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著导读

马克思原著导读
马克思原著导读

【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

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

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

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

钱关系;

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

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

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

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

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

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

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

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无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的阶级。84

1.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劳动负担是非常重,但获得的工资却非常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工人被严密组织起来,在层层监视下像奴隶一样的干活;

4.资本家还招雇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是青壮男工的工作变得毫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5.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还受其他资产阶级——房东、店主、当铺老板等地剥削。

6.如何理解“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6

1.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2.经济斗争最早;政治斗争最基本、实质,而且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为争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才是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最高层次。

7.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87

1.再通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

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立需维护,革命性最强、最彻底。

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8.如何看待中间阶级

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利益,二十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9.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88

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继续统治下去;

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0.如何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89

1.由“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

2.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产生的必然结果;

3.由无产阶级及其运动的特性所决定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进程;

11.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奋斗目标。90

性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特点:1.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他强调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2.有更长远的代表性,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

利益;

3.由各国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他们在实践方面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

作用的部分;

4.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分子组成的,他们在理论上最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

程结果。

奋斗目标: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终目的可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即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

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2.理解“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92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是工人过去劳动的积累所得支配工人现在劳动的手段;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过去积累的劳动也就是生产资料,由工人支配,成为扩大生产和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

13.理解“工人没有祖国”96

1.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去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在资产阶级国家中,工人阶级受压迫和剥削,这样的国家不是工人阶级的祖国。共产党人要取消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是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

2.随着世界市场的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割和对立日益消失。各国

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是其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所以国家和民族的取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当阶级剥削和对立最终被消灭,国家将归于消亡,民族将走向融合。

14、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

1.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一切私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2.在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反应和维护私有制的观念及其愚昧、落后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树立共产党主义和科学、进步的观念。

15.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基本途径:

1.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2.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建立生产

资料公有制。

3.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

4.根据当时最先进国家的情况,提出了十条变革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性措施。重要特征:

1、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共

同使用;

2、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公众的权利失去政治性质,即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3、消灭了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无产阶级的统治也归于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16.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1.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即它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只有吧无产阶级当做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而加以同情。他们主要向统治阶级呼吸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

2.还不可能认识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与世界从理论的探索中创造这些条件,历史变革发展四核只要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就行了;

3.不主张开展政治变革活动,尤其是拒绝一切革命行动;幻想通过和平改造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为之搞了一些小型的、当然不成功的试验。

17.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这是非常富有远见的思想,同时也是脱离当时社会发展实际的空想。

PS<发展史中空想的意义>

一、他们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有底迹象高级发展的过程;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入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四、空想社会主义这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18.《共产党宣言》的历史、现实和理论意义

1、《宣言》的历史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它开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新时代。《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形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工人运

动由自发成为有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导向的自觉运动。

第三、《共产党宣盲》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路明灯。

巴黎公社的革命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

2、《宣言》的理论意义

第一,《宣言》阐明了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宣言》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懂得现实社会的阶级斗争,不能认识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缔造者的深刻道理,因而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宣言》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一唯物主义具体表现如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②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三,《宣言》处处闪耀出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具体表现:

①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②运用矛盾分析法,论述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③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的对立和区别。

第四,《宣言》坚持阶级的分析方法

3、《宣言》的现实意义

第一、《宣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宣言》阐述了“两个必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虽然宣言并不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但是结果是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辩证看待当前的资本主义问题。=====缺点

《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虽然,当前的变化和实质,尽管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第三、辩证看待以前的资本主义问题======优点

学习《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合理的扬弃。

第四、学习《宣言》对未来社会的论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首先是发展生产力问题。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第五、《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对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借鉴意义。

第六、《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思想

19.日记摘录的文化建设

20、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纲

一.分析了俄国社会的落后状况,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

1.苏俄文化状况很差,到1920年还有近70﹪的人是文盲,和沙皇时代相比,虽有进步,

但进步太慢;

2.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全面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错误观点,指出而过即使是资产阶级文化

的状况也是很差的,应充分利用资产阶级文化;

3.强调苏俄面临着繁重的文化建设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二.指出进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国民教育

1.要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投资预算,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转用于教育领域;

2.苏俄人民群众有着学习文化的极大热情,国家政权大力倡导、积极组织推进,俄国就一

定能摆脱不文明状态;

3.要首先发展初级国民教育,使人民都能够识字,有能力读书。教育人民文员部也要精简

机构,把节省的经费用于发展国民识字教育;

4.要大力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增强其“全面修养”,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

品。

21、改革小农经济必要性

通过合作社来改造小农经济。

一.强调要充分认识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力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手段

(一)合作社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1.合作社工作者幻想在不推翻剥削者统治的情况下,二通过办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

这是浪漫主义的或庸俗的东西;

2.现在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全部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政权,通过合作社实现向

社会主义过渡,便是完全可能的、必要的;

3.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发现了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

结合的合适程度。因此创建合作社,使俄国居民充分而广泛的合作化,这就是建

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一切;

(二)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重大意义

1.在原则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国家手中,推行合作社名捕背离和有损与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则,而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2.在方法方面,合作社是农民易接受的,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三)创建合作社的必要手段

1.在资财上优待合作社。银行应向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国家应给合作社政支援;

要奖励参加合作社传统的农民;

2.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需要由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

3.培养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要有革命气势、革命热情,同时做一个有见识能写会

算的商人的本领结合起来,具有作文明商人的本领。

22.“我们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P442

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阶段,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突破了原有的观念,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一、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适应和支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二、用商业把社会主义大工业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

三、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23.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1.分析了革命的特殊性问题

(1)俄国十月革命适合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是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俄国是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整个东方各国之间的国家,俄国革命势必表现出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革命的某些特殊性;

(3)东方国家的革命还会产生某些新东西。

2、阐明革命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革命的特殊性并不违背世界发展的总路线。

24、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初设想

一.改革国家机关的必要性

1.过去主要注意阶段斗争和经济恢复与发展,还很少考虑和关心国家机关的质量。

2.旧制度、就机关的影响还存在。苏俄国家机关的缺点根源于已被打翻但还没有被消灭

的过去的东西——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

3.对新社会制度中的精华没有仔细考虑、充分理解和深切感受,只是匆忙的抓过来,还

没有经过检验、考验和证实,没有固定下来;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较差。有不少旧国家机关的留用人员,这些人不能指望。可

以建立这种机关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一心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工人。他们有建立的决心却不具备这种机关所需的文化素质。二十有知识、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而这种人缺少的可笑。

二.改革国家机关的任务和准则

1.为革新国家机关,一定要提出这样的任务:一是学习,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

要检查落实;

2.改革国家机关应遵守的准则

(1)必须遵守“七次量,一次裁”的准则,要非常慎重的考虑周到的来建立新的国家机关;

(2)应遵守“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的准则;

(3)不要急于求成,勿匆忙从事,要表现出无比坚韧的精神。

●25、为了批判、纠正当时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写了这篇文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应停止其对该问题的发言权。因为不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做调查,其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闭着眼睛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

2.注重调查!发对瞎说!

26、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1.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2.不进行调查,就宣布政见,就指手画脚的说这也不对,那也是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弄坏。不进行调查,遇到困难,只有叹气,甚至请求调动工作,这是懦夫的表现;

3.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27、文章《发对本本主义》如何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萌芽

一.党的基本思想路线

1.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从文本出发

1.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包含了理论联系实际;

2.提出了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争取革命胜利,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3.提出共产党人需要从斗争中了解新局面的思想,包含了从实践中获得科学认识的思想。

●28、十个问题,都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党和非党的关系

1.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我们历来认为有一个党不如几个党好,我们的一贯主张就是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

2.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在

继续存在,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们对他们采取有团结有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的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3.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说不要民主党派。要做好统战工作,改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关

系,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是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中国面临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创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0、南方谈谈话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挑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顶住各方压力,迎着重重困难,致力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31、南方谈话的意义

1.他精辟的分析了国内形势分析,科学的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2.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列重大问题,彻底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困扰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教条主义观念;

3.激励人民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

4.使人们端正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的战略措施;

5.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心;

6.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似一股强劲的春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一个新发展阶段。

3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3)改革开放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快,充分证明了党的一中全会以来路线方正政策的正确性。

(4)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33、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理解计划于市场的区别:

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

切文敏成果。

4.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35、共同富裕的设想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36、左和右的分析

1.对改革开放有不同的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

2.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37、台阶式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要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能够办得到的。1984——1988年,

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了一个台阶。

2.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3.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国内条

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力,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4.而对其核心要点是,我们的发展总是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

及时加以治理,而后继续前进。

38、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大学考试试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样卷三P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 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原著导读

【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 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 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 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 钱关系; 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 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 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 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 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 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 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 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无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的阶级。84 1.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劳动负担是非常重,但获得的工资却非常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工人被严密组织起来,在层层监视下像奴隶一样的干活; 4.资本家还招雇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是青壮男工的工作变得毫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5.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还受其他资产阶级——房东、店主、当铺老板等地剥削。 6.如何理解“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6 1.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2.经济斗争最早;政治斗争最基本、实质,而且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为争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才是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最高层次。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 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最终考试题及答案

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 2、真理 3、社会形态 4、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是: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地理条件; B 人口因素; C 社会意识; D 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 国有垄断资本; B 私人垄断资本; C 资产阶级国家; D 资本输出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社会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将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意大利文艺复兴人道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3“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这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它们是对立的,但“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会变成真理。】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自然对人的压迫,人对人的剥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