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作业)

秋声赋(作业)
秋声赋(作业)

Z32秋声赋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B.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秋声赋》等。

C.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欧阳修乃史学大家,他一人独著《新五代史》,并与入合著《新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B.栗冽(liè)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 xū) 渥然(w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B 如赴敌之兵兵:兵器

C.有动于中中:内心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机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亮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中心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结果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声。

B.其色惨参淡,烟霏云敛敛:收,聚。

C.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明河:银河

B.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异:不同

C.草拂之而色变拂:掠过,拂拭

D.黟签黑者为星星黟然:黑黑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

9.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并列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而:连词,表修饰

C.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凭借

D.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之:结构助词“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悚然而听之草拂之而色变

B.悚然而听之盖夫秋之为状也

C.斧斤以时人山林常以肃杀而为心

D.其色惨淡其触于物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1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B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欧阳子方夜读书 B.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C.既来之,则安之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春生秋实

A.目吴会于云间 B欧阳子方夜读书

C.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D.万事劳其形

1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掠予舟而西也

15.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l)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2) 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D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B.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D.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1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夫秋,刑宫也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B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C.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D.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18.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C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草拂之而色变。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C.胡为而来哉 D.秋,刑宫也。

19.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A.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哎呀真令人悲伤啊!这就是秋声嘛。它是从哪里来的呢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情调萧条,山河大地一片寂寥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它就是所谓天地间的“义”气,本应以严厉和收煞为己任D.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夷,就是刈杀啊,事物发展过盛,就应当收煞了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21.作者着力渲染秋气的目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意在指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三、文言阅读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而但不尽知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A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招中少年,戒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项是( )B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四、诗歌阅读

(一).(2006天津高考,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

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加”“字表明“林壑清”仿佛风是急人所需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立意的理解。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批改日期:2011年月日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

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

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