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笔记大全一

化学笔记大全一
化学笔记大全一

高中一年级化学笔记总结(上)

By:验钞机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 (实质) (表现) (反

应类型) (生成物)

二、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氧化剂???→?在反应中

得到电子??→?表现为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

失去电子??→?表现为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生成)氧化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

1.双线桥法【满足得失电子守恒】

表示方法:由氧化剂指向还原产物,标明得xe — 例:Fe+2HCl==FeCl 2+H 2

由还原剂指向氧化产物,标明失xe —

2.单线桥法:由还原剂指向氧化剂,标明得失电子总数xe — 例:

H 2+CuO==Cu+H 2O

四、氧化性与还原性

1.基本概念:

(1)氧化性:物质得到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2)还原性:物质失去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2.氧化性、还原性有无的判断【通过化合价判断】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如Fe3+、Na+、H+

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如S2—、I—、Br—、Cl—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如Fe2+、SO2、Cl2、CO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之强弱规律

五、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氧化剂

①非金属单质:F2、Cl2、Br2、I2、O2、S 等

②含有较高价态元素的物质:KMnO4、K2Cr2O7、KClO3、HNO3、MnO2、H2SO4(浓)

③某些金属性较弱的高价态离子:Cu2+、Fe3+、Ag+等

④某些过氧化物:H2O2、Na2O2等

2.常见还原剂

①所有金属单质:Fe、Cu、Ag、Al、Mg、Zn、Na等

②非金属阴离子及低价化合物:Cl—、I—、Br—、S2—、CO、SO2、Na2CO3等

③某些非金属单质及氢化物:H2、C、S、H2S、HI、HBr等

六、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不同物质不同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3MnO2+6KOH+KClO3==3K2MnO4+KCl+3H2O

2.不同物质相同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归中反应)例:KClO3+6HCl==KCl+3Cl2+3H2O

3.相同物质不同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2KClO3==2KCl+3O2

4.相同物质相同元素的不同价态例:5NH4NO3==2HNO3+4N2+9H2O

5.相同物质相同元素同一价态(即歧化反应)例:3Cl2+6KOH==5KCl+KClO3+H2O

七、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1.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强弱规律】

①根据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一般来说,元素化合价越高,其物质的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特例:氧化性HClO>HClO3>HClO4

②根据元素的活动性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i Pb (H) Cu Hg Ag Pt Au

2)根据非金属性判断

F Cl Br I (非金属性减弱)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即强制弱规律】

氧化性比较: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比较: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反应的条件判断

如下列三个反应方程式: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MnCl2+Cl2↑+2H2O

O2+4HCl===Cl2↑+H2O

☆结论:氧化性KMnO4>MnO2>O2

☆归纳:(1)同一种氧化剂作用于不同的还原剂,反应条件越高,氧化剂氧化性就越弱。

(2)同一种还原剂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反应条件越高,还原剂还原性就越弱。

⑤根据氧化、还原的程度判断

如下列两个反应方程式:

3Cl2+2Fe===2FeCl3S+Fe===FeS

Fe:0价→+3价0价→+2价

→→氧化性:Cl2>S

⑥外界条件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影响

(1)浓度: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如:浓H2SO4>稀H2SO4(2)酸碱性:酸性越强,氧化性就越强;碱性越强,还原性就越强。(3)温度:温度越高,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2.互不交叉规律

反应前的高价反应物只能对应生成反应后的高价生成物;

反应前的低价反应物只能对应生成反应后的低价生成物。

图示:反应前反应后

高价高价(可以相等,但决不能相交)

低价低价(可以相等,但决不能相交)

3.先后规律

①一种还原剂作用于含有多种氧化剂的体系中,首先还原氧化性强的;

②一种氧化剂作用于含有多种还原剂的体系中,首先氧化还原性强的。

例:Fe H+<Cu2+<Fe3+Cl2I—>Fe2+>Br—

4.电子守恒规律及其应用

①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②规律的应用

Ⅰ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基本思路:

1)指出两组对应关系: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产物;

2)找出两个变化:1个(mol)氧化剂化合价的变化值(△M①);1个(mol)还原剂化合价的变化值(△M②);

3)找出两个量:氧化剂的分子个数(物质的量)N①,还原剂的分子个数(物质的量)N②;

4)建立等式:N①×△M①== N②×△M②

Ⅱ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的原则: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

2.配平方法

A.普通配平法步骤:例: 3 Cu+ 8 HNO3== 3 Cu(NO3)2+ 2 NO↑+ 4 H2O

①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标出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③找出化合价的变化值;

④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⑤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并进行检验。

B.零价配平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未知或不常见。配平方法:假设该化合物中每种元素的化合价均为0,再利用普通配平法进行配平。例:FeC3+ HNO3== Fe(NO3)3+ CO2↑+ H2O+ NO2

C.逆向配平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歧化反应,或者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多种的反应

配平方法:假设氧化产物就是氧化剂,还原产物就是还原剂,从方程右边向左边配

例:Cl2+ KOH== KCl+ KClO3+ H2O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基本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大多数酸、碱、盐及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部分氢化物(NH3、PH3)3.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Cl、H

SO4、HNO3、HI、HBr、HClO3、HClO4、HIO3、HIO4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绝大多数盐:NaCl、NaHCO3、NH4Cl〖Pb(CH3COO)2除外〗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Na2O、Al2O3、MgO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CH3COOH、HClO、HF、H2S、H2SO3、H3PO4、H2SiO3

弱碱:NH3·H2O,所有不溶性的碱

其他:H2O

4.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的定义: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2)强电解质的电离:完全电离,用“==”连接

例:NaCl==Na++Cl—NaHCO3==Na++HCO3—

NaHSO4==Na++H++SO42—(水溶液)NaHSO4==Na++HSO4—3)弱电解质的电离:部分电离,用“”连接

例:H2CO3H+ + HCO3—,HCO3—H+ + CO32—【多元弱酸电离应分步写】

Al(OH)3Al3+ + 3OH—

二、离子反应

1.定义: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都叫做离子反应

2.实质:总是有某种离子的浓度发生改变

3.离子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的条件

①复分解反应型(离子互换型)如:CuSO4+BaCl2==CaCl2+BaSO4↓Ba2++SO42—==BaSO4↓

发生的条件:A.有难溶物生成B.有弱电解质生成C.有易挥发的物质或气体生成

②氧化还原反应型:遵循强弱规律如:Zn+HCl==ZnCl2+H2↑Zn+2H+==Zn2++H2↑

4.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2)意义:①体现了离子反应的实质;②体现了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③体现了同一种类型的反应的规律。

3)离子方程式基本书写步骤

①正确写出化学式

②改写化学式:a、将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

b、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物和弱电解质均保留化学式③④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

④检查电荷、质量是否守恒

三、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写离子方程式时对微溶物的处理

五、有关过量问题

1.氧化还原反应中,已知还原性:I—>Fe2+>Br—

①在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②在FeI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③在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④在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⑤当FeBr2溶液中有一半Br—变成Br2时

2.CO2(或SO2)通入Ca(OH)2

①将少量的CO2(或SO2)通入Ca(OH)2溶液中

②将过量的CO2(或SO2)通入Ca(OH)2溶液中

3.酸式盐与碱的反应

①在NaHCO3溶液中滴入少量的Ca(OH)2溶液

②在NaHCO3溶液中滴入过量的Ca(OH)2溶液

③在NaH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中

性,继续滴加Ba(OH)2溶液至过

量。

④在NaH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SO42—刚好完全沉淀

六、关于离子共存问题

1.解题要求:认真阅读题干,注意“无色”“酸性”“碱性”“共存”“不共存”及限定条件。

2.离子不共存的几种类型

①离子间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时,不能共存

②无色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

常见有色离子:MnO4—(紫红色)、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

③离子间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

氧化性离子:MnO4—、Cr2O72—、ClO—、NO3—(H+)、ClO3—(H+)、Fe3+

还原性离子:I—、S2—、HS—、SO32—、HSO3—、Fe2+

④酸性溶液中氢氧根、弱碱根、弱酸根和弱酸酸式根不能存在

如:

⑤强碱性溶液中弱碱离子、多元弱酸的酸式离子不能存在

弱碱离子:

酸式离子:

⑥离子间反应生成络合离子时不能共存,如Fe3+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络合离子3.溶解性巧记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在水中间;碳酸磷酸两种盐,溶者只有钾钠铵;

盐酸难溶银亚汞,硫酸难溶是钡铅;碱溶钾钠铵和钡,注意钙盐常是微。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基本概念

①放热反应:反应中向外界体系放出热量的反应。

②吸热反应:反应中从外界体系吸收热量的反应。

2.两种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3.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A.放热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如:2Al+6HCl==2AlCl3+3H2

(2)酸碱中和反应,如:2NaOH+H2SO4==Na2SO4+2H2O

(3)所有的燃烧反应,如:2CO+O2==2CO2

B.吸热反应

(1)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与水蒸气反应:C+CO2==2CO ;

C+H2O(g)==CO+H2(水煤气)

(2)常见的分解反应,如:NH4HCO3 NH3+CO2+H2O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1.能源的分类:

①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②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适当过量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第二章硷金属

第一节钠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有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沸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①钠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白色固体)?

2Na2O+O2====?Na2O2

4Na+2O2==?2Na2O2 (淡黄色粉末;现象:黄色火焰,产生黄色的烟)

②钠与氯气反应:Cl2+2Na==2NaCl?(现象:黄色火焰,产生白烟)

③钠与硫单质反应:2Na+S==Na2S(爆炸)

④钠与氢气反应:2Na+H2==2NaH

2.与水反应

(1)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

(2)现象及解释

3.与盐反应

①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反应

例:

②钠与熔化状态下的盐反应

例:

4.与酸反应:直接考虑钠与H+的反应

例:

三、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1.钠的存在:仅以化合态存在,如:NaCl、Na2CO3、Na2SO4等2.钠的主要用途:

①用来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

②钠和钾的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③利用其还原性冶炼金属(钛、锆、铌等)

④应用于电光源,如用于强照明的高压钠灯

3.钠的制备:2NaCl(熔)==2Na+Cl2↑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过氧化钠的用途:

①做供氧剂:2Na2O2+2CO2==2Na2CO3+O2(潜水艇制氧原理)

②做强氧化剂:Na2O2+SO2==Na2SO4Na2O2+SO32—+H2O==2Na++SO42—+2OH—

③做漂白剂

二、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白色易潮解的固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2.化学性质

(1)使指示剂变色(碱的通性):使酚酞试剂变红,使石蕊试剂变蓝

(2)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NaOH+H2SO4==Na2SO4+2H2O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篇一:无机化学学习心得】 《普通化学》培训总结 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 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 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 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 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 沿等内容。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 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 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 了一定的感悟。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 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经过此 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 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 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 实践完美结合。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机 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 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 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 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 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 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 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实验1-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序号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 有无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水沸腾液态的水无 2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变成粉末蓝色粉末的胆矾无 3 蓝色硫酸铜溶液 无色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蓝色的 氢氧化铜沉淀 有 4 颗粒状石灰石 (或大理石) 产生气泡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有 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 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 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一)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1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1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二)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6、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9、碳不充分燃烧:2C+O2(不充分)=点燃=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C=高温=2CO 1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12、生石灰和水化合:CaO+H2O=Ca(OH)2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化学总复习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 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变化 反应物→ 概念及转化关系 配平 氧 化还原反应 →产物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 2、Br 2、O 2 等; ②、元素(如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KMnO 4等 氧化剂: ③、元素(如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HNO 3 等 ④、元素(如Mn 、Cl 、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 4、KClO 3、FeCl 3、K 2Cr 2O 7 ⑤、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 、Al 、Zn 、Fe 等; ②、元素(如C 、S 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 、SO 2等 还原剂: ③、元素(如Cl 、S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 、H 2S 等 ④、元素(如S 、Fe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 2SO 3、FeSO 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 2 、C 、Si 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 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 2O 3、SiO 2) 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2、Al(OH)3、Cu(OH)2、Fe(OH)3 生成难溶的物质:Cu 2++OH -=Cu(OH)2↓ 盐:AgCl 、AgBr 、AgI 、CaCO 3、BaCO 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 ++SO 42-=Ag 2SO 4↓ 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 32-=CaCO 3↓+2OH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 2O 、CH 3COOH 、H 2CO 3、NH 3·H 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 2、SO 2、NH 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强弱比较 氧 化剂、还原剂

普通化学笔记

普通化学 1、化学反应的半衰期 A A kc dt dc u =- = 注意积分计算。 2、关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计算公式:G=H-TS (2)、关于H 的计算:所有稳定单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焓变为0。系统吸热焓变0>?H ;放热反应0?G ,反应向逆方向自发进行。0=?G ,表示反应达到平衡。 (5)、f y w s c w RT G G m r m r ln +?=?Θ (注意:生成物用标准状态,压强100KPA )。 3、关于化学平衡 (1)、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用平衡常数计算。 (2)、温度:注意吸热及放热。 4、关于缓冲溶液的计算: -++=Ac H HAc B 0 A B-Ba Ba A+Ba -++=Ac K KAc A A A [A+Ba][Ba]/[B-Ba]=Ka 5、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失去电子的反应:氧化反应;充当电池的负极。 (2)、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充当电池的正极。 记住: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 (3)、原电池负极写在左边,(-)Zn|Zn 2+(CZn 2+)|| Cu 2+(Ccu 2+)|Cu(+)。 (4)、标准电极:氢电极为0V 。 (5)、能特斯方程:氧化态(1)+ne=还原态(2) )21lg(0.059 -1/21/2-+ =n E E 应用能特斯方程应注意的情况:若电极中有气体,则用相对压力解决。若有难容固体及液体,则不用写进方程。关于有氢离子的反应,写在氧化态一边,就作为氧化态处理,写在还原态一边就作为还原态处理。 关于用电动势的大小表示可以判断氧化剂的强弱:电动势越高,高价氧化性越强,低价还原性越强。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复习课程

化学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 物质组成、结构 性质变化规律 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 二、火 ↓ 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 ↓ 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 ↓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 绿色化学纳米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冰→水→水蒸气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生锈、腐烂、燃烧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实验: ﹙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 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 ﹙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 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4﹚石灰石+ 稀盐酸 现象:有汽泡产生 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 状态﹙固―液―气﹚改变 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形状: 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 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 铁生锈―铁会生锈 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 2、物理性质: 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 决定 三、性质用途 反应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取用原则 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 2、节约: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 二、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取用 ﹙1﹚仪器 试管用途注意 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 2、可直接加热最多:1/3 液体:最少:1-2ml 最多:1/3 2、预热 广空瓶用途注意 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 用完立即盖 ﹙2﹚取用方法 A.存放:广口瓶 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2.液体药品取用 ﹙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 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气体类: 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O2 通常情况下,氧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 的气体。不易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略 大,可液化和固化。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 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在反应中提供氧, 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 氧化剂 (1)供呼吸。如高空飞行、潜水、登 山等缺氧的场所,其工作人员都需 要供氧;病人的急救。(2)利用氧气 支持燃烧并放热的性质,用于冶炼 金属(吹氧炼钢)、金属的气焊和气 割、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 氧炸药等。 空气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 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2、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 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3、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 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 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 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 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氢气H2通常状况下,纯净 的氢气是无色、无 气味的气体,是密 度最小的一种气体 (1)氢气的可燃性 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 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2)氢气的还原性 (1)充灌探空气球。(2)做合成盐酸、 合成氨的原料。(3)做燃料有三个优 点:资源丰富,燃烧后发热量高, 产物无污染。(4)冶炼金属,用氢气 做还原剂。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气 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易液化, 固化。(固态二氧化 碳叫“干冰”) 1、既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2、不供给 呼吸3、与水反应 4、与石灰水反应 可用于灭火,植物的气肥,制饮料,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保鲜剂等。但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 产生“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比空 气的密度略小、难 溶于水。 ⑴可燃性⑵还原性 ⑶毒性:一氧化碳易与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 合,且不易分离,使人 体因缺氧而死亡 CO是煤气的主要成分,还可用于冶 金工业。 甲烷CH4 沼气,天然气的主 要成分,是最简单 的有机物。难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的 小 可燃性 动植物的残体可分解出甲烷,可用 作燃料。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知识点: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2.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原理考试题目

说明: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考试专用纸 《普通化学》___级期终考试 姓名:学号:院系:班级: 考试时间:2007年1月9日14:00-16:00 命题教师:王颖霞

一、简要回答并填写(可能多选): 1.下列说法中确切的是: (1) 吸热反应都无法自发进行(2) ?Gθ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3) 吸热熵增型反应高温有利(4) ?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2.下列变化中熵增的过程有: (1) 一定量的气体所受压强增大(2) NaCl溶于水 (3) 水结成冰(4) 氧气变为臭氧 (5) 某一定物质受热温度升高(6) 晶体中产生缺陷 3.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 Na和Ca是很好的还原剂,可以 还原其他金属氯化物 (3) Cu与氯气反应时,温度越高,越 有利于CuCl的生成 (4) 温度高于500K, 金属Al总是可以 还原ZnCl2 (5) 温度在600-1600K区间,Zn既可 以还原CuCl2, 也可以还原CuCl 4.(在括号给出判断)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性越强();所以,所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也越大() 5. 在下列卤化物中,键的共价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1) 氟化锂2) 氟化钠3) 氯化锂4) 氯化铍 6. 下列物质中,分子间存在取向力的是 (1) BF3 (2) PF3(3) SiF4(4) PF5 (5) SF6(6) SF4 7.第81号元素是, 其核外价层电子排布为, 它位于第周期第族, 该元素的离子在水中较稳定的氧化态为,原因是 8.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9. Fe(H2O)63+显淡紫色,说明它吸收颜色的光,相应的跃迁类型是 10. HBrO4与HBrO3相比,酸性更强的是;HBr与HI相比,酸性更强的是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1)

最新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 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 灰水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2020高三化学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

2020高三化学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 高三化学知识点1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 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 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 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 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 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 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 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高三化学知识点2 1、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和C6H6 2.CH2:烯烃和环烷烃

美国普通化学笔记5

Chemistry Chapter 8 ?In 1864, English chemists john newlands noticed that when the known elements were arranged in order of atomic mass, every eighth element had similar properties. Newlands referred to this peculiar relationship as the law of octaves. Howe ver, this “law” turned out to be inadequate for elements beyond calcium, and newland’s work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are the elements in groups 1A through 7A, all of which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s or p subshells of the highest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helium, the noble gases (the group 8A elements) all have a completely filled p subshell. The transition metals are the elements in groups 1B and 3B through 8B, which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d subshells or readily produce cations with incompletely filled d subshells (these metals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d-blok transition elements). The group 2B elements are Zn, Cd, and Hg, which are neither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nor transition metals. The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are sometimes called f-block transition elements because they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f subshells ?The outer electrons of an atom, which are those involved in chemical bonding are often called the valence electrons.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valence electrons accounts for similarities in chemical behavior among the elements within each of these groups. ?Ions, or atoms and ions, that have the same number of electrons and hence the same ground-state electron configuration are said to be isoelectronic. ?Atomic radius of a metal is one-hal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nuclei in two adjacent atoms. For elements that exist as diatomic molecules, the atomic radius is one-hal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uclei of the two atoms in a particular molecule. ?When looking at a periodic table: o The elements are increasing as in atomic radius as you go from right to left, and from up to down. **** ?Ionic radius is the radius of a cation or an anion. Ionic radius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 ionic compound. ?When a neutral atom is converted to an ion, we expect a change in size. If the atoms forms an anion, its size increases, because the nuclear charge remains the same but the repulsion resulting from the additional electron enlarges the domain of the electron cloud. On the other hand, a cation is smaller than the neutral atom, because removing one or more electrons reduces electron-electron repulsion but the nuclear charge remains the same, so the electron cloud shrinks. ?Focusing on isoelectronic cations, we see that the radii of triposti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three positive charge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dipositi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two positive charges) which in turn are smaller than uniposit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one positive charge).

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 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word完整版)初中化学笔记(人教版)

初中化学笔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的发展阶段: 1. 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古代的工艺:造纸,烧瓷器,火药 2. 近代;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化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纳米技术和绿色化学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构成的(微观)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蜡烛的燃烧) 蜡烛熔化- 物理变化;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重点:检验CO2方法: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中,若石灰水变 浑浊则表明有CO2 的存在;反之,则没有。 2.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1)凡是同种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 2)所有燃烧,金属生锈,酿造,腐烂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活动性,稳定性??)物理性质: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磁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区别O2 和CO2 方法: 1. 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Ca(OH)2),并振荡,其中 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的则是CO2 ,另一瓶内则是O2。 2. 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若木条燃烧更旺,则该瓶内气体是 O2,若木条熄灭,则该瓶内气体是CO2 小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的特点: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3)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时杯底所产生的碳黑的原因是因为燃烧不充分。 4)蜡烛熄灭时出现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5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氺和二氧化 碳:即:石蜡+ 氧气点燃(这里应该是箭头,不过我打不来)水+二氧化碳(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实验(科学探究)的步骤: 1. 提出假设 2. 搜集证据 3. 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 4. 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