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栽培技术

天麻栽培技术
天麻栽培技术

天麻栽培技术

一、概述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别名:赤箭、离母、离草、定风草、鬼督邮等。贵州天麻产区群众尚有山萝卜、水洋芋之称。天麻又是常用苗药,苗药名:“Ghok wouf hind”(高丘日),性冷,味苦,入热经。

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具有平肝熄风、止痉定惊功能;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

天麻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早在公元前100多年东汉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则予始载天麻,列为上品,名为赤箭。天麻是我国名贵最常用中药,也是贵州著名地道药材,历版《中国药典》均予收载。

二、地理分布与主产区

(一)地理分布

天麻主要分布于贵州山原山地;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陕西汉中盆地、秦巴山地;湖北鄂西北、鄂西南山地;湖南湘西雪峰山及武陵山山地;云南滇西中山盆地、滇东山原;豫西、皖西山地及西藏东部一带。

(二)主产区

以贵州、陕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西藏等省区为主;甘肃、安徽、河南、江西、甘肃、青海、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也有分布。

贵州是国内外最为著名的天麻主产区。我省天麻具个大肥厚、饱满体重、色黄白、质坚实、半透明等特点,并有“贵天麻”誉称;日本药学家难波恒雄在其专著《汉方药入门》则甚赞“天麻佳品出贵州”。贵州天麻几乎全省皆产,尤以大方、贵阳(乌当)、遵义、正安、道真、习水、务川、桐梓、湄潭、毕节、赫章、威宁、纳雍、德江、印江、沿河、水城、普安、普定、龙里、施秉、黎平、天柱等县(市、区)均盛产天麻。

三、植物形态

天麻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无根。块茎肉质,长椭圆形,长10厘米左右,直径3~5厘米,节上蜜生三角状广卵形鳞片。花茎直立,圆柱形,高1~1.5米,直径1~1.5厘米,橙红色。叶为退化的膜质鳞片,基部呈鞘状包茎。总状花序长30~40厘米,通常具花30~50朵,每朵花的基部有一膜质苞片,花黄绿色,花梗长2~3毫米;萼片与花瓣合生成歪斜的花筒,顶端5枚裂片,外轮萼片3枚,内轮两枚花瓣裂片着生于中萼及侧萼之间,在花筒基部长出的化瓣为唇瓣,顶端3裂,中裂片舌状,边缘呈流苏状,侧裂片直立,褶片状,基部有一对肾形的胼胝体。蕊柱由雌蕊和雄蕊合生而成,花药着生于蕊柱顶端,花药二室,花粉块黄色,在蕊柱顶端前方有一圆形的蕊喙,有两个能育柱头,侧生于唇瓣及蕊柱基部。子房下位,倒卵形。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时由缝线处开裂。种子呈纺锤形,平均长0.97毫米,直径0.15毫米。种子由胚及种皮构成,无胚乳。

四、生物学特性与适宜区分析

(一)生物学特性

1.生长发育特性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只有块茎、地上茎、花和果实。即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必须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才能生长。正由于天麻无根、无绿色叶片,其块茎常年潜居于土中,是典型的异养植物,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在生产中,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这种关系,方可获得高产。天麻多生于中高山区,海拔800~2200m的林下阴湿地带,尤多生长在海拔1400~1700m高山冷凉潮湿环境。在低山区由于夏季气温高,对天麻和蜜环菌等的生长均不利,而太高山地因气温过低也不适宜。天麻虽能在高海拔的地方生长,但局部地形的坡度一般不宜很陡,以缓坡为宜。同时,其坡向还需向阳,以满足天麻生长对热量的需要。另外,还研究发现紫萁小菇等萌发菌与天麻的有性繁殖有关,证明萌发菌能提供营养,可供天麻种子发芽。

天麻是与真菌共生为主要营养来源。天麻种子必须由小菇属(Mycena)一类真菌菌丝侵染种胚获得营养而萌发,故称这类真菌为天麻种子萌发菌。天麻种子发芽后,当蜜环菌侵入原球茎分化出的营养繁殖茎后,萌发菌和蜜环菌[Amillaria mellea(Vahl ex Fr)karst]可同时存在于营养繁殖茎的不同细胞中,对天麻的营养作用逐渐被蜜环菌代替,直至生长成初生块茎(米麻、白麻)和次生块茎(箭麻)。其次,由天麻表皮的渗透作用,可从土壤中摄取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天麻生长发育在贵阳海拔1280米处观察:天麻花茎于4月中旬~5月上旬生长出土,5月中旬~6月上旬开花,6月上旬~7月上旬种子成熟。

天麻块茎于4月份萌发生长,并形成营养繁殖茎,简称营繁茎,具有同化蜜环菌,输送养分和繁殖功能。6月份其顶芽和侧芽开始膨大,7~9月高温季节生长加快,10月随气温降低,生长缓慢,11月上、中旬停止生长进行休眠。块茎生长具有多级分枝和顶端优势特性。

天麻有性繁殖:5、6月份种子成熟播种,26天后,可观察到长0.8毫米,直径0.49毫米的原生块茎,亦称原球茎。播种后30~40天长出营养茎。营繁茎顶芽和侧芽的先端迅速膨大生长成初生块茎。11月上、中旬随气温降低休眠。次年,初生块茎越冬后于4月份萌芽生长,当年可生长成具花茎芽(混合芽),个体大,营养丰富的次生块茎和个体较小的初生块茎。由种子播种至生长成次生块茎历时一年半。次生块茎可加工入药和越冬后做有性繁殖的种麻,初生块茎越冬休眠后做无性繁殖的种麻,可春种冬收。第三年,由次生块茎的花茎芽,于4月份萌芽生长成花茎,并由块茎贮存的养分供给开花结果。至此,历时两个整年,完成天麻由种子到种子的个体生长发育。

2. 生态环境要求天麻与蜜环菌共生,营养方式等不同于一般植物,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1)温度:一般年平均温度3~13℃,生育期温度在15~27℃。气温升至6℃以上时蜜环菌开始生长,升到12~15℃以上时天麻开始萌动生长或抽茎出土。气温达16~20℃时现蕾,19℃时开花结实,19~22℃时种子成熟。18~26℃时蜜环菌和天麻块茎生长最快,低于12℃或高于30℃,蜜环菌生长受到抑制,天麻生长缓慢。温度降到10℃以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并与湿度关系蜜切,一般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 %~80%,培养蜜环菌所用的基物一般含水量在45%~60%,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65%时,不利于蜜环菌繁殖,亦影响天麻块茎生长发育。

(2)光照:天麻是一种根、叶均退化的兰科植物;完全失去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理机能。它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与蜜环菌共生而获得的,因此,它的块茎生长不需要光照。光照只能起到为它提供热量的作用。故天麻可以在无光照的室内进行栽培。

(3)土壤:天麻多生长在林下腐殖质层中,土壤以疏松肥沃、保温保湿、通气排水、理化性质好的土壤有利于蜜环菌和天麻的生长。天麻一般生长在微酸性的土壤中,土壤的pH值宜5.3~6左右。

(4)植被:植被是天麻赖以正常生长发育的极为重要的环境条件。在南方天麻产区的植被主要有青冈树、桦树、栗树、水冬瓜、竹子等;北方产区主要有蒙古栎、桦树、水曲柳、板栗、花揪、枫树、榛柴、鼠李、狗奶子等;草本则多为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以及苔藓、蕨类等。天麻多生长在山区杂木林区域或

针阔叶混交林区域,主为阔叶林和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在70%左右。也可分布于森林损坏后所形成的竹林、疏林与灌丛中。同生植物主要有青杠、桦木、野樱桃、牛奶予树、五倍子及苔藓植物等。

综上可见,天麻主生长于林下阴湿、腐植质较厚、蜜环菌丰富的地方,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及肥沃并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或腐植质土为佳。经我省主产区调查(如大方九龙山、贵阳乌当百宜、道真大沙河、正安桴焉、遵义仙人山、绥阳宽阔水等地),发现天麻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2000m处,树林主要植物有青杠、野樱桃、桦树、牛奶子、盐肤木、马桑、栎、蕨类、苔藓等。这些植物为天麻蜜环菌生长创造了荫凉、湿润的良好环境,提供了丰富营养环境。气温在10~15℃时,天麻则开始萌动,20~25℃时生长最快,高于30℃时生长缓慢,10℃以下则进入休眠期。当湿度在75%~80%以上,土壤含水量保持在40%左右及年均降水量1000mm以上时则适宜天麻生长;湿度过大或积水或过分干燥的地方,均不利天麻生长甚至可能自灭。

3. 生活史天麻在约2年的生活周期中,除有性繁殖时间约70天在地面外,其余全部时间都潜居土中。天麻从种子成熟到播种,再回复到种子,便为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即从种子→原球茎→米麻→白麻→箭麻(商品麻)→种子的生长发育全过程,为天麻生长发育周期;这个周期最快需要2年,慢的要3年或4年,才能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如果天麻种子播于菌麻里,当年6~11月发芽破出种皮或第一次换头,形成小白麻或白麻;次年4~10月第二次换头,形成大白头麻或箭麻;第三年4~11月,箭麻抽薹开花结籽,白麻繁殖长出大量的商品箭麻,再用箭麻培育出天麻种子。从上述天麻生活史可见:天麻种子发芽,结合上萌发菌,则生长发育成天麻;天麻块茎上生长可许多小的米麻;米麻萌发则生长成大的白麻,白麻上生长米麻,或生长出箭麻,即可得商品麻,箭麻生长抽苔开花结果后便形成种子。

(二)适宜区分析

1. 最佳适宜区贵州山原山地、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陕西汉中盆地、云南滇西中山盆地及滇东山原山地、鄂西北及鄂西南山地等地。我省最佳适宜区主为黔西北山原山地、黔西高原山地、黔北山原山地、黔中山原山地,包括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遵义市及贵阳、安顺市部分地县等地。尤以大方、毕节、威宁、贵阳(乌当)、正安、道真、湄潭、务川、德江、印江等地最为适宜发展天麻生产。

2. 适宜区秦巴山地、湖南湘西雪峰山及武陵山山地、豫西及皖西山地、藏东山地等。我省除上述最佳适宜区外均为天麻适宜区,也适宜发展天麻生产。

五、天麻种子萌发菌生物学特性

天麻种子萌发菌属小菇属的4种真菌是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兰小菇(M orchicola)、石斛小菇(M dendrobii)、开唇兰小菇(M anoectochila)。紫萁小菇用于天麻生产较早,石斛小菇伴播天麻种子发芽率最高。

(一)形态特征

1. 紫萁小菇菌丝半透明,镜下观察无色透明,有分隔。子实体散生或丛生。菌盖发育前期呈半球形,后平展,灰褐色。菌褶白色,离生,放射状排列。菌柄长0.3~3.10厘米,粗0.6cm。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

2. 石斛小菇菌丝白色,担子果高5~22毫米,单生。菌盖直径3~6毫米,帽状或伞状。菌褶近直生、光滑、白色。菌柄中生、细长、中空,3~19×0.5~1毫米。担子棒状17.5~22×5~7.5微米,4孢,无色。孢子椭圆形[7]。

(二)生长发育特性

1. 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将感染了紫萁小菇的菌叶,置培养皿中保湿在海绵上,在25℃恒温培养40天左右,在白色菌丝丛中分化菌蕾,2-3天后发育成菌蕾,3-6天后菌盖平展,菌柄伸长,子实体发育成熟。

小菇属几种萌发菌的菌落、菌丝形态特征相似,菌落规则,菌丝白、气生菌丝发达,索状联合明显,菌丝生长旺盛,以石斛小菇生长最快。

2. 腐生这类真菌多腐生在高山林间落叶上,对纤维素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地面上的枯枝朽叶,感染这类真菌而被分解。天麻种子落在林地染此菌的树叶上,可侵入天麻种子使其萌发,故小菇属萌发菌主要营腐生生活,兼性寄生。

3. 好气萌发菌好气,主要分布在林间透气性较好的枯枝落叶层和表层土壤中。

4. 其他萌发菌对天麻块茎无侵染能力,只侵染天麻种胚基部细胞。

(三)生长习性

1. 温度萌发菌在15℃~30℃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以25℃菌丝生长最快,低于20℃或高于25℃菌丝生长速度减慢。

2. 基物含水量一般适宜含水量为基物重量的100%~200%,含水量过高萌发菌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生长。

3. P H值最适宜的P H值为5.0~5.5,碱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

4. 营养条件木屑与麦麸皮体积比为3:1的培养基适合萌发菌生长。基础培养基配比:磷酸氢二钾0.5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2.5克、葡萄糖20克、麦麸30克、维生素B110毫克,蒸馏水1000毫升。

六、蜜环菌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

(一)蜜环菌形态特征

菌丝体,是由菌丝分枝交错形成,是此菌的基本结构。菌丝体又分菌丝和菌索。初生菌丝乳白色,镜下观察无色透明,有分隔。菌索是由无数菌丝结合在一起的根状物、幼嫩时为棕红色,有白色生长点,衰老时为黑褐色至黑色,无再生力。

子实体丛生,菌盖肉质,扁半球形至平展,直径3~11厘米,蜜黄色;菌柄圆柱形:长4~12厘米,直径0.5~1.5厘米;菌环上位;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

(二)生长发育特性

1. 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子实体成熟后释放孢子于地面,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萌发出初生菌丝,进而转为次生菌丝和菌索。菌索表面有鞘包着,是蜜环菌适应不良环境的特殊结构,菌索有很多分枝,向周围蔓延生长,寻找营养,故它在林间分布广泛,在11月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可长出子实体,又释放出担孢子。

2. 腐生,兼性寄生多腐生在林间的枯枝落叶上,又可寄生在活树上。

3. 好气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才生长旺盛。

4. 其他发光蜜环菌菌丝和幼嫩的菌索在黑暗处会发出荧光。

(三)生长习性

1. 温度蜜环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0℃,最适生温度为25℃,超过30℃菌丝停止生长。

2. 湿度蜜环菌适宜多雨湿润的土壤,大气相对湿度为80%~90%。

3. 光线蜜环菌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线,光照对蜜环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4. 酸碱度适宜的酸碱度为P H

5.0~

6.0。

5. 适宜的树种多种阔叶树适宜蜜环菌生长,但以壳斗科的茅栗、白栎、槲栎等,与蜜环菌有很好的亲和力,最适宜蜜环菌生长。

七、种植方法

天麻的繁殖方法有两种,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种子播种需要与小菇属萌发菌和蜜环菌两种菌共生获取营养;无性繁殖用初生快茎做种,只需与蜜环菌共生而获得营养。故需培养生产萌发菌种和蜜

环菌种。

(一)萌发菌、蜜环菌的培养

萌发菌、蜜环菌的培养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需要有接种室、接种箱或超静工作台、接种工具;菌种培养室、恒温培养箱、菌种培养架;高压蒸气灭菌锅、电热干燥箱,紫外灭菌灯;菌种保藏用电冰箱;化学药品,试管、天平等。

萌发菌和蜜环菌的生长发育都需从基质中摄取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生活。所用的培养基和段木将满足其营养需要。

1. 萌发菌、蜜环菌一级菌种(母种)培养

(1)分离材料的选择与收集:

①蜜环菌分离材料:菌索:可在林间树桩和枯树根等处采集棕红色的菌索,用靠近白色生长点生活力强的幼嫩部位为分离材料子实体;可在晚秋多雨季节,蜜环菌子实体出土时,采收新鲜、形态完整、健壮、无病虫为害、将要成熟的字实体。天麻块茎:可于4-6月份采集着生蜜环菌较多的天麻块茎。

②萌发菌分离材料:采收天麻种子发芽后的原球茎、兰科植物中的根部、诱导培养萌发菌子实体。用以上材料分离培养菌种,可用于萌发菌和蜜环菌复壮。

(2)分离技术

①PDA培养基制备: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自来水1000毫升、P H5~6。将马铃薯切片,加水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取滤液1000毫升并放入琼脂加热,使之全部深化,最后加入葡萄糖,溶解后调节P H为5~6。然后将培养基趁热分装于试管内,经高压灭菌(1.5千克/平方厘米)30分钟。取出后按25度斜度放置冷却后接种。

②消毒灭菌:接种室灭菌,按每平方米用量计算:40%的甲醛溶液8毫升,高锰酸钾5克进行熏蒸。先关闭窗户,取甲醛溶液装入容器中,再放入高锰酸钾,人随之离开接种室,关闭房门,熏蒸1小时即可。熏蒸后应隔1天使用。

接种时,先将各种器具放入接种室内,开启紫外灯灭菌30分钟后即可工作。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开启紫外灯灭菌30分钟后,再进行操作。

③分离方法

组织分离:将蜜环菌索或天麻块茎,天麻原球茎,兰科植物的根分别用水洗净表面泥土,然后切取需要的部份组织,用无菌水冲洗3次,放入0.1%升汞溶液浸泡1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洗去残存的药液,置于无菌培养皿内。将菌索等材料分别剪成1厘米长的小段或小块,在青霉素液(20微克/毫升)中浸片

刻,用灭菌滤纸吸去表面附着水液,然后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置25℃恒温培养,3~7天左右,开始分别长出白色菌丝和菌索。分离子实体时,用无菌水冲洗消毒残存药液后,用灭菌滤纸吸净水珠,再用解剖刀从菌盖中纵向剖开了实体,在菌柄及菌盖交界处取其0.5厘米的一块组织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

孢子分离:将开伞的子实体截去菌柄的下半部,用70%的酒精在菌盖表面及菌柄部分进行揩擦消毒,然后菌褶向下插在孢子收集装置的支架上。将支架放于无菌培养皿中,用钟罩或大烧杯罩住以收集孢子。孢子落于皿内后,用接种针挑取少许,接于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3)菌种纯化培养:在培养基上最初分离出的菌种,再进行提纯培养以得到优良菌种,称作纯化。萌发菌选用菌落生长速度较为一致的菌丝体,用消毒的接种铲连同培养基一起切取菌丝,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培养,重复转接可获纯菌种。蜜环菌在培养基上接种点处刚产生菌索分枝时,选择其中生长旺盛而幼嫩的菌索,用接种铲截取长2~3毫米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在25℃恒温下培养,菌索长满培养基后即为纯化的一级菌种。

2. 萌发菌、蜜环菌二级菌种(原种)培养

(1)萌发菌二级菌种培养:培养基成分:青棡、桦木等阔叶树的木屑70%、麸皮或米糠26%、蔗糖1%、石膏粉1%、磷酸二氢钾1.5%、硫酸镁0.5%,加水适量。将以上成分充分拌匀,用手捏培养基可滴水为度,然后装瓶,在瓶中心打直径1厘米的圆孔,深达培养基2/3处。盖好瓶盖,高压蒸气灭菌(1.5千克/平方厘米)1小时,冷却后接种。在接种室内,将菌丝连同约蚕豆大小的母种,接于培养基的圆孔中,一支母种可接原中5瓶左右,盖好瓶盖后置25℃培养室培养。

(2)蜜环菌二级菌种培养:培养基成分为阔叶树锯木屑3份,麦麸1份及小树枝段,水适量。制作时,先将手指粗的树枝截成长1.5厘米的小段,在水中浸泡12小时充分吸水,然后与锯木屑、麦麸拌匀、加水湿透,装入500毫升广口瓶中,每瓶装入树枝段50~60段,以瓶容量的4/5为宜,再加水少量,盖瓶盖后高压灭菌(1.5千克/平方厘米)1小时,冷却后,接入母种,置于25℃恒温培养,30天~45天蜜环菌丝和菌索可长满全瓶。

3. 萌发菌、蜜环菌三级菌种(栽培种)培养

(1)萌发菌三级菌种培养:取壳斗科植物落叶70%、木屑10%、麦麸15%、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钾1.5%、尿素1%、蔗糖1%、石膏1%,水适量。经拌匀后装瓶,高压蒸气灭菌(1.5千克/平方厘米)1小时,冷却后接入二级菌种,盖好瓶盖,移入培养室培养。

(2)蜜环菌三级种培养:培养料和培养方法与二级菌种培养相同。在高压灭菌冷却后,每瓶接入二级树枝菌种1-2段,在25℃恒温培养30天~45天,蜜环菌丝和菌索可长满全瓶,可用于培养菌枝和菌材。

4. 菌种保藏

(1)一级菌种保藏:利用低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抑制作用的原理,当一级菌种长满试管后,用牛皮纸包扎好,放入0℃-4℃的冰箱中,每隔4-6个月转管培养1次。使用时,应从冰箱中取出先经适应常温后再转管培养,否则转管不易成活。

(2)二级菌体和三级菌种保藏:二、三级菌种可在冷凉、干燥、清洁的室内保藏,室温宜制在0℃-6℃,因蜜环菌在7℃-8℃可缓慢生长,保藏期2-3个月。

5. 蜜环菌枝培养

菌枝皮薄、木质嫩、蜜环菌易浸染,生长快,菌枝是培养菌床和菌材的优质菌种。

(1)菌种准备:应选用人工培养的三级菌种,野生蜜环菌索,蜜环菌优质菌材做菌种。

(2)树种选择:多种阔叶树种的树枝可用于培养菌枝,但以壳斗科树种及桦树等的树枝最好。

(3)培养时间:应根据需要,一般应在菌材培养期之前2个月进行。

(4)培养方法:选择直径1-2厘米的树枝,斜砍成长3~4厘米的小段。其次,挖长2米,宽1米,深30厘米的坑;坑底先铺1厘米厚湿润树叶,然后摆一层树枝,再放入菌种,在菌种上再摆一层树枝,盖一薄层沙土,以覆盖填满树枝间空隙为度。可依次堆放8~10层,盖10厘米厚沙土,再盖一层树叶保温保湿。一般2个月可培养好菌种。

6. 蜜环菌材培养

(1)菌种准备:菌枝是培养菌材最好的菌种。选择菌枝表面附着棕红色、幼嫩、有白色生长点、无杂菌污染的做菌种。也可用培养好的优质菌材作菌种。

(2)树种选择:蜜环菌与壳斗科树种有良好的亲和力,同时,壳斗科树种材质坚硬,耐腐性强,树皮肥厚不易脱落,是首选树种。其次,蔷薇科的野樱桃,桦木科的树种,易染菌且生长快,培养时短,也是培养蜜环菌材的好树种。树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树木资源选用适宜蜜环菌生长的树种。

(3)培养时间:应选择在秋、冬季至春初培养菌材,在秋末至春初砍伐的树木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树皮与木质部不易分离,有利蜜环菌生长,有些树种于春季又可萌发新枝。

(4)木材准备:选直径3-5厘米的树木,锯成长20厘米的木段,若树木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将木段劈成2~4块,在木段的一面或两面每隔3-4厘米砍一个鱼鳞口,深度至木质部为度。

(5)培养场地选择:应选择在天麻种植场地附近,减少菌材搬运;坡度应小于200和向阳的山地,土壤以土层深度,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要有灌溉水源的地方为宜。

(6)菌材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有多种,现以窖培法为例。挖窖长2米,宽1米,深30厘米。将窖底挖

松整平,铺一层1厘米厚的树叶,平放一层树木段,如是干木段应提前一天用水浸泡24小时,在树木段之间放入菌枝4-5根,洒一些清水,浇湿树木段和树叶,然后用沙土或腐殖土填满树木段间空隙,并略高于树木段为宜。再放入第二层树木段,树木段间放入菌枝后,如上法盖一层土。如此依次放置多层,盖土厚10厘米略高于地面,最后覆盖树叶保温保湿。

(7)菌材培养的管理:

①调节湿度;主要是保持菌材窖内填充物及树木段内适宜的含水水量即50%左右。应注意勤检查,根据培养窖内湿度变化进行浇水和排水。

②调节温度:蜜环菌索在6~28℃可以生长,超过30℃生长受抑制,同时杂菌易繁殖。在18℃-20℃温度条件适宜蜜环菌生长。在春秋低温季节,可覆盖塑料薄膜提高窖内温度。培养窖上盖枯枝落叶或草可以保温保湿。

(二)天麻有性繁殖

天麻有性繁可防止退化,扩大种源和良种繁育。

1. 种子培育

(1)建造温室或温棚,根据繁殖数量多少,建造简易塑料温棚或具有调控温度、湿度,光照装置的温室培养种子。

(2)作畦:在棚内或温室内作畦,畦长3-4米,宽1米,深15厘米,用腐殖质土做培养土,用于种植种麻和播种。

(3)选种:选择个体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重量100克-150克的次生块茎做种。

(4)种麻种植时间:箭麻从种植到开花结果种子成熟需两个月时间,故种麻应在播种期前两个月种植。(5)种麻种植方法:在畦内种植种麻,株距15厘米~20厘米,深度15厘米,花茎芽一端靠近畦边。(6)管理:种麻种植后,棚内或温室内温度保持20℃-24℃,相对湿度80%左右,光照70%,畦内水分含量45%-50%。

(7)摘顶:现蕾初期,花序展开可见顶端花蕾时,摘去5-10个花蕾,减少养分消耗,利壮果。

(8)人工授粉:天麻花现蕾后3-4天开花,清晨4-6时开花较多,上午次之,中午及下午开花较少。授粉时用左手无各指和小指固定花序,拇指和食指捏住花朵,右手拿小镊子或细竹签将唇瓣稍加压平,拨开蕊柱顶端的药帽,沾取花粉块移置于蕊柱基部的柱头上,并轻压使花粉紧蜜粘在柱头上,有利花粉萌发。每天授粉后挂标签记录花朵授粉的时间,以便掌握种子采收时间。

(9)种子采收:天麻授粉后,如气温25℃左右,一般20天果实成熟,果实开裂后采收的种子发芽率很

低,应采嫩果及将要开裂果的种子播种,其发芽率较高。掰开果实种子已散开,乳白色,为最适采收期。授粉后第17-19天;或用手捏果实有微软的感觉;或观察果实6条纵缝线稍微突起,但未开裂,都为适宜采收期的特征。天麻种子寿命较短,应随采随播。

2. 播种前应作好以下准备

(1)菌床:选择气候凉爽、潮湿的环境,疏松肥沃、透气透水性好的土壤,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做菌床。在播种前两个月做好菌床,床长2~4千米,宽1米,深20厘米,每平方米用菌材10公斤,新段木10公斤;用腐殖质土培养。先将床底挖松,铺3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将菌材与新段木相间搭配平放,盖土填满空隙,再如法放第二层,最后盖土8厘米。

(2)菌种:萌发菌和蜜环菌三级种,按每平方米用4~5瓶(500毫升)袋准备。

(3)树枝:选青棡、桦木等阔叶树的树枝,砍成长4~5厘米,粗1-2厘米的树枝段,每平方米用量1~2公斤。

(4)青棡树落叶先在水中浸泡充分吸水,然后切碎备用。

(5)制作播种简:用高10厘米,直径5厘米的塑料杯,将底面锯掉,然后用纱布盖严即成。

3. 播种

(1)菌叶拌种:

①播种前先将萌发菌三级种,按每平方米用量4瓶,用清洁的铁钩从菌种瓶中取出,放入清洁的拌种盆中,将菌叶撕开成单张;

②采收的天麻嫩果和将裂果按每平方米播种蒴果30~40个,将种子抖出;

③将种子装入播种筒撒在菌叶上,同时用手翻动菌叶,将种子均匀拌在菌叶上,并分成两份;

④撒种与拌种工作应两人分工合作,免得湿手粘去种子。防止风吹失种子。

(2)菌床播种:播种时挖开菌床,取出菌材,耙平床底,先铺一薄层湿落叶,然后将分好的菌叶用1份撒在落叶上,按原样摆好下层菌材,菌材间留3~4厘米距离,盖土至菌材平,再铺湿落叶,撒另一份拌种菌叶,放菌材后覆土5-6厘米,床顶盖一层树叶保湿。

(3)畦播:(菌枝、树枝、种子、菌叶播种):挖畦长2米~4米,宽1米,深20厘米,将畦底土壤挖松整平,铺一层水泡透并切碎的青棡树落叶,撒拌种菌叶一份,平放一层树枝段,树枝段间放入蜜环菌三级种,盖湿润腐殖质土填满树枝段间空隙,然后用同法播第二层,盖腐殖质土10厘米,最后盖一层枯枝落叶,保温保湿。

(三)天麻仿野生林下种植

本基地采用天麻仿野生林下种植方式,因地制宜选择野生天麻生长的林地,在林下分散做小畦种植天麻,此种植方式不允许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保证仿野生天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其种植技术如下:

1. 培养优质菌材和菌种为了获得天麻高产,种植天麻前,必须培养好菌材或三级菌种。种植天麻所用菌材必须密布生长旺盛的菌索;栽培天麻所用三级菌种,必须是无污染的优质菌种。

2. 选种要选无病虫害、无损伤、颜色正常,新鲜健壮的初生块茎做种。

3. 种麻用量主要根据天麻初生块茎的大小,种植密度而定,用有性繁殖一年生块茎(零代种)做种,因其大小不同,每平方米种麻用量为400克~600克。用无性繁殖的初生块茎做种,每平方米为500克~800克。

4. 种植时间在天麻休眠期种植。

5. 种植方法林下畦栽,在保证不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林间分散做小畦种天麻。畦长2米,宽1米,深15厘米,种植天麻时先将畦底挖松,铺腐殖质土3厘米,平铺一层树枝段,再放菌材,菌材两侧、两端相间距离6-10厘米,用腐殖质土填实树枝段间空隙,然后天麻靠菌材种植,种麻间距离10-15厘米,在种麻间放入树枝段,盖腐殖质土15厘米,最后盖枯枝落叶保温保湿。

八、田间管理

1. 覆盖免耕天麻栽种完毕,在畦上面用树叶和草覆盖,保温保湿,防冻和抑制杂草生长,防止土壤板结,有利土壤透气。

2. 防旱及时浇水保湿,防止干旱。

3. 防涝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特别是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4. 注意安全专人看管,护林防火、防盗、防践踏。

九、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天麻的主要病害有霉菌(杂菌)感染,块茎腐烂性病。

1.霉菌(杂菌)

(1)症状:主要在蜜环菌材和天麻块茎上发生。在菌材或天麻表面呈片状或点状分布,部分发粘并有霉菌味,菌丝白色或其他颜色。影响蜜环菌生长,破坏了天麻的营养供给。

(2)病原:有木霉、根霉、青霉、黄霉、绿霉、毛霉等。

(3)发病规律:霉菌(杂菌)栖居土壤等环境中,易感菌材和天麻块茎。

(4)防治方法

①杂菌喜腐生生活,应选用新鲜木材培养菌材,尽可能缩短培养时间。

②种天麻的培养土要填实,不留空隙,保持适宜温度、湿度,可减少霉菌发生。

③加大蜜环菌用量,形成蜜环菌生长优势,抑制杂菌生长。

④小畦种植,有利蜜环菌和天麻生长,如感染霉菌损失较小。

2. 块茎腐烂病

(1)症状:主要为害天麻块茎。染病块茎皮部萎黄、中心腐烂、有异臭。有的块茎内充满了黄白色或棕红色的蜜环菌索。染病块茎有的呈现紫褐色,有的手捏之后渗出白色浆状浓液。

(2)病原:黑腐病多为镰刀菌属一种真菌Fusarium sporum Schlecht;褐腐病为葡萄孢菌属一种真菌Bortytis cinerea Persexfr。

(3)发病规律:天麻窖内湿度过高过低透气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而不利于天麻生长。

(4)防治方法:选地势较高,不积水,土壤疏松,透气性好的地方种植天麻;加强窖场管理,做好防旱、防涝,保持窖内湿度稳定,提供蜜环菌生长的最佳条件,以抑制杂菌生长;选择完整、无破伤、色鲜的初生块茎作种源,采挖和运输时不要碰伤和日晒;用干净、无杂菌的腐殖质土、树叶、锯屑等做培养料、并填满、填实、不留空隙。

(二)虫害防治

主要有蛴螬、蚧壳虫

1. 蛴螬(金龟子幼虫的总称)

(1)学名:铜绿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

(2)为害征状:蛴螬在地下将天麻咬食成空洞,并在菌材上蛀洞越冬,毁坏菌材。

(3)发生规律: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幼虫越冬。越冬幼虫3、4月份开始为害,5~6月份化蛹,成虫发生在5~8月,有趋光性,7~9月幼虫为害盛期,10月以3龄幼虫越冬。

(4)防治方法

①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②栽种天麻和天麻收获时,捕杀幼虫。

2. 蚧壳虫

(1)学名:粉蚧Pseudococcus sp.

(2)为害征状:粉蚧群集天麻块茎及菌材上,使天麻块茎生长停滞,瘦小。

(3)发生规律:粉蚧寄生于各种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因此,可由有粉蚧植物的根或树做的菌材在土中传染给天麻。

(4)防治方法:天麻生长在土中防治不便,可在天麻收获时进行捕杀,将严重危害的菌材烧毁。

十、采收与初加工

(一)采收

天麻在营养生长期,主要靠同化蜜环菌为营养,其碳水化合物在块茎内基本薄壁细胞中不断积累,从而块茎不断长大至化出花茎芽,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块茎细胞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达到最高峰,此时是采收最佳时期[8]。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

(二)、初加工

采收后用清洁的水洗净泥土,按重量分级即一级重150克~300克,二级重100克,三级重50克。蒸制杀酶,按块茎分级分别蒸至透心,以水沸后计时,一级块茎蒸30分钟,二级块茎蒸25分钟,三级块茎蒸20分钟。先在温度60℃干燥,约7成干时,对块茎压扁整形,并做块茎内水分渗出处理即“回潮”,然后在温度50℃。烘干即成商品。

(三)商品规格

天麻商品分为三等[5]。

一等:块茎呈扁平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质坚强,不易折断,断面较平,黄白色,味甘微辛。平均单体重38克以上,每千克26个以内,无空心、枯炕、虫蛀和霉变。

二等:块茎呈扁平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质较硬,断面角质状,黄白色,味甘微辛。平均单体重22克以上,每千克46个以内,无空心、虫蛀和霉变。

三等:块茎呈长椭圆形,扁缩而弯曲,表面黄白或褐色,半透明,质较硬,断面角质状,黄白或棕色色。平均单体重11克以上,每千克90个以内。无霉变、虫蛀。

十一、质量标准及监测

(一)来源

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的干燥块茎[1]。

(二)性状[1]

本品呈椭圆形或条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厘米,宽1.5~6厘米,厚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三)鉴别

1. 横切面

表皮有残留,下皮由2~3裂切向延长的栓化细胞组成。皮层为10数列多角形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较老块茎皮层与下皮相接处有2~3列椭圆形厚壁细胞,木化,纹孔明显。中柱大,散列小型周韧维管束;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针晶束。髓部细胞类圆形,具纹孔。

2. 粉末

粉末黄白色至黄棕色。厚壁细胞椭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70~180微米,壁厚3~8微米,木化,纹孔明显。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5~75(93)微米。用醋酸甘油水装片观察含糊化多糖类物的薄壁细胞无色,有的细胞可见长卵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颗粒,遇碘液显棕色或淡棕紫色。螺纹、网纹及环纹导管直径8~30微米。

3.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克,加水10毫升,浸渍4小时,随时振摇,滤过。滤液加碘试液2~4滴,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另取天麻对照药材0.5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村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微米,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脂-甲醇-水(9: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四)检查

1. 重金属残留量根据贵州省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报告:重金属总量未超过20.0毫克/千克;

铅(Pb)2.9毫克/千克;镉(Cd) 0.29毫克/千克;汞(Hg)0.002毫克/千克;砷(As)0.20毫克/千克。

2.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根据贵州省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报告:六六六(BHC)、滴滴滴(总DDT)均未检出。

(五)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VI D)测定。

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磷酸盐溶液(0.1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和0.1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等量混合)-水(1.5:3: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天麻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蜜称取天麻素对照品(80℃干燥1小时)25毫克,置25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毫升中含天麻素1毫克)。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蜜称取经80℃干燥后的本品粉末0.5克,置10毫升量瓶中,精蜜加甲醇5毫克,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品30分钟,静置24小时,振摇后再超声处理15分钟,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取上清液离心,即得。

4. 测定法分别精蜜吸取对照品溶液5微升与供试品溶液5~10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含天麻素(C13H18O7)不得少于0.10%。

十二、包装、贮藏与运输

(一)包装

包装前应再次检查、清除劣质品,包装器材(袋、盒、箱)应是无污染的、新的,不易破损的,以保证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包装时必须有标签注明药材品名、产地、采收日期、采收单位、调出日期,调出单位、调出数量,注意事项,并附有质量合格标志。

(二)贮藏

天麻仓库应通风、干燥、避光、最好有空调及除湿设备,地面为混凝土,并具有防鼠、防虫设施。天麻包装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保持足够距离,并定期抽查,防止虫蛀,霉变、腐烂等。

(三)运输

天麻批量运输时,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遇阴天应严密防潮。

十三、生产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生产发展现状

据省农业厅2003年3月调查统计,全省9个地、州、市均有天麻生产,面积达5638亩(天麻栽培面积以亩计算很不准确,宜以天麻有效栽培面积平方米为单位,可根据每亩实栽面积折算)。其中,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市、州)是:毕节地区2702亩,遵义市1401亩,铜仁地区1173亩。生产面积较大的县(市、区)为:大方1182亩,毕节1000亩,赫章315亩,贵阳(乌当等)253亩,桐梓500亩,遵义县428亩,湄潭240亩,德江1598亩,铜仁300亩,松桃400亩,沿河200亩,印江187亩等。现天麻规范化生产主要由贵州宏宇药业公司牽头,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成立了GAP专家指导组,在贵阳(乌当)开展了贵州天麻GAP基地建设与试验示范。大方天麻公司也建立了天麻有性繁育种植基地;贵州益康药业公司也在贵阳等地建立了天麻生产基地。此外,如德江、印江、普安、毕节、施秉等地还得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企业技改、科研等资金扶持,由政府引导,天麻生产农户或大户与科研等单位结合开展了天麻生产或种源生产等工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天麻生产布局分散,规模不大,产量较低,质量差异大;

2.规范化生产基地较少,农民种植技术多不规范,医药企业直接建立的生产基地较少,未形成产业化经营;

3.天麻无性繁殖种源退化严重,质量与产量均大为降低,有性繁殖虽可改良品种,扩大种源,但天麻种子寿命短,生长周期较长,且其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鉴定,以及组织培养、遗传基因与质量关系等研究工作尚滞后;

4.贵州天麻优势、品牌发挥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

十四、市场需求与前景预测

天麻为常用中药,是贵州著名的道地药材。70年代以前,天麻市场供应全赖野生品,货源紧俏,价格

上扬。自天麻人工栽培在四川、贵州、陕西、云南、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并推广后,现己在23个省、区、市有栽培,并随着其产量增长,市场供求也日益好转,且因家种面积日增而价格日趋下滑。

例如1988~1998年的十年中,天麻市场则起伏变化极大。1988年,在全国天麻价扬,一等家天麻每公斤价(下同)达160~180元,二等130~150元,三等100元,四等70~80元,统货100~120元;而1989年涨价风后则价落低谷,一等天麻仅售80~90元,统货60~75元。1990年后,全国天麻产量超过了1000吨,最高达1600~1800吨,货源丰,价再落,以致药贱伤农,种植面积锐减,甚至主产区的药农也不愿种植。1992年天麻货源又趋短缺,于是又出现了第二次高位期,一等天麻飚升为160~180元,特等明天麻竟达200~230元。在高价刺激下,1994年天麻产区种植又迅速回升到3万亩左右,年产量逾1000吨,于是价格又随之回落。此后几年间,天麻价格一直在低价位徘徊。直到1998年天麻产新后,才逐渐走出低谷;但近两年来其价格却极其不稳,忽升忽降,变幻莫测。如1999年统货家天麻价格由原60~80元一路飚升为130~140元,2000年春天麻产新后其价再升为140~160元(野生天麻多达250~280元,优等达300~320元)。但2001年后天麻价格又因种植面积大增而大势下滑,至今己猛跌至家种统货为50元左右(2003年4月禹州药市家种统货甚至降为38元!)。

天麻市场总走势是野生天麻货源紧缺,持续走俏;家种天麻受种植面积、产区气候、种源变异等因素影响而变化。近几年来,天麻销量在不断增长,其原因除临床配方的天麻需量有所增加外,主要是中成药工业及保健品工业以天麻作原料药用量大增之故。现全国有100多家中成药厂,以天麻为主要原料生产了数十种天麻产品(如天麻丸、全天麻胶囊、天麻定眩宁、强力杜仲天麻胶囊、天麻酒等)。同时,天麻保健药膳(如天麻炖鸟鸡、天麻炖羊头等)及天麻蜜饯、天麻礼品或旅游品等都备受人们欢迎。外贸天麻量也有所增加,如2000年,5月韩国商人则大量吃进小天麻,以致小天麻市价也随之攀升至每公斤155元。另外,天麻的价格涨落与各地价差不一,亦可能和人为炒作因素相关。由于天麻易于保管,利于囤积,因此易于炒买炒卖,难免没有囤积居奇,人为炒作的现象发生。

我省利用天麻生产的中成药有全天麻胶囊、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天麻灵芝口服液等10多种,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01年以来年总计产值达2亿元以上。还采用微粉化技术,以提高天麻产品的生物利用度;真空低温浓缩和瞬间喷雾干燥等新工艺,微波灭菌技术提高天麻素的含量和产品质量,建立天麻的指纹图谱和进行天麻加工生产的GMP改造,以提高整个天麻产品的质量,该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省天麻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天麻市场前景仍较看好,但不容盲目生产。其关键在于切实抓好产业链,搞好“公司+农户”,建立牢固产销合同,要严格按GAP要求进行天麻生产基地建设。特别要应用现代科技研究解

决好天麻生产的有关技术关键,要注意其产地环境生态、种质优化、优质丰产技术及产地加工,质量标准,保管贮藏等环节;尤其要在天麻野生资源保护、防止品种退化、质量控制及其指纹图谱等技术上有所突破,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波谱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加以深入研究开发,以确保其优质种源,高产稳产,更好适应市场需要,获取更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