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重视,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也纷纷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多作者,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和管理对策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也都获得了各种结论。我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特点,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整理。

1地方政府债务涵义的界定

1.1 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具体来说,它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资金的偿付义务”。

在国外,真正深入政府债务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她(2002)提出:根据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条件而划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根据债务发生是否属于法定义务而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这一概念就表示为她所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

Hana Polackova(1999)认为当政府在短期内面临财政赤字和政治压力的环境中,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偏好一些预算外政策。“政府可能对带来了更多财政风险但是要求较少的即时融资的预算外政策情有独钟。”这些预算外政策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模式下并不需要即时的财政支付和预算内列支。在实践中,政府的预算外政策通常是采用国家担保、直接贷款等或有负债形式。财政机会主义的行为增加了长期公共融资的不确定性,也损害了长期财政的稳定性。她把政府在财政调整过程中表现出的这种短期行为称为“财政机会主义”。

但是国外学者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债务的角度上的,我国学者可以根据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界定。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及风险概述

郭琳,樊丽辉(2001)指出:与中央政府债务相比,地方政府债务有以下特点:第一,地方政府的债务权限的独立性、自主性小于中央政府,具体权限大小受一国政治体制、财政体制、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第二,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用途与中央政府不同,与地方政府的职能有关;第三,地方政府债务的信誉程度和偿还能力一般弱于中央政府。

我国学者魏加宁博士(2004)也表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理由如下:一,相比于我国已经开始动手防范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已经大量积累,并刚刚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牵涉到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等一系列尚在讨论的根本性问题;二,地方财政不够规范,债务多为暗债,规模究竟有多大情况并不清楚;三,金融机构理论上都是可以破产的,然而地方政府在我国是无法破产的,在其他国家也很少有破产先例,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复杂和困难;四,就地方政府而言,其债务风险对于政府威信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2006年3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冯培恩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提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过度负债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总之,地方政府债务不仅仅涉及经济方面,同时也涉及了政府威信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是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之处。

3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的成因分析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各种结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博士(2004)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研究,他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大体总结为各级政府事权不清,行政机构繁杂,行政层级过多,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

同时,我国为了保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实施的财政政策,目前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靳晓黎,郑志荣(2003)指出:我国多年来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这些措施无一不是针对经济增长减速的,旨在通过政府支出规模增加,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适度营造宏观经济景气环境,带动自主投资的社会消费增加。

王山(2004指出:在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下,借款单位在市场调查、论证分

析、项目确定、银行贷款以及项目效益和投资回报等方面,都有游离于财政监控之外,一旦被担保方不能按时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就会通过法律程序,冻结担保方的地方财政账户,并要求该级财政部门划拨财政资金来偿还。

而这样,“大量的违规担保风险,就转嫁到了地方财政的头上,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张馨,2004)

张远在2005年提出:中央政府在将财权向上集中的过程中,事权不断向基层下沉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在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无法实现上级安排的任务情况下,举债成为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地方政府所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大,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财政税费收入、土地批租收入、债务收入,而前两者收入基本是稳定的,那么在前两者收入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的时候,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债务收入来填补资金缺口。

4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在如何加强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对策方面,我国学者们纷纷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并得出结论,致力于初步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以及研究长久的对策。

李砚忠,李军保(2007)认为透过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的表象探寻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真正原因,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地方政府债务本质的认识,对于行之有效地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无疑也有着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具体说来,他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其次,规范和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财权与事权,必须实行宪政;第三,明确地方政府官员与纳税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路径;最后,在上述三个前提下,在“规则下的选择”方面,为了减少政府官员的寻租机会,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信息透明制度。

而在具体实施的对策方面,针对我国地方政府目前存在如此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我国学者王山(2007)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杨之刚(2006)提出“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以使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使‘暗债’变为‘明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风险,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建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和财权。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分税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四是建议改革财政收支法和财政管理法,严格规范政府的财政收

支行为。五是建议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六是建议规范政府担保行为,使担保合约最小化。

在实施方面,也要考虑这几条观点在我国的可行性,可行性方面,这几条又是互相息息相关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一个环节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较好的途径,但是也有着实施的障碍。刘华(2004)认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独立的财权、完善的分税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条件。”因此目前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需要先明确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和推进分税制改革,严格规范政府收支并完善监督制度,才能够初步具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条件。

并且,一方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会扩大地区差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发债会弱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刘华(2004)认为这样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竞争性争夺和控制社会资源”。

综上所述,我认为,其实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一把“双刃剑”。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还不宜使用,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巨额债务风险,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是长久之计和治本之策。但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并非能迅速完成的工作,在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点上,比如立足现在并且做好长久建设的准备。

另外,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也是提高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一个措施。徐晟(2008)研究了这方面的内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目标是根据地方债务风险状况,构建适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要求的风险预警与化解机制,实现债务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体而言,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的目标包括:一是预警功能,即通过确定一系列的预警指标及指标判断标准,来实现风险预警;二是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对债务的项目结构、债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并对债务的变动趋势做出评价及预测;三是风险预算功能,列举每一项债务的参数如金额、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以及债务违约概率,确定未来偿还债务对财政资金的支出需求,形成一个长期滚动的债务预算。”

张阳(2007)也对地方政府债务解决路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一、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体系;二、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三、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四、明确政府官员和纳税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

刘林华(2008)认为:尽管通过发展经济、扩大财源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努力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是仍然属于化解乡镇债务问题的措施之一。想要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最根本的出路是培育税源。财政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问题,有经济发展了,效益提高了,财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除了上述之外,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信息透明制度。

5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思路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管理是一个长时间的建设,不可冒进,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方案,目前尚未提出一个合理系统的方案来处理。本论文将以宁波市鄞州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为例,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必须坚持“从严控制、规模适度、防范风险、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方面,负债是政府主动经济行为,要限制举债行为,控制负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另一方面,负债是客观存在和现实需要,要加强资金调度.重视资金效益.提升偿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严控新债,用好旧债,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负债既不能压垮政府,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有效运作.同时也不能让地方政府因为资金短缺而束缚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性政府债务的管理重点,就是控制和运作。 (一)控制 主要是控规模、控风险,措施有: 1.建立政府性债务举债审批制度。整体把握政府性债务总额,分类控制债务规模。要着重把握项目的有效性.选择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促进民生经济、有效帮扶企业生产的政府主导性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讲求项目投资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体把握债务的总体规模。新增项目举债应遵循“举债适度,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对举债规模、还款期限、偿债资金来源与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事前评审论证。 2.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明确举债原

则、举债范围、债务资金的使用与监管.规范举债行为;二是定期地对债务分类结构实行动态分析,建立债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三是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及政府债务的总额及分类结构.设定多项风险控制指标,确定还债能力与可用财力相适应的政府举债规模。 3.建立举债成本效益理念。要对融资成本进行核算,综合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具体情况.确定融资结构及期限.拓展融资品种,降低财务费用。 4.建立政府性债务责任追究机制。防止和杜绝举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债务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项目及其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与审计;对未按规定程序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以及造成项目资金严重浪费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5.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硬平衡制度,针对建设项目,确定用土地资产或其他资产平衡建设资金,确保偿债资金来源;二是建立项目收益归集制度.坚持“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原则.将政府性项目收益归集到偿债专户,作为偿债资金的来源保障;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管理制度,以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政府偿债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增强政府对债务的承受能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二)运作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NGO的合作机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NGO的合作机制—基于对汶川地震的个案 研究 一、引言 非政府组织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社会民间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治理的主体,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改革以及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兴起并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和灾害救援等任务。随着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非政府组织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相比于一些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是显得有些力微。归纳出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显著特性:一是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二是非政府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结构模式。 对于如何构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关系,本文分别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讨。政府应该提供制度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包括完善法律政策、完善资金支持体系、强化竞争。非政府组织自身应加强组织建设,增强自身能力,着力点在于明确组织使命、完善自律机制以及强化筹资能力。 二、主题 美国特拉华大学社会学教授E.L.克兰特利(E.L.Quarantelli)从社会学角度对非政府组织在各类灾害的紧急应对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一百多篇,研究涉及大规模危机疏散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灾害紧急应对行动中的市民组织的危机管理、剧毒化学药品突发事件中社区组织的预备和应对行动、救灾中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互动作用等方面。 以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为首的几位学者也于1989年编辑出版了研究论文集《处理危机:灾害、暴乱及恐怖主义管理》一书,该书首次对组织结构和危机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pdf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作者:c h u n t i n g y u e 【摘要】: 作为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以相关概念的基础涵义为切入点,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表现形式,深入剖析现状、成因、危害,同时,结合经济体制、财政、金融、债务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寻找对策,提出防范和化解该类风险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 【正文】: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因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引起的政府现有责任,这种责任将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外流。 要进一步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我们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此类债务不单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具有一定票面价值的债券而形成的债务;其次,此类债务除了包括地方政府通过信用手段取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了地方政府的某些欠款(如应付未付款项等);再次,此类债务还应包括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债务。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形式。 按照债务是否属于法定义务,可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建立在某一法

律或者合同基础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隐性政府债务是指不以某一法律或者合同为基础、产生于公众预期或者 政治压力地方政府债务(由政府承担偿付责任)。 按照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的条件,又可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事项的发 生,在任何情况下,地方政府都需要承担支付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基于特定事件发生而产生的地方政 府债务(如提供担保所形成的或有债务)。 两种形式的分类较为明确,但这两种分类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着,由此组 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四种基本类型,即——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 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凡是“债务”,必然使人联想到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也不例外。它的风险既包括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 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也包括由偿债风险所引发的其他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规模 风险。即债务规模过大而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有的甚至已 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若再将这些地区一些无法统计的因素考虑在内(欠发工资、违规担保、民间集资 所形成的债务),债务总规模必然更为庞大;二是结构风险。主要是指各类地方政府债务状况所显示的隐患; 三是效率风险。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偿债资金能否从债务资金的投资回报中有效获得,仍有待观望;同 时,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也不高,造成了债务资金无法有效使用;四是外在风险。主要指由于地方政府无法 清偿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其他风险(如为了清偿债务而挪用其他财政支出资金,势必造成其他项目供应短缺, 或增加税费,使纳税人和收费对象的负担加重,又或者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等等)。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在其他支出项目正常保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不能按期偿付到期债务;二是挪用其他支出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从而造成其他支出项目 资金保证程度下降;三是开辟不正常的资金来源渠道用于偿债(如加重税负等);四是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 因而给上级政府造成损失。这类风险的危险虽不言而喻,但也具备一定的可控性。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在于: 1.区域性(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风 险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2.复杂性(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3.层次性(省一级的债务风险相对 较小,越往下一级风险越高); 4.传递性(地方政府难以弥补的债务负担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一部分,

全面提升政府债务管理水平、服务全区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政府债务管理水平 服务全区经济发展 自成立以来,以促进全区政府融资规范化、公开化、市场化和增强全区政府债务管理预算约束为目标,积极探索防风险与促发展相融合的政府债务管理之路,在控制债务总量、防范债务风险上取得积极成效。 一、消化存量,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债券化。抓住上级发行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有利时机,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债券化工作。一是积极争取置换债券。以短期债务置换成长期债务、高息债务置换成低息债务为原则,对符合置换条件的存量政府债务积极争取置换债券资金偿还,降低存量债务成本。2017年,置换政府债券亿元。通过债券置换,将政府负担的债务利息由置换前的亿元,降到置换后的亿元,降低债务成本亿元。二是积极筹措资金还款。2017年,全区共筹措自有财力亿元偿还核销存量债务,确保了全区债务不违约。 二、强化约束,实现债务管理规范化、透明化。一是摸清底数,严控债务规模。对全区债务单位的债务情况重新进行摸底清查,夯实数据基础。指导各单位对地债系统中非券存量债务逐项目进行清理核实,形成《非券存量政府债务处置台账》。协助,向区政府提交《关于我区当前债务形势分析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范融资行为,积极应对,不触碰国家

政策红线”的债务应对策略,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二是建立健全置换债券资金台账,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包括置换申请、置换责任书、置换协议书、置换通知书、资金支付审批表、支付凭证、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的债权人信息函等内容的台账,详实反应置换债券申报、审批、资金拨付、备案全过程。对地债系统中打包录入债务分项目编制辅助明细账,详细记录资金偿还的债权人对应的项目、金额等关键要素,确保债务信息真实、准确。三是加强债务管理与预算管理衔接,强化预算约束。将到期政府债券本息及费用,与税收、非税收入、体制结算财力等资金一并考虑,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确保年度债务预算编制的完整、细化和准确。对申请使用新增债券的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更新调整和预算编制工作,确保债券资金到达后及时形成支出,防止资金沉淀。积极主动配合人大监督,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举借、使用和还本付息等情况,使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2017年公开招标置换债券资金全部在1个月内直接支付给债权人,无债券资金结余。 三、服务发展,探索政府投融资机制市场化改革。按照既要建设又要合法合规融资的思路,在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的同时,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工作。2017年,财政部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品种,首次发行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抓住机会,在时间短、任务重且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积极与国土资源部门结合,

【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重视,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也纷纷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许多作者,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和管理对策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也都获得了各种结论。我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特点,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整理。 1地方政府债务涵义的界定 1.1 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具体来说,它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资金的偿付义务”。 在国外,真正深入政府债务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她(2002)提出:根据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条件而划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根据债务发生是否属于法定义务而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这一概念就表示为她所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 Hana Polackova(1999)认为当政府在短期内面临财政赤字和政治压力的环境中,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偏好一些预算外政策。“政府可能对带来了更多财政风险但是要求较少的即时融资的预算外政策情有独钟。”这些预算外政策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模式下并不需要即时的财政支付和预算内列支。在实践中,政府的预算外政策通常是采用国家担保、直接贷款等或有负债形式。财政机会主义的行为增加了长期公共融资的不确定性,也损害了长期财政的稳定性。她把政府在财政调整过程中表现出的这种短期行为称为“财政机会主义”。 但是国外学者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债务的角度上的,我国学者可以根据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界定。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及风险概述

部--公共卫生响应机制

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Ⅰ级应急响应 (一)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 (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者发生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三)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四)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释义:在我国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或者在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者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 (五)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释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烈性致病因子丢失,已经对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事件。 (六)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释义: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为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拓展各种招商引资渠道,推进举债建设,加快了本地经济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负债融资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不断增大。我国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界出现了研究潮流,但是学者的研究有很多重复。因此,如何正确的把握当前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制度安排 尽管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分税制,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的划分一直不明确。如今,我国地方财政赤字迅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地方政府仅靠财政预算和少额的转移支付,无法承担其所有支出的责任。从而,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领先,尽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有各种限制,各级地方政府仍通过非正规渠道大量举债,使得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又使得财政债务风险累增。因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展开评论,试图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些建议。 一、政府债务融资的理论基础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面临的预算约束可表示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转移支付流入+新增地方债务。学者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讨论也是围绕上述核算等式中各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的。然而,Musgrave(1959)提出了经典的财政联邦理论,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支出比单一的中央政府决策更为有效。所以,地方政府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比使用当期的财政收入更为可取。 基于经典的联邦财政理论,根据“政府或有负债”理论(Hana Polackova,1998;Allen Schick,2002;Ashoka Mody,2003),通过结合各国实际,学者普遍认为只要能够理清政府债务产生的特殊原因,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和防范相关风险。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成果进行国外和国内的分类研究。 二、国外政府债务理论及其研究 国外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较早,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弥补财政赤字和短期资金不足而导致的短期债务规模巨大 John L. Mikesell (2002)认为:弥补财政赤字,为资本性建设项目融资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是形成政府债务的三大主要原因。Thomas P. D. Napoli (2008)通过实证得出美国地方政府的短期债务增幅很大的结论。Qian(1997)、Wildasin (1997)都是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和不完全财政联邦主义,解释了地方政府债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与启示_童香英

2016年7月刊第19期当代经济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较快增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对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防范地方政府债 务风险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从古典经济学的债务“有害论”到凯恩斯主义的债务“有益论”,再到李嘉图的债务“中性论”,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处于争议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典型的特征事实。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梳理分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风险。 一、不同性质的债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 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取决于债务支出的预期生产力。资本性支出(生产性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债务的资本性支出解决了资本投资的资金约束问题,增加了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决定政府债务是否会挤出私人投资的关键是资本回报率与利率的相对大小关系(Woodford,1990),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最终的作用取决于政府债务带来的正效应和“挤出效应”之间的相对大小。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甚至带来负影响,政府债务用于消费性支出不能形成固定资本,不增加资本和生产力。根据李嘉图的等价定理,政府债务的消费性支出相当于一种变相的税收,会对未来税收体系造成高度扭曲,不利于经济增长。 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阀值效应 Rehinhart和Rogoff(2010)的研究首先发现了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阀值效应,其研究认为当政府债务与GDP的比重低于90%时,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当这一比重超过90%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之后的很多研究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扩展,但在不同的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下,债务阀值水平不同。Cecchetti等(2011)对OECD的18个国家198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85%时会阻碍经济增长。Baum 等(2013)以欧元12国1990—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阀值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在短期内债务比率小于67%时,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介于67%和95%之间时,对经济的影响几乎为零;超过95%时,继续增加债务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张启迪(2015)以欧元区16国1970—2012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阀值效应,阀值水平约为54%~78%。程宇丹等(2014)利用1960—2010年间113个国家的数据检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发现当政府债务与GDP之比的规模低于20%时,政府债务的增加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当高于20%时,会降低经济增长率,但直到低于35%之前,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是正的;当超过35%后,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则是负的。邱栎桦等(2015)的研究认为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下,我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阀值是20%,低于此阀值时,地方政府债务促进经济增长;大于此阀值时,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关系。 三、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债务阀值不一样 债务阀值与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要素禀赋、财政收支状况、经济周期区位、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强、实体经济越健康、发展潜力越大,要素禀赋优势明显、财政收支结构合理、处于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地区),债务阀值较高。不可能存在一个适用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优债务阀值。刘洪钟等(2014)基于61个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债务阀值的大小存在差异,债务阀值不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随利率、通货膨胀率、经常账户和金融发展的变化而显示出动态性特征。程宇丹等(2014)的研究也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与启示 童香英 (漳州市财政局,福建漳州363000) 22

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

贡山县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县政府性债务的监督管理及举借、使用和偿还的行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促进本县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由我县各单位和部门直接举借或者通过合法担保形式形成的,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要有政府偿还的债务。 第三条政府性债务规模应当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可支配财力相适应。各部门和单位负债规模应与本部门、单位偿债能力相适应。举借政府性债务应当遵循“规模适度、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明确责任、用还一致、防范风险”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性债务实行统一管理,由县财政局安排本局相关股室进行综合管理,每月有政府性债务的单位必须到财政局相关股室进行政府性债务更新。县审计局依法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第二章举借 第五条债务总规模依据贡山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关经济指标和债务控制指标,确定债务总规模,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第六条需用财政资金偿还的政府债务性债务,应当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申请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二)实施基础设施急需的项目。 (三)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项目。 (四)政府认为应该举借或提供担保,并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政府性债务。 第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申请举借政府性债务的部门、单位提供的资料及其财务状况、负债情况、偿债计划、配套资金和还款能力等进行审核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的不予批准举借或者担保: (一)偿还债务资金来源和责任没有落实; (二)超过财政承受能力容易引发债务风险; 第三章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九条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债务资金,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用途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政府性债务资金不得用于平衡地方预算或者经常性支出。 第十条政府性债务需要进行招标和政府采购的,应严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文献综述

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 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 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 1、城乡一体原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 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 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 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32期 137 一作者简介:秦一菲(1994-) ,女,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 进程与热点分析 秦一菲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摘一要: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运行进入收支矛盾加大二赤字持续增长的 新常态 .因此通过文献梳理,深刻认 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演进逻辑,对于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以2000- 2018年C N K I 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地方政府债务的495篇期刊论文为样本, 借助可视化网络分析工具,对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状二演进脉络与热点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 中图分类号:D 9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32.0661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制止违规举债,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目标.2014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 预算法?和?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中央对地方债务实施不救助原则.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问题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因此从理论角度深刻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逻辑,分析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对于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8年C N K I 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地方政府债务的495篇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 i t e s p a c e V ,对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状二演进与热点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2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现状概述 2.1一载文数量与趋势 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在2000-2018年 的载文数量及整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得出:在2000-2007年间,整体的发文数量较少,并且每年的数量差距也不大,处于峰值的2006年也仅有17篇文献.然而,2008年以后,发文数量开始呈现倒 U 型趋势,2011年出现了跳跃式增长,在2015年达到最高76篇, 后三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还是保持较高的发文数量.发文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受到各界关注.2.2一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是某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的标志.2000-2018年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中高被引文献 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从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 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二规模度量及控制是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从期刊来源来看,这些高被引文献均来自国内高水平期刊,如财经研究二财贸研究二管理世界二中国行政管理及中国软科学等. 3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进程与热点 3.1一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演进的三个阶段 将495篇文献导入C i t e s p a c e V 中,时间切割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绘制每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最终形成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演进的三阶段 知识图谱.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由此可对其演进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研究的起步阶段(2000-2007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文献有:呼显岗(2004)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二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裴育等(2007)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流程图,测量各债务的风险度. 第二阶段:研究的爆发阶段(2008-2015年):这一阶段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开始多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如潘俊等(2016)通过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政府融资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影响效应,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区财政权力越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规模就越大;另一方面,具体研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及在规模测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风险控制,如刁伟涛(2016)通过构建债务可持续性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进行估算,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压力存在着 极大的短期流动性风险. 第三阶段:研究的稳定阶段(2016-2018年):研究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方案(最新)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方案 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方案》(x 〔x〕2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和xx、x、x全会精神,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区工委、管委决策部署,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发挥我区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疏堵结合。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制止部门单位违法违规举债。 分清责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规范管理。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把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 防范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稳步推进。加强债务管理,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健。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保在建项目有序推进。 二、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一)明确政府举债权限。因区公益事业发展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级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代为举借。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 (二)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政府债务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举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举借一般债务的,由省级政府代为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举借专项债务的,由省级政府代为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三)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园区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使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资,按约定规则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特别目的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政府对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相关责任,不承担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的偿债责任。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献综述

摘要: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多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某些局部早已经有所表现,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献综述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深厚,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龚强,201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在地方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发行地方债务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借助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强大融资能力,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数量。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导致的巨额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构成中国地方政府的巨大债务风险。 对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风险预警评估、风险成因等问题,国内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探讨。 (一)如何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从方法论来看,要正确判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或危机,需要和偿债的公共资源联系起来,孤立地就债务论债务是没有意义的。依据债务增长速度、债务绝对规模这样的指标是无法判断风险状态的,要正确判断地方债务风险,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使用产生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的体制机制(刘尚希,2010)。 地方政府债务是否存在风险及其风险到底有多大,国内学者在估算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等指标后,与国际上判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了结论。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和规模正在超常增长和急剧累积,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严重影响了本级财政的运转,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张成,2011)。魏佳宁(2007)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面向政府及相关机构和单位放贷的金融机构转化为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威胁到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地方债危机已经如剑悬空,如不加清理整顿和有效治理,则会引发严重的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债务风险并触发社会危机。 然而,很多学者则不这么认为,巴曙松(2011)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依照国际惯例,虽然个别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但大体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上处于可以承担的水平。呼显岗(2004)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开始在局部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不应当被忽视,应当注意防范和化解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毋晓雷(2013)、封北麟(2013)也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对可控,我国地方政府通过法律合同或各种形式承诺而无条件兑现的债务义务(显性直接债务)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二)地方政府债务特点的研究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于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财政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马海涛(2004)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四个特点:(1)区域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不同;(2)复杂性,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有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3)层次性,这主要体现在省、地(市)、县、乡四级政府债务风险各不同,(4)传递性,我国地方政府的难以弥补的债务均构成中央政府的隐性债务。 依据现有的研究文献,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特点表现为: (1)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还缺乏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往往是通过融资平台暗中举借的债务,而且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机构分散,合法与不合法的债务并存,因此地方债数量难以衡量。但是从某些地区的典型调查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有的甚至已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马

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2016)

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20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我部制定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财政部 2016年11月9日 附件: 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以下简称一般债务),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以下简称一般债券)、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转贷债务(以下简称外债转贷)、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2014年12月31日非地方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一般债务(以下简称非债券形式一般债务)。 第三条一般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还本付息、发行费用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第四条除外债转贷外,一般债务收入通过发行一般债券方式筹措。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为一般债券的发行主体,具体发行工作由省级财政部门负责。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以下简称市县级政府)确需发行一般债券的,应当纳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债务预算管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统一发行并转贷给市县级政府。经省政府批准,计划单列市政府可以自办发行一般债券。 第五条一般债务收入应当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第六条一般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一般债务本金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含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预算资金)、发行一般债券等偿还。 一般债务利息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含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预算资金)等偿还,不得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偿还。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年 月(下)行政事业资产财务 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王荣涛 (安阳县财政局河南安阳)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新《预算法》颁布实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成绩显著。但同时,部分地方仍存在落实债务管理责任不力的现象,违法违规举借债务和担保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规范。本文阐述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建议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新颁布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处理作出新的规定,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具体办法,对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范区域性系统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我行我素,未能严格按造国务院43号文件的要求执行。一、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1)政府债务总的规模逐年增大,地方偿还政府债务的能力降低。近年来,受国家行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及治理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但预算支出逐年增加,硬性缺口逐年增大。地方财力难以承担较大的道路、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每年预算安排时因财力不足,一些应该安排而未能安排的硬性支出,不得不靠政府举债来解决,这也是政府债务逐年增加的原因,导致政府性债务总额增加,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债务风险增大。(2)政府性债务管理未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按照新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要求,全部政府债务收支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但目前,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除上级财政部门代发的债券资金纳入预算外,其他债务收支尚未纳入预算管理,部分债务资金还存在举借、使用不规范现象。国务院已明确要求取消地方融资平台替政府融资的职能,但仍有部分融资平台将所融资金提供给政府使用,并且地方政府违规为融资平台的借款提供担保。也有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向银行贷款举借政府债务。国务院43号文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只能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一种途径,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增加政府债务就是违法违规的现象。(3)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43号文件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将拖欠工程款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没有将政府回购(BT )项目的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没有将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的项目信息填报进入管理系统。由于管理系统是依据债务数据分析债务风险和预警的,数据不真实,所分析的 风险和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使系统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控形同虚设。 (4)异化PPP 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违规变相举借政府债务。国务院43号文为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搞项目建设,以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承担投资者和项目公司的偿债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PPP 项目却是不伦不类,变相成为政府债务。对于许多公益性、非营利性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项目本金的收回和利润的形成,部分地方政府便以回购、明股实债方式与社会资本签订合同,保证社会资本的本金和利润的收回,实际上变相成为了政府买单,背离了PPP 项目的实质。另一个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自行公布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将基本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等投资金额大、购买期限长的项目纳入指导性目录中,然后授权某个单位作为建设项目的购买主体,代表政府与项目的承接主体签署购买服务合同(且均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由地方人大出具将所需购买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支出的决议,以此决议作为担保,由承接主体向银行申请办理项目贷款。这些流程,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政府举借债务,增加了以后年度政府的财政压力。(5)借新还旧现象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大,财政预算普遍存在收支缺口,当银行贷款到期后,往往不能安排财政资金进行偿还。这时,地方政府会与银行协商,先由政府偿还贷款,然后再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