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随学练习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精选最新新人教版六下音乐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下音乐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件、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学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教材组成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学生知识能力分析: 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我们六年级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教学任务 1、演唱学习自然呼吸,不耸肩,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做到有表情唱歌。 2、聆听欣赏优秀儿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泼、雄壮、优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乐器。 3、合唱学习多声部歌曲,做到音准、和协、动听。 4、识谱认识反复记号等以及练习多种节奏类型。 四、教学要求: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日本教学设计

【课题】八年级第七章第一节题目: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与人口得认识,知道日本就是一个地狭人稠得国家。 (2)了解日本自然环境得基本特征。 (3)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及与中国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日本地理环境得基本特征,学会分析自然现象得成因。 (2)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与分析,从而形成自己得观点。 (3)学会用比较法与归纳法学习国家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得自然环境得学习,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树立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得思想。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得方式表述自己得瞧法。【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章就是在前两章“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得基础上,认识区域得继续——“认识国家”。从结构上讲,本章内容就是前两章内容得延续,同时,通过本章内容得学习,揭开了课本后面得其她国家学习得序幕。日本就是从中国得邻近国家与地区中选取得,为后面介绍远离中国得国家得内容起到过渡得作用。本节内容以日本为案例,学习我国邻近得国家,通过描述国家得地理位置特点、自然环境特征、人类活动等方面得知识,引导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地理问题,来了解国家地理得基本规律。? 2、课标要求:本节有“地狭人稠”、“岛国经济”、“文化交流”三部分组成。在“地狭人稠”这部分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得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根据地图与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得基本特点,指出特有得自然地理现象与突出得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原因;在“岛国经济”这部分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与资料,联系日本得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得实例;在“文化交流”这部分中,要求学生举例说出日本与其她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得联系。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教学时,“地狭人稠”、“文化交流”为第一课时,“岛国经济”与评讲习题为第二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页 1 第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一音乐鉴赏专题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一音乐鉴赏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八、西方音乐 (一)、管弦乐队分类 1.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 2.木管组: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 3.铜管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萨克斯 4.打击乐组:大军鼓、小军鼓、定音鼓、军镲、钢片琴、三角铁 时期人名国籍主要作品 巴洛克巴赫德国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平均律钢琴曲集》亨德 尔 英籍德国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清唱剧《弥赛亚》《扫罗》《参孙》 维瓦 尔第 意大利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 古典贝多 芬 德国“乐 圣” 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既是古典 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领路人,与莫扎特、海顿一起被 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著名代表作: 9部交响乐:《第三(英雄)交 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 交响曲》——其中第四乐章是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为歌词, 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32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 雨》、《热情》、《献给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 特 奥地利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钢琴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 《小步舞曲》 海顿奥地利 104部交响曲和84部弦乐四重奏:交响曲《伦敦》《时钟》、清唱剧《创 世纪》、《四季》 浪漫舒伯 特 奥地利 《“鳟鱼”钢琴五重奏》歌曲《魔王》(德国诗人歌德词)、《鳟鱼》、 《冬之旅》(德国诗人缪勒的词)、《小夜曲》、《致春天》、《摇篮曲》、 《圣母颂》、《野玫瑰》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钢琴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夜曲》 李斯 特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爱之梦》交响诗《塔索》 柴科 夫斯 基 俄罗斯 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 《叶甫根尼·奥涅金》,交响曲《悲怆》,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 想序曲》《1812年序曲》 罗西 尼 意大利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序曲、 印象德彪 西 法国 交响素描《大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亚麻色 头发的少女》、《月光》

长度单位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 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 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 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 教师示范1 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 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 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 2 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 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 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完整版)《日本》教学设计方案.docx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科目地理教学对象七年级授课人陶金锁 课时 1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 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第一章《亚洲》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地理 的学习基础,以后还会学到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 新教材还是在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认识日本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分析成因; (3)了解日本加工贸易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 件); (4)了解日本的人口、民族构成及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 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日本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工业区的分布; (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了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教学难点: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其成因。 三、学情特征分析 对于国家地理的学习,同学们虽然完成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但是《日本》是 学生爱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去学习。但是学生 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对于他们有所了解的日本,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说应该更有条理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二年级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2、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对比、推想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适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长度观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想一想,比一比。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同时,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也已经基本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参照物,运用合适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等。 学生: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说说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2、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160()。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探究旗杆的高度。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长度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问题。(课件定格:旗杆图片,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板书问题) (1)说说看,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 生1:(用手比划)1厘米这么长,13厘米就这么一点高,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这么矮,所以,一根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七下人教版地理《日本》教案设计

第一节日本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 容或课 题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 的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 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 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 程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 图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 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 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 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 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 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教学流 程教学流程及课堂练习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

聂耳高中音乐ppt课件教案人教版

聂耳 砀山四中李刚 一教学目标 欣赏《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会验其音乐,了解认识作品 所表现的内容。 在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聂耳音乐创作的艺术性与革命性。 初步了解20世纪30 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发展的影响。 了解:“螺丝结顶”这种民族器乐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演唱《毕业歌》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时代精神2)欣赏《金蛇狂 舞》感受中国民族器乐曲的艺术魅力,并了解 螺丝结顶”这种民族旋律写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演示,结合自己在网络中搜集的音响资料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国歌》视频

(2)师提问:这首歌曲曲名是什么,作者是那位。 生回答:是,《国歌》作者是聂耳 师:大家了解这位作者吗?今天我们来系统的了解一下聂耳对 我国的音乐贡献。 (3)欣赏《金蛇狂舞》〈一〉多媒体播放《金蛇狂舞》大家欣赏 〈二〉大家讨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 学生回答1都是民族乐器演奏 2展现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介绍作品 这是聂耳在1934年根据民间器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 自指挥录成的,乐曲以活波跳跃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江 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简练的笔墨勾画了一副生动的民间生活风俗画面。 〈四〉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一一“螺丝结顶”把学生分为两组,以对答呼应的方式来念这段词 江上锣鼓

XXX 〈五〉、 在了解了螺丝结顶”的结构后,再请同学们欣赏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金蛇狂舞》,用多媒体播放大家欣赏,进一步感知乐曲。 (4)欣赏《毕业歌》 1《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描述了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坎坷的生活道路,号召有志青年走上 抗日救亡的战场,由于歌词是自由体新诗,因此聂耳采用核心音 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的手法,全曲分为四段第一段 1 ―― 16 小节,开头是号角式的动机,充满号角的语气,表达了青年走上 前线的愿望和坚定信心。 第二段17 —30小节旋律以级进式的不断推进,情绪激昂,唱出 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第三断31 —45小节音乐以高昂的音 调,铿锵的节奏,表达了毕业学生要投身于抗战的决心最后更显 急迫,刻画了学生们的热血沸腾,勇往直前,担负起天下兴亡的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爱满人间 教学内容: 1、唱歌《爱的奉献》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欢乐颂》 3、唱歌《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了解"乐圣"贝多芬及其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和贡献,并学习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二声部合唱 “乐圣”贝多芬及其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和贡献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1987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邻里的关怀、帮助下战胜了病魔,他们共同述说着这一动人的故事,随即《爱的奉献》歌声响起,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所有的电视观众,歌曲中的"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早已唱遍了了全国。 这一单元的名称是"爱满人间",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别人得到帮助,我们也应该坚持去做,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之一。 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关爱心的,有的表现朋友之间的爱,也有表现全人类的爱,本节课我们先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15分钟)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这首歌同学们早就听会了,但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真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因为此歌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因学生已经会唱,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15分钟)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5分钟)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