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外建筑史重点

中建史部分

1.名词解释集锦:

宇文恺&诫

宇文恺:隋代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于他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诫:宋代人。长期在将作监任职。

成就:突出成就在于修编《营造法式》;

影响: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做法。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时间:夏朝;

意义:至今为止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州桥

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米。在技术与造型上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都料

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

《营造法式》

解释:《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它是当时朝廷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众书中的一本,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诫所著,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经传可行之法的建筑技术书籍。

特点:①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②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把一整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③功限定额的制度,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④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⑤图文并茂。

里坊制

里坊制确立期: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者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里,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令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时期的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坞壁阿以旺一颗印

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阿以旺:维吾尔族住宅常见形式,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带有天窗的夏室,后部做卧室,各室也有井口采光。顶部以木梁排木檩。厅周边设土台;

一颗印: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印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三朝五门

三朝,为大朝,常朝,日朝。

五门,为皋门,路门,应门,库门,雉门,但位置与名称各家说法不一。

明堂

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祭拜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最高等级的祭奠和朝会场所。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部4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层。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部4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收进。为了使建筑有良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倾斜8/1000,而脚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3寸,其余的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重建筑如大殿,塔等。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十八斗: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十八斗。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两端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型。梭柱作法: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

中国五大石窟:的克孜尔,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

我国自然山水是风景园林在汉时开始兴起,到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抬梁式&穿斗式

抬梁式:柱子搁置梁头,梁头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来较短的梁,层叠而上。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檩条直接搁置柱头,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2.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

1庑殿: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地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又称五脊殿。

2歇山(宋称九脊殿):嗯,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形式。其等级仅次于武殿,他有证及四条垂脊四条戗背组成。

3.悬山(又称挑山或出山):它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仅见于民间建筑,在规格上次于四阿顶及九脊殿。

4.硬山: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岐山强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

5.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有无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

6.单坡:多用于较简单的,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单坡屋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较复杂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组合而成。

7.平顶

8.囤顶

2、原始社会遗址

1)临潼仰韶村落遗址(母系社会):居住区的住房共分5组,每组都有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2)半坡村遗址(父系社会):从营造技术上看,使用石器工具的量少人少后期的建筑,你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3)余河姆渡村:距今6、7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结构房屋的实例,推测是一座长条形,体量相当大干阑式建筑。

3.西周突出建筑成就

岐山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以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屋顶已采用瓦,是我国已知最早最重要的四合院实例。

6.封建社会木构架建筑过程:木构件建筑的发展

近年在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宫殿之一。这种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的建筑,显示了战国时的建筑水平。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汉代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唐代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用材制度。

4.唐宋、明清建筑特征并作比较:

隋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唐: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趋向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宋: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结构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

发展;

⑤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唐宋建筑风格:①规模较大,结构严整;②砖石建筑为其代表;

③在建筑物没有纯粹为了装修而加上去的构件

明清建筑风格:华丽轻巧,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区别:①由唐宋的简单到明清的复杂;②建筑由雄壮变得纤细;

③建筑构件由结构部分到装饰部分;④由真结构到假琐节。

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三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6.《周礼考公记》翻译及意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一夫。

翻译::古时规划师建造城市时,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3个门,城中有九条东西向,九条的南北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容纳9辆车子并行。城中布局东边是祖庙,西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意义: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7.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P56~;P58)

①城市选址:解决水源问题,满足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的要求,满足风水上的要求;②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成与郭的设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名,两者职能很明确。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或城,或称阙城,国城,名异而实一。明代与,则有四道城墙。唐宋时府城通常也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城门,形成瓮城;③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布置延伸出来的;④城市规划布局;⑤都城绿化:重视道路彩化;⑥城市防火:宋东京汴州城每隔一里需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住区域建造高大的钟楼和鼓楼;⑦城市排水:关于城市排水的问题,汉长安遗址还要罐,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城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⑧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肆(或称瓦舍,瓦市,瓦子)

17.四合院(图+注释)

注释:1.平面布局(1)核心庭院是“一正两厢”+垂芯门(2)正房是主体,其面阔进深,架高与装修居首位(3)正房两侧设有毗邻的耳房(4)大门位置后罩门是最后一出,临街一面是倒座的东边,当正房坐北朝南是,大门处于东南向。

2.特征:(1)明显的中轴线(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

的标志(3)防风防沙防干扰,较安静(4)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5)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过大。

19.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趋势

1.茅茨土阶茅顶夯土筑基(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2.高台宫室春秋战国瓦广泛用于宫殿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前朝后寝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隋文帝大兴宫随周礼纵向布置三朝;唐高宗大明宫轴线三殿;明“三朝五门”

“左祖右社”

20.紫禁城总平面

19.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趋势

1.茅茨土阶茅顶夯土筑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

址)

2.高台宫室春秋战国瓦广泛用于宫殿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前朝后寝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隋文帝大兴宫随周礼纵向布置三朝;唐高宗大明

宫轴线三殿;明南京“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21.紫禁城是如何通过建筑实体和院落空间突出中心

建筑实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

(1)建筑基座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

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汶白玉须弥座,配有栏杆,而附

属建筑基座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

(2)建筑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

(3)建筑细部装饰有繁简高低之分

(4)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院落空间:北京故宫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

连续对称的封闭图形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三

大殿的庄严。北京故宫以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

到达主殿。

(1)大清门以北500余米的“御街千步廊”组成一个

狭长的前院

(2)一个300余米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段

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

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

(3)进入天安门是一较小的庭院,尽段是体量形式和

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一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

得到加强。

(4)通过端门,进入一个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

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建筑高

潮。

(5)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

然开朗。

(6)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的近乎

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门,

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高潮。

22.请问故宫是如何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和神圣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