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3、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4、优点:⑴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孔茨认为管理学这样分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逻辑性分析等优点。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原理教科书都是安装管理的职能写的。

⑵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5、缺点:⑴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通用性有限,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只在工会力量不大,或失业率很高、生产线稳定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在专业性组织中应用时,这些原则便需要修改,其适用性须视情况而定.

⑵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的职能并不包括所有的管理行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四个词实际上完全没有描绘出实际工作;它们只不过描绘出了某些模糊的目标。

⑶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中,一定是先有了目标和组织,然后进行管理,而不是先有一套典型的职能,能够到处运用到不同的组织中去。但是分析这些活动在传统理论中却不曾有过。大多数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有一套“典型的"职能,它们可以到处运用,对一切事物来运用,用不着先作一番分析。

二、人际关系学派

1、代表人物:早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埃尔顿•梅奥,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后来,则有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库尔特•卢因、美国人布雷德福、美国人坦南鲍姆等.

2、主要观点:

⑴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通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与生产率增长相关的因素是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劳动群体的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劳动小组的行为。“为此,要采用激励、劝告、领导、交流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所谓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活动达到管理的目的。

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1943年发表了他的《人的激励理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所说的需求层次共有五个,它们是彼此关联,并按优先等级排序的。这种排序说明最优先的需求目标将主导人的意识,并往往激起人的相应行为。从他的五个层次来看,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作为自然人生存的基础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则是作为社会人的较高层次和高层次的需求。而介于基础层次和高层次需求之间,则是“社交的”需求.为什么马斯洛要把社交的需求摆在中间,因为它是自然人社会化的必然需求.

36415 8E3F 踿37224 9168 酨22296 5718 團V20341 4F75 併s40349 9D9D 鶝35076 8904 褄

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他的理论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一种修改。他认为,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即能够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赏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工作中的成长等;还有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和管理、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及个人生活之类。他所谓的保健因素,也叫“维持因素”.这类因素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必须处理好,若处理不好,员工会产生不满。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论一样,尽管缺乏科学的证明,但因为它强调通过对工作的设计来满足员工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维持和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在实践中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⑷麦格雷戈y理论和阿吉累斯的成熟与不成熟理论阿吉累斯认为,社会现实的管理制度压抑着人们在人格上成熟。健康的人从婴儿到成人,在心理上有一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格要发生七种变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这些变化虽然是自然的过程,但是,由于现实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外界影响,如工作简单,

管理上强调集权和服从,工人无力支配环境等,使工人的成熟受到阻碍。y理论认为: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以达成某种满足,人会自愿去执行;也可以是一种处罚,受处罚者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是哪一种情况,要看环境而定。控制和处罚,不是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以适当机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就能统一。在现代工业社会,普通人的智慧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⑸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其核心是强调“群体"对“个体”影响和作用。除此而外,他还开辟并发展了有关下级参与决策及把团体应用于行为改变的研究。卢因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把心理学引入社会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企业和组织的社会群体,而这种研究的重心却是放在个体的观念、动机共处五项原则、愿望、行为如何被其所在的群体影响,即群体传播对个体的作用上。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对“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进一步加以理论阐述.他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或不允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就是“守门人"。守门人的作用就是选择、过滤他所接受的信息。

3、优点: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4、缺点: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

三、群体行为学派

1、代表人物: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霍桑的梅奥和霍桑试验;德国学者卡特•卢因于提出团体动力学;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2、主要观点: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

3、优点:⑴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⑵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

4、缺点: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

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

四、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德•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

2、主要观点:⑴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如同医学、法律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种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管理又不是单纯的常识、领导能力或财务技巧的应用,管理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 ⑵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⑶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德鲁克理论给管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目标管理在当今仍是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

3、优点:(1)对于依靠管理思想家来提出管理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质疑,有助于克服管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研究紧密的结合管理实践,对于管理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40518 9E46 鹆33652 8374 荴31950 7CCE 糎39541 9A75 驵23551 5BFF 寿31504 7B10 笐(2)经验主义学派所采用的案例法和比较法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商学院培养MBA和其他管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3)经验主义学派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的领导者或者高级管理者身上,可谓抓住了管理的关键。企业领导者或高级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负有主要的责任,研究并推广成功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可以为广大管理人员树立榜样和楷模,并使他们受到激励和启发。

4、缺点:(1)忽视了一般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科学,必须首先提出其基本的概念、假设和原则,而后形成为一个理论的体系.我们固然不能凭空提出所谓的一般原则,但不能否定通过观察、思考而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的可能性.管理学者必须注意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不仅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必要,也是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前提。

(2)按照从实践中总结管理原则的做法固然不错,但这样总结出的管理原则必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得出的原则有可能互相冲突,使人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需要有管理学理论家来提出科学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和一般原则,使我们免于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

(3)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仅仅强调从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则管理学家由沦为实际管理者言行记述人的危险.我们不应忽视人类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者的思维能力,他们总是

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其本质,并从事物现实状况推知其未来.经验主义学派的症结就在于,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足,得出的结论应用价值也有限.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2、主要观点: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①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②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③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①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②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③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③规定组织目标。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

3、优点: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他对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而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巴纳德的管理职能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

4、缺点:虽然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所以对组织的研究就转变成对人的研究。我们看巴纳德的职能就可以看出,巴纳德把财和物排除在组织的组织要素之外,他提出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没有对财和物管理的职能.因此,巴纳德对组织要素的划分并没有得到管理学家的承认.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

2、主要观点: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一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

29271 7257 牗w36053 8CD5 賕29718 7416 琖34098 8532 蔲35969 8C81 貁;27932 6D1C 洜

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单只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⒊优点:这个学派虽然也没有研究到管理的全部理论,但却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说是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一个空白,并且对管理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

⒋缺点:作为一种管理学观点,即使它并不像某些支持者所坚信的那样,囊括了管理学的所有方面,这个流派也还是对管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此外,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将对此感到诧异,即:装配线技术或铁路运输技术或炼油技术会影响个体、群体及其行为模式,还会影响各类

运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各种管理技巧,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种观点对于企业运作的特定方面来说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肯定,在这种观点中所蕴藏的管理知识比那些能被发现的要多得多。

七、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耗

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协同学理论创始人哈肯;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2、主要观点:⑴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⑵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

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

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

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

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⑶如果运用系统

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

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

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4、优点: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

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

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4、缺点: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

值不大.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

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

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

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八、决策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

2、主要观点:(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①搜集情况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②拟定计划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

④评价计划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这种"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此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还可以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每一种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不同的。

(5)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

3、优点:启示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33374 825E 艞24806 60E6 惦26146 6622 昢38201 9539 锹32397 7E8D 纍l24360 5F28 弨启示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但是,所有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4、缺点: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孔茨就这样说: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

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

九、管理科学学派

1、代表人物:兰彻斯特和希尔;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霍勒斯卡文森

2、主要观点:⑴关于组织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⑵关于科学管理的目的、应用范围、解决问题的步骤。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应用范围着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计划和控制这两项职能。解决问题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数学模型;③得出解决方案;④对方案进行验证;⑤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⑥把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

⑶关于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有线性规划、决策树、计划评审法和关键线路法、模拟、对策论、概念论、排队论。

⑷管理科学应用的先进工具,这里主要是指计算机。管理科学学派借助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现在管理科学也有向组织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学的定量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组织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管理科学学派一般只研究生产的物质过程,注意管理中应用的先进工具和科学方法,不够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主要特点:

⑴力求养活决策的个人艺术万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量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无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⑵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例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⑶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为繁重,依靠传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时间,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3、优点: 第一,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

第二,制作与分析模式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样就把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进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员估价不同的可能选择,如果明确各种方案包含的风险与机会,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4、缺点:首先,管理科学学派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是能够定量的,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例如,有些管理问题往往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大都比较微妙,难以定量,当然就难以采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其次,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实际的管理人员可能对复杂、精密的数学方法很少理解,无法做出正确评价.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家一般又不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就难以进行合作.

22127 566F 噯Z%22574 582E 堮4X20510 501E 倞n

此外,采用此种方法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和时间.由于人们考虑到费用问题,也使它往往只是用于那些大规模的复杂项目.这一点,也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十、权变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美国学者卢桑斯;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莫尔斯和洛希;菲德勒;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2、主要观点: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⑴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⑵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⑶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3、优点: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

4、缺点: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

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始终无法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

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权变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加以区别,情境管理只是说管理者实际上做些什么取决于既定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十一、经理角色学派

1、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科斯廷;英国的贝克斯;萨尔宾和艾伦;托马斯和比德尔;托马森

2、主要观点: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

明茨伯格根据他自己和别人对经理实际活动的研究,认为经理扮演着10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3种;①挂名首脑角色(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执行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职责);②领导者角色,③联系人角色(特别是同外界联系)。

(2)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种:①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②信息传播者角色(向下级传达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

26230 6676 晶d39903 9BDF 鯟e=30164 75D4 痔38117 94E5 铥

(3)决策方面的角色有4种: ①领导者角色;②故障排除者角色,③资源分配者角色④谈判者角色(与各种人和组织打交道)。

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

的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

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要点

①与下属共享信息;

②自觉克服工作中的表面性;

③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由两三人分担经理的职务;

④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职责为组织目标服务;

⑤摆脱非必要的工作,腾出时间规划未来;

⑥以适应于当时具体情况的角色为重点;

⑦既要掌握具体情节,又要有全局观点;

⑧充分认识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

4、优点:经理角色理论是在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后经理成为一种职业的产物。该理论不仅对人们理解经理人的角色、工作性质、职能、经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如何提高经理工作效率,尤其是对改革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理工作极为重要,权力又非常之大,其行为的影响又非常深远,因此如何建立既不影响经理发挥职能,又能有效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能约束其滥用职权的制度,就是中国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过去的经验表明,人们旧的管理体制中对经理的复杂角色欠缺全面的考虑,因此经理的角色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经理角色理论为人们在这方面的改革提供比较好的理论。

4、缺点:首先,经理角色学派其得出的管理十种角色靠归纳得出,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其次,明茨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

孔茨 西方管理理论11学派

1980年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11个学派: 经验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学派。 1、经验案例学派:代表人物:戴尔 主要观点: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戴尔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 2、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 主要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人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只有使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所以必须从人的社会和心理方面来合理组织和治理,以保持稳定和协调。 ②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他认为,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而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准。因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有利又有弊。对于治理人员来说,要充分熟悉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重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使治理人员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治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相互协作,保持良好的气氛,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梅奥认为,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工人对社会因素非凡是人群关系的满足程度。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3、群体行为学派:代表人物:麦格雷戈 主要观点:麦格雷戈是承继了梅奥传统而又有创造性发展的后起之秀。如果说,人际关系学派以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群体行为学派则以社会学为基础。所以,群体行为学派更偏重于组织,也更接近于管理。二者的重合,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组织行为学的迅猛发展,显示了群体行为学派对管理的贡献 4、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巴纳德-西蒙理论” 这个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协作系统的创见。孔茨认为,巴纳德的思想实质是社会学的,他把所有的合作群体都叫做“组织”,并力图弄清组织内的文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网络的系统性质。这一组织概念同管理学中其他学者所说的组织概念很不一样。西蒙则在理性阐释和行为解读方面对这一学派进一步展开。按照这一学派的解释,管理等于人类的社会协作。当然,这个学派的观点还有内部的细微差异,比如,西蒙和马奇强调正式组织,而其他学者则扩及到人类协作关系的所有方面。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英国学者特里斯特(Eric L. Trist)以及由他主持的塔维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创立了这一学派。 他们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也重视技术对人员的影响。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的班组作业和自动掘进机作业的比较研究,讨论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根据他们的研究,企业中的技术系统会对社会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体态度和群体行为都会受到技术系统的限制。但是,他们并不是技术至上者,而是给予人员的社会关系以同等重视,强调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

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

管理的19种定义及管理学的11个流派

定义: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定义成为当今被普遍认同的管理定义的基础。 2.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就是使组织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在组织内部构成要素与组织整体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生存和发展的复杂过程。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这种观点认为:(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8.管理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活动过程。 9.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10. 用作制定并达到规定目标的协调活动。 11. 管理可被定义为一连串针对组织资源(人力的、财务的、实体的、资讯的)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管理者可视为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12. 控制技术实践的过程,包括设计、组织、协调及监督。 13.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14. 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15. 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16.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7.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8.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19. 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20.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21.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2.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流派: 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代表人物有:

(完整版)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3、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

(完整版)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管理学11派简要知识讲解

企业经济管理十一个学派 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法约尔。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 2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3优点: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4缺点:不能适用所有组织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 二·行为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1代表人物:斯金纳、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穆顿等。 2主要观点: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3优点: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4缺点: 三.社会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2主要观点: 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 3评价: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他对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首先指出组织是一个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协作系统,在这里,巴纳德采用了与传统的组织理论不同的定义方式,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例如,一个医院,就是医生与病人的集合体等。由此可见,传统的组织概念还停留在对组织的表象和功能的表述上,并没有抓住组织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巴纳德不是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而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组织下定义。巴纳德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四.决策理论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西蒙、詹姆斯·马奇

11个管理学派

企业管理的十一个学派 范光华力学0801 20080868 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1概述: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2主要代表人物:事实上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法约尔就是这个学派的开山鼻祖。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学派后来经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学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 3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4管理过程学派主要特点: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如经济组织、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军事组织等),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管理过程学派认为,应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加以理论概括并有助于建立起系统的管理理论,用以指导管理的实践。管理过程学派主要贡献一、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 5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管理过程学派存在的缺陷一、不能适用所有组织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通用性有限,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 二·行为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1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 2起源:华生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启发,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因而只能应用客观观察法以外观察,目标是预见并控制人的行为。华生所谓心理学的客观方法,就是只研究刺激(S)与反应(R),因为这是容易观察到的。至于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

管理学流派

管理学流派 1.古典学派(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成长阶段 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 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观点: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 贡献: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古典管理学家同时也建立了有关的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派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当代许多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的管理理论。 局限:古典管理理论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的理解是静态的,没有认识到组织的本质。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是组织系统的内部,而对企业外部环境对组织系统的影响考虑得就非常少。 2.行为学派(开始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以及穆顿 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工作的激励因素》 观点: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包括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的研究。 贡献: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 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 局限: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

11个管理学派的观点

11个管理学派的观点 11个管理学派的观点大致如下: (一)管理过程学派。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这个学派把它的管理理论建立在以下7条基本信念的基础上: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 --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三)群体行为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 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6.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 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二者的解决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 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 决策一般基于“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一机

现代管理学派的划分

现代管理学派的划分 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tz,1908~1984年)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标志着西方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形成。19年后他又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对现代诸多的管理流派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进展形成了11个学派。 1.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等人。该学派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此过程包括方案、组织、领导、掌握等若干个职能。这些管理职能对任何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性。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各个职能的详细分析,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与原则,指导管理工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他们把管理看成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当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讨论,通过对原理的试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2. 人际关系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是从20世纪60年月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化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讨论就必需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讨论人与人

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始终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意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应当相互了解。 3. 群体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亲密,甚至易于混同。但它关怀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讨论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讨论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细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全部参与者的全部行为”。 4. 阅历(案例)学派 阅历(案例)学派亦称阅历主义学派或阅历主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当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动身,特殊是以企业的管理阅历为主要讨论对象,将其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企业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简言之,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讨论管理阅历。通过讨论管理中胜利阅历或失误,就能理解管理问题,就自然学会了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个学派通过分析阅历(经常就是案例)来讨论管理。其依据是,

.哈罗德 孔茨的11种管理流派

.哈罗德孔茨的11种管理流派 哈罗德孔茨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对管理思想的贡献非常大,提出了11种管理流派,这些流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针对这11种管理流派进行详细的介绍。 1. 科学管理流派科学管理流派是哈罗德孔茨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他认为,管理应该是科学的,精确的,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这种流派注重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数据找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行为学管理流派行为学管理流派的核心是关注员工行为和心理状态。哈罗德孔茨认为,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满足,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同时,这种流派也注重沟通和领导力,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与员工交流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3. 经验管理流派经验管理流派的核心是管理者的经验和判断力。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者的经验和判断力非常重要,因为在复杂的环境中,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做出决策和调整,只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才能够应对复杂的挑战。 4. 综合管理流派综合管理流派是将多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整合的一种方式。哈罗德孔茨认为,不同的管理

思想和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只有将它们进行综合和整合,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5. 系统管理流派系统管理流派的核心是将一个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并且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哈罗德孔茨认为,系统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进行协调和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6. 情境管理流派情境管理流派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哈罗德孔茨认为,不同的环境带来不同的挑战,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管理方法和策略,从而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和挑战。 7. 联机管理流派联机管理流派是一种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的管理方式。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的成功必须依赖于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适应。只有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联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和应对市场挑战。 8. 个性管理流派个性管理流派注重管理者和员工的个性差异,将个性特点整合到管理中。哈罗德孔茨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力,管理者应该将这些个性差异变成优势,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贡献。 9. 灵活性管理流派灵活性管理流派是一种强调灵活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方式。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要面对

管理学流派介绍

管理学流派介绍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上,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 •古典学派 •行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组织行为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经营管理学派等等。 2、各流派研究的内容 这些流派尽管各有自己对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内容上来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经营。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和韦伯的典型的组织研究成果。 •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 •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

十一个管理学派梳理

管理理论的丛林-11个主要的管理学派 目录 一、管理过程学派------------------------------------------------------------------------------------------------------------- 2 1.代表人物 -------------------------------------------------------------------------------------------------------------------- 2 2.主要著作 -------------------------------------------------------------------------------------------------------------------- 2 3.主要理论 -------------------------------------------------------------------------------------------------------------------- 2 二、人性行为学派------------------------------------------------------------------------------------------------------------- 3 1.代表人物 -------------------------------------------------------------------------------------------------------------------- 3 2.主要著作 -------------------------------------------------------------------------------------------------------------------- 3 3.主要理论 -------------------------------------------------------------------------------------------------------------------- 3 三、社会系统学派------------------------------------------------------------------------------------------------------------- 3 1.代表人物 -------------------------------------------------------------------------------------------------------------------- 3 2.主要著作 -------------------------------------------------------------------------------------------------------------------- 3 3.主要理论 -------------------------------------------------------------------------------------------------------------------- 3 四、管理科学学派------------------------------------------------------------------------------------------------------------- 4 1.代表人物 -------------------------------------------------------------------------------------------------------------------- 4 2.主要著作 -------------------------------------------------------------------------------------------------------------------- 4 3.主要理论 -------------------------------------------------------------------------------------------------------------------- 4 1.代表人物 -------------------------------------------------------------------------------------------------------------------- 5 2.主要著作 -------------------------------------------------------------------------------------------------------------------- 5 3.主要理论 -------------------------------------------------------------------------------------------------------------------- 5 六、系统管理学派------------------------------------------------------------------------------------------------------------- 6 1.代表人物 -------------------------------------------------------------------------------------------------------------------- 6 2.主要著作 -------------------------------------------------------------------------------------------------------------------- 6 3.主要理论 -------------------------------------------------------------------------------------------------------------------- 6 七、经验主义学派------------------------------------------------------------------------------------------------------------- 6 1.代表人物 -------------------------------------------------------------------------------------------------------------------- 6 2.主要著作 -------------------------------------------------------------------------------------------------------------------- 7 3.主要理论 -------------------------------------------------------------------------------------------------------------------- 7 八、经理角色学派------------------------------------------------------------------------------------------------------------- 7 1.代表人物 -------------------------------------------------------------------------------------------------------------------- 7 2.主要著作 -------------------------------------------------------------------------------------------------------------------- 7 3.主要理论 -------------------------------------------------------------------------------------------------------------------- 8 九、技术系统学派------------------------------------------------------------------------------------------------------------- 8 1.代表人物 -------------------------------------------------------------------------------------------------------------------- 8 2.主要著作 -------------------------------------------------------------------------------------------------------------------- 8 3.主要理论 -------------------------------------------------------------------------------------------------------------------- 8 十、群体行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 ---------------------------------------------------------------------------------- 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