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第3版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第3版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第3版

3:生命系统的层次:

a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地球表面

b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命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

系统)

c 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2 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武汉大学的生物

群落

d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武汉大学的乌鸦

e个体:一个生命体麻雀、野兔、人

f 系统:2 个或更多器官构成,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g器官:2种或更多类型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胃,肺

h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i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上皮细胞、红细胞

j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

k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H2O、葡萄糖、DNA

l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氢原子、氧原子

m亚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有序运动。/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和进化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

(一).。复习细胞学知识:

1,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

细胞A:细胞核核质:含有染色体→DNA、RNA,核仁:

B:细胞膜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3三层结构分子水平:按一

定规律排列的蛋白质磷脂分子以及糖类。/功能:物质运输,防止生命

所需物质渗出,调节水、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出,选择性渗透膜。信息传递,

激素、神经递质、药物需通过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C:细胞壁植物细胞所特有

D:细胞器

?内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量的用途:

维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

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细胞分裂1.无丝分裂2.有丝分裂3.减数分裂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分裂→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生长而形成一

个有机体。

囊胚早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大

小、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以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二):高等动

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动物的组织

一、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联合构成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和非细

胞的成分构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结合成较大的功能单位称为——器官。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彼此分工协作以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这就

是——系统。

二、组织和器官的来源和分类

动物躯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首先是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单细

胞层的囊胚,囊胚细胞进一步分裂和囊胚层的形态变化,形成具有二胚层的原肠

胚,然后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形成了中胚层,组织和器官都是由这三个胚层分化

产生的。

囊胚®原肠胚外胚层:表皮及其附属物,脑和神经系统,感受器

中胚层:真皮内层,脊索,内脏器官外膜,肌肉,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

内胚层: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尿道、膀胱上皮,腺体,包括肝脏和胰腺

三、组织类型

动物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构成: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无血管,所需营养物质和自身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

用与结缔组织交换。

位置: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表面

按照功能可把上皮组织分为:

(1)被覆上皮

按照上皮细胞的结构可把被覆上皮分为:

单层上皮//A:单层扁平上皮:心腔、血管、淋巴管内面,浆膜外面

B: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甲状腺、唾液腺、胰腺的小输出管等处。

C: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器官的粘膜、一些腺体的导管

D:单层纤毛上皮:小支气管、输卵管、子宫内面

假复层柱状上皮:一些腺体的大排泄管,呼吸道等。

复层上皮A: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的表皮、消化道及阴道等。在最下

面一层为生发层,由此产生新的上皮细胞。ÿ过度烧伤导致生发层破坏,所

以不易恢复,被结缔组织取代。

B:复层柱状上皮:某些腺的大排泄管、尿道、肛门粘膜,呼吸道等

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的缩张而变化,分布在肾、膀胱、输尿管和尿

道等。例如膀胱上皮,没有尿液时,为复层上皮,当充满尿液时,变为单层上皮。

被覆上皮游离面所接触的环境多种多样,因而细胞表面发生了适应性特化。消化

道上皮在电镜下观察有许多突起,称为微绒毛,可增加细胞表面的吸收面积。

(2)腺上皮

特点:具有分泌功能的单个或多个细胞,称为腺细胞

存在方式:单个分散在上皮中,如呼吸道、胃和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

管状、囊状或管泡状的多细胞腺。

结缔组织

大量细胞间质+细胞

不同的结缔组织的细胞不同,间质也不同

(1)疏松结缔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和韧性,广泛分布于体内,填充作用。又称

为蜂窝组织。

纤维包括: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基质:透明具粘性,

细胞:细胞种类很多。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

ÿ疏松结缔组织参与组织的修复。我们不小心划破了手,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进行填补。

(2)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支持,连接,保护,皮肤的真皮,腱,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3)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软骨组织中无血管和神经,营养物质

靠软骨膜血管供应。所以一旦损伤,营养物质供应不上,恢复起来较困难。

(4)骨组织:骨细胞、纤维和基质,基质坚硬,含有大量钙盐。

(5)血液:液态结缔组织,由血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①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很大,主要含有血红蛋白,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成年男子12-16克,女子11-15克。白细胞,有核,体积大,数量少。

②血小板:细胞碎片

③血浆:

血液的功能:

运输:把机体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及氧运送到身体各部,同时把代谢产生的CO2、尿素及其它废物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也可运送激素。

运载工具:水、血浆蛋白、红细胞

防御和保护:吞噬作用,免疫物质(抗体)抵抗外界毒素和病毒(抗原),止血

作用。

维持机体内环境:

肌组织

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细长如纤维,故肌组织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收缩作用是由其细胞质中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

根据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1)横纹肌:肌原纤维成束状排列,有明带和暗带之分,电镜下,

背括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腓肠肌都属于横纹肌。

(2)平滑肌:构成血管和某些器官的肌层部分,肌原纤维无横纹肌,不受意识

支配,举例,我们的内脏不能随意运动。

(3)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构成心肌肌层,不受意识支配,能够自动有节律

地收缩。

神经组织

结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

功能: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信息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1)胞体:形状多种,

除一般细胞结构外,神经细胞特有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2)树突:接受信息

神经纤维:通常指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一些附属物。

(3)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生活状态发亮,呈白色。来源于施旺氏细胞,郎飞氏节

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神经膜:施旺氏细胞膜,包在髓鞘外面,其生理功能与神经纤维的新陈代谢有关。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内无尼氏体,多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无传导机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作用。

皮肤系统

一、基本结构

皮肤表皮: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皮肤衍生物由皮肤演变而成,为了适应环境

皮肤

1.表皮

四层构造

?生发层:表皮的最深层,下面紧接真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往上为复层多角形细胞。

生发层细胞,特别是深层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向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细胞。

?粒层:2-3 层梭形细胞,细胞质中充满颗粒,组织化学方法证明,这些颗粒含

有RNA,推测与角蛋白合成有关。

?明层:透明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明显,细胞核也已消失。

…角质层:数层角质化的无核细胞,表面不断剥落。细胞内含有角蛋白,角蛋白

是由紧密排列的多肽分子组成,具有防水作用。

2.真皮

表皮之下,致密结缔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能经受摩擦和挤压。

真皮中有大量毛细血管,有滋养表皮的作用。

真皮中还有神经、色素细胞和各种腺体

分泌感觉保护:防止紫外线

3.皮下组织

除了一些纤维外,还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的作用?能量储存:1克脂肪完全氧化产生9.4卡能量。?维持体温:热

的不良导体。?保护:缓冲外界作用力。

皮下组织也分布有血管、神经。

皮肤衍生物

指甲、爪:猛禽、猫科动物发达,用于捕食

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

毛干在皮肤之外,毛根在皮肤内,基部膨大称为毛球。

毛根外有毛囊包着。毛囊由皮肤演变而来,也有表皮和真皮之分。

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接近开口处,有皮脂腺导管通入毛囊。

与毛囊联系的还有立毛肌。立毛肌收缩,毛发竖立。皮肤中的腺体

皮脂腺:

位置:真皮中

结构:导管开口于毛囊,又称毛囊腺。但有一些类型与毛囊无关,直接开口于皮

肤表面,称游离皮脂腺

分泌物:脂肪。全浆分泌型,即分泌时充满脂肪的细胞解体,脂肪由导管排出。

汗腺

单管状腺,末端团状

乳腺

管泡状腺,外面有富有脂肪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发出许多中隔,把腺组织分成

许多叶,每个小叶相互连接形成导管,导管又汇聚成总乳管,总乳管分别开口于

乳头。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各种生理功能

1.保护

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道防线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物理、化学物的侵害。

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真皮的坚韧性

2.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滋润皮肤、毛发

?汗腺分泌的汗液,成分除水外,还有尿素和无机盐

?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3.感觉

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因为皮肤里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各种特殊的感受器。

冷,热,触,痛

4.调节体温

人体需要保持体温恒定,过高过低对生命活动都不利。

体温调节机制主要是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变化

外界温度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散热,出汗也带走一些热量。

外界温度低¨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减少散热。

生理学部分请到生理学版块参考[生理学纲要]

运动系统

骨+关节+骨骼肌

动物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引起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

的骨骼,绕着关节活动面完成的。

工作原理:骨骼是杠杆,关节是支点。

静止时:杠杆平衡

运动时:杠杆运动

骨骼

骨的结构

软骨透明软骨:长骨关节面,喉部,气管

弹性软骨:耳外壳

纤维软骨:椎间盘,趾骨联合,关节盘,关节盂软骨膜:包在软骨外面的一种结缔组织,软骨中无血管,营养物质由软骨膜中的

血管通过渗透作用到软骨细胞中。

软骨的功能:有弹性,管径易于改变,气管;减少摩擦,关节面活动自如

硬骨

硬骨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杠杆作用

短骨:分布于腕部、跗骨(构成脚弓的几块骨头),承受压力

扁骨:分布于颅盖、肋骨,富有弹性,保护脑和内脏

长骨的构造

骨膜

包在外面,致密结缔组织,富有神经和血管。其中的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成

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损伤,如骨折,成骨细胞又参与修复作用。

骨质

?密质:表层、坚硬

?松质:内部,疏松

骨髓

髓腔和松质内,幼年时有造血功能;成年时失去造血功能。骨骺的松质终生保持

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

有机成分:35%,肌原纤维

无机成分:65%,钙盐

随着年龄增长,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减少,弹性、韧性和坚硬性都降低

骨骼的区分

中轴骨骼颅骨

脊柱躯干骨

胸骨

肋骨

附肢骨骼上肢骨

下肢骨

关节

能活动的骨连接

基本构造

关节面

凸起的面叫关节头

凹进的面叫关节窝

关节囊

结缔组织构成,包围整个关节,连接两块骨骼

关节腔:密闭腔,内有润滑液

骨骼肌

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50%。

基本构成:肌纤维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机理

肌细胞=肌纤维

肌细胞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1-2微米

光学显微镜下:肌纤维明显的特征是,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电子显微镜下: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

肌小节=粗肌丝+细肌丝收缩的机能单位

暗带:粗肌丝形成,肌球蛋白

明带:细肌丝形成,肌动蛋白

明带两个相邻的肌小节之间没有粗肌丝,只有细肌丝

Z线:明带中间有一条横向线

H区:暗带中间有一段明亮的区域,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两个Z线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肌肉收缩

要点:粗、细肌丝长度不变,只是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进一步分析

肌丝的滑动是由于肌球蛋白的横桥附着在肌动蛋白上

再深究下去,就必须联系神经系统。

首先,中枢神经引发动作电位,也就是发出指令,动作电位在神经原之间传播,

到达运动终板,引起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改变肌细胞Na+和K+的

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电信号引起肌细胞内特殊部位释放Ca2+,达到一定浓

度,与肌球蛋白结合,产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引起

肌肉收缩。

进化程度低等→高等

消化系统

新陈代谢,摄取物质,蛋白质,糖,脂肪,这些食物是结构复杂的的大分子,必

须转变为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

消化:在消化管内的物质分解

吸收:消化后的物质通过消化管上皮进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消化道口腔舌下腺消化腺/腮腺/颌下腺

咽食道胃粘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

小肠胰腺/肝脏/十二指肠腺/肠腺  大肠肛门

消化管的基本结构

从内向外分为4层(除口腔外):

1.粘膜:粘膜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结缔组织,一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3.肌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外纵行肌(除口腔,咽,食道上段和肛门外)

4.外膜:扁平上皮

消化腺的基本结构

小型腺:单细胞腺、单管腺,分布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道腺、

胃腺

大型腺:以导管开口于消化管内,唾液腺、肝脏和胆囊、胰腺

消化的基本过程

1.机械性消化:口腔、牙齿的咀嚼,消化管的蠕动

主要作用,促进食物与消化液混合

2.化学性消化:消化酶作用下,化学分解

口腔内消化

食物被咀嚼,唾液起湿润作用,也有一定化学变化] 咀嚼:咀嚼肌顺序收缩,牙齿切割、研磨,反射性动作

吸吮:口腔肌、舌肌收缩→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液体进入口腔,喝饮料

唾液腺:3 对大唾液腺:舌下腺,腮腺,颌下腺,各种小腺体→唾液

唾液成分:水、粘蛋白、酶、各种无机物、气体

唾液的作用:

①溶解食物

②清洁、保护口腔,清除口中残余食物和有害物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③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

食物刺激口腔内的神经末梢→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传出指令到唾液腺→唾

液分泌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

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环境,与食物关联的各种信号,食欲,望梅止渴,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

吞咽:口腔→咽→食道→胃

会厌负责封闭气管,吃饭时说笑,食物进食管,小孩吃果胨危险

食物吞咽的反射活动

食物团刺激软腭、咽部、食管等处感受器→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中枢→传出信号引起各部位肌肉动作,吞咽活动。

胃内消化

胃的作用

①暂时储存:胃可容纳几倍于初体积的食物,人胃容量1-2升,故每日只需2-3 餐

②消化:a.胃的蠕动b.胃腺分泌胃液

胃的蠕动:有节律地波浪式运动,人频率3次/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纵行肌层内的起搏细胞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膜电位节律性变化→平滑肌收缩

这种自发的运动受神经和激素的影响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以影响基本电节律

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人进入餐厅,胃运动加强

情绪不好,胃运动减弱

消化道粘膜上有许多细胞分泌激素,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胃腺分泌胃液

粘液细胞:粘液,保护胃粘膜,使食物容易通过

主细胞:胃蛋白酶,胃液的重要成分,使蛋白质变为多肽

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激活胃蛋白酶并为之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界

③抑制和杀灭细菌

④进入小肠,促进小肠液分泌

壁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产生的A TP为H+和Cl-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此外,胃上皮内还有许多细胞具有分泌机能

胃液分泌的调节神经系统:非条件性的,条件性的

激素的作用

食物、药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蛋白质食物>糖类食物

脂肪抑制分泌

吃过多肥肉,长时间不觉饥饿,因为脂肪抑制胃液分泌,延长消化时间。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为什么胃内高浓度盐酸和胃蛋白酶不会使胃壁自我消化呢?因为胃粘膜表面有

一层由上皮细胞产生的脂蛋白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酒精和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浓度过大时可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在局部区域被胃

液自我消化,引起胃溃疡。饮酒,尤其是空腹时,酒精直接作用于胃粘膜。吃药

遵医嘱,有些饭前,有些饭后,主要是为了保护胃粘膜。

小肠内消化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消化

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

机械消化:小肠蠕动

化学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

1.胆汁较浓,有苦味,金黄,深绿

肝细胞分泌消化时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不消化时储存于胆囊,消化时进入十二指肠

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

作用:乳化脂肪,使之分散于水中,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胆囊炎、胆结石病人有厌腻食物症状,原因是胆汁分泌减少,对油腻食物消化能

力降低

胰液

胰腺外分泌物:胰液,直接进入小肠

内分泌物:胰岛素,进入血液

胰液的分泌

成分和作用

①水和无机盐

②胰酶分解作用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小肠液

由十二指肠腺、肠腺

含有多种酶

酗酒、暴饮暴食可使胰腺分泌过度旺盛,引起自体消化,导致胰腺炎发生。

大肠内消化

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吸收水分,暂时储存残余物质。大肠内有许多来自口腔的

细菌,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

吸收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

消化液中的水、无机盐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血液、淋巴人体一天的消化液为6-7升,加上饮用水

胃仅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肠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人的小肠长5-6米

②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褶→大量绒毛→每个柱壮上皮细胞膜腔面突起,称为微绒

毛,人体,每一柱状上皮细胞有1700 多条微绒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可

使小肠吸收面积达200m2,增加600倍以上。

③被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

④绒毛内神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丰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教材

P150图。

吸收的方式

1.被动运输: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能量,扩散,渗透,

2.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能量,

动物体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形式

细胞膜上存在K+,Na+泵,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本身具有ATP酶活性,可以分解A TP获得能量。

维持细胞内外K+,Na+离子的不等分布,其生理意义在于:

①为代谢反应提供必要条件

②维持细胞的形状和体积

③在细胞内外产生一种电化学势能

a.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基础

b.非离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等吸收的主要能源

研究发现这些非离子物质进入细胞内伴有Na+,表明Na+顺浓度差移动释放能

小肠上皮细胞两侧的运输系统不同

绒毛侧:葡萄糖主动运输系统

毛细血管侧:葡萄糖被动扩散系统,K+,Na+泵主动运输系统

此外尚有其它类型的离子泵

脂肪的吸收是通过扩散作用的

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微团形式,B12与一种粘蛋白结合

水的吸收:被动渗透

电解质的吸收:Na+与氨基酸、葡萄糖一样,同时也引起Cl-等负离子被吸收

钙、铁都是主动运输过程

肝脏的机能

人体最大、功能最多的腺体,肝脏中的化学反应达500 多种

肝脏血流量最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

1.分泌胆汁,肝炎病人食欲差,胆汁少,影响代谢

2.物质代谢

①蛋白质代谢:吸收的氨基酸经过肝脏时,80%参与合成、转化

合成血浆蛋白→为身体提供各种组织蛋白

氨基酸脱氨→尿素

②糖代谢:单糖进入肝脏→一肝糖原形式储存,肝糖原对调节血糖浓度具有重要

作用。林蛙冬眠前肝糖原最高

③脂肪代谢:脂肪运输的枢纽,吸收的脂肪中的一些进入肝脏,然后转变为体脂而储存,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先被运送到肝脏,再进行分解

3.解毒作用

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需经肝脏处理

解毒方式

①化学作用,各种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分解,结合,脱氨等

②分泌作用,汞、细菌通过胆汁排出

③蓄积作用

④吞噬作用

肝脏非常重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随便到外面吃饭,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以糖为例    消化道循环系统循

环系统

食物(多糖)单糖肝脏身体各部,

在细胞内进行糖代谢,产生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之需,神经、肌肉、甚至消化

吸收同样需要能量

涉及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涉及不同系统的协同工作

循环系统

①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收的氧→全身各部

②全身各组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肺、肾、皮肤→体外

③激素→身体各部

体液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内生化反应的环境

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①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②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系统

③组织液:

与大气相比,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血液

血液血浆血清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无粒细胞淋巴细胞T 细胞

B细胞

单核细胞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奢碱性粒细胞

奢酸性粒细胞

血小板

血浆:淡黄色液体,占血液体积的53%(男)、58%(女)。血浆内含有92%的

水,其余为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各种物质的

运输都是以血浆作为载体的。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叫血清

血细胞红细胞:数量最多,450-500万/立方毫米(男),350-450万/立方毫米(女)。形态大小,实验已做

注意为双碟形,表面积大于球形,有利于气体交换

红细胞寿命,100-120天,4个月全部更新1 次

红细胞记数比较稳定,生成率=破坏率

最重要的机能,通过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

调节生成率来适应环境变化:高原缺氧,为了运送更多的氧,红细胞数量增加

我在高原的感受,最初难受,因缺氧感到非常不适,逐渐适应,肯定红细胞增加。失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因子,进入血液,作用于α球胆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红细胞生成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血管,肝脏加速血浆蛋白的合成。

一次抽血200-300 毫升,17个月后恢复

白细胞和免疫机制

白细胞的各种类型,参与机体的免疫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能力,异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毒素及机体的退化细胞等

参加者作用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对各种异物都能发挥作用中性

粒细胞62%单核细胞3%称为吞噬细胞吞噬

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淋巴细胞32%T 80-90%B 10-20%称为

免疫细胞释放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因素,

即病毒、细菌上的特殊蛋白抗体:机体识别并排斥异物的因素,即淋巴细胞上的特殊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5 种类型,在抗原刺激下可释放到血浆中,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吞噬作用:一种古老的细胞功能,所谓古老,是因为一些单细胞动物有这种能力过程:变形运动向异物靠拢®识别并附着于异物®吞入和消灭异物

中性粒细胞:含有过氧化酶、溶菌酶等

皮肤损伤,急性感染,化脓,中性粒细胞迂出血管,集中于发炎部位,细菌群集区域

清除作用

单核细胞:→进入其它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50-80 微米),释放各种抑制异

物活性的物质,各种脂酶破坏异物细胞膜,各种蛋白酶、过氧化酶、水解酶消化异物细胞。如对结核杆菌的吞噬。

清除退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

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功能

白血病: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导致感染,死亡

↗记忆细胞

↗T 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因子→杀灭抗原

抗原→巨噬细胞

↘B 淋巴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胆白→识别

杀灭异物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寿命长

疫苗:灭活(无毒性)的抗原,注射,引起抗体。

乙肝疫苗,灭活(无毒性)的乙肝病毒,引起抗体保持期约5年,然后要加强。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终生免疫

血型

血型未发现之前,输血常导致红细胞凝集,从而死亡。有多种血型系统,常用有

AOB血型系统

红细胞凝集是一种免疫反应现象,凝集原—抗原凝集素—抗体

血型红细胞上凝集原(抗原)血清里凝集素(抗体)

A型 A 抗B(B

的抗体)

B型 B 抗B(A 的抗体)

AB型A+B(同时存)在无

O 型无抗A +抗B

假如A型® AB型:(A+抗B)+(A+B)

假如A 型血® O 型:(A+抗B)+(抗A+抗B)↓

稀释作用而不发生溶血反应

但不能输得太多,并非万能,临床上坚持输同型血

O 型血为万能输血者

AB型为万能受血者,同样道理,并非万能。

血型是遗传的,法医常用此鉴定亲子关系。

Rh因子

红细胞除有A、B两种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抗原物质叫Rh 因子。

含Rh因子:Rh阳性,

不含Rh因子:Rh阴性

Rh 阴性第一次接受Rh 阳性血,无凝集,但导致产生抗凝集素,下一次接受阳

性时则危险。O+Rh®抗凝集素

母亲为Rh 阴性,胎儿为Rh 阳性(来自父亲),Rh因子可透过血管壁进入母体,

导致母体血清产生Rh凝集素,返回胎儿血液,导致胎儿红细胞凝结,贫血死亡。

血小板和止血机制

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

↓加固纤维蛋白原的骨架作用

血小板因子↓

↓纤维蛋白原Ga+ 纤维蛋白→凝血块

凝血酶原凝血激活酶凝血酶↗

血液自身有很大的凝血潜力,必然存在抑制凝血的因素,动态平衡

抗凝血酶,抗凝血激活酶,肝素

输血用血液中常加入柠檬酸钠以去血钙→防凝作用

外科手术常向病人注射肝素→防凝作用

手术后,局部施加凝血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促凝作用

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

1 心脏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运动

2 心脏的位置位于胸腔内,2/

3 体中线左侧,1/3 体中线右侧,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

留下一个小三角区

3 心脏的构造

有心包膜包裹

结构

心肌组成,心肌也有明带,暗带,Z线,H区。

心肌特点

①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骨骼肌需要

神经传导兴奋

心脏的自动节率性起原于一定部位,称为起搏点,在哺乳动物为窦房结。窦

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按一定途径扩布

②机能合体性,相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电阻很低,机能上象一个大细胞。

③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与心肌细胞膜离子的通透性有关,交替收缩与舒张,如

果象骨骼肌那样强直收缩,血液循环就不能持续下去。

心脏收缩机理

两侧心房收缩→容积变小,内压升高→血液进入心室→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

室容积变小,内压升高,大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大于动脉内压时,动脉

瓣打开,两侧心室血液分别射入肺动脉和主动脉

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静脉血流入心房,心室收缩后开始舒张,内压下降,小

于动脉压时,房室瓣开启。瓣膜只能单向开关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血库作用:使心脏间断性射血转变成动脉持续的血流。

收缩:突然把一定量血液射入动脉,主动脉和大动脉有弹性,可以扩张,容纳心

室射出的血液,维持整个动脉系统血量和血压。

舒张:射血停止,主动脉关闭,扩张的动脉回缩,势能变为动能,推动血液流动,

维持整个动脉系统血量和血压。

心脏的工作是最聪明最有效的,永不疲倦。

心率75 次/分,1次收缩所用时间,75/60=0.8秒

工作休息

心房0.1s 0.7s

心室0.3s 0.5s

血管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血管壁的构成

内皮,单层上皮

结缔组织

平滑肌层

结缔组织

动脉:心脏发出的血管,身体较深层,但手腕内侧,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快

从中年起,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粘多糖增多,平滑肌减少,导致

血管变硬。

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数量多,分布广。管壁很薄,单层扁平上皮,

血流阻力大,利于物质交换。

静脉:返回心脏的血管,有的深,有的浅,如手臂上的青筋,管壁薄,弹性小,

管腔大,血流速慢。内有静脉瓣,方向向心,防止血液倒流

血液循环肺循环:缺氧血,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上、

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动脉:氧、营养物质多静脉:二氧化碳、代谢产物多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一般指动脉血压,通常在上臂宏动脉处测量。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值即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即舒张压。

心率和脉搏:心脏收缩与舒张,也导致动脉壁相应的变化,人心率平均75 次/ 分,60-100次/分,体育锻炼者,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

心率也就比一般人慢,担负繁重工作,能持久工作;心脏功能较弱者,心率快,心脏不能充分休息而疲劳。工作效率高低与心脏功能强弱有很大关系,加强锻炼,使心肌强健。(我本人60 次/分,是长期体育锻炼和野外工作的结果,因而可以

在青臧高原工作。)

淋巴循环

基本途径:

盲端的毛细淋巴管→较大淋巴管→淋巴干→胸导管,右淋巴管→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

主要的淋巴器官

脾:腹腔左上部,血液循环的通道上,脾内含有吞噬细胞。

扁桃体:口腔上壁后部两侧,有防御功能,有时受到病菌感染而发病,称扁桃体炎。

淋巴管形成上众多的小体叫淋巴结,具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总的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液的形成

血浆中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

淋巴循环作用

调节血液与组织液的平衡,防御和保护作用。

循环系统的的功能:

1.运输运输的物质包括

①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全身各组织细胞

②全身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肺,肾,皮肤—体外

③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身体各部分,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

运载工具

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

血浆蛋白: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激素,离子与血浆蛋白结合

红细胞:氧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口服,注射的药物均是通过血液循环

2.防御和保护

白细胞的免疫作用,血浆中的多种免疫物质,止血作用。

爱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为病毒感染,机体的免疫球胆白即抗体减少,从而易感病菌而死亡3.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

细胞外液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各种物质输入与输出,形成与分解保持平衡。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

肺按一定速率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消化管将水,无机盐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肾脏,皮肤把代谢废物排除体外。

血液中有许多缓冲系统,保持酸碱平衡。

红细胞生成速率=破坏速率

体温变动很小,血液对热量的吸收和散发呼吸系统

营养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4 ATP

O2 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10 ATP

O2线粒体内:→→→CO2

+ H2O + 30 ATP

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经过三羧酸循环

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系统,就是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

呼吸系统呼吸道鼻腔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结构

肺叶:左二、右三

支气管↓15-16 次分支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

泡囊↓分级5-7次肺泡只是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场

肺泡

单层上皮

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

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

呼吸运动的机理

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密封在胸腔内。

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肉,底部为隔肌,形如钟罩

肺表面的膜:脏层胸膜

胸廓内壁的膜:壁层胸膜

两层膜间的密闭腔为胸膜腔,左右肺的胸膜腔不相通

气体交换的机制

氧的运行:肺泡中的氧→穿过肺泡膜→毛细血管膜→循环系统→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促使氧和二氧化碳运动的原因被动扩散

气体分子高速运动,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

气体压力与温度压力呈正比

温度↗分子运动速度↗浓度↗分子数目↗

扩散:气体分子压力高的区域→压力低的区域

混和气体的压力=各成分压力之和(各成分压力称分压)

氧分压(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汞柱)

空气肺泡肺动脉组织760×20.84%=158.4 mm105.0mm40.0 mm30.0mm

0.3mm40mm46mm50mm

气体运输的机制

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物理溶解:比例很小

化学结合:主要形式

氧的交换

物理溶解:3% 血浆

化学结合:97%,运载工具:红细胞

氧合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没有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氧分压高,氧合

Hb + O2 HbO2

氧分压低,离解

可逆反应,不需酶参加

每个亚铁离子能携带一个氧分子

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15g/100ml 血液 1.34-1.36 ml氧/每克血红蛋白

CO 同O2 争夺Fe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 大210 倍,一氧化碳离解速度

很慢,比O2 慢3000倍以上,故很危险,汽车和通风不良的炉子危险很大。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6%

化学结合:94% 1 碳酸氢盐87% a NaHCO3 血浆

b KHCO3 红细胞

2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红细胞

组织血浆红细胞

CO2O2 溶解+Na CO2 Cl- O2

CO2+H2O →HCO3-+H+ +K+ HbO2 →Hb.NH2 →

Hb.NHCOO-+H+

到肺泡

呼吸系统

营养物质(糖、脂类和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4 ATP

O2 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10 ATP

O2线粒体内:→→→CO2

+ H2O + 30 ATP

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经过三羧酸循环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系统,就是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

呼吸系统呼吸道鼻腔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结构

肺叶:左二、右三

支气管↓15-16 次分支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

泡囊↓分级5-7次肺泡只是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场

肺泡

单层上皮

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

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

呼吸运动的机理

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密封在胸腔内。

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肉,底部为隔肌,形如钟罩

肺表面的膜:脏层胸膜

胸廓内壁的膜:壁层胸膜

两层膜间的密闭腔为胸膜腔,左右肺的胸膜腔不相通

气体交换的机制

氧的运行:肺泡中的氧→穿过肺泡膜→毛细血管膜→循环系统→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的运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促使氧和二氧化碳运动的原因被动扩散

气体分子高速运动,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

气体压力与温度压力呈正比

温度↗分子运动速度↗浓度↗分子数目↗

扩散:气体分子压力高的区域→压力低的区域

混和气体的压力=各成分压力之和(各成分压力称分压)

氧分压(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汞柱)

空气肺泡肺动脉组织760×20.84%=158.4 mm105.0mm40.0 mm30.0mm

0.3mm40mm46mm50mm

气体运输的机制

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物理溶解:比例很小

化学结合:主要形式

氧的交换

物理溶解:3% 血浆

化学结合:97%,运载工具:红细胞

氧合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没有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氧分压高,氧合

Hb + O2 HbO2

氧分压低,离解

可逆反应,不需酶参加

每个亚铁离子能携带一个氧分子

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15g/100ml 血液 1.34-1.36 ml氧/每克血红蛋白

CO 同O2 争夺Fe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 大210 倍,一氧化碳离解速度很慢,比O2 慢3000倍以上,故很危险,汽车和通风不良的炉子危险很大。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6%

化学结合:94% 1 碳酸氢盐87% a NaHCO3 血浆

b KHCO3 红细胞

2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红细胞

组织血浆红细胞

CO2O2 溶解+Na CO2 Cl- O2

CO2+H2O →HCO3-+H+ +K+ HbO2 →Hb.NH2 →

Hb.NHCOO-+H+         到

肺泡

排泄系统

废物基本途经

水、无机盐、尿素血液循环系统—皮肤系统—体外

二氧化碳、水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①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氨②摄入过量物质:水、盐类③异物:毒素,包括药物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

泌尿系统的基本构成

肾尿的形成器官

输尿管排尿的通道

膀胱尿液的暂时储存器官

尿道排尿的通道

肾:

位置:腹腔背壁,腰椎两侧

肾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球囊中空的双层壁,包裹肾小球

肾小管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结构和机能单位:每个肾有100 多万个肾单位

尿的形成机制

三个步骤:1 肾小球过滤 2 肾小管重吸收 2 肾小管分泌

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终尿中则很少

尿中的尿酸、尿素氨却比血浆高出几十到几百倍

1 肾小球滤过

血液中有用的成分保留,废物出

但有些有用的成分也被滤下

肾小球的过滤机制结构特征

1 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分支多,面积大

2 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血流受阻两端产生压力差

过滤作用的动力:有效过滤压

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球囊内压)

从血液→原尿的过程不需要肾做功,不是过膜主动运输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那么,血液是怎样在这个筛子中过滤的,也就是说这个筛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滤过膜

三层结构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中间层基膜

外层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层

滤过膜上存在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分子量180)可以自由通过孔道,较大分子量物质通过较大孔道,因而原尿中含量低。如血浆蛋白(69000)分子量超过这个值,则不能滤过。

重吸收

人两肾每昼夜生成原尿180升,终尿量1.5 升,99% 被重吸收

500克,4克,99% 被重吸收

重吸收到毛细血管里

人肾单位

不同部位重吸收的物质的质和量是不同的

近曲小管14 mm

髓袢2-10 mm

远曲小管13.6 mm

集合管20mm。

近曲小管是最主要的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有许多微绒毛,这种结构大大地增加了重吸收的面积,据统计人两肾近曲小管微绒毛面积可达

50-60cm2。

重吸收的方式

1 被动重吸收

对于水,依靠渗透压作为动力。

对于溶质,浓度差、电位差是动力。

在不同的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比如水进入组织间液,使得原尿中的尿素的通透性

浓度增加,这将导致尿素向组织液扩散,但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很低,使得尿素不能到达管外NN

Na+是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运输,管外Na+多,吸引Cl-被重吸收,这就是电位差动力。

2 主动重吸收

能量

低浓度高浓度

Na+、氨基酸、葡萄糖是主动重吸收的方式。

各段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率不同。

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表明100%被重吸收。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160mg/100ml,就不能全部被吸收,尿中出现葡萄糖,为糖尿病。

分泌

分泌到小管液中而不经过肾小球过滤

分泌的物质是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行使其重吸收功能的代谢产物

②肾小管上皮细胞自身功能的代谢产物

③血液中的某些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H+ 、K+、NH3、有机酸、有机碱,药物。

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最新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细胞代谢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复习笔记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 . 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 .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 .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没有核膜), 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 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或RNA 。所有DNA 都是由相同的4 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 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 双螺旋分子。沿着DNA 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 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 →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 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 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试述脂类的生物学意义或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主要的储能物质;(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3)构成生物保护层;(4)有些脂类是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5)很好的绝缘体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第3版

3:生命系统的层次: a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地球表面 b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命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 系统) c 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2 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武汉大学的生物 群落 d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武汉大学的乌鸦 e个体:一个生命体麻雀、野兔、人 f 系统:2 个或更多器官构成,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g器官:2种或更多类型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胃,肺 h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i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上皮细胞、红细胞 j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 k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H2O、葡萄糖、DNA l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氢原子、氧原子 m亚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有序运动。/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和进化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 (一).。复习细胞学知识: 1,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 细胞A:细胞核核质:含有染色体→DNA、RNA,核仁: B:细胞膜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3三层结构分子水平:按一 定规律排列的蛋白质磷脂分子以及糖类。/功能:物质运输,防止生命 所需物质渗出,调节水、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出,选择性渗透膜。信息传递, 激素、神经递质、药物需通过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C:细胞壁植物细胞所特有 D:细胞器 ?内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量的用途: 维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 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细胞分裂1.无丝分裂2.有丝分裂3.减数分裂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分裂→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生长而形成一 个有机体。 囊胚早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大 小、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以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二):高等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最权威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详解

,可通过体液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 这种调节称为~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 组织 器官 系统 7 营养与消化 的过程。 )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得物质. )吸收简单得无机物,以日光作为能源,制造有机物,以供机体代谢得生物。 heterotrophic nutrition)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通过从环境中摄取有机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O2量的比值(CO2/O2)称为呼吸商。 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响时的清醒安静状态。 不完全蛋白不含全部必需AA得蛋白 完全蛋白 钙磷钾硫钠氯镁 铁锌硒锰铜碘钼硌氟硅矾镍和锡 8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称~ interstitial fluid)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和脑脊液。

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由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 (m2)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二 问答题: 1、兔子吃的草中有叶黄素,但叶黄素仅在兔子的脂肪中积累而不在肌肉中积累。发生这种 选择性积累的原因在于这种色素的什么特性? A:叶黄素是脂溶性色素,易溶于油脂和极性溶剂,而极难溶于非极性物质中。 2、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的胃中没有,你认为 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以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么样? A:分解反应;消化不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 三 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膜包被的一大类细胞。不含膜包被起来的细胞器。 2、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包被的细胞。细胞质中存在膜包被的细胞器。 3、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一个配体,即一个能与某种大分子专一结合的较小分子,它与 受体结合后往往使受体分子发生形状上的改变。 4、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 5、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 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而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6、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包括微管、微 丝和中间丝。 7、细胞外基质(ECM):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充质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类大分子物质。构成 复杂的网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育和细胞生理活动。【ECM主要成分是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主要是胶原,它在细胞外形成粗壮的丝】 问答题: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别关键何在?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植物生理学笔记整理

《现代植物生理学》 绪论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 2、萨克斯于1882年撰写出《植物生理学讲义》并开设课程,他的弟子费弗尔1904年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 细胞生理 3、水势(Ψw ):同温同压下,每偏摩尔体积纯水与水的化学势差。(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溶质势(ψs),衬质势(ψm)和压力势(ψp),即Ψw=ψs+ψm+ψp) 4、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称为溶质势。 压力势(ψp):细胞壁对原生质体产生压力引起的水势变化值。 衬质势(ψm):由于亲水物质对水的吸引而降低的水势。 5、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a.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b.是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c.降低叶温。 d.有利于气体交换 6、现已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镍(Ni)、氯(Cl)。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大小,通常把植物必需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 8、缺素症

9、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即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不久植物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的内容也要看下及书上面的什么是“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也要看P81) 1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CO?和H2O合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12、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⑴结构原因:C3:维管束鞘细胞发育不好,无花环型,叶绿体无或少; 光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C4:维管束鞘细胞发育良好,有花环型,叶绿体较大; 光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防止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⑵生理原因:①PEPC对CO2的Km(米氏常数)远小于Rubisico,所以C4对CO2的亲合力大,低CO2浓度(干旱)下,光合速率更高。 ②C4植物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改变了CO2/O2比率,改变了Rubisico的作用方向,降低了光呼吸。 13.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P132 CO?补偿点: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浓度即为CO?补偿点(图中C 点)。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试题

普通生物学试题二 一.选择题 1.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新的细胞核形成时,最多可形成几个小的核仁,然后再汇集成一个大的核仁( ) A.5个B.10个C.46个D.23个2.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最适pH约为( ) A.1.80 B.4.8 C.7.0 D.8.0 3.下列物质与细胞松驰素B的作用相反的药物是( ) A.长春花碱B.紫杉醇 C.秋水仙素D.鬼笔环肽 4.下列与真核细胞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心粒和中心体是同源的细胞器 B.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直接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 C.微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种类有所不同,如乙醛酸循环体,在植物细胞中有,但动物细胞中没有 D.线粒体内膜上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均高于其外膜 5.上皮细胞之间的牢固连接主要是依靠下列哪一种连接方式( ) A.桥粒B.紧密连接 C.间隙连接D.胞间连丝 6.青霉素的杀菌作用的原理是( ) A.抑制核糖体的50S亚基的活性 B.抑制肽链的延伸 C.抑制细菌转肽酶的活性 D.抑制乙酰胆酯酶的活性 7.反应1:A──→B+C,△G=+20.920kJ/mol·L;反应2:C+D──→D,△G=-18.320kJ/mol·L。试问:这两个反应的K eq值( ) A.反应1的K eq值大于反应2 B.反应2的K eq值大于反应1 C.两者相等 D.无法确定8.过氧化物酶的颜色是棕色的,其原因是( ) A.含有血红素B.含有叶绿素 C.含有Cyt D.含有NAD 9.柠檬酸循环途径中,通过下列哪一项与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连接起来( ) A.柠檬酸合成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D.苹果酸脱氢酶10.在人的骨骼肌细胞中,利用肌糖原进行无氧呼吸时,将一个含有10个葡萄糖残基的肝糖原片段,经无氧呼吸后,可向肌纤维提供多少分子A TP( ) A.20个B.30个C.40个D.360个11.下列哪一种物质是天冬氨酸脱氨后的产物( ) A.丙氨酸B.α-酮戊二酸 C.草酰乙酸D.苹果酸 12.在光合作用中,合成一个葡萄糖分子需要A TP 和NADPH的数量分别是( ) A.12、12 B.18、12 C.18、18 D.3、2 13.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而在于C3植物的原因之一是光呼吸弱 B.CO2对C4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作用远大于C3植物 C.C3植物的叶肉细胞常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而C4植物通常不明显 D.在强光下,C4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远大于C3植物 14.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最先形成的结构是( ) A.细胞板B.成膜体 C.细胞膜D.细胞壁 15.下列哪一种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时,核膜不解体,染色体不是靠微管的牵引,而是附着在核膜上,随核膜的延伸而分开( ) A.硅藻B.绿藻C.甲藻D.苔藓16.在哺乳动物体内,下列哪一种细胞的分裂周期最短(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所有DNA都是由相同的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双螺旋分子。沿着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 DNA 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 —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代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 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 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 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 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 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 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 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 Haeckel )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 Copeland )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泰克(Whitaker )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 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真菌界:真菌,包括藻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等。特点:细胞具细胞壁,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营腐生和寄生生活,营养方式为分解吸收型,在食物链中为还原者。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