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检测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检测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利实践性。三、学习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各种无线电设备和系统中高频电路的原理、线路和分析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其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高频电路问题的实际能力。初步建立信息传输系统整体的概念。了解重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联

本课程必须在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等课程学过以后开设。

五、知识体系与结构

(-)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了解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的组成框图,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表示方法(数学表达式、波形、频谱),了解通信系统中信道的分类和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主要内容包括:

1. 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1.2信号、频谱与调制;

1.3本课程的特点。

重点:建立系统概念。

第2章高频电路基础(8学时)

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元器件、基本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系统中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指标等。本部分内容是学习通信电子线路的重要基础,要求掌握选频网络的作用与分类,串、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阻抗、品质因数、广义失谐、通频带的概念及串、并联谐振回路的特点与参量的计算;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与回路

抽头时的阻抗变换关系;对于耦合回路主要掌握反射阻抗的概念与耦合回路的等效阻抗;了解LC集中选择性滤波器,石英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和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各种滤波器的优缺点及应用。以LC谐振回路为重点。

了解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及噪声系数的计算与测量。

主要内容包括:

2.1高频电路中的元件、器件和组件

2.2电子噪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频网络。

难点:噪声分析与计算。

第3章高频谐振放大器(12学时)

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分类,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各项质量指标的定义,电压增益、功率增益、通频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指标的计算和工作稳定性分析。掌握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和混合等效电路的分析。重点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指标计算和稳定性方法(中和法与匹配法)o

掌握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作用及特点,高频功率放大器与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异同点,高频功率放大器与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异同点;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丙类工作状态的电路组成、特点,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电路关系式和内部转移特性曲线表达式、临界线方程表达式;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压、电流波形;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关系和效率的计算;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折线近似分析法;非线性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欠压、过压、临界三种工作状态;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谐振功率放大器集电极供电电压Vcc、、基极输入电压各极电压对工作状态的影响;直流馈电电路和输入、输出匹配网络,重点掌握复合输出回路的分析与计算;学习晶体管倍频器的作用、工作原理与电路。

主要内容包括:

3.1[M J频小信号放大器

3.2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性

3.4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Y参数等效电路分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如下质量指标:增益、通

频带、选择性。C类谐振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欠压、临界、过压状态)及负载特性、调制特性、放大特性。

难点:谐振放大器特性分析。

第4章正弦波振荡器(12学时)

正弦波振荡器是模拟通信设备中的核心部件,本章主要掌握以下要点:反馈型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激振荡的建立,反馈型自激振荡器的组成;反馈型正弦波振荡器的振幅起振条件和相位起振条件;反馈型振荡器的振幅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反馈型振荡器的振幅平衡的稳定条件和相位平衡的稳定条件;掌握互感耦合振荡器、电感反馈三端式振荡器、电容反馈三端式振荡器、改进型电容三端式振荡器(克拉泼电路、西勒电路)的电路组成、交流等效电路、电路特点、起振条件、振荡频率、反馈系数B的分析和计算等。

掌握LC三端式振荡器组成法则(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振荡器的频率稳定问题,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定义,影响频率稳定度的因素和振荡器稳定频率的方法。

掌握石英晶体振荡器符号和等效电路,石英晶体的阻抗频率特性和晶体振荡器电路。

主要内容包括:

4.1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4. 2 LC振荡器

4. 3频率稳定度

4.4石英晶体振荡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馈型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以及LC正弦波振荡器、三端式振荡电路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

难点:振荡器中几种振荡现象分析。

第5章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6学时)

了解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一一幕级数展开法和线性时变电路分析法;掌握单二极管电路、二极管平衡电路和二极管环形电路。掌握晶体三极管频谱线性搬移电路。

主要内容包括:

5.1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5.2二极管电路

5.4其它频谱线性搬移电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性与非线性电路的概念,非线性元件的特性与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时变参量电路分析方法。

难点:频谱搬移原理分析。

第6章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14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频谱搬移电路的特性,完成频谱搬移功能的调幅、检波和混频的基本原理、作用、变换前后的频谱分析。在调幅中掌握普通调幅(标准调幅,AM)、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用DSB表示)、抑制载波的单边带调幅(用SSB 表示)的主要区别,电路实现。在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各自特点及其应用。具体学习调幅波的性质,掌握调幅波的数学表达式,调幅波的波形,调幅信号的频谱及带宽,普通调幅波的功率关系;掌握振幅调制方法与电路,低电平调幅的平方律调幅电路、平衡调制器、环形调制器、产生单边带信号的方法;了解高电平调幅电路中集电极调幅的分析、计算。

学习掌握振幅解调(检波)原理与电路,包括检波器的作用、组成和分类,包络检波器的质量指标:电压传输系数(检波效率),输入电阻和失真,重点掌握检波器所特有的两种失真(惰性失真、负峰切割失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不产生失真的条件;掌握同步检波器原理和单边带信号的接收(SSB) o

学习掌握混频器的作用、原理及电路组成;混频器的性能指标;混频器电路类型;晶体管混频器的变跨导分析法;混频器各种干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减小各种干扰的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6.1振幅调制

6.2调幅信号的解调

6.3混频

6.4混频器的干扰。

重点与难点:

重点:振幅调制原理及电路;检波原理及检波电路;混频干扰与非线性失真。

难点:混频电路分析。

第7章频率调制与解调(10学时)

掌握频谱非线性变换电路的特点;调角波的性质:调频波和调相波的波形、数学表达式、调角信号的频谱与有效频带宽度、调频波和调相波的功率关系。特别注意角度调制中瞬时角频率和瞬时相位的两个基本关系式;掌握调频、调相二种调制方法的根本区别,频偏与调制指数的表示式;实现调频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直接调频中以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晶体振荡器直接调频为主,间接调频方法(由PM7FM)中了解移相法调相、矢量合成调相法和可变时延调相(脉冲调相)。

调角信号解调中掌握调角信号解调的方法;鉴频器的主要技术指标;重点掌握电感耦合相位鉴频器和比例鉴频器的电路组成,波形变换的矢量分析,比例鉴频器的自限幅特性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

7.1调频信号分析

7.2调频器与调频方法

7.3调频电路

7.4鉴频器与鉴频方法

7.5鉴频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调频的原理和电路。

难点:调频信号分析。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检测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检测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利实践性。三、学习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各种无线电设备和系统中高频电路的原理、线路和分析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其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高频电路问题的实际能力。初步建立信息传输系统整体的概念。了解重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联 本课程必须在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等课程学过以后开设。 五、知识体系与结构 (-)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了解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的组成框图,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表示方法(数学表达式、波形、频谱),了解通信系统中信道的分类和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主要内容包括: 1. 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1.2信号、频谱与调制; 1.3本课程的特点。 重点:建立系统概念。 第2章高频电路基础(8学时) 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元器件、基本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系统中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指标等。本部分内容是学习通信电子线路的重要基础,要求掌握选频网络的作用与分类,串、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阻抗、品质因数、广义失谐、通频带的概念及串、并联谐振回路的特点与参量的计算;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与回路

抽头时的阻抗变换关系;对于耦合回路主要掌握反射阻抗的概念与耦合回路的等效阻抗;了解LC集中选择性滤波器,石英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和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各种滤波器的优缺点及应用。以LC谐振回路为重点。 了解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及噪声系数的计算与测量。 主要内容包括: 2.1高频电路中的元件、器件和组件 2.2电子噪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频网络。 难点:噪声分析与计算。 第3章高频谐振放大器(12学时) 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分类,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各项质量指标的定义,电压增益、功率增益、通频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指标的计算和工作稳定性分析。掌握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和混合等效电路的分析。重点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指标计算和稳定性方法(中和法与匹配法)o 掌握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作用及特点,高频功率放大器与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异同点,高频功率放大器与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异同点;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丙类工作状态的电路组成、特点,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电路关系式和内部转移特性曲线表达式、临界线方程表达式;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压、电流波形;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关系和效率的计算;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折线近似分析法;非线性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欠压、过压、临界三种工作状态;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谐振功率放大器集电极供电电压Vcc、、基极输入电压各极电压对工作状态的影响;直流馈电电路和输入、输出匹配网络,重点掌握复合输出回路的分析与计算;学习晶体管倍频器的作用、工作原理与电路。 主要内容包括: 3.1[M J频小信号放大器 3.2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性 3.4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Y参数等效电路分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如下质量指标:增益、通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64209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Experi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总学时:8学时实验周数:4周学分:3 制定单位:物理系执笔者:郑洁 审核人:白心爱编写日期:2013年9月26日 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是电子信息、电子科学、电子通讯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核心实验课。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利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研究电子电路,从而对电路参数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性能要求,此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综合实验电路板的焊接、调试打下学生工程实践基础,为后续实习(实践作好准备。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使用常用高频电子仪器,如数字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高频电路实验箱等。 2. 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能独立完成高频电路的调试和实验参数的测量工作。 3. 初步具有分析、寻找和排除电子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4. 能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总结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三、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一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及实验箱简介 实验地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 实验内容:熟悉本实验中要用到的所有设备 基本要求:1、认识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中已有设备。 2、会操作扫频仪、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万用表。 3、掌握实验箱总体情况 实验形式及方法:演示、动手操作。 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题目二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实验地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 实验内容:验证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原理,设计工作于不同频率的放大器。基本要求:1、通过对谐振回路的调试,对放大器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测量。 2、学会放大器设计方法。 实验形式及方法:演示、动手操作。 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题目三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实验地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 实验内容: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和负载特性. 基本要求:1、观察不同条件下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IB3123006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英文名称:Radio Frequency Circuit 学时:60 学分:4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本课程所述各类部件的组成、特点、性能指标,以及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高频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仿真方法)以及典型电路,看懂一般的实际电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能较深刻地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特点;初步建立起信息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重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课程需要在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等课程学过以后开设。其后续课程是专业课,如通信原理、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等。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绪论(2学时) 通信系统的组成、频段和波段的划分、高频信号的特性、本课程所述各部件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系统的历史与发展和本课程的特点; (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调制的作用及其方法、高频信号的特性; (3)熟练掌握无线电波频段或波段的划分及各段特点。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组成、调制的作用及其方法、无线电波频段或波段的划分及各段特点。 难点:高频信号的传播特性。 (二)高频电路基础(6学时) 高频电路中常用的元器件和基本电路及其特性;阻抗匹配与阻抗变换;噪声的来源与特性、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接收机的灵敏度。 1.基本要求 (1)了解常用的元器件的高频特性及其等效电路、各种滤波器和高频组件、噪声的来源; (2)掌握阻抗匹配与阻抗变换的方法,热噪声的特性、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计算方法,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电路群Ⅳ—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群Ⅳ—通信电子线路 课程代号:073201010 学时数:32+16 学分数:4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通信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高频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看懂一般的实际电路;熟悉本课程所述各类部件的组成、特点、性能指标,以及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能较深刻地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特点;初步建立起信息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重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先修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1.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掌握基带信号、高频载波信号和已调信号的特点。 (2)掌握振幅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概念。 (3)掌握无线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1.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基带信号、高频载波信号、已调信号、振幅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概念;通信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无线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及各功能电路的作用;基带信号为什么不能直接通过天线发射。 2高频电路基础 2.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掌握单振荡回路、双耦合振荡回路的选频特性。 (2)掌握通频带、矩形系数的分析计算。 (3)掌握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原理、等效电路及阻抗特性。 (4)正确理解高频变压器、传输线变压器特点及应用。 (5)掌握LC阻抗变换电路的结构和分析方法。 (6)了解电噪声的概念和来源、掌握噪声系数的定义和计算。 2.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频带、矩形系数、噪声、噪声系数。 2.3教学重点与难点 LC振荡回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频率特性、LC阻抗变换;双耦合振荡回路的频率特性、接入系数的计算。 3高频谐振放大器 3.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河北工业大学考研【考研大纲初试】高频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 circui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5 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继电路理论、低频电子线路之后必修的主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高频电子线路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频和非线性,这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就是面向通信和电子系统,围绕高频和非线性两个方面展开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分析高频电子器件和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高频电子线路的识图、作图和简单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高频电子线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实践精神;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后续电子课程及电子专业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特点,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基本高频电子器件的功能特点和用途;掌握基本高频电子线路的电路结构、分析方法和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基本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技能和安装调试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中应突出功能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分析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洞悉各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各种功能的基本原理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电路结构;要求具有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装配、调整和测试能力,熟悉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内容 绪论(讲授2学时)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旨在介绍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高频电子线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 学习高频电子线路分析与仿真的工具和技术; 4. 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主要应用领域,并能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高频电子线路概述 1. 高频电子线路概述及应用领域介绍 2. 高频电子线路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章: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 1. 电磁波基础 2. 传输线理论和特性阻抗

3. 矩形波导和同轴线 4. 常用高频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 第三章:射频放大器设计 1. 射频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2. BJT 和 MOSFET 射频放大器设计 3. 基于微带线的封装和设计 4. 射频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第四章:射频混频器与频率合成器设计 1. 射频混频器的原理和分类 2. 射频混频器设计方法与技巧 3. PLL 频率合成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第五章: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1.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 不同类别功率放大器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高频滤波器设计 1. 高频滤波器的基本知识和分类

2. 高频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3. 常用高频滤波器设计案例分析 第七章:天线设计与工艺 1. 天线的基本原理和参数 2. 天线的设计方法和工艺要求 3. 天线与射频系统的匹配与优化 第八章:实验与实践 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仪器 2. 实验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 3. 设计与验证高频电子线路的实践项目 四、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书目 1. 《高频电子线路设计基础》作者:XXX 2. 《射频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作者:XXX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4049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通信类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本课程所述各类部件的组成、特点、性能指标,以及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高频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仿真方法)以及典型电路,看懂一般的实际电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能较深刻地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特点;初步建立起信息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重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是,先修课程为: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后续课程为:电子课程设计、通信原理、集成芯片设计等。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为: 1、了解高频电子信息产生、发射、接收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分析高频电子器件和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计算方法; 4、学会对高频电子线路的识图、作图和简单设计能力 5、学会分析和解决高频电子线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6、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电波的划分及传播方式。 教学重点:无线电信号的产生、发射与接收框图。

教学难点:无线电信号的产生、发射与接收框图。 第二章选频网络(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LC串并联谐振回路的特点及选频特性; 2、掌握串并联阻抗的变换与回路抽头时的阻抗变换(接入系数); 3、了解耦合回路的一般性质及耦合振荡回路的频率特性。 4、掌握滤波器的其他形式,特别是石英晶体滤波的特点。 教学重点:LC串并联谐振的选频特性,石英晶体的滤波特点。 教学难点:耦合回路的一般性质及耦合振荡回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及参数; 2、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3、学会分析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4、掌握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措施(单向化); 5、了解集成电路谐振放大器及放大器中的噪声。 教学重点: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及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分析 [实验名称]: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实验要求]: 1、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 2、掌握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Q值的影响; 3、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 [实验学时]:3学时 第四章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非线性元件的变频特性; 2、掌握线性时变参量电路的分析方法; 3、掌握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晶体管、二极管、模拟集成混频器原理; 4、了解混频器中的干扰。 教学重点:线性时变参量电路的分析方法;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晶体管、二极管、模拟集成混频器原理。 教学难点:晶体管模混频器原理;混频器中的干扰。 [实验名称]:混频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Circuits课程编码:04140103 课程性质:考试开设课程教研室:电气系、通信工程教研室 学分:4.5学时:72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6) 应开实验工程个数:8实开实验工程个数:8适用专业、年级:电子信息、通信工程 要求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高频电子线路是无线电技术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分析和设计为主。 通过高频电子线路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逐渐地使学生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频电子线路许多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线路,它也是不断开展和更新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加深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成为社会所需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电子工程技术人才作好了准备。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注:假设该课程以实验工程的形式组织那么以“实验一、实验二”等表示,假设以其它方式如单元组织,那么以“单元一”等表示;一般应有“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是否需要写明操作要点、主要仪器设备视不同的实验类型而定。) 实验一:实验名称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调试 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放大器的调试 2.测试 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调谐 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实验二:实验名称高频功率放大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1.搭接电路2.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3.观察电路参数变化对输出的影响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和波形调整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箱、示波器实验三:实验名称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了解三端式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主要内容:L搭接振荡电路 2.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3.观察参数和环境的变化对振荡的影响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和波形调整主要仪器 设备:实验箱、示波器实验四:实验名称幅度调制与解调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掌握的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技巧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2.电路的调试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箱、示波器实验五:实验名称混频器实验(学时数)2基本要求:掌握的集成乘法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技巧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2.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2.课程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 Circuit 3.课程类别:限选 4.适用专业:信息工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其任务是以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射频通信电路的各模块的基本原理、设计特点以及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电路实现,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高频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无线电系统概述、无线电信号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要求掌握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单元电路的作用要熟悉。 教学重点: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 2.第二章高频电路基础(3学时) 教学内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电子噪音及其特性、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教学基本要求:熟悉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掌握基本电路,了解电子噪音及其特性、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教学重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教学难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3.第三章高频谐振放大器(5学时) 教学内容: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性、高频功放的高频效应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高频功放、功率合成与射频模块放大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分析。熟悉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了解晶体管倍频器。 教学重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教学难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4.第四章正弦波振荡器(6学时) 教学内容:反馈振荡器的原理,LC振荡器,振荡器频率的稳定度,LC振荡器的设计方法,石英晶体振荡器,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条件。掌握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克拉泼电路和西勒电路的等效电路的画法和振荡频率的求解。了解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教学重点: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条件,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教学难点: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5.第五章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5学时) 教学内容: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二极管电路,差分电路,其他频谱线性搬移电路。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振幅调制的基本特性及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熟悉振幅调制电路,振幅检波电路,混频电路。了解混频器中的组合干扰和非线性失真。 教学重点:振幅调制的基本特性及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振幅调制的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 6.第六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5学时) 教学内容:振幅调制,调幅信号的解调,混频,混频器的干扰。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振幅调制与解调的概念与相关技术指标。掌握调幅波的数学表达式与频谱分析,以及功率关系。掌握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高电平调幅的两种调制方法。掌握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质量指标 教学重点: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第七章角度调制与解调(4学时)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通信系统中共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包括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制与解调电路、混频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建立器件、电路的数学模型和对工作条件的合理化近似;能对非线性电路近似按线性电路处理方法进行工程分析;具有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理论2学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通信产业现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明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通信中为什么要进行调制。 难点;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 1.无线电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无线电信号的特点 3.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4.调制解调的概念,载波 (四)作业及要求 1.掌握电波传播,频段,载波,调制解调。 2.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选频网络(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串联谐振回路,并联谐振回路及阻抗变换,能计算相关基本电路参数,理解选频网络选频基本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串联谐振及并联谐振时电路参数关系,电路品质因数估算。 难点;阻抗变换。

(三)教学内容 1.串联谐振回路及并联谐振回路 2.串、并联阻抗变换与回路抽头时阻抗变换 3.耦合回路 4.LC集中选择性滤波器及石英晶体滤波器 (四)作业及要求 1.简单谐振回路中参数计算 2.耦合回路之间的阻抗变换 第三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理论6学时/实践4学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稳定性;了解多级谐振放大器;了解集中选频滤波器等;掌握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谐振放大器的等效 难点;单级及多级谐振放大器性能参数计算 (三)教学内容 1.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 2.无源器件和组件 3.电子噪声 4.噪声系数的计算和测量 (四)作业及要求 掌握:高频小信号电路的等效电路,通频带,噪声系数,谐振电路的计算,噪声系数的计算。 第四章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常用的各种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 (二)重点、难点 重点;非线性电路线性分析法,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线性时变参量电路分析计算 (三)教学内容 1.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2.二极管电路 3.混频器中的干扰 (四)作业及要求 了解:非线性电路分析法,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混频器中典型的干扰频率计算 第五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和一般计算。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特性,熟悉匹配电路,会分析实际电路。

《高频电子线路A》实验教学大纲.doc

《高频电子线路A》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频电了线路/High Frequency Circuit's Experiment 实验总学时数:16学时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承担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更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检验在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一些重要的参数,对一些不懂的问题能够在实验课上得到更直观的解决。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认真地进行测试,并记录下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 学时 实验类型开出要求 1髙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2验证必做 2高频功率放人器与集电极调幅2验证必做 3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研究2验证必做 4模拟乘法器的综合应用研究4综合必做 5变容二极管调频振荡器2验证必做 6集成电路(压控振荡器)构成的频率 调制器与集成电路(锁相环)构成的频 率解调器电路设计 4综合必做 合计16 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1.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高频谐振电压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电流调整。高频谐振放大器谐振回路谐振频率fo的调整与测定。高频谐振电压放人器的动态测试。高频谐振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测定。学会高频信号发生器、高频毫伏表和双踪示波器的使用。白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和应曲线,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主要仪器:高频电了线路实验箱、高频信号发生器、高频毫伏表、频率计和双踪示波器。 实验耗材:晶体管9014/4 ,四位拨码开关/2,调谐电感/4,短路帽/4专用连接跳线等。 2.高频功率放人器与集电极调幅 观察高频功率放人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并分析特点。测试丙类功放的调谐特性。测试丙类功放的负载特性。观察电源电压、激励信号电压及负载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高频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效率的测量与计算。理解内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内类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以及负载变化吋的动态特性。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内类工作的物理过程以及当激励信号变化和电源电压Vcc变化时对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掌握高频功率放大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LT

教学内容: 4.5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4.6晶体管混频器 4.7二极管混频器 4.8差分对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 4.9混频器中的干扰 4.10外部干扰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二极管、三极管、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混频电路,混频器的组合。 教学难点:混频干扰及其抑制。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一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教学内容: 5.1概述 5.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5.3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折线近似分析法 5.4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5.5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5.6丁类(D类)功率放大器 5.7戊类(E类)功率放大器 5.8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 5.9功率合成器 5.10晶体管倍频器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原理、特点,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原理、特点、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谐振功率放大器基本工作原理,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频率合成技术。 教学难点:负载特性曲线 学时分配:6学时 第二章正弦波振荡器 教学内容: 6.1概述 6.2 LCR回路中的瞬变现象 6.3 LC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4由正反馈的观点来决定振荡的条件 6.5振荡器的平衡与稳定条件 6.6反馈型LC振荡器线路 6.7振荡器的频率稳定问题 6.8石英晶体振荡器 6.9负阻振荡器 6.10几种特殊振荡现象 6.11集成电路振荡器 6.12 RC振荡器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反馈式振荡基本原理,掌握反馈式振荡器工作原理、起振和平衡条件;熟悉三点式振荡器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反馈式振荡器工作原理、起振和平衡条件;三点式振荡器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三点式振荡器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三章振幅调制及解调 教学内容: 7.1概述 7.2调幅波的性质 7.3平方律调幅 7.4斩波调幅 7.5模拟乘法器调幅 7.6单边带信号的产生 7.7残留边带调幅 7.8高电平调幅 7.9包络检波 7.10同步检波 7.11单边带信号的接收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调幅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双边带和单变带调制;掌握基级调幅电路、集电极调幅电路、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二极管平衡调幅电路;牢固掌握大信号包络检波、包络检波和同步检波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振幅调制信号分析,振幅调制方法,振幅调制电路,振幅解调方法,振幅解调电路。 教学难点:惰性失真、负峰切割失真。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四章角度调制与解调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022312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High-frequency Electric Circuits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通信原理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拓展课程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数字通信系统,准确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分析基础,学会用幂级数分析法、对数函数分析法、折线分析法分析信号波形及频谱。 2.能够熟练的掌握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实现功能,精确掌握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及指标参数的计算。 3.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能正确地建立高频等效电路、针对不同要求选择电路的工作状态,培养分析各种功能电路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

2.了解单元电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 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通信系统频谱分析方法。 第二章通信电子线路分析基础(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串并联谐振组成;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 2.掌握LC滤波器与石英晶体滤波器,了解其它滤波器。 3.掌握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串并联谐振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中的折线分析法。 教学难点: 串并联谐振等效互换;回路抽头时阻抗变化。 第三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计算。 2.了解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 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与参数计算。 教学难点: 高频晶体管等效电路分析方法;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实验名称]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实验类型] 验证性 [实验要求] 1.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自测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学时] 2学时 第四章谐振功率放大器(8学时) 教学要求: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11133010 (二)课程英文名称:Radio-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三)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本科 (四)课程性质: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关于信号的产生、发射、传输和接收即信号传输与处理的一门科学。其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和《信号与系统》。 (五)教学内容 《高频电子线路》主要介绍无线电信号传输与处理的具体基本单元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于通信系统、高频设备中的高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原理、分析、设计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通信原理、电视原理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非线性电路为主,学习谐振动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80学时 学分数:4 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七)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 ,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掌握无线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相关概念,信号的频谱与调制等特性,了解学习的对象及任务。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通信系统组成 2、信号、频谱与调制及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 3、课程特点、本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考核要求: 1、通信系统组成(识记) 2、信号、频谱与调制及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领会) 3、课程特点、本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识记) 第一章高频谐振放大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高频电路中的元件(电容、电阻、电感等)的特性;熟练掌握LC回路的选频特性与阻抗变换电路、抽头并联振荡回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特性;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稳定性;了解多级谐振放大器;了解集中选频滤波器等;掌握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内容: 1、LC选频网络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代码:25E01216 学时分配:54学时=48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 赋予学分:3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 后续课程:现代通信原理、射频技术及其应用等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比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模拟通信系统组成原理、系统设备组成的电路工作原理及其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系统中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以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起信息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并能进行模拟通信系统中发射机,接收机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到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对主要功能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具备根据生产实践要求、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电子电路系统的能力,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较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方面: 掌握正弦振荡器产生和稳定的基本理论,掌握调制与解调的基本理论,建立非线性理论和线性时变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噪声产生机理及噪声系数概念,了解通信系统构成的基本框图。 2)基本电路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熟悉的电路有:谐振功率放大器、LC正弦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线性时变电路、峰值包络检波器、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间接调频电路、鉴频器等。应掌握上述电路的原理、组成和基本性能。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基本方法方面: 掌握非线性电子线路的近似分析方法:折线法、幂级数分析法、等效参数法。掌握线性时变电路分析方法,能用这些方法分析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电子线路。较好地掌握频谱搬移方法,并能应用它解决各类频率变换问题。深入地了解调频信号产生的基本方法和解调方法。了解反馈控制的基本方法。 4)基本概念方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山东大学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山东大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和把握通信电路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与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差不多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各种通信电路单元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电路的组成形式,对电路参数进行运算和分析,通过试验,对电路进行运算和测量。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的进展历史,我国的通信产业现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差不多组成,明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课程内容 〔1〕无线电的进展历史与现状 〔2〕无线电信号的特点 〔3〕无线通信系统的差不多组成 〔4〕调制解调的概念,载波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电波传播,频段,载波,调制解调。 〔2〕领会:无线通信系统的差不多组成,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高频电路基础〔10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把握电子元器件的高频特性,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高频性能。熟悉电子噪声的特性及分析解决方法,噪声系数的运算。 2、课程内容 〔1〕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 〔2〕无源器件和组件 〔3〕电子噪声 〔4〕噪声系数的运算和测量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高频等效,线性电路,非线性电路,通频带,噪声系数。 〔2〕领会:谐振电路的运算,噪声系数的运算,通频带意义。 第三章高频谐振放大器〔12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把握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把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和一样运算。把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外部特性,熟悉匹配电路,会分析实际电路。 2、课程内容 〔1〕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 〔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高频效应和实际电路; 〔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合成;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 信息二、教学目标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信息工程等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严谨、逻辑性强并与工程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各模块电路的组成、元件的选取及性能参数的测试及分析方法,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接受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到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实验工程一:常用仪器的使用,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2学 时)L实验属性:验证实验2,修读性质:必开 3.实验目标: 熟悉高频实验箱各个模块及特点,示波器使用,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实验方法具体实验步骤:1)连好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电路2)静态测量各静态工作点3)测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和频率 特性,用扫频仪调回路谐振曲线.实验仪器设备 示波器,频率计,高频信号发生器.实验内容(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路实验箱。 (2)掌握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分析一一通频带与选择性。 (3)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4)熟悉和了解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4.成绩评定该项实验总分二实验操作(30%)+实验数据报告(30%)+问题解答(30%)+其 它(10%)实验工程二: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器实验实验(2学时)L实验属 性:验证实验2,修读性质:必开 3.实验目标: (1)了解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调谐特性以及负载改变时的动态特性。 (2)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的物理过程以及当激励信号变化对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比拟甲类功率放大器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4)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计算与设计 方法。 4.实验方法连接实验线路,测量实验参数。 5.实验仪器设备信号源模块、频率计模块、双踪示波器、万用表等.实验内容(1)观察高频功 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测试丙类功放的调谐特性(3)测试丙类功放的负载特性(4)观察激励信号变化、负载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成绩评定 该项实验总分工实验操作(30%)+实验数据报告(30%)+问题解答(30%)+其它(10%)

高频电子线路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训教学大纲 一、实训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实训指导教师:郑运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总学时: 64 课程周学时:4 课程总学分:4 开设实训项目数:8 开课学院:移动通信与软件学院所属教研室:电子、通信教研室 适用专业、班级: 二、实训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本实训是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任务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掌握通信系统各部分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掌握通信系统各部分功能; 4、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训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序号实训项目名称学时 分配 实训 属性 实训 类型 适用 专业 每组人数 1 高频实验箱使用 2 专业基 础 综合性电信、通信 2 2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 电信、通信2 3 二极管开关混频器实验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电信、通信2 4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电信、通信2 5 正弦振荡实验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电信、通信2 6 集电极调幅与大信号检波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电信、通信2 7 变容二极管调频 4 专业基 础 验证性电信、通信2 8 集成电路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4 专业基 础 综合性电信、通信2

合计30 说明: 1、实训项目名称要准确规范; 2、学时分配合计数要与实训总学时相同; 3、实训属性指所开的实训为基础类、专业基础、专业类。 4、实训类型指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或设计性等实训 四、实训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训项目一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的使用 计划学时数:2 实训目的、要求: 1.掌握高频电子实验箱整体结构 实训设备(器材): 高频电子实验箱 万用表 示波器 实训任务: 1.使用频率计 2.信号源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步骤: 1、频率计的使用方法 本实验箱提供的频率计是基于本实验箱实验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只适用于频率低于15MHz,信号幅度Vp-p=100mV~5V的信号。参看电路原理图G11和整机分布图(原理图中的CG10用于校正显示频率的准确度,WG1用于调节测量的阈门时间,这两个元件均在PCB板的另一面)。 使用的方法是:KG1是频率计的开关,在使用时首先要按下该开关;当测低于100KHz的信号时连接JG3、JG4(此时JG2应为断开状态)。当测高于100KHz的信号时连接JG2(此时JG3、JG4应为断开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接JG2)。 将需要测量的信号(信号输出端)用实验箱中附带的连线与频率计的输入端(ING1)相连,则从频率计单元的数码管上能读出信号的频率大小。数码管为8个,其中前6个显示有效数字,第8个显示10的幂,单位为Hz(如显示10.7000-6时,则频率为10.7MHz)。 本频率计的精度为:若信号为MHz级,显示精度为百赫兹。若信号为KHz和Hz级则显示精度为赫兹。 2、低频信号源的使用方法 本实验箱提供的低频信号源是基于本实验箱实验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输出500Hz~2KHz信号(实际输出信号范围较宽);此信号可以以方波的形式输出,也可以以正弦波的形式输出。它用于变容二极管调频单元,集成模拟乘法应用中的平衡调幅单元,集电极调幅单元和高频信号源调频输出。 第二部分:输出20KHz~100KHz信号(实际输出信号范围较宽);此信号以正弦波的形式输出。它用于锁相频率合成单元。 低频信号源在整机中的位置见整机分布图,电路原理图见附图G8。 低频信号源的使用方法如下: 电路原理图中的可调电阻WD5用于调节输出方波信号的占空比;WD3、WD4的作用是:在输出正弦波信号时,通过调节WD3、WD4使输出信号失真最小。这三个电位器在实验箱出厂时均已调到最佳位置且此三个电位器在PCB板的另一面。 电路原理图中的可调电阻WD6用来调节输出频率的大小;WD1用于调节输出方波信号的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