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复习进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复习进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复习进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说课稿

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是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与前面学习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

能力目标: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以及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

五、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首先讲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传说(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

绝,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共有100层(见下图),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

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设计说明】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二)层层铺垫——发现方法

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

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问题。

探究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求奇数项和的问题,学生们会提出以下方法

方法1:原式=(1+2+…+10+12…+21)+11

方法2:原式=0+1+2+……+20+21

方法3:原式=(1+2+3+……+20)+21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将奇数项问题转化为偶数项求解,老师对学生的解法给予肯定表扬,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2:是不是求前若干个自然数之和需要看其项数的奇偶呢?即求1+2+3+…+n需讨论n的奇偶呢?学生们很自然就想到要用分类讨论来解决此类问题,老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指出此方法的缺点是繁琐,进而促使学生探索更简捷的做法。

【设计说明】借此渗透分类讨论意识以及化归思想,并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用多媒体做一个实验: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

观察效果很容易获得结果:

2

) 21

1(

21 21+

=

S,并尝试将直观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