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气血;二、源,就是源泉;三、水谷、精微;四、脾。中医学是通过这些概念,通过推理得出脾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样一个判断。第一、气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两大物质,基本物质。也就是说人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

须有充足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二、中医学认为水谷精微是化生气

血的主要物质来源。第三、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水谷转化为精微

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得出结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两个命题或者说这两个原理,它们使用共同的概念,它的根据:一、最根本的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在这个条件下,前提下,涉及

到水谷、精微、气血、后天这样几个概念。中医学应用中医的科学

概念,按照中医学的思维逻辑,推断出来这样的结论。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

中医强调脾在化生生命物质当中的重要作用。气血化生匮乏,中医

在治疗上首先想到是脾。这就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实践意义。下面我们讲脾主运化水液。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什么叫做运

化水液?脾主运化水液就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换言之,

就是脾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脾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是同时进行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分别讲运化水谷的作用机制、过程,讲运化水

液的作用、机制和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脾运化水谷、运化水

液的具体机制、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这里面的水饮

是饮食物的同义词,就是水。饮和水,我们喝的饮料,水液进入胃

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将饮食物当中的水饮转输,运输到脾。

换句话说,脾接受了由胃传送来的,经过胃初步消化的水饮,通过

它的转输作用,将有用部分的水液,我们可以称之为清。在这里面

讲水液的清浊,清是指对机体有用这一部分的水液,我们称之为津

液,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上输于肺,而后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来

敷布全身经脉系统。脾到肺这是它第一个机制,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转输作用,将经过脾的运化以后,这个水液,这个水湿,将其有用

那部分,我们称之为清,有营养作用的部分,通过它的升清转输作

用上输给心肺,上输给肺,脾的作用到此结束。由肺主行水的作用,那是我们上一节讲肺主行水是靠肺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它的机制来

进行调节。这是第一。它的机制,第二、通过脾的转输作用,在它

运化以后,那个水液,经过运化的水液,其中有一部分是暂时不能

为机体所利用的,我们称之为水液的代谢产物。如果说清是有用的,那我们这里称这部分代谢产物暂时不能对机体被利用的,无用的,

与有用的那个清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称这部分水液叫做浊。这部

分水液通过脾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的水道,这又一次提到水道,

脾到肺也要通过水道作用,脾到肾也要通过水道作用,也就是说省

略了三焦水道这个概念,这里面包含了水道的概念,省略了这个,

那就是脾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经过它代谢以后暂时不能被机体利

用的代谢产物称之为浊,下输到肾。到此结束它的功能。至于说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促进膀胱的气化作用,将这部分产物转化为尿液

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那是肾和膀胱的作用。

脾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就在于它接受了胃所传输给它的水液,经过

运化以后分为清和浊,清通过它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肺,到此结束;浊,通过它的转输作用下输于肾,到此结束。那么脾在水液代谢过

程中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上焦的肺,下至下焦的肾。这就是脾调

节水液代谢的过程和机制。这样一个理论,一、它回答了脾为什么

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就是说脾在水液代谢的机制和过程。第二、它

回答了脾在水液代谢当中的重要作用,起个枢纽作用。现在我们讲

到肺为水之上源,现在讲脾主运化水液,我们下一节还要讲肾对水

液代谢中的作用。如果说,它在中医理论里面说,肺是在上焦,脾

是在中焦,肾是在下焦。那么脾在上、中、下三焦,它居中焦,称

为连接上下的枢纽。就这个意义讲,中医文献称在水液代谢过程中

脾为中流砥柱,这一个理论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在治疗水液代

谢异常,水湿痰饮水肿这一类疾病,就是水液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各

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治脾,健脾燥湿,治脾,治疗方法有健脾燥湿,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个,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脾能够生血统血。第一、脾生血,

脾生血是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为什么脾能够化生血液呢?它是

由它的机制——由脾运化功能所决定的。血液,血气,气血,它的

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脾通过

运化水谷的功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

质来源,就这个意义讲,脾具有生血作用,具体的生血机制,脾化

生血液的机制,是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为血。

因此中医文献称,说血液源源而来,化生于脾。也就是说脾是化生

血液的重要源泉,是指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的化生,为血

的化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这一个理论来说明脾在化生血液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上中医认识脾化生不足的病理变化和治

疗血液不足的疾病,补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脾

能够生血。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够统血。第二个功能,脾统血。脾统血是

指脾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古书把这个功能叫做脾

能摄血。中医学认为脾所以能够统血,它的作用机制是脾气的固摄

作用。至于说气对血的固摄作用,我们将来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要进

一步讲。这里面涉及到气本身的功能之一,它有固摄作用。那么它

的机制是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来完成的。在理论上这一功能解释了

脾是参与血液运行的调节。我们前面讲了血液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心气充沛——心的阳气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脉道通利。

脾统摄血液,它涉及到了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其中,一、保

证脉道通利,一是保证脉道完好无损,使血液不溢于脉外。脾统摄

血液,另外还有一个含义,通过它的生血作用保证血液充盈。它在

血液的运行过程中,它参与了这样一个过程。它在实践上对于出血

性疾患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脾不能够统血,病理状态下,

我们称脾的统血功能失常,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语言叫做脾不统血。

脾不能统血就会出现血液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性病理改变。一般说来,脾不统血所表现的出血性病理改变,多为慢性的出

血性改变,少有急性出血性改变。它出血的特点:一、慢性的;二、量少。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出血量多,表现急。在那个时候就不叫

脾不统血,将来我们在病理上还进一步讲,还有另外的概念来表述。这就是脾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功能,它的理论意义,它的实践意义。我们上面讲,回答为什么说脾能够生血,为什么说脾能统血。

生血和统血都是在脾主运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第三、脾的功能有脾主升清,脾主升清这样一个概念,在现行中医

理论中讲脏象学说的时候,两种处理方法,我们昨天讲肺的宣发肃

降功能提到,一、这个概念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二、把它定为

生理特性的概念。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仍然是延续五版教材的传统,把它定为生理功能概念。何为升呢?升有上升、升举的意思。

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到此为止,我们多次提到清浊的概念,在

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讲气的清浊,轻清之气,有上升趋势

这样的气,我们称为清。那么有沉降、向下作用趋势的气,为浊。从气的运动趋势来说,我们称这个清浊是气分的清浊。我们上面又讲到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以后化生为有用的部分,也代谢出无用的部分。在水液代谢中有用和暂时不能利用这一部分,有用的就称之为水液的清,暂时不能利用的代谢产物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水液之浊。再一次告诉我们理解清浊这个概念要充分的考察它的语言环境来界定这个清浊的内涵。在这里面的清是从脾运化水谷精微定义来说,是指脾所运化的精微物质。那么脾怎样升清的呢?也就是说它的升清作用到底发生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转输作用上输到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实际上它的升清作用只在于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由心肺作用以后,化生气血来敷布到全身。讲到升清这个过程就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到心肺。至于说通过转输作用到达全身,不仅仅是靠脾这一个作用。它经过心肺化生气血以后,就涉及到心和肺的作用,不仅仅是脾本身的作用。这是第一个作用,升清作用。第二、脾通过升清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也是我们学习这一节里面一个难点。人体内脏位置的恒定,中医学从气机学说来说,这样来认识;一、气机,通过学习它的升降出入作用,五脏系统的气机都各自维持正常的升降出入,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的位置相对恒定,这是第一。第二、中医的气机学说认为,上焦、中焦、下焦,就五脏系统来说,气机的运动形式虽然各有升降出入,但是它们之间相比较而言各有侧重。它的一般规律是:在上者宜降,就是上焦心肺,它的气机升降的作用,虽然它本身有升有降,它的主要趋势应该向下。而在下焦肝肾,说在下者宜升,就是说在下的脏器,它的气机升降的趋势,应该是以升为主。那么中焦的呢?中医

学认为,脾胃居中焦,能升能降,在中焦的脏腑既有升也有降,那

么脾胃,中焦的脾胃能升能降才能保证上焦的脏腑下,下焦脏腑升,维持机体五脏系统正常的上下升降出入动态平衡。这是中医从气机

学说,提到了一个气机学说,就讲升降出入,这已经反复讲了几次了。气机运动形式,从脏腑的气机运动形式来考察,它们在什么状

态下才能够正常呢?生理功能正常呢?只有在上、中、下三焦所属

的脏腑它们维持各自的本身升降出入,处于和谐状态。二、脏腑之

间上、下,上焦、中焦、下焦之间的升降出入也必须维持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意味着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二、意味着

就人体脏腑的位置而言,意味着它们位置相对恒定。为什么说脾主

升清,特别强调它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呢?刚才我们讲脾胃

居中焦,它能上能下,这里面讲是脾气要升,因此有脾气主升这样

一个原理。胃和脾相比较而言,胃宜降,就是脾和胃的升和降构成

一对矛盾,脾胃就气机的运动形式升降而言,构成了一升一降,那

么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既相互对立,又要互根,两者维持和谐状态。说明什么呢?一、脾胃的功能正常。二、脾胃的位置恒定。脾胃的

位置恒定,居中它才能成为枢纽,使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保

证全身五脏系统气机升降运动正常,从而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

恒定。从这个原理,这个功能,它的理论依据是根据中医的气机学

说而来,这是从五脏系统气机运动的状态,升降出入的关系来论述的。这一个原理,我们将来在讲气血津液的时候,在进一步讲气机

的概念、气机运动形式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论述,在此同学们只要作

一般了解可以。那么抓住它一个重点,强调是脾升和胃降构成一个

和谐的矛盾,是升降的统一体,意味着脾才能正常的升。脾正常的

升就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一个重要机制。就这个意义讲

脾气主升,抓住这一个命题的基本机制就可以了,从这样来理解。

它有什么实践意义呢?脾气主升这一个原理和脾主升清作用这样一

个原理。它有什么实践意义呢?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位置失去相对

的恒定,是指向下,有称之为下垂,就是下移,中医的术语叫做下垂,不叫内脏下移叫做内脏下垂,人体的脏腑内脏下垂,责之于脾

气不升,责之于脾主升清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医治疗人体内脏

下垂常常治脾,通过脾的作用来升举中气,脾在中焦称之为中,就

是通过调节脾的升清作用,保证脾气主升,使脾气主升的度回复到

正常的生理状态来和胃的降保持和谐状态,达到治疗内脏下垂的目的。在临床上,将来同学们在学内科的时候,有个著名的方叫补中

益气汤,它能补中益气。子宫脱垂,脱肛,都称之为内脏下垂,那

么首先想到的就是补中益气,就是根据脾主升清这个作用来的。主

要是指脾气主升的原理所决定的,是从气机运动的形式,气机运动

的学说来说明它的作用。下面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讲脾的生理特性。

一、脾宜升则健。这个结论也可以说是一个原理。这样一个原理,

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脾升则健,是用判断。这个原理的理论依据

脾气主升,从脏腑的运动形式来考察它。那么脾在什么情况下考察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才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刚才所讲到的脾主运化、脾主生血、统血等,它才能够成为气血生化之源,才能够行使

后天之本作用呢?从脏腑的运动状态,气机运动状态来考察它,那

么它必须始终保持升这样一个状态。既不能够太过,升不能太过,

也不能不及。所谓“过犹不及谓之平”,这个升必须是平,(匀)平。在这种状态下意味着脾的功能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脾为气机升

降的枢纽。那么我们前面讲脾要升,讲到维持人体内脏系统位置相

对恒定的时候,讲到脾要升,胃要降,两者构成一对矛盾,相互对

立,互为根本,维持着和谐状态。这个时候才能够保持脾和胃的功

能各自正常。我们在这里强调脾宜升则健,一是从脾本身,从它的

气机运动状态来考察它,它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它才维持正常的生命

活动?它必须是升而且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取其平。二它是和

胃相比较而言的,那么胃必须也是降,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及,才

能保证脾的升既不太过又无不及。也就是说维持脾气宜升,一、我

们强调脾的作用趋向,脾的气运状态要升,它是以胃气宜降为前提。所以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宜升宜降。在这种意义下,就脾和

胃相比较而言,我们强调它以上升为主。从这个意义讲说脾气主升。由脾气主升,这个结论,最终得出脾宜升则健。那么脾气宜升,脾

宜升则健,脾气主升是指从它的升清作用而言。这个作用,得出来

宜升则健。因为它有这样的作用,它这样一个状态,才能维持脾的

正常的生理功能。从不同角度回答一个问题,脾宜升则健,脾气主升,都旨在说明从气机运动,脏腑的气机运动状态来说明脾的正常

功能,维持正常功能它的必要条件。这样一个结论,或者说这样一

个原理,对于我们考察脾的生理病理有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生理上,在理论上,我们必须强调脾气始终保持升的适度,

才能够与胃的适度的降构成一对和谐的矛盾,既矛盾又统一、在这

种条件下就能够保证人体五脏系统,上焦、下焦升降出入正常,才

完成它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这样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它才能发

挥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功能、作用。就这样一个理论,从脏腑的气机运动这样的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从脏腑气机的角度,脾胃这个中焦的轴,枢纽,维持正常状态,全身脏腑系统都处于正常状态。全身脏腑处

于正常状态,生命物质就源源不断而来,后天的生命历程就维持在

正常的范围之内,正常状态。这里起决定因素强调是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从这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论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原理。

中医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中医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摘要: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等。 关键词:五行,五脏,养生,临床指导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一,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

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 二,五脏 中医学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其中,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指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木;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气)肝藏魂(血)脾藏意(肉)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并不单单指这五个脏器,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 《黄帝内经》对于肝的阐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五脏养生

中医五脏养生 中医五脏养生傅杰英著鹭江出版社2009年11月定价:25.00元 作者简介 傅杰英,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专业经络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研究领域:中医美容学、临床针灸美容、针药结合治疗生活方式、中医体质学的思路分析个人专著:《中医体质养生》、《实用中医美容》、《皮肤病调养与护理》、《实用经络美容七讲》、《中医美容》、《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内容简介 不论是体质养生、饮食养生,还是四季养生,其具体方法最终还是落在对五脏的养护上。我们本应该格外注意对五脏的养护,但是,人们的五脏,在现代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下,承受了很多本来不应该承受的重担,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保健自己,使五脏安心,使自己生命体验更好? 中医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一些新疾病。本书作者傅杰英教授从起居、饮食、中药、经

络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五脏的特性、喜恶,并告诉人们如何尽量卸载现代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五脏带来的麻烦和干扰,使五脏各司其职,使身体健康长寿。目录 自序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第一章现代社会对五脏的影响 “古方不能治今病”,今病是现有环境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空调依赖,使得五脏备受困扰,百病由此而生。中国人的体质由昔日的营养不良虚弱性体质为主转变为能量代谢不畅淤滞性体质为主。一、人体五脏各司其职二、现代生活给五脏带来的影响1.自然环境的变化2.社会环境的变化3.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肝脏养生肝木生发,犹如树木,枝枝叶叶,无拘无束,疏泄条达,生机勃勃。如何顺应肝的疏泄特性,使其高高兴兴地行使自己的功能?有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肝血肝阴要充足;二是不要经常郁闷压抑而束缚肝脏;三是不要经常吃药、饮酒、熬夜,令肝脏疲劳;四是不要感染病毒。一、肝脏为将军之官二、现代生活方式哪些最伤肝1.用眼过度2.七情郁结3.久坐不动4.过度服药5.过度饮酒6.不重视脂肪肝三、现代中医的肝脏养生对策1.起居——早睡早起,舒展筋骨2.饮食——减酸增甘3.药物——安全简单4.经络——因病而异

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脾正常的表象 一、脾气足,肌肉丰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二、脾气足,脸不臃肿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 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三、脾气足,精神爽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四、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五、脾气足,皮下无瘀斑“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 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虚的原因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 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脾胃的生活调养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一一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 理功能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 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 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C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

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它才能够维持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这是从脾胃的属性气化的属性来说,又进一步来说明脾胃的功能。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讲脾主升清,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说明脾胃正常状态需要什么条件?那么从脾与胃、燥与湿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论述了,在这样条件下,又叫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脾的生理正常意味着脾胃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够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保证了五脏系统气机运行正常,意味着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各个脏腑都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在讲述每个概念每个原理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就概念记概念,进一步探索它想说明什么问题?在什么角度它想回答这个问题,最终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它的实践意义。这样一个属性决定了中医对脾的病变,一旦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的时候,它的治疗,特别是处方用药,要注意它喜燥恶湿,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湿的药物,将来学中药、学方剂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多用辛、温、散这样的药物,取它燥湿的作用,保证维持湿土和燥土之间关系的平衡。将来学习中药,讲胜湿药物,多辛温香燥,这个结论哪来的呢?脾喜燥恶湿而来。那么强调病理的情况下,多强调脾的阳气不多,在虚证状态下,湿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 脾系统: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 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将我们所吃得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得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得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得原则就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得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 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就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得色泽代表了气血得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得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就是气血亏虚

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 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得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现代人得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就是与别得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 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就是不好处理得健康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 有几个很简单得方式,一个就是瞧舌头,肥大,有齿痕。一就是瞧大便,如果大便总就是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然有湿。脾主运化水湿,脾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肺系统: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主皮毛,忧伤肺,在液为涕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8 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

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老中医教您如何调理五脏

老中医教您如何调理五脏 经济的高度发展,带给人们的出来越来越好的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这些生活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又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五脏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五脏呢?下面咱们让中医来给咱们说说吧! 中医认为,人体的脾胃、心、肝、肺、肾这五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影响着。中医养生坚持天人合一,注重对我们的五脏进行全局性的调理,通过调理使得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脏调和。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一、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都是很重视对脾胃的养生。《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也就是说我们的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还有就是,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如果度过思虑就会伤害脾。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只活54岁就死了,那是因为他过于思虑过度导致脾胃衰弱、不思饮食。最后死于气血生成不足。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