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学号:02106064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

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学院(系):植物保护

专业年级:植保063班

学生姓名:郭振营

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

完成日期: 2010年5月26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0

1.1 杨凌地区概况 (1)

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

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2)

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

2.1 种类调查 (2)

2.2 发生危害 (3)

2.3 防治技术 (4)

3 目的及意义 (6)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6)

4.1 实验材料 (6)

4.2 调查区域 (6)

4.3 调查方法 (7)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

5.1 亚洲玉米螟 (7)

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7)

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8)

5.2 豆荚野螟 (9)

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0)

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0)

5.3 豆啮叶野螟 (11)

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1)

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1)

5.4 桃蛀螟 (12)

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3)

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3)

5.5 甜菜白带野螟 (14)

5.5.1 形态特征描述 (14)

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

5.6 稻纵卷叶螟 (15)

5.6.1 形态特征描述 (15)

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

6 讨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

摘要:本实验于2009年通过对杨凌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等的螟蛾类害虫的调查,采集并鉴定了6种螟蛾类害虫,隶属于螟蛾总科的六个属。并对每一种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的描述。其中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在玉米成熟期、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对于豇豆结荚期种群数量巨大,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类群。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和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总体发生量相对较少。但这四种害虫对于寄主危害都属严重+++。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和甜菜白带野螟Spoladea recurvalis (Fabricius)没有在重要经济作物上发现其幼虫,危害及发生有待进一步调查。最后结合各害虫发生特点对螟虫的防治做了讨论。

关键词:螟蛾; 害虫; 危害; 防治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nout moths Pest Varieties

and Its Occurrence and Harm in YangLing Regions

Student: Guo Zhenying Tutor: Yang Zhaofu

Abstract: Based o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nout moths of different field in 2009, such as corp plant, vegetable and orchards .We found six hazard species belong to six genera were occurred in our investigated field. Furthurmore, we describe th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damaged rating of these species. The quantity of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which exist in maize maturation period and Maruca vitrata(Geyer) which exist in cowpea pod bearing period are very tremendous, which supposed to these two pest should be controled in this time.The quantity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 is moderate while 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is lower. the harmful level of them are all very serious+++ Bu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nd Spoladea recurvalis(Fabricius) have not been caught in economical crops, The occurrence and Harm of these two pest must be further investigated..In the end of thesis, we also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control method.

Keyword: snout moths, pest, damage, control

1 引言

1.1 杨凌地区概况

杨凌全区面积94 km2(耕地面积7066.7hm2),人口18.59万(农业人口11.9万),其位于陕西省关中腹地,东距中国历史名城西安82 km,西邻工业城宝鸡89 km,地势北高南低,呈三层台阶结构,最高海拔530.1 m,最低海拔403.2 m。年平均气温摄氏12.9 ℃,日照2196 h,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35.1 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93. 2mm,四季分明, 具有春暖多风、夏炎热多雨、秋季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少雨雪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

杨凌地区地面组成物质以黄土为主, 土壤比较肥沃,耕性良好, 灌溉方便。农作物以小麦及玉米为主,分布面积广,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另外部分地块种有少量的高粱,面积十分有限。蔬菜作物和果树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于杨凌西南方五星村及其周围,大田种植的蔬菜作物包括豇豆,茄子,西红柿,黄瓜,青椒,大豆等,大棚中除上述几种,还有丝瓜,彩椒等种类。果树资源有柿树, 葡萄, 核桃, 枣树,梨, 苹果, 猕猴桃, 桃, 无花果, 石榴, 樱桃,等[2],但以桃树和苹果树数量最大。部分试验田中,还种植有中草药和外地引进植物。

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螟蛾总科(Pyraliodea)是鳞翅目第三大总科,包括螟蛾科(Pyralidae)和草螟科(Crambidae)。该类群全世界目前已知16, 000种,尤其在热带区分布丰富。螟蛾为双孔类,形态识别特征为第2腹节具有一对鼓膜听器,下唇须一般存在,喙基部具鳞片,前翅R3和R4共柄或合并,后翅Sc+R1和R s在中室端共柄。很多种类的幼虫是农作物、贮粮的重要经济害虫。

螟蛾总科幼虫生物学习性多样,有些为隐藏取食,如包叶、卷叶、织叶、缀叶形成居所。其他可钻蛀为害单子叶植物的茎秆、根部、幼苗、果实及果穗。有些潜叶、造虫室或者寄生于蚂蚁、蜜蜂和胡蜂的巢内。一些类群适应水生环境(Lange 1956; Munroe 1972),大多数植食性,但也有一部分以其他昆虫为食,为捕食者。螟蛾有些种类幼虫为清道夫,以贮藏产品为食或者取食树懒(Waage & Montgomery 1976)和蝙蝠(Solis & Mitter 1992)的排泄物。螟蛾取食各种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及藻类(Solis),其中一个亚科专食蕨类植物(Solis et al. 2004b, 2005 et al.; Yen et al. 2004)。

螟蛾幼虫可以用以下特征与其他鳞翅目幼虫鉴别:1)前胸气门刚毛2个;2)腹足趾钩环式或缺环式(除水生幼虫为二横带式);3)第3-6腹节侧腹区刚毛各3个。鳞翅目夜蛾和蛀果蛾幼虫前胸气门刚毛也为2个,但是夜蛾腹足趾钩为中带式,蛀果蛾第3-6腹节侧腹区刚毛为4个或更多(Solis 1999a)。有关螟蛾幼虫形态和生物学的资料分散,但是Allyson (1981, 1984)对于Spilomelinae和野螟亚科Pyraustinae的幼虫做了研究,Neunzig (1987)对新北区的螟蛾幼虫也做了研究,而对于蛹的研究很不充分(Mosher 1916;

Patocka & Turcani 2005)。

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螟蛾类昆虫属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喜欢再被害物周围产卵,卵粒分散或集中,形状扁平椭圆如鳞片状,覆瓦状,表面光滑或多角形网状有罗纹。螟蛾的卵期没有滞育现象,受精卵的孵化率很高,卵的发育天数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高温缩短孵化期,低温延长孵化期,在亚热带地区一般经过3-6天变为幼虫。

螟蛾类幼虫从卵中孵化后向四周爬行,蛀果危害的咬破果皮向果内穿隧道,危害叶片的直接咬破哦表皮取食叶缘部分。危害水稻的种类多数有扩散习性,常常吐丝随风漂泊到其他植株上或浮于水面上再扩散。做虫苞躲避的幼虫则咬断叶片吐丝卷叶成筒,有蛀食习性的多向茎鞘内部蛀食隧道。螟蛾类幼虫与其他科幼虫不同,大多并非自由裸露生活,经常吐丝缀叶在叶片中间取食,幼虫还常常吐丝在叶片、花朵或茎秆枝杈中间做成丝质通道,以通道作为藏身场所,经常出入取食。幼虫食性大致归纳为多食性、寡食性和单食性。多食性的幼虫对植物的选择范围很广,由于生活所需的食物容易获得,生存适应性很强。如玉米螟是玉米、高粱的大害虫,取食种类十分广泛,我国已知的有玉米、高粱、粟、麻、豆类等20 种作物以及蓼科、菊科杂草20 种。寡食性的幼虫所取食的植物种类比较狭窄,食料局限于一科或邻近的各科的种类,或范围更窄,仅危害一科或一属的植物。如菜螟,幼虫危害萝卜、白菜、甘蓝、黄芽菜、雪里红、榨菜等蔬菜嫩叶及心叶,寄主大都属于十字花科。单食性的螟蛾幼虫只选择一种特殊的植物进行取食,例如水稻三化螟幼虫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

幼虫发育到老熟即寻找合适的场所吐丝结茧准备化蛹。如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在北方危害谷子,越冬前幼虫在植株下部准备越冬。化蛹前向上下活动,预先咬一个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

螟蛾成虫属于夜出性蛾类,一般多在夜间羽化飞翔。白天栖息在草丛、灌木、树枝茂密的地方,很少活动,如果受到惊扰仅作短距离的低飞然后又停落。仓库及室内危害的种类斑螟亚科,成虫不论白天和夜晚都飞翔,夜间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的部位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如桃蛀野螟产卵于桃叶表面,二化螟产卵于水稻秧苗距离叶尖部位半寸较多,第二代产于叶鞘上,成虫的寿命随性别时代及气温的变化影响,通常是雌蛾寿命长而雄蛾寿命短[1]。

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1 种类调查

螟蛾总科许多种类为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危害各种栽培的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各地对螟蛾类害虫的报道也很多,报道的螟蛾害虫种类多达几十种,其中包括:水稻上的毁灭性大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此外水稻上的害螟还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alis Guenee,褐边螟Catagela adjurella Walk,稻显纹纵卷水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刷须野螟Marasmia venilialis,稻水螟Nymphula vittalis(Bremer),稻茼水螟Parapoynx fluctuosalis Zeller等。危害高粱、玉米的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 s Bojer,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ee),高粱小穗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liere)等。危害谷子的有粟穗螟Mampava bipunctella Ragonat。危害甘薯茎的有甘薯蠹野螟Omphisa anastomosalis,网锥蛾野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有菜螟Hellula undalis Fabricius,菜野螟Mesographe forficalis,油菜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危害豆类的有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豆荚斑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大豆卷叶螟Pleuroptya ruralis Scopoli等。危害纤维作物棉麻的有棉大卷叶螟Haritalodes derogata Fabricius、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 recruvalis Fabricius等。危害杨树叶的有杨卷叶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白杨缀叶野螟Botyodes asialis Guenee。危害干果的有干果斑螟Cadra cautella,烟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 a。危害蜜蜂蜂巢腊脾的有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和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危害储粮的有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ubner),一点缀螟Paralipsa gularis Zeller。危害桑树继而影响养蚕事业发展的有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瓜绢野螟Diaphania indica (saunders)。竹子上的螟蛾害虫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 Leech,竹云纹野螟Demobotys pervulgalis (Hampson),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Caradja)等。[5-11]

2.2 发生危害

以上螟蛾种类中,有些是十分重要的农业害虫,每年若不及时有效防治,则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且存在和分布极为广泛。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螟灾害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二化螟、三化螟灾害尤为严重。全国1993年稻螟普遍上升,1996年大发生,此后连年暴发。大致分布在沿江带、南岭带、西南区、海南区及三北区。主要表现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等特点。四川省估计二化螟和三化螟造成的损失占水稻病虫害总损失的40%。吉林省松花江沿岸稻区不时出现农民收割前放火烧掉田间稻草连同少数稻穗(虫伤株谷粒不饱满),因为其中二化螟幼虫太多,不仅收不上稻谷,而且稻草也不能作饲草用,受灾极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1973年-1975年二化螟越冬后幼虫基数每为0-90头/hm2,而1995年-1997年为9390-24345头,是22年前的343倍。浙江省宁海县1997年年冬后幼虫基数平均达14.48万头/hm2。5月中旬螟蛾高峰日田间卵量达30105块/ hm2。未药治田块6月初幼虫量竟达187.5万头/hm2,6月中旬稻苗枯心率73.4%。常德稻区三化螟在部分年份造成大面积的水稻白穗,白穗比例超过15%,一些丘陵地块则达到100%。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年发生世代数明显。例如,过去东北稻区北纬44°以北为二化螟1代区,但1999

年调查却发现不完全第2代。在其它广大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末代转化率普遍提高,出现新的完全或不完全世代水稻上的另一种害虫稻纵卷叶螟与2003年以来在江苏赣榆县连续大爆发,第4(2)代稻纵卷叶螟的累计蛾量127.5头/667m2,217.5头/667m2.未治田块的稻纵卷叶螟危害形成的白叶率达100%。而玉米上的亚洲玉米螟虫害的减产程度国内外早有研究,一般认为在10%或15%左右。但在某些地区明显偏重,如辽宁省辽中、昌图、康平、法库、沈阳5个县市县玉米螟对茎秆为害率调查结果表明,茎秆虫害株率达到100%,每个茎秆内平均螟虫达4.4~9.4头,多数茎秆都在5头以上;爆裂玉米茎秆虫害株率达到100%,虫蛀数量平均每株达10个以上,几乎每节都有。造成受害植株粒重下降,小粒瘪粒增加。2005年,2007年山东济宁危害率则高达91.07%,百株蛀孔数达416.9个,费县2005、2006年的危害率均达80%以上,百株蛀孔数亦达190个以上。甚至2008年在昌图县由于穗柄受玉米螟虫蛀造成果穗落地,受收割机震动时又产生大量落地穗,导致玉米机械化收获失败。[12-15]

另外一些种类,并非是重要经济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但由于忽视防治,则有可能局部爆发,给寄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小蜡绢须野螟Palpita inusitata Butler ,其寄主为水蜡树(一种重要的园林观赏树木)。据有关报道,近些年来在浙江省丽水市区该虫严重发生,有的地段水腊因连续受害而枯死,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城市景观。

2.3 防治技术

螟蛾种类繁多,生活习性不同,对于不同的螟蛾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但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防治。

(1) 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明确害虫的发生规律这是开展防治的前提。现已明确了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以及其他螟蛾的发生消长情况与习性。例如水稻生育期与稻螟成活率关系方面,明确了分蘖期和孕穗期是有利于稻螟侵入和生存的关键时期。其他危害严重的螟蛾消长规律与生活习性方面也有细致的研究。而做好预测预报可以为防治,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如大豆上豆荚野螟的虫情预报,可在夏大豆开花后7-10 d到豆荚变黄期间,定期于傍晚捕捉成虫,当发现数量激增时,使用药剂防治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定点、定期检查荚面和花萼下的卵数,当发现豆荚上的卵数激增时,立即进行药剂杀虫。[16]

(2) 物理防治。利用螟蛾的趋光性,特别是螟蛾科对黑光灯所发射的3600mm的不可见光波的强烈趋性,于夏季夜间点黑光灯诱杀螟虫尤其是对抱卵的雌蛾的诱杀,已成为广泛的推广措施,是一种简便,价廉而又有效的措施。据阎惠等的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的控害效果报告,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可使被害株减退率达40.23%,虫口减退率40.05%,虫孔减退率94.25%,平均防效达60.84%,挽回产量损失率6.33%[17]。但是此方法需注意的是,由于黑光的无选择性,其对于另外的一些有趋光性的有益昆虫亦可能会另外诱杀作用。而利用螟蛾诱剂类型主要包括,食物引诱剂、性引诱剂和产卵诱剂来诱杀螟虫则针对性强的多,对其他有益昆虫也安全的多。

(3) 农业防治。应用农业耕作管理措施防治螟虫消灭螟害有显著的收效。水稻螟虫的防治,在过去冬耕,冬灌,处理稻根与田埂等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改革耕作制度,采用稻草回田,调整播种期和利用期早熟品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螟蛾发生量。在玉米收获后,结合玉米茎秆的利用和副业如作为牲畜饲料、等方面肥料还田或将秸秆充当轻工业原料来处理玉米螟的越冬寄主,可即使有效地降低玉米螟的越冬种群数量,对消灭玉米螟的作用很大。在竹林增施增施氮、磷、钙等肥料,如每年667m2林地除施既肥1500~2000kg外,再施磷酸钾或钙150~200kg, 石灰100kg 可以增强竹林抗竹螟和其他虫害的能力[18]。

(4)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释放寄生蜂及细菌制剂繁殖利用两个方面。早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广东便开始利用人工培育赤眼蜂,散放在甘蔗螟卵收效甚大。六十年代后赤眼蜂的应用则扩展到玉米螟的防治应用上。迄今为止,各种螟虫不同时期的寄生天敌类群,已有不少报道,如寄生于亚洲玉米螟的天敌种类有: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 (Braconidae)、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 、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a ostrinia)、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 )等种类[19, 20]。寄生于欧洲玉米螟的种类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 nubilale[24]。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nteles cypris Nixon、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afefnes (Haliday)等种类。另外,许多捕食性天敌如步甲科、花蝽科、猎蝽科、胡蜂科、蜻科、丝蛇科、园蛛科、蟹蛛科、微蛛科、漏斗蛛科、跳蛛科的某些种类亦可有效控制害虫种类的发生与危害。

细菌制剂包括有白僵菌、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的繁殖利用[28]。例如防治贮粮螟蛾类害虫印度谷螟和地中海粉螟,即可用1%白僵菌拌合,收效甚好。此外,可以利用菌药的办法,如河北唐山地区于上个世纪创造的白僵菌与0.25%和1%的辛硫磷合用来防治玉米螟。

(5)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快速杀死害虫,对防治螟蛾害虫有显著的作用。主要农药种类包括:有机磷、有机氯和植物源农药等。有机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品种,通过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可对螟蛾害虫和其他昆虫起到杀灭作用,但要注意用药时期,用药种类以及作物安全和环境污染、抗药性等问题。如50% 稻螟清EC667m2用量100ml,25% 螟蛾杀星WP667m2用量100g即可对水稻二化螟进行有效的控制[21]。对于植物源农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广大群众便开始发掘多种多样的有治螟效果的野生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的基本特点是来源广泛,适用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施用。防治螟蛾效果较好的有,闹羊花、细辛、鱼藤、羊角扭、苦萝卜、石菖蒲,烟叶、樟树、雷公藤等。

(6) 抗螟选种。此方法主要是收集抗螟品种和品系再进行抗螟筛选,例如水稻育种

选种:水稻茎腔狭窄,厚壁组织厚,叶片多毛,则不易被螟蛾幼虫取食。玉米的诸多品种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亦不同,收获期,就茎秆的抗螟性而言,浚单20、郑农7278、浚单18和滑丰9号具有较强的抗螟性;雌穗期,丰986和登海601有较强的抗螟性[22]。而Bt玉米品种MON810对于玉米螟也有良好的抗性[27]。

(7) 不育技术的应用。不育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元素或是化学药剂处理螟蛾,以达到杂交不育消灭种群的目的。例如应用钴60辐射处理三化螟后期蛹的实验。辐射剂量在3-4万仑即可达到完全不育。释放经辐射处理不育的螟蛾与正常螟蛾配对比例为5:1时,可以基本达到不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螟蛾的防治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防治螟蛾应以综合防治为主。如治理三化螟,在大面积可先应用高效低毒杀虫剂,结合保护天敌,不种群密度压低,然后应用化学不育剂是螟蛾接触而导致不育,又可以利用灯光获性外激素诱杀雄蛾。这样三化螟在一个地区的密度就可逐步下降,在根据相应条件释放大批的辐射处理导致不育的螟蛾,即可将之基本消灭[1]。

3 目的及意义

螟蛾类昆虫是一类重要害虫,其幼虫钻蛀植物茎秆和果实,或卷曲植物叶片,往往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如报道,豆荚野螟对于一般田块豆荚被害率可达50%左右,重发田块可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随之将使得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发生变化,如过去次要的害虫种类有可能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害虫。因此,有必要查清各地区的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进一步明确防治工作的重点,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本实验拟通过对杨凌地区的不同大田环境螟蛾类害虫的调查,查清螟虫种类及优势种类,并对常见种类记述其形态特征、害状特点、分布及危害严重程度,旨在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螟蛾类害虫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 实验材料

采集工具:养虫盒,试管,棉球,纱布,捕虫网,橡皮筋。

标本制作及鉴定工具:昆虫针,泡沫,标签,酒精,显微镜,解剖镜。

4.2 调查区域

玉米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门外玉米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门口外玉米地

五星村玉米地

大豆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号楼北门大豆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门口外大豆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后大豆地

五星村大豆地

豇豆田:五星村豇豆地(包括三个区域,A地:五星村北,B地:五星村西南,C 地,五星村东)

果树(桃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后废弃果园

4.3 调查方法

1)幼虫采集。在不同时期于不同作物上采集螟蛾类幼虫,调查选取植物数量的方法为,对于玉米、大豆、豇豆选取每个试点内的5个点进行取样,每点抽查一定数量的植株或果实。记录有害虫的株数及采集到害虫的数量。对于果树(桃树),取所有残留果实加以统计,记录采到虫果的个数及害虫的头数。将采集到的害虫分类带回实验室饲养。饲养方法如下:

将采集的幼虫放入试管中,每管一头,做好标记。管底放入湿棉球,保持湿度。采集害虫所取食的植物饲养。使自然羽化。羽化后,收集成虫并将其制作成标本,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分类鉴定。

2)成虫采集:在各个调查点采用捕虫网在不同寄主植物直接网捕成虫,并将收集起来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分类鉴定。

3)危害严重程度分析方法

危害程度分为轻微、中等、严重3个等级记载, 分别用“+”、“+ +”、“+ + +”符号表示。以以下标准为依据:

根部和枝干受害程度以植株被害百分率表示。受害率在5% 以下为轻微;5%~10% 为中等;在10% 以上为严重。

叶部受害程度以叶片受害百分率表示。受害率在15% 以下为轻微;15%~25% 为中等;25% 以上为严重。

种实和花受害程度以种实和花被害百分率表示。受害率在5% 以下为轻微;5%~15% 为中等;15% 以上为严重。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调查共发现重要螟蛾种类6种。分别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Hübner)、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甜菜白带野螟Spoladea recurvalis (Fabriciu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5.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亚洲玉米螟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亚科Pyraustinae,秆野螟属Ostrinia。

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5.1.1.1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翅展20.0~28.0 mm,黄褐色,下唇须前伸,超出头部,不足头部的1/2,基部白色,端部深褐色。触角丝状。前翅内横线和外横线均暗褐色,分别为波状纹和锯齿状纹,内横线内侧黄褐色,外横线外侧黄色,两线之间淡褐色,中室中央和端部各有一个褐色斑纹,近外缘有黄褐色带。足浅黄白色;前足端部暗褐色,中足胫节细长,无毛撮及凹槽。雌蛾体长13~15 mm,翅展28~34 mm,体色较淡。

卵:长约1 mm,宽0.8 mm,椭圆形,扁平,略有光泽。卵块常20~60粒呈鱼鳞状排列。初产时乳白色,后转黄白色,半透明。孵化前,卵粒中央呈现黑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头、前胸背板深棕色,体黄白至淡红褐色,体背有三条褐色纵线。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片,排成1横列,其上各生2根细毛。腹部第1~8节各有两列横排的圆形毛片。前4个,后2个;前大后小。其上各生一根细毛。腹足趾钩为3序缺环式。

蛹:被蛹,长15~18 mm,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尾部有褐色钩刺5~8根。雄性生殖孔位于第9腹板,雌性生殖孔位于第8腹板,腹部末端有4~6根钩状刺称臀棘。

5.1.1.2 为害状:

初孵幼虫爬到玉米叶喇叭口或嫩叶上取食,玉米叶展开后形成排孔。三龄前幼虫取食叶肉,出现薄膜,以后则陆续蛀入茎秆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渣;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每点选取植物(玉米100株),记录被害虫危害的植株数和捕到的虫口数量,计算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表1)计算方法如下: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500)×100%

被害植株有虫率=被害植株数中有虫植株/被害植株数×100% 亚洲玉米螟危害十分普遍,调查玉米田块均有此害虫的发生,而在玉米不同时期,亚洲玉米螟的危害情况也不甚相同。玉米幼苗期:害虫种群数量相对较低,危害程度(食叶)较轻+。但是从被害植株的有虫率来看,害虫的迁移行为很频繁,许多有害状的植株,没有采到幼虫。致使幼虫可以危害到更多的植物。并且害状(排孔)多为相邻植株间,可见,幼虫迁移多采取就近原则,优先为害相邻的植株。玉米抽穗开花期: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而此时采集到的幼虫多在危害玉米雄穗,可见害虫危害部位发生明显变化。由叶片发展到雄穗。但是迁移行为明显下降。玉米成熟收获期:此时幼虫是越冬幼虫,种群数量暴增,有时一株植物上可采到2个以上害虫。几乎没有迁移行为。

表1 不同生育期玉米受亚洲玉米螟危害的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

Table 1 Damage and occurrence proportion of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in different

调查发现玉米螟常与桃蛀螟在玉米上混合发生,此外,高粱作物上也有此害虫的发生,危害程度因不同田间管理不同而不同,调查的三个点中,五星村玉米田明显少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门与东门玉米田块。总体来说,亚洲玉米螟危害程度属严重+++,杨凌地区植株受害率达30.9%,发生量较大。

5.2 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

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豆荚野螟属Maruca。

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5.2.1.1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24.0—26.0mm,暗黄褐色,头部茶褐色,中央白色,额部平斜,触角细长褐色,基部白色,长度超过翅长的一倍至一倍半,胸部背面淡茶褐色,腹部腹面近白色,翅暗黄褐色,中央有两个白色透明状斑纹,后翅白色半透明,外缘暗褐色有闪光,后翅内侧有暗棕色波纹状线,缘毛暗棕色,靠近翅后缘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黄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生l根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缺环式。

蛹:初化蛹为黄绿色,后为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浅褐色,后变为红褐色,翅芽伸至第4腹节后缘。触角及中足均伸至第7节,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末端向内弯曲的钩刺8个。蛹外被白色的丝茧。

5.2.1.2 为害状:

幼虫危害豆叶,花及豆荚。豇豆花开放时,豆荚螟幼虫在蛀入花蕾及钻出花外吐丝过程中,在花冠上留有与其体宽相近的孔洞。结荚期,咬圆孔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种荚内部以及蛀孔外堆积粪粒。

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每点选取成熟豆荚或花(闭合花和萎缩花)40个,记录被害虫危害的果实数和捕到的虫口数量,计算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表2)。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200)×100%

被害植株有虫率=被害植株数中有虫植株/被害植株数×100% 豆荚野螟对于豇豆的危害十分普遍,在调查的豇豆地几乎都有此害虫的发生。在豆荚结出后主要选择的豆荚与花进行危害,调查中发现花中特别是豇豆花蕾、新鲜闭合花中,豆荚野螟数量也十分大。危害程度因地块管理的不同而不同,如五星村东豇豆地,没有采取任何农药及农业防治措施,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几乎绝收。而五星村西南和北两地块,虽然进行一些化学防治,但是危害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与该害虫的钻蛀危害特点密切相关。

针对于杨凌地区的总体情况而言,豆荚野螟危害主要为豆类作物,以豇豆为主,危害程度属+++。发生量大,总体豇豆荚果受害率达47.2%。在大豆地也可捕到其成虫,数量却远远少于豇豆田。

表2 豇豆受豆荚螟危害的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

Table 2 Damage and occurrence proportion of Maruca vitrata in different cowpea growth

5.3 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啮叶野螟属Omiodes。

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5.3.1.1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9.0-20.5mm,褐黄色,胸部两侧有细纹,腹部各节有白环,除前翅前缘以外,翅皆暗褐色,前翅有一条斜弯的内横线中室中央有一斑点,中室端脉有另一斑点,外横线伸直,在中室下角及1A脉附近收缩,前后翅有中室端脉斑,外横线向外弯曲,于中室下角附近收缩,外缘线黑色,前翅缘毛暗褐色,后翅缘毛略白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7mm,头部及前胸背板淡黄色,口器褐色,胸部淡绿色,气门环黄色。亚背线、气门上、下线及基线有小黑纹。体表被生细毛。

蛹:褐色,纺锤形。茧长17mm左右,椭圆形,薄丝质,白色。

5.3.1.2 为害状:

幼虫卷叶隐蔽取食叶片,大量出现后常常使叶片卷曲,影响生长。

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每点选取大豆植株40个,记录被害虫危害的植株数和捕到的虫口数量,计算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表3)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200)×100%

被害植株有虫率=被害植株数中有虫植株/被害植株数×100%

表3 大豆受豆啮叶野螟危害的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

Table 3 Damage and occurrence proportion of Omiodes indicata in soybean

豆啮叶野螟作为大豆上的一种害虫,其危害相对也很普遍。而其危害程度,因防治与否关系很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号楼北门大豆地的调查地块,在农药防治前,害虫的危害程度很严重,害状十分普遍,在使用农药防治后,害虫种群数量即可锐减。而在没有采取化学防治的两个地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门口外大豆地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后大豆地)则危害较为严重,五星村大豆田管理相对较好,没有采到此害虫。

针对于杨凌总体情况来说,豆啮叶野螟(食叶)对于大豆来讲危害程度属严重+++。,总体受害率达12.4%,需做好一般防治工作。但在部分地块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门口外大豆地危害较为严重,需注意其发展为主要害虫。

5.4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 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多斑野螟属Conogethes。

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5.4.1.1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6.0-20.0mm,黄色,翅面有许多黑色小斑,头部圆形,下唇须发达,向上弯曲有黄色鳞毛,前半部背面外侧有黑鳞毛,触角丝状,胸部中央有一黑斑,领片中央有一黑斑,肩板前段外侧及中央各有一黑斑,翅黄色,前翅前缘基部有一黑斑,沿基线有三黑斑,外横线及亚前缘线各有八个黑斑,亚前缘线以外有三个黑斑,后翅中室内有二个黑斑,外横线有七个黑斑,腹部第一,三,四五各节背面有三个黑斑,腹部二、七节背面无斑,第八节末端黑色,雄蛾明显,雌蛾模糊。

幼虫:头褐色,胸背暗红,中后胸及1-8腹节各有褐色毛片8个,排成2列,前列6个,后列2个。

蛹:淡褐色,第一至七节背面各有两列突起线,其上生刺1列。

5.4.1.2 危害状:

a)桃树:幼虫孵化后首先取食桃叶主脉而后蛀入果实内部,食害幼虫主要从果皮

四周蛀入果实,并慢慢排出粪粒,分泌胶汁。幼虫从内部蛀食,甚至钻入核层

果仁蛀食。

b)玉米上:主要蛀食雌穗,取食玉米粒,且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初孵幼虫从

雌穗上部钻入后,蛀食或啃食籽粒和穗轴,钻蛀穗柄常导致果穗瘦小,籽粒不

饱满。蛀孔口堆积颗粒状粪渣。

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调查采取五点取样,对于玉米上的桃蛀螟,与亚洲玉米螟的调查配合进行。每点选取植物(玉米或高粱100株),记录被害虫危害的植株数和捕到的虫口数量(表4),对于桃数上的桃蛀螟,选取所有残留果实进行统计,记录被害虫危害的植株数和捕到的虫口数量,计算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表5)。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500)×100%

被害植株有虫率=被害植株数中有虫植株/被害植株数×100% 桃蛀螟的发生主要在玉米及桃树上,在玉米上是仅次于玉米螟的一大类蛀干害虫,但是相对而言其种群数量较低。桃树上,桃蛀螟的发生危害数量较低,如在废弃果园种群数量也较低,可能与采样期较晚(桃树成熟后期)有关,但该虫迁移率较高,害果有虫率较低。

针对于杨凌总体情况来说:玉米上的桃蛀螟,其对于玉米成熟期危害(蛀干)属严重危害+++,发生量较亚洲玉米螟为少,总体植株受害率达11.3%,但仍需加以注意。对于桃数上的桃蛀螟(蛀果)危害程度亦属严重+++,总体果实受害率达11.1%,需注意防治。

表4 玉米成熟期受桃蛀螟危害的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

表5 桃树受桃蛀螟危害的被害率和被害植株有虫率

5.5 甜菜白带野螟Spoladea recurvalis (Fabricius)

甜菜白带野螟Spoladea recurvalis (Fabricius) 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青野螟属Spoladea。

5.5.1 形态特征描述

5.5.1.1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7.0-23.0mm,棕褐色头部白色,额有黑斑。头部白色,触角黑褐色,下唇须黑褐色向上弯曲,胸部背面黑褐色,腹部环节白色,翅暗棕褐色,前翅中室有一

条斜走波纹状的,黑缘宽白带。外缘有一排细白斑点,后翅也有一条黑缘白带,缘毛黑褐色与白色间隔。

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甜菜白带野螟主要采用的是网捕的收集其成虫,成虫数量十分巨大,多存在于田边杂草及草丛上。但其幼虫并未发现为害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其对于经济作物特别是对于农作物来说,其在杨凌地区的危害及发生有待进一步调查。

5.6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 隶属于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纵卷叶野螟属Spoladea。

5.6.1 形态特征描述

5.6.1.1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6.0-20.0mm,灰黄褐色,头部及颈片暗褐色,下唇须下侧白色,腹部有白色及暗褐色环纹,腹部末端有成束的黑白色鳞毛,前翅前缘及外缘有较宽的暗褐色,内横线褐色弯曲,外横线伸直倾斜,中室有一暗褐色纹,后翅黄色三角形,有两条横线向翅后角弯曲,中室有一斑纹,外缘有暗灰褐色带。

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稻纵卷叶螟主要采用用网捕收集成虫,其成虫多于甜菜白带野螟混合存在于田边杂草及草丛之中。其幼虫并未发现为害重要的经济作物上,因此其对于经济作物特别是对于农作物来说,其在杨凌地区的危害及发生有待进一步调查。

6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杨凌地区主要螟蛾类害虫共有6种,其中以玉米上的玉米螟及豇豆上的豆荚螟危害最为严重,危害程度达+++,其发生范围也十分普遍。桃蛀螟及豆啮叶野螟两种,危害程度亦属严重+++,但其发生范围和发生量相对较小。甜菜白带野螟和稻纵卷叶野螟未在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上发现其危害。

因此,亚洲玉米螟和豆荚野螟每年都应重点防治,而桃蛀螟和豆啮叶野螟两种,应密切注意其种群数量的动向,若有大面积危害趋势,应及早扑灭。

亚洲玉米螟危害尤为严重,重要原因是常年玉米的连作,越冬秸秆处理不当,农民缺乏玉米螟的防治意识。在玉米幼苗期,亚洲玉米螟幼虫危害叶片造成排孔,不像其他害虫(如粘虫)将叶片蚕食大半,而容易为人们忽视期其存在,不加注意,以致造成日后害虫种群数量的暴涨。因此做好虫情的预测预报,加强防治工作,是控制玉米螟的必要途径,玉米螟的防治时期可选择在玉米幼叶期和收获后期。玉米幼叶期,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相对偏少,玉米植株较矮,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可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如化学农药或人工防治,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之下。另外对于玉米收获后,尽可能的配合玉米杆的再利用,杀死越冬幼虫而减少来年越冬代的数量。

对于豆荚野螟,防治工作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防治时期。选根据其幼虫初始主要为害花,后转食荚果,故而防治关键期应该在花期,防治上应以花蕾为主要对象,采取治花保荚的防治对策,尽可能的除去害虫及已被害虫危害的花或花蕾,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多次喷洒,降低花期危害的害虫种群数量。

豆啮叶野螟,幼虫最先卷叶危害,属食叶害虫。防治难度相对较低,在有危害趋势时可及时采取措施,尽快人工去除害叶和害虫。但重要的是做好预测预报,做到及早预防,及时治理,避免宜忽视其危害而造成大豆的大面积减产。

桃蛀螟的综合防治,仍应以减少越冬虫源为主,玉米上的桃蛀螟,其防治可结合玉米螟一起进行,重要的是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减杀死越冬幼虫。桃树上,应及时销毁病果。另外建议桃树地不要间作玉米或高粱等作物,以减少虫源。

对于以上的种类皆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亦降低成虫数量,来减少幼虫数量。

关于甜菜白带野螟和稻纵卷叶螟,由于其未能在重要的经济作物上发现其危害,其发生情况需进一步调查。

总体而言,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进行,在防治方面应该从将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综合治理。特别对于钻蛀危害的螟蛾种类应及时尽早的在其未能进入植株或果实的时候将其种群数量尽可能的压低,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学号:02106064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 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学院(系):植物保护 专业年级:植保063班 学生姓名:郭振营 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 完成日期: 2010年5月26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0 1.1 杨凌地区概况 (1) 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 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2) 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 2.1 种类调查 (2) 2.2 发生危害 (3) 2.3 防治技术 (4) 3 目的及意义 (6) 4 试验材料及方法 (6) 4.1 实验材料 (6) 4.2 调查区域 (6) 4.3 调查方法 (7)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 5.1 亚洲玉米螟 (7) 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7) 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8) 5.2 豆荚野螟 (9) 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0) 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0) 5.3 豆啮叶野螟 (11) 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1) 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1) 5.4 桃蛀螟 (12) 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3) 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3) 5.5 甜菜白带野螟 (14) 5.5.1 形态特征描述 (14) 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 5.6 稻纵卷叶螟 (15) 5.6.1 形态特征描述 (15) 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 6 讨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茶树病虫害知识(全)

叶部病害——1、茶饼病 茶树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 又名叶肿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湖北、广西、台湾等省区的山区茶园, 尤以云、贵、川三省的山区茶园发病最重。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均有发生。 1、症状 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 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2、病原 外担子菌学名为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 属外担菌目外担菌科外担菌属。病斑背面隆起部分的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子实层。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 单胞、无色, 长宽为49~150×3.5~6微米。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肾形, 长椭圆形, 单胞无色, 长宽为9~16×3~6微米,成熟时产生一隔膜, 变成双胞。 3、侵染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翌春或秋季, 平均气温在15~20℃, 相对湿度85%以上时, 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初侵染, 并在水膜的条件下萌发, 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寄主组织, 在细胞间扩展直至病斑背面形成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传播进行再次侵染。一个成熟的病斑在24小时内可产生近百万个担孢子, 病菌寄生性强, 当病组织死亡后, 其中寄生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担孢子寿命短, 2~3天后便丧失萌发力,在直射阳光下, 0.5~1小时即死亡。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也与气温、湿度和日照的关系密切。一般日平均气温为19.7℃时, 为3~4天; 15.5~16.3℃, 需9~18天。山地茶园在适温高湿、日照少及连绵阴雨的季节, 最易发病。西南茶区于7~11月, 华东及中南茶区于3~5月和9~10月, 广东海南茶区于9月中旬至翌年2月期间, 都常有发生和流行。就茶园本身来说,低洼、阴湿、杂草丛生、采摘过度、偏施氮肥、不适时的台刈和修剪以及遮荫过度等, 也利于发病。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小叶种表现抗病, 而大叶种则表现为感病, 大叶种中又以叶薄、柔嫩多汁的品种最易感病。 4、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增强茶树抗病力。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在国外, 曾用0.15%十三吗啉药液抑制病斑上担孢子的形成, 用50ppm的比锈灵药液可完全抑制担孢子萌发,用500ppm或1 000ppm药液喷雾,可控制已被感染6~9天的病斑扩展。

虫害种类

蛾蠓 中文学名:蛾蠓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幼虫细长筒形,全头型,无足,两端气门式或后气门式,体12~16节,体背侧多有骨化片,侧腹面常有膨突帮助移动,后气门式的气门位于一短粗管上;体多刚毛或棒状毛,腹端常有长毛或毛刷等饰物;水生幼虫还有气管鳃和附着用的吸盘状结构。幼虫多为腐食性或粪食性,生活在朽木烂草及土中,有些生活在下水道中,羽化后常见于室内。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 繁殖方式: 蛾蠓主要孳生在潮湿、松软、富有腐殖质的土壤内及水塘、树洞、沼泽和住区附近的粪坑、污水沟等处。 防治方法:1室内清除积水,疏通沟渠;及时清除下水地漏壁的积垢,保持清洁干燥,使蠓类无栖息和滋生之地。 2家庭使用化学药剂合成除虫菊酯类药品对下水、地漏积水处进行滞留喷洒。

蚂蚁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不排除个别情况),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一般有蚁后,工蚁2级。在特定的时间出现未受精的雌蚁和雄蚁,有些种类的工蚁头部特化变大变成兵蚁。有些种生活在其他种的巢内,其幼虫由宿主的工蚁餵养。 1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胸部大,生殖器官发达,在大部分种类和情况下只有蚁后负责产卵,部分种类,如猛蚁,蚁后可自己捕食。 但是蚁后不能掌控整个蚁群。 2雌蚁:交尾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交尾后脱翅成为新的蚁后,俗称“公主”或“天使”,大部分雌蚁在交配后会脱翅,但是极少数不会脱翅。 3雄蚁:或称父蚁。有翅。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俗称“王子”或“蚊子”。完成交配后不久即死亡。 4工蚁:又称职蚁。无翅,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 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为了冬眠,蚂蚁们要在秋天吃大量的食物来储存体内的脂肪,而在接下来的整个冬天它们是不进食的。正因为如此,蚁群中的工蚁们几乎每天都在寻找食物,以保证蚁群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吃到足够的食物来抵御冬季的寒冷。有些种类有生殖能力,如双针棱胸切叶蚁,以及部分猛蚁。 5兵蚁:“兵蚁”是对某些蚂蚁种类的大工蚁的俗称,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小黄家蚁 小黄家蚁体型较小,工蚁体长仅有1.5-2毫米左右,带有针刺。国内各地都有发现,常在厨房、封闭的阳台的杂物堆底下和墙壁缝隙等处筑巢栖息,危害较广。小黄家蚁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黄蚂蚁,是蚂蚁的一种。它的身体比普通的室外蚂蚁小,约3mm左右,身体橙黄色。它一般在室内危害,在墙下或室内营巢,每一巢穴分工明确:工蚁日夜工作,多数无兵蚁,蚁王(又叫蚁后)繁衍后代。每个巢中有数头蚁后,每只蚁后一年中平均可产卵3500粒,繁殖力可谓惊人。在室内如果发现成群结队来自不同方向的许多蚂蚁,就说明此处已“盈满为患”了。 小黄家蚁食性很杂,我们吃的糖、蛋糕、肉等都是它们的美味,还能取食病人的脓痰。该蚁在有传染性的物体(如用过的外科敷料、厕所内的物品)上爬行,会直接携带各种微生物,如:伤寒、痢疾、鼠疫等杆菌。当其取食人的食物时,就会把病菌带到食物上,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它们还会侵入居室叮咬人体引起红斑、疼痛、奇痒,尤其是它爱叮咬婴儿,还可能造成新生儿脐带感染发炎,引起败血症等。

第一章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第一章农业害虫的识别 第一节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一、农业害虫的概述 1、农业害虫的概念: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一类昆虫。如蝗虫主要吃农作物的叶子。 2、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 当发生虫害时,会造成不同产量的下降,甚至使庄稼绝产。如黏虫大发生时可将禾谷类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绝产。 (2)对品质的影响 会使作物果实不饱满,空洞,完整率、出米率、出油率降低。如大豆食心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豆粒,使大豆残缺或留下虫眼,导致大都品质下降。 二、农业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为害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对植物根部的危害 农业害虫为害作物根部的主要是地下害虫,如蛴螬咬断作物的根,咬断处断口整齐,轻则缺苗断垄,重则绝收。 2、对植物茎部的为害 为害作物茎部的害虫主要是蛾类,如玉米螟破坏玉米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植株受损后,茎秆易被风刮断。 3、对植物叶和花的危害 为害作物叶和花的害虫较多,如蝗虫咬食叶片,将作物食成光杆。蚜虫刺吸叶片的汁液,使幼苗叶片生霉发黑,枯死,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生长发育。 4、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危害 为害作物果实和种子的主要有大豆食心虫、二十八星瓢虫。 三、导致农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影响害虫种群兴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虫源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1. 虫源因素 虫源指虫害发生后,受害地块越冬害虫的数量。虫源多,易引起虫害的发生;虫源少,不易引起虫害的发生。 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水等,这些因素总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昆虫。 (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如书中表1-1. (2)温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问题实质上是水的问题。昆虫身体的含水量一般为体重的46%-92%。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主要有:从食物中获得;直接饮水;利用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靠体壁吸水。温度能影响昆虫个体发育的快慢、存活率、生殖率、活动、地理分布等。

病虫害调查报告

病虫害调查报告 篇一:虫害调查报告 工厂虫害调查报告 一建立网报测点1分类设立测报点2监测调查的重点 二开展监测调查1监测区域的待定2调查方法 灯诱法:灯诱是指利用虫情测报灯、杀虫灯诱捕趋光性害虫,通过对诱捕到的害虫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分析害虫的发生量和发生趋势。每栋楼选择十处各挂一台杀虫灯,每周开灯不得少于4天,统计当天灯下诱集的害虫数量。 抽样调查:每栋楼选择一块临时标准地(每栋楼不得少于十块临时标准地)每周进行抽样调查,观察害虫数量级种类进行统计。 三数据上报 将每周监测到的不同区域的害虫数量及种类上报公司相关负责部门四发布预报 1、病虫灾害预报根据灯诱和调查的结果,结合病虫发生规律,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期及发生趋势,定期或不定期向公司相关部门,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减少病虫灾害损失。 2、预报种类主要分三种,一是“病虫灾害动态”,报告对象主要是领导,内容是病虫害发生现状、发生种类和组织管理。二是“病虫情预报”,报告对象主要是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内容主要是依据调查的数据,作具体的技术分析,对未来可能

的发生地点、危害程度和发生趋势进行预报三是“病虫害防治预报”,报告对象各车间仓库负责人,内容是即将发生的病虫信息、防治最佳时间和防治方法等 3、发布途径1)在防治关键时期,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向各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发出病虫情预报。2)利用公司的“虫害防护专栏”张贴病虫情简报,指导车间,仓库,宿舍,开展防治工作。 五、组织管理与职责 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监督、检查虫害监测预报工作。 2、设立职责部门指导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督促各相关部门及时做防护工作。 六、技术支撑 1、专家解答市级单位负责常见病虫害的种类鉴定;省局负责新发生病虫种类的鉴定,方法是基层对鉴定不出的种类,用数码相机(500万像素以上)将保存完整、鳞片未脱落、颜色斑纹清晰的昆虫标本或卵、幼虫、蛹、病害等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拍摄成数码相片,写上采集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将照片直接上传以寻求帮助。 20XX厂区生产区域虫害检查表 虫害总结报告 篇二:林果病虫害调查报告 新疆农业大学 课程名称:调查技术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林果病虫害防治,林学(091)班

合欢树病虫害的种类及防治

合欢树病虫害的种类及防 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合欢树病虫害的种类及防治 合欢树枯萎病为系统性传染病,是合欢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在幼树、大树均可发生,1年生苗发病少,3—5年生树发病多而严重,生长势弱的植株发病多,发病速度快,易枯死。 1.1发病症状幼苗染病叶片变黄,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成株染病,先从1~2根枝条出现症状,病枝上的叶片萎蔫下垂,叶色呈淡绿色或淡黄色,后期干枯脱落,随后部分枝条开始干枯,逐步扩展到整株,至死亡。截开主干断面,可见一整圈变色环,树根部断面呈褐色或黑褐色。 1.2影响条件合欢枯萎病受气候条件、土质和地势、栽培环境及栽植管理的影响。高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积水地易发病;在草坪中种植的合欢,易受草坪中镰刀菌根腐病病原的交叉感染,发病较多;移栽或修剪等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伤口,会增加镰刀菌侵染机会,使植株发病;管理过程中,忽干忽湿,缺肥少水,大水漫灌,排水不及时等均会影响植株生长,降低抗病力而加重发病。 1.3防治 一是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浅色花的驰闻、深红色花的夏洛特等,在种植形式上,最好采取单株或几株点缀种植于绿化带、花园、庭院,不宜大面积或在街道上做行道树,因为街道土壤坚实,排水不良。 二是做好合欢幼苗的病虫害预防。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喷1次甲胺磷2000倍液,防止蚂蚁等害虫危害幼苗,以后定时定量在叶面上喷洒叶面肥,提高苗木抗病能力。

三是选择适宜生长的栽植地。以土壤疏松、排水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切忌低洼积水。 四是减少伤口。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尽量少剪枝,剪口要适当涂抹保护剂。移栽时,以移栽小苗为宜,因大树移栽中的伤根多,为病原侵染提供了可乘之机;大树移栽时,减少起苗与运输、定植时间,栽前对根部进行杀菌消毒,可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移栽时,可用10%硫酸铜溶液蘸根处理,也可同时喷施生根粉等生长调节剂,以促进根系萌发生长。对于已截过的枝干断面,涂抹保护剂,通过绑草加以保护,防治病菌侵入。栽后加强管理,立即灌透水,促进伤口及时愈合,在日常浇水、施肥等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创伤口。旱时浇水,雨后排涝,定期施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五是减少菌原感染。合欢树尽量不在草坪中栽植,因草坪携带菌原对合欢会造成交叉感染;对栽入草坪中的合欢树,要清除树四周的草坪及杂草。在移栽前,尽量提前挖坑,高温晾晒,用40%五氯硝基苯处理栽植坑土,尤其是对枯萎病高发区,必须进行土壤灭菌处理。 六是药剂处理。对症状轻微的病株,在更换土壤的同时结合药剂处理进行控制。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60%多·福可湿性粉100倍液喷洒树干或涂抹;或使用14.5%多效灵水溶性粉剂、40%五氯硝基苯粉剂300倍液,以及抗枯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常规浓度浇灌土壤,每8天左右灌1次,连续3~4次可有效遏制病情扩展,并使植株逐步恢复;而使用70%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通过输液的方式输入植株内,可提高疗效。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对树穴及周围相邻土壤浇灌40%福美胂50倍液、40%五氯硝基苯粉剂300倍液,进行消毒,防止病菌蔓延。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园林绿化 【摘要】: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使更多的人群对当前的生存环境、活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担负着越发重要的工作职责,同时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侵袭现象越发严重,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唯有就我国现实状况与各个城市植物栽培种植状况,应用对应性病虫害防治处理技术,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植物;害虫种类;防治技术 1 、园林植物虫害特点 1.1 虫害类别多 园林植物的类别较多,设计和规划存在较多差异,不但具备乔、灌、草融合的复式种植,还存在一些稀有的种类。丰富的植物类别、数量乃至生态环境,均为病虫提供了丰沛的食物来源以及寄住场所,构成了园林植物特殊的病虫类别以及构造。 1.2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逐渐恶劣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愈发烦琐,环境污染现象尤为严重。街道的树木、花卉通常被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设施所影响,并受到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毒气、废水等所影响,园林植物不具备健康的生长环境,植株生长不够强健,抗病能力降低,使害虫有可乘之机。 1.3 虫害防治阻碍大

园林植物自身环境乃至城镇环境的特殊性,使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应依照虫害的发展形式,乃至受害植物或寄主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保障防治的有效性。 2、园林植物害虫种类 2.1 地下害虫 顾名思义,地下害虫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在地下,植物根茎就是它们的食物,它们通过吸食植物的根茎来获取养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破坏作用,典型的地下虫害有蝼蚁、地老虎等。 2.2 刺吸式害虫 这种害虫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数量庞大、二是体型很小,三是分布非常密集,通常是分布在植物的花蕾和枝叶之上。它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刺针式口器吸食植物枝叶,最终造成植物花蕾枯萎,严重者还会导致植物死亡。与其他虫害类型相比,刺吸式害虫有较大的防治难度,椿象、蚜虫以及螨虫是常见的几种刺吸式害虫。 2.3 蛀食性害虫 这种害虫在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就开始吃树木的枝干,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还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常见的类型有白蚁和天牛。 2.4 食叶害虫

地下害虫的危害种类与防治

地下害虫的危害种类与防治 地下害虫是指在土中生活危害植物根部、近土表主茎及其他部位的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等。这类害虫种类繁多,危害寄主广,它们主要取食园林植物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生长不良。其中对园林植物危害性较大的有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都以幼虫危害。由于它们分布广,食性杂,危害严重且隐蔽,并混合发生,若疏忽大意,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一、园林植物地下害虫的种类、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 1.蝼蛄俗称“土狗子”,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壤中开掘隧道,咬食幼苗根和茎,使幼苗干枯死亡。食性杂,能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蝼蛄分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台湾蝼蛄、普通蝼蛄等几种,是危害草坪等园林植物的常见害虫,也是对高尔夫球场果岭草坪危害最大又最难防治的地下害虫。它具有一对非常有力呈锯齿状的开掘足,在地下来回切割草和根茎并往前爬行,拱出条条隧道,所过之处,根茎全被切断,轻则降低草坪质量,重则造成大片草坪死亡。 华北蝼蛄是华北地区草坪和苗圃内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其成虫体长42厘米左右,茶褐色,翅短小,前足扁平,有尾须两根,前胸中央有一个心脏形暗红色斑点,以成虫和幼虫咬食幼苗的根和嫩茎,

并在床面上钻隧道,造成缺苗现象。 蝼蛄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深度为地下水位以上和冻土层以下。3月下旬至4月上旬,蝼蛄逐渐苏醒,随着地温升高,蝼蛄开始活动,当平均气温达到11.5℃左右时,开始出现蝼蛄拱出的虚土隧道。日平均气温达18℃左右时,危害猖獗。在酷暑时,蝼蛄潜入土中越夏,只是在新播种地稍有危害。8月底至10月初,又是一个危害高峰,10 月中旬后,陆续入土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点活动最旺盛,多在表土层或地下活动,特别是在高温、高湿、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最频繁。 刚孵出的幼虫喜群集、怕风、怕光、怕水。非洲蝼蛄孵化后群集时间为3-6天,华北蝼蛄群集时间稍长,而台湾蝼蛄群集时间最长,达5-11天,以后分散潜入地中危害。因此,在6-8月份如发现向下的洞中有虚土或杂草堵塞,往往是蝼蛄的卵室或幼虫的群集地,顺着洞下切取土,可找到蝼蛄的卵块或幼虫,或下挖可找到成虫。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地域中生活,对马粪等未腐熟的有机质特别感兴趣,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 2.蛴螬蛴螬是各种金龟子幼虫的总称,俗称“土蚕”。体近圆筒形,常弯曲成“C”字形,乳白色,密被棕褐色细毛,尾部颜色较深,头橙黄色或黄褐色,有胸足3对,无腹足。专门取食园林植物根茎部,引

病虫害调查

关于若干常见作物常见害虫的调查报告 设计方案 学院资

一、调查目的 1.田间调查是农业昆虫教学要环节,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昆 虫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掌握各种作物上常见害虫的种类,发育进度,分布区域大小,发生期早 晚,发生量大小,作物受害程度。 3.掌握调查作物害虫的调查方法,包括,取样单位,取样方法,结果计算 等。 二、调查时间与地点 此次调查: 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点:华南农业大学启林北农场基地 三、调查取样方法 A 在具体落实到调查的基本单元时则需根据害虫的分布型确定样方布局。害虫在田间的分布型: (1)随机分布(2)核心分布(3)嵌纹分布 常用的样方布局有:

五点式(1、2)常用于随机分布型害虫的取样。 对角线式(3、4)常用于随机分布型害虫的取样。 棋盘格式(5)常用于核心分布型害虫的取样。 平行线式(6、8)常用于核心分布型害虫的取样。 Z字形抽样(7)常用于嵌纹分布型害虫的取样。 1. 随机取样:取样时完全排除任何主观性,使取样整体中的每个单位具有同等初抽取的机会。 2. 分段取样:又称分层抽样、阶层抽样。当总体中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有明显差异时,就表示总体里面有阶层。即在总体中随随机抽取或顺次抽取若干初级样本,然后再从初级样本中抽取次级样本,依次类推。如果树害虫的调查。 3. 定点抽样:为了了解害虫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则需要在随机选点的基础上,采取定点定株调查。 4. 双重抽样(间接抽样):对一些隐蔽虫态可通过作物被害情况来推算出可能发生的虫数。如虫孔数、有虫株率、花叶数、虫果数等。 B 取样单位和数量 取样单位有: (1)长度单位。常用于密植条播作物。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有哪些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有哪些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那主要虫害的种类有哪些呢?危害植物的虫害有昆虫、螨类、软体动物等,国内已知的害虫约400种,北方常见的有40种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在适合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植物内为害。可造成植物倒伏、死苗、斑点、黑果、萎蔫等病状,在病部带有明显的霉层、黑点、粉末等征象。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部溢出细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特征。 3.病毒病主要借助于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病可通过线虫传染。病毒在杂草、块茎、种子和昆虫等活体组织内越冬。病毒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花叶、黄化、卷叶、畸形、簇生、矮化、坏死、斑点等。

4.线虫病植物病原线虫,体积微小,多数肉眼不能看见。由线虫寄生可引起植物营养不良而生长衰弱、矮缩,甚至死亡。根结线虫造成寄主植物受害部位畸形膨大。胞囊线虫则造成根部须根丛生,地下部不能正常生长,地上部生长停滞黄化,如地黄胞囊线虫病等。线虫以胞囊、卵或幼虫等在土壤或种苗中越冬,主要靠种苗、土壤、肥料等传播。 二、虫害种类 危害药用植物的动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是昆虫,另外有螨类、蜗牛、鼠类等。昆虫中虽有很多属于害虫,但也有益虫,对益虫应加以保护、繁殖和利用。因此,认识昆虫,研究昆虫,掌握害虫发生和消长规律,对于防治害虫,保护药用植物获得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昆虫由于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也不相同,主要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害虫,如甲虫、蝗虫及蛾蝶类幼

茶树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

茶树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 我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叶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保健饮料,亦是重要的传统出口创汇农产品。但茶树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面临着病虫的危害,最终导致茶农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天敌,掌握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成为了夺取茶叶优质高产的关键点。 1茶树病虫害发生基本情况 1.1我国茶树病虫害发生总体情况我国幅员辽阔,茶区分布广泛,各地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此病虫种类繁多,区系复杂。据调查,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茶树害虫,我国有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有50~60种。这些害虫以昆虫为主,少数为螨类。茶树病害近100种,常见的病害约30多种,害虫约40多种。从全国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来看,茶树害虫的种类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国四大茶区茶树害虫种数呈现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北茶区的趋势。其在全国各名茶区都有较为严重的害虫种类。茶树病害则以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的较为严重,病害种类较多;北方茶区如陕西、山东等省份则情况较轻,病害种类较少。 1.2茶树主要芽叶、茎、根病害茶叶芽叶病害主要有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芽枯病等。其中茶白星病、茶饼病以高山茶区发生较为严重;茶芽枯病则在浙江、湖南等省份为常见病害。成叶和老叶以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煤病为主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这些病害发生。主要的茎病有在江南及南方茶区发生较为普遍的红锈藻病;老茶园中常见的地衣、苔藓、膏药病以及在局部地区茶园发生的茶胴枯病、茶枝木腐病。根病主要分为根腐病类和茶苗根结线虫病。在南方茶区根腐病类以茶红根腐病和茶褐根腐病为主,华东和北方茶区以茶苗白绢病和紫纹羽病为主。茶苗根结线虫病在全国范围内的茶区中都普遍发生且较为严重。 1.3茶树主要害虫种类 ①叶蝉类,如小绿叶蝉,在全国为范围的名茶区内都有发生。 ②螨类,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其中茶跗线螨在西南茶区以及江南茶区局部发生严重。 ③黑刺粉虱,其在江南茶区以及华南茶区部分地区发生严重。 ④蚧类,西南茶区以角蜡蚧和茶牡蛎蚧普遍发生;长白蚧和椰圆蚧在江南茶区发生。

虫害调查报告

东方市甘薯害虫种类调查 100℃的冰 甘薯属于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是我国种植最广、产量最大的薯类作物,它的块根可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甘薯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并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在甘薯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害虫的为害,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坏,给生产上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损失。据统计,危害我国甘薯的害虫共有110多种。并且不同地区的害虫种类也有所差异,特别是优势种群,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在生产上非常有必要了解各个地区甘薯害虫的优势种群,以指导生产。 东方市地处海南岛西部,该地区常年比较干旱少雨,适合种植甘薯等旱粮作物。近年来,该地区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已成为本地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措施的变革和环境条件的改变,甘薯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笔者于2005年7~8月调查了新街镇、三家乡、四更镇等地区的甘薯害虫,以摸清东方市甘薯害虫的种类及优势种群,为东方市甘薯害虫的防治提供部分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概况 东方市新街镇、三家乡、四更镇等甘薯地为调查地点。调查地有旱坡地、潮湿地。大多成片种植红薯和白薯,以红薯为主要品种,并与其他品种套种,也与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间作。另外,也调查了零星种植的小块甘薯地。 1.2 调查时间 7月18日至8月28日,每隔 5天调查一次。共调查9次。 1.3 调查材料 捕虫网、饲养盒、镊子、指形管、标本夹、保色液、记录本、昆虫针、酒精、卫生球。 1.4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网捕、人工搜索利用指形管捕捉相结合的方式。网捕时距甘薯叶从顶部约 3cm 呈 8字形摆动进行表面扫捕,以及将网插入甘薯叶丛行间进行扫捕,取点照顾田内与田边,每点至少扫捕 5网。人工搜索时采用五点式取样,每点 5m2。注意从甘薯的叶面、茎干、地下薯块各部位的害虫情况及为害状。同时以不定点的随机查看作为补充。各种方法所采集的昆虫均仔细收集后携入室内鉴定保存。 1.5 鉴定方法 利用有关的专著、图谱、检索等书籍进行核对。对于资料缺乏或不能确定的种类,请老师帮助鉴定。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甘薯害虫种类 本次调查东方市的甘薯害虫,经室内鉴定,共查出害虫29种,隶属5目20科。(见表1)2.1.1 从分类学上来看,其中鞘翅目害虫10种;鳞翅目害虫 8种;直翅目害虫 7 种;半翅目害虫3种;同翅目害虫 1 种;共计29种。 2.1.2 从为害时期来看,幼苗期发生比较少,常见的害虫有甘薯天蛾、丽鞘叶甲。成熟期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的地下部分有甘薯小象甲和铜绿丽金龟幼虫;叶面部分的有甘薯天蛾幼虫、甘薯丽鞘叶甲等,成熟期害虫种类较多。 2.1.3 从为害部位来看,主要为害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或曲卷的害虫直翅目害虫有:东亚飞蝗、短额负蝗、红褐斑腿蝗、中华蚱蜢;半翅目害虫有:红背安缘蝽、二星蝽、甘薯跳盲蝽;同翅目害虫有:桃蚜;鞘翅目害虫有:铜绿丽金龟、甘薯丽鞘叶甲、甘薯小绿龟甲、大斑芫菁、眼斑芫菁、豆芫菁、甘薯褐龟甲、茄二十八星瓢虫;鳞翅目害虫有:甘薯天蛾幼虫、甘薯麦蛾幼虫、幻蛱蝶幼虫、八点灰灯蛾幼虫、甜菜夜蛾幼虫、斜纹夜蛾幼虫、小地老虎幼虫。主要为害茎蔓的害虫,造成蛀空茎蔓等,包括鞘翅目的甘薯小象甲和鳞翅目的甘薯茎螟幼虫。主要为害根、薯块的害虫,造成薯块腐烂发臭或薯块表面有蛀道,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包括鞘翅目的甘薯

害虫分类及其代表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其中红字为益虫)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分节的足,故又称六足纲。昆虫纲由3纲、33目组成,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 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 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温室白粉虱;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或“椿象”;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 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 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 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 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Neuroptera)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是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作物,在其年生长周期中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根据年生长规律进行的茶树管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现结合一年中的主要茶事活动,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为五个阶段加以概述。 一、越冬休眠期(10月至次年2月) 随着气温下降,各种病虫先后潜伏越冬。结合茶园冬季管理,不失时机地开展病虫害的越冬防治,对减轻来年的为害,作用显著,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1、茶树主要病虫及越冬场所 (1)害虫: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在茶树或茶园内外的杂草、作物上越冬;茶毛虫、茶黑毒蛾以卵,茶小卷叶蛾、蓑蛾类、黑刺粉虱、黄梨蚧以幼(若)虫,茶细蛾以蛹,茶橙瘿螨以幼、成螨,均在茶树叶片上越冬;茶梢蛾、茶枝镰蛾、茶枝木蠹蛾、茶堆砂蛀蛾、茶吉丁虫以幼虫,长白蚧以若虫,龟蜡蚧以雌成虫,均在茶树枝梢表面及茎干内越冬;茶丽纹象、茶芽粗腿象、黑足角胸叶甲以幼虫,茶尺蠖、油桐尺蠖、茶蚕以蛹,茶刺蛾、茶扁刺蛾以茧,均在表土或枯枝落叶中越冬。 (2)病害: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芽枯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均在茶树叶片上越冬;茶膏药病以菌膜,茶黑痣病以菌丝体或子座,均在枝上越冬;茶紫纹羽病以菌丝、菌索和菌核,茶苗白绢病以菌核

和菌丝体,茶根癌病以病原细菌,均在病根及土壤中越冬。 2、茶树越冬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1)人工防治:对虫体较大,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大蓑蛾、茶蓑蛾、褐蓑蛾的护囊;茶毛虫、茶黑毒蛾的卵块,可组织人工摘除,同时,随手捏茶小卷叶蛾等的虫苞;对茶膏药的菌膜用竹片刮除。 (2)剪除病虫枝:对茶枝镰蛾、茶枝木蠹蛾、茶堆砂蛀蛾、茶吉丁虫、茶黑痣病等,可人工剪除被害枝。 (3)清园除草:及时清除茶园的枯枝落叶,铲除茶园内及周围的杂草,集中作堆肥,可消灭多种叶面病害(如茶炭疽病、茶轮斑病等)的菌源,破坏多种害虫(茶刺蛾、假眼小绿叶蝉等)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成活率。 (4)冬耕培土与施肥:秋茶结束后,有冬耕习惯的茶区,可把部分茶尺蠖、油桐尺蠖、茶丽纹象、茶芽粗腿象、黑足角胸叶甲等,翻到地表或深埋杀死;也可在施肥开沟后,将茶丛根际的表土及落叶扒入沟内,然后施肥盖土,以消灭表土层的虫蛹及减少次年茶云纹叶枯病等叶面病害的初次侵染菌源。冬季培土,对茶蚕、茶刺蛾等的防治,效果会更好。 (5)实行种苗检验:对尚未发现茶根癌病的茶区,在调运茶苗时,必须进行种苗检验,以防传入。 (6)喷药封园:对病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喷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茶橙瘿螨等螨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喷0.5度波美石硫合剂

常见病虫害分类与防治办法

常见病虫害分类与防治办法

细菌感染植物症状:主要表现为“菌脓”; 真菌感染植物症状:霉状物(菌丝、孢子、粉状物等)、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 一、细菌类病害: 点是, 1、病状: 1.1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期穿孔;叶背病部水浸状明显并产生乳白色菌脓。对光观察,叶片有透光感。 1.2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1.3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1.4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1.5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1.6 畸型:由癌肿野杆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颈成侧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肿状。如菊花根癌病等。 2、病症: 2.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的确诊,就依据菌脓。 2.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 2.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3.1一定要培养壮苗,要求植株健壮。 3.2不能有伤口,特别是移栽这一关,不能伤根。抹芽打杈时一定要注意要选择晴天,中午前后温度高的时候伤口能及时愈合,这样就减少细菌性的侵入。 3.3要控制环境条件,降低湿度。 3.4要实行化学防治,农药喷洒。 3.5农药交替喷洒。 4、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 4.1农用链霉素、新制霉素、中生菌素等生物制剂。 4.2叶枯唑。 4.3有机铜、无机铜等各种铜制剂,噻菌铜,病菌不容易对铜制剂产生抗性,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络氨铜、氢氧化铜等无机铜制剂和噻森铜等有机铜制剂的防效一般比较稳定,而且杀菌谱广,对多种真菌性病害也有较好防效,主要用于预防。 4.4溴氯海因、三氯乙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乙蒜素、碘制剂、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药物 细菌性病害特别难治,预防效果比较好的是有机铜制剂,治疗效果可以的是氯溴海因、中生菌素、叶枯唑等。

害虫防治的常见方法

害虫防治的常见方法 1.生物农药防治法 (1)常见种类及利用成分如夹竹桃中的强心苷,烟草中的烟碱,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等。 (2)优点多数生物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低,较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杀虫作用的生物种类多,对作物不产生药害,害虫不产生抗药性。 (3)缺点有效活性成分复杂,较难研制;控制病虫害的范围较窄;防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差;原药植物种植有限,商品化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化学农药防治法 (1)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农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的防治工作,如DDT、六六六的发现及使用,对害虫的防治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禁止生产DDT。 (2)优点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尤其是新型杀虫剂)。 (3)缺点使害虫的抗药性能力增强,杀虫效果逐年下降;能直接或间接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3.人捕捉防治法 (1)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最原始且目前在农村仍然使用的防治方法。如棉田中对棉铃虫的捕捉防治,蔬菜田中对菜青虫的捕捉防治,松树林中对松毛虫的捕捉防治。 (2)优点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妇孺老幼皆可进行,成本低,尤其是在劳动力剩余、低廉的地区,此法优点更明显。 (3)缺点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1)天敌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在松树林中放养灰喜鹊来防治松毛虫、在蝗害区饲养鸡、鸭来控制蝗虫的数量等。 (2)优点效果好、持久;防治成本低廉;且有的还因天敌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环境无污染。 (3)缺点天敌的数量不确定。 5.寄生虫防治法 (1)寄生虫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利用施放白僵病病原体防治松毛虫等。 (2)优点效果好;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3)缺点不同的害虫需确定相应的寄生虫,专一性强。 6.竞争防治法 (1)竞争防治法口前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相对较少。 (2)优点无污染;控制效果持久、明显。 (3)缺点竞争者往往和害虫的食性相近,对农作 物有一定的危害;对农作物无危害的竞争者不易寻找。 7.激素防治法 (1)激素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虫,缩短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优点见效快,效果明显;无污染。 (3)缺点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而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不治本。

城市害虫的主要类群及危害特性

城市害虫的主要类群及危害特性 一、城市商品贮藏运输害虫,如:麦蛾、马铃薯块茎蛾等。 二、城市卫生害虫,如:蟑螂、蜱等。 三、城市档案图书文物及建筑物害虫,如:烟草甲、书虱等。 城市害虫带来的危害,更多情况是不属于商品范畴的,因此,害虫造成的损失不易或不能用经济价值估算,间接的损失和影响可能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价值。如对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名胜古迹处的古树、古建筑的损害等。所以,在平时我们应当注意对有害昆虫的防治。医药昆虫学。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工业原料昆虫… 等等。 城市昆虫学Urban entomology 城市昆虫学是研究城市环境中有害昆虫的种类、习性、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的一门学科。城市昆虫的发生特点是 1.复杂性或多样性种类多、数量大。 2.异质性不同子生态系统的昆虫群落特性明显不同。如市区与市郊的蚊蝇数量明显不同,而仓虫则相反。 3.同原性城市昆虫区系的形成几乎都是来源于相同的其它生态系统。 4.流动性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传播明显。 5.易变性随人类的活动而迁移、扩散或变更。 6.适应性城市中人们活动频繁,使害虫形成一种遗传选择压力,适应性强。城市昆虫学的研究内容及城市昆虫群落所包括的子系统(或特定环境)分别有(一)储藏物害虫 1.储藏食品害虫 2.储藏中药材害虫 3.储藏烟草害虫 4.纺织品、皮毛、羽绒商品害虫 5.图书、档案害虫 6.建筑物与木、竹材及其制品害虫(二)城市园林花卉害虫(三)卫生害虫(四)资源昆虫。

茶树病虫害防治

浙西南茶树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周灵爱陈银方包建丰松阳县农业局 323400 李素华汪裕增松阳县新兴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浙西南是我省主要产茶区,占有浙江省内三大优势茶叶生产基地中的两大 (浙南、浙西)示范基地和浙江省三大茶叶市场中的两个。茶叶已成为浙西南山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随着茶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无性系良种连片种植,危害茶树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和发展,危害程度逐步加重,致使防治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就浙西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浙西南茶树病虫害的种类和优势种群 浙西南均有茶树种植。茶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8°度左右的丘陵、山地和盆地。由于地理、气候、茶树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导致了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1.1茶树害虫 茶树害虫种类繁多,据调查,茶园害虫有50多种,其中大部分 为昆虫,少数为害螨。昆虫类群中以鳞翅目蛾类和同翅目的蚧类较多。 在国内其他产茶区常发、专化性种类,如假眼小绿叶蝉等,浙西南茶 区一般均有发生。区内茶区常见的危害种类如下: 1.1.1食叶类害虫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茶黑茸毒蛾(Dasyclfira baibarana)、扁刺蛾(Thosea sinensis)、茶蚕(Andraca bipunctata)、茶蓑蛾 (Clania minuscula)、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茶谷蛾 (Agriophara rhombata)、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茶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等。 1.1.2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小绿叶蝉(Empoasca formosana)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茶蚜(Toxopte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