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Urban planning,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黄亚平P HUANG Yaping

=摘要>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近现代城市规划中蕴涵的社会思想,分析了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并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城市规划

=Abstract>On the meaning of social develop ment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social thoughts in neoteric&modern urban planning,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points the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influencing b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Finally,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con trol and reform which benefiting the arriv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Keyw ords>Social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发展及社会发展

目标

1.1社会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0是指以

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且是

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0[1]。所谓

/发展0则是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

化性质的哲学概念[2],是指事物

由小至大,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

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

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

涵盖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发

展进步;狭义的社会发展,仅指与

经济发展相并列的社会发展层

次,它主要关注于人类关系的建

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社

会发展,它涵盖了政治发展、文化

发展、生态发展等领域。社会发

展的涵义在于为人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康乐、进步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取得

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社会生

存环境、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文

化生活的改变与进步。

1.2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个笼统的概

念,一般泛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发展与建设的目的指向。美国著

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5发

展的目标6一文中,从目标层面将

欠发达国家的/发展0概括为五个

方面:经济增长、公平、稳定、民主

和自由[3]。同时通过对欠发达国

家二战后发展的历史性考察,认

为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0,

和谐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亨廷

顿的观点明显带有悲观性及对西

方社会价值倾向的侧重。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目标具

有时代性)))它随着发展阶段和

水平不同而变化;共容性)))它

反映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差异

性)))它反映不同社会背景下目

标内涵的差异等特征。根据世界

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价值取向及中

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现阶段中国

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1)社

会平等及社会公平;(2)减少贫困

差距;(3)促进就业;(4)社会稳定

及社会安全;(5)良好的社会保障

及社会福利;(6)良好的生活质

量;(7)人口控制及人口素质的提

高;(8)多样选择与自由;(9)公众

积极参与的社会;(10)和谐的人

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十大目标中,其中前9

项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

谐,第10项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和谐。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05)02-0012-05

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动关系,一项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其他目标的达成。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目标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当代社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及正义,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已成为共同趋势。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福利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值得说明的是,在广泛的社会发展目标中,有的与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的则与其息息相关。

2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发展思想

19世纪的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导致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00余年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始终是近现代规划思想演变的主线之一。

2.1理性的综合规划与社会改良(1880.s-1950.s)

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世界一直由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所主导,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市场力的主导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卫生危机、城市拥挤、住房短缺与城市平民窟、城市政府的腐败、城市犯罪率上升、居民失业及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等城市社会问题。19世纪末乌托邦式的规划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改良的目的提出的。20世纪前50年城市规划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空间决定论,试图通过城市物质环境建设来改良社会。这一后来被称之为理性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urban planning)模式占主导的时期[4],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已蕴涵着社会改良、人文关怀、平民主义、城乡协调与融合等社会思想。

2.2多元规划模式与社会改革(1960.s-1980.s)

1960年代后,西方社会自二战后普遍推行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社会政策的影响凸现[5],再加上1960年代广泛的社会运动(反种族歧视、民权运动、性解放等)的影响,西方城市学界开始关注城市的社会性一面。P#Geddes曾研究城市规划与社会、文化和环境变革之间的关系[6];H#Gans(1968)研究了规划在调解不同利益时的工具作用[7];J#Friedmann (1983,1987)曾归纳不同的规划范型在公共领域之角色,其特色是重视规划之社会引导(social guidance)的作用[8]。其它如P#Davidoff(1965)的/辩护式规划0(advocac y planning),J#De wey及P#Rorty (1980)的实用主义理论(pra gmatism),J#Friedmann (1987)的/激进规划0(radical planning)等,这些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倡导的中心思想是:在城市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分配中,通过对城市管理权力的监督来实现对社会公正的追求[9]。

多元规划模式中蕴涵的社会思想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平等及社会公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权利,规划师价值取向及社会职责等,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平等及社会公正的追求。

2.3合作性规划与社会协作(1980.s-1990.s)

1980年代后,西方政治气候右转,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思潮[10],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上大力推行私有化,减少国家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来向社会服务,而由私人企业从政府手中承包公共服务,倡导减税及削减国家社会福利。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的中心则是减少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如减少对公共住房建设的补贴,转为强调增加/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0(Ranney,2003)。

1980年代后,由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市场力增强,政府力、社会力减弱,城市规划作用的下降使其转而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合作型动态规划。

1989年John Forester首先提出了/联络性规划0 (communication planning)理论[11],此后,美英著名学者John Friedmann,Judith E#Innes,Pasty Healey等人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Healey于1997年提出/合作性规划0(collaborative planning)理论[12],逐步建立起合作性规划的基本框架。

联络性规划及合作性规划中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合作协调、利益均衡。即强调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之间的合作,取得不同社会组织、利益集团与市民之间的利益均衡,努力减少社会不平等,实现公平的正义。其实现途径是提倡广泛的社会参与,并使之制度化。

1980年代末期以来城市规划中社会思想的嬗变,即从对绝对公正的追求转向寻求社会合作、妥协和均衡,一方面是大的社会背景变化之下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1990年代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的日益成熟,追求多方共赢共识的达成。

3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基本理念就是社会和空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吴启焰,2000)[13],并非一方面是/社会因0,另一方面是/空间果0。空间与社会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关系,对于揭示像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这样的空间实践(spatial praxis)在建构城市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1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早在1925年,芝加哥古典人文生态学派的主将R#Park在其名著/The City0中就指出,研究城市的物质环境必须根植于对城市的社会分析。

城市规划的基点是物质性规划,物质性规划主要涉及土地使用、空间与环境问题,物质性规划具有的社会影响,也主要是以城市空间组织为载体来实现的。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关注的城市社会实体权力的分配也不能脱离空间与环境的质和量的分配。

从国内外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看,各时期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对当时的城市社会发展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5雅典宪章6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城市生机及多样性的普遍缺失;西方战后卫星城、新城建设在营造一个平衡、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的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西方城市郊区化运动及区划制度造成的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的加剧;城市更新中对旧区邻里和社会网络的破坏,以及更新过程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办社会,单位圈大院的建设方式在塑造多元融合的社会及多样性城市生活方面的不足。诸如此类,都昭示着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

3.2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前提

城市政府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及公共利益,对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进行干预,其政策目标包括保证城市基本的物质资源,尤其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安全与社会公平等。确立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可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朝着良性轨道发展。如一些国家先后制订了鼓励/内城更新0的政策,以改善老城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制定的/安居工程0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很多低成本、安全舒适的住宅小区的开发,为解决社会贫困群体的住房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

3.3与城市空间环境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有限性

如前所述,社会发展目标内涵宽泛,与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是有限的,主要涉及到下列目标:

(1)良好的生活质量

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人的衣食住行的质量反映生活的质量。生活质量可以通过一些与城市空间环境相关的量化指标来度量,如人均居住面积、绿化率、空地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等。营造校园式的宽松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发展高品质的文化科技设施均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2)社会平等与社会公平

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环境资源的公平分享,应该排除性别、种族、阶层的差别、居住地区的差异。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建设施的布局均影响到/地域平等0、/机会均等0目标的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地遏制或减少社会分化,促进社会公平。

(3)社会安全

一个社会的贫富分化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社会的融合。O #Ne wman曾把居住环境与犯罪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作系统研究,提出缺乏良好组织安排的地区环境将易于产生给社会带来危害的社会现象。城市规划与建设可通过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避免消极空间,以减少犯罪行为。如可试点建设高中低房价混合的居住区;使大量外来人口的聚居区融合到当地居民之中;鼓励边缘区社区质量的提升等,以减少社会差异和社会隔离,缓解社会不安定因素。

(4)多样选择与自由

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各项活动应该在多样运动中求得平衡,以提供给人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城市功能及空间适度混合,多样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塑造均有助于多样选择目标的实现。

(5)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有社会影响的政府行为,其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已包含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但不可能涵盖所有社会团体及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因此,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决策过程,无疑有利于形成一个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

4基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方向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0转轨时期,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总体导引的城市规划,长期以物质性规划为主导,忽视城市空间环境背后的社会意义及规划的政策调控作用,忽视规划的本质特征,即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及公共利益、保障城市发展的社会绩效的作用。

建立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机制,必须从城市规划的主客体对象分析入手。4.1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调控

就城市规划的客体对象)))城市空间环境而言,在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后,城市空间背后的利益冲突凸现。由于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改良施加特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环境建设中的外部负效应,减少城市发展的社会成本是规划调控和建设管理(development control)的重点。

可能的调控措施包括:

(1)倡导城市功能的适度混合及土地使用兼容

城市功能混合是城市多样性的思想核心,人的聚集是产生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城市功能混合实际上就是让人在各个时间段实现地域上聚集的一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的城市功能混合(如系列功能混合、主从功能混合、同类功能混合)及土地使用兼容,可以实现城市生活的多样化,激发城市的活力,创造融合、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2)关注城市多质性社会共同生活住区的营建

针对城市人口分布及居住空间分异及不平等现象,加强住区空间迁移的规划导引及政府控制,注重普通社区物质环境质量及社区服务的改善,培育和谐的邻里关系,加强社区安全保障,均有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

(3)鼓励旧城的人文化改造

旧城更新中始终存在着历史风貌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旧城社会经济网络维护与房地产开发利益之间的矛盾。现实中的旧城更新经常损害着旧城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使其面临着家园的失却、谋生环境的消失、社会网络断裂的困境。从/以人为本0的观念出发,鼓励采用人文化的旧区改造方式:在更新中保护)))延承传统居住空间组织形态,维护旧区社会经济网络;在保护中更新)))进行积极的综合开发,焕发社区活力;政策法规支持)))建立面向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无疑有利于彰显关爱,改善民生。

(4)协调城市地域间发展的平衡

城市地域间的不平衡发展,物质环境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空间的隔离与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性设施的公平配置,城市政府公共投资受益的地域平等性,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聚居地域改造的政策性倾斜,将有益于社会公平。

(5)注重城市开放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塑造

交往、对话和沟通,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本质和精髓。在城市里人们进行交流的场所是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营造多层次、具有人情化、自然化、整体化及文化气息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有利于形成校园式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多样性及社会和谐。

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每一种调控措施所对应的社会发展目标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复杂的网状交叉关系(图1)。同时,一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可

能促进其它社会发展目标的达成。

图1空间环境建设调控措施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4.2城市规划的制度调控

就城市规划主体)))城市规划实践而言,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行为和职业技术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目前主要面临着转型社会中普遍的制度短缺问题。其关注重点应集中在当今城市社会结构变

化背景下,能体现规划核心价值、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规划制度创新方向及制度性框架,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制度环境的建设。

(1)城市规划制度创新

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城市规划中技术理性占主导,价值理性及制度理性缺失。价值理性强调理性的价值理想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崇尚的是得道、正义及其规范。/所谓制度理性,从历史主义和本质主义来看,其渊源于古希腊理智主义对社会秩序所作的思考,旨在保护下层社会的安全和利益,维护上层社会所需的社会价值秩序。0[14]即制度理性强调的是制度符合正义性。如社会发展中的公平、公正、平等、民主等问题都是制度合理性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仅仅有技术理性是不够的,必须有价值理性的支配,而这两种理性的得以实现和统一,还必须有制度理性的发展和调控。

城市规划中的制度理性,主要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相关,能调控规划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并符合正义性的制度安排。

城市规划的制度创新就是在规划法制,规划行政、规划编制、规划组织管理中建立有利于保障社会发展的制度规范,改变现状规制中主要注重保障经济绩效的倾向,兼顾效率与公平。

(2)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建设

制度环境是指由法律、行政、经济等社会机制组成对某行业(产业)的制度性约束(激励)条件(环境)。制度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城市规划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

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已严重偏离城市规划基本目标的要求,表现在规划法制的主旨弱化及其短缺,规划行政运作的功利化倾向,规划组织的目标及价值偏离,规划社会监督的边缘化及其缺位等。基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规划法制的社会发展保障导向。要改变过去规划法制片面注重保障经济绩效的状况,明确规划法制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0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0的基本目标,加强规划法制中的社会发展保障内容;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激励性规制和限制性规制。

第二,规划行政的社会发展公平导向。要改变规划行政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防止规划行政中的/寻租0活动,及片面注重经济增长和政绩形象,树立法治环境下的规划行政理念,完善以社会公平、公正、公开为基础的规划行政操作规程。

第三,规划组织的价值中立导向。要改变规划编制机构成为取悦/政府0、追求利润的企业的状况,改变规划师的职业行为老板化、商业化、庸俗化的状况,明确规划组织的价值中立,即基于技术的价值中立、基于公平公正的价值中立、基于公平与效率和谐的价值中立导向,并改革规划编制的管理与审批程序,健全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强规划师职业行为的监管。

第四,规划社会监督的建立与完善。要改变城市规划由开发商为代表的市场力和政府力主导的模式,防止社会力的边缘化,培育和发展规划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力对政府力及市场力的监督,保障公众参与权利,完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强化规划的舆论监督。

5结语

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曾将规划定义为/规划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来改良社会0(plann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a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ociety),明确提出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中经常被忽视,社会力在政府力与市场力的结盟中被边缘化,社会矛盾有增加与激化的趋势。而现阶段城市规划仍是一种/理性的综合规划0模式,规划中/社会效益0虚化。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应重视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注重社会合作、协调与利益均衡,保障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制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调控策略,并从城市社会发展角度,重构一般性规划过程所赖以存在的法律、权力、资源意义上的制度性框架,在经济权利社会化的同时,构建适宜的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是我国城市规划改革的方向。v

(下转67页)

提高运输系统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强大宗物资运输的衔接配置和协调能力,为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奠定基础。

其次,因地制宜地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通过加快各铁路干线的复线建设,在受地形限制的路段修建第二线,在城市密集的铁路干线建设客运专线,并继续铁路电气化的建设,以提高铁路运输速度,加快运输通道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建设中还应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城市密集和流通量大的路段建设等级高的公路,人烟稀少的路段建设等级低的公路,如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等。另外还应加强原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尽量减少由于修建新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

再次,要重点增强跨省区各级发展轴的综合运输能力。发展轴依托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综合运输能力提高,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也会扩大。在铁路方面,可以依托六盘水,建设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如水柏线(六盘水)))柏果)、株六复线(株洲)))六盘水)。水柏线把内昆线和南昆线连接起来,株六复线为沿湘黔铁路和贵昆铁路的新增线路。二者的建设提高了贵昆线综合运输能力的同时,改善了铁路网络结构,增加了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公路方面,连通昆明)))曲靖)))六盘水)))安顺)))贵阳的这条一级发展轴中曲靖到安顺段的高速公路,使昆明和贵阳之间有高速公路直接相连;其次要连通贵阳)))都匀)))河池)))柳州这条二级发展轴线中南丹到宜州段的高等级公路。由于黔桂铁路(贵阳)))柳州)的运输能力已经饱和,连通贵阳到柳州的高等级公路,能够缓解黔桂线的运输压力。同时,为了缓解南昆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需要提高沿昆明)))百色)))南宁发展轴上的324国道的等级,在沿线有条件的中小城市之间建设高等级公路。v [参考文献]

[1]刘卫东、樊杰.周成虎等.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

[M].商务印书馆.2003:293、303、318、307.

[2]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572、573、574.

[3]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577、579.

[4]贵州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云南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广西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7]刘文娟.南贵昆铁路大通道在开发大西南中的地位[J].桂海论

坛,2000,5.

[8]章远新.加快建设和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J].宏观经济研究.

2003,4.

[9]http:P P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2004年3月1日).

[10]http:P P www.gz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2004年3月16日).

[11]http:P P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2004年3月16日).

作者简介:沙治慧(1971年)),女,成都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涂妍(1975年)),贵州财经学院讲师,贵州财经学

院发达地区经济研究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接1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0

[2]李士坤.马克思主义哲学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125

[3]转引自:李向阳.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16

[4]李强.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模式在西方的百年历程.城市规划

汇刊,2003(6):76-80

[5]王耀中.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演变与最新发展及其启示.湖南师

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12-15

[6]金经元.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霍华德、格迪

斯、芒福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43-165

[7]Gans,H.,Al ts huler,A.in Castells,M.The urban question:A Maxis t

approach.Edward Arnold,1972P1979.

[8]Friedmann,J.Planni ng in the public domain: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9]王凯.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国外城市

规划,2003(6):66-71

[10]孙显蔚.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洛克和罗尔斯自由

观念评析.教学与研究,1999(10):7-11

[11]张庭伟.从/向权力讲授真理0到/参与决策权力0)))当前美国

规划理论界的一个动向:/联络性规划0.城市规划,1999(6):33 -36

[12]梁鹤年.可读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0与/字0.城市规

划,2001(12):64-71

[13]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1:19-25

[14]黄川.论市民社会的本质.现代法学,1995(4):25

作者简介:黄亚平,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04-11-20

沙治慧等:西部开发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评价城市与区域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长安 摘要:高速铁路从诞生至今已近50年,纵观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而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依据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在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国外高铁建设的相关经验、高铁建设的作用与目标进行系统的说明,通过区域的视角和严密的论证来分析高铁建设对城市本体以及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今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1引言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仅有的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已经日益饱和,负重越来越大,日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形势下,加快作为资源节约型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开始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 在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时期,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建设,合理发展。 2研究意义 2.1我国高铁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其规划至2020年实现“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 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完成。建 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运速度目标值 达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如图所示: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又确定了高速 铁路建设的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实现 “五纵六横八连线(568网)”;远期实现 “8 图 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 纵15横26连线(81526网)”。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2.2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Urban planning,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黄亚平P HUANG Yaping =摘要>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近现代城市规划中蕴涵的社会思想,分析了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并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城市规划 =Abstract>On the meaning of social develop ment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social thoughts in neoteric&modern urban planning,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points the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influencing b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Finally,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con trol and reform which benefiting the arriv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Keyw ords>Social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发展及社会发展 目标 1.1社会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0是指以 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且是 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0[1]。所谓 /发展0则是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 化性质的哲学概念[2],是指事物 由小至大,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 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 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 涵盖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发 展进步;狭义的社会发展,仅指与 经济发展相并列的社会发展层 次,它主要关注于人类关系的建 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社 会发展,它涵盖了政治发展、文化 发展、生态发展等领域。社会发 展的涵义在于为人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康乐、进步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取得 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社会生 存环境、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文 化生活的改变与进步。 1.2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个笼统的概 念,一般泛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发展与建设的目的指向。美国著 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5发 展的目标6一文中,从目标层面将 欠发达国家的/发展0概括为五个 方面:经济增长、公平、稳定、民主 和自由[3]。同时通过对欠发达国 家二战后发展的历史性考察,认 为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0, 和谐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亨廷 顿的观点明显带有悲观性及对西 方社会价值倾向的侧重。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目标具 有时代性)))它随着发展阶段和 水平不同而变化;共容性)))它 反映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差异 性)))它反映不同社会背景下目 标内涵的差异等特征。根据世界 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价值取向及中 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现阶段中国 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1)社 会平等及社会公平;(2)减少贫困 差距;(3)促进就业;(4)社会稳定 及社会安全;(5)良好的社会保障 及社会福利;(6)良好的生活质 量;(7)人口控制及人口素质的提 高;(8)多样选择与自由;(9)公众 积极参与的社会;(10)和谐的人 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十大目标中,其中前9 项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 谐,第10项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和谐。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05)02-0012-05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2

浅谈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城市规划,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配置城市资源、调控城市布局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的发展规律与现状,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概念、阶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与描述。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重要性;影响 1978年11月,我国在经济上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而后的三十多年里,我的经济的发展果然不负众望,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在飞速进行中,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沿海内地,城市的面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灯璀璨。在建筑设计者、城市规划设计师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者们的辛苦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变得越来越美好,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温馨。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早期,人们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场所,三五成群,靠捕鱼打猎为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崛起,人们也开始由此进入到群居的最高级模式,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与文明的时代。当然,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一个新的名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城市规划。 谈及城市规划,每个民族对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知识的组成。所谓城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处理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它侧重于研究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据,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中位于最首要的地位,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析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随着时代与地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且紧跟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而因为各个学科的参与,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例如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历史学科以及考古学科等知识文化对研究城市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浅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作用谈谈 了解城市规划,首先从了解城市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而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而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通过研究前人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我们知道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而城市规划就有着有它无法取代的作用: 城市规划师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也有行政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城市建筑风环境模拟及风能利用研究

Advances i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电力与能源进展, 2016, 4(1), 17-2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journal/aepe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10.12677/aepe.2016.41003 Research on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Wind Energy Utilization in Urba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ing Ding, Ying Deng, De Tia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r. 2nd 2016; accepted: Mar. 25th, 2016; published: Mar. 29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11687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and urbanization, it gradually be-comes a great concern on utilizing wind energy resources in city buildings. In this study, a model of the main building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was built by Gambit and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flow field to discuss the wind power generation potential with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Then,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energy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ections with large wind velocity, such as passageway, rooftops and cor-ners, were chosen to conduct further analysis with denser meshes. Finally, considering different types of wind power use patterns and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wind turbines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ind power utilization in cities and the concen-trated concept was brought in wind power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Study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wind power utilization in buildings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n the urban areas. Keywords Urban Architectural Wind Environment, Wind Power Generati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城市建筑风环境模拟及风能利用研究 丁平,邓英,田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一、引言 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 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 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规划在区域上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欧洲人所在的区域成为青岛区,属于最佳地段。从这可以看出德国政府当时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一个它仅有的两块殖民地之一的一个典范。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城市风光环境分析

第一章建筑风环境利用 建筑风环境是指某一区域内的风速风向分布,而不同建筑群造成的风压差和热压差则是形成通风的动力来源[1]。建筑风环境的分布是复杂的,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基本特征主要包含两方面:(1)城市大气分层与纵向梯度风速变化;(2)建筑影响下的周边风场分布。 (1)城市大气分层与纵向梯度风速变化 在气候与环境学科的研究中,城市风环境的讨论主要涉及到2个主要层次:城市边界层和城市覆盖层(图1)。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m高的这一层空气一般叫做大气边界层,在城市区域上空则叫做“城市边界层”。其厚度只是一个定性的分层高度,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主要巧决于地表粗掩度,农村地区、平原地区巧,在城市地区、山区较厚。从地面到50-100m的这一层空气叫近地面层,在城市区域就叫做“城市覆盖层”,也可叫做“城市冠层”。 图1城市大气分层示意图[2] 在城市风环境的研究中,有学者从城市空间形态出发,将城市覆盖层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吴恩融在研究中对香港的建筑高度进行取样统计,分析进一步化划分出裙房层(0-15m)、建筑层(15-60m)、城市覆盖层(0-60m)的相应纵向范围。 图2香港城市的裙房屋、建筑屋、城市覆盖层划分示意图 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沿纵向一般会随髙度的増加而增大,呈现梯度变化规律。在城市下垫面对气流摩擦力的作用下,紧贴地面处的风速为0,越往高处摩擦力影响越小。风速逐渐增大。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所形成的函数曲线就叫做“风廓线”,如图3中曲线所示。下垫面粗糙度越大,风廓线从地面随高度变化就越置著。因此,城市中心、、近郊和开旷农村地区的风廓线也大不相同(图3)。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01211131 马浩宇

摘要: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降低能耗,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微气候的风环境角度切入,通过通风廊道、街区廊道和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三个专项研究,并结合scSTREAM软件的风环境模拟,掌握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以期营造一个风环境理想的城市生活空间。 关键词:风环境设计,开敞空间,廊道,风环境模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全球气候局势严峻 气候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繁,人们对这一系列关系生死存亡的变化越来越担忧,减少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2)能源危机 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为人类敲醒了警钟。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人们主动方式避免气候影响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营造舒适的户外环境,延长户外休闲活动时间,减少室内停留时间所引起的能耗。 (3)地域景观特色的趋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气候设计的相关作品却比较少,设计领域内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研究意义 针对开敞空间微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可以指导改进建筑布局以及下垫面的配置,从而改善空间微气候,提高室外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本专题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弥补“城市微气候”与“景观设计”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不足。使得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城市气候因素的思考与应对得以规范、科学,也为“景观空间形态布局气候合理性”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景观设计中环境舒适度和能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起来。 (2)V.奥戈雅——“生物气候建筑学”:将设计与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舒适性结合起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的原则。 (3)C.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4)拉尔夫.厄斯金——“形式和构造”:提出了“巨构建筑”的城市模式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城市内步行交通及各项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风环境导向的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

风环境导向的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1 ——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块为例 叶钟楠1 陈懿慧2 (1.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92; 2.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风环境影响着城市的舒适度、空气质量以及建筑能耗等诸多要素,城市风环境的优化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从城市地块空间形态入手,首先建立了四项风环境评价指标,进而提出了优化风环境的五项空间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风环境营造的地块空间形态设计思路,最后,本文通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块的风环境优化模拟论证了通过空间手法来改善地块风环境的可行性。 关键词:风环境,城市地块,空间形态设计 1 风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1.1 风环境与公共空间舒适度 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部风环境会影响室外活动者的感官,适宜的风速、风压使人感到舒适,不适宜的风速、风压则会造成不适,从而降低城市空间的品质。对于城市的广场、公园等重要的公共空间而言,不适宜的风环境将会降低空间的使用率。 1.2 风环境与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中的汽车,建筑等均会产生的大量的气体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扩散就会在局部地区形成高浓度的污染,严重降低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并影响在该地区活动的人群的健康。而气体污染物的扩散依赖于空气的流动,只有在足够的风速条件下,污染物才能够及时扩散,得到稀释。如果在城市某一局部地区的风速很低,或者有涡流区,那么这一地区则很可能成为空气高污染区域。 1.3 风环境与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建筑的各种能耗中最主要的是制冷和和制热。建筑周边的风速过大会增加建筑的冷热负荷,表面放热系数增大,加重建筑能耗。在计算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或热损失时,为确定壁体的总传热系数,需确定表面放热系数,而外表面放热系数的大小首先取决于风速。可见合理的风速将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进而降低城市的能耗。 2 城市地块风环境描述指标设计 2.1 指标设计的意义 城市地块的风环境是地块内各点风环境的总合,实际情况中,城市某一地块内各点的风向,风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单纯的风速或者风向指标无法描述一个城市地块内的风环境情况。这种描述指标的缺失使得城市地块风环境难以评价 1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重大项目生态设计综合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07BAC28B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