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材料解析、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境再现、史料研习、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经、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历史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曲

——引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

设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简介:唐昭陵,昭陵六骏等历史遗迹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历史遗迹,拨开层层云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还有那些值得后人品评的历史业绩。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626年)

(阅读)

(二)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唐太宗为帝——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1.表现:

材料概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原因

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政治上:①统治思想: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内谏——听取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

(以民为本)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

3)文化上:文德治国,崇仁厚尊孔——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客观上: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南诏,还有东北的靺鞨等等,特别是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时为稳定中原政权,曾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唐太宗时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开始着手民族关系的调整。

2.统治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羁縻腐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剌史、“大可汗”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②设置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公元638,吐蕃曾大举进攻唐朝,遭大败,松赞干布对唐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请求与唐通婚。

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

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

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等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

时期。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

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2.具体表现: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提出“示存异方之教”(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3.影响:①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巨大影响

课堂小结: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六、作业

完成导与练《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择、问题、简答部分

七、教学反思教师总结

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

外政策以及唐太宗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但设计时对教材的收放度如把握不准,容易陷入面面俱到的俗套。

2、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基础,教学过程中注意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知

识水平的接受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危机 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 (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他 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 ,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 2.派别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含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启迪。 【学习过程】 武则天地位:史称她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探究盛世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唐太宗的话,体会他的深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1)说说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两则材料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两则不同材料现象和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三、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朝代、两个名词、三位皇帝和三位大臣。 一个朝代:唐朝。 两个名词:“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 三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 四、巩固检测 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河北省承德市平安堡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2)(无答案) 冀教版

河北省承德市平安堡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2)冀 教版 (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的建立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2、贞观之治: (1)原因:①吸取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 ⑥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2)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动脑筋: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巩固训练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A、35年 B、36年 C、37年 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你能说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2021岳麓版选修4《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学案

2021岳麓版选修4《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学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识目标】 1.唐太宗李世民的要紧业绩(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政治清明、经济进展、社会安定等) 【重点、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唐朝显现“贞观之治”的缘故; 如何评判历史人物。 【预习检测】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亲小孩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舞臣下直言,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 【共同探究】 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唐太宗的那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 (3)为此唐太宗又是如何做的? 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 【归纳整理】 1、用示意图表示"三省六部制"

2.你能列表的方式归纳贞观新政显现的缘故、措施和结果吗?并说出三省的运行机制: 缘故① ② ③ 措施① ② ③ 结果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全然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爱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要紧缘故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上)尝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材料中提到的“三镜”指的是什么? (3)为何他会感到“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请你简单评判一下唐太宗。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 师大版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 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贞观之治”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2.纳谏: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用人:唐太宗求贤若渴,,广开言路。 4.“贞观之治”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5.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社会安定,经济,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被誉为。 二、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1.712年,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大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国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2.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和。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2)唐太宗的这一思想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是什么?

(3)唐太宗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请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在政治、经济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唐太宗的历史地位。 ●知识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