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材料力学中的界面效应

非均质材料力学中的界面效应
非均质材料力学中的界面效应

作者姓名:段慧玲

论文题目:非均质材料力学中的界面效应

作者简介:段慧玲,女,1970年5月出生,2001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于2005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基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技术进步的现实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表征小尺度下物质的力学行为,给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框架提出了挑战,也给其发展和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跨物质层次的固体变形和强度理论被认为是力学领域最前沿的基础问题之一。由于纳米尺度下表面/界面原子数占很大的比例,表面/界面原子处于与体内原子不同的环境,因而固体的表面/界面应力对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相关物理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纳米尺度下表面/界面应力的研究不仅对于促进连续介质力学和细观力学的发展具有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在量子点的生长和性能分析、纳米器件的自组装、微型传感器、纳/微米电子器件、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界面性能是影响甚至控制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各种界面条件的分析可为复合材料性能的预测和材料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面/界面应力以及界面相对非均质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具体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 根据虚功原理得到了界面应力模型的界面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计及界面应力效应的球形夹杂Eshelby 体系的解(Mechanics of Materials, 200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6)。经典的Eshelby体系(Eshelby formalism, 1957)是20世纪固体力学领域一项奠基性的工作,被认为是如今蓬勃发展的细观力学的基石之一。经典的Eshelby体系没有包括界面效应,本文首次给出了计及界面应力效应的Eshelby张量、应力集中张量、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和Eshelby能量公式。发现,与经典结果不同的是,在均匀本征应变和远场应力作用下,内场Eshelby张量和应力集中张量是位置相关和尺度相关的。

(2) 首次建立了具有界面应力效应的细观力学框架,利用复合球模型、Mori-Tanaka方法和广义自洽方法预测了具有界面应力效应的含有球形夹杂和圆柱形夹杂的非均质材料和纳米介孔材料的等效模量,与经典结果不同的是,它们是材料界面特性和夹杂尺寸的函数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5; Acta Materialia, 2006)。从理论上发现,通过调整表面特性可以使纳米介孔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基体的弹性模量,并且建议了两种提高介孔材料刚度的途径。这一发现为研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用途的轻质高模多孔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根据表面、界面效应对纳米结构材料性能影响的物理本质,首次系统地总结和提出了表征由于表面/界面效应导致的纳米结构材料多种性能尺度相关性的两类标度律(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6)。发现,对于各向同性表面/界面, Eshelby 张量、应力集中张量、应力集中系数、等效弹性常数的尺度相关性皆可精确地用一个简单的标度律L l l H L H /)(1)(/)(βαβα++=∞来描述,这一简单的标度律揭示了跨越纳观尺度-细观尺度-宏观尺度的耦合关联。

(4) 利用 P -N 位移势函数和旋转椭球调和函数展开公式求解了轴对称载荷作用下具有界面相的任意取向的旋转椭球夹杂的局部弹性场,首次给出了旋转椭球夹杂在远场纵向剪切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势函数,并且给出了迄今为止最简单的旋转椭球夹杂Eshelby 问题的外场解(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5)。这项结果可用于分析多种形状夹杂的弹性场。

(5) 首次给出了无限大体中具有非均匀界面相的球形夹杂的Eshelby 张量及应力集中张量,分析了它们的性质;首次给出了自由和固定两种边界条件下有限球域中球形夹杂的 Eshelby 张量。给出了Eshelby 张量和应力集中张量的两个应用实例,其一是分析了纳米芯-壳结构复合颗粒由于晶格失配产生的弹性应变场;其二是基于三相构型的体积平均意义上的 Eshelby 等效夹杂方法提出了预测含球形夹杂的非均质材料等效模量的一种新的细观力学方法,这种细观力学方法的优点是其预测结果和广义自洽方法以及三阶关联近似方法几乎完全相同,但是表达式很简单(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6)。

(6) 在统一的泰勒级数展开框架下,建立了数学界面模型和界面相模型之间的联系,首次发现和建立了界面应力模型与薄而硬的界面相模型的等效关系;提出了一个反嵌入界面模型,排除了经典的线弹簧界面模型的缺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5)。

在实验方面,与他人合作,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银纳米线的杨氏模量,并且基于表面应力理论分析了实验结果(该项实验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他人合作进行,相关论文2006

年发表于凝聚态物理权威杂志Physical Review B 73, Art. 235409)。

基于力学问题和广义传导(热传导、电传导、磁传导、物质扩散)问题在数学上的类比关系,本文对于表面/界面应力效应的研究方法为研究非均质材料的广义传导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与合作者已经利用这种类比关系建立了具有性能梯度界面相非均匀介质的广义传导性能的界限理论;发展了同时计及夹杂形状、空间分布、界面效应的预测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 和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关键词:非均质材料,界面效应,Eshelby 体系,等效模量,标度律

Interface Effect i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Duan Huiling

ABSTRACT

Due to the inherent impe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advance of technology, 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and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aterials at the nano- and micro-scale. On one hand, this task challenges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ical continuum mechanics; it also provides rare favorable cha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n the other. Therefore, the trans-scale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theories of solids have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frontiers of mechanics. Because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have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atoms at the surfaces/interfaces, and these atoms have a different environment from those in the interior,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interface stress on their mechanical behaviour can be substantial. The study of the surface/interface stress effect is not only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micromechanics, but also essential in the areas of the growth and analyses of quantum dots, the self-assembly of nano-devices, nano- and micro-sensors,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bio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etc. Particularly, interfacial bonding condi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local elastic fields and the overal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The analyses of various interfacial condition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properties and the design of composites. In this Thesis, the effects of the surface/interface stress and interphase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primary obtain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interface condition for the interface stress model is derived using the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Based on this, the solution of the Eshelby formalism for inclusion/inhomogeneity problems with the interface stress is given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00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6). The classical Eshelby formalism (Eshelby,1957),which does not include the interface stress, is landmark work in mechanic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ornerstones of micromechanic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face stress, this Thesis first presents

the complete Eshelby formalism, including the Eshelby tensor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tensors, the Eshelby equivalent inclusion method and the Eshelby energy formula. It is found that unlike the classical results, these Eshelby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tensors are position-dependent and size-dependent under a uniform eigenstrain and a remote stress.

(2) The fundamental micromechanical framework is first generaliz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face stress effect. The effective moduli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containing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nano-inhomogeneities are predicted using the composite spheres assemblage model, the Mori -Tanaka method and the generalized self-consistent method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5; Acta Materialia, 2006). The effective moduli are shown to be functions of the interface properties and the size of the inhomogene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of nano-channel-array materials can be made greater that those of the matrix materials, and two routes to the stiffening are suggested. This finding may herald a radical breakthrough in sandwich-type structures that have many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3)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essence of the surface/interface effect on the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two simple scaling laws to characterize the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al materials are give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6). It is found that for isotropic surfaces/interfaces, the size-dependency of the Eshelby tenso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tenso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can all be accurately depicted by a simple scaling law L l l H L H /)(1)(/)(βαβα++=∞. This simple scaling law reveals the trans-scale coupling among the nano-scale, micro-scale and macro-scale.

(4) The elastostatic solution to an arbitrarily-oriented spheroidal inhomogeneity with an interphase embedded in an infinite medium under a remote axisymmetric loading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P -N displacement potentials and expansion formulas for spheroidal harmonics. New displacement potentials for a spheroidal inhomogeneity with an interphase under a remote longitudinal shear loading are first given. The simplest up to now expressions of the stress field outside an arbitrarily-oriented spheroidal inhomogeneity without an interphase in an infinite matrix under a remote axisymmetric loading (i.e. the Eshelby problem) are given in terms of elementary fun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5). This solution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elastic fields of inhomogeneities of various shapes.

(5) The Eshelby tensors 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tensors are first obtained for a spherical inhomogeneity with an inhomogeneous interphase embedded in an alien infinite elastic matrix. The solution is then specialised to inhomogeneous inclusions in finite spherical domains with fixed displacement or traction-fre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Eshelby tensor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tensor are applied to two examples. The first solves the strain distributions in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eigenstrains induced by lattice mismatches. In the second example, a micromechanical scheme,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inclusion method of the three-phase configuration in a volume average sense,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effective moduli of composites containing spherical inhomogeneities.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scheme is that, whilst its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moduli is almost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generalized self-consistent method (GSCM) and the third-order approximation (TOA), the resulting expression has a very simple form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6).

(6) Under a unifie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aylor series expansion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in interphase model and the mathematical interface models are established. The equivalency between the interface stress model and a thin-and-stiff interphase model is first found and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an anti-interpenetration interface model is presented, which removes the shortcoming of the classical linear spring interfa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5).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the Young modulus of silver nano-wires is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with the AFM. The size-dependency of the elastic constant is theoretically explained using the theory of surface stress (This work was conduc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during the studies for the PhD degree, but the relevant paper was published in the prestigious journal Physical Review B 73, Art. 235409 in the field of condensed matters in 2006).

Based on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and the effective generalized conductivities (heat conductivity, electric conductivity, magnetic permeability,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diffusivity), the methodology in the Thesis for the surface/interface effects also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ductivities. Recently, making use of

the analogy, the author and co-workers have presented the bounds on the effective conductivities of heterogeneous media with a graded interphase, a predictive schem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hap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homogeneities, and the interface effects. These results are published in Physical Review B and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terface effects, Eshelby formalism, effective moduli, scaling laws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331028 课程英文名称:High Polymer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概论是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获得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概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简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应用、加工成型方法及工艺,是该专业学生学习高分子材料工程知识的入门课程,使其明了高分子材料工程的内容和学习本专业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高分子材料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 2.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其特性; 3.熟悉各类高分子材料的选用、成型加工等基础知识; 4.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能、选用,及加工基本方法和工艺。 2.基本能力:具有能根据应用要求选择高分子材料类型和根据结构要求选择高分子材料制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基本能力。 3.基本技能:高分子材料鉴别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条件可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工仿真模拟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也可现场参观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授。 2.教学手段:本课程以理论为主,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先修课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本课程对习题课和实践环节无要求。 2.作业题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一)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打雷和闪电是自然界中最为显著的电现象,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我国自古以来在语言、文字中就出现了对自然中电现象的描绘,如称雷公电母、电闪雷鸣、春雷滚滚、雷电交加、天走银蛇等等。而且,雷电击人、毁坏物体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历史上曾有科学家尝试接收雷电的能量,但实验不成功。人们着手研究、探讨电的现象和规律,是从摩擦、静电感应开始的。自从了解了电和磁的关系,人类终于实现了对电的规模应用,对电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今天,电不但是照明、影音、通讯、电热、机械动力等的能量源泉,实现了电量与非电量的能量转换,而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传递着各种信息,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推向了信息化时代。电科学技术已经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是极大促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形成了多门类、多分支的学科。 电工学是研究电主要在动力以及电器应用方面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学习电工学,应该对电的本质有明晰的了解。 二、电的物质性和电的产生模型 (一)电的物质性 电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电实质就是电子的定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电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现象中的电和我们日常所经常接触使用的电,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是由本身的原子核、电子构成,带正电荷粒子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粒子的电子之间存有着万有引力和静电力库仑力,方向为相互所指。 因为所带电量相等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其间的静电力是它们相互束缚的最主要力量。电荷粒子具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性质,一个电 子电荷粒子的电量是16×10库仑,静止质量约为91×10克。 作为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如金属铜的原子,一旦因原子的最外层自由电子受到外部作用力而偏离原运行轨道,则该原子成为显正电性的原子,而偏离轨道的自由电子显负电性,若干铜原子的电子在同一外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则的、连续的定向运动,在宏观上就是电流。理应注意,自由电子受外力作用所谓偏离原运行轨道,即是发生定向位移,受到作用力越大,偏离位移也就越厉害,位移的方向就是电荷受到外力与自由电子受到原子核静电力合矢量的方向。电流是电子之间以相互接力式的定向位移,传递着对它们产生作用力的外力的能量,一般情况下,如果接力传递链不能形成,外力再大,能量也得不到传递。而在导电状态下的金属铜导体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是不会发生位移的。除了金属铜原子外,其他金属类原子也有类似性质。其,只要能起作用的外力充足大,部分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也会被强行形成接力式定向位移,而传递能量。 (二)电荷的聚集与电场 电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电荷团,正电荷的电荷团为正电场,负电荷的电荷团为负电场,无论电场的电荷量多少,都具有电场的性质,包含电场力、电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概论

材料是物 质, 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如燃料和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 一般都不算是材料。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材料的分类 然后我们看材料的分类。材料可按其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 a 金属材料(铸铁、碳钢、铝合金 卜 b 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卜 c 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 d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化学、力学性能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 多相固体材料,如石墨/铝复合材料、碳/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按使用用途材 料可分为结构材料(主要利用材料的强度、韧性、 弹性等力学性能,用于制造在不同环境下 工作时承受载荷的各种结构件和零部件的一类材料, 即机械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 和功 能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化学、 力学性能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 材料)。 按照应用领域来分材料可以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 料、生物材料等。按来源可分为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 三、 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1.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我们中学阶段学过经济发展史,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一切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石器时代:早在一百万年以前, 人类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可以使用石头作为工具。一 万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将石头加工成器具和工具如左下角图, 在8000年前, 开始人工烧制成陶器,用于器皿和装饰品如彩陶双耳罐。 青铜器时代:五千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烧注成型, 用金 属,越王勾践曾使用的青铜剑,中国商代司母戊鼎。 铁器时代:3000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生铁冶炼及处理技术推动了农业、水 利、和军事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直至 18世纪进入了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时代。 材料是人类进化和文明的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这些具体的材料被历史学家作为划 分时代的重要标志。材料的发展创新是各个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突破口, 新型材料是当代社 会发展进步的促进剂,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先导,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 防现代化的保证。材料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军事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人 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2. 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 第一次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的发明促进了机械制造和铁路运输等行业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合金钢、铝合金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是此次工业革命的支撑, 电动机的发明奠定基础.使制造业大力迈入电气化时代 同学们大家好,祝贺同学们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 相信在座同学除了对大学 生活怎么进行规划感到迷茫, 也会对自己所学专业仍然存在疑虑: 材料学是研究什么的?我 们可以在材料学里学到什么呢?学了这个学科有什么用处呢?因此我们开设这门材料科学 与工程专业概论以解答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让咱们对材料学从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 一、材料的定义 首先第一节我们介绍一下材料的定义。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 人类开始大量使 转炉和平炉炼钢

有机高分子材料概述

有机高分子材料概述和发展趋势 陈彪 2011327120112 材料科学与工程11(1)班 摘要: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木材、棉花、皮革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朔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有机聚合物合成材料。它们质地轻、原料丰富、性能良好、用途广泛,因而发展速度很快。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典型的代表,此外,还有涂料和粘合剂等。 关键词:有机高分子材料;发展趋势 高分子材料是由可称为单体的原料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合成的。绝大部分原料单体为有机化合物。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除碳原子外,其他主要元素为氢、氧、氮等。在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共价键组成高分子化合物。 人们使用高分子材料的历史很早,由于它们质地轻、原料丰富、性能良好、用途广泛,因而发展速度很快,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发展了人工合成的各种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来源可以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按大分子主连接结构可分为碳链高分子材料、杂链高分子材料及元素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最常用的是根据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根据性能和用途,高分子材料可分为橡胶、塑料、纤维、粘合剂、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不同的类别。 下面以介绍这几大类高分子材料为主。 1橡胶 橡胶是有机高分子弹性化合物。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弹性,所以又称为高弹体。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天然橡胶是从自然界含胶植物制取的一种高弹物质。合成橡胶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的高分子弹性材料。 橡胶具有独特的高弹性,还具有良好的疲劳强度、点绝缘性、耐化学腐蚀以及耐磨性等使它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和难以代替的重要材料。 2塑料 塑料是以聚合物为主要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塑成一定形状并且在常温下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材料,习惯上包括塑料的半成品,如压塑粉等。 作为塑料基础组分的聚合物,不仅决定塑料的类型而且决定塑料的主要性能。一般而言,塑料用聚合物的内聚能介于纤维与橡胶之间,使用温度范围在其脆化温度和玻璃化温度之间。应当注意,同一种聚合物,由于制备方法、条件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常常既可作塑料用,也可做纤维用。 塑料是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质地轻、电绝缘、耐化学腐蚀、容易加工成型等特点,其性能可调范围宽,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3纤维 纤维是指长度比直径大很多倍,并具有一定韧性的纤细物质。纤维的特点是分子间次价力大、形变能力小、模量高,一般为结晶聚合物。 纤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蚕丝和麻等,另一类是化学纤维,即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经化学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高分子材料概论-有机硅

_| II 章:高分子材料概论 2.8有机硅材料 |[ 2.8.2主要有机硅的合成单体 2.8.3 _主要有机硅聚合物性能和应用简 IT 2.8.4思考题 2.8.1有机硅材料概述’ II 一、医用高分子的定义 “有机硅就是指一种元素有机化合物,凡是硅原子上- I I I r —接有传统的有机基团的(烃及其衍生物1)都叫有机硅,这实际上是一个最广义的定义。19世纪人们对以碳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认 识比较多了,因此对碳的同族元素硅有了 I L I I 主要内容: 2.8.1有机硅材料概述 |[

极大的兴趣,想发现像碳族物质一样的奇迹,从研究甲 硅烷(SiH4或叫硅甲烷)到研究硅烯(Si = Si化合物),投入 I I I r _|

了不少力量,收效甚微,但人们却发现了许多甲硅烷的 衍生物并不难获得,先后合成了卤代硅烷、烃代硅烷、 烃氧基硅烷等等,并制定了相应的命名原则。 II 20世纪20年代之后,高分子学科形成并迅速发展, 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硅 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希望制得 像玻璃一样的耐热性有机(半有机)聚合物。到三十年代, 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先后合成厂有机硅树脂和线性聚合 二物,其主要骨架是一 Si — 0 — Si —O — Si ,通称为聚硅氧= 烷,后来简称为“有机硅”, 起来的聚硅氧烷类化合物,尤其是高分子聚合物,称为 “有机硅”,后来又把合成 地称为“有机硅”。“ 再后来又把一些可作单体,也可作其它用途的一些 I 低分子(如现在常说的硅烷偶联剂)也归入“有机硅”。现 在合成了一些不是一 Si — 0— Si —O 骨架,而是一Si —Si —Si 骨架的聚合物,还叫有机硅。不过我们 通常讲的“有 II 机硅”,仍然是SilicOne 的含义,即指聚硅氧烷高分子物 质,并略微扩大到合成它们的单体,因为现在许多单体 己商品化了,统称它们为“有机硅单体”,也可简称“有 II 机硅”。 按照中国习惯,根据聚硅氧烷的结构特征,把那些 含有体型结构或者具有可交 联基团,以利于形成网状立 体结构的预聚物称为有机硅树脂,简称硅树脂 。把线性 聚合物中分子量较小的,叫有机硅抽,常称为硅油 其中分子量较大的、可以适当硫化的则叫有机硅橡胶, 常简称硅橡胶二。根据单体或主链上侧基的种类,又在硅 II 'I Il 中国的习惯是把那些聚合 “有机硅”--的单体,也笼统 - II 。而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中德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530602,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视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橡塑材料加工与测试的基本技能,能在橡胶工业、塑料工业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等各部门从事橡塑制品及复合材料等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加工成型、模具设计及产品制造、工艺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 1.具有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橡塑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3.掌握橡塑原材料、加工工艺、成型模具及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橡塑制品结构以及模具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 5.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 6.掌握高分子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等领域前沿发展趋势,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四、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五、核心知识领域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合成原理、橡塑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橡塑材料的加工工艺、橡塑制品的结构设计、橡塑制品的加工设备与成型模具等。 六、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橡胶工艺学、塑料成型工艺学、橡塑制品设计等。 七、主要实践性环节 认识实习、橡塑制品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八、修业年限及最低学分要求 基本修业年限3年。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05学分。其中,必修课76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通识选修课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9学分。实践教学(含实验、上机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数比例为30.2%。 九、教学计划进程及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胶体界面现象问题答案修改版

?胶体界面现象问题答案 1.为什么自然界中液滴、气泡总是圆形的为什么气泡比液滴更容易破裂?同样体 积的水,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亦即在同样条件下,球形水滴其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相对为最小。气泡同理。半径极小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远小于外压,因此在外压的挤压下,小气泡更容易破裂。 2.毛细凝结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根据Kelvin公式RTln(pr/po)=2Vγ/r, 曲率半径极小 的凹液面蒸气压降低,低于正常饱和蒸气压,即可以在孔性固体毛细孔中的凹液面上凝结。因毛细管曲率半径极小,所以会产生毛细凝结现象。 3.天空为什么会下雨人工降雨依据什么原理向高空抛撒粉剂为什么能人工降雨 天上的雨来自空中的云,空中的云其实就是水的气溶胶,它来自地面的水汽蒸发。当 水蒸气压大于水的饱和蒸汽压,云中水滴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不能被上升 的气流顶托住的时候,水滴(冰滴、雪花)就会落到地面上,即是我们所见的雨、雹、雪。 ?只有过饱和水蒸气的云才能实施人工增雨。雾状小水滴的半径很小,根据开尔文公式,由于小水滴的饱和蒸气压p r*大于水的饱和蒸汽压,水滴难以长大,可以添加碘化银、干冰,增大粒径(干冰还降低温度),降低p r* ,使水滴凝结。 ?实施人工隆雨时就是向空中撒入凝结核心,使最初的小水滴的曲率半径加大,这时小水滴的饱和蒸气压小于高空中的蒸气压,从而形成降雨。 4.为什么会产生液体过热现象加入沸石为什么能消除过热现象 ?液体中的小气泡,r <0, p r*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材料类学科。本专业面向传统和新兴的诸如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石油化工、纺织、新能源、海洋、国防等各类行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正在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逐渐渗透到航天航空、现代通讯、电子工程、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新兴高技术领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化工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制备工程、聚合物表征,专业方向分为塑料加工工程、弹性体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制备工程、复合材料四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专业开设有二十余门研究性前沿课程和多门国际化课程,学生在校内就能接受到国内外学术大师的培养和熏陶。本专业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实践课程有金工实习、社会实践、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高分子专业实验、毕业环节、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开设的工程设计类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自动化仪表、化工原理以及四个专业方向的工艺课、设计课以及实践课。此外,专业课程学习还涵盖了英语、计算机、通识教育、素质拓展、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使学生在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个人素养、管理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物理化学属性,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材料又是信息、能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磁记录、芯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要有材料作为物质保证;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能源技术要依靠材料提供的催化等功能。 未来人们对材料的结构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从原子层次深入到电子层次,从而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根据性能需求制备出特殊结构的材料,如纳米复合结构,满足不同场合对材料性能的特殊需要,如智能材料、催化材料、能源材料、信息记录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原理、材料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科技报告与演讲、材料概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制备

高分子材料概论复习题 - 副本

《高分子材料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尼龙,也称聚酰胺,其可能的端基是和。 2、聚合物的____ _结构是指高分子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 3、高分子的降解反应是分子量__ ______的反应。 4、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_ _。 5、按受热时的表现,塑料可分为塑料和塑料。 6、常用的热塑性聚合物加工方法有:(列举二种)______ ____ 与_______ ___。 7、纤维的种类很多,习惯上按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____ 两大类。 8、ABS树脂是由 ________ 、 _____ 和 ______ 单体缩聚而成的。 9、高分子熔融共混设备包括、、、 和。 10、根据高分子材料的来源,高分子可以分为、、 和。 二、选择题 1、有机玻璃指的是下面哪一种高分子材料() A.PE B.PP C.PET D.PMMMA 2、高分子的溶解性有如下几种关系,选出错误的一种() A.分子量越高,溶解越难 B.结晶度越高,溶解越难 C.支化度越高,溶解越易 D.交联度越高,溶解越难 3、下面哪个高分子商品名为“Teflon”( ) A.聚氯乙烯 B.聚四氟乙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4、橡胶分子的柔性和()是橡胶具有弹性的原因。 A.粘性 B.交联 C.结晶 D.玻璃化转变 5、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纤维是() A.聚酰胺纤维 B.粘胶纤维 C.聚酯纤维 D.聚丙烯腈纤维 6、下面不属于有机胶黏剂的为() A.动物胶 B.热固性胶黏剂 C.橡胶型胶黏剂 D.硅酸盐胶黏剂 7、下面哪种不属于热固性胶黏剂的为() A.聚醋酸乙烯酯 B.不饱和聚酯 C.酚醛树脂 D.环氧树脂 8、哪种高分子材料适合做隐形眼镜() A.水凝胶 B.不饱和聚酯 C.硅橡胶 D.聚乙烯醇 9、关于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的排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 A. Mv > Mw > Mz > Mn B. Mn > Mv > Mw > Mz C. Mz > Mw > Mv > Mn D. Mn > Mz > Mw > Mv 10、哪种高分子材料不是合成纤维 ( ) A.黏胶纤维 B.醋酸纤维 C. 聚酯纤维 D. 棉纤维 三、名词解释 1、天然高分子 2、高分子共混 3、工程塑料 4、老化 5、高分子复合材料 四、简答题 1、简述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哪几类 2、说明高分子材料作为橡胶使用的必备特性有哪些 3、说明为什么多数高分子材料溶解很慢,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溶胀过程才会溶

材料概论

材料概论: 《材料概论》是200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施惠生。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地论述了材料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系统地阐述了各类材料的定义、分类、基本性能及其应用等。 分别介绍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大类材料,以及发展中的新材料——功能材料。还介绍了材料与环境内容,重点介绍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材料概论(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与材料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监理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二版前言 前言 1绪论 1.1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2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1.3材料科学与材料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2金属材料 2.1概述 2.2黑色金属材料2.3有色金属材料2.4新型金属材料思考题 3无机非金属材料3.1概述 3.2天然矿物材料3.3玻璃 3.4陶瓷 3.5耐火材料 3.6胶凝材料 3.7建筑砂浆 3.8混凝土 3.9纤维材料 3.10人工晶体材料思考题 4高分子材料 4.1概述 4.2天然高分子材料4.3塑料

4.4橡胶与纤维 4.5高分子材料的新进展 思考题 5复合材料 5.1概述 5.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5.3碎片增强复合材料 5.4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5.5填充骨架型复合材料 5.6层合型复合材料 思考题 6功能材料 6.1概述 6.2光功能材料 6.3超导材料 6.4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6.5新能源材料 6.6低维材料和纳米材料 6.7 C60——富勒笼球 6.8智能材料 6.9无机高聚合胶凝材料 6.10外墙外保温材料

高分子材料概论-工程塑料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概论 2.3工程塑料 主要内容:2.3.1 工程塑料概述 2.3.2 工程塑料的分类 2.3.3 工程塑料的主要特征 2.3.4 重要的工程塑料及其应用 2.3.5 思考题 2.3.1 工程塑料概述 工程塑料,顾名思义就是工程上应用的塑料或可作工程材料的塑料。较为科学的定义是:工程塑料一般是指可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尺寸稳定性或能满足特殊要求的某些塑料。一般上,工程塑料的拉伸强度大于49MPa,抗拉和弯曲模量超过 2GPa,在一定载荷作用下能于100oC以上长期使用。工程塑料是随着汽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以及主要是国防军工的特殊要求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兴的高分子塑料材料。现代工程塑料不仅仅是代替金属,而且更加看重它具有金属所没有的特殊性能,是一种独立的而且是金属无法取代的高分子材料。比如它的密度小,质轻,比强度高,耐化学腐蚀,耐磨,尺

的。所以工程塑料与金属材料或其它非金属材料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人类使用的一类特种材料,是材料的一个进步。 2.3.2 工程塑料的分类 工程塑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按照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和重复单元特征分类,以便于命名: 二、按长期连续使用温度划分。 这种分类为大多数人采用,一般长期使用温度在100-150℃范围内的,称为“通用工程塑料”,人们将聚酰胺(PA)、聚甲醛(POM)、聚碳酸酯(PC)、聚酯(PET和PBT)、聚苯醚(PPO)五大类为通用工程塑料;把长期使用温度在150℃以上的叫特种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

2.3.3 工程塑料的主要特征 工程塑料同其它高分子材料一样,其物理机械性能和其它性能,主要与高分子的结构有关,与加工过程有关。无论通用工程塑料还是特种工程塑料,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下: (1)质量轻、相对密度小。相对于金属而言,工程塑料的相对密度一般在1.0-2.0之间,相当于钢铁的1/4—1/8,相当于铝的1/2左右。对于使用工程蛆料替代一些传统的金属材料作结构部件时,可以减轻自重,用于航空飞行器、车辆、船舶、运动器材等,在减少损耗,降低能耗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2)较高的比强度。以拉伸强度为例,强度与相对密度的比值,一般可达1500-1700以上,更有甚者,可达4000,相对于合金钢1600和铝的1500来说,增强的工程塑料足以与之抗衡。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 12.1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12.1.1 表面和界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常见的界面有:1.气-液界面,2.气-固界面,3.液-液界面,4.液-固界面,5. 固-固界面。 12.1.2 界面现象的本质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相比,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体相内部分子所受四周邻近相同分子的作用力是对称的,各个方向的力彼此抵销; 但是处在界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体相内相同物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性质不同的另一相中物质分子的作用,其作用力未必能相互抵销,因此,界面层会显示出一些独特的性质。 对于单组分体系,这种特性主要来自于同一物质在不同相中的密度不同;对于多组分体系,则特性来自于界面层的组成与任一相的组成均不相同。 最简单的例子是液体及其蒸气组成的表面。 液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力可以彼此抵销,但表面分子受到体相分子的拉力大,受到气相分子的拉力小(因为气相密度低),所以表面分子受到被拉入体相的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使表面有自动收缩到最小的趋势,并使表面层显示出一些独特性质,如表面张力、表面吸附、毛细现象、过饱和状态等。 12.1.3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即:

/ m V A A m A A V ==或 式中,m 和V 分别为固体的质量和体积,A 为其表面积。目前常用的测定表面积的方法有BET 法和色谱法。 12.1.4 分散度与比表面 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把一定大小的物质分割得越小,则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例如,把边长为1cm 的立方体1cm 3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情况列于下表: 边长l/m 立方体数 比表面A v /(m 2/m 3) 1×10-2 1 6 ×102 1×10-3 103 6 ×103 1×10-5 109 6 ×105 1×10-7 1015 6 ×107 1×10-9 1021 6 ×109 12.1.5 表面功(surface work ) 由于表面层分子的受力情况与本体中不同,因此如果要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就必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时,可逆使表面积增加d A 所需要对体系作的功,称为表面功。用公式表示为: 'd W A δγ= 式中γ为比例系数,它在数值上等于当T ,P 及组成恒定的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所必须对体系做的可逆非膨胀功。 12.1.6 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 考虑了表面功,热力学基本公式中应相应增加γd A 一项,即: B B B d d d d U T S P V A dn γμ=-++∑ B B B d d d d H T S V P A dn γμ=+++∑ B B B d d d d F S T P V A dn γμ=--++∑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简要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简要介绍 引言:大学二年级选修了***老师的“材料化学与工程概论”一课,使我对材料工程尤其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高分子材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故参考相关文献,模仿格式,作此小论文,经验实在有限,错漏难免,望老师批评指正,致敬!【摘要】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于最年轻的材料.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 将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 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未加工之前称为树脂).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迅猛发展, 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其他产业的飞跃, 高分子已明确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生物化三个方向发展。 【Abstract】The product of High polymer material is the youngest material in the world, you can find it in industrial field ,and you also can in everyone’s home. This product output had a tendency to exceed the metal material, will be the backbone of material market. High polymer material consist of three complex material, that is Plastic, complex fibre, complex rubber. With the big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in twenty-one century, the high polymer material will accept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history, towards high property, more functional, and biological to develop。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科介绍 【Keywords】High polymer material Subject introduce

《高分子材料概论》课程介绍

《高分子材料概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高分子材料概论》最初是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由于2010年学分调整,又考虑到材料物理与材料工程专业同学缺乏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前期知识,而该课程注重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将该课程调整为具有前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知识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高分子材料概论》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反应、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各类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特点、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高分子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在讲述大量高分子材料的实例的同时,用相关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塑料成型工艺等相关理论来解释高分子材料的构效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但复习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掌握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应用领域和使用性能等常识性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与命名、分类、成型工艺方法及应用、特性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概况。 2、通用塑料 掌握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通用塑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了解通用塑料的类型及特性、塑料的组成,了解各类通用塑料的塑料的成型加工方法与改性; 3、工程塑料 掌握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醚等工程塑料的结构、性能。了解工程塑料的类型及特性、塑料的组成,了解各类工程塑料的塑料的成型加工方法与改性。 4、合成纤维 掌握纤维的定义及分类、纺丝过程中的取向及纤维结构变化、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常见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性能应用。了解纤维的纺丝方法、常见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结构、性能、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能力,在高分子材料设计、研制、加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检测和应用等专业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毕业后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分子(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的方法,高分子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和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和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 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特色: 依托学校办学基础,立足广东省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注重培养学生高聚物生产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面的知识技能,注重精细功能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知识学习和研究开发能力训练,重点培养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 五、核心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共混与合金 363

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然而,生命也有顽强的、脆弱的、有意义的……我在这里将介绍一个植物,它的生命力极强,它就是——我家门前的一棵不起眼的藤蔓。 这棵藤蔓在三四年前就扎了根。那时,它长得非常旺盛,正值青春年华,绿油油的叶子挺立着,它缠绕着墙壁,向着阳光生长,享受着大自然的沐浴。 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一天,我和妈妈出去玩的时候,我无意间扭头一看,那棵藤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当时很奇怪,就想:那棵藤蔓到底跑到哪儿去了呢?有可能是被人割去了,也有可能是自己死了。总之,我在当时认为那棵藤蔓永远地消失了。 第二年的春天,我和往常一样去上学。我再看看那面墙,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那墙的缝隙,一棵小藤蔓艰难地挺了出来,它的茎奇瘦无比,它的叶子嫩到了极点,但它还是穿过墙壁,透了进来。它在几个月前虽然被割,但是它的根却没有丢。就是这唯一的根,支撑起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它有了前进的动力,让它顽强地活了下来。 如今,那面墙已被密密麻麻、绿油油的藤蔓所覆盖,成千上万的藤蔓种子在这里扎根、生长、再播种……但是,惟独那株绿油油的小藤蔓,它却在我的心里生长着,成为那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怕困难,克服一切阻力,奋然向上。如: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海伦?凯勒……他们也具有顽强不屈、坚强、不怕困难的品质。而我们呢,我们是健全人,是健康的人,我们还有什么权利怕挫折、怕困难、自暴自弃呢? 世上有赞美小草的诗,有赞美有着丰功伟绩的人们的文章,但是,谁会去赞美一棵小藤蔓?可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是值得每一个人敬佩的。我们也应该变得坚强,不怕困难。如果你不能克服困难,那你就是藤蔓的学生!不如一棵植物!

2020最新全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科。 课程设置: 示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导论(16学时)、近代化学基础(I)一1(高材单列)(32学时)、近代化学基础(I)-2(高材单列)(32学时)、近代化学基础(I)-3(高材单列)(80学时)、工科化学实验(I)-l(高材单列)(18学时)、工科化学实验(I)-2(高材单列)(18学时)、工科化学实验(I)-3(高材单列)(64学时)、工程制图(I)(48学时)、物理化学(i)-i(48学时)、物理化学(I)-2(32学时)、物理化学实验(I)(22学时)、工程力学(80学时)、高分子化学(1)(60学时)、高分子化学实验(24学时)、高分子物理(I)(60学时)、高分子物理实验(24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48学时)、化工原理(Ⅳ)(64学时)、化工原理实验(Ⅳ)(16学时)、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48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双语)(48学时)、高分子材料及应用(双语)(48学时)、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32学时)、聚合物过程及设备(32学时)、工程训练(Ⅲ)(64学时)、高分子工厂设计(32学时)、近代测试及表征技术(32学时)。 示例二:现代基础化学(上)(48学时)、现代基础化学(下)(32学时)、电工学(48学时)、电工学实验(30学时)、分析化学(工科)(32学时)、实验化学(1)(48学时)、实验化学(2)(48学时)、实验化学(3)(48学时)、实验化学(4)(32学时)、实验化学(5)(16学时)、物理化学(上)(48学时)、物理化学(下)(48学时)、材料概论(24学时)、材料概论实验(30学时)、材料表界面(24学时)、材料研究方法(32学时)、有机化学A(上)(48学时)、有机化学A(下)(32学时)、化工原理(80学时,上)(40学时)、化工原理(80学时,下)(40学时)、化工原理实验(30学时)、工程制图(48学时)、过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40学时)、科技外语(32学时)、高分子化学(56学时)、高分子物理(56学时)、高分子化学实验(30学时)、高分子物理实验(30学时)、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45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48学时)、聚合物制备工程(48学时)。 示例三:无机与分析化学(一)(48学时)、实验化学(一)(32学时)、高分子材料工程概论(32学时)、工程制图A(48学时)、无机与分析化学(二)(32学时)、实验化学(二)(32学时)、有机化学A(一)(48学时)、实验化学(三)(24学时)、机械工程基础(32学时)、有机化学A(二)(32学时)、物理化学A(一)(48学时)、实验化学(四)(4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64学时)、物理化学A(二)(48学时)、实验化学(五)(24学时)、化工原理B(72学时)、高分子化学A(64学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