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航空」的策略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

「西南航空」的策略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
「西南航空」的策略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

以资源依赖为基础之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许蕙缨陈婉瑜李瑞敏

崑山科技大学资讯管理系

环球技术学院企业管理系

中台医护技术学院资讯管理系

摘要

企业的成功是不容易的,从成功的企业去发掘其成功的因素,可以作为企业达到成功的秘方。本研究以表现卓越的西南航空为对象,先从组织与外在环境协调,解决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问题,再从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其成功所在,了解西南航空在选定以飞机「十分钟转头起飞」为企业的主轴策略後,为达成企业策略目标,缔造企业良好的绩效,其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四大部分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设计。各大航空公司虽争相仿效,但绩效仍无法超越西南航空,故企业应针对个别企业所在的环境和文化,去设计适当的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才会是企业成功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依赖

Research o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outstanding industries' key factors of success is very important. It could enhance an industry’s probability of s uccess. Southwest Airlines is one of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dustries. Discovering the success of Southwest Airlines from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fter controlling the external uncertainty with coordin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en minutes turn around to take off” is the main business strategy of Southwest Airlin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and acquir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ught to effectively design and manage the four functions practi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selection, placement, development and retention. Despite other airlines imitate these practices, but no one can overtake the performance of Southwest

Airlines. So, an enterprise should have different suitabl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ts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to succeed.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一、前言

成功是每家企业所希冀的结果,也是高阶经理人费心费力所希望达到的,但是观察成功的企业是如何成功的,会发现每个成功的个案都有不同的过程与措施。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的成功是人人认可的,更可以数据明显的看出其成功的表现,例如美国航空业在1990~1992三年间,整个产业损失了80亿美元,1992年当时TWA(Trans World Airlines)、大陆及美西航空三家公司正在处理破产的问题,其他航空公司也都面临相同窘境,唯独西南航空在1992年的营业额却是成长了25%(Hartley, 1999)。如此优异的表现令人对西南航空的成功充满好奇,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必定是由很多成功因素所组成的,本研究先从组织与外在环境协调以增进相互控制和行为互赖,解决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问题後,再从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的角度加以探讨西南航空的成功所在,了解西南航空从选定的飞机「十分钟转头起飞」策略为主轴後,其他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务(practices)是如何设计,以达成企业策略目标,缔造企业良好的绩效表现。

二、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是指在管理组织中有关的人力资源之一切事务,以获得、维持、终止、发展和有效运用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连串过程(陈沁怡,2002)。而要成为企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其条件应具备四个条件,(1)能为公司创造价值,(2)不可模仿性,(3)不可替代性,(4)稀少性,而人力资源即是符合此四个条件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Wright, McMahan, & McWilliams, 1994)。

在1996年之前的十年间,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领域已从微观(Micro)的分析转往较宏观(Macro)且具策略性的观点,而此策略性的观点即是所谓的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组织所采取的人力资源实务策略与组织中其它可选择的策略有差异存在,而此差异内容可以对组织产生更多助益,且此人力资源实务若能与组织策略配适,则对管理绩效将有更大帮助(Delery & Doty, 1996),这些实务包括组织回应外在环境变化的主动性、影响组织制订目标的高层性及与企业策略相互结合的关键性等(Martell, & Carroll,1995; Schuler, 1996; 张火灿,1996;吴秉恩,1999)。所以,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是以总体的观点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间能够相互配合,并强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所应具备的协调性与整合性(张耀宗,2002)。

三、资源依赖理论

透过组织协调来增进相互控制及行为互赖,可以解决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问题,所以,资源依赖理论是将组织视为包括组织内外共同利益团体的联盟(Coalition)(赵琪,2001),Ulrich & Barney(1984)也主张将组织视为一个联盟,认为环境中包含稀少且有价值的资源及其不确定性,故可以透过控制资源来降低对其他组织的依赖。而为了要取得生存所需的资源,组织必须设法和环境中其它握有此重要资源的组织联结合作,以确保资源能平稳且依照预期时程流入该组织,如此则能控制环境,平抑环境变动的影响;而资源的重要性、组织对於其它组织所拥有资源的支配能力、市场上资源集中程度等则为组织变迁的三项驱动或决定因素。组织为了运用与掌握环境资源,以及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进行理性而有效率的变迁,以确保组织的生存。在此理论导引下,组织可采用三种变迁策略:选择依赖对象、藉由组织间的互动联结以掌握环境资源、使外部组织依赖自己以形成相互依赖的形势(陈朝福,2003)。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间互动关系是源自於资源的相互依赖,而组织间的竞争则来自於对於相对稀少资源的争夺,主要观点包括有:1.从资源角度来说,组织视环境为可利用资源,但组织受限於既定环境中之资源容量与其变迁,而组织在此环境中力图展现高度自主决策的依存关系;2.如果组织掌握了关键性资源,可以进行组织间资源交换,环境中的其它组织被迫必须要与此处於较优势的状况下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因而产生资源依赖的情况;3.组织会对环境中已握有重要资源的组织之需求有所回应,用以增加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与确定性,其具体策略包括了重新建立组织结构、稳定现有交换关系、重建交换关系等;4.组织虽受限於环境,其活动和绩效必须由其所镶嵌的环境脉络予以解释,但是并不会完全被动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控制,组织之行政或管理者会尝试去管理与掌握他们的外部依赖情况,以确保组织的存续和营运空间;如果可能的话,组织可能采取改变、协商或创造的策略,以便从外部限制中尽量获取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度;5.所使用以改变环境的策略包括有合并其它组织以重建组织的依赖关系、多角化以分担市场风险等;6.和依赖对象协商时的策略包括有建立规范以相互协调、合资经营、吸纳对方、建立组织间的联合关系等;7.创造稳定环境的策略包括有提升组织的正当性以增加存续机会、运用游说团体来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Pfeffer & Salancik, 1978;陈朝福,2003)。

四、西南航空概况

西南航空创始於1973年,最初的飞行航线仅限於美国德州的休士顿、达拉斯与圣

安东尼奥三个城市间,航程各约一小时,当时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和人口都成长迅速,而且彼此间距离也很遥远,开车和坐巴士都不方便。成立时市场上已有布兰尼夫航空、环德航空及大陆航空等大型航空公司存在,故被认为这个市场已趋饱和,实在不足以再容纳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为此,西南航空公司在成立前便已历经从1967年申请成立、1968年核准成立之後三年的诉讼,使得西南航空几乎无法起飞,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与打击下,西南航空的成立确曾承受许多的压力。

但是,西南航空的成功展现在许多的数据与评论中(Freiberg, 1998),例如:

◆名列财星杂志1999年1月号的「全美一百家最值得效力的企业」中的第四名。

◆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业界唯一年年都赚钱的航空公司,平均年获利率为5%。

◆自1978年美国开放航空公司自由竞争以来,在同业不断倒闭、破产及声请重整时,

其业绩在五年内仍成长133%,每年成长在20~30%之间。

◆资产负债表保守,史坦普债信评等机构评为A-,为美国航空业最佳者。

◆股价表现优异,自1990年以来涨升300%。

◆在每一条航线上几乎都开出最低廉的票价,造成票价越来越便宜的最大动力。

◆在其航线上,通常都占有至少六成以上的市场。

◆每名员工平均每年服务2400名旅客,是美国航空业界最有生产力的团队。

◆员工流动率年平均为%,是美国航空业界最低者。

◆在各航空公司经历各项危机为求减低成本而裁员时,西南航空从未采取裁员。

◆航空业界唯一赢得最少延迟、最少顾客抱怨、行李处理出错最少的「三冠王」达整

整四年的航空公司。

◆在繁忙机场的误点、塞机的严重情况下,拥有最高完航指数。

◆机队最年轻、安全记录最好,被誉为「全世界最安全的航空公司」。

◆成为各航空公司竞相学习、仿效的对象。

◆缔造航空业界的民主。

◆创造「西南航空效应」,使其进入的市场之票价平均降幅为65%与载客量增加至少

30%(Gittell, 2002)。

其中,本研究认为以创造「西南航空效应」此一成就最为伟大,因为以单一公司之力,而能对市场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是很不容易的事。每当西南航空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就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使载客量激增,这表示以往的航空公司的目标市场并未将所有的需求涵盖在内,所以,西南航空的市场是与其他航空公司不同的,甚至是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

五、内外部环境评估

5-1 SWOT分析与企业策略的决定

先以SWOT分析对西南航空草创时期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探讨,以帮助确定西南航空的目标市场所在,如此,当目标市场确定後,才能提出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策略,则所有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随之确定下来。

SWOT分析结果如表1,在同为州内航空公司的加州太平洋西南航空及加州航空公司的成功典范下,确定了西南航空的目标市场是对准了经济和人口都成长迅速,且彼此距离遥远,开车或坐巴士都不方便的三个德州城市(休士顿、达拉斯与圣安东尼奥)间的短程飞行。为了有别於布兰尼夫航空、环德航空及大陆航空等大型航空公司的高票价策略,故而以低票价为号召,藉以吸引重度航空使用者(如因公务而需密集在三地间往返者),以及因票价昂贵而改采其他交通工具的个人使用者(例如休闲、度假、访问等)。所以,低票价策略能够与现有航空公司的服务有所区隔,但是更须能够产生盈余,才能支持企业的永续生存,因此,唯有让飞机不断使用、载客,才有可能为企业产生盈余,所以,唯一可行的企业核心策略便是采取充分使用飞机飞航的「十分钟转头起飞」策略,如此,密集的航班、低廉的票价以及接近市中心的机场三者相配合,才足以和陆地运输进行强力的竞争,接下来,就此展开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合措施,以达成主要企业核心策略—「十分钟转头起飞」的完成。

表1 西南航空草创时期的SWOT分析

5-2 资源依赖基础下之相关作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不应该是一个只强调组织内部运作「效率(Efficiency)」的封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目的在於确保组织与外界间资源交换的稳定性,以合乎外界环境或组织内的期望与要求,而达到组织的效能(Effectiveness)(Pfeffer

& Salancik, 1978;庄正民、朱文仪、黄延聪,2001)。资源依赖观点强调的是任务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认为组织具有自主性,当面对环境压力时,组织可以主动调整且以策略性回应来求取组织的生存(Oliver, 1991;庄正民、朱文仪、黄延聪,2001)。

所以,西南航空为了维持密集的航班、低廉的票价,使企业核心策略—「十分钟转头起飞」能贯彻完成,在确保组织效能的达成上做了诸多努力,包括:

1.和工会建立夥伴关系:西南航空是美国航空业界员工参加工会比例最高的航空公司

之一,而且自创立以来,即为员工加入公会组织比例排名前五大的航空公司。航空业是高度工会化的产业,业界经理人经常把高成本与缺乏效率归咎於工会,但西南航空的员工加入公会组织比例很高,而劳资冲突率却是最低的。原因在於西南航空长久以来强调劳资夥伴关系的重要性,经理人对员工及工会代表的尊重会强化前线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及对公司目标的认同。想推动新观念时,会使工会参与,如此可以有助於考虑及执行航站的变革(Gittell; 2002)。当西南航空和工会成为夥伴时,就会减少劳资冲突和罢工的发生,可以保持员工的工作情绪和上班天数的稳定,有助於密集航班的作业执行,使得这个劳力密集的行业没有人力匮乏或间断的顾虑,「十分钟转头起飞」策略得以实施。这符合资源依赖理论中的组织会对环境中已握有重要资源的组织之需求有所回应,用以增加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与确定性,所使用的具体策略为稳定现有交换关系。

2.和供应商建立夥伴关系:西南航空向以独立自主、偏好独立行事闻名,它不支付旅

行社佣金,也未加入整个航空业的线上订位系统,甚至是和其他航空公司的策略联盟也不参加,但是他仍然需要其他供应商的存在,例如机场的管理、飞航控管系统、飞机的制造(Gittell; 2002)。

(1)机场的管理方面:当西南航空效应产生时,机场面对大量的旅客和激增的飞航次数时,常会产生无法控制或是控制不佳的状况,如此将导致旅客出入海关的延误及飞机掉头起飞时间的延宕,这将不利於西南航空企业策略的执行,於是西南航空和机场建立夥伴关系,共同解决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法,以免局限本身的成长能力。尤其在「九一一」之後,因为安检程序的加强,造成安检时间延长,旅客需忍受大排长龙之苦,而由於一个机场的安检工作系由航空公司负责,而一般机场通常主要的安检工作负责者是由乘客运输量最大的航空公司负责。所以,西南航空更和所在的曼彻斯特机场的安检单位形成夥伴关系,由西南航空在检查哨增加一倍人手,且愿意自付人力费用,力求使安检流程顺畅,缩短乘客等候时间(Gittell; 2002),如此,有利於企业核心策略—「十分钟转头起飞」得以顺利实施,也有利於机场效率的提升,形成共荣的景象。

(2)飞航控管系统方面:不同於很多航空公司员工对航空交通管制中心的工作抱持理所当然的态度,并且当有不同或较不利於机师的要求时,机师即会发出严厉的抱怨,但西南航空的机师却以谦恭有理的态度和高度配合的态度对待塔台人员,并且会定期造访塔台人员,以表达感谢之意,使得塔台人员非常感谢西南航空的弹性及配合(Gittell; 2002)。这可使塔台人员容易多加注意西南航空的安全,并以西南航空的方便为第一考量,因此,飞航的顺利会增加飞机转头起飞流程的顺

利执行。

(3)飞机的制造方面:西南航空是少数几个只使用一种机型—波音737的航空公司,如此可以使西南航空只需要在单一作业平台上建立其飞航作业。但是一般航空公司均会向多家制造商购买飞机,以维持弹性购买者的杠杆效益;而西南航空却以建立互惠关系来因应,成为波音公司的主力客户,使对方了解自己的需求与希望改进之处,例如走道设计、座位设计,彼此资讯交流畅通,造成彼此更多互惠的机会(Gittell; 2002),使旅客上下飞机的时间更节省,机组员在清理、上下必须用品时更流畅,这也会使飞机转头起飞所需时间能尽量缩短。

这些作为均符合前述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如此,当西南航空可以和人力支援、供应商合作等外界环境协调来增进相互控制及行为互赖,先解决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问题後,接下来要达成企业核心策略就只需致力於人力资源管理上,其相关人力资源实务分析如下。

六、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分析

Gittell(2002)分析西南航空成功的因素为领导、文化、策略与协调。其中的领导则应归功於贺伯?凯勒,他从1973年创立以来到2001年交棒期间均担任西南航空的总裁兼执行长,帮助建立组织文化,使西南航空成为有决心、愿意冒险、敢於与众不同、敢爱敢恨、永远创新、有强烈的团队精神的企业,并促成企业对以共同目标、分享知识、相互尊重的「关系」的注重。他不只制订强化关系的实务,也以身作则向员工示范关系的重要性。而使西南航空成功的其他三个因素—文化、策略与协调,想要达成此三者的成功,则须完全依赖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成功,再加上领导人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才能达成组织的高绩效,缔造西南航空的优异表现。

Peter F. Drucker认为企业应具体思索下列问题,(1)我们现在是一个什麽事业?(2)我们的事业范围是什麽?(3)我们的事业有什麽本质?(4)我们的事业将怎麽改变?(5)我们的事业要追求怎样的成长方向?而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具体思索,为了提升与配合企业的成长,所应加强员工的部分是什麽?方向应如何?人力的来源为何?等等的问题(Heller, 2000)。而西南航空即属於这种无时无刻均在审慎思考组织方向的企业,例如佩提?麦克葛蕾迪及约翰?贾默塔这两人便经常到各地机场「微服出巡」,假装办其他事,其实是实地探查,看看西南航空接下来应该开辟哪些航线,或有哪些设备需要改善(Gittell, 2002)。为了这些业务的推广,西南航空会强调效率挂帅,凡事要求高效率行动(Freiberg, 1998),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应加快平时的准备行动,以备随时需要的高效率行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管理组织中有关人力资源的一切事务,用以获得、维持、终止、发展及有效运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大分成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四大部分,这四项功能所必须执行的任务如图1

所示(陈沁怡,2002),均是企业内部所能努力达成的部分,而这也是理想、完整的人力资源部门所应努力的方向,但仍须企业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而这四大部分的完备也造就西南航空的成功,以下便以这四大部分加以探讨西南航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才学」将企业内的员工依照能力及学习意愿高低划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图2所示。

1.能力高且学习意愿高:即所谓人财,这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所在,能力与学习意愿均

佳,且能为企业创造最佳获益。但这类型的员工,一般不会是新进人员(除非是高薪挖角而来的),常常会是部门中的主管;这些人会是企业最想要留住的人才。但这些人可能会因为顾及自己部门的绩效,而与其他部门主管互相之间无法或不能配合,造成1+1 < 2 的结果。

2.能力高但学习意愿低:即所谓人材,一般属於公司中的资深人员,即所谓的老鸟。

虽然能力很强,却是不愿主动付出心力为公司效命,故对公司来说,属於没有高附加价值可言的员工。

3.能力低但学习意愿高:即所谓人侪,一般这类员工多为新进人员,拥有满腔热诚、

上进的心,但却没有相当的能力。

高人侪人财

低人裁人材

低高

能力

图2 企业内不同类型的「人才」

4.能力低且学习意愿低:即所谓人裁,一般这类员工多属大企业或公家机关中常常可

见的员工,可能是靠着关系而硬塞进来组织里的人,所以能力既不足,学习意愿也不高。但是若能从人裁变成人财的话,则将是公司之幸。

成功的企业便是「人财」比例高,「人裁」比例少。西南航空深谙此道理,除了因为不同职务需要不同的能力外,不裁员的理念更使得组织选才时必须谨慎从事,所以在选才之际最重要的便是找到最符合职务要求条件的人,适任人选应具备的重要技能不只是技术与知识层面,还包括个性,即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关系能力」一直以来均受到忽视,但却是西南航空最为重视的部分,西南航空的管理层级和人事部门均参与员

工招募挑选流程,并花相当的时间辨识应徵者是否具备此特质。尤其西南航空成立当时正处於七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期,造成有能力的人失业赋闲,使得就业市场供应无虞,也使得选才之际可以精挑细选,获得最适合且最优秀的员工。如此,便可适度的减少「人裁」的比例,而增加「人财」的比例。

这尤其可以联航通运的例子(Gittell, 2002)看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所表现出的不同绩效。联航通运的员工大多来自联合航空,但却是透过员工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组织进行招募与挑选,但联航通运公开提出以跨部门团队合作为前提,因此,所有应试者都了解这是进入联航通运的必要条件,且员工进入後必须接受团队合作训练,加强关系能力。结果在接受跨部门关系问卷调查时,回答跨部门关系「坚固」或「非常坚固」者占55%,而联合航空中其他非联航通运员工回答跨部门关系「坚固」或「非常坚固」者则为42%。且联航通运员工在主动积极化解冲突方法、职务弹性、跨部门绩效评量的表现上均优於联合航空中其他非联航通运航站。

6-2 用才

「创造界面交叉支撑者(Gittell, 2002)」,即是西南航空对工作分析後所做的工作设计,虽然和其他航空公司有不同理念与想法,但这并不表示多设置了会多花钱的运航组人员是错误的,因为运航组人员所带来的无形效益与绩效的成长及顾客的满意不是那些薪资所能衡量的。

西南航空的运航组人员扮演界面交叉支撑者的角色,管理部门间的资讯交流工作。传统上,「界面交叉支撑者」被视为是在各部门间收集、过滤、解读及传播资讯与知识的机制。但现在却认为有成效的「界面交叉支撑者」必须在不同部门的员工间建立关系,发展有共同目标、分享知识、相互尊重的关系,以促进工作的协调整合。但这群员工的成本很高,因为他们负责的是协调。所以,很多航空公司藉助电脑的优势,使「界面交叉支撑者」的人数减少,以降低成本(Gittell, 2002)。

但西南航空却使「界面交叉支撑者」的人数增加,而且担负更重要的角色与职责。西南航空增加担任「界面交叉支撑者」的运航组人员的人数,这个增加人员的作为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效益两方面:

1.有形的效益:每位运航作业人员每次负责的航班数越少,越有助於提高以关系为基

础的协调程度;也越有助於改善飞机起飞作业流程之绩效(Gittell, 2002),缩短飞机转头起飞作业时间、提高员工生产力、减少顾客抱怨、提高准时绩效。

2.无形的效益:西南航空的员工在机坪作业组和客服组服务後必定转至运航作业组工

作,把机坪作业组和客服组员工的观点带到运航作业组,未在运航作业组历练过的员工,无法升任机坪作业组和客服组经理,如此,人员才能具有跨部门的宽广观点与视野(Gittell, 2002)。而具有宽广观点与视野,有助於人员的全面性思考模式,且跨部门的历练与关系的建立也有助於升职者做事的方便性,如此,能帮助企业内「人财」的增加。

西南航空以工作契约中的「任何你必须做,以帮助整体营运的工作」的条文将职务界线维持在弹性的状态下,如此对员工既无损於专业,又可以有利於协调。因为(Gittell, 2002)1.在经济的动态下,传统的职务说明太过固定。2.传统的职务说明太过於强调特定工作,忽略使组织成功的更广泛、更一般性的特质与行为。3.可以更充分利用人力,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连带的,此设计可以强化部门间的关系,加强彼此业务的了解,进而改善部门间的协调。

许多航空公司以部门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衡量,各部门需为其绩效目标负责,每当出现延误起飞时,总有一个部门被归咎为「罪魁祸首」,每天、每周、每月计算出各部门的准时起飞比例,造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因为最终会有惩罚出现,於是,作业人员往往会隐瞒资讯,以免被归咎责任,於是在不知不觉中损及员工学习的机会,且造成公司内员工相处的困难与冷漠,或者是部门间交相指责以规避责任。若是为了维持品质,只好加长飞机起飞作业流程的时间,人员配置只好增加,如此将严重影响效率,而且也将损及企业的获利能力(Gittell, 2002)。

西南航空的绩效评量方式在经历上述的惨痛经验後,改而采取跨部门的绩效评量,订定「团队延误」项目,不再要求提报造成起飞延误的「明确」原因与责任归属,以便扩散责任并鼓励学习。此外,并以顾客来函做为奖励措施的基础,评选出模范员工加以表扬,以激励员工(Gittell, 2002)。如此作法可以达成员工学习与改善的目的。

6-3 育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划分成五个阶段(Heller, 2000),(1)产业革命时代(2)科学管理时代(3)人际关系时代(4)权变管理时代(5)数位化时代。当然现今的我们是处於数位化时代,特色便是Peter F. Drucker所指出的「知识经济」。而此发展也将引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潮,因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大大改变,因此要加强与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因应此一趋势与需求,是应该努力的部分。但是有关如何正确的做出训练需求评估,这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员工的教育训练需要耗费企业极多的金钱与资源,若能做出最正确的训练需求评估,则企业可以回收最大效用,则所花费之金钱、资源将是值得的;但若不正确,不但接受之训练是白费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或怨声载道。

依照「人才学」对企业内的员工之划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需要的教育训练均不同。

1.能力高且学习意愿高:即所谓人财,但这些人可能会因为顾及自己部门的绩效,而

与其他部门主管互相之间无法或不能配合,造成1+1 < 2 的结果。所以,这些人财需要协调、互助的训练及设计良好的绩效指标,以提高部门间合作的意愿。

2.能力高但学习意愿低:即所谓人材,一般属於公司中的资深人员,即所谓的老鸟。

因此,如何激发这类员工的学习意愿,了解分工合作、互相分享的训练,成为公司

中的人财,是这类型员工所最需要的。

3.能力低但学习意愿高:即所谓人侪,一般这类员工多为新进人员,所以这类型员工

需要加强工作能力的教育训练。但是,应提防这类型员工经过一段时日之後,却变成了人材,故直属主管应以内、外在激励来加强及支撑其学习意愿,成为公司中的人财。

4.能力低且学习意愿低:即所谓人裁,但是若能从人裁变成人财的话,则将是公司之

幸。因此,其所接受的训练,应包含加强工作能力的教育训练,及以加强内、外在激励的方式,支撑其学习意愿,如此二者交叉运用,使其上升至人财的境界。

所以,人人都需要教育训练,只是企业应事先评估各个员工所需要的教育训练为何,则员工能得到所需要的、适合的教育训练,必能使训练结果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这也才是企业愿意花费大笔的教育训练经费所希望获得的最佳成果。

西南航空以人为本,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以人本主义的理念设计相关教育、训练课程与考虑员工发展(Freiberg, 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为人性本善,认为人类行为决定於个人需求与自主选择,其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的需求、慾望、感情、价值等内在心理状况,以及内在状况所影响行为的原因。马斯洛为人本心理学主要创始人,对人性的两股潜在力量的看法是,1.防卫,恐惧缺乏安全感,造成心理退缩倾向,依恋过去恐惧成长,不求独立自主,遇事逃避现实。2.进取,乐於面对世界,充满信心与朝气,所以无内在冲突,能接受内心深处的自我(张春兴,1996)。

所以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发现需求层次中含有学习动机,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成长需求(包括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间的关系有高低、前後顺序之别。基本需求与成长需求此两大类需求的交互作用为基本需求一旦获得满足,需求强度就会减低;基本需求是成长需求的基础,且成长需求对基本需求有引导作用。教育训练中所强调的学习动机属於成长需求类的求知需求。如此,员工自然可以获得自我实现中的高峰经验(个人自我追寻臻於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即於多种需求连续满足後所出现的心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会决定个体行为(张春兴,1996)。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理念为读书求知前先教学生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的心理历程。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对学习与教学的主张为 1.学习是内发的 2.教师主要的任务除了教学外,更要为学生设置良好学习环境(张春兴,1996)。所以西南航空不断的对员工进行教育训练,或可以说是从进入西南航空,直到离开西南航空期间,每一个人都在不断接受教育训练,不管是正式课程(Freiberg, 1998; Gittell, 2002),或是沟通过程,或是员工的主动思考,不怕失败的精神(Freiberg, 1998),把冲突当成学习机会,甚至在创造界面交叉支撑者的运航组人员时(Gittell, 2002),无时无刻都是处於教育训练中,所以,难怪西南航空的「人财」比例这麽高,尤其在Gittell(2002)的主动积极化解冲突方法、职务弹性、跨部门绩效评量的表现等各项评比中均有极为优秀的表现。

6-4 留才

西南航空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非常清楚的知道员工的需要是什麽,因为基本上人性最需要的便是受到尊重、受到关怀及保障员工的生存权利。而西南航空表现在企业内的留才策略便很明白与清楚,例如:

1.1985年「加速处理」方案的失败,使提案人巴克利受到严重打击,甚至考虑离开公

司;另外,蒙哥马利所提的「资助新建机场初期设计经费」令公司损失四十万美元(Freiberg, 1998)。但高阶领导层的接受与宽恕,使提案人能够重新振作,并於日後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材。允许犯错,完全的尊重,容许犯错者从中汲取教训後却造就了日後称职且忠心耿耿的领导者。

2.九0年代波斯湾战争,国际油价大涨,美国经济走下坡,甚至经历「九一一恐怖攻

击事件」的冲击,西南航空仍然坚持不裁员的政策,使员工可以放心的为企业的生存做最大的努力(Gittell, 2002),和其他航空公司的裁员、减薪措施大不相同,反其道而行,却能带给员工稳定的军心,获得长远的效益。

3.西南航空以员工分红入股措施落实「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这句话,使员工的

利益与公司结合在一起,员工因此更加注意保护公司的资产,努力完成公司目标(Freiberg, 1998)。也使员工更能主动思考,且是以老板的思考模式为出发点,因此,西南航空拥有全世界最自动自发,且具有高生产力的员工。

4.西南航空会在平时观察员工各种值得表彰的行为,并以不同方式真心的表彰员工的

付出而促进企业的绩效成长(Freiberg, 1998)。藉由种种的庆祝表达对员工个人才干和人格的尊重,鼓励员工以轻松幽默的态度看待同仁的缺点与狂想,并避免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以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自尊需求。

5.西南航空抱定「员工第一」、「旅客第二」的观念,充分授权员工做应该做的事,凭

藉不断的教育与训练,相信员工会做出最正确的处置方式(Freiberg, 1998)。因此,员工可以从不断的教育与训练中培养出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养成企业中的「人财」。

6.努力创造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但西南航空为了避免与预防员工为了配合组织而做

最大努力外,甚至到达认同组织、把自己当成组织、个人身份和组织身份混为一体的程度,结果使员工为了公司的目标而牺牲个人生活,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对家庭的忽略,家庭关系越来越薄弱,家庭反而成了员工压力的源头(Gittell, 2002)。而此一结果必定造成员工家庭的不和谐,使得员工情绪有所波动,甚而可能影响员工平时表现,造成工作上的不佳表现,於是鼓励员工间建立家庭的联系,疏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冲突。

七、结论

西南航空的成功是人人认可的,更可以由各项数据明显的看出其成功的所在。西

南航空自1973年创始开始,由最初的飞行航线仅限於美国德州的休士顿、达拉斯与圣安东尼奥三个城市间,航程各约一小时,到现在30多年来表现卓越,尤其是创造的「西南航空效应」更是成就耀眼,每进入一个新市场便使其进入的市场之票价平均降幅为65%与载客量增加至少30%。西南航空如此优异的表现令人对她的成功充满好奇,当然,一个企业的成功必定是由很多成功因素所组成的,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西南航空的成功所在,了解西南航空以低票价为号召,藉以吸引重度航空使用者(如因公务而需密集在三地间往返者),以及因票价昂贵而改采其他交通工具的个人使用者(例如休闲、度假、访问等),并配合使用接近市中心的机场,将飞机「十分钟转头起飞」订为企业核心策略後,使其他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能够适当设计与配合,使得西南航空的员工能够达成企业策略目标,缔造企业良好的绩效表现。

西南航空在企业经营上先确定人力资源是航空产业的最重要竞争优势所在,所以会极尽全力去寻求最适合组织的员工,并吸纳工会成为夥伴,以求人力的供应稳定,并创造使员工不愿轻易离去的优良环境。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更有许多足资企业借镜之处,包括:

1.在选才时,花费相当大的心力挑选出符合企业所需的「人财」,可以使得员工的流动

率减少,例如西南航空的流动率年平均为%,是美国航空业界最低者。如此,企业可以在员工身上投资大量的教育训练成本,这必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绩效。

2.虽然企业因自动化、资讯化而精简人力,但若能认清企业中有哪些部门具有不可减

少的重要人力,则应维持人员数目或甚至应增加人员数目,以利流程的顺畅,例如在其他航空公司均采用资讯系统配合控制流程的情况下,西南航空反而增加担任「界面交叉支撑者」的运航组人员的人数,除了有助於人员间的协调程度,也有助於改善飞机起飞作业流程之绩效,缩短飞机转头起飞作业时间、提高员工生产力、减少顾客抱怨、提高准时绩效外,更可增加人员跨部门的宽广观点与视野的训练,有助於人员全面性思考模式的建立,更可因此建立跨部门的历练与关系。

3.适当且有效的绩效评量方式会引导员工朝向企业所希望达成的效果。例如许多航空

公司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绩效衡量,各部门为其绩效目标负责,造成大家为了避免最终的惩罚,於是,作业人员往往会隐瞒资讯,在不知不觉中损及员工学习的机会,且造成公司内员工相处的困难与冷漠,或者是部门间交相指责以规避责任。而西南航空改采跨部门的绩效评量,订定「团队延误」项目,不再要求提报造成航班起飞延误的「明确」原因与责任归属,以便扩散责任并鼓励学习,如此作法可以达成员工学习与错误改善的目的。

4.选择员工适合且需要的教育训练,才能使员工愿意参与与主动学习。而除了正式的

教育训练课程外,工作设计中隐含的教育训练更是员工所在意与愿意学习的,例如沟通或冲突的过程、员工的主动思考,不怕失败的精神等,均属於良好的教育训练。

5.人性最需要的便是受到尊重、受到关怀及保障员工的生存权利,所以,企业能够了

解员工真正的需求所在,才能有效的留才,例如西南航空允许犯错且容许犯错者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九0年代波斯湾战争的困境下仍坚持不裁员、实施员工分红入

股措施使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结合在一起、表达对员工个人才干和人格的尊重、充分授权员工做应该做的事等等,都使员工紧密连结,有如大家庭的企业文化更使员工不愿离去,如此,人力资源便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成功必然会更容易达到。

西南航空的成功造成各家航空公司的群起仿效,像美国航空试图维持传统的产品组合及传统的辐轴转接系统航线结构,并试图改善飞机起飞作业流程的协调工作,以改善品质与效率绩效。大陆便捷、联航通运、蓝箭航空仿效西南航空对关系的强调、低票价产品。但其中美国航空、大陆便捷、联航通运均宣告失败,探究原因发现,就算分工方式相同,也不见得会使仿效者完全成功,因为其中包含「人」的不同,人的精神、理念是无法全盘仿效的,再加上西南航空的高阶主管对员工的极度支持,更是其他航空公司无法加以仿效的部分。另外,新成立的蓝箭航空师法西南航空,并以西南航空的主管为其效力,保留大部分的西南航空精神,仅改变小部分的措施,实施成果仍待观察。所以,各个企业应针对个别企业所在的环境和文化,去设计适当的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才会是企业成功之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于卓民中译审订(2000),行销个案分析,Harley, Robert F.原着(1999),Marketing mistakes and Successes, 7th ed.,台北:智胜文化。

李芳龄译(2003),关系与绩效:西南航空以关系为导向创新营运模式的十大组织实务,Gittell, Jody Hoffer原着(2002),The Southwest Airlines Way: Using the Power of Relationships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台北:麦格罗希尔。

吴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资源管理,台北: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陈沁怡编着(2002),训练与发展,台北:双叶书廊。

陈朝福(2003),组织转型研究—新科学典范的创造性演化观点,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

张火灿(1996),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台北:扬智文化。

张春兴(1996),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台北:台湾东华书局。

张耀宗(2002),「变革压力下,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组织学习之研究-以A技术学院为例」,万能商学学报,7,页81-101。

庄正民、朱文仪、黄延聪(2001),「制度环境、任务环境、组织型态与协调机制—越南台商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3),123-151。

董更生译(1999),西南航空:让员工热爱公司的疯狂处方,Freiberg, Kevin&Jackie 原着(1998),NUTS! Southwest Airlines’ Crazy Recipt for Business,台北:智库。

赵琪(2001),「资源依赖与交易成本对海外子公司控制机制之影响--台湾企业与大陆子公司之实证研究」,中山管理评论,9(1),页87-109。

Delery, John E. & Doty, D. Harold (1996).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 redi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 802-835.

Heller, Robert (2000). Peter Drucker: The Great Pioneer of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Dorling Kindersley, London.

Martell, K., & Caroll, S. J. (1995).“How strategic is 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4(2), 253-267.

Oliver, C. (1991). “Strategic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1), 145-179.

Pfeffer, Jeffrey & Salancik, Gerald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chuler, R. S. (199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rd. New York: WestPublishing Co. Ulrich, David & Barney, Jay B. (1984).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s: resource dependence, efficiency, and popul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 1-9.

Wright, Patrick M., McMahan, Gary C., & McWilliams, Abagail (1994). “Human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p 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2), 301-326.

人力资源战略公司人力资源年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公司人力资源年战略规划

XX公司人力资源5年战略规划 壹、总体目标 根据集团总体战略运营目标,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围绕公司核心产业,以积蓄人力资本,构建企业文化为目标,整合组织流程、规范人事体系、建立素质模型、优化薪酬激励,通过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发展,有力地推动集团向现代化新型企业发展。 二、目标解读 积蓄人力资本:利用3到5年时间,以培养为主、挖掘为辅、引进为补充,造就壹支有操守、懂专业、善运营、能管理的人才队伍,包括房地产关联专业人才队伍、营销策划人才队伍、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和资本运作人才队伍;且将这支人才队伍锻炼和凝聚成壹个上下目标壹致、内外价值壹致、内部沟通协调、专业能力互补和共担分险成果的高效能团队, 构建企业文化:公司成立和动作多年来,已经形成壹定的"文化"和"习惯力量"。可是这种"文化"和刘总倡导的文化仍有差异,仍存于壹些消极面。因此,需要花壹段时间来逐渐总结、提炼企业的文化精髓;且通过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把这种文化逐渐固化下来,从而影响人的最终行为。企业文化建设壹个工期的工程,壹方面其建立需要改造人的思想,需要时间;另壹方面企业文化需要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需不断建设。希望五年之内可能形成壹个初步的框架和适合企业实际的文化建设模式。 整合组织流程:组织机构和部门间权限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整合组织流程,规范各部门职责和相互间的配合关系,理顺分工合作和业务流程,实现高效管理支作能够整合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配置的科学合理,也为整个集团和各控股公司之间理顺关系打下基础。 规范人事体系:作为壹家集团公司,壹个合理规范的人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为选用育留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也是集团内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的基础。因此需要建立科学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规划与职能

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的内涵,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和公司战略的关系,二是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三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与传统的人事治理的区别。 基点:基于公司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的最高领导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原因。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公司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 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战略的要害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足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足?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 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治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治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治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治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性让人力资源治理把人力资源治理提升到战略的地位,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性和适应性

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治理。 体系:理念→规划→机制→平台 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由战略人力资源治理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核心职能和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平台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理念是灵魂,以此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治理体系的建设;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航标,指明人力资源治理体系构建的方向;战略性人力资源核心职能是手段,依此确保理念和规划在人力资源治理工作中得以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平台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和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职能。 图2: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体系 四大核心职能: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 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核心职能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方面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治理机制,如图3所示。 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定领导者继任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成长。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管理具有(A)特征。 A.战略性 B.进化性 C.发展性 D.演变性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B)共同发展的结果。 A.战略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分配理论 B.战略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C.战略培训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D.战略选择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3.战略管理理论最重要的目的是(C)。 A.分析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优势来源 B.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的途径 C.明确为什么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某些企业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D.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的规律 4.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组织论来解释企业的导质性,从(D)中寻求竞争优势的来源。 A.内部环境,产业结构 B.生产结构,外部环境 C.内部环境,生产结构 D.外部环境,产业结构 5.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是(A)。 A.将企业的竞争能力由外部环境源转向企业内部资源决定 B.将企业的竞争能力由内部环境源转向企业外部资源决定 C.将企业的生产能力由外部环境源转向企业内部资源决定 D.将企业的生产能力由内部环境源转向企业外部资源决定 6.(D)在1984年首次完整地表达了企业资源与组织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绩效差异。 A.迪奇 B.彭罗斯 C.冯布伦 D.沃纳 7.90年代初,研究者们提出著名的论断,(B)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A.企业的人力资源 B.企业核心能力 C.企业的管理能力 D.企业的生产能力 8.审视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中心(D)满足企业优势资源的四个条件。 A.生产能力 B.稀有原材料 C.高科技技术 D.人力资源管理 9.预测个人业务业绩最恰当的尺度是(C)。 A.工作能力 B.社交能力 C.认识能力 D.专业知识 10.人力资源是一种(A),这一本质决定了它所产生的绩效影响难以测量与评估。 A.无形资产 B.隐形资产 C.附属资产 D.不定性资产 1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方向是(D)。 A.管理性人力资源管理 B.生产性人力资源管理 C.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 D.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多年,经常碰到有人问到:到底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字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可以得到729000项查询结果,但却没有发现很好的答案。要么就是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弄得神秘玄乎,让很多企业都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要么就是偷梁换柱,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做法仅仅换了一个时髦的概念。 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战略的关系,二是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三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 基点:基于公司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 比尔?盖茨曾经就这么说过:如果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微软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的最高领导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原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公司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意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意?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 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及方案.

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及方案 一、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人力资源的供需状况来进行分析、预测估计,对岗位编制,人员配置、技能培训、绩效考核管理、人力资源政策、招聘和选人等内容进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目的 1、规划人力发展 人力发展包括人力预测、人力增补以及人员培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对目前人力现状的分析,了解人事动态,另一方面,对未来人力需求做一些预测,以便对以后企业人力的增减进行通盘考虑,再根据现状制定人力增补和培训计划,所以说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发展的基础。 2、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一些岗位的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一些员工的工作负荷过重,而另一些员工则工作过于轻松,也许有些人的能力有限,而另一些员工则感到能力有余,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可以改善人力分配不平衡的现状,谋求合理化,使人力资源能更好的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3、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企业,都是要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的,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的获得与运用。也就是说如何能适时、适量、适质的使企业满足的各类人才的需求,就需要人力资源规划针对外在多变因素来配合企业发展的目标。 4、控制和降低用人成本 如何做到降低用人成本呢,人工成本中最大的支出就是工资,而工资的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分布情况,人员分布状况指的是在公司中人

员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上的数量状况,当一个企业年轻的时候,处于低级职务的人多,人工成本相对便宜,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职务等级水平的上升,工资成本也就增加,如果再考虑物质上升的因素,人工成本可能超过企业所承担的能力,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未来的人工成本是未知的,难免会发生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趋势,因此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的逐步调整人员的分布状况,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人力资源效能充分发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中所占的比率。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功能 1、企业管理确定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从人员的需求量、供给量还是职位提升以及岗位任务的调整,不通过一定的计划很难去实现。例如,什么时候需要补充人员,补充哪些层次的人员,如何避免各部门员工提升机会不均,如何组织多种需求的培训等,它会为企业员工的录用、晋升、培训、人员调整以及人工成本控制等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2、人事决策 人事决策对管理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持续时间长,调整起来也困难,为了避免人事决策的失误,掌握准确的第一信息室至关重要的。 例如,公司在未来某段时间内缺乏某个岗位有经验的员工,而这种经验的培训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岗位需求,那么是如何处理呢?如果从外部招聘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且也不可能在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如果自己培养,就要提前物色合适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要考虑培训过程中人员流失的可能性,显然,在没有准确的信息,决策是难以客观的,而且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3、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只有在人力资源的规划下,员工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对企业有归属感,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努力的争取,有利于引导员工认识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还采用多种对员工的激励方式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试题答案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试题答案 1.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未来设计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方向是:()√ A 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B 有效地为经济战略服务 C 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D 有效地为发展战略服务 正确答案:D 2. 对企业而言世界级的难题是:()√ A 人力资源统筹 B 人力资源管理 C 人力资源发掘 D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 正确答案:D 3. 最简单的组织结构为:()√ A 弱矩阵 B 矩阵 C 直线职能制 D 三矩阵 正确答案:C 4. 公司选择人才的第一道关:()√ A 招聘的工作

B 面试的工作 C 甄别的工作 D 培训的工作 正确答案:A 5. 下列不属于铁三角沟通机制三个重要环节的一项是:()√ A 指标的下达过程 B 绩效辅导 C 互动交流 D 考核和评价 正确答案:C 6. 下列不属于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的功能的一项是:()√ A 激励 B 责任 C 评价 D 沟通 正确答案:B 7.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是:()√ A 激发员工热情 B 公正 C 绩效 D 战略执行系统 正确答案:D

8. 人力资源的使命与职责是:()√ A 发现并任用人才 B 在组织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创造最大的财富 C 整合人力资源 D 人才引进 正确答案:B 9. 老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 A 物质资源 B 人力 C 资源 D 人力资源 正确答案:D 10. 中小型、初创型企业所采取的通常是最简单的:()√ A 复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B 直接职能型组织结构 C 直线技能型组织结构 D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正确答案:D 11.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最早在研究中创造了:()√ A 谈话法 B 行为事件访谈法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在未来市场竞争的较量中,企业如何将现有人才转变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予以开发?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引导并被员工认可;二是人才的合理使用并被“激活”。 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于核心人力资源。构建一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公司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重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是把人看作企业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按照企业战略要求,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图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打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即如何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中培养、锻炼出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在于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核心是价值链管理,成败在于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如图二所示: 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激励的依据是价值评价,激励的手段是价值分配,而激励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另﹁方面,价值评价和分配本身就是沟通机制的具体化形式。因此,只有在企业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各层级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先破:两个标准四个象限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所具有的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并已取代资金、技术、资本而成为商业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核心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针对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必须进行分层分类的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注重人和事的相互适应,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谋求企业与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类似,我们可以用“价值性”和“唯一性”这两个标准来对人力资源分层分类,并以此界定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首先有必要对我们所依据的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分层分类矩阵模型”将人力资源划分为四个象限加以界定。参见表一: 表一: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两个标准释义 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依据这两个标准划分入这四个象限,形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课程本课程旨在做好3件事:认知转换,技能提升,行为训练。 【课程背景介绍】 进入WTO后,中国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需要组织做出更快的反应以期达到他们的战略目标,外部环境的压力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经营战略必须相协调、相吻合,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所以,从过去职能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支持战略执行的人力资源相关执行系统,是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目标】 ●足够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内容。 ●能够掌握自身角色,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进行良好规划。 ●懂得如何依需求规划企业适当的人才系统。 ●了解绩效与战略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要求绩效时能够符合战略性的思考。 ●懂得运用企业文化与培训体系,提升战略人力所需素质。 ●能够设计符合战略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 ●能够理解员工关系管理于企业发展之积极意义。 ●提升个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思维的能力。

【培训方式】 ●案例讨论、影片教学、情境模拟、游戏互动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2天(12小时) 授课对象:企业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 【课程大纲】 单元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实依据 ●理念依据——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2.传统人事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3.为什么要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4.为什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 5.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价值评估体系 6.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两个基点 ●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简介 8.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切入点 9.建立与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 单元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责 1.人力资源管理四种新角色(IPMA素质模型)

人力资源策略及知识

几种方法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在学习中层管理培训课程时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与传统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态,它在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的战略性职能,促进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本质性认识,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在进行企业管理培训时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涉及到对“什么是战略”和“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370522.html,”的界定。虽然,多数的学者已经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的解释和界定,仍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在许多文献中,“战略”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一种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适应性,即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之间的适应性。关于战略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衡量战略,大多数学者和他们的文献,都倾向于用波特、迈尔斯的经典理论。但是,他们关于战略的分类,通常是在假定组织已经明确界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外部性分类,未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变动与战略调整之间的关系。 因为对战略界定的多样性,形成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所以在学习企业培训课程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发现大致形成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体系: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贡献或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 (2)关注企业或组织在所处竞争性环境中采用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战略选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考察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匹配程度,该研究方法假定“外部匹配”和“内部匹配”都对企业业绩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包括德莱利、莱文、奥斯特曼、伯菲、休斯里德、查德维克和凯培利等人。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深度影响组织绩效,因此,组织必须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范围,并保证能够得以贯彻实施。当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必须和组织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同时保证战略导向的一致性。 休斯里德提出了被认为具有某种“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沿着休斯里德的思路,伯菲提出16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德莱利确定了7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评价方法、利益共享、工作安全、投诉机制和工作定义。有些文献采用这七项工作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一般性、权变性和配置观,分析结果对这三个理论都提供某种程度的支持。大多数学者认为权变性的观点更适合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但不应忽视配置。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匹配与否是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和人才的流动空前加剧。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了人才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匹配,越是优秀的人才可能越会反过来成为组织发展的破坏因素。一个现代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承担比传统的人事部门更多的职能。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总监,必须内外兼修,以前瞻的眼光来定位自己,并将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有效地整合起来,做好企业战略的合作伙伴,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并使员工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一项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员工,同时又能防止冗员的产生。这是企业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 工作分析。通过搜集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明确界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任务或活动。一份精确的工作说明书可以规范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最大地发挥每个岗位的功效,提高企业产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招聘。人是竞争的源泉,优秀的员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因此,挑选和录用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占据竞争主动地位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招聘方式,以求最快最省地找到最合适的员工。比如,有的企业采用本企业员工举荐的方式招聘新员工,既能节省

费用,又能快速地找到企业所需劳动者。 培训。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岗前培训是对新员工进行职业教育,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在岗培训是结合员工工作中的表现,进一步开发和提高其工作能力。良好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培养稀缺性人力资源,当企业员工的技巧、知识和技能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时,就是一种有竞争优势的资源。比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为了获得高于竞争者的优势。不惜以巨大的投资来培训最优秀的员工,被称为公司培训的“金本位”。 绩效考评。绩效考评能识别员工们由于缺乏能力而导致的任何绩效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员工工作技能。此外,对于在考评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给予晋升、加薪等多种方式的奖励,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这一切都能带来员工工作绩效的增长,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激励。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员工的表现受感情、情绪与态度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由于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企业中的员工不仅受物质奖励的激励,而且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精神因家的激励。因此?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使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 员工的内部管理,员工内部管理过程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心组织过程?当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被恰当地组合和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时,员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也就具有了竞争优势。比如?日本丰田公司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来训练员工?通过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作法,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将其安排到最能发挥能力的岗位上。 薪酬和福利。薪酬和福利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当劳动成本过高时,适当削减薪酬和福利可以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成本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合理的报酬和福利正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保护通过各种法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对人力资源在生产和开发、配置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保护。人力资源保护能增强员工对预期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相安全 感,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利益付出额外的努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人力资源管理诊断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服务。 企业文化 自从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Z理论》以来,企业文化的研究掀起高潮。Schein认为企 业文化应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和应付外部环境及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形式,并成为教育员工用以认知、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Schein 把 企业文化划分为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个水平。他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两个功能: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一)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 阐述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基本依据,以及选择竞争策略的依据和支撑点。 工作程序和方法: 1、分析企业是属于技术开发型竞争战略或是人力资源开发型竞争战略。前者是以职能组织为中心,主要依靠技术工程师;而后者是以团队为中心,主要依靠作业小组长和操纵者。两种竞争战略发展的最后结果是:前者形成有形资产的积累;后者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建立了融洽的劳动关系。(内部策略) 2、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产品廉价竞争策略或产品独特性竞争策略。廉价竞争策略是以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价廉取胜。产口若悬河独特性竞争策略是以独特性产品去占领市场。事实上,企业在确定竞争策略时,不可能“博采众长,兼而有之”,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专注某一策略,务求提高和发展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外部策略) 3、企业竞争策略的四个支撑点: (1)企业文化: 官僚式——规章至上,凡事循规蹈矩,要求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企业强调结构的正规化、管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发展式——强调创新和创业,组织比较松散,非正规化,一切注重发展与创新。 家族式——强调人际关系,如同一个大家庭,彼此关心爱护,忠心敬业,发扬企业良好传统。 市场式——强调市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目标。 (2)生产技术:不同的技术装备(产品特征或客户特点)对员的素质和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它直接对企业员工的招收、选拔和培训等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 (3)财务实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关系到工资福利和保险、招聘能力、劳动关系户、职业技能开发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员工劳动行为以及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依据和标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将有利于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总体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以发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为导向的。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和提高,有赖于企业集体的信念和行为,即有赖于企业人力资源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

第1期(总第254期) 2005年1月 财经问题研究 R 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 conomic Issues Number1(General Serial No1254) January,2005 ?劳动经济?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 张正堂1,刘 宁2 (1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21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不同学者对战略人力资 源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许多学者根 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资源基础理论、人 力资本理论、行为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以及交易与代理理论。它们解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力资 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绩效的作用途径的不同,从而也反应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基础理论;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6X(2005)0120075207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竞争的加剧和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挖掘其所获得的各种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要求各项职能都必须能够创造价值。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宣称员工是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似乎被看作官僚机构的附属品,是“三类部门”,只会产生多余的文案和程序,而不创造任何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对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部门亟待证明自己在企业价值增值的链条中不是多余的。在理论上和实证上能够证明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进行很好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能够参与企业的价值生成过程,这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以及企业的机构安排。因此,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绩效到底有无贡献,有多大的贡献,人力资源管理在这种贡献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这是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由于美国管理学界对组织的战略管理非常感兴趣,许多战略性管理模式(例如Miles&Snow,1978;Porter,1980)诞生,这个取向使企业的各个功能开始思考他们在组织的战略性管理中该扮演什么角色,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希望能被整合在整个战略性管理的理念中。这种战略理论发展的背景也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取向的转变:早期的研究着重于人力资源功能对员工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如员工离职意愿、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大的方向性转变,这个转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由完全的微观导向转为宏观的或者战略的导向,这种宏观的或战略的导向,就是通常所说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 但是许多实证研究都着眼于提供实际的建议或对一些实证资料加以说明,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理论基础,而通常只是一些描述性的类型,不是利用一些强有力的理论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1]。Wright&McMahan[12]也认为未来战略性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2004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02018),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4035017),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3S JD630053) 作者简介:张正堂(1975—),男,安徽明光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HRM研究。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370522.html,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作者:殷少华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10期 摘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就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行研究论述,希望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更好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管理;战略性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1.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提高 企业只有为顾客提供需要的商品及服务,才能获取经营效益。而商品的提供及服务是通过员工的具体工作而体现出来的,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些商品、服务提供中发挥着总体设计和管理的作用,是满足顾客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 2.推动企业人力资本扩展 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着企业战略规划,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是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主要目的,特别是挖掘企业发展亟需的能力。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手段,进一步弥补企业员工技能与企业对员工理想技能需求的差距。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就是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式手段,为员工的自身发展提供合理的平台,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指导帮助,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3.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由于企业在内部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成果不易被他人所模仿,所以,运用人力资源战略方式所获取的竞争优势比其它经营管理方式所获得的优势更具有持久性。 4.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人力资源战略能够有效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促进企业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挖掘人力资源价值中实现较好的发展,从而探索总结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例如,通过对市場发展形式的分析,制定长期性的人力资源计划、根据员工的建议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用高效的工作方法改进来弥补过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把握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及时更新员工队伍的能力素质,让员工的整体素质能力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区别: 一、内涵与特点不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与业务战略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个过 程包括了识别实施业务战略所需要具备的人力资源能力和保障这些能力而专门设计的政策与实践做法。 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它的结果是为了确保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而采取的-系列与人力资源相关 的资源配置行动是人力资源系统、定义人力资源职能使命和优先的议程安排。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有 系统性的特点强调角色定位、和谐性和与内外环境的互动。人力资源战略表现为主动积极、追求持续变 革、更人性化的特点。 二、内容不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关注的焦点与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与结合 其目的是将企业战略及其业务战略转化为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运作。而人力资源战略是为组 织管理人员在重点次序、活动、时间及资源分配等方面达成一致提供了根据。作为整个企业战略的一部 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像阐述任何其他业务问题一样阐明人力资源与管理效益问题。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竞争优势通常建立在创新上因此人力资源战略往往以创新为基础。 三、管理层次不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帮助企业迎接 内外环境的挑战创造价值并确保获取持续竞争优势。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组织的高管人员要首先有战 略性理念要结合组织内外的环境因素确定对本组织的竞争力与成功最为重要的问题使组织的人力资源管 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与协调。而人力资源战略是各级管理人员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一起确定和解决 与人相关的企业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建立活动的重点次序以及确定如何实施人 员管理的愿景。 四、控制体系与重点不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系统更注重战略管理中各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及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对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状况做出反应又反过来塑造与影响 外部环境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状态与路径。最终强调通过对组织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从而不断抓住市场机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活动倾向于通过对组织绩效、员工能力等的量化来衡量与控制。所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控制体系 比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更为抽象而我们平常对某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衡量应该属于人力资源战略控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WOT 分析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2、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 3、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4、四大核心职能: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方面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图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

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 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 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定领导者 继任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成长。 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一方面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公司对员工激励和 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的核心任务是依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图为一公司SWOT分析图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步骤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步骤[1]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工作的起点,是企业人事行动的指南和工作纲领。在战略规划层次上,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预计未来企业总需求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估计远期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规划的调整等,重点在分析问题。在经营计划的层次上,人力资源规划涉及对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量的预测,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方针政策,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活动开展主要有以下步骤和内容: 一、调查和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信息 在调查分析阶段,要认清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首先要调查企业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基本信息,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状况、职位的设置及必要性;企业现有员工的工作情况、劳动定额及劳动负荷情况;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及任务计划,生产因素的可能变动情况等。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这一部分通常包括:企业现有员工的基本状况、员工具有的知识与经验、员工具备的能力与潜力开发、员工的普遍兴趣与爱好、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发展需求、员工的绩效与成果、企业近几年人力资源流动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与现行的人力资源政策等。另外,对于企业外在人力资源相关调查分析,如劳动力市场的结果,市场供给与需要的现状,教育培训政策与教育工作,劳动力择业心理与整个外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因素与影响因素均需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信息都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基础。 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预测 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划。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人力做支撑,需求数量是多少,何时引进比较何时,人力资源成本分析等内容。然后才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需求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分为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要仔细地评估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和他们的运动模式,即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年龄、级别、素质、资历、经历和技能。必须收集和储存有关人员发展潜力、可晋升性、职业目标以及采用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其中技能档案是预测人员供给的有效工具,它含有每个人员技能、能力、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工作分析、绩效评估、教育和培训记录等。人员在企 业内部的运动模式,亦即人员流动状况。人员流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死亡和伤残、退休、离职、内部调动等。 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本地区人口总量与人力资源比率、本地区人力资源总体构成、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的教育水平、本地区同一行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与竞争力、本地区劳动力的择业心态与模式、本地区劳动力的工作价值观、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外来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本地区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试题答案

测试成绩:1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未来设计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方向是:()√ A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B有效地为经济战略服务 C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D有效地为发展战略服务 正确答案: D 2. 重庆超天门码头的挑山工属于组织资源中的:()√ A老资源 B壳资源 C人力资源 D人力资本 正确答案: B 3. 对企业而言世界级的难题是:()√ A人力资源统筹 B人力资源管理 C人力资源发掘 D目标绩效管理体系 正确答案: D 4. 不为员工做培训,不付与员工相应倍数的加班费,福利津贴都能省则省,这是典型的:()√ A压缩型人力资源管理 B文化型人力资源管理 C投资型人力资源管理 D成本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 正确答案: D

5. 任职资格体系还是非常好的:()√ A激励系统 B牵引系统 C考查系统 D提升系统 正确答案: B 6. 公司选择人才的第一道关:()√ A招聘的工作 B面试的工作 C甄别的工作 D培训的工作 正确答案: A 7. 绩效管理的重点从对人的考核转变到:()√ A对数字的考核 B对结果的考核 C对事的考核 D对效益的考核 正确答案: C 8. 下列不属于铁三角沟通机制三个重要环节的一项是:()√ A指标的下达过程 B绩效辅导 C互动交流 D考核和评价 正确答案: C 9. 人力资源的使命与职责是:()√ A发现并任用人才

B在组织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创造最大的财富 C整合人力资源 D人才引进 正确答案: B 10.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是:()√ A如何整合人才 B如何利用人才 C如何管理人才 D如何吸引人才 正确答案: D 11. 稳定型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关键在于:()√ A管理结构的优化 B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C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D市场资源结构的优化 正确答案: C 12.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最早在研究中创造了:()√ A谈话法 B行为事件访谈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正确答案: B 13. 最糟糕的绩效文化是:()√ A以薪酬为核心考核员工 B以能力为核心考核员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