪下半叶以前,科 学家人数不多。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数迅速增加。
PS:1896年世界职业科学家人数估计有5万。20世纪 以来急剧增加,1970年世界科学家人数已达300万(贝
1、社会建制
▪ 社会建制(社会制度)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要而形成 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价值观


为规范
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

织系统
物质支撑
▪①价值观念:
▪ 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 主要作用: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再 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②行为规范:
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 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具有其社会成员直接面对的特殊规范系统,反映出对 于成员行为的制约性。
BACK
▪ 组织系统: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
的载体。
组织首脑
职能部门
组织成员
▪ 科学社会建制的承担者是科研组织,有学术带头人、 从事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和其它相关人员。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被组织到这 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学术交 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
为科学技术业提供源源不竭的 智力资源
杨振宁
➢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 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 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 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 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 上的里程碑之一。
❖ 法律对于科技的调整有:国家发展科技的战略规划和宏 观调控,对于科技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纵向关系;国家部门、 地区和科技领域间在科技研究、开发、管理和协作方面的 横向关系等等。
❖ 进入WTO以后,对于我国的科技法制建设,特别是知 识产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它由各国科学技术基础决定。世界各国由于文化传统、 科学背景、政策环境有很大区别,管理体制各不相同。
➢ 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 权威结构。
社会承认
学术职位承认(有形的) 学术声望承认(无形的)
主要决定于: 所在机构的知名度 所获得的奖励的声望 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证的次数
2. 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学习
知识的传授 知识的模仿 知识的暗示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 的交互作用,是人 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生活的基础,也是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的基础。

19世纪 德国-研究型大学
技 教
系的建立 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

美国大学制度改革
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产生


美国大学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阵
专业科学技术组织作用成为主流
科研院所
企事业单位
研究中心
科技联合体
科技服务机构
国家科学实验室
工业实验室
保持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领先地位 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形式
交流 正式交流 非正式交流
合作与竞争
构成了相反相成的科 学技术互动形式
冲突
学术性 非学术性
➢团队合作成为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有效途径
竞争
学习
科学家通过
进行互动
合作
交流
冲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 学会,技术学会,科研 院所,研究中心.
各种科学技术出版物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一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二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三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
一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 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 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 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李政道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主任
➢ 1943年至1944 年曾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学。 1956年与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 称不守恒理论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纯粹的基础科学
连续统
▪纯粹的实用技术
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 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科研工作带有工 程技术的特点,“工程技术中的科学”;“以科学为基 础的产业”--信息产业。
▪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先导作用、科 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例如: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三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
②近代: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肇始
(1)科学家的出现:欧洲中世纪后,大学中一些教师逐渐 对科学发生了兴趣,逻辑学-数学与物理学,医学、 生物学。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家和工匠也成为近代科 学家的角色。
▪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了“科学家” (SCIENTIST)一词。至此,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真正诞生了。
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 社团市场经济
美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德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日本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社会主义计划经 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三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一 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1. 科学ຫໍສະໝຸດ Baidu术界的社会分层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 政府拨款的财政技术经费-主要用于支持R&D,基础
研究和社会公益事业。如“863”、“973”计划。
➢ 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和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科 技成果转化和研究活动开始阶段的启动支持。
➢ 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经费(所占份额小)
➢ 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来源,如 英特尔公司的发迹。
技术的体制目标
❖ 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功利的,是要利用科学发现,进行 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 会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利用知识来谋利。
❖ 谋利作为技术的体制目标,其出发点不一定是公益的, 但它的结果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评价依据
➢ 科学的评价依据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注重科学发现 的优先权;
兴亡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科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 了普遍的承认,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稳固地确立了起来。
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


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产生工业科学家

义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2)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
▪ 在现代,由于技术科学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已 变得模糊不清。(被“科学技术连续统”取代)
▪ 开发研指究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 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 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应正当处理三者之间关系,过分强调应用研究而忽略 基础研究会导致“昙花一现”的现象。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
❖ “二战”后,法律对于科技活动调整的任务从开始只注 意保护发明和维护市场秩序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科技 政策法律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 基金会和民间捐赠-如美国癌症基金会。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 基础研主究要是获得基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 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 专门或特定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例如:力学
▪ 应用研为究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 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例如:建筑学
▪(2)技术专家的出现: 技术专家即工程师。16世纪始,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 此后又出现机械、电气、化工等一系列专业工程师。
▪产业革命晚于英国的法、德两国在工程技术教育走在 了英国的前面,在世界上首先创办了有相当规模的技 术学院。
③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
(1)现代科学家角色的确立 ▪ 进入20ctry,科学成为对人类历史发展前途和现代国家
❖ 美国技术史家康斯坦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 念,此后技术经济学家多西又进一步分析。
技术范式
❖ 定义:根据一定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广的原 理,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式或模式。
任务: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 重要形式:“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
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效率。
1872 法国科学协会


目的:传播新理论、促进科技交流
组 织
科技学 术阵地
学术期刊(2002 我国总数有7000余,居世界第三) 摘要类、索引类杂志(提供最有影响的学术文献) 20世纪90年代 国际互联网(全新阵地)
1747 法国桥梁道路学院
大学 专科
1794
院校 1809
中央社会活动学校 研究型大学 柏林大学 (设工学院) 美国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